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陇西行》诗歌鉴赏
《陇西行》诗词鉴赏
《陇西行》诗词鉴赏
《陇西行》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翻译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解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诗文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
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陇西行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陇西行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王维《陇西行》鉴赏《陇西行》译文及赏析
王维《陇西行》鉴赏《陇西行》译文及赏析
王维《陇西行》鉴赏《陇西行》译文及赏析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行》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陇西行》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断:中断联系。
《陇西行》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
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王维诗词《陇西行》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从体裁上看,这⾸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诗属于边塞诗。下⾯是分享的王维诗词《陇西⾏》原⽂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陇西⾏》
唐代:王维
⼗⾥⼀⾛马,五⾥⼀扬鞭。
都护军书⾄,匈奴围酒泉。
关⼭正飞雪,烽⽕断⽆烟。
【译⽂】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纵马飞驰,五⾥⼜五⾥不断扬鞭。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要玩边关的⼭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烟。
【注释】
陇西⾏:乐府古题,⼜名“步出夏门⾏”,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之西,在今⽢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泛指边关的⼭岳原野。
烽戍:烽⽕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天举烟为“燧”,夜晚举⽕为“烽”。戍,⼀本作“⽕”。断:中断联系。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诗属于边塞诗。
诗⼀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来,⼀下⼦就把读者的注意⼒紧紧吸引住了。⼀、⼆句形容在“⼀⾛马”“⼀扬鞭”的瞬息之间,“⼗⾥”“五⾥”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闪⽽过,以夸张的语⾔渲染了⼗万⽕急的紧张⽓氛,给⼈以极其鲜明⽽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般的写法是:⼀⾛马⼗⾥,⼀扬鞭五⾥。但是这样写,⼀个五⾔的句⼦上三下⼆,不符合诗歌语⾔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像这样“⼗⾥⼀⾛马,五⾥⼀扬鞭”,不仅上⼝,也因为将“⼗⾥”“五⾥”提前,加以强调,⽽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王维《陇西行》鉴赏《陇西行》译文及赏析
王维《陇西行》鉴赏《陇西行》译文及赏析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行》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陇西行》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断:中断联系。
《陇西行》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
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赏析唐诗《陇西行》
赏析唐诗《陇西行》
《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描绘了边疆的荒凉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敬意。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夕阳西下的画面。诗人以白日依山尽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时间已经到了黄昏。
次句“黄河入海流”,诗人将黄河的壮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黄河浩浩荡荡,奔流入海,象征着生命的奔腾不息。
接下来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以欲穷千里目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希望能够看到更远的地方,而更上一层楼则象征着诗人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的精神。
最后一句“戍楼刁斗声”,诗人描绘了戍楼中的刁斗声,这象征着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他们的忠诚与勇敢。
总的来说,《陇西行》是一首描绘边疆战士生活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色和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表达了自己对边疆战士的敬意和对国家的忠诚。
王维《陇西行》赏析
王维《陇西行》赏析
王维《陇西行》赏析
陇西行①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
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
大全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及注释】
1、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2、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3、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4、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5、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6、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
7、断:中断联系。
【鉴赏】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陇西行原文及译文鉴赏
陇西行原文及译文鉴赏
陇西行原文及译文鉴赏
陇西行一般指陇西行四首。《陇西行四首》是唐代诗人陈陶的组诗作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陇西行原文及译文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原文注释】:
1、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锦:这里指战士。
3、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4、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翻译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赏析鉴赏】:
《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王维陇西行译文及赏析
王维陇西行译文及赏析
王维陇西行译文及赏析
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陇西行译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行》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陇西行》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断:中断联系。
走:跑,奔驰。
烽戍:古代边防用烽火狼烟报警的土堡哨所。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陇西行》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王维《陇西行》赏析
王维《陇西行》赏析
王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其中,《陇西行》是他的一首精彩之作,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赏析一下这首诗。
