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3劳动供给分析汇总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
TU MU 40
30 TU 20 10 0 1 MU 7 商品数量
2
3
4
5
6
图3-1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三)、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设
1、假定消费者在心目中能给不同的商品(或商品组)按照偏好 排列一个顺序。 2、假定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可传递性。 3、假定所有的商品都是“多比少好”。
B
△X C D E F
线上任何一点X与 Y的不同组合,给 消费者所带来的效 用相同。
10
I
0
5
10
15
20两种商品消费数量组合
无差异曲线特征
• (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且凸 向原点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 者要得到相同的总效用,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时, 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 加或减少。
(2)同一个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 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离原 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近的无差 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
图示:I1、I2、I3 是三 条不同的无差异曲线,分别 代表不同的效用,其顺序为:
Y
I1
I2
I3
I1
(四)给定预算约束线的效用最大化
• (五)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 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闲暇与工作的选择具 有双重影响。一是工资率的下降会使闲暇的机会成本减少, 从而导致人们减少工作时间而增加闲暇时间,即形成所谓 的替代效用;二是工资率的下降意味着收入水平降低,从 而促使人们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时间,即工资率提高 也具有收入效应。 • 所谓替代效用是指当闲暇的价格下降时,劳动者将会放弃 劳动时间,消费相对便宜的闲暇。 • 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在保持工作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所 引起的工作时间变动的比例。
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1. 引言劳动力市场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相互交换劳动力的地方,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需求与供给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两个基本要素,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就业状况、劳动力结构等问题,从而为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提供指导。
2. 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2.1 经济增长水平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对劳动力的需求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随之增加,因为更多的工作岗位被新兴行业需求所创造,并且现有行业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生产和服务的需要。
2.2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质量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技术进步会促使部分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例如,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过程可以由机器人取代。
其次,技术进步也会创造出新的需求,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来应对新岗位的要求,例如,人工智能领域对高级程序员的需求增加。
2.3 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对劳动力需求有重要影响。
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对雇佣劳动力的需求会减少,因为企业更倾向于节省成本,例如通过自动化办公系统、机器人来替代部分劳动力。
3.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3.1 人口规模与结构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劳动力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劳动力供给增加;而且,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的人口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也有差异。
例如,年轻人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
3.2 教育水平与职业技能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对劳动力供给影响巨大。
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并且更易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此外,职业技能的提升也可以增加劳动者的市场价值,提高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4.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是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劳动力市场供给超过需求时,劳动力失去竞争力,失业率上升,劳动力的报酬水平下降。
相反,当劳动力市场需求超过供给时,企业难以找到满足生产需求的劳动力,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关于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1. 引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是一个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于制定就业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2. 劳动力市场供求总体情况我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
在过去一年里,我市就业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劳动力供给增加速度相对较慢,导致供求矛盾加剧。
下面将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2.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主要来自本地市民和外来人口。
近年来,我市人口总量不断增加,但劳动年龄人口增速相对较慢。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中高素质人才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了供给不足的现象。
2.2 劳动力需求我市的经济持续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尤其是一些新兴行业和高技术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然而,由于供给不足,导致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3. 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我们进一步对供给和需求的结构进行分析。
3.1 劳动力供给结构劳动力供给结构主要包括本地市民和外来人口。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本地市民劳动力占总供给量的70%,而外来人口占30%。
其中,本地市民劳动力中的年轻人和中高龄人群占比较高。
同时,高学历、高技能的劳动力也占据了较大比重。
3.2 劳动力需求结构劳动力需求结构主要包括各行业、企业的需求。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
同时,大型企业的需求量也相对较高。
此外,随着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
4. 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分析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根源主要是供给不足。
供给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口结构失衡: 我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高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造成了劳动力供给的不足。
•人才流失: 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一些高素质人才选择离开我市,造成了劳动力供给的缺口。
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
中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
职工 从业人员 经济活动 人口 16岁以上 劳动力资源 失业人员 其他从业人员
非经济活动人口
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人口状况、教育制度、 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理特 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 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 中国就业年龄的下限(最低就业年龄):16周 中国就业年龄的下限(最低就业年龄):16周 ):16 中国就业年龄的上限: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 中国就业年龄的上限: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 60周岁 55
工作与不工作,是一种选择
曼昆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你为了得到它 而放弃的东西。 劳动供给曲线反映了工人如何根 据机会成本的变动做出劳动——闲暇 的取舍的决策。
劳动供给的定义(P49) 劳动供给的定义(P49)
劳动供给被定义为劳动者提供的劳 动数量,其测量指标是人——小时数, 指在一定时间一定数量的劳动者为市场 提供的劳动时数。
3、劳动参与率
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 概念: 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 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公式: 公式: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X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X 100%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该年龄(性别)人口× 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不同工资率下 劳动者愿意工 作多少时间?
