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第一章

合集下载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题_分章_有答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题_分章_有答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题_分章_有答案第一章绪论1、解释概念:微生物;微生物学;2、填空:1)微生物分类以其()属性及()属性及()为依据。

2)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

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4)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构造简单),(进化地位低),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等特殊设备才能微小生物的总称。

5)微生物的分类系统采用:(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基本单位。

6)EcherichiacoliK12(λ)中:K12表示()、λ表示();7)微生物的命名采用(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称前者为(种名),后者为(属名),均用(斜体字)书写,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

8)LouiPateur的贡献主要在于证明(微生物)活动和否定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并创立了(病原)学说。

9)(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10)RobertKoch的贡献:建立了(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证实病害的(病原菌)学说。

建立了判断病原物的著名的(柯赫氏)法则。

3、判断()1)从进化程度看,原核微生物比真核微生物进化程度高。

()2)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细胞壁。

()3)大肠埃希氏杆菌的拉丁学名为echerichiacoli。

4、选择题1)RobertKoch的贡献在于:(AD)多选A.建立了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C.观察发现了微生物的活动B.发明了显微镜D.证实病害的病原学说2)下面表述正确的是:大肠埃希氏杆菌Echerichiacoli。

()多选A.Echerichia代表属名C.coli代表种名B.coli代表属名D.Echerichia代表种名3)属于LouiPateur的贡献的有();多选A.证明微生物活动C.提出了判断病原物的原则B.否定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D.创立了病原学说4)不属于Leeuwenhock(1632~1723)的贡献的是:()多选A.观察发现了微生物C.建立了微生物培养技术B.创立了病原学说D.发现了生物固氮5、问答题1)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区别2)简述微生物的特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一章 病毒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一章    病毒

三、病毒的增殖 multiplication
病毒的繁殖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步骤
1.吸附 具高度专一性地吸附于敏感细胞表面的接 受部位。
2.侵入 以各种方式(取决于宿主细胞的性质)侵 入敏感细胞内。
3.复制(生物合成)和装配 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 白质的合成等,形成自己的完整个体。
5. 释放 从寄主体内释放出来
三、病毒的增殖 Leabharlann ultiplication吸附
通过扩散或分子运动附着的过程 专一性、受体部位(蛋白质外壳)
三、病毒的增殖 multiplication
侵入
• 注射 • 植物病毒通过伤口侵入 或者昆虫刺吸传染 • 动物病毒通过胞饮方式
只是遗传物质的入侵
三、病毒的增殖 multiplication
三、病毒的增殖 multiplication
病毒的溶原性
烈性噬菌体:核酸独立复制,寄主细 胞裂解
溶原性噬菌体:核酸整合于寄主细胞 并同步复制,寄主细胞不裂解。 ——遗传性
四、病毒的培养
液体培养基:菌悬液变透明 固体培养基:噬菌斑(空斑)——1对1的病毒
四、病毒的培养
空斑
四、病毒的培养
•菌苔 •噬菌斑
X射线、Y射线等
五、病毒生命活动的影响因素
5.1、物理因素
湿度
干燥使病毒RNA释放引起灭活。
土壤中:水分含量低于10%引起灭活。 污泥中:水分含量低于35%引起灭活。
五、病毒生命活动的影响因素
5.2、化学因素
抗体和干扰素引起病毒的体内灭活。
抗体——由机体对侵入的病毒(抗原)产生的一 种特异蛋白质,以抵抗入侵的外来病毒。 干扰素——宿主抵抗入侵的病毒产生的一种糖蛋 白,能进一步诱导宿主产生抗病毒蛋白将病毒灭 活。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和作用。

在环境治理、废水处理、有机废弃物处理、土壤修复、空气污染控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内容。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微生物、环境治理、废水处理、有机废弃物处理、土壤修复、空气污染控制第一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1.1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概念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和作用。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类、数量、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内容。

1.2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是一类很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蓝藻等。

按照形态特征和营养方式可将微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

原核生物可以进一步分为细菌,古细菌和蓝藻等。

1.3 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多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广泛分布于大气、海洋、土壤、水体等各种环境中。

微生物数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环境温度、湿度、pH值、营养物质的供应等。

第二章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1 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它们也可以合成和分解无机物,参与氮、硫、碳循环等生态过程。

2.2 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以及营养物质的供应等,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进而影响环境质量。

2.3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中的作用微生物可以在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利用废物和有害物质作为其生长代谢的基础,进行生化转化和分解,从而清除污染物。

