044.袪湿剂笔记—燥湿和胃

合集下载

『常用方剂』祛湿剂燥湿和胃藿香正气水与十滴水(中医大观)

『常用方剂』祛湿剂燥湿和胃藿香正气水与十滴水(中医大观)

『常用方剂』祛湿剂燥湿和胃藿香正气水与十滴水(中医大

观)

“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都是夏季的常用药。然而,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在使用时也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用药。

1.藿香正气水主治暑天受凉感冒

藿香正气出自中医名著《和剂局方》,主要成分有藿香、苏叶、陈皮、甘草等,使用时饮食宜清淡,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对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严重慢性病的人,应根据体质不同选用不同的剂量。夏末秋初时,也可以使用。

藿香正气有水、丸、散、软胶囊四种,主要擅长治疗夏季风寒湿邪引起的夏季感冒、胃肠炎等疾病。多用于暑天受凉,或伤湿所引起的头痛、身倦、发冷、腹痛、呕吐,还可用于预防中暑以及胃肠型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肠炎等。藿香正气软胶囊最为常用。

2.十滴水内服治疗中暑,外用可治痱子

十滴水出自《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属于经验方。主要成分有大黄、生姜(鲜)、丁香、辣椒、樟脑等,功能是祛暑、散寒、健胃,主治因中暑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及胃肠不适等症。十滴水除治疗中暑等病症外,外用治疗痱子也有良好的效果。

南、北方使用藿香正气有一定区别,北方热气比南方的湿气重,所以北方的暑湿感冒热重的多,故而除了使用藿香正气外,有时还应加清热之药,如感冒清热冲剂等配合治疗,这样效果更好;而南方湿气较北方重,使用藿香正气更为相宜。

不难看出,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一药主治风寒湿之邪所致疾病,一药主治暑热湿之邪所致疾病,两者的功效主治有所不同,在使用时要加以区别,对症用药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王国玮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方剂课程案例第十五章祛湿剂

方剂课程案例第十五章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局方》
一、作用特点:
1、祛湿不及平胃—无苍术—藿香、茯苓、白术、大枣 。
2、长于行气止痛止泻
陈皮、半夏—和胃降逆 厚朴、大腹皮—宽肠止泻 桔梗—调肺气助祛湿
3、解表散风寒—白芷、苏叶(藿香、生姜、 桔梗)
二、主治—外寒里湿证
❖ 1、特性:①湿轻 ②气滞明显 ③有表 ❖ 2、病机:风寒束表、湿阻中焦、气机阻
2、实脾散: ①温阳健脾力强—附、姜、苓、术、姜、枣、草。 ②偏治脾—众多治脾药,故称实脾散。 ③行气燥化水湿—厚、瓜、香、槟、果(苓术姜) 附、姜:温阳健脾 苓、术:健脾燥利水湿 瓜、厚、香、槟、果:温化寒湿,行气和中。 草、姜. 枣:调和药性。
(二)主治:
1、真—肾不化气,水气泛滥—A、偏肾 B 、水湿较轻。水肿,尿少,下利
五、桂枝在诸方中的作用比较。
麻黄汤---------配麻黄------发汗解表 桂枝汤---------配白芍------调和营卫 小建中---------配饴糖------散中寒辛甘化阳 当归四逆------配当归------温经散寒养血 炙甘草汤------配姜酒------温通心阳 肾气丸---------配附子------温肾助阳 桃核承气------配桃仁------活血祛瘀 五苓散---------配泽泻------温化膀胱解表 苓桂术甘------配茯苓------温中化饮

袪湿剂歌诀

袪湿剂歌诀

袪湿剂歌诀

袪湿剂歌诀

(2012-08-15 07:38:41)

分类:病脉证治

标签:

袪湿剂歌诀

杂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袪湿剂歌诀

袪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朮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不换金正气散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柴平汤小柴胡汤合平胃,寒多热少湿疟祛。

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朮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六和汤六和汤用参半砂,杏竹草藿与木瓜;赤苓厚朴加扁豆,湿伤脾胃效无加。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加甘草,热疸治疗要及时;四逆汤内茵陈入,黄疸阴证法在兹。

三仁汤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

藿朴夏苓汤藿朴夏苓有三仁,泽猪豆豉亦与伦;湿温身热肢体倦,

胸闷舌腻宜煎烹。

黄芩滑石汤黄芩滑石蔻通草,苓皮腹皮猪苓饶;暑温湿温热势重,湿热肾炎亦可疗。

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流连正治方。

连朴饮连朴饮内用豆豉,苍蒲半夏芦根栀;胸脘痞闷兼吐泻,湿热为病皆可医。

蚕矢汤蚕矢汤用苡木瓜,芩连栀通吴萸夏;加入豆卷清湿热,霍乱转筋甚相恰。

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五淋散五淋散治血热淋,归草栀芍赤茯苓;脐腹急痛小便涩,研末煎服水道清。

