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第一章石油地质与勘探

第一章石油地质与勘探

第一章 石油地质与勘探 二、石油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石油是在地壳中所形成的液态可燃有机矿物 液态可燃有机矿物, 石油是在地壳中所形成的液态可燃有机矿物,具 有流动性,成分极为复杂。 有流动性,成分极为复杂。 1.石油的元素组成 石油的元素组成 石油主要由碳 两种元素组成: 石油主要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约占80% 碳约占 %一88%; %; 约占10% 氢约占 %一14%; %; 氧、硫、氮约占0.3%一7%。 约占 % %。 石油中若碳 元素含量高, 值低, 石油中若碳、氢元素含量高,且碳/氢值低, 则油质好; 元素含量高, 则油质好;若氧、硫、氮元素含量高,则油质相 对较差。 对较差。
第一章 石油地质与勘探
砂岩的特点: 砂岩的特点: 具有孔隙,可以储存油、 水等流体。 具有孔隙,可以储存油、气、水等流体。 岩石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称孔隙度 孔隙度; 岩石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称孔隙度; 由于岩石存在孔隙,在压力作用下能通过油、 由于岩石存在孔隙,在压力作用下能通过油、气、 渗透性。 这种性质称为岩石的渗透性 水,这种性质称为岩石的渗透性。 砂岩(孔隙大 和灰岩(裂缝发育 都是渗透性好的岩石。 孔隙大)和灰岩 裂缝发育)都是渗透性好的岩石 砂岩 孔隙大 和灰岩 裂缝发育 都是渗透性好的岩石。
第一章 石油地质与勘探 (3)石灰岩 石灰岩俗称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 石灰岩 石灰岩俗称石灰石, 呈块状,致密而坚硬。 钙,呈块状,致密而坚硬。 由于地壳的运动作用和地下水的侵蚀, 由于地壳的运动作用和地下水的侵蚀,常有裂缝 和溶洞,石油和天然气即储存其中。 和溶洞,石油和天然气即储存其中。
第一章 石油地质与勘探 3、地质构造 、 由于地壳发生升降、挤压褶皱及水平移动, 由于地壳发生升降、挤压褶皱及水平移动,使 原来一层层平铺着的沉积岩发生变形, 原来一层层平铺着的沉积岩发生变形,形成地壳 的各种构造。 的各种构造。 (1)背斜构造 是指岩 背斜构造 层向上弯曲的褶曲, 层向上弯曲的褶曲, 其核部地层比外圈地 层老。 层老。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PPT课件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PPT课件

四、流体饱和度
1. 油、气、水在储层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 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
So
Vo Vp
Vo
Vr
100%
式中:
So、Sw、Sg——分别为油、水、 气的饱和度,%。
Sw
Vw Vp
Vw
Vr
100%
Vo、Vw、Vg—— 分 别 为 油、水、
气在储集空间中所占的体积, cm3;
纯钙质、铁质、硅质――相反。
b.胶结物数量:较少——好;多——差 c.胶结 类型 :接触式 ——好,
孔隙式——中等
胶结类型示意图
第45页/共99页
成岩作用带对储层特性的影响(据Surdam等,1989)
成岩作用带 浅部
温度 <80℃
主要成岩作用过程
保存或增加孔隙度
破坏孔隙度
颗粒薄膜作用(抑制后期石 粘土充填作用;碳酸盐或硅质胶结物
较多


白云石的
较多

菱铁矿的
较多
的 溶解作用 成 岩
硫酸盐的 其它蒸发岩的
较少 较少

硅酸盐的
很少

其它非硅酸盐的

很少
第36页/共99页
鉴别碎屑岩次生孔隙的岩石学标志
第37页/共99页
(二)碎屑岩储集层的喉道类型
图 3-10 孔隙喉道的类型(据罗蛰潭,1986) a 喉道是孔隙的缩小部分;b 可变断面收缩部分是喉道; c 片状喉道;d 弯片状喉道;e 管状喉道;1 一喉道;2 一孔隙
75
100 S饱
50
0
汞注入量,%
第27页/共99页
A、排驱压力(Pd):
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小压力。