第三章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3.1 废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天津大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吴卿-复习材料

天津大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吴卿-复习材料

思考题1.第一章微生物概述1.1Q:What is a microorganism? How many main groups does microorganism include, andwhat are they?A: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1.2Q: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ukaryotes and prokaryotes?A:2.第二章病毒2.1Q:病毒A: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结构极其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在活体外能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能保持其侵染活性的非细胞生物。

2.2Q:病毒粒子有哪几种典型形态?A:1球型、2杆状或丝状、3蝌蚪型、4砖型、5弹状2.3Q:病毒的化学组成A:核酸、蛋白质(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脂质(磷脂、脂肪酸、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碳水化合物(核酸戊糖、包膜糖蛋白)、其他成分2.4Q:烈性噬菌体,简述其生活史A: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的裂解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生活史:(1)吸附: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某一特定化学成分。

(2)侵入:尾部水解酶水解细胞壁形成小孔,尾髓将DNA注入宿主细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宿主细胞外。

小孔被修复。

(3)复制:借用宿主细胞合成机构复制病毒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蛋白。

(4)装配:核酸和蛋白质集合成新的噬菌体。

(5)释放:噬菌体粒子成熟后,噬菌体水解酶水解宿主细胞壁而使宿主细胞裂解,噬菌体被释放。

3.第三章原核微生物3.1Q:细菌从形态上可分为哪几类?各举一类细菌为代表。

A: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杆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螺旋菌(霍乱弧菌)、丝状菌(铁细菌)3.2Q:什么是革兰氏染色?其原理和关键是什么?它有何意义?(1)革兰氏染色是丹麦学者Gram发明并经后人改进的一种染色技术,是实验室不可缺少的细菌检验技术之一。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微生物对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了解环境微生物学— 1 —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等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素质目标: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其生理生态特性,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等。

(二)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

(三)掌握环境工程中的污(废)水、废气及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及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水处理基本工程技能,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发展及主要奠基人0.5学时知识点: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几个关键阶段;各阶段的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

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0.5学时知识点: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分别是什么?第三节微生物的类群及基本特征 1 学时知识点:微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及各自的表现。

本章小结重点: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题:微生物是如何分类、如何命名的?— 2 —作业:(1)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微生物

微生物

环境微生物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硝化作用微生物环境微生物清洁生产二、填空题1.、、三大公害严重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污染事件屡有发生,被称为工业三废。

2.大气中的、和等气体可导致酸雨的产生。

酸雨中所含有的主要成分是和,这些强酸的雨水能直接伤害植物,造成农作物的明显减产。

而另一废气成分的大量排入大气,引起世界性的气候变化异常,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

3.生物群落由、、三部分组成。

4.微生物包括: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具有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有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菌、霉菌等)、单细胞藻类等。

5.在生态系统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转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判断题1.()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它们使得物质循环得以顺利进行,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正常的繁衍下去。

2.()所有的微生物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3.()微生物学的建立虽然比高等动植物学晚,但发展却很迅速,其重要原因是动植物的结构复杂,要求的技术较高而受到限制。

4.()在基因工程的带领下,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工业已从多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5.()因为微生物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灵活、易变异等特性,所以,与动植物相比,微生物非常难用于做实验材料。

6.()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防止、控制、消除微生物的有害活动,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方向和具体任务。

7.()由于微生物个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所以,灭菌时不必太彻底,少量的微生物不会有什么大影响。

8.()微生物生产已与动植物生产并列成为生物产业三大支柱之一,但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还仅仅开始,所以,微生物资源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资源库。

四、简答题1.微生物具有哪些特点?2.简述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第二章环境中的主要微生物一、名词解释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菌落芽孢糖萼二、判断题1、()细菌的个体形态有球形、杆状、螺旋状三种。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微生物。

特点:①大小在0.2um以下。

②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③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在宿主体外是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

2.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3.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答:毒性噬菌体:就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就是指侵入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细胞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这种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温和噬菌体。

4.什么叫溶原细胞(菌)?什么叫原噬菌体?答:溶原细胞就是指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

原噬菌体就是指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又称为前噬菌体。

5.动物病毒以痘病毒最大,口蹄疫病毒最小。

植物病毒中马铃薯Y病毒最大,南瓜花病毒最小。

6.酚和醛的杀毒机制:酚破坏病毒的蛋白质,而醛破坏病毒的核酸。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答:细菌有四种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和丝状。

