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备考高中物理重要结论与模型讲义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曲线运动模型及其二级结论大全
物理学曲线运动常见模型(必修2)1.曲线运动模型(一) ①若θ为锐角,从A 到B 做匀加速曲线运动,恒力做正功,动能增加.②若θ为钝角,从A 到B 做匀减速曲线运动,恒力做负功,动能减小.2.曲线运动,在恒力作用下的模型(二)①若曲线始末端切线方向成角>180°,则该曲线不可能由恒力作用形成。
②恒力方向范围在始末端切线夹角之间指向曲线弯曲方向.③若V B 最小则恒力的方向垂直于V B 的方向。
④若A 、C 对称,则恒力的方向是AC 的中垂线3. 小船过河模型(一)(若水流速度是变速,船做曲线运动,时间不变即船无论怎么运动,渡河时间与水速无关。
)①最短时间过河min d t v =船②tan v v θ=船水,sin d x θ= ③22sin v v v v θ=+=船合水船 F tF n F O FF tF n4. 小船过河模型(二)(v 船>v 水)①最短位移过河sin d t v θ=船 ②cos v v θ=水船,x d = ③22sin v v v v θ=-=⋅合船水船5. 小船过河模型(三)(v 船<v 水)①最短位移过河sin d t v α=船 ②cos v v α=船水,cos d x α= ③22tan v v v v α=-=⋅合水船船6. 小船过河一般模型(四)①分方向研究:cos v v v α=-⋅水平水船sin v v α=⋅垂直船②时间 sin d t v α=⋅船 ③22v v v =+合水平垂直,x v t =⋅合7.关联速度(一)小船靠岸模型①0cos v v θ⋅=船②0cos v θθ↑↓匀故v ↑船③cos v θθ↑↓船匀故0v ↓8.关联速度(二) 轻质木杆靠墙模型①sin A v v θ⋅=杆②cos B v v θ⋅=杆联立①②得 ③sin A v θ⋅=cos B v θ⋅→1tan A B v v θ=9. 关联速度(三)汽车吊起重物模型①cos B A v v θ=⋅若A v 恒定cos θθ↓↑ B v 加速,B 超重若B v 恒定cos θθ↓↑ A v 减速10.关联速度(四)两个物体相互牵引模型①cos A v v α⋅=绳②cos B v v β⋅=绳 ⇒cos A v α⋅=cos B v β⋅若A v 恒定,cos αα↓↑ cos ββ↑↓ B v 加速若B v 恒定,cos αα↓↑ cos ββ↑↓ A v 减速11.平抛运动模型(一)①只受重力做正功,初速度水平,匀变速曲线运动②机械能守恒,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小K P E E ∆=∆即22211122mv mv mg h -=∆ ③0x v t =,212y gt =,y v gt = 速度偏移角:0tan gt v α= 位移偏移角:0tan 2gt v β=,tan 2tan αβ= xy v y v xvxy θx/2④222200()y v v v v gt =+=+⑤v 的反向延长线交x 轴中点12.平抛运动模型(二)与斜面有关①只要小球落在斜面上,位移偏转角与速度偏移角是个定值与初速度无关.即1tan tan 2θα= ②下落的时间002tan tan ,2v gt t v g θθ==与初速度有关,初速度越大,时间越长. ③若落在水平面,时间恒定2h t g=,则与初速度无关.13. 平抛运动模型(三)垂直打在斜面上①速度偏移角90αθ=-即0tan(90)gt v θ-=,求0tan(90)v t gθ-= ②200tan(90)v x v t gθ-== ③21tan 2h gt x θ=+⋅=22200cot 12v v g gθ⋅⋅+(定值与θ角无关) =220(cot 2)2v gθ+14.平抛运动模型(四)抛出点距斜面最近 ①位移偏移角90βθ=-即即0tan(90)2gt v θ-=,求02tan(90)v t gθ-= ②2002tan(90)v x v t gθ-== ③21tan 2h gt x θ=+⋅=222002cot 212v v g gθ⋅⋅+(定值与θ角无关) =2202(cot 1)v gθ+ 15. 平抛运动模型(五)与圆周有关①由几何关系可知290θ-为位移偏移角,1θ为速度偏移角②211tan(90)tan 2θθ-= 12tan tan 2θθ⋅=16. 平抛运动模型(六)与斜面相切(恰好沿着斜面下滑)①0tan gt v α= 17. 平抛运动模型(七)与圆相切①速度偏移角90α-,0tan(90)gt v α-=,求t, 0cot v t g α= ②21sin 2h gt R α=+⋅(代入数据可求解) ③0cos x R R v t α=+=,求求t, 0cot R R t v α+=18. 平抛运动模型(八)与竖直上抛运动相遇①水平:1S v t =②竖直:222211()22H gt v t gt v t =+-= ③12S v v H =19. 平抛运动模型(九)实验(一)①已知抛出点为A 点求1012h x v g= ②若A 不是抛出点(i)221h h gT -=,求21h h T g -=0x v T = (ii)12h h 2B B v gt T⊥+==,求B t ,即可求出抛出点到A 点的时间A B t t T =- (iii)抛出点坐标0A x v t =- ;212A y gt =-20. 平抛运动模型(十)与圆周运动结合①有钉子P ,那么小球在碰撞前后0v 不变,半径变小,向心加速度n a ,向心力n F 均突然变大 20n mv F F mg r=-= OO ´AP BC M Nv 0 0x v t = 211h 2gt =②无钉子P ,在最低点绳断有20n mv F F mg L=-= ③A 到B 过程机械能守恒 201(cos )2mg L L mv θ-=,求0v ④若已知h, 求t ,还可以求x .(反之也成立)⑤落地速度大小C v ,可以直接用动能定理求,即21(cos )2C mgh mg L L mv θ+-= 21. 圆周运动模型(一) 时钟 ①260πω=秒 ,26060πω=⨯分 ,22412606043200πω==⨯⨯时 角速度之比:ωωω=分时秒::720:12:122.圆周运动模型(二)齿轮啮合,皮带传动①A 与C 具相同线速度A C v v =②皮带传动方向相同,齿轮啮合方向相反 ③21C A A A C C A C T n f r n T f r ωω====(半径反比)=A C a a 23. 