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教案.doc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第五章物态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和温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不同状态,知道水能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2.酒精灯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水的三种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物态变化及物态转化的条件。
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温度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亲生体验来获得水的物态变化及温度测量等知识,让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90—95页,具体教学内容为:水的物态变化和温度。
⚫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的变化,物态变化的概念及物态转化的条件。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温度的记法、读法以及温度的实际测量。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节教学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掌握了一些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对于水的三种物态变化,仅停留在认识阶段,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理解水的不同状态间的转化,从而理解物态变化的含义并得到转化的条件。
这些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难点在于学生对温度的估计和实际测量上。
⚫教法分析本节课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和教师讲授两种相结合的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进行学习,主动去获得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积极态度的实践活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适时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本节课具体教法入下:1.学生探究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方案——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教师从旁协助——总结归纳。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1物态变化与温度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态变化的概念、类型及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反思,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板书课题:“物态变化与温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2.通过示例和图片,直观展示六种物态变化的现象,让学生理解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
3.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物态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冰雪融化、蒸发冷却等。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冬天的雪人、雾凇等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以生活实例导入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物态变化是什么?”“温度与物态变化有什么关系?”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物态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1物态变化与温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质量、长度、温度等基本物理量,对物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主要介绍物态变化的概念、类型及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旨在让学生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五注物恣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2.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工作原理。
3.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行为提示:1.情景引入新深。
2.解读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温度概念的理解,如0° C的冰与0° C的水一样冷,温度相同,即冷热程度相同。
桥景导入生成问题水覆盖着地球约71%的表面。
在地球45亿年的漫长演化中,水扮演了一个神奇的角色。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就没有人类的社会文明……那么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女棚究知识板块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自主阅读教材P见,完成1〜3题:1.如图所示,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是』—态的水,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如右图所示的冰和雪是固一态的水。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体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做一物态变化、2.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D )C冬天早晨地上的霜D.将橡皮泥捏成橡皮泥人3.合作探究:”制造云和雨”。
现象:湿沙子逐渐打,在装冰的盘子底中有上国一出现°知识板块二温度及测量自主阅读教材P%~93,完成4〜7题:A .冬天水结冰 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4. 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0°C的冰比0℃的水冷些B. 0℃的水比OC的冰冷些C. 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相同D.冰和水之间无法比较5.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平均值。
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最低气温是一2℃, 一天的温差为平均气温是1.25℃ 。
r℃——50A6.如图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
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1)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一温度让玻璃泡接触容器底一:(2)B图中操作的错误是一取出读数一:(3)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强9。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二)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这节幼儿园课程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物态变化的概念。
我希望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们能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物态变化的现象。
我还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和不同物态变化之间的相互转化。
因此,我将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这些概念,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为了完成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一些常见的日用品,如水杯、冰块、热水等,还有一些图片和卡片,用于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态变化的概念。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会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物态变化的本质和不同物态变化之间的相互转化。
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方面,我会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和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并和家长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
我还会组织一些延伸活动,例如让孩子们制作一些物态变化的实验,展示给其他同学和家长,以此提高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节幼儿园课程,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物态变化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我相信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和实践活动,孩子们一定能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幼儿园课程时,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
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孩子们直观地观察和体验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我注意到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和不同物态变化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2.掌握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3.能够解释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现象。
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态变化的过程。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演示。
2.实验用具,包括烧杯、烧瓶、温度计、量筒等。
3.实验材料,包括水和冰块。
4.学生实验记录表。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曾经见过物质从一个形态变成另一个形态吗?这是怎么发生的?与温度有关吗?•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物态变化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 引入新知识•定义物态变化与温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现象。
3. 实验探究•配置实验用具和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实验设计:–实验题目: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条件。
–实验步骤:1.将一定数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2.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3.将冰块放入烧杯中,并搅拌。
4.不断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5.观察水的物态变化,记录下物态变化发生的温度范围。