分别叫球菌、杆菌、螺旋菌和丝状菌。

2、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生理功能?答: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

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粘液层、菌胶团、衣鞘及光合作用层片。

(1)细胞壁生理功能a、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压引起破裂的作用;b、维持细菌形态c 、细胞壁是多孔结构的分子筛,阻挡某些分子进入和保留蛋白质在间质d 、细胞壁为鞭毛提供支点,使鞭毛运动。

(2)细胞质膜生理功能a、维持渗透压的梯度和溶质的转移;b、细胞质膜上有合成细胞壁和形成横膈膜组分的酶,故在膜的外表面合成细胞壁;c、膜内陷形成的中间体含有细胞色素,参与呼吸作用。

环境工程微生物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2、微生物的命名方法: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文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

这个种的名称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如枯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 Cohn 1872、变种Var(Variety))3、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多以μm表示,病毒以nm表示);✧种类多、分类广(利用该特点,可以使处理系统中的污染物得以迅速降解);✧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大;✧繁殖快,数量多(我们可以将适合于处理各种污染物的微生物加以快速繁殖、增殖,使之达到所需的数量或浓度);✧变异性强。

第二章环境中常见的微生物类群1、环境微生物三大类群: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结构的病毒(看表2-1)2、原核微生物特点:由单细胞组成,仅有原始核和裸露的DNA,无核膜和核仁,没有与细胞器。

3、细菌四种基本形态:✧球状:直径0.5~2μm;✧杆状:长1~5μm、宽0.5~1μm;✧螺旋状:长5-50μm 、宽0.5~5μm;✧丝状。

影响细菌大小因素:菌龄、环境渗透压、代谢产物的积累、pH等。

4、细菌的基本结构、结构组成、功能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细胞壁:在体表最外层,坚韧而带有弹性的薄膜,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功能:①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②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裂解;③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④为鞭毛提供支点,使鞭毛运动。

革兰染色:革兰氏阳性菌(G+)-紫色,革兰氏阴性菌(G-)-红色(见图2-3)。

✧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形成磷脂双分子层。

功能:①控制细胞内外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和交换;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③合成细胞壁和荚膜的场所;④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鞭毛的着生和生长点。

✧细胞质(原生质)及其内含物:细胞质:由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无机盐和水组成。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重点整理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重点整理

环境工程微生物一,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2、微生物的命名: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

种的名称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3、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比表面积大;分布广,种类繁多;繁殖快,生长旺盛;易变异,适应性强;吸收多,转化快。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1、什么是病毒,病毒的特点?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um以下的超微小微生物。

特点:没有核糖体,没有酶系统,不具备独立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感宿主体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病毒的大小以nm计。

2、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病毒的化学结构是蛋白质和核酸,还有类脂质和多糖。

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和核酸内芯构成核衣壳。

有的病毒粒子没有囊膜,有的核衣壳外面有囊膜。

3、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侵入、噬菌体大分子合成、毒粒的装配与释放。

4、噬菌体有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两种类型。

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叫毒性噬菌体;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称为溶原细胞。

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1、细菌有四种形态:球状(双球菌)、杆状(长杆菌)、螺旋状(红螺旋菌)、丝状(铁细菌)。

2、细菌的大小以um计,球菌的大小(直径)为0.5--2.0um.杆菌的大小(长*宽)为(0.5--1.0)um*(1--5)um.3、细菌的细胞结构?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细胞核物质。