圆周运动模型(二)共轴传动①地球上的物体均属于共轴传动,角速度相同, 由222f n Tπωππ===可知f, n, T 均相同 ②纬度越高,半径越小,线速度越小,向心加速度越小. ③A A A B B b v a r r v a r R===(与半径成正比)24.圆周运动模型(三)光滑圆锥C①隐含条件:cot A B a a g θ==⋅②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角速度越小③A B A B A Bv r v r ωω==25.(1)圆周运动模型(四)粗糙的圆盘①圆盘速度从0开始加速,静摩擦力分力提供向心力,当匀速转动时,静摩擦力完全提供向心力,即最大2mg m r μω=⋅②做功:从0—ω过程,静摩擦力做正功,21122W mv mgr μ==功 ③若A 、B 、C 均相对静止,符合共轴传动特点④若A 、B 、C 刚好相对滑动时,向心加速一样(临界)2n a g r μω==⋅可推,半径越大,越先滑动,与质量无关;半径一样,同时相对滑动.(2)圆周运动模型(四)粗糙的圆盘①根据半径大的先滑动,B 最先滑动,B 滑动前绳子没有张力。
最全最新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必备)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物理高考模型结论总结归纳
物理高考模型结论总结归纳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高考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物理学的学习不仅要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要熟悉各种物理模型和结论。
掌握物理模型的结论对于高考物理的备考非常重要。
本文将总结归纳物理高考模型的一些重要结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物理高考。
一、力学模型结论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外力对其所做的功。
5.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等于力的矢量和,合力的方向与矢量和的方向相同;分解力是将力分解为多个合力的过程,合力等于分解力的矢量和。
二、电磁学模型结论1. 电荷守恒定律:一个独立系统的总电荷在任何变化过程中都保持不变。
2. 库仑定律: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电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电荷的大小的乘积成正比。
3.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
4. 磁场的产生:通过导体中电流产生的磁场可以使用安培定理确定。
5. 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的力与其电荷、速度、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
三、热学模型结论1. 物体内能:物体的内能等于其微观粒子的平均动能。
2. 热平衡:两个物体达到热平衡时,它们之间没有净热量传递。
3. 热传导:热传导是通过物质内部粒子间的碰撞传递热量的过程。
4. 热容量:物体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5. 熵增定律:孤立系统的熵在自发过程中总是增加。
四、光学模型结论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遇到界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2.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角、入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4. 成像定律:凸透镜成像公式和凹透镜成像公式。
5. 累次反射和全反射:累次反射是指光在界面之间多次反射的现象,全反射是指光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折射率较小的介质时发生的完全反射。
物理模型考点总结归纳高中
物理模型考点总结归纳高中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以及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和工程领域。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各种物理模型,这些模型用于解释复杂的现象和问题。
本文将总结和归纳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些重要考点和物理模型。
一、力学模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将保持恒定,直到遇到外力。
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
2. 牛顿第二定律(力学基本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
即 F=ma,其中 F 为物体所受力的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使两个物体之间有作用力,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4. 弹簧弹力模型弹簧的弹力模型是描述弹簧受力的一种常见模型。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或压缩程度成正比。
二、电磁模型1. 静电力模型静电力模型用于描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电场模型电场模型用于描述静电力的传递方式。
电场是由电荷产生的,电场中的电荷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3. 磁场模型磁场模型用于描述磁力的传递。
根据洛伦兹力,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力与粒子的速度和磁场的强度成正比。