二妙散(三妙丸)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蠲。

湖南中医大方剂学讲义13祛湿剂

湖南中医大方剂学讲义13祛湿剂

第十三章祛湿剂

□独活寄生汤

□药物组成:独活三两(qg)

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

□方剂名称:独活寄生汤秦先茯苓肉桂心防风

川苜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

黄各二两(各6g)

□平胃散

□药物组成:苍术去黑皮,

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

(12θg)厚朴去粗皮,涂生

姜汁,炙令香熟,三两□方剂名称:平胃散

(qog)陈橘皮洗令净,焙

干,二两(£的)甘草炙黄,一

两(3Og)生姜二片,大枣二

□蕾香正气散

(3Og )半夏曲白术陈皮

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Og )蕾香去土,三两(qθg )甘草炙,二两半(7沔)姜三片,枣一枚

□茵陈蒿汤

□八正散

□药物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桅子仁甘

□方剂名称:八正散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

各一k

斤(各50Og )入灯心

□方剂名称:蕾香正气散

□药物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

□三仁汤

(1%)飞滑石六钱

(18g)白通草二钱

(Gg)白蔻仁二钱

(Gg)竹叶二钱(Gg)

厚朴二钱(Eg)生意四仁六

钱(18g)半夏五钱(15g)□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

口药物组成:茯苓四两

(12g)桂枝去皮三两口方剂名称:苓桂术甘汤

(qg)白术二两(Gg)甘

草炙二两(Eg)

□真武汤

□实脾散

芍药三两Qqg )白术二两

(Gg )生姜切,三两(qg )

附子一枚(qg ),炮,去皮,

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慧茨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3.现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十七单元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十七单元

第四章方剂学

第十七单元祛湿剂

■考点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用于各种水湿病证。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二)应用注意事项

(1)祛湿剂用药多苦辛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于耗伤阴津,素体阴虚津亏者慎用。

(2)辛燥和滑利之品有损胎元,孕妇慎用。

■考点二燥湿和胃

1.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趣味记忆】厚猪皮炖姜草枣(厚术皮∗姜草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

【配伍意义】方中重用苍术为君,燥湿运脾。

2.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藿香、白芷、紫苏、厚朴、半夏、曲茯苓、白术、大腹皮、陈皮、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趣味记忆】紫白猪的陈腹皮半指厚,用姜草枣烀更香(紫白术的陈腹皮半芷厚,用姜草枣茯梗香)。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配伍意义】藿香为君,解表寒,化里湿,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

【配伍特点】表里同治,以治里为主。

■考点三清热祛湿

1.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茵陈蒿、栀子、大黄。

【趣味记忆】茵陈治黄(茵陈栀黄) / 大黄蒿子。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证。

【配伍意义】方中茵陈蒿为君,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治黄疸之要药。

【配伍特点】利湿与泻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2.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白通草、竹叶。【趣味记忆】(1)三人后半夜通话(三仁厚半叶通滑);(2)三仁杏蔻薏苡仁,三仁朴通滑夏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平胃散(《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

一、组成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15克)、厚朴去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各9克)、甘草锉,炒,三十两(4克)。

二、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姜二片,枣两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5克,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

1.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2.不换金正气散

再加霍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3.柴平汤

小柴胡汤合平胃,寒多热少湿疟祛。

四、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五、主治

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六、方解

本方为治湿滞脾胃之主方。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司则食少乏味,大便常自下利;湿阻气滞,则脘腹胀满;胃失和降,则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注肢体,则体重怠情;舌苔白腻、脉缓,皆为湿郁之象。治宜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方中重用苍术为君药,以其苦温性燥,最善除湿运脾。以厚朴为臣,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佐以陈皮理气化滞。使以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相合,可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胃复健,胃气和降,则诸症自除。

本方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为功,临床运用以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为辨证要点。证属湿热,宜加黄芩、黄连以燥湿清热。证属寒湿,可加干姜、肉桂以温化寒湿。