个体是否愿意 提供市场劳动? 提供市场劳动?
劳动力供需与分析
劳动力供需与分析劳动力供需是指劳动市场上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之间的供求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供需的平衡与调整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劳动力供需的分析,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劳动力短缺与就业失衡的对策。
一、劳动力供需状况与影响因素1.劳动力供给状况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愿意并能够提供劳动的总量。
其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人口规模和结构: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决定了劳动力的总量和质量。
人口的增长与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供给。
(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适龄人口中就业或寻求就业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力供求的平衡。
2.劳动力需求状况劳动力需求是指用工单位在一定时间内需要的劳动力总量。
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1)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决定了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力度,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2)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二、劳动力供需失衡的问题1.劳动力短缺与供给过剩劳动力短缺是指劳动力供给不足以满足劳动力需求的情况,而劳动力供给过剩则是指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
这两种情况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1)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将限制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空间,导致用工单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2)劳动力供给过剩的问题:劳动力供给过剩将导致就业困难和失业率上升,对社会稳定和个体的生计造成负面影响。
2.劳动力需求结构和技能匹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
然而,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和技能储备与之不匹配,造成了技能短缺和就业不平衡的问题。
三、解决劳动力供需失衡的对策1.改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适应能力,以满足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劳动力供给方面和劳动力需求方面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目前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一、劳动力供给方面的状况1.农民工总量增长和地区分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总量持续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城镇常住人口中,农民工占比逐年提升。
此外,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如广东、浙江等省份。
2.农民工技能提升随着政府对于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视,农民工的整体技能水平得到提升,从事的职业范围也得到扩大。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通过技能培训获得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质量,也为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端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劳动力需求方面的状况1.各行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农民工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筑业、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农民工的需求持续旺盛。
此外,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如餐饮业、快递业等也对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劳动力供给短缺的现象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填补劳动力缺口,各行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同时,劳动力浮动性也会随之增加,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三、供需状况的影响与应对策略1.供需矛盾带来的问题供需矛盾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一方面,供给过剩易造成农民工就业困难和收入下降;另一方面,需求不足会导致劳动力闲置和就业机会减少,影响农民工的获得感和稳定性。
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这些问题。
2.政府角色与服务政府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推出就业政策和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来支持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同时,还可以加大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3.企业责任与社会关注企业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提倡公平就业,确保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力供需分析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力供需分析劳动力供需关系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劳动力供需关系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劳动力供需关系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一、劳动力供给的现状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参与劳动市场的数量。
目前,全球范围内劳动力供给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女性劳动力参与度的增加,劳动力供给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
其次,劳动力供给结构发生了变化,知识型劳动者和技能型劳动者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则逐渐减少。
最后,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人才跨国流动成为一种常态,这对于各国的劳动力供给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劳动力需求的现状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和组织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
当前,全球范围内劳动力需求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高技能劳动者和知识型劳动者的需求呈现出增长趋势。
其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对于特定行业和职业的劳动力需求可能出现短缺的情况。
最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劳动力需求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对于高素质的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三、影响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因素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劳动力供需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对于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量也较大。
其次,教育和培训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从而满足劳动力需求的多样化。
再次,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政策环境对于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平衡也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对于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平衡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净流入的情况下。
四、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发展趋势未来,劳动力供需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于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可能会减少,而对于高技能和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可能会增加。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当前的劳动力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影响因素。
首先,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庞大,但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中国劳动力人口总量达到了9.74亿人。
然而,与此同时,劳动力的中高端结构比例相对较低。
