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学教育内容
第六章小学生人际关系指导
【案例2】 以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为代表的习 性学理论认为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这些本能反应 对于种系的保护和生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鲍尔比明确指 出,依恋行为系统的生物功能是保护作用,其中最为主要 的作用是保护儿童不受进化环境中有害因素的伤害。因为 客观上弱小的婴儿需要与抚养者保持一种特定的亲近以保 证自身的安全感。有关动物的现场研究表明,不与其母亲 保持亲近的幼子可能成为侵害的牺牲品。他认为,即使在 现代社会,如果一个儿童独处而不是由一个敏感的成人伴 随,儿童也更加容易受到伤害(如因意外事故而伤亡)。 因此,他顺理成章地把这种保护作用视为依恋行为及相关 母性行为的生物功能的自然延续。而父母对婴儿诸如哭泣、 依附、跟随之类的依恋行为予以回应,则由此建立起亲子 间相互寻求亲近的情感联系。由此可见,依恋的生物功能 在于保护幼小的后代,而心理功能在于提供某种安全感, 有助于良好情感的建立。
小学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处在共同控制阶段。 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小学儿童的人际 交往逐渐丰富起来,与同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 与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 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 考,但小学儿童与父母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他们对父母仍然怀有深厚的依恋的感情,亲子关 系对儿童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11、如果没有熟人在场,我感到很难找到彼此交谈 的话题。 12、如果要在“主持会议”与“做会议记录”这两 项工作中挑一样,我肯定挑后者。 13、参加一次新的聚会,我不会结识多少人。 14、别人请求我帮助而我无法满足对方要求时,我 常常感到很难对人开口。 15、不是不得已,我决不求助于人,这倒不是我个 性好强,而是感到很难对人开口。 16、我很少主动到同学、朋友家串门。 17、我不习惯和别人聊天。 18、领导、老师在场时,我讲话特别紧张。 19、我不善于说服人,尽管有时我觉得很有道理。 20、有人对我不友好时,我常常找不到恰当的对策。
小学教育学概论重点【优质】
小学教育学概论重点第一章、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填空题)1、我国的小学教育殷商时代可能已经产生,西周时“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所办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
2、世界上最早的小学是产生于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宫廷学校,建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
3、近代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德国。
4、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初等学校建设的特性、原理、原则、学制、组织及方法等。
5、我国自办的近代小学开端与1878年(清光绪四年),其标志是张焕纶在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其课程有算术、礼仪、游戏、技艺等,教学法以俗话译文言。
公立小学正式成立于1897年,是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
6、我国近代小学教育章程的开端是在1902年,标志性文件是清政府颁布的《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它们又被成为“壬寅学制”。
7、1944年的《巴特勒法案》正式将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继续教育构成连续的普通教育学校体系。
8、1986年7月1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9、教育政策四大法规:1、《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尊重儿童四大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我国青少年主要的合法权益有:优先生存权、全面收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原则。
4、《小学管理规程》是规范小学内部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行政规章,对小学入学以及学籍、教育教学、人事、行政、校舍、设备经费、卫生保健安全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简答题)1、论述小学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答: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制约小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
二、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时教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三、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懂得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身体、精神两个方面,而精神方面的主要内容是人的知、情、意三大维度,与此相对应,作为对人的素养的培育的教育活动就可以大体分析为体育、智育、美育和德育,掌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概念与功能及其在中小学的具体任务。
第一节德育一、德育概述德育,简言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具体而言,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主要的方面:(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德育的政治功能不仅指在阶级社会中为阶级斗争服务,而且也有为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民主化、完善和改革服务的一面。
学校德育所要造就的德育对象既应具有对现存政治体制的理解、协同的能力,也应具备理性思考与批判的能力,以期具有未来对政治体制进行改进的智慧。
学校德育不仅具有政治功能,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学校德育通过提供一定品德的劳动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学校能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的首要素养正是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所谓德育的文化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在一定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和学校德育在不同文化形态中所起的作用。
学校德育既受特定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传播价值、伦理和政治方面等方面的民族文化,使德育对象完成年轻一代的文化化(社会化),同时具有伦理与政治又化的创生能力。
在理解德育社会性功能时,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学校德育的政治、经济等功能等决不意味着学校德育对学校发展要起完全、直接参与的作用。
社会性功能的实现首要的中介环节在于学校德育通过系统本身影响、塑造好德育对象的品德人格。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ppt课件
2.其他各科教学
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学向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 基本的途径。
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 施和手段。
进行真正的德育,只能采用说服为主 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
(二)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 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 。具体说来,主要 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 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 功能等。
在理解德育社会功能时,要充分注意 德育社会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2.德育的个体功能
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 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③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 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 化、美化和改进。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 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 础性工作。
我国政府对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 的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小学德育 纲要》上。
三、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直接的德育课教学)
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 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 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以德育内容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品 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要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注意 下列几点: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
(2)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 讲究实效。
(4)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 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小学教育学 综合复习2 适用于黄济主编《小学教育学》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 第一节 德育 • 第二节 智育 • 第三节 体育 • 第四节 美育
第一节 德育
• 一、对德育内涵的理解、对德育过程的理解、德育的 定义;
• 二、德育的功能: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 能;
• 三、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 教育。
第四节 美育
• 一、美育的含义、狭义美育和广义美育、形式美育和实 质美育;
• 二、美育的功能(直接、间接、超越); • 三、美育的任务(四项任务); • 四、美育的类型(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
育美育)。
第七章 课程
•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 第三节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第四节 课程改革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 一、教学的定义 • 二、教学的任务 • 三、教学活动的本质 • 四、教学模式的种类有哪些?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 一、我国小学常用的基本教学原则体系 •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第九章 课外活动
•核心问题