方剂学-祛湿剂-笔记

方剂学-祛湿剂-笔记

方剂学-祛湿剂-笔记

点击蓝色部分,关注我们

································

informal essay

································

「笔记整理」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

燥湿和胃剂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15祛湿剂歌诀

15祛湿剂歌诀
越婢加术汤
越婢加术金匮方,麻黄石膏枣生姜。甘草白术共相配,风水重肿自尔康。
真武汤《伤寒论》
真武附苓术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瞤惕恙。
附子汤《伤寒论》去生姜倍附子加人参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实脾温阳行利水,干姜附苓术草随。木瓜香槟朴草果,阳虚水肿腹胀祟。
鸡鸣散《类编朱氏集验方》
蠲痹汤
蠲痹汤中桑枝桂,羌独秦艽海风归。川芎炙草乳木香,风寒湿痹基方推。
薏苡仁汤《张氏医通》
薏苡仁汤治中风,芍甘桂枝当归呈。麻黄苍术苡生姜,祛风燥湿可止痉。
薏苡仁汤《类证治裁》
类证治裁薏仁汤,薏仁归芎麻桂羌。独防川乌苍姜草,着痹沉重此方匡。
独活寄生汤三痹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顽痹风寒屈能伸。
三妙散《医宗金鉴》加槟榔
利水渗湿
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四苓散《丹溪心法》去桂枝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胃苓汤
肾着汤《金匮要略》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囊。伤湿身痛与腰痛,亦名干姜苓术汤。
猪苓汤《伤寒论》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需明。
清热祛湿
湿温初起方《中西温热串解》
湿温初起银翘豉,藿佩甘通竹叶使。滑石茯陈苍术皮,恶寒无汗杏薷备。

化湿和胃概念(精)

化湿和胃概念(精)

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资源库

方剂学

概念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以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统称为祛湿剂。以“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及“燥可祛湿,通可去滞,滑可去着”(《十剂》)为立法依据。属于“八法”中的消法范畴。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因居处湿地,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正不胜邪所致。其湿邪多侵犯人体的肌表、经络、肌肉、关节等,发病多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关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症;内湿多因饮食不节,或恣啖生冷等,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所致。其症见脘腹痞满、呕恶泄泻、黄疸、淋浊、浮肿等。然而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虽多伤肌表经络肢节,但外湿重可影响到内脏;内湿虽多伤及脏腑,但内湿重亦波及到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可以相兼并见。

由于湿邪常常与风、寒、暑、热等邪气结合为患,其所犯部位又有上下表里之别,病情亦有寒化、热化之异,加之人的体质有虚实强弱的不同,使得治疗水湿病证的方法和组方用药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功用,祛湿剂可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五类。

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人体的水液代谢“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肾主水,肾虚则水泛。脾制水,脾虚则生湿。肺调水,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因此水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关系极为密切。另三焦、膀胱亦与水湿病的产生有关。

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水肿者,均应慎用。由于湿属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易于阻遏气机,导致湿阻气滞,故在祛湿的方剂中多配伍理气药物,以求气化则湿化水行之效。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第十五章 祛湿剂
色浑赤,尿频尿急,溺时涩 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 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 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
本方为治疗热淋的常 用方,其证因湿热下 注,蕴结膀胱所致。
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 常——尿频尿急、溺时 涩痛、淋沥不畅,甚则 癃闭不通,少腹急满;
湿热蕴蒸,损伤膀胱脉 络——尿色浑赤;
湿热在下,气化不行,津 液不布——口燥咽干。
藿香--辛温芳香,解 表散寒;芳化湿浊, 理气和中,辟秽止呕。 为君药。
紫苏、白芷---助君药 解表散寒,且有芳香 化湿之功;
半夏曲、白术---燥湿 健脾,半夏并可和胃降 逆以止呕,共助藿香解 表化湿而止泻。
上四药共为臣药。
陈皮、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行滞;
桔梗---宣发肺气,以通 调水道。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第一节
燥湿和胃剂
藿 香 正 气 散
[组成] 霍(元甲)半 夜三更指令陈(真) 捕大腹猪
(藿香 白芷 紫苏 大腹皮 茯苓 半夏 白术 陈皮 厚朴 桔梗 甘草)
[用法] 共为细末,每 服9g,姜、枣煎汤送 服;亦可作汤剂,加 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第三节
利 水 渗 湿 剂
五 苓 散
[组成]
勿令贵妇择白猪
泽泻 猪苓 白术 茯苓 桂枝
[用法] 散剂,每服6g; 汤剂,水煎服。

祛湿剂知识点归纳

祛湿剂知识点归纳

一、概述

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湿分内外两类,外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内湿,症见胸脘痞满,呕恶泄泻,水肿黄疸,癃闭淋浊等。

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二、燥湿和胃

平胃散

【组成药物】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二片、大枣二枚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主方。

藿香正气散

【组成药物】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炙甘草二两半、姜三片枣一枚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驱

【趣味记忆】陈姐服下腹皮草后想找江苏白蜘蛛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配伍意义】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浊所致霍乱吐泻的常用方。方中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故重用为君。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同为臣药。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寓气行湿化之义;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用为使药。煎加姜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感受山岚瘴气以及水土不服,症见呕吐腹泻,舌苔白腻者,亦可以本方散寒祛湿,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祛湿剂之燥湿和胃篇

祛湿剂之燥湿和胃篇

祛湿剂之燥湿和胃篇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祛湿化浊,渗利水湿作用,用于治疗水湿之邪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为祛湿剂。根据《内经》:“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渗之。”而立法,主治水湿病证。

水湿是怎么来的呢?