具体而言,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较高,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例相对较低。
这种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性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
其次,劳动力供给还受到年龄结构的影响。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1%。
这一现象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供应量的减少。
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劳动力供给还受到教育水平的影响。
尽管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就,但仍存在教育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根据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这种教育不平衡现象直接影响了劳动力的供给。
高等教育的缺乏使得很多企业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人才,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存在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
第四,劳动力供给还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一些传统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而一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
这对劳动力供给带来了新的挑战。
总结而言,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总量庞大但结构不合理,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教育水平不均衡等问题都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调整劳动力供给状况,中国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应加速推进老龄化社会和人口结构调整,鼓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流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
工资率变化导致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Y C
B y1 a y0
b
U2 U1
l0
l1
A
L
替代效应
Y D
B
y1 y0
b
U
A l1 l0 C L
(四)两种效应的综合影响 (1)替代效应对劳动力供给具有正向影响 (2)收入效应对劳动力供给具有负向影响 (3)两种效应共同作用而实现均衡点的位移
五、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3.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 滞留于劳动力市场的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二级劳动力更不愿作为失业者而宁愿退出劳动力 市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函数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 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一、劳动力供给函数式 (一)劳动力供给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S=f(x1,x2,x3……xn) S=f(w) (二)劳动力供给表与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力参与率的公式1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2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法定劳动年龄人口3年龄或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二劳动力参与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三劳动力参与率的周期变化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化32美国分性别劳动力参与率图33不同年龄段劳动力参与率中国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四劳动力参与率假说1一二级劳动力的定义1一级劳动力
(四)劳动力参与率假说
1、一、二级劳动力的定义 、 (1)一级劳动力:只在就业者与失业者之间流 动,而不表现为劳动力与非劳动力的流动的社会 群体。 (2)二级劳动力:表现为劳动力与非劳动力流 动,而且对经济周期存在敏感反应的社会群体。 2.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 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经济衰退,一些一 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为保持家庭收入水平, 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二级劳动力参与 率与失业率呈正向关系。
劳动力供给分析
闲暇商品:忽略家务劳动与休闲时间的区别,把它们统称为闲暇,与其他商品一样,也能给人带来效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2)闲暇商品与无差异曲线
假设只有两种商品,闲暇与用货币购买到的一般商品,它们具有替代性 无差异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 密集性 离原点越远,效用越大 不能相交 边际替代率递减
(1)
S
S1
S
无限弹性
正弹性
无弹性
逆变弹性
W
W
W
W
L
L
0
0
0
0
S2
S3
L
L
S
L
S
C
0
A
B
劳动力供给起曲线的弹性
貳
壹
叁
4.2个人劳动力供给
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2需算约束与效用最大化 3个人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4福利制度与劳动力供给
4.2.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理性的经济人
1
完全竞争
2
匀质假设
3
劳动是收入的唯一来源
(2)
(3)
日货币收入
日货币收入
日货币收入
日闲暇
日闲暇
日闲暇
0
0
0
(1)一般无差异曲线 (2)特别重视闲暇的人 (3)不太重视闲暇的人
U1
U2
U3
U
U
预算约束线与效用最大化
预算约束线:劳动者受其能支配的时间与收入的限制 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Y
Y
0
0
H
H
预算约束线
效用最大化
注意:预算(收入)约束线相同,闲暇偏好不 同,工作时间选择不同
W
农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供给需求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供给需求分析一、概述劳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
本文将通过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方面的问题,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供需关系。
二、农村劳动力供给现状农村是我国的劳动力主要来源地,然而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劳动力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其次,农村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严重不平衡,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农村老龄人口集中,劳动力缺乏活力。
再次,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相对较低,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和发展需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提升。
三、农村劳动力需求现状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需要技术型劳动力来应对新农业模式的要求,但农村技术工人的数量严重不足。
此外,农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需求,但当地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导致人才断层。
四、农村劳动力供给需求的影响因素农村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吸引了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紧缺。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也有一定的影响,富裕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从事非农产业,造成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再次,农村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程度不足,导致农村劳动力在需求方面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五、解决农村劳动力供给需求不平衡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问题,应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素质和技能水平,满足现代农业和新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其次,加强农村劳动力引导和就业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业,减少城市人口的流失。
再次,加强城乡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农村和城市的互补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
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障碍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一些障碍。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c. 工资率
W2→W3
平均工作时间 40h→45h
.