6.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转化条件。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引导学生讨论固态、液态和气态相互转化的温度区间和条件,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5. 练习与巩固•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
•练习题内容可包括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物态变化条件的判断等。
6. 拓展与应用•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从固态到气态的转化是否存在温度限制,以及这种转化是否能反向发生。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让学生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单元《生态变化》教案
第五章物态变化本章内容概述本章讲述的物态变化,是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蒸发、沸腾、水的三态变化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态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而物质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总要吸热或放热,即如果没有“吸热”或“放热”过程,就不会发生物态变化,因此本章知识又是以后学习“能及其转化”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与化学课中的物质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本章知识对于以后学习和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1.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讲述温度和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以及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水的物态变化.2.第2节“熔化和凝固”,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3.第3节“汽化和液化”,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汽化中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学习了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温;以及汽化吸热、液化放热.4.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介绍了升华和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保护有限的水资源.本章教学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起学生共鸣.本章内容涉及大量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大多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出现,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初步认识思考和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认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目标方面: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在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知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通过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素养目标方面: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物理规律.通过探索认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与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熔化、凝固的现象和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汽化、液化现象;蒸发和沸腾;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本章课时安排【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7课时.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1课时第2节熔化和凝固2课时第3节汽化和液化2课时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2.理解温度的概念.3.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三、素养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与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具准备】多媒体、烧杯、冷水、热水、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春、夏、秋、冬四季中水物态变化的影片,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知道水有几种状态吗?2.这些状态如何转化?3.状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回答:1.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这些状态可以相互转化.3.状态变化受温度影响.【进行新课】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1.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2.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3.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满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4.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依据教学需要,亦可以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由此导入本实验.(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1)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2)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4)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类似模拟造“冰”、造“雨”、造“雪”、造“霜”、造“露”等活动,还应布置到课外活动中.对水的物态变化应在本板块末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以利后续教学.教师应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冰——水——水蒸气——水——冰转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跟水的物态变化结合起来,再由小范围内水的物态变化扩展到地球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启发学生想象出地球上水的“旅行”图景,进而激发他们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会在自然界中循环?既然循环不已,为什么还存在水资源危机和缺水?水的三态转化需要什么条件?……二、测量温度师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教师向学生展示三种常用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温度计的结构.生1:温度计由玻璃外壳、玻璃泡、细玻璃管、刻度及符号组成.生2:玻璃泡和细玻璃管相通.生3:温度计上有个符号℃,它是温度的单位.生4: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归纳:1.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温度计内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甲苯等三、摄氏温度师刚刚同学们提到的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的是摄氏温度,那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摄氏温度”,并进行讲解.摄氏温度(多媒体课件)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低于0℃用负数表示.例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口腔温度),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注意:摄氏温度的读法中容易出现错误,如“37℃”读成“摄氏37度”或者读成“37度”这都是错误的.因为“℃”表示的就是“摄氏度”,所以读时不能把“摄氏度”拆散来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多媒体课件):1.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2.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他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积极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教师总结:1.如果所测的物体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且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如果所测的物体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2.①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是0.1℃,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②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是0.1℃,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③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1℃,是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判断温度计的使用对错”,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生1:第①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感温泡置于容器底部.生2:第②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感温泡置于容器侧壁.生3:第③个图错误是温度计感温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生4:第④个图正确.生5:第⑤个图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生6:第⑥个图正确.生7:第⑦个图中间一个是正确的,上下两个是错误的,因为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然后总结并归纳“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归纳:温度计的使用归则:1.温度计感温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器壁.2.温度计感温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感温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例题(多媒体展示)如图,甲、乙所示为两支温度计液柱处的放大部分,则这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分别是、,指示的示数分别为、.解析:甲图的示数从“10”到“20”之间均匀划分为10小格,则该温度计每小格表示(20℃~10℃)÷10=1℃,即分度值为1℃.乙图中的刻度从“10”到“20”之间均匀划分为5小格,则该温度计每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为(20℃~10℃)÷5=2℃,即分度值为2℃.