分类:

燥湿和胃——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苦燥祛湿—中焦—湿滞中焦证,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清热祛湿——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湿热两清—中下焦—湿热病证,代表方: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二妙散;

利水渗湿——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利尿祛湿—下焦—水湿壅盛证,代表方: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猪苓汤;

温化寒湿——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的痰饮、水肿,温阳祛湿—中下焦—阳虚水湿病证,代表方:苓桂术甘、真武汤、实脾散、萆薢分清饮;

祛风胜湿——风寒湿邪袭表证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证,辛散除湿—中下焦—风湿病证,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使用注意:防温燥动血,渗利动胎,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均应慎用。治湿要重视理气,常配伍理气药,使“气化湿亦化”。要注意病因及涉及的脏腑灵活运用。

一、燥湿和胃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方歌: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施;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或合二陈或五苓,硝黄麦曲均堪著;若合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病机:湿阻中焦,围困脾阳,运化失常(特点:湿重)。

主症:脘腹胀满、身重酸痛、怠惰嗜睡,苔厚白腻,脉象濡缓,食少呕恶。

方剂-16祛湿剂

方剂-16祛湿剂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一、概述

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湿分内外两类,外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内湿,症见胸脘痞满,呕恶泄泻,水肿黄疸,癃闭淋浊等。

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二、燥湿和胃

平胃散

【组成药物】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二片、大枣二枚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主方。

【附方】

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故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著,兼可解表,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柴平汤即小柴胡与平胃散合方,功在和解少阳,燥湿化痰,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寒多热少之湿疟。

藿香正气散

【组成药物】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炙甘草二两半、姜三片枣一枚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配伍意义】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浊所致霍乱吐泻的常用方。方中藿香用量偏重,即取其辛温而解在表之风寒,又以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升清降浊,为君药。半夏、陈皮;白术、茯苓共为臣药。桔梗宣利肺气,有助解表,升水之上源,以助祛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又调和营卫,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又调中和脾。

【鉴别】

香薷散与藿香正气散均可治夏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之证。香薷散药简力薄,宜于外感于寒,内伤暑湿之证;藿香正气散解表散寒与化湿和中之力皆胜于香薷散,宜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重证。此外,香薷散多治夏季之阴暑;藿香正气散则四时感冒皆宜。

化湿药快速记忆口诀

化湿药快速记忆口诀

化湿药快速记忆口诀

(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

(2味)——广藿香、佩兰

广藿香:芳香化湿,发表解暑,和中止呕。

(原文 : 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口诀 : 藿香画师表叔河中藕。(藿香化湿表暑和中呕)

联想 : 藿香的画师表叔专画河中的藕。

佩兰:芳香化湿,发表解暑,醒脾开胃。

(原文: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口诀 : 佩兰画师表叔姓脾胃。

联想 : 佩兰也有个画师表叔,他姓“脾胃”。

(2味)——苍术、厚朴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口诀 : 苍术造剑去三明。(苍术燥健祛散明)

联想 : 苍术为造剑,去三明(福建省三明市)。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口诀 : 侯婆找小谭,下棋出慢。(厚朴燥消痰,下气除满)

(2味)——豆蔻、砂仁

豆蔻:化湿开胃,温中行气,止呕消食。

(原文: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口诀 : 豆蔻砂仁划尸开胃,闻中腥气,豆呕食砂泻胎。

(豆蔻砂仁化湿开胃,温中行气,豆呕食砂泻胎)

砂仁:化湿开胃,温脾理气,止泻安胎。

(原文: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联想 : 豆蔻砂仁学解剖,用刀划尸体打开胃,闻到其中的腥气。豆蔻一闻就呕吐把食都呕出来,砂仁一闻就腹泻把胎都泻出去了。

(2味)——草豆蔻、草果

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口诀 : 草蔻造型稳重哦。(草蔻燥行温中呕)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除痰。

口诀 : 草果早闻中介谈。(草果燥温中截痰)