17
(三)经验推导: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现为 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原因:
1、个人偏好的差异。在某一工资率下,有些人可能倾向 于减少工作时数,其他人则增加。这说明,所有个人劳 动力供给曲线都不是重合的,通常的情况,在每一均衡 工资率下,愿意增加的工作时数比愿意减少的工作时数 可能更多。
(一)劳动力供给弹性
定义:因工资率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 给的相应变动率。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 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 比值。
ES=
L / L W /W
.
19
劳动力供给弹性值的分布区间为 【0,∞】,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 值,可将之分为五类: (1)无弹性,即Es=0。 (2)无限弹性,即Es→∞。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2、较高保留工资的影响。保留工资指个人愿提供工作时
数的最低工资水平。对于保留工资较高的人来讲,工资
率太低时,他们不愿提供市场工作,但他们的行为并不
会改变供给曲线的走向。当工资率较高时,工资率增加,
对他们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因而将无限的增加他
们愿意提供的工作时效。 .
18
企业、行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
22
练习1:
当现有的工时总量不足以完成预期的生 产任务时,有三种办法: (1)招聘新雇员或雇佣临时工; (2)增加现有雇员制度工作时间内的工作 负担; (3)组织雇员于制度工作时间外加班。 分析哪一种办法对企业来说适用?
.
23
练习2:
建立一组简单的模型,说明医生的劳动 力供给曲线与护士的供给曲线的区别。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力供需与劳动市场动态分析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力供需与劳动市场动态分析劳动力供需是劳动市场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劳动市场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劳动力供需和劳动市场动态展开分析。
一、劳动力供需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提供的全部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机构在一定时期需要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平衡与发展,直接影响劳动市场的运行状态。
劳动力供需在劳动市场上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
首先,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如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调整等。
其次,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受到劳动力参与方式的多元化影响,包括就业、自主创业等。
最后,劳动力供需的动态变化还受到政策法规的影响,如劳动法律法规的改革和就业政策的调整等。
二、劳动力供需与劳动市场的互动关系1. 劳动力供需关系影响劳动市场的稳定性劳动力供需的不平衡是导致劳动市场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供过于求,劳动力过剩时,劳动者的就业难度增加,失业率上升,而需求不足时,企业将面临招聘困难和用工成本上升的问题。
只有在劳动力供需关系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劳动市场才能保持相对稳定。
2. 劳动力供需关系影响劳动力价值和收入水平劳动力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决定了劳动力的稀缺性和价值。
当劳动力供给短缺时,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增强,劳动力价值上升,工资水平可能提高;反之,劳动力供给过剩时,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减弱,劳动力价值下降,工资水平可能降低。
三、劳动市场动态分析劳动市场的动态变化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变化以及就业结构的调整上。
1. 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的波动,如经济周期的变化、政府政策的调整等,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同样,劳动力的供给也受到教育、技能培训、劳动力流动等因素的影响。
2. 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需求也将发生相应变化。
传统制造业的相对衰退和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对技术工人和高素质服务人员的需求增加。
劳动力供求状况调研报告
劳动力供求状况调研报告人力资源市场是劳动力供求的重要场所,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调研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人力资源策略。
一、劳动力供给状况分析1.教育水平提高: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大量高学历的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供给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2.人口结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这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压力,使得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不容乐观。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持续的趋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
4.技能结构不平衡:在劳动力供给中,技能结构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高技能人才的供给相对不足,而低技能的劳动力过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二、劳动力需求状况分析1.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包括制造业、服务业、教育医疗、信息技术等行业的需求较为旺盛。
2.技能要求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力将更受市场的青睐,因此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对较高。
3.人才短缺行业: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导致了一些行业内人才短缺,如养老护理、信息技术开发等行业存在较大的岗位空缺。
4.薪酬水平变化:随着供求状况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对薪酬水平的要求也在变化。
在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情况下,劳动力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并且随着技能要求的提升,对高技能人才的薪酬也在逐渐增加。
三、劳动力供求状况的问题与建议1.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并提供相应的培训、教育和激励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高技能工作领域。
2.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培训和转换,提高其技能水平,同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分析
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情况,并讨论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
首先,通过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总体变化趋势。
其次,根据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人口变化等因素,讨论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以及作用机制。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来促进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变动;政策;经济发展;人口正文: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供给变动是也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情况,并讨论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
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情况,并比较了不同地区劳动力供给的情况。