石油地质基础课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地质基础课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5、旋光性:指偏振光通过原油会使偏振面发生旋 转的显现,是由不对称C原子存在形成不对称结构 分子所产生,特别是胆甾烷(存在胆汁、鱼肝油及 蛋黄中)和植物性胆甾醇(植物油、脂肪)具旋光 性。旋光性为天然石油所特有,人造石油无此特征。 被认为是石油有机成因的证据之一。
▪ 6、溶解性:主要溶解与有机溶剂中,在水中的溶 解度小。
▪ (四)、油气有机成因的现代模式

埋深增加
生物化学生油气阶段
▪ 有机质随 温度升高 逐渐向油气转化 热催化生油阶段

缺氧条件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高温甲烷气阶段
▪ (五)、油气生成模式:油气生成是去氧加氢富集炭的过程。
▪ 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 温度
RO
埋深
▪ <600C(0—60) <0.5% <1500m
▪ 2、热催化生油阶段:
▪ 门限温度——干酪根开始大量生成石油的温度,一般为600C。
▪ 成熟点——干酪根开始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一般为1500米。
▪ 生油窗——干酪根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范围。
▪ 温度
埋深
RO
营力
▪ 600C—1800C 1500m—2500m 0.5—1.35% 热能、粘土矿物催化
▪ 证据:宇宙中许多星体的气体是还原性气体。除 了氨、氢、水蒸汽外,还有CH4,在紫外线照射 和雷电作用下发生光电反应,逐渐形成重烃化合
物。从碳粒球陨石中检测到6%的有机质(非石 墨 ) , 有 烷 烃 、 芳 香 烃 及 S、N 化 合 物 , 且 C13/C12 与 原 油 和 海 洋 植 物 的 旋 光 性 组 分 类 似 (Orgueil研究)。地球的氧化型大气在地球的 出现大约只占地球历史的1/3。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一)元素组成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石油元素组成比较接近,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表1-1)。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有碳、氢、氧、硫、氮,其中碳和氢两种元素占绝对优势。

(二)石油的化合物组成(四)石油的组分组成石油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等组分。

二、石油的地球化学分类注: 令S =饱和烃; P =烷烃(石蜡烃);N =环烷烃, 则 S =P +N ; 令 AA =芳烃+含N.S.O 化合物(胶质,沥青质) 海陆相石油在石油分类三角图上的分布如图1-12所示,它们在化学成分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如下:(1)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石油的25~70%,芳烃占总烃的25~60%。

高硫(含硫量一般大于1%)低蜡(含蜡量小于5%)。

钒、镍含量高,且钒/镍比值大于1。

(2)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部分石蜡-环烷型,饱和烃占石油的60~90%,芳烃占总烃的10~20%。

高蜡(含蜡量大于5%)低硫(含硫量一般小于1%)。

钒、镍含量较低,且钒/镍比值小于1。

另外,海、陆相石油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亦有明显的差别。

从C 13/C 12比值看,一般海相油的比陆相油的高。

三、石油的物理性质1.颜色石油的颜色变化X 围很大,在反射光下,它们的颜色从褐色过渡到红色,一直到淡绿黄色。

在透射光下,大多数石油是黑色的,但也有淡黄色、无色、黄褐、深褐、黑绿色等。

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2.密度和相对密度石油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石油的质量(ρo=Go/Vo )。