读数时,应先判断“0”刻度的位置,以判断示数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观察甲图,其刻度值从下往上在增大,可判断零刻度在图示刻度的下方,示数为零上温度.液柱在10℃以上6小格处,每小格表示1℃,即10℃以上6℃,所以读数约为16℃.观察乙图的刻度值,数值从上到下在增大,可判断零刻度在图示刻度的上方,示数为零下温度.液柱在-10℃以下4小格处,每小格表示2℃,即液柱在-10℃以下8℃,读数应为-18℃.答案:1℃2℃16℃-18℃四、拓展: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师之前有同学发现体温计的液柱上有个缩口,这个缩口是做什么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然后回答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多媒体课件):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温度计却不可以,为什么呢?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学生分组讨论后积极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教师总结:1.体温计里面的细玻璃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感温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感温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都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体温计的刻度范围为35℃~42℃,分度值为0.1℃.2.测体温时,感温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而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自动退回到感温泡内,所以它表示的是人体的温度;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是因为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后不能自动退回到感温泡中,重新使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感温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值不准确(注意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也不可以离开被测物读数).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和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温度和摄氏温度的规定,认识了常用的温度计,知道了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大家通过实验掌握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涉及到温度,希望大家能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巩固好.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1.在教学中,设计情景: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这个活动的设计,是要让学生知道,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从而引出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的学习.2.在实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测水的温度之前先认真估测水的温度,不要用温度计测出之后再依据测量值来随便写一个估计值,这样实验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实验后说明要得出精确值必须进行测量,这样就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实验要认真做的必要性.3.零下温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里可以讲得再细致一点.可以在这里再多加训练,充分利用自制的教具——温度计模型.老师也可以说温度,让学生上台调整模型,还可以借鉴数轴上负数的读法,供学生参考.2.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3.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二、能力目标1.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2.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3.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三、素养目标1.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2.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教学重点】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教学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的联系.【教具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石棉网、铁夹、钟表、海波晶体、石蜡.【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冰、雪、雨、霜的图片,以及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题目.1.刚才播放的冰、雪、霜是什么物态?2.雨水是什么物态?3.水蒸气是什么物态?学生回答:1.冰、雪、霜是固态.2.雨水是液态.3.水蒸气是气态.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水的这几种状态间都能发生相互转化,它们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转化的特点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固态与液态之间的转化.【进行新课】一、认识晶体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上第96页各种雪花.漂亮的金刚石晶体,5-2-4美丽的晶体等图片,请同学们观看这些图片,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生:形状规则(√)晶莹透明()师对它们都有规则的结构,但不一定透明,这类物质我们称之为晶体.师但我们生活中的固体并不都是这样有规则结构,如玻璃,沥青等.它们压碎后并没有固定的规则形状.我们称为非晶体.二、固体的熔化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现象?(学生回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学生实验: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熔化.1.讲述实验的做法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分别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和非晶体物质石蜡.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感温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分别埋在海波粉和石蜡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和石蜡的温度,并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状态.最后把记录的数据填入表格中.2.注意事项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和石蜡受热均匀.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晶体与非晶在熔化过程中的现象并不相同,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它们熔化的特点.固体在熔化时:情况不同,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直到熔化完成后温度才会再上升;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一直上升.三、液体的凝固师生共同探究:实验方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然后与蜡烛逐渐凝固成固体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师从以上我们发现液体在凝固时,也有一些不同.师生共同归纳:1.如海波这类物质.凝固成晶体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凝固温度.2.如蜡烛这类物质凝固成非晶体过程中温度一直下降.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本节我们认识了晶体和非晶体.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明显不同.知道了熔化和凝固这两种物态变化.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在探究海波熔化特点和石蜡熔化特点中,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分工情况,然后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并参与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和规划能力、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这个实验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要写实验报告,因此教师应给予详细指导.在开始的认识晶体中,只需学生初步认识晶体有一个规则内部结构就行,不用深入介绍晶体的各种棱柱结构等.3.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汽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3.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能区别蒸发和沸腾.二、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2.经历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3.通过对比法认识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联系.三、素养目标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教学难点】水沸腾的温度(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教具准备】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钟表.【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师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1)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跑哪里去了?(2)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温暖的室内,眼镜会变模糊,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1)水变成了水蒸气飘散到了空中.(2)眼镜变模糊是因为眼镜上蒙上了水汽.师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眼镜上的水汽实际上就是小水滴,那这些小水滴是哪里来的呢?生:是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汽化和液化.【进行新课】一、从液体到气体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2内容,了解关于汽化、沸腾、蒸发等概念.师生一起归纳: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二、沸腾1.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指沸腾后的水.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2.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3.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越来越高?4.水沸腾后会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5.最后水煮干了,水会去哪里了?师上面的思考题,同学们先不着急回答,大家先制定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并讲解,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