联想 : 草果,早就闻听中介谈过你。

第十二章祛湿剂1

第十二章祛湿剂1

第十二章祛湿剂1

湿邪属阴邪,在外是阴邪,在内也是阴邪,都属寒,都是重浊粘腻的,这就是它的特性。在人体的脏腑功能中,能消除湿邪的主要是脾,是由于脾气的健运,能化湿。内湿能排除出来,主要是通过小便。因此治湿有那么几句话,“治湿当健脾。脾旺湿自绝”,“治湿当利小便”。化湿一方面是通过气化,一方面是通过利小便。而利小便主要也是通垃气化,因为《内经》上讲得很清楚,“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就涉及到肺、肾,所以有时小便不利要加强补气的药,要用畅肺气、温肾气的药。以上讲的都是治疗“湿”最根本的东西,这都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必须清楚。至于久处卑湿之地、淋雨、涉水、冒雾露而行,这种湿是渐渐而来的,积存在体内为病。它可以内聚。可以着于经络,也可以着于肌肉,乃至筋骨。现在,犯这个病的人很多好食生冷、水果、冷饮,而且为图一时之快而大量地吃,都容易生湿。但往往在治疗外感的时候容易忽略这一点。湿邪四时俱在,由于各种外邪除凉燥外都常常夹湿,譬如汗出当风,汗被逼回肌腠就是湿,所以治风也好,治寒也好,治暑也好,治温也好,凡是夹湿的,都要特别注意不能使大汗出,这在解表剂就已经提过了。即使是寒,也不能大汗出。也就是说,解表不宜大汗出。这在《伤寒论》桂枝汤中就指出,“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因为大汗出往往不能使邪尽去,反而伤了人体的正气。耗损津液。

还有一个关于湿的问题要注意,湿是阴邪。是寒,它的转化取决于人体的阳气,但是人病湿,却不定都是脾气虚弱、命门火衰,阳气不足。这也是最难的一点,需要注意。还可能夹有其他的病邪,例如刚才提到的风邪,还有湿温、暑湿。这是阴邪与阳邪相合,是寒与热相合,但这种寒热相合和其他的寒热相合之邪还有不同。中医课里讲湿温是“如油入面”,因为六淫之邪除了湿邪以外都是无形的,它们伤人容易来,也容易去。而温邪重浊粘腻,着而不去,所以凡是其他的邪气与湿相合,是无形入于有形之中,所以,在这时需要特别注意。

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湿化浊祛风胜湿

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湿化浊祛风胜湿

脾肾虚寒 阳不化水 水湿内停 气机阻滞
水停气滞证) 大便溏薄——脾虚失运,水走肠间
君:附子——辛热,温肾助阳,祛寒逐湿 干姜——辛热,温运脾阳,祛寒 臣:茯苓——渗湿利水 白术——补脾燥湿 温阳健脾 佐:木瓜——酸温,敛津护阴 行气利水 一则防诸药温燥渗利伤阴; 二则芳香醒脾化湿; (三则防木克土,土中泻木) 厚朴、木香、大腹子、草果——行气燥湿,消胀除满 使:甘草——健脾和药 生姜、大枣——和中调脾
祛湿剂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 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统称祛湿剂。 属八法中的“消法”。
外湿:


内湿:

湿邪客表
风湿痹证
湿困脾胃

• •
湿热郁结
寒湿内阻 水湿内停

湿温初起证
燥湿和胃 清热祛湿 利水渗湿 温化寒湿 祛湿化浊 祛风胜湿
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耗阴伤
实脾散
真武汤
均有温脾暖肾,助阳行水之功,皆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 水肿证,俱用附子、白术、茯苓、生姜 以干姜、附子为君 重在暖脾,兼以行气,利水 治脾阳虚为主的阴水证 肢冷,身重腹胀,便溏 以附子为君 重在温肾,利水 治肾阳虚为主的水肿 悸气短,身瞤动等症
浮肿,腰以下肿甚,并见畏寒 水肿,小便不利,并见心
太阳病 发汗太过 阳虚水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袪湿剂—燥湿和胃】

一、平胃散《简要济众方》一类方
◆平胃散既是代表方,又是一个基础方。出处一般历代说它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它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前,在《简要济众方》里就有平胃散这个组成。由于《和剂局方》的影响较大,很多教材及资料就没改过来。因为《和剂局方》是宋代相当于政府颁布的一个成药典。
◆为什么叫平胃散?对这个起名来说,历来有各种看法,提法也很多,平胃说明胃不平,这里所说的胃,它是包括了脾胃,特别还指的是脾。中医有用“胃”来概括脾胃,比如说消化很正常,胃气不错,这时候的胃气不光指胃,也包括了脾,包括整个消化功能的概括。也有以脾也概括脾胃。我们经常讲中医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这个时候的脾,包括运化的脾,和受纳的胃,甚至于包括消化道,都概括在脾这个大系统里面。
◆消化系统脾胃要恢复平衡。古人举例子,把脾胃比喻为土,土生万物,高的地方叫敦富,就是胃,低的地方叫卑贱,就是脾。现在平胃散是说它脾不平,实际上是脾低了,那相对胃高了。脾运化功能差了,水湿就容易困脾。所以平胃散的名称,实际上是用来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来消除水湿,因为消除水湿有助于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提高脾的运化能力又有助于消除水湿,这相互影响的。脾主运湿,湿气归脾,湿邪又能困脾,所以在平胃散里,以这个基础方,体现出除湿而运脾的相互结合。
◆湿滞脾胃证主要是脾健运作用减弱以后产生湿邪,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脾失健运,水湿阻滞在脾胃以后,首先引起中焦气机升降的失常,胃气不降,就呕吐,胃气上逆,脾不升清,就会泄泻,嗳气、吞酸,这都是胃气上逆的表现,湿邪阻滞气机,又可以导致脘腹胀满。但是水湿容易伤阳气,湿邪阻滞清阳,可以反映出人没有精神,怠惰嗜卧,肢体有沉重感。这都是湿邪为病的一些主要症状。舌像脉像: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白腻反映出有寒湿的特点,有脾不运化,产生湿的特点。脉缓是反应脾的运化乏力。