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趋势主要受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人口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本文分析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形势和人口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影响,并从宏观经济角度探讨了上述因素对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作用机制。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增长。
政府应通过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效率和能力,实施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加强劳动力培训,以及积极推动社会就业,等等。
总之,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情况,并讨论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为促进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增长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议。
分析发现,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是复杂的,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例如,政府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政策会刺激劳动力供给的扩大,而不利的政策则会限制劳动力供给的变化。
此外,经济发展形势也是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形势会直接影响劳动力集中或分散的程度,从而对劳动力供给变动有着巨大影响。
此外,人口的变化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劳动力供给也会相应增加。
因此,深入了解各种劳动力供给变化的内在规律和机理,对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十分重要。
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
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新时期就业是可持续面临的突出问题,受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决定的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除了公开的失业人员以外,还有为数更多的隐性失业人口和就业不足人员。
综合以上因素判断,中国本世纪初的实际失业率在7%以上,未来几年如能达成“十一五规划”设定的就业目标,实际的失业水平可望不至进一步提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年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单是从数量上看,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这既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也会给中国的增长速度、产业技术选择和就业保障体系构成巨大的压力,这一问题处理不好还会的安定。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章中首先提出的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求“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控制失业规模”。
本文拟新时期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尽可能对劳动力供求缺口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今后若干年?由于过去长期人口增长的惯性?伴随人口总量的增长?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而劳动力供给仍将呈上升趋势。
具体数量如何,国内学界说法不一。
有观点认为,中国男16-59岁、女16-5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995年为7.31亿人,2000年为7.8亿人,2010年为8.57亿人,2016年达到峰值时为8.7亿人,直到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也不会低于2000年的水平。
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很多职工在退休以后仍然另外从业的实际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5-65岁年龄段,那么,1995年的劳动力资源是8.2亿人,2005年超过9亿人,2025年将超过10亿人,其后一直到2050年都会保持在10亿人以上。
中国社会院人口所的一项预测认为,我国15-59岁人口2000年为8.23亿人,2010年会增加至9.26亿人,2020年达9.41亿人,其后才会逐年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劳动供给分析●劳动经济学●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幻灯片2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第一节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第二节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第三节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第四节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第五节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幻灯片3第一节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劳动力范畴分类●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定有关。
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
幻灯片4管道循环理论及劳动力范畴分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中的就业者和失业者、非劳动力●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美国)●全体劳动力: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全体劳动力包括所有16岁以上的、非专门常设机构的一切人员,即包括其中有收益的雇佣人员(含军人)、也包括暂时未被雇佣,但是愿意工作并且正在寻求工作的人。
●平民劳动力(Civilian Labor Force):表示全体劳动力减去军队人员。
这一概念经常用作确定失业百分比的依据。
●非劳动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又称非经济活动人口。
指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的人口,即处于劳动力队伍之外的人口。
幻灯片6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美国)●就业者(Employed):在美国劳工统计技术上,指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平民劳动力。
包括:所有的(1)“正在工作”,或者(2)“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
●所谓“正在工作”指的是为得到工资或利润而工作的人,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中不领工资,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的人。
●“有职业但并未工作”一词,则是指现在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企业,只是由于休假、疾病、劳资纠纷或恶劣气候而暂时未工作,或者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
幻灯片7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美国)●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临时疾病除外)的一切人。
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作,又适于工作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调查周一般指一给定周中包括该月12号的星期天到星期六的七天时间)。
幻灯片8关于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的争论●关于工作时间的界定●第13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于1982年通过的国际就业定义,“包括所有从事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人员,即使在具体的短暂参考期内仅工作一个小时,以及所有暂时缺勤,但拥有一份职业并在其正常工作的人员。
”●在实际的工作时间测量中包括有关工时的三项衡量标准。
●第一项标准涉及每周工作一个“边际”时数(低于10小时)的人员数量;●第二项标准涉及那些工作“超量”时数的人员数量,即每周时数超过“正常”工作周的时数(过度就业);●第三项标准是对人均年实际工作时间的估计数。