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菌毛。

4、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区别?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结构简单,含肽聚糖、磷壁酸质、少量蛋白质和脂肪。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结构复杂,分为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层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是生物学及其有关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包含微生物关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关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熟悉环境微生物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含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与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课堂教学内容(38学时)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学科地位(环境科学分支,应用微生物学范畴)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环境科学的形成,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微生物学形成与进展)第二节*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及内容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定义,广义与狭义环境微生物学)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内容(污染物降解转化;净化环境原理的应用;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破坏;环境微生物学原理的实际应用)第三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结构、功能、生态平衡)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地位(能流物流中的作用、生态平衡的维持)第四节环境及环境问题一、环境及环境问题(环境、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进展(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当前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第二章环境中的要紧微生物类群(2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及特征一、微生物的概念二、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的自然地位,三域系统,类群)三、微生物的特性(种类多,分布广;体积小,面积大;代谢能力强,代谢类型多;生长旺,繁殖快;易变异,习惯性强)第二节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细菌的形态与大小(形态,大小)二、细菌细胞的构造(基本构造,特殊构造)三、细菌的繁殖与培养特征(繁殖,培养特征)四、*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球菌类、杆菌类、螺旋菌类、放线菌类、鞘细菌、滑动细菌、光合细菌)第三节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真菌(酵母菌,霉菌)二、藻类三、原生动物第四节非细胞型微生物一、病毒的形态与大小(定义,体形态,大小)二、病毒的化学构成与结构(核酸,蛋白质)三、病毒的侵染与增殖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与遗传变异(3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一、微生物的化学构成与营养物质(化学构成,营养物质)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三、营养物质的摄取(被动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膜泡运输第二节* 微生物的代谢一、酶(酶的性质与作用特征,酶的种类)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类型,微生物的类群)第三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的生长曲线(缓慢期,对数期,稳固期,衰亡期)二、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细菌数目的特定,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第四节微生物的生活条件一、温度二、氢离子浓度三、氧化还原电位四、光线五、超声波六、压力七、化学药剂第五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二、微生物的变异(非遗传性变异,遗传性变异)第四章微生物在环境中得分布及其相互关系(3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在环境的分布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土壤环境,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大气水,江河水,湖泊与池塘水,地下水,海水)三、微生物在空气中分布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粮食、肉类、鱼类,乳类)第二节* 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互生关系二、共生关系三、寄生关系四、拮抗关系第五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4学时)第一节* 碳素循环一、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通常途径(复杂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有机物质,简单有机物质的有氧分解,简单有机物质的无氧分解)二、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三、微生物分解淀粉四、微生物分解半纤维素五、微生物分解脂类物质六、微生物分解木素及芳香族物质(木素,芳香族化合物)七、微生物分解烃类第二节*氮素循环一、微生物转化氮素物质的通常途径二、氨化作用(蛋白质的分解,核酸的分解,其他含氮有机物的分解)三、硝化作用(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四、反硝化作用五、固氮作用第三节矿物质循环一、微生物转化矿物质的通常途径二、硫的转化(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硫化作用,反硫化作用)三、磷的转化(含磷有机物的分解,不溶性磷矿物的溶解,磷酸盐的还原)四、铁的转化(高铁化合物的还原与溶解,亚铁化合物的氧化与沉淀,含铁有机化合物的形成与分解)第六章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物质的巨大潜力二、有机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可生物降解性,可生物降解性的测定)三、影响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的生态学因素(物质的化学结构,共代谢作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微生物降解与转化污染物后生成的中间体或者终产物)第二节* 石油一、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能力二、石油降解的生化途径三、石油降解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藻及兰细菌)四、影响石油降解的生态因素(油的物理状态,温度,营养物质,氧气,共代谢作用及其抑减效应)五、石油降解微生物的实际应用(石油勘查,石油精炼脱蜡,石油微生物的菌体利用)第三节* 农药一、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能力二、微生物降解农药的途径(酶促作用,非酶促作用)三、几种农药的生物降解(2,4-D,666,DDT,有机磷农药)第四节合成洗涤剂第五节多氯联苯第六节塑料第七节其它有机污染物第八节重金属第七章污水与废渣的生物处理法(6学时)第一节*污水的生物处理一、概述(水体自净,污水处理概况与类型,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生化原理,需氧量)二、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的性质与生物项,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及生物学过程,活性污泥膨胀,剩余污泥的处理,评价活性污泥的指标)三、生物膜法(生物膜中的生物,生物膜的净化原理,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流化床生物膜法)四、氧化塘法(净化原理,氧化塘的的类型,应用情况)五、厌氧处理法(沼气发酵的生物化学,甲烷细菌,厌氧处理构筑物,厌氧处理法的基本要求)六、土地处理法(净化原理,土壤灌溉注意事项)七、污水去除氮与磷的微生物学法(利用微生物反硝化作用脱氮,繁殖藻类除氮与磷)八、污水处理中的菌种及其对水质要求(菌种,水质要求)九、污水生物处理的进展趋势(不通生物处理工艺联用,扩大用于处理的菌种,诱变产生突变株,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生物工程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二节* 废渣的生物处理一、需氧性堆肥法(堆肥材料与堆肥方法,堆肥的微生物学过程)二、厌氧发酵法(厌氧性堆肥,密封发酵法,沼气发酵法)三、有机肥料的卫生指标四、城市生活垃圾的生物处理法(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途径)第八章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4学时)第一节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一、空气的微生物污染(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污水处理污水与灌溉引起的空气污染,空气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水体的微生物污染(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医院污水的微生物污染,水中微生物污染的检测,饮水消毒问题)三、土壤的微生物污染(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土壤生物性污染的预防)第二节* 水体富营养化一、富营养化的危害二、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三、优势藻种与固氮作用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五、富营养化的监测与防治第三节*微生物代谢物与环境污染一、氨二、硝酸与亚硝酸三、氮氧化物四、硫化氢五、酸性矿水六、甲基汞七、羟氨八、亚硝胺类九、腐殖质十、农药代谢的毒性产物十一、细菌毒素十二、真菌毒素十三、藻类毒素十四、气味代谢物十五、材料的霉腐与损害第九章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3学时)第一节*水质的细菌学检验一、细菌总数二、粪便污染的指示菌三、大肠菌群四、粪链球菌五、产气荚膜梭菌六、铜绿假单胞菌七、金黄色葡萄球菌第二节水中病毒的检验第三节* 至突变物与致癌物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一、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实验(原理,测定方法,应用与效果,评价)二、其他营养缺陷型菌株回变实验三、细菌的正向突变试验四、聚合酶缺陷型菌株试验五、重组缺陷型菌株试验六、噬菌体试验七、真核微生物试验第四节其他微生物检测法一、发光细菌二、藻类第十章微生物与废物综合利用(3学时)第一节单细胞蛋白一、单细胞蛋白的经济生物学特性二、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三、单细胞蛋白生产的通常工艺流程四、废物生产单细胞蛋白实例五、单细胞蛋白的可同意性与安全性第二节细菌冶金一、细菌冶金的原理二、细菌冶金的微生物及培养条件三、细菌冶金的方法第三节微生物与能源一、微生物产生甲烷二、微生物产生醇类三、微生物产生氢气第十一章生物工程在治理污染中的应用(2学时)第一节生物工程一、生物工程的定义与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第二节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一、*固定化酶(固定化酶及其特点,酶的分离提纯,酶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酶反应装置,固定化酶的应用)二、*固定化细胞(固定化细胞及其特点,细胞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细胞的应用)第三节遗传工程一、*天然质粒转移的遗传工程(降解性质粒,利用天然降解性质粒构建新功能菌株)二、质粒分子育种三、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要紧操作步骤,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的安全防护)。