若用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表示,即为石油的比重。

开采至地表的石油(即原油)的相对密度,在我国和前苏联是指1atm 下,20℃单位体积原油与4℃单位体积纯水的重量比,用d 420表示。

一般为0.75~0.98,变化较大。

通常将d 420大于0.92的原油称重质油,介于0.92~0.88之间的为中质油,小于0.88的为轻质油。

在美国,通常用API 度(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表示原油的相对密度。

石油天然气地质和与勘探7-1油气田、聚集带

石油天然气地质和与勘探7-1油气田、聚集带
生产过程监控
对油气田、聚集带的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生产安全和稳定。
环境保护与治理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对已 经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和恢复。
04 油气田、聚集带的未来发 展
油气田、聚集带的发展趋势
深海和极地勘探
01
随着技术的进步,深海和极地油气资源逐渐成为勘探的重点,
利用电学原理,研究地层电学 性质差异,以探测地下地质构
造和油气藏。
钻井勘探技术
直井钻探
通过钻头和钻杆直接钻穿地层,获取 地下岩心和地层样品,以研究地层结 构和油气藏。
水平井钻探
采用定向钻井技术,使钻孔在地下形 成水平或斜向延伸,以增加油气藏的 暴露面积。
深井钻探
针对深层地层进行钻探,以发现和评 估深层油气藏。
水平井和多分支井技术
通过水平井和多分支井技术,增加油气的泄流面积,提高采收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导致地层错动、抬升或沉降,进一步影响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形成的各种沉积相带和沉积盆地,为有机物质提供了丰富的 来源,同时也影响了油气的生成和分布。
地球化学作用
地球化学作用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对油气的生成和聚集也 有重要影响。
油气田、聚集带的分布规律
01
区域性分布
03 油气田、聚集带的开发与 生产
油气田的开发阶段
01
02
03
勘探阶段
寻找和确定油气田的存在, 通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 勘探等方法获取油气资源 信息。
开发阶段
在勘探阶段的基础上,制 定开发方案,进行钻井、 试油、采油等工作,实现 油气的生产。

石油天然气地质和勘探

石油天然气地质和勘探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第一节石油沥青类概述第二节石油的成分与性质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第三节天然气的成分与性质第四节油田水的成分与性质第五节重质油和固体沥青第六节石油沥青类中的碳、氢等同位素第二章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第一节油气成因假说概述第二章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第二节油气有机成因有关问题一、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二、促使油气生成的因素三、有机质成烃演化过程第二章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第三节烃源岩研究第二章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第四节天然气成因及其特征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第一节储集层〔储集岩体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第二节盖层和生储盖组合第四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油气初次运移第四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第三节油气二次运移第四节地下流体势分析第五章油气聚集及油气藏的形成第一节圈闭和油气藏概述第五章油气聚集及油气藏的形成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第五章油气聚集及油气藏的形成第三节油气聚集机理第五章油气聚集及油气藏的形成第四节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第六章圈闭与油气藏的类型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第六章圈闭与油气藏的类型第三节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第四节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第五节水动力圈闭与水动力油气藏第六节复合圈闭与复合油气藏第七章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第一节地温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第七章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第二节地压力场与地层压力预测第七章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第三节地应力场及其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第七章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第四节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第七章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第五节固态气水合物的形成与分布第六节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第一节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第二节油气聚集单元划分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第三节含油气系统简介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与评价第一节油气分布特点概述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与评价第二节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廓第三节世界油气资源分布轮廓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与评价第四节主要类型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与评价第五节油气资源评价第十章油气田勘探第一节概述第十章油气田勘探第二节油气勘探的程序及任务第一节1.根据在有机溶剂中的选择性溶解,将石油沥青类分为四组分:〔1油质〔Oily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部分。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课件 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课件   第一章
❖(2)石油的比重: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
❖(3)石油的相对密度
① d420:1atm下20℃单位体积原油与4℃单位 体积纯水的重量比。
API度=
141 .5
d
60 4
F
131
.5
(60°F=15.5℃)
——API度和波美度越大,d420越小,油质越轻。
比重与API度、波美度的换算表(据张厚福等,1999)
2.61
堪萨斯州
84.20 13.00 1.60
0.45
0.45
石油中含氮量一般小于0.2%,少数样品 达0.5%以上,通常以0.25%作为贫氮和高氮 原油的界线。
石油中氧的含量分布在0.1~4.5%,均 是以结合氧的形式存在。
2.微量元素
——50多种 其中,钒(V)和镍(Ni)两元素分布普遍 并具成因意义。 钒、镍含量低且V/Ni<1:陆相成因的原油 钒和镍含量较高且V/Ni>1:海相成因的原油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及油田水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石油 第二节 天然气 第三节 油田水 第四节 油气中的碳氢等同位素
第一节 石 油
一、石油的化学组成 二、石油的馏分组成和组份组成 三、石油的分类 四、石油的物理性质 五、重质油、沥青砂和固体沥青概述
石油:成分复杂,是多种有机化合物的混 合体。主要为液态烃类,还含有数量不等的 非烃化合物和多种微量元素。
积随压力的变化
5
(转引自A.I.Levorson,
1954)
0
400 800 1200 1600 2000 2400 2800
3.体积
❖膨胀系数:
温度每升高1°F,单位体积石油增加的体积量称 膨胀系数。 ——随石油密度降低而增大。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第8章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第8章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四)古潜山油气田勘探理论
(1)古潜山油气藏的类型:块断山、褶皱山、残山。 (2)潜山储集体的储集空间类型:裂缝、溶孔(洞) (3)成油模式:新生古储-早期抬升、中期埋藏、
晚期稳定;古生古储。近油源;具有断层和不整 合两种运移通道。 (4)潜山及潜山内幕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油气勘探方法
目前的油气勘探方法基本可以分为四类: •油气地质调查与分析技术
已验证了的经济资源为储量。
★油气资源中已被证实的,且当前技术和经济 条件下可开采的油气量,叫油气储量。
一、油气资源的概念及分级
(二)油气资源分级 1、 分 类 原 则
地质把握程度;资源的经济价值;资源发现与否;近期可采性
3、 我 国 油 气 资 源 分 级
将油气总资源分为储量和远景资源量两大类。远景资源量分 为潜在资源量和推测资源量两级。储量又分为探明储量、控制 储量和预测储量三个级别。
(一) 陆相生油和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理论
•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要点:
①陆相湖泊具有生油气条件,我国陆相油源丰富。 ②油源条件的好坏受控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 ③陆相盆地的明显特征是高沉积速率。 ④陆相沉积盆地,碎屑岩沉积占绝对优势,区域性油气 运移距离较短,也能形成大型油气田或大型油气聚集带。
(二)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
二•、油油气气资资源源评价评 价 的 任 务 及 内 容
(一)目的及任务
通过油气资源评价,需回答三方面的问题:
①不同油气勘探阶段的目标在哪里? ②这些目标的各级资源量及其可能性如何? ③最佳的近、中、远期勘探方案是什么? 油气资源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为有效地寻找和 评价油气田提供依据。
二•油、气油资气源资评源 价评 价 的 任 务 及 内 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一)元素组成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石油元素组成比较接近,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表1-1)。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有碳、氢、氧、硫、氮,其中碳和氢两种元素占绝对优势。