• 一、什么是课外活动? •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及教育作用 • 三、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 简答题,知道要点即可
第十章 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
•核心问题:
• 一、什么是班级?班?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核心问题:
第三节 课程设计 第四节 课程改革
•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八章 教学
•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 第三节 教学原则 ★ •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 第五节 教学方法 ★ • 第六节 教学手段 • 第七节 小学教学工作的实施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的类型(一)知识的含义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
(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理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三)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由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知识可以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具体知识是对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抽象知识是对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
(四)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是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2.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命题学习(又称判断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学习命题,必先获得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第六章 小学教育内容
(二)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 小学教育内容是优化的学习条件 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小学教育内容是权力载体
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
再生性:小学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需要”和“个 人需要”而对文化进行选择的结果。 简洁性:一定量的知识经验就可以全面地涵括一般 性的人类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
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取向
小学教育内容的研制策略
一、小学教育内容概述
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一)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小学教育内容的界定
教育内容,指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 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 体”。 广义上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所有内 容,狭义上特指学校教育内容。
小学教育内容是优化的学习条件
小学教育内容在被选择和通过学 习,小学生掌握一定的人类文化精华,同时将凝结 在其中的人类已有的一定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 种类及其品质或水平内化为自身内在的东西,进而 得到发展。
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隐性知识的三个特征
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 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 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
(四)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分歧
“生活世界”的两个层次:日常层面的生活世界与 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教育内容的两个组成部分:为着日常层面的生活世 界的“实用”知识和为着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的 “虚用”知识。 “实用”与“虚用”教育内容共同服务于完整的人 的生活世界。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峙
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
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
小学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生涯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奠定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
基础。
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学科知识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学生将开始接触各种学科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
社会等主干学科。
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这些学科知识,建立起自己的基础知识体系,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2.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3. 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关
键时期。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效沟通交流。
4. 社会适应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
小学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应该引导
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 艺术、体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了学科知识,小学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和实践能力。
学校
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艺术、体育和手工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动手能力和健康体魄。
总的来说,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科知识外还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艺术、体育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全面发展学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6章 班级管理第一节(小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与班集体建设主讲:韩南南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导航:1、从近几年的考试来看,本章的常考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
2、本章知识点很多,虽然前几次考到的内容不多,但从出题的趋势看,会越来越多的涉及诸如班集体建设培养、课堂管理等内容,考生在复习时应依据自身情况,参照命题规律,对本章知识点加以重视。
教育知识与能力一、班级概述(一)概念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同或相近、有共同学习任务的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育知识与能力(二)班级的历史发展和改革个别教学——班级组织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对班级从理论上确认和论证的第一人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教育知识与能力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马卡连柯D.杜威解析:A。
教育知识与能力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一)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
教育知识与能力(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合作群体阶段班级凝聚力开始出现,大多数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了归属感。
形成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3、成熟期:集体阶段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形成了坚强的核心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团结的风气。
教育知识与能力(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基础和前进的动力)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教育知识与能力( )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小学教育学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2.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4.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
而要理解新信息的意义,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教学实施-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教学实施-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单选题]1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江南博哥)真谛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研究B.行动研究C.叙事研究D.调查研究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单选题]2.教完古诗《草》后,于老师扮演耳背的奶奶让学生背给她听,故意将“一岁一枯荣”听成“一岁一窟窿”,让学生纠正并解释。
这种课堂总结方法属于()。
A.自然式B.归纳式C.游戏式D.悬念式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游戏式课堂总结指把游戏引入课堂,寓课堂小结于游戏中。
题目中于老师以扮演耳背奶奶的方式属于游戏式课堂总结。
[单选题]3.教师在课堂总结时,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方向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更浓厚的研究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这种总结方式属于()。
A.开放型总结B.认知型总结C.封闭型总结D.归纳型总结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开放型总结是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方向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更浓厚的研究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封闭型总结又称认知型总结,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