《环境微生物》课后答案完整版

《环境微生物》课后答案完整版

《环境微⽣物》课后答案完整版第⼀篇微⽣物学基础第⼀章⾮细胞结构的超微⽣物——病毒1 病毒是⼀类什么样的微⽣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的代谢能⼒,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命的超微⽣物,然⽽,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命特征的⼤分⼦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旦重新进⼊活的宿主细胞内⼜具有⽣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的⼤⼩、病毒的结构、有或⽆被膜等进⾏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质和核酸。

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质⾐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壳。

蛋⽩质⾐壳是由⼀定数量的⾐壳粒按⼀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4叙述⼤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复制、聚集与释放。

⾸先,⼤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上某⼀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或是纤⽑。

噬菌体侵⼊宿主细胞后,⽴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不能按⾃⾝的遗传特性复制和合成蛋⽩质,⽽由噬菌体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借⽤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合成噬菌体蛋⽩质,核酸和蛋⽩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这个过程叫装配。

⼤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装配过程如下:先合成含DNA的头部,然后合成尾部的尾鞘、尾髓和尾丝,并逐个加上去就装配成⼀个完整的新的⼤肠杆菌T系噬菌体。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一章绪论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一章绪论

不同生物类型细胞大小的比较
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
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体积小,
微生物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个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比表面积:个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设球菌半径r=0.5µm 球菌表面积(S)=4πr2=3.1416µm2 球菌体积(V)=4/3πr3=0.236µm3 比表面=S/V=3.1416/0.5236=6 设球菌半径r=2µm 球菌面积(S)=50.3µm2 球菌体积(V)=33.5µm3 比表面=S/V=50.3/33.5=1.5
青霉素生产菌的发酵水平 1940年 每毫升20单位 2000年 每毫升10万单位
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
五、分布广,种类多 分布广,
分布广
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体积小, 吸收多, 二、吸收多,转化快 三、生长旺,繁殖速 生长旺, 适应性强, 四、适应性强,易变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无处不在,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土壤 空气 水域 生物体内外 高空 深海底 2000米深的地层 米深的地层 温泉
正常环境
极端环境
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
五、分布广,种类多 分布广,
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体积小, 吸收多, 二、吸收多,转化快 三、生长旺,繁殖速 生长旺, 适应性强, 四、适应性强,易变异
60年前,中国人乘飞机采集了160米到 年前,中国人乘飞机采集了 年前 米到 5300米的高空的气样并分析了其中的 米的高空的气样并分析了其中的 微生物发布状况。 微生物发布状况。
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体积小,
体积大小
单位: 单位:um(10-6 m)或nm(10-9m) 或
80 个 杆 菌 肩 并 肩
杆菌
2µm

