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一年级上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 《跷跷板》比轻重教学设计
(二)掂一掂
1、这两本书,谁轻,谁重呢?——我们看到,黄色这本比较大,但比较薄,而绿色这本较小,但很厚,这很难比较呀!怎么办呢?
2、小朋友,当有些东西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判断谁轻谁重时,我们就用手掂一掂,感觉物体的轻重。例如,我们可以掂一掂书本的轻重,也可以掂一掂书本与尺子、文具盒等的轻重。你也试试看吧!
4只小鸭子和1只大鸭子比,又是怎样的呢?
小朋友,你过关了吗?
四、知识回顾
1、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看、掂、称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轻重问题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经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学以致用!
2、今天,我们就学到这,谢谢观看!
《跷跷板》比轻重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姓名
微课名称
《跷跷板》比轻重
知识点来源
■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上册
■所属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屏软件、PPT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孩子熟悉的跷跷板着手,创设狮子、老虎和豹子玩跷跷板的情境,引入轻重的比较。接着联系生活,在不同情境中让学生学会用“看”、“掂”、“称”等不同的比较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理解和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3、这里,我们可以采用称一称的方法来比较梨和苹果的轻重。只要将梨和苹果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里就能比较了!我们来看看吧!
结果出来了,梨这边压下去了,梨重;苹果那边跷起来了,苹果轻。所以,梨比苹果重,苹果比梨轻。
4、小结:从刚刚的活动中,我们知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看、掂、称。这些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用,你会了吗?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数学 第二单元跷跷板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跷跷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原理,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原理。
2. 物体的平衡状态。
3. 跷跷板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原理,物体的平衡状态。
2. 教学难点:理解跷跷板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学生自制的跷跷板、小物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跷跷板,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跷跷板的原理,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利用自制的跷跷板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分析、讨论跷跷板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跷跷板原理,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2. 副平衡的奥秘3. 板书内容:跷跷板原理、物体平衡状态、跷跷板游戏中的数学知识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跷跷板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2. 设计一道关于跷跷板原理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解答。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跷跷板原理,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课后作业和课后反思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2.3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2.3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是2.3跷跷板,这是人教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部分。
我们将会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实际的例题来了解跷跷板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计算两边的重量。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教材第37页的内容,主要学习跷跷板的定义,如何判断两边的重量,以及如何使用简单的数学运算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学会如何计算两边的重量,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跷跷板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计算两边的重量。
难点则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使用合适的运算方法来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学习跷跷板,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实际的跷跷板模型和一些练习题。
大家也可以准备一些小物品,如小石子、小纸片等,用于实际操作。
五、教学过程我会向大家介绍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展示它的原理。
然后,我会带领大家学习如何计算两边的重量,并通过一些有趣的例题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
我会给大家一些随堂练习,让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包括跷跷板的定义,计算两边重量的方法,以及一些关键的公式和例题。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一根长度为2米的木棒,他在木棒的中点挂了一个重10N的物体,然后在木棒的另一端挂了一个重20N的物体。
请问,木棒是否会平衡?如果会,请说明理由;如果不会,请计算出需要挂在木棒的另一端多少重的物体才能使木棒平衡。