[单选题]4.在教鸟的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A.案例B.命题C.反例D.正例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正例的分析可以具体说明概念的关键特征。
麻雀.燕子均是鸟类,且它们的基本特征是前肢为翼,无齿有喙。
所以证明了前肢为翼,无齿有喙的是鸟的基本特征。
故选D。
[单选题]5.读书指导法是一种()的方法。
A.以引导探究为主B.以直觉感知为主C.以实际训练为主D.以语言传递为主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都属于以语言传递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
[单选题]6.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如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前人的发明成果,碑刻书画,这对理解我国古代文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形式是()。
第六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5、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以课程内容编制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的角度不同划分的 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指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强调不同课 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其课 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 知识,例如,语文、数学等。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 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 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集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隐性 课程的主导价值则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和开发 效果,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3)关系
1.区别: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性的、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显性课程是计划性的、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2.联系: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 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 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 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 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 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 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 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 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例如,将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 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
关系:必修课和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两种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的课程。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 课程突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小学教育内容是什么
小学教育内容探究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小学教育内容的设计和
实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
那么,究竟小学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小学教育的内容安排和重要性。
小学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小学教育内容的设计应当综合考虑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首先,认知方面包括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知识,在小学阶段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情感方面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情绪管理能力;再者,态度方面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在技能方面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
小学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小学教育内容应当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还应该包括实践、体验和
创造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掌握知识;通过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知识的魅力;通过创造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
良好的小学教育可以为孩子
的中学和大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甚至影响到整个人生的发展。
因此,小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内容应当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具有重要性。
通过
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六章课程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一)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
所谓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三)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7广域课程。
(四)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第二节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1.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2.培养目标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
3.课程目标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教学实施-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教学实施-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单选题]1教师备课需要做好的工作不包(江南博哥)括()。
A.了解学生B.钻研教材C.设计教法D.布置作业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备课包括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单选题]2.上好课最根本的要求是()。
A.教学结构合理B.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C.板书有序D.教学方法适当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上好课的最根本要求。
[单选题]3.在教学的各种备课中最为深入.最为具体的是()。
A.单元备课B.学年备课C.课时备课D.学期备课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课时计划即教案,它通常是指教师为某一节课而拟定的上课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进程等。
它是最为深入.最为具体的备课。
[单选题]4.一次考试测验,高水平的学生能得高分,低水平的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的()质量指标高。
A.难度B.信度C.效度D.区分度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题中高水平的学生能得高分,低水平的学生只能得低分,拉开了考生得分的差距。
故选D。
[单选题]5∙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OOA.教学风格B.组织教学方法C.气氛区D.教学氛围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单选题]6.()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A.积极B.权威C.民主D.消极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课堂行为往往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小学教育内容概述
小学教育内容概述小学教育是教育的第一阶段,为学生奠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阶段。
小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语文教育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学习汉字、拼音、词语、句子等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文、诗歌、故事等形式,启发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数学教育数学是小学教育的另一大重点领域。
学生在数学教育中学习基本的数学运算、几何图形、数据分析等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计算能力。
数学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语教育英语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英语课程中学习英语字母、基本词汇、语法和语音等知识,培养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通过英语教育,学生可以启发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拓展视野,为未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科学教育中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通过科学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小学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在社会教育中学习国家地理、历史、公民道德等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社会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能让小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长。
闽南师范大学811小学教育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第三章 小学学生 1. 小学生的概念 2. 多维视野中的儿童观 3.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4. 小学生的基本特征 5.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 小学教育评价的评价对象、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
3. 小学教育评价发展
1. 班主任工作 2. 少先队工作