(二)石油的化合物组成(三)石油的馏分组成表1-3 石油的馏分组成(四)石油的组分组成石油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等组分。

二、石油的地球化学分类注:令S =饱和烃; P =烷烃(石蜡烃);N =环烷烃,则 S =P +N ; 令 AA =芳烃+含N.S.O 化合物(胶质,沥青质)海陆相石油在石油分类三角图上的分布如图1-12所示,它们在化学成分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如下:(1)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石油的25~70%,芳烃占总烃的25~60%。

高硫(含硫量一般大于1%)低蜡(含蜡量小于5%)。

钒、镍含量高,且钒/镍比值大于1。

(2)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部分石蜡-环烷型,饱和烃占石油的60~90%,芳烃占总烃的10~20%。

高蜡(含蜡量大于5%)低硫(含硫量一般小于1%)。

钒、镍含量较低,且钒/镍比值小于1。

另外,海、陆相石油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亦有明显的差别。

从C 13/C 12比值看,一般海相油的比陆相油的高。

三、石油的物理性质1.颜色石油的颜色变化范围很大,在反射光下,它们的颜色从褐色过渡到红色,一直到淡绿黄色。

在透射光下,大多数石油是黑色的,但也有淡黄色、无色、黄褐、深褐、黑绿色等。

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2.密度和相对密度石油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石油的质量(ρo=Go/Vo )。

若用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表示,即为石油的比重。

开采至地表的石油(即原油)的相对密度,在我国和前苏联是指1atm 下,20℃单位体积原油与4℃单位体积纯水的重量比,用d 420表示。

一般为0.75~0.98,变化较大。

通常将d 420大于0.92的原油称重质油,介于0.92~0.88之间的为中质油,小于0.88的为轻质油。

在美国,通常用API 度(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表示原油的相对密度。

而西欧一般用波美度表示原油的相对密度。

API 度=5.1315.141604-Fd ;波美度=130140604-Fd ; (60°F =15.5℃) 4.粘度(Viscosity )石油受力发生流动时,其内部分子间有一种内摩擦力阻止分子间的相对运动。