【组成】
【1.散剂】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0g)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0g) 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0g) 甘草炙黄,一两(30g)
【2.汤剂】苍术9克 厚朴(姜制)6克 陈皮9克 甘草(炙)3克 大枣二枚
【用法】散剂,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或参考【2.汤剂】)。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方解
君 苍朮 苦辛温燥,最善燥湿健脾
臣 厚朴 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助苍术除湿运脾
佐 陈皮 理气化滞和胃,燥湿醒脾,合厚朴以复脾胃之升降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厚朴芳化苦燥,可以燥湿,也能化湿,行气中擅长承气除满,其作用方向向下,苍术擅长除湿运脾,既能燥内湿,也祛除表湿,还可辛温发汗,二者配伍其力大增。是燥湿运脾的一个常用组合。
◆除湿药和行气药往往相互配合。
◆陈皮理气化滞又化湿,擅于疏理气机,合厚朴以复脾胃之升降;
◆对方中陈皮的理解:陈皮比较平和,而且它的理气对升降补泻来讲,它是一个多向协助作用。很多补泻升降方里,都喜欢配陈皮。比如说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的基础方,五味异功散里配了陈皮,它有助于增强益气健脾作用。在泻的方里,比如消导剂,消食的方里往往也配陈皮,它这个理气化湿,有增加消食药消导的力量。在升举的方里,比如补中益气汤,它治疗气虚清阳下陷,里边也配陈皮。降气的方,比如理气剂里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汤作用主要是降肺气上逆,治疗咳喘,配陈皮也助于它的气机下行。所以陈皮的作用,打个比方,要在地上打一根桩向下,如垂直的直接往下,打起来很费劲,而往下打一下,摇一摇,它就容易下去。反之,把一根木桩拔起来,完全垂直的向上拔,很费力气,如拔一拔,摇

一摇,它就容易出来。陈皮起的作用,它这种对补泻升降作用,就是疏理气机,摇一摇的这个作用。别小看了这个药物,配在其中,对疏理气机,不管当作运脾还是化湿,都很重要。
◆本方是燥湿祛痰,行气健脾剂。大凡脾胃病变,只要属于所谓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主症的,都可用它来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从它扩展演变而来。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湿邪阻滞的部位是中焦,湿阻气机以后,往往出现脘腹胀满,这是平胃散证。湿邪阻滞气机,脾不健运,舌苔厚腻,反应出湿浊阻滞的特点。)
【加减变化】
1.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侧重在清热燥湿)
2.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温脾胃阳气,草豆蔻燥湿温中)
3.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可以渗湿止泻,利小便,实大便)
4.兼食滞,加山楂、神曲、麦芽。(食滞可以加重湿阻中焦,配合消食药,体现标本兼顾)
5.兼气滞,加木香、砂仁(厚朴陈皮的行气、理气不够,木香、砂仁可行气和胃)
6.呕吐甚,加藿香、半夏(加藿香、半夏,此方即为不换金正气散,增加化湿、和胃、止呕)
◆湿,要区别是寒湿还是湿热,水湿郁滞,可以化热,如果阳气不足,多产生寒湿,性质不同,治法也不同。如果它属于湿热,一般舌苔是黄腻的。如属寒湿,阳气不足不能温化。