幻灯片9关于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的争论●关于失业的界定● 国际劳工大会将失业者界定为在参照期内无工作,但目前能够工作并寻找工作的某一特定年龄以上的所有人员。
● 存在争论的主要因素:年龄界限、寻找工作的准则,以及对临时解雇、对工作前景失去信心或首次寻找工作人员等情况的处理。
● 关于如何处理丧失信心者,即这些人目前虽然没有寻找工作,但过去可能找过工作,并清楚地表示希望“现在”就有一份工作。
多数国家不把他们算为失业,但有些国家将其纳入失业范围。
● 涉及求职问题。
求职者必须采取了一种或多种“积极的”求职方式,如向雇主提出申请,访问中介机构,被列为失业者。
有些国家承认单纯的看广告和找广告为求职方式,另一些国家则认为,是对这些广告做了实际答复。
幻灯片10劳动力范畴分类● 我国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资源总数、从业人员、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等● 中国成年人口劳动力分类图幻灯片11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中国)● 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
劳动力资源的范围为:在劳动年龄内(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不包括在押犯人,在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及16岁以下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 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幻灯片12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中国)● 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1)职工;(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主;16岁以上劳经济活动人非经济活动人从业人职工 其他从业人失业人(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他从业人员(包括军人)。
●职工(Formal Employees):在国有企业、国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合资或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种人员。
不包括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劳动者,也不包括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工作的员工。
幻灯片13劳动力参与率●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作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幻灯片14第二节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人的自然属性方面●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族●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经济方面●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经济周期波动●社会制度●劳动制度●工资制度幻灯片15第三节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劳动和闲暇●偏好和无差异曲线●工资、收入和预算线●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幻灯片16劳动和闲暇●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
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幻灯片17偏好和无差异曲线●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
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幻灯片18无差异曲线●特点:●具有负的斜率。
●凸向原点●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高的效用●任意G:\2005827741399.rar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幻灯片19工资、收入和预算线●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预算约束。
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够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预算约束线的性质:●其斜率为负●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上移动幻灯片20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劳动者关于工作时数的决策是由偏好、工资率和收入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为在均衡点X劳动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幻灯片21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 = △H/△W > 0●注意: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
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
幻灯片22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幻灯片23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代表了工资率与个人供给市场的劳动时数之间的关系。
劳动供给曲线很可能是一条既包含有正斜率部分又包含有负斜率部分的曲线。
在低工资率下,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愿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
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反映是愿意购买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劳动者可以自由进出劳动市场,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幻灯片24第四节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家庭的原因:劳动-闲暇模型存在不足●不足之一:略去了家庭背景,即劳动供给决策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不足之二:实际上没有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源使用上的分配决策。
●●家庭生产的实质: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
幻灯片25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时间分配的家庭生产理论建立在加里·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的基础之上。
经济学的传统看法是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
新家庭经济学认为,家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幻灯片26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家庭等产量曲线:●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幻灯片27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工资对家庭所用时间和物品的影响:●高工资的人选择A点生产,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低工资的人选择B点生产,即使用较为时间密集的技术生产家庭商品;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和物品,因而高工资的人们会进入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但仍使用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如在C点生产。
幻灯片28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结论:●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如家用电器改变了家庭的生产过程,这对理解20世纪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有意义。
●幻灯片29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如果闲暇被假定是正常商品,家庭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导致负的收入效应,对于所有的或者部分家庭成员的工作时数下降。
幻灯片30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每个家庭成员时间●配置的影响:●1、成员i的工资率(Wi)变化将导致当事人自己工作时数i(Hi)的正的替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