石油的这种特征称作石油的粘滞性。

其大小用粘度(μ)来度量。

石油粘度大,即不易流动。

粘度分为动力粘度、运动粘度和相对粘度三种表示方式。

石油动力粘度的大小取决于石油的化学成分和外界的温度、压力条件。

分子小的烷烃、环烷烃含量多,动力粘度就低;而石蜡、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粘度就高。

随温度升高,动力粘度则降低。

运动粘度为动力粘度与相对密度之比,其单位为m2/s。

液体绝对粘度与同温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之比,称为该液体的相对粘度。

通常用恩氏粘度计直接测之,故又称恩氏粘度。

5.溶解性石油总体上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若以碳数相同的分子进行比较,各种成分在水中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非烃→芳烃→环烷烃→烷烃。

6.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能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被称作石油的荧光性。

石油的荧光性取决于化合物组成。

石油中的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完全不发光。

7.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天然石油时,石油能使其振动面旋转一个角度,石油的这种特性称为旋光性。

偏振光振动面的旋转角度称旋光角。

石油具有旋光性的原因是: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甾烷和萜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常具有手征性碳原子,使石油具有旋光性7.导电性石油导电性极差,具高电阻率。

8.凝固点与含蜡量石油失去流动能力的最高温度,称凝固点。

石油具有流动能力的最低温度,称液化点。

第二节天然气广义上,所谓天然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即包括不同成分组成、不同成因、不同产出状态的气体。

油气地质上,仅限于地壳上部存在的各种天然气体,其中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聚集成油气藏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

一、天然气的化学组分和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天然气,主要是气态烃,同时含有数量不等的多种非烃气体。

烃气:主要为C1-C4的烷烃,即甲烷到丁烷。

CH4≥95%、C2+<5%的烃气,称干气,又叫贫气;CH4≤95%、C2+>5%的烃气,称湿气,又叫富气。

非烃气:总量不多,但种类不少,主要有N2、CO2、CO、H2S、H2等气体。

还含有微量的惰性气体,如氦气、氩气、氖气等。

二、天然气的产出状态地壳中的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可分为分散型和聚集型两大类,依其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可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分散型天然气:属非常规天然气,主要包括溶解气、煤层气、固态气水合物等类型。

聚集型天然气:为游离气,包括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三类。

1.气藏气圈闭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单独天然气聚集,即纯气藏中的气体,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

2.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它在成因和分布上均与石油关系密切,重烃气含量高,属于湿气(富气)。

3.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采至地面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下降,这部分气可凝结析离成轻质油,称凝析油(Condensates)。

凝析油占到一定比例(例我国:>30g/m3)的气藏,即成为凝析气藏,如我国黄骅坳陷板桥油田的凝析气藏。

第三节油田水油田水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一、油田水的来源一般认为,油田水的来源主要有4种:沉积水、渗入水、深成水、转化水。

二、油田水的矿化度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溶解状态的固体物质总量。

即单位体积水中各种离子,元素及化合物总含量。

用g/l、mg/l、ppm(百万分之一)表示。

油田水以具有高矿化度为特征。

三、油田水的化学组成1.无机组成油田水的无机组成主要由Na+(包括K+)、Ca2+、Mg2+和Cl—、SO42—、HCO3—(包括CO32—)等阳、阴离子构成,另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

2.有机组成油田水中常见的有机组成有烃类、酚和有机酸。

3.气体成分水中的气体成分呈溶解状态。

油田水中常见的气体有烃气和非烃气两大类,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另外还有乙烷等重烃气体;非烃气种类较多,如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

含重烃气体是油田水的主要特征。

四、油田水的类型表1-7 苏林的天然水成因分类表(转引自张厚福等,1999)水的类型成因系数(以毫克当量%表示浓度比)Na/Cl (Na-Cl)/SO4(Cl-Na)/Mg大陆水硫酸钠型(Na2SO4型)>1 <1 <0 重碳酸钠型(NaHCO3型)>1 >1 <0海水氯化镁型(MgCl2型)<1 <0 <1深层水氯化钙型(CaCl2型)<1 <0 >1CaCl2型水形成于地壳深部封闭性良好、水体交替停滞、利于油气藏保存的还原环境,油田水往往是高矿化度的CaCl2型水,但其与油气物质间无成因联系。