◆本方功专燥湿和胃,为治疗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剂。许多调理脾胃的方剂,都是在此基础上扩充而来。如本方加麦芽、炒神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化,暖腐吞酸,不思饮食。若大便秘结,可再加大黄、芒硝以通下导滞。本方加人参、茯苓,名“参苓平胃散”,治脾虚食滞,大便不实者;加黄连(姜汁炒)、木香,名“香连平胃散”,治食积化热,腹痛泄泻者。《局方》还有“不换金正气散”,也是由本方加藿香、半夏而成,治感冒四时不正之气,头痛发热,呕吐泄泻者。本方合二陈汤(见祛痰剂)名“平陈汤”,治脾胃不和,湿痰停阻,胸膈痞闷,不思饮食者。本方合五苓散(见祛湿之剂)煎服,名“胃苓汤”,治饮食停积,脾胃不和,浮肿泄泻者。本方与小柴胡汤(见和解之剂)合方,名“柴平汤”(《景岳全书》),功能和解少阳,燥湿健脾,治湿疟脉濡,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者。
“平陈散”(《症因脉治》),是本方加入祛痰化湿的二陈汤(夏、陈、苓、草)而成。适用于脾胃运化不食,湿痰内阻,

胸膈痞闷,或有呕吐泄泻,症情较平胃散症为重。
“胃苓汤”(《丹溪心法》),是本方加入渗湿利尿的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而成。适用于停饮夹食,脾胃不和,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或有浮肿等症。
“柴平汤”(《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引《宦邸便方》),是本方合小柴胡汤而成。适用于疟疾,脾胃湿盛而脘膈闷胀。
“不换金正气散”,又名“藿香平胃散”(《局方》),是本方加入芳香化浊、燥湿祛痰的藿香(9克)、半夏(6克)而成。适用于感受不正之气,脾胃食滞,腹痛呕吐,舌苔白腻等症。
此外,本方加麦芽(12克)、神曲(9克)叫做“加味平胃散”(《医方集解》),功能治疗脾胃湿滞,宿食不消,吞酸嗳腐,不思饮食,如积滞较甚,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6克)、芒硝(9克)。方歌“硝黄麦曲均堪着”,即指此而言。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属湿滞脾胃者。
【使用注意】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虚无湿或脾胃虚弱者,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不宜使用。(或不能单独使用,因为毕竟平胃散比较温燥)

【药理作用】主要有健胃助消化,抗溃疡,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1.健胃助消化:本方中生姜、陈皮、苍术、厚朴含芳香性挥发油和姜辣素,且后三味药辛、苦,口服对胃肠粘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运动,并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从而增强消化机能,排除肠内积气,而达健胃助消化之效。
2.抗溃疡:方中甘草、陈皮、厚朴对多种实验性溃疡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
3.抗炎:方中生姜、陈皮、甘草对不同的炎症模型均有较明显抑制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平胃散中除大枣外,其余5味药均有不同程度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附方:不换金正气散
【组成】藿香 厚朴 苍术 陈皮 半夏 甘草各等分(各10克)
【用法】上药成散剂,每服12克,用生姜三片煎水热服。
【功用】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腻等。

◆主治仍然是湿困脾胃,这是平胃散的基本病机,但是不换金正气散还兼有表寒证。从临床表现,呕吐泄泻,升降失常,呕吐更突出。恶寒发热是兼表证的现像。霍乱吐泻,不服水土。霍乱是中医的霍乱名称,不是现代医学的霍乱。是吐泻交作,也可以用不换金正气散作为一个基础方剂。
◆藿香偏于辛温,对外有辛温发散的作用。可以祛外在的风寒湿邪,对内它有化湿和中

作用,所以它表里之湿兼去,半夏擅长于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所以这两味加进去以后,整个方起到一定的变化,比如第一个变化,这个方往往因为有藿香,它可以用于兼有表证,增加了解表化湿的力量。增加了和胃止呕的作用。所以全方功用就是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二、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类方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一两(30g) 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两(各60g) 藿香去土,三两(90g) 甘草炙二两半(7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咳嗽气喘,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不正之气者,可增减用之。(外感风寒,内伤饮食,伤冷伤湿,疟疾中暑,霍乱吐泻。)
【方解】本方主治之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为夏月常见病证。风寒外束,卫阳郁遏,故见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为上吐下泻;湿阻气滞,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之法。方中藿香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煎用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诸药合用,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已。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本方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方解
君 藿香 辛温解表,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力量较强,兼治表里
臣 白朮 健脾除湿
茯苓陈皮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佐 大腹皮 行气利水,治下
厚朴 行气化湿
苏叶 辛温发散理气
白芷 辛温发散解表,止头痛
桔梗 开宣肺气,治上
佐使 生姜 大枣 甘草