1 病毒-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1 病毒-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肠道病毒随温度升高滴度下降99.9%所需时间: 3~5℃ 40~90d
22~25 ℃
37 ℃
2.5~9d
5d
2.土壤病毒的存活


影响因素: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最大。
温度:低温时的存活时间比在高温时长。
湿度:干燥易使病毒灭活,土壤水分含量在10% 以下,病毒的数量大减。
3.空气中病毒的存活

影响因素:干燥、相对湿度、太阳光中的紫外辐 射、温度和风速等影响。
5.释放(Release)
裂解:多以裂解细胞的方式
释放。
通常情况下,一个噬菌体通
过上述四个过程能合成1001000个噬菌体。
大肠杆菌的T偶数噬菌体从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附到粒子成熟释放需15~ 30min。
(二)噬菌体的溶原性
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总结:病毒的一般特征

个体微小:以nm计,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植物病毒:大多含RNA,少数含DNA。
噬菌体:大多数含DNA,少数含RNA。 一个病毒粒子只含一种核酸。
蛋白质衣壳 囊膜 核酸内芯
功能: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 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2.蛋白质衣壳

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 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称蛋白质衣壳。 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 质亚单位。
3.离子辐射
X射线、γ 射线也有灭活病毒的作用。
(三)干燥

干燥是控制环境中病毒的重要因素。
RH越高,病毒存活时间较长。
病毒RNA释放出来随后裂解导致灭活。 有被膜的病毒在相对湿度较低时存活较好。
二、病毒对化学因素的抵抗力

微生物学第二版答案

微生物学第二版答案

微生物学第二版答案【篇一:《环境微生物》课后答案完整版】>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

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

首先,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毛,或是纤毛。

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不能按自身的遗传特性复制和合成蛋白质,而由噬菌体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这个过程叫装配。

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装配过程如下:先合成含dna的头部,然后合成尾部的尾鞘、尾髓和尾丝,并逐个加上去就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环境微生物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掌握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3. 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3.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教学活动:1. 引入环境微生物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2. 通过PPT或视频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3. 讲解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4. 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环境微生物学概述的短文;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将被评估。

第二章: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2. 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常见分类和鉴定技术;3. 能够对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的分类方法;2. 环境微生物的鉴定技术;3. 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2. 讲解环境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3. 介绍环境微生物的鉴定技术,如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和PCR技术;4. 进行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分类和鉴定技术;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室实践报告;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将被评估。

第三章:环境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代谢途径;2. 掌握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特性;3. 能够分析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情况。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条件;2. 环境微生物的代谢途径;3. 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CH3OH 4HCOO¯+ 4H+ CH3COO¯+ H+ 4CH3NH3+ + 3H2O
→ → → →
3CH4 + CO2 + 2H2O CH4 + 3CO2 + 2H2O CH4 + CO2 3CH4+H2CO3+4NH4+
第三节 真 菌
一、一般特征 (一)形态大小
酵母菌、霉菌和蘑菇都是 某一类真菌的俗称。
金藻(含硅藻)单细胞和多细胞,含较多的胡萝素,黄 绿到褐色,金藻可产生鞭毛。淡水生、海水生和陆生
硅藻 两侧对称和中央辐射状图样。胞壁内层果胶质膜, 外层硅质壳。水体优势藻类之一,可引发“赤潮”藻 类。 甲藻 单细胞,许多表质膜上覆盖有壳。含色素体 (叶绿 素a、c,甲藻黄素.β-胡萝卜素等),可行光合自养, 也可捕食。可在海水、碱性的水、淡水中生活。 “赤潮”产生的主要肇事者 。 褐藻和红藻 组织结构高度分化。 主要存在海水中。
着重考虑微生物及其活动,通过改变人 类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微生物污染 指有害微生物(如病原菌) 污染水体、大气、土壤和食品等,影响 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 研究有害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和 危害途径,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 微生物对“污染环境”的净化与修复
了解和掌握自然界生物净化的基本规律 并加以人工控制,以强化微生物的净化功能。