答案:木棒不会平衡。
因为20N的物体距离支点的距离是1米,而10N的物体距离支点的距离是0.5米。
根据跷跷板的原理,两边的力矩必须相等才能平衡。
即20N1m = 10N0.5m,解得需要挂在木棒另一端的物体重量为12.5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020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3《跷跷板》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3《跷跷板》知识点
2
1. 比较大小就看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2. 比较多少时,同样的杯子看所装液体的高度。
3. 能表示“最大”、“最小”、“最多”或“最少”时的物体一般只有一个。
4.当物体大小差别较大时,直接观察就可以比较出谁大谁小。
5.几个杯子中装有相同高度的液体,杯子越粗,装得液体越多,杯子越细装得液体越少。
6.比较不规则的瓶子装液体多少的方法:
(1)将瓶子中的液体倒入相同的杯子中比较;
(2)把其中一个瓶子中的液体倒空,把另一个瓶子中的液体倒入这个瓶子中来比较;
(3)直接看瓶子上的商标的净含量来比较。
课堂解析
3
练习提升4。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单《2.3 跷跷板》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单《2.3 跷跷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3 跷跷板》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认识图形》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进一步理解跷跷板的特点,能够发现跷跷板两边重量相等时,跷跷板保持平衡的规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平衡现象,从而引出跷跷板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平衡的含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平衡现象有所感知,他们能够观察到一些物体的平衡状态,但是对于跷跷板的概念和平衡的规律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和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平衡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跷跷板两边重量相等时,跷跷板保持平衡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概念,能够发现跷跷板两边重量相等时,跷跷板保持平衡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概念,能够发现跷跷板两边重量相等时,跷跷板保持平衡的规律。
2.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跷跷板两边重量相等时,跷跷板保持平衡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衡现象,引出跷跷板的概念。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平衡的含义。
3.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跷跷板两边重量相等时,跷跷板保持平衡的规律。
4.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平衡现象的图片,如天平、人走钢丝等;准备一些跷跷板的教具。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记录和绘制跷跷板的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衡现象的图片,如天平、人走钢丝等,引导学生发现平衡现象,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入跷跷板的概念。
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教案、教学设计
1.让学生掌握跷跷板的基本概念,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和分析跷跷板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跷跷板平衡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和空间想象力,设计并搭建简单的跷跷板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关于跷跷板平衡原理的数学故事,要求情节生动,富有创意。
3.探究性作业:
针对跷跷板平衡原理,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当跷跷板两端距离不变时,质量与平衡的关系是什么?”或“如何使跷跷板在三个点保持平衡?”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或实际操作等方式,寻找答案,并撰写一篇探究报告。
4.总结评价,拓展提高: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情感教育,渗透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难点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跷跷板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跷跷板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跷跷板有时会平衡,有时会不平衡?”引发学生的思考。
2.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即两端的质量和距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质量×距离=力矩”的概念。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二单元提分复习-3 巧解“平衡”问题-西师大版11张
金题点睛 举一反三
返回导航
数字宝宝0,2,5,7玩跷跷板,怎样坐能使跷跷板两边平衡?
+=+
3 巧解“平衡”问题
返回导航
当两边的两个数字宝宝代表的数加起来的值相等 时,跷跷板两边就平衡了。把0,2,5,7按大数配小数进行分配,0和7坐一 边,2和5坐一边,有0+7=7,2+5=7,7=7,此时跷跷板两边平衡。
把1,3,5,7按大数配小数进行 分配。1+7=8,3+5=8。
3 巧解“平衡”问题
返回导航
5.把 7,2,4,3,6,5 填在 里,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填数顺序不唯一) 2 +7 = 3 + 6 = 4 + 5
先把6个数按从大到小(或从 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然后 头尾相结合填数。
点拨:先把6个数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然后头尾相 结合填数。
数相等?连一连。(相同水果放同一个篮子)
先数出各种水果的个数,再 根据大数配小数的方法放水 果。 点拨:先数出各种水果的个数,再根据大数配小数的方法放水果。
3 巧解“平衡”问题
