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有感

合集下载

读后感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读后感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金玉兰小学:张雅莉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

是啊,博览群书能使人智增百倍,生活中如果缺少了书,就变得枯燥乏味。

因此,书是人的一生中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教师的成绩一部分来自于自身的付出,另一部分还来源于对于时间的管理。

管理出成绩,管理出人才。

会管理时间的人,一分钟可以当做两分钟来用。

我不会把一分钟真当一分钟来用,手里做着一件事,另一件事也在同时进行。

我批改着学生的作业,他们在下面默写;我辅导着个别学生,其他学生都在班干的带领下进行课外阅读。

我喜欢做时间的主人,走在时间的前面,在起航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的课常常是利用假日去备,有计划地把备课任务分解到每一天,就会做到忙而不乱。

因为假日里做好了这份工作,所以现在每晚回家,我才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写博。

享乐在前必然会吃苦在后。

一天时间的安排也很有讲究,我会抓紧早晨的时间引导孩子走进学习状态,因为这是他们一天里最精神最清醒的时刻,重要的学习任务大都安排在这一时间段,科学用好孩子的时间也是我们工作里不可忽视的小节。

在学校里,做掉该做的事,回家就可以安静地读点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用一辈子备好一节课的方法就是读书,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思想的大河才会宽阔而深刻。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量,离开了书,我们的心灵就会因为没有知识的滋润而干涸而荒芜。

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

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怎么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东西是:知识。

它丰富了我的大脑,增长了我的见识。

694字。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修改版]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修改版]

第一篇:《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我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知识渊博,这就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读书,用一生来学习相关知识,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还有教育方法、心理学等,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

打铁需得自身硬,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潺潺不断的小溪。

用终身的时间来扩大知识的海洋、持之以恒地体改自己的教育技巧,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用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善于总结自己的货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徐家湾乡松木学校四年级语文学科教师史海涛)《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今天晚上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这一条是一位前苏联女教师给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封信中的事,内容却带着质疑的味道,我觉得很有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是要教育孩子的,也要做家务,还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等。

学习的时间从哪里来的呢?但不学习,不充电是不行的,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的,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甚少,不学习是绝不行的;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中感到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学更不行。

要想教好学生,只有做到天天学习。

那我们怎么学呀?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每天要不间断地读书,只有每天不断地读书才能汇成思想大河。

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学习、读书,上好每一堂课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准备,打铁需得自身硬,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教育教学一书的提高,就要靠不断的读书,不断地学习,这样才可能达到乐中求学。

(徐家湾乡松木学校五年级数学学科教师秦运虎)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有感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列举了很多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生动精辟,给广大教师排解烦恼、指点迷津。

读书心得“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新感悟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读书心得“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新感悟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读书心得“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新感悟-幼儿园教师读后感最近一直在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越学习越感觉这本书非常的亲切,每读一遍,我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想。

读完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悟非常的深刻。

在书中作者运用教育生活的实际,生动有趣地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推荐,他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向我们讲述着教育的真谛。

前些天我写了一篇"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今天在重新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平时我们都感觉时间非常的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等,还没做多少事情,一天就这样匆匆忙忙的过去了。

然而,收获却并不多。

那么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呢?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节约老师时刻有效的方法之一。

只有自己的知识海洋越来越广阔,那我们教育才能更加的得心应手,自信从容。

在书中有一个事例深深的感动了我: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刻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刻来准备的!"看到这个故事的瞬间,我如同醍醐灌顶,在豁然间开朗。

是啊,每一堂课我们都应该用一生的时刻去准备,我们不应该抱怨平时的事情太多,而时间却太少,我们要利用每一点可以争取到的时刻,去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加自己的文化功底,让平时讲课,也能够变得信手捏来。

听过这样一句话,"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

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博览群书,满腹才华,现阶段我还有许多不足,我会努力让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读后感8篇

教师读后感8篇

教师读后感8篇优秀的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悬疑和推理的思考和破解,优秀的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的思考和领悟,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教师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读后感篇1今年暑假,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多年来深深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放学、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还有些琐碎之事要处理,有时候忙起来真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中苏霍姆林斯基讲到,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才会在这门学科上下功夫。

作为老师,自然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才能主动地思考、学习,从而学好这门课。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很多家长都说,看到孩子回家先做哪一门的作业,就说明他们最喜欢哪门功课。

我调查了一番,学生们确实是把自己最喜欢科目的作业放在第一位。

因此我特别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改善作业的形式,适当减少了作业量,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越来越多同学开始把语文作业放在第一个做,语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给教师的建议》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给教师的建议》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没有时间,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

时间问题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这里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

课上得非常出色。

听课的教师们听得入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有人问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乡野村夫初读于201209 再读摘抄于201301)。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最新)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最新)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假期我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完这本书后,对于像我这样经验颇少的班主任来说,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对我的班级工作有很多的帮助。