教科初中物理八上《5第五章物态变化》word教案
《第五章物态变化》[学情分析]对本章的知识点学生掌握较理想,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实例当中[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将熔点、沸点与生活实例结合2、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一、熔化与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图象)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
(图象)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3、晶体有一定的熔化(凝固)温度——熔点(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
二、汽化与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要吸热。
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方式。
(1)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快慢(2)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
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3)蒸发与沸腾的区别:位置、温度、现象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条件:遇冷放热。
如:(冰棍上、湖面上、水壶口)的白气、(冰饮料、夏天水管)上的水珠等自然现象:雾、露、云等三、升华与凝华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要吸热如:樟脑丸变小了,干冰变成气态CO2,北方冬天雪人没化成水就变小了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要放热自然现象:霜、冰雹、雾凇、雪[学法指导]对于液化:看得到的是水珠而非水蒸气[作业布置]1、将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o C的房间里,冰将()A、能继续熔化B、再熔化一会儿C、不能继续熔化D、都有可能2、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C、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干D、用扫帚把积水摊开3、下列现象中属于放热的是()A、小河的水结冰B、小河的冰融化成水C、水蒸发成水蒸气D、太阳出来后霜化成水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教案2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教案24. 温度计的使用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标:温度的测量标准。
2摄氏温标摄氏温标: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规定在标准气压下,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把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等分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
3温度计原理: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其它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物体的某些性质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来显示温度的大小的。
构造:三种常用温度计:温度计的使用: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就是要使温度计的温度变得与被测物体的温度相同测温前要先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选用适当的温度计,要认清温度计的零度线,量程,最小刻度值及单位1温度计的玻璃泡既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又不要与容器相接触2温度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待它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观察温度时,应保持温度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4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垂直,温度计内液柱顶端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
最后正确记录温度的读数和单位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D.广州市冬季最冷时的室外温度2.图1是某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该图象反映的可能是 A. 海波的凝固过程 B.蜡的凝固过程 C. 海波的熔化过程 D.蜡的熔化过程3.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凝华 C.凝固和液化 D.汽化和升华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为0℃时,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B.温度为0℃时,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C.温度为0℃时,冰和水都有可能存在,但没有水蒸气D.温度为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 5.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9℃。
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8℃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A.38℃,39℃B.39℃,40℃C.38℃,40℃D. 39℃,39℃6.小明用两个相同的铁锅来煮鸡蛋,两锅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的水和个数一样的鸡蛋。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 物态变化 全章教案8节
第五章物态变化5.1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岳阳市第十中学高文超编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2)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3)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4)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设计学生参与的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教学难点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器材:冰块、酒精灯、无烟蜡、烧杯、试管。
教学过程欣赏大自然的水体,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搜集大量关于水的美丽图片,做成课件并展示给学生。
师:关于水大家想知道的很多,在大自然中,水以各种形态存在着:美丽的云雾,高耸的冰川,流淌在山涧的涓涓溪流,凝聚在荷叶上的闪闪“珍珠”,悬挂在枝条的晶莹的凇挂……这些水以不同的形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课件中有吉林的雾凇,黄山的雾,早晨的植物上的露珠,冬天的房屋上的冰柱,美丽的雪景,冰雹,涓涓细流,潺潺的流水等图片,并配有优美的诗句或美文。
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学习兴趣高昂。
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1.提出问题师: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而它们是怎样变化形成的呢?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这些水的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对此有着许多的猜想和好奇,所以都被这个话题吸引住了,想知道怎么去体验。
2.实验探究:模拟云和雨师:下面让我们亲自体验一下云和雨的形成。
介绍需要的器材:烧杯、湿沙子、酒精灯、盘子、冰。
重点介绍酒精灯的使用。
(把注意事项展现在大屏幕上)学习酒精灯的使用:(1)绝对禁止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2)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加热。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帽盖灭,不能吹灭。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教学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教学教案1.物态变化与温度【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水循环现象,以及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2.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结构并会正确应用温度计。
【自主预习】1.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三种状态存在。
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的形状与体积均不固定。
2.温度是表示物体的___ ____,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而制成的,可分为、、_____________等。
3.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必须将温度计的完全浸入液体中,并且不碰烧杯壁和烧杯底,等到后才能读数,读书时温度计的不能离开液体。
4.体温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_______________.玻璃泡上有一个缩口,在使用前必须甩几下,使水银回到玻璃泡。
正常人的体温是。
【课堂探究】1.认识水的和气态变化,完成P91 图5-1-2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1)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2)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3)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如冰块,行吗?(4)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特点,并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而制成的,温度计上的“0C”是怎样规定的?(2)你认为用温度计测量固体或液体的温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3.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三个不同点。
【效果评价】A组1.将下列所述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写在空白处:(1)早晨有时下起的大雾;(2)夏天,自来水水管经常“出汗”;(3)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4)寒冷的冬天的早上,树上的“冰挂”;(5)工厂用钢水浇铸零件;(6)春天,河里的冰融化了。