《陇西行》是王维在他的生命中晚年时期创作的一篇田园诗。诗中通过描绘陇西的美丽景色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和事物,表达了王维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的开篇是描绘陇西富饶的田园景色,首句“陇西有苦寒,倚山阴巨川。”展现了陇西地势高寒,但通过山川相依,形成了独特的美景。接着,诗人写道“漂泊日已远,乡关无此传。”意味着诗人身在陇西,感叹自己已离开故乡很久,并且此刻无法将美景传递给家乡的人。
接着,诗中切换到了描写田园风光的场景,“三秋邈烟云,万里望中篇。”这里的“三秋”指的是时间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并通过“万里望中篇”形容陇西的辽阔。在描绘田园之美的同时,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接下来,诗人转向描写陇西的人物,“艰难滞旅途,江海正翻然。”这里的“艰难滞旅途”表明了诗人所处的境遇,暗示了他旅途中的困惑和困苦。而“江海正翻然”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这使得诗人在外旅行时倍感苦楚。
最后,诗人以自我反思和寄托情感的方式结束了这首诗。“囗山实复冷,诗思空纷然。”这里的“囗山”借指孤独的自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落寞和思考人生的孤独。通过这句话,诗人渲染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使整首诗更加丰富而感人。
整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入的描绘,展示了王维在晚年时期对陇西的眷恋之情和对人生的反思。他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复杂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入的思索和情感抒发,构建了这首田园诗的意境和情感。
王维《陇西行》赏析
王维《陇西行》赏析
陇西行①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书。然而现在,在接到*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书送至后援*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
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
王维《陇西行》赏析
王维《陇西行》赏析2篇
【赏析一】
王维的《陇西行》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生哲理著称。这篇诗是他在游历陇西地区时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下面我们将从两个角度来解读这首诗。
首先,王维通过对陇西地区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诗中的“山落秋风晚,关河冬雨霜”描绘了陇西地区秋季和冬季的自然景观,其中“山落秋风晚”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而“关河冬雨霜”则让人感到寒冷的气息。通过对这些景色的描绘,王维传达了自然界的无常和变幻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自然美的敬仰之情。
其次,诗中融入了王维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的结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声。”这里王维以回首自身经历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短暂的理解。他认为人生就像陇西的秋风冬雨,无常而短暂,因此他选择了从容离去,不再留守世俗纷扰之地。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相结合,形成了一幅既具有感伤又富有哲理的画面。
通过对《陇西行》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王维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追求。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首诗给人以启迪,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反思,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王维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魅力。
【赏析二】
王维的《陇西行》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精妙的描写而受到广泛赞赏。这首诗以陇西地区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王维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特殊思考。下面我们将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赏析。
首先,通过描绘陇西地区的自然景色,王维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
《陇西行》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陇西行》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首句“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军情的紧急。十里、五里,都是很短的距离,然而军使却不停地扬鞭飞奔,形象地表现出军情的紧迫。“一走马”“一扬鞭”,让人联想到军使一路疾驰、快马加鞭的情景,读者的注意力也被紧紧吸引住。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点明了军使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都护”是汉代设置的官职,负责管理西域地区的军事事务。“匈奴围酒泉”,则进一步说明了形势的严峻,为下文的描写做好了铺垫。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描绘了边关的景象。萧关陇山飘起了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覆盖了大地,给人一种寒冷、凄凉的感觉。烽火台上的烽火也断绝了,没有了烟火的指引,更增添了边关的孤寂和神秘。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烘托出了边关的紧张气氛,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诗人通过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展现了整个战争的背景和氛围。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激烈场面,而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让读者自行想象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使诗歌更加含蓄、深沉,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此外,诗歌的节奏明快,语言简洁有力,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等句子,
语言简洁明快,却又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王维的《陇西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唐代边疆战争的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也让我们对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王维《陇西行》原文及赏析
陇西行
[唐]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分类标签: 战争诗
作品赏析
烽戍(一作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
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边塞诗歌陇西行
边塞诗歌陇西行
大家平时会看边塞诗歌陇西行吗?关于边塞诗歌陇西行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边塞诗歌陇西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王维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歌《陇西行》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边塞诗歌《陇西行》赏析(一)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
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陇西行》诗歌鉴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陇西行》,原为乐府古题。唐代诗人常用古题作诗。以“陇西行”为题的比较著名的唐诗有王维的五古《陇西行》与陈陶的七绝《陇西行》。陇西行①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
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