高矿化度NaHCO3型水是油气物质存在的还原环境的产物,成因上与油气田有关,为油田水的基本水型之一。

MgCl2型水主要为海水在泻湖中蒸发浓缩所致;大陆淡水溶滤海相沉积岩中所保留的盐分,亦可形成MgCl2型水;或为来自深层的CaCl2型水与上部的NaHCO3型或Na2SO4型低矿化度水掺和产生的。

MgCl2型水环境下一般无或少有油气田。

Na2SO4型水系地表水中分布最广的一类水,通常表示地壳的水文地质封闭性差,不利于油气藏的保存,其分布带一般无油气藏。

第四节油气中的稳定同位素油气中稳定同位素众多(表1-8),最常见、最重要的稳定同位素为碳(12C、13C)、氢(1H、2H)。

一、油气中的碳稳定同位素1.碳稳定同位素的表示方法样品中碳同位素的组成通常用它们的相对丰度比(13C/12C)或δ13C表示,δ13C可由下式计算:2.油气中的碳稳定同位素的组成和影响因素(1)石油的δ13C一般为-22‰~-33‰,其中海相石油δ13C值高,为-22‰~-27‰;陆相石油δ13C较低,一般-29‰~-33‰。

(2)石油的δ13C随时代变老,显示出轻微降低趋势,即年代越老的石油,12C越富集,13C越少(图1-18)。

(3)石油中不同组分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有差异。

一般地,由饱和烃→芳烃→非烃,δ13C逐渐增大。

分子量小的δ13C小,分子量大的δ13C大。

(4)天然气各组分δ13C变化范围很大,CH4为-3.2‰~-100‰;乙烷为-18.5‰~-44‰;丙烷为-18‰~-38‰;丁烷为-23‰~-34‰。

(5)一般低温浅层形成的甲烷中富集C12,具有较低的δ13C值(-50‰~-100‰);高温深层地层较老、在较高温度下形成的天然气,具有较高的δ13C 值(-20‰~-50‰)。

二、油气中的氢稳定同位素第二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第一节油气成因概述二、油气有机成因说(一)油气有机成因说的主要依据①90%以上的石油产于沉积岩中,而大片岩浆岩、变质岩区无石油产出。

②从前寒武到第四纪的各时代沉积岩中,都找到了石油,但在各时代地层中分布不均匀,且正比于各时代沉积岩中有机物的总量。

③在近代海湖相沉积中发现了有机质向石油、天然气转化的过程。

④各地、各时期,石油既有相似性又有区别。

⑤石油具有旋光性。

⑥石油烃类中,有一些组分结构与生物某些组分的结构具有相似性。

—生物标志化合物⑦石油主要分布于地温小于150℃的中浅层,说明其是在相对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

现代油气成因学说(晚期有机成因说):第二节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油气现代有机成因理论指出,油气起源于生物有机质,生物有机质先经水体分解,进入沉积物,形成沉积有机质,然后在适宜的温压等地质条件下向油气转化。

油气仅是这些被保存生物有机质在埋藏演化过程中诸多存在形式的一种。

一、生物有机质及其化学组成1.脂类是最重要的生油母质。

2.蛋白质3.碳水化合物4.木质素和丹宁二、沉积有机质沉积有机质是生物遗体及生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随无机质点一起沉积物之后,被直接保存下来或者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有机物。

丰富的生物有机质的供给、适宜的静水环境以及具有中等沉积速度的细碎屑物质的沉积是富有机质沉积形成的必要条件。

三、干酪根(一)干酪根的定义和分布干酪根(Kerogen)是指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常用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与其相对应,岩石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称为沥青(Bitumen)。

(二)干酪根的组成和分类1.干酪根的组成(1)干酪根的显微组成(2)干酪根的元素组成化学分析表明,尽管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岩石中干酪根元素的相对含量不同,但主要是由C、H、O、N、S五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和氢是干酪根的主要组成元素,其次为氧,而氮和硫的含量通常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