◆内含基础

方:平胃散、二陈汤。
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大枣
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在藿香作君药的基础上,可用两种方式理解这方。教材上是把健脾理气和胃的药,放在臣药的地位。其他地位次一点的放在佐药的地位上。但另一种结构可能更好理解;藿香为君,带领的两支人马,要解决表里两方面的问题。表是风寒,那就有白芷和苏叶,增强藿香的解表作用。苏叶有辛温发散作用,对内也有理气作用,白芷能辛温解表,辛温发散,同时还能止头痛。所以苏叶白芷在这里增强藿香的解表作用。针对表寒。
在这基础上,另外一队人马,要解除体内的湿邪,达到化湿理气和中,除了直接祛湿以外,这个组合里要考虑到水湿治法当中,三焦气机的通畅,桔梗可以开宣肺气,治上,大腹皮可以行气利水,治下,给水出路。中焦而言,藿香正气散里配有平胃散和二陈汤。白朮、陈皮、厚朴和后面的甘草,这四味药,相当于平胃散里把苍朮换成白朮。它能健脾除湿。
方里的半夏、陈皮、茯苓,和甘草,起到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就是治疗湿痰。除湿的基础方,平胃散,祛痰的基础方,二陈汤,这两个基础方作用的部位,主要是中焦。再配合桔梗的开宣,下面大腹皮的降气利水治下,上、中、下三焦结合,分消,治内湿力量很强。而且由于用了白朮、茯苓这一些药,又起到标本兼顾。就内湿产生跟脾不运化有关,白朮擅长于健脾燥湿,茯苓擅长于健脾渗湿,和甘草相配,可以健脾益气除湿。所以全方按这个配伍结构理解它,既体现出标本兼顾,表里同治,又体现出三焦分消的特点。同时在除湿的基础上,行气力量也较大,整个藿香正气散,治内湿方面的用药比较多,表里同治,治内是为主的。临床运用时,表里两组药,可以灵活运用。
◆内湿可以引动外湿,内外相互影响,内在湿重的感冒,感受风寒的时候,可以外来之邪引动内湿,产生表湿症状,所以它的一组表证,恶寒发热无汗加头身酸楚疼痛,或头沉重疼痛。这个有点类似解表剂的九味羌活汤。只不过藿香正气散全方表里同治,侧重是治内,治疗内伤湿滞,所以用药在内伤湿滞方面用的药占量较大,且以藿香化内湿为主,并将苍术改为白术,全方较平和。九味羌活汤也是表里同治,但侧重是治表,以羌活防风苍术祛外湿为主,全方较辛温燥烈。

【辨证要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证的内伤湿滞这个内,指的是脾胃,湿阻滞脾胃的气机,造成升降失常,外感风寒

以后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或肠鸣泄泻,这是水湿阻滞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
◆九味羌活汤证是外感风寒以后外湿阻滞经络,造成气血运行不畅,所以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
◆怎么知道湿阻中焦,湿重呢?舌苔白腻,作为一个基本的依据。

【加减变化】
1.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
2.兼气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3.伤食重者,加消食药。
◆若表寒重,重感冒,这方里唯恐藿香一味,加苏叶、白芷,解表力量尚嫌不足。加香薷,香薷也是表里同治,对外发散风寒,对内可以化湿和中。增强藿香的解表力量。香薷是一个我们常用的祛暑解表的,被称为“夏月之麻黄”。夏天感冒中不用麻黄,一般用香薷。
◆气滞,脘腹胀痛,是湿邪阻滞气机之后不通则痛,胀、痛,加木香,元胡,善长于行气止痛,行气也有助于化湿,同时也直接止痛。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使用注意】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藿香正气散有解表和中、理气化湿功效。虽多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及四时感冒,但对夏季暑湿感冒效果尤为显著。夏季湿气较盛,湿伤于头目,则头昏、头痛;伤于中焦脾胃则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呕或吐;伤于下焦则引发便溏或泄泻。藿香正气散以芳香化湿药为主,为夏季防病治病常用的药物。
◆藿香正气散功专宣化湿浊,调和胃肠。方中以藿香为主,辛散风寒,芳化湿浊,和胃悦脾,辅以行气燥湿之品,使风寒解而寒热除,气机畅而胸脘舒,脾胃和而吐泻止,邪气去而正气复。《删补名医方论》云:「藿香之芬,以开胃,名曰正气,谓正不正之气也」。故以「藿香正气散」命名。(和解之剂)

【比较】
平胃散
方剂性质:基础方
功能特点:燥湿为主,兼有运脾

藿香正气散
方剂性质:常用方
功能特点:能解表(外有表寒);解表,祛湿和中力量较强

不换金正气散
方剂性质:
功能特点:能解表(外有表寒);解表,祛湿和中力量较弱;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轻症

香薷散(祛暑剂 阴暑)
方剂性质:基础方
功能特点:夏月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湿滞阻滞气机;擅长祛暑解表(季节性);解表力量,化湿和中均较藿香正气散弱

【共同特点】:都能除湿和胃,恢复气机升降,临床上都能用于湿邪阻滞脾胃的吐泻,脾胃运化障碍,升降失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