2.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C. 泸州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D. 泸州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3.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4.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读数应在()A.温度计内液体开始上升时进行B.温度计内液体上升到最高处时进行C.温度计内液体开始下降后进行D.温度计内液体匀速下降时进行5.夏天的早晨,泸州地区自来水龙头流出水的温度最接近于 ( )A、0℃B、25℃C、50℃D、75℃6.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三种状态存在. 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的形状与体积均不固定。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1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1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五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1. 水的液态、固态和气态;2. 水的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3. 水的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液态、固态和气态,理解水的物态变化的概念;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3. 通过对水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特点;难点:水的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夏天和冬天的河流,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状态变化。
2. 讲解水的物态变化:介绍水的液态、固态和气态,解释水的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特点。
3. 例题讲解:以生活中的例子,如冰块融化、水蒸发等,讲解水的物态变化的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水的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讨论。
5. 板书设计:板书水的物态变化的名称、特点和应用。
6. 作业设计:题目1:列举生活中水的物态变化的例子,并说明其原理。
题目2:解释水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答案:题目1:略;题目2:水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包括融化、凝固、蒸发和凝结。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水的物态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探讨如何利用水的物态变化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设计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水的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部分内容。
这是因为,虽然学生可能能够理解和记忆水的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但是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个挑战。
这一部分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需要补充和说明的是,水的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主要涉及物态变化与温度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3. 理解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摄氏度的定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并能够说出各自的名称和特点。
2.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以及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难点:对物态变化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以及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3.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体验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熔化:固态→液态凝固:液态→固态汽化:液态→气态液化:气态→液态升华:固态→气态凝华:气态→固态2. 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温度升高:物态向液态或气态转化温度降低:物态向固态或液态转化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并解释这个过程为什么叫做凝固。
答案: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在这个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分子运动减慢,逐渐凝结成固态的水,即冰。
2. 解释一下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答案:二氧化碳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做升华。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固态结构比较松散,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所以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态变化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章节名称第五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计划学时1课时(40分)教材分析熔化与凝固是教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五章《物态变化》的第二节。
这一节的教学自然界中晶体与非晶体的变化及其熔化与凝固过程。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情况以及温度变化过程。
认识晶体与非晶体,以及他们的特点。
这一章为物态变化第一回合,这一节的学习有助于认识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走进生活,更深入地了解物态变化条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本章的学习是对今后物态认识的重要环节。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但往往仅对事物的表象较感兴趣,缺乏对现象背后隐藏实质的进一步理解和思考。
本节课通金属勺的熔化和凝固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引发思考,逐步引出学习内容。
基于八年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基本情况,教师需要对器材的使用、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进行一定的介绍,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存在的常见状态;(2)知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和凝固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难点:实验探究规律的总结,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课堂教学:一、反馈讲评精心导入自然界水循环------物态变化二、组内交流问题归纳学生展示预习结果,归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预习展示合作探究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滴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如:水结冰等。
2.固体的分类晶体:有规则结构的固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萘、明矾、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规则结构的固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橡胶)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观察:1、对海波及松香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2、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
3、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1物态变化和温度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和温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温度与热量:温度的定义,热量与温度的关系。
3. 熔化与凝固:熔化的条件,凝固的过程。
4. 汽化与液化:汽化的方式,液化的条件。
5. 升华与凝华:升华的过程,凝华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 掌握温度与热量的关系,能够运用温度和热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过程和条件,能够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难点: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过程和条件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水、酒精灯等)。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水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本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过程和条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物态变化1. 固态→ 液态→ 气态2. 液态→ 固态→ 气态3. 气态→ 液态→ 固态温度与热量1.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 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3. 温度与热量关系:热量 = 质量× 比热容× 温度变化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冰融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
()(2)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热量不断增加。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上第五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3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上第五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3一.教学内容:1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2 熔化和凝固二. 重点、难点:1. 知道水的三种状态可以不断地变化。
2. 知道水的六种物态变化类型。
3. 了解熔化曲线、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4.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三. 知识点分析(一)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2. 物态变化形式有六种:(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到气态的过程。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到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到液态的过程。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到固态的过程,是熔化的相反过程。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到气态的过程。
(6)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到固态的过程。
3. 地球上水的循环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汽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而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