第十章 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
(二)考试要求
1.识记小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及规 律。
2.理解并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3.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并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六章 小学教育内容
1. 课程概述
2. 课程的基本范畴
3.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4. 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5. 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6. 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取向
7. 小学教育内容的研制策略
第七章 小学教育活动
1. 小学教育活动的含义和特点
2. 小学教育活动组成
3. 小学教育活动结构
4.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2021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小学教育学
一、考试基本要求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考试内容
第一章 小学教育源流 1. 教育的起源 2. 学校教育的出现 3. 小学教育的萌芽 4. 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 5. 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6. 小学教育的走向
第四章 小学教师 1. 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劳动特点
6 第六章 小学教育内容论
资料链接
《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的科学教育
港人黄福荣在玉树地震中舍身救人,其博爱精神令小学生为之动容,成为小学生公认的“最感动 祖国新闻”。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感动人心的新闻故事,除了体现人世间的真、善、美,也震撼一群小学 生的心灵。港人黄福荣在玉树地震中舍身救人,其牺牲小我的博爱精神令小学生为之动容。这则新闻 成为“感动祖国网络新闻”调查中,香港小学生公认的最感动的新闻。
即将升读小五的李珞希直言,“四川文盲哑女看报寻字找回亲人”这则新闻令她最为感动,该名 哑女纵使有缺陷,也没有轻言放弃,其不屈不挠的精神令她非常敬佩。
第一节
小学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
一、 小学教育目标的直接规定
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由小学教育目标直接规定的。教育内容是落实教育目 标的重要载体和要素,是在教育目标指引下教育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的项目与内涵。教 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和核心,教育内容、方法和过程则是教育目标的实施手段和实现 形式。没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则缺乏价值基础、缺乏取舍和组织的依据;反言之,教育 目标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是教育主体的一种目标期望、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它的 实施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否则只能停留在一种构想和预期状态,甚至流于空谈。
另外,“湖南15岁坚强女孩欲背病父上学、自5岁起挑起家庭重担”及“四川文盲哑女看报寻字 找回亲人”,两则新闻分别成为此次调查中的第2及第3名。中大教育学院校友会会长叶国洪表示,这 三则“感动祖国新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忠、孝的美德,“黄福荣舍身救人的行为,是忠于祖国、忠 于同胞的表现;而两个分别背父、寻亲的女孩,则充分体现了孝的精神”。他直言,香港小孩对亲情 比较淡薄,应好好学习新闻中的两个女孩,培养孝义的品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小学教育内容的研制策略
教材内容的处理策略 班级活动内容的研制策略 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
(一)教材内容的处理策略
尊重教材,研读教材:教师要对教材的编写 意图仔细揣摩,透彻理解。 调整教材,拓展教材: 调整编排 更换内容 拓展内容
(二)班级活动内容的研制策略
根据学情提炼主题 围绕主题巧拟内容
(五)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全面性与基础性兼顾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融通;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整合;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并举; 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交汇
确定性与灵活性共生
小学教育内容的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小学教育原理规定了小学 教育内容必须兼顾“全面性”与“基础性”,小学教育目标 决定着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定位。 小学教育内容的灵活性指在统一确定的教育内容外,针对不 同地区、不同小学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灵活 开发出相应的教育内容。
小学教育内容是优化的学习条件
小学教育内容在被选择和重新组织的过程中, 获得了不同于一般文化的新的客观规定性。通过学 习,小学生掌握一定的人类文化精华,同时将凝结 在其中的人类已有的一定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 种类及其品质或水平内化为自身内在的东西,进而 得到发展。
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第六章 小学教育内容
小学教育内容概述
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取向
小学教育内容的研制策略
一、小学教育内容概述
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小学教育内容的界定
教育内容,指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 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 体”。 广义上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所有内 容,狭义上特指学校教育内容。
思考与讨论
小学教育的任务是训练官能还是知识传授?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形式教育主张,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的官能或 能力得到发展。
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 教育应以形式训练为目的;
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产生的结果
实质教育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
教育的任务在于提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 教育应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必须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
(三)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
开展调研,明确方向 选择文化,组织内容
参考文献
[1]黄济, 劳凯声, 檀传宝. 小学教育学[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黄甫全,曾文婕.小学教育学[D].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D].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峙
“我们所能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 波兰尼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峙
显性知识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一般以书面文字、 图表和数学公式等以表达。 隐性知识指不能明确表达的知识,是“只可意会不 可言传”的知识。 在人类的生活和实践领域,显性知识占据支配地位, 而隐性知识长期受忽视。
小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和课外 活动时,始终要依托一定的教育内容。
小学教育内容是权力载体
小学教育内容来自社会文化,其内容的选择与 社会公平有着内在的关联。
思考并讨论
谁有选择教育内容的权力? 那些内容能够被选择?
二、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取向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分野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峙 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分歧 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二)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分野
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人文知识为主,人文 学科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宗旨是把学生培养 成具有人文教养的、体面的绅士。
科学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以科学知识为主,自然科 学在课程中应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 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
隐性知识的三个特征
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 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 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
(四)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分歧
“生活世界”的两个层次:日常层面的生活世界与 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教育内容的两个组成部分:为着日常层面的生活世 界的“实用”知识和为着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的 “虚用”知识。 “实用”与“虚用”教育内容共同服务于完整的人 的生活世界。
(二)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 小学教育内容是优化的学习条件 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小学教育内容是权力载体
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
再生性:小学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需要”和“个 人需要”而对文化进行选择的结果。 简洁性:一定量的知识经验就可以全面地涵括一般 性的人类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
相关概念辨析: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指“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基本材料”, 具体指“课程所包含的具体事实、观点、原则和问题等”。 教材内容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 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规定,分学科 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 教学内容指在一个课目、学期、单元或一节课、一次具体教 学活动中,作为师生教学对象的具体知识、主体、事实、观 念和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