微生物在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生物处理 微生物参与下去除污染物的 工艺过程。 ◆ 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微生物监测 利用微生物个体、种群或 群落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 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微生物 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 依据。 微生物评价 用微生物学的方法评价环 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化学因素 pH、氧化剂和抗生素、少数细菌产生 的分解病毒的酶类。
第二节 原核微生物
一、细菌 (一)形态和大小
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 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 水生性较强,大多形体微小。
(二)细胞结构 芽孢:某些细菌在不利的环境条
件下能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 一般构造 细胞壁、细胞膜、核物质、细胞质、 卵圆形或圆柱形的休眠体。 内含物等。 特殊构造 荚膜、鞭毛、间体、载色体、芽孢等

纤毛虫大量出现。如有肋楯纤虫、近绿游仆
硫含量高时 累枝虫正常生长。
第五节 藻类(显微)
一、形态与构造
单细胞或多细胞,形态多种多样。含叶绿体和 光合色素,光合自养或异养。有真核细胞的一般特 征。细胞壁由纤维素与果胶质组成。呈现不同颜色
二、生理特征 营养特征——自养

光合作用通式 CO2+2H2O [CH2O]+H2O + O2↑ 特点 水作为供氢体并释放氧气。
第二节 微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一、Oparin-Haldane生命起源假说
小分子无机物
能量
大气圈 厌氧状态
小分子有机物
光化学合成
化学进化
大分子有机物
酶 细胞膜
厌氧发酵
生化进化
好氧 状态 高等多细胞生物
原始生命
原核 放氧光合作用 单细胞生物 真核 有氧呼吸
低等多细胞生物
形态进化
二、微生物与植物和动物
三、微生物的共同特点
四、藻类和蓝细菌的环境生态
1.磷酸盐、无机氮 常是地表水藻类限制性底物 富营养化 以氮、磷为主的 营养物进入水域形成的污染。
2.环境中氧、CO2、pH的影响
水表面氧浓度较高,无机物以氧化态存在。 白天 光合作用放氧(溶氧过饱和),耗CO2,pH上升。 夜间 呼吸作用耗氧,放CO2,pH下降。 生物软化作用 水质硬度较大的湖中,由于光合作用对 CO2的消耗,推动Ca(HCO3)2→CaCO3↓+H2O+CO2↑的反 应,形成的CaCO3沉降到湖底,这一过程称为~~。 湖底厌氧,水质恶化,无机物以还原态存在。 有机物降解耗氧,产生CO2,pH较低。 Fe2+和Mn2+等金 属离子的浓度比在湖上层高得多。
二分裂生殖。 形成孢囊。 2.肉足虫纲 形态结构 有伪足(运动、摄食) 形体小,表面仅有一层薄膜, 无色透明,无固定形态。有 的有一层硬壳。无胞口和胞 咽等结构。 营养类型 多全动性营 养;少数寄生生活。 繁殖方式
无性生殖(分裂、出芽)为主,形成孢囊普遍 生活环境 自然水体中喜在α-中污带或β-中 污带中生活。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在活性污泥 培养中期或大负荷的处理系统中出现。 3.孢子虫纲 严格寄生,无运动器,滑动方式 运动。异养(通过寄主细胞渗透吸收)。生活史 有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的交替。 4.纤毛虫纲 有纤毛(运动、摄食)。 营养类型 全动性营养。
四、原生动物在废水(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一)对废水(污水)的净化作用
① 大量吞噬游离的细菌和颗粒状悬浮物,对 细菌类群进行选择。(聚集成絮状的细菌存活)
②促进生物絮凝作用,活性污泥有良好沉降性 ③可直接利用溶解性有机物净化污水。
(二)作为废水(污水)处理的指示生物
厌氧环境 变形虫、鞭毛虫较能忍受,多出现 在大负荷量的处理系统中,或处理系统运行 的起始阶段。如三角鞭毛虫。 溶氧不足 处理效果恶化,纤毛虫游泳型的突 增、固着型的减少或虫体表现不正常。如细 湿藓豆形虫、油鲽钟虫大量生长。 溶氧适当 正常污泥负荷和供氧良好时,固着
第一节 非细胞微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一)形体极其微小 (二)专性细胞内寄生 (三)是非细胞大分子生物
二、病毒研究的意义
● ● ● ●
防病治病 发酵工业中防止噬菌体的污染 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虫害 类病毒和病毒是分子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研究 的理想材料。
三、病毒存活的影响因素
物理因素 温度、紫外线、射线、沉淀、吸附等
亚群Ⅲ 能生长于-N(CH3)+3或CH3COO¯ 培养基中
(二)产甲烷菌的特性 1.形态结构特性
细胞壁 G+为一、二或三层,G¯ 为一层,不含 肽聚糖。对青霉素和溶菌酶不敏感。 细胞膜 主要由植烷甘油醚或二植烷甘油醚组 成,不易水解,耐热性强。
2.生理特性
碳源 碳源较窄,只能利用乙酸和一碳化合物。 需生长因子 尤其是B族维生素。 需微量元素 如镍、钴和钼等。 需独特的辅酶 如辅酶F420、辅酶M、CO2还原因子 3.产甲烷反应 4H2+ HCO3¯ + H+ → CH4 + 3H2O
生活条件 温度 分为广温性和狭温性。
光照 水深处或水受悬浮物污染时,光照可成 为生长的限制因素。 pH值 生长p性繁殖、有性繁殖。 三、分类
绿藻 单细胞或多细胞,含叶绿素a、b,叶黄素和β-胡 萝卜素。可产生游动孢子。多淡水生。有净化作用, 是指示生物,一些种类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裸藻 单细胞,无壁,有表膜和鞭毛。载色体含叶绿素 a、b,三种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呈绿色或无色。有的 种类可吞噬食物。形成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指示生物。
抵抗不良环境
三、原生动物的主要类群 原生生物界 原生动物亚界 肉鞭动物门(纤毛门、盘蜷门、顶复门、
微孢子门、囊孢子门、粘体门)
1.鞭毛虫纲 形态结构 几-几十μm,具有鞭毛。 多独立生活,也有群体生活。 营养类型 全动性营养、植物性营养、 腐生性营养。 生活环境 自然水体中,喜在多污带和α-中污带生 活。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培养初 期或在处理效果较差时鞭毛虫大量出现。 繁殖方式
第二章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主要内容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病毒研究的意义。 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的利用。 原生动物、藻类的主要类群。 藻类和蓝细菌的环境生态 。 重点 1.微生物各主要类群的的种类、一般特