这是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
云和雾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
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汽的液化现象。
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汽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为冰晶在地面或草叶上。
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大气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汽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小冰晶(或叫雪花),在降落时互相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
霜和雪都是水蒸汽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雹是冰球。
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
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
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二)熔化和凝固1. 定义固态凝固(放热)熔化(吸热)液态2.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第五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在设计这一章的复习教案时,我的意图在于通过回顾和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通过实例分析,互动讨论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物质的三态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能够运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提高观察、思考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物态变化的本质特征和条件,教学的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包括PPT和视频资料,以及实验器材,如温度计、冰块、水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PPT复习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接着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态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体验,并引导他们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特征和条件,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进行思考,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认为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表现积极,但在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仍需加强。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拓展延伸部分,我设计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中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方式: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2. 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物质的三态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能够运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提高观察、思考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1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1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主要涉及物态变化的概念、种类以及与温度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熔化、凝固。
2. 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3.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掌握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3. 学生能够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的本质,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 教学重点: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热水、试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冰块在室温下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思考。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3. 实验演示: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物态变化的过程。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知识拓展:介绍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物态变化的种类及其定义:凝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升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液化:气态变为液态汽化:液态变为气态熔化:固态变为液态凝固:液态变为固态2. 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温度升高:物质趋于气态温度降低:物质趋于固态3.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举例说明晶体和非晶体的应用。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讲解知识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教
案
物态变化是什么意思?物态变化包括汽化和液化,八年级的同学需要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第一部分
一.教学内容:
3 汽化和液化
4 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二. 重点、难点:
1.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 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4. 知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三. 知识点分析
三汽化和液化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汽化是吸热过程,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沸腾现象:
探究水沸腾的特征:
1观察实验现象:
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沸腾前;二是沸腾中;三是移去火源之后。
具体观察思考内容:
①首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在什么地方形成气泡并考虑气泡是怎样形成的?
②继续给水加热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③当水沸腾时,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大小有什么变化?同
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温度计的示数能说明什么?
④撤掉酒精灯,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
2沸腾的特点:
①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②沸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③沸点与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关系: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
④液体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
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增大减少液体的表面积,提高降低液体的温度,加快减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都可以影响液体的蒸发。
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任何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
可以液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某些气体液化或两种方法兼用。
家用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并储存在钢罐里的液体打火机。
火箭上的液态燃料和氧化剂则是在相当低的温度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获得的。
第二部分
四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1. 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人们从宏观特征来区别物质的状态。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自然界中物质还有其他的存在形式,从物质的内部结构来考虑,人们发现了物质的一个个新的状态。
1等离子体:当气体被加热至上万摄氏度高温时气体将成为带电粒子组成的集合体,这种状态的物质叫等离子体。
2超固体:是原子核构成体,中子构成体及黑洞这类密度很大物态的统称。
3软物质:20世纪后期科学家认识到的一种物质形态,如:液晶、聚合物、胶体、膜、泡沫、颗粒物质、生命物质等,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统称为软物质。
2. 物态在改变着世界
从蒸气机到热管
1蒸气机的基本原理:水沸腾变成蒸汽,高压蒸汽能推动活塞运动。
由蒸汽来驱动叶轮转动,这样的装置叫蒸汽轮机。
常用在远洋轮船和发电站中。
2热管的传热
在各种常见的材料中,铜的传热本领是很大的,但是20世纪后期研制成功的热管却比铜管的传热本领大上千倍。
热管并不复杂,它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衬了一层多孔材料,叫做吸收芯,吸收芯的中间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
当对管的一端加热时,吸收芯一端的液体吸热而汽化,蒸汽由热端跑到冷端,在冷端液化,冷凝的液体进入吸收芯,通过毛细作用又回到热端。
如此
反复,热管里的液体不断地通过汽化、液化,把热从热端“运送”
到冷端。
有人做过测试,在长度都是0.8m的情况下,一根直径为2.4cm 的热管,其热传递本领相当于一根直径274cm的大铜柱。
3. 利用物态变化创造现代生活
物态变化规律的应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如:高压锅、电冰箱等
附:电冰箱的致冷原理
家用电冰箱的致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三大部件组成的,如图所示,电冰箱所用的物质是容易液化和汽化并且在汽化时能大量吸热的物质。
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将气态物质压入冷凝器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同时被液化了的物质通过节流阀进入电冰箱内的蒸发器,在蒸发器里迅速吸热汽化,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蒸发器中汽化了的物质又不断被压缩机抽出,重新压入冷凝器中,并且放出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的热量,通过物质这样的循环,不断地在蒸发器内蒸发吸热,从而使电冰箱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