而且从中学到了许多科学管理班级的方法,真正体会到要管理好班级,方法科学有多么重要。

他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位平凡的教师,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语言是那么的质朴充满风趣。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小事,让他看重了,利用了,研究了,解决了;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使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教师一步步走到了闻名于全国的着名教育家。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

回顾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就推卸责任,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影响了自己,却不肯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爱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读过魏老师的《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后,我也深深懂得: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自己,而应该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

班级工作出现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学习的兴趣,应该先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有没有问题,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吸引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动去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让我的学生主动学习,体会到学习乐趣。

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魏书生在他的书中首先谈的就是他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

“少抱怨环境,多改变自我。

”要求我们用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生活乃至对待生命。

多挑重担,少推责任。

就是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这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的根本。

什么事都要多商量。

他在做什么事情都要先和学生商量。

上什么、怎么上、做什么作业、考试考什么都要和学生商量,班上的事情更是要和学生商量。

这一商量就是最大的民主,是在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所以我很敬佩这位老师。

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是我应当学习的榜样。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应当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要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班里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出乱子就不许学生参与。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

”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学校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

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英语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学科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

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读后感范文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读后感范文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读后感范文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呢?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

的.确,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

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像泥潭一般缠绕着我们,我们看似很忙碌,实际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已经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这是吞噬生命的“黑洞”,即使拥有再多的时间也只会如泥牛入海。

读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终身阅读、终身学习,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扩展自己的教育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求知热情,让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成长路程中的指路明灯,将我们的心灵引向崇高的精神殿堂!
- 1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15篇)给教师的建议(15篇)给教师的建议1 最近看了《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如今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展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连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假设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根底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根底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读了这段,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亲密相关的。

教师进展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读了此书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根底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

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根底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进步自己的教育技巧。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亲密相关的。

教师进展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古人云:“开卷有益”。

常读书和常考虑,会使我们勇于和蔼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历,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打破夯实根基。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

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

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

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

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

”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

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如何省时高效?——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1)》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

主课教师每天上课3、4小时,加上备课和改作业5、6个小时,另外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被开外工作所占用,特别是班主任,更加忙碌,没有时间备课,没有时间陪爱人,陪小孩。

然而一昼夜只有24小时,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呢?是的,没有时间啊!----咋看题目,我的第一反应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告诉我们如何节约时间,比如如何统筹规划好要做的事情,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像我上小学学的奥数一样:给你半个小时,你要完成写作业和烧开水两个任务,你该先做哪样呢?当然是先烧开水了,等作业写好了,水也烧开了,不就节约了时间了,呵呵!是我太以为然了。

其实细读下来,他并不是这个意思。

他举了一个成功的事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的一节公开课征服了所有人,听棵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凝气的听,完全被课吸引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老师对这个老师说:“似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只用了大约15分钟。

”于是有了那句名言:“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这个故事我的理解是教师是没有空闲时间的,或者说那些没有纯熟的教学技巧的老师是没用空闲时间的。

苏氏认为教师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是5、6个小时,要占工作时间的一大半左右。

这些时间是硬性的。

那么,要想节约时间,也只能是从备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里节约。

而上述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要大幅度地节省备课时间,你就必须长年累月地进行阅读积累,当达到你的知识量远远大于你所教授的知识量的时候,就会形成省时高效的局面。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觉得上班时间很紧,几乎从早忙到晚,回家后还要处理一些工作。

而书中有的一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

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教师的时间问题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真正是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2本学期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书中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

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

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

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读后感

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读后感

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抱怨:工作太忙,事情太多,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家长沟通,教研培训,整治学习,继续教育,各种检查,各种APP,的确,现在很多教学以外的事挤占了教师许多时间,让一些教师感觉很累,时间不够用。

但在同等条件下,有的老师疲于应对,忙碌不堪,而有的教师却轻松自如,游刃有余,是什么造成如此大差别呢?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能够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创造力,靠的就是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上课时他是带着全部的阅读史来授课。

我们的知识背景越深厚,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更加自如的分配自己的注意,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生身上,才能不把学生看成一个抽象的整体,观察每一个学生怎么学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哪些问题,做到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法。

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需要有一桶水,甚至潺潺不断的小溪,要使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那就要不断的读书、学习,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小学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小学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1读一本好书,是与伟人的精神交流;读一本好书,是为心灵寻找生长的沃土;读一本好书,是充实灵魂的必然需要。

我喜欢读书,并在读书中享受着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感受颇深:一、“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有时候,我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想读书却感觉抽不出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给了我很好的帮助。

是的,时间总是会有的。

只要合理的安排时间,并且有一颗迫切读书学习的心,我们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和动力去读书。

二、“兴趣的意义何在”一直以来,不少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常常被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

任老师如何苦口婆心,都没有什么改变。

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意义何在”,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就会自己迫切的想去学。

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要比质问孩子为什么不爱学要好得多。

那么,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呢?其实,问题不在孩子,而在老师。

首先,老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

让孩子喜欢你,愿意听你说。

孩子就很有可能,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这门学科。

其次,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就好像看一场节目,演员如果毫无变化没有表情,那么观众当然就不愿继续往下看了。