2.产甲烷菌的生理特性。 3.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在废水处理
非细胞微生物 病毒 亚病毒:类病毒、拟病 毒、朊病毒 细菌 绝大多数是真细菌 古生菌 放线菌 微生物学 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 蓝细菌 (三菌三体)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多寄生.致病 支原体(独立) 真菌 真核微生物 藻类 植物学 原生动物 动物学 微型后生动物
(三)菌落的形态 二、放线菌 三、蓝细菌
能进行放氧性光合作用, 有的有固氮作用 。
四、古生菌(古菌) (一)产甲烷菌的分类
亚群I 用H2/CO2、HCOO¯ 、CH3OH产生CH4,细 胞壁含假胞壁酸。 亚群Ⅱ 用H2/CO2、HCOO¯ 、CH3OH/CO2产生 CH ,细胞壁不含假胞壁酸。
多生活在极端生境中,营自养和异养生活。具 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化学组成,酶的作用方式 。
1. 2. 3. 4. 5.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生物降解、生物转化、生物净化、微 生物污染、微生物监测 2.图解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 3.人类环境的组成?环境问题的实质。 4.大气环境发生转折的原因? 5.决定微生物对人类和生物危害程度的 因素? 6.简述环境微生物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原生动物
一、原生动物的形态与构造
形态多样,大小多为几十-300μm。不具细胞壁 细胞质膜软而薄,或硬而厚。细胞膜虽柔软, 但能保持其形状;真核,一或多个。 可形成不同的“胞器”,用其进行摄 食、呼吸、排泄、生殖等生命活动。
二、原生动物的营养与繁殖 营养 —— 异养
多严格好氧,但也有严格厌氧。
主讲人:李俊雁
第一章 绪

主要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净化等概念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微生物的起源及进化
重点 1.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2.主要概念。
第一节 微生物学与环境
一、环境与环境科学
环境 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自然环境:大气、水体、土壤 人类环境 生态。 社会环境: 环境质量要素 大气、水体、土壤、生态 环境的组成、结构和运行规律。 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质量的变化问题。 环境科学 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的科学。 宏观: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