根据天平平衡解决轻重问题 3.1个南瓜和( 卜=2个茄子,那么2个萝 卜=4个茄子。
3 巧解“平衡”问题
返回导航
动物跷跷板平衡问题 1.谁和谁分别在一起时,跷跷板能平衡呢?(填序号)
当两边的质量加起来的值相 等时,跷跷板两边就平衡 了,把3,6,2,5按大数配小数 进行分配。
3 巧解“平衡”问题
②
③
返回导航
①
④
3 巧解“平衡”问题
返回导航
水果个数相等问题 2.妈妈买了下面4种水果,怎样放能让两个篮子里的水果个
3 巧解“平衡”问题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跷跷板学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跷跷板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操作跷跷板,理解平衡的概念,感知轻重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轻重的比较3.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轻重的比较。
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跷跷板的平衡状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跷跷板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探究新知(1)跷跷板的平衡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跷跷板的平衡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轻重的比较引导学生运用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
3. 实践应用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课后作业1. 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跷跷板的两端重量相等时,跷跷板处于平衡状态。
(2)跷跷板的一端重量大于另一端时,跷跷板处于不平衡状态。
2. 小明和小红在玩跷跷板,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小红的体重是25千克,请问:(1)跷跷板平衡时,小明和小红分别坐在跷跷板的哪一端?(2)如果小明和小红互换位置,跷跷板是否还能保持平衡?为什么?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
3. 学生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通过本学案的实施,期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应用”部分。
实践应用是巩固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去,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跷跷板平衡原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跷跷的数学奥秘日记
跷跷的数学奥秘日记1、跷跷的数学奥秘日记数学是很有意思的,我很喜欢数学,也喜欢上数学课,今天,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说: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同学们都说玩过。
老师说:怎么玩的,谁能给同学们讲讲?过了一会儿,老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天平称放在讲台上,叫我们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老师在天平称的左边盘子里放了两个桔子,右边的盘子放了一个苹果。
老师说:这两个桔子和一个苹果一样重。
这时,老师把左边盘子里的桔子拿走一个,只见右边的盘子落下来了,左边的盘子翘起来了。
老师问我们:这像什么?“跷跷板”。
老师又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说:苹果重,桔子轻。
老师说:是几个桔子和几个苹果比?只见老师又把苹果拿下来,再把一小包饼干放在天平称的盘子里,结果,放桔子的一边落下来了,放饼干的一边往上翘。
老师又问:这又是为什么呢?“桔子重,饼干轻。
”请同学们再看看,老师加了一包饼干,还是翘起来,老师又加了一包,天平称两边的盘子平了。
老师又问:为什么两边的盘子一样高呢?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
老师说:一个苹果和一个桔子比,苹果重,桔子轻;一个桔子和一包饼干比,桔子重饼干轻。
同学们知道该怎么比轻重了吗?2、5年级数学日记600字数学日记今天,爸爸回家时,我看见他搬着一箱红彤彤的苹果,真是太开心了,因为我最喜欢吃苹果。
爸爸说:“吃苹果前,我要问你一个问题,你不是刚学了乘除法吗?”我想都没想,就爽快地答应了。
爸爸说:“假设你是卖苹果的,我是买苹果的。
苹果4元8角/斤,我买了9斤,你要收我多少元钱?我想了想,说:“四元乘九等于三十六元,八角乘九等于七元二角,三十六元加七元二角就等于四十三元二角。
对吗?”爸爸说:“嗯,完全正确!”我说:“这就是问题吗,也太简单了吧!”爸爸说:“当然没那么简单。
”接着又说:“那我该怎么付钱呢?还有,假如我付五十元?”我说:“你可以付两张二十元,再付三元二角。
假如你付五十元,我找你六元八角。
”爸爸说:“假如苹果九元四角/斤,我买五斤,那我该付多少元?假如我付一百元,那你该找我多少元?”我在脑子里想出了九元四角乘五的竖式,结果等于四十七元。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特点,认识平衡现象,理解平衡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特点及平衡现象。
2. 利用跷跷板理解平衡的概念。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平衡现象,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跷跷板平衡现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跷跷板玩具、计算器、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跷跷板,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跷跷板的平衡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的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总结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跷跷板平衡的规律,讨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衡概念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的特点及平衡现象。
2. 平衡的概念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跷跷板平衡现象,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总结:本节课通过跷跷板这一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平衡现象,理解平衡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