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端坐不动地听别人在台上作报告的。

得到这个启示后,我很快就运用到了我的课堂教学中。

在执教一年级下册《识字四》这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画面生动的课件。

当孩子们看到“飞舞的蝴蝶”“爬来爬去的蜘蛛”“游来游去的蝌蚪”时,一下子就被课堂内容深深吸引。

然后,我用动画的形式,将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分开然后合拢,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形声字的规律,也体会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课堂效果非常好。

我想,其实孩子们的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只要老师用心去准备,去设计你的课堂。

那么,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就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兴趣。

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有感

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有感

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用一辈子备一节课——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有感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一节课?这乍看起来多么荒谬和难以理解啊,但只要你读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的文章《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就不能不为之触动,不能不为之深思。

书中讲了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的故事。

这位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许多同行和领导来听课,并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一位教师问这位历史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教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苏霍姆林斯基由此谈到教育技巧的奥秘,他说几乎所有的优秀的教师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而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答案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读了苏氏的文章,不禁使我想到培根的《论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确实阅读令人睿智豁达优雅美丽。

现在,终生学习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知识的更新变得越来越快,人们就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读书是进行“充电”的有效方法。

读书对于我们教师,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对知识、对精神世界丰盈的渴求,我们更要站在教师这个职业的角度,去理解读书的意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做好“授业”与“解惑”?首先自己要内容丰富,保证自己掌握的知识不是停滞或过时的,不断给自己“充电”“注水”。

记得从前有句老话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当然现在要求教师变成一个抽水机了,但无论要求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句话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教师的业务素质与精神修养靠什么不断提升?教师的研究精神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突破教材的局限?答案就是阅读,不断地读书,日复一日,知识就会如潺潺溪流,注入思想的大河,帮助我们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智慧,扩展生命的宽度,改变生命的质量,更改变教学的质量。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
摘录:
怎样才能做到终生备课,积累知识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感想:
时常听到教师抱怨时间太少,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就更少了。

我自己也感觉的确是这样,上班时间全被工作占满,回到家里,什么事情都很累,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我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去读书呢?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然而长期以这样的理由少读书,甚至不读书,对教师来说,是万万不可取的。

社会在前进,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停滞不前,吃“老本”,那就是退步!所以,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其实可以从俩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出了作为教师是很辛苦的。

二是提示我们,要乐观地面对工作,学会从忙碌中感受到工作的愉快。

教师多忙啊,备课、上课;检查作业、批改作业,作为班主任还要有班会,关注孩子的思想问题,平安问题,还要时常和家长沟通,做孩子的工作,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材料的打算---睁开眼就是活生生的孩子,闭上眼就是密麻麻的字码,一天二十四满脑子都是工作,一个字“忙〞。

但好好静下心来思考:我们这么忙是否注重工作效率、是否注重真实的生活、是否对待生活充满激情、是否热爱这份职业、是否以虔诚的心态面对工作、是否不断学会提升自己、是否做到持之以恒地学习?这些问题在我们前进的工作中,会大打折扣。

要让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就要很好地学会利用时间,珍惜时间,在有效的时间里制造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会思考,让自己永葆活力。

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济,总还是有的。

青春一去不复返,而我们是否可以让自己的心愉快起来,让青春永驻心间?那样,我们就会对自己说:岁月无痕!。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It turns out that as long as the relationship is broken once, it really can't stand the toss again.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

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

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

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________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

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有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及时添加,也会有用尽的时候。

闲暇时,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

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应该说,这100条建议对于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仍然还实用。

当我读到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时,我感触很深:我们的青年老师常常诉苦时间不够用,整天不停地忙碌着,却不知道忙的什么。

一天的工作流程几乎就是:上班、备课、上课、反思、批改作业、讲解作业、补差、下班,不知不觉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教师的时间该从哪里来呢?书中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老教师课上得十分出色,以至于区教育局的领导听得入了迷,竟连做笔记都忘记了。

事后,邻校的一位老师问他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教师说他花了一辈子,而且,对于每一节课他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他从来都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书中给我们的建议就是:多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久而久之,自己的专业理论定能得到增长。

其实,我们的时间不是不够用,也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我们主观上不够重视,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往往在我们抱怨时间不够用的同时,时间正从我们的身边悄悄的流走。

俗话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就有了。

所以我们得学会挤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感到时间不够用,首先是因为儿童学习有困难。

”“在这里,为了无休无止地然而却又完全徒劳地把那些‘尾巴学生拉上来’,这件事无情地吞噬了教师的许多时间。

”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工作效率,教给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技巧,会学习了,也就节约了教师的时间。

提到提高自身的教学工作效率,我们应该提倡多读书。

乍一看,读书好像浪费很多时间,其实不然,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多读书,新知识的不断注入,理论知识得到增长,必然为改进教育技巧打下基础。

只有具备相当教育技巧的教师,才不会疲于应付“后进生”,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你才会发现时间并不是那么紧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