4. 电磁感应模型电磁感应模型用于描述电磁感应现象。
当导体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三、光学模型1. 光的射线模型光的射线模型用于描述光在直线传播时的特性。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线在一直线传播过程中可以发生折射、反射等现象。
2. 光的波动模型光的波动模型用于描述光的波动性质。
根据光的波动理论,光具有波长、频率等特性,并符合波的干涉、衍射、偏振等规律。
3. 光的粒子模型(光量子模型)光的粒子模型用于描述光的粒子性质。
根据光量子理论,光以光子的形式传播,光子具有能量和动量。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归纳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归纳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自然现象。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模型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模型。
第一部分:力学模型1.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领域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
它包括了三条定律,即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通过运用这些定律,我们可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
2. 牛顿力学模型牛顿力学模型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其中包括了质点力学、刚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等内容。
通过使用牛顿的运动定律和力的概念,我们可以解决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问题。
3. 弹簧振子模型弹簧振子模型是描述弹簧振动的重要模型。
它包括了弹簧劲度系数、振动周期和频率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计算弹簧的振动特性。
第二部分:电磁学模型1. 电场模型电场模型描述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其中包括了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预测和计算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 磁场模型磁场模型描述了磁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其中包括了洛伦兹力和磁感应强度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释和计算磁场对物体的作用力。
3. 电磁感应模型电磁感应模型描述了磁场变化对电荷的影响。
其中包括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释和计算由磁场变化引起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
第三部分:光学模型1. 光的几何模型光的几何模型描述了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其中包括了折射定律、焦距和成像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释和计算光的传播路径和成像特性。
2. 光的波动模型光的波动模型描述了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
其中包括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和双缝干涉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释和计算光的波动特性和干涉衍射效应。
第四部分:量子力学模型1. 波粒二象性模型波粒二象性模型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重要模型。
高考物理模型专题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模型专题归纳总结一、引言高考物理考试中的物理模型是学生们备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物理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包括力学模型、电磁感应模型、光学模型等等。
本文将对这些物理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二、力学模型1. 牛顿运动定律模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模型中最基础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则给出了物体力学模型的数学表达式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则说明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并方向相反的关系。
2. 弹性模型弹簧弹性模型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通过应用胡克定律和弹簧势能公式进行计算。
胡克定律描述了弹簧伸长或缩短的变形与所受力的关系,F=kx,其中F为作用在弹簧上的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弹簧势能公式为E=1/2kx²,其中E为弹簧的势能。
3. 圆周运动模型圆周运动模型中,角速度、角加速度、圆周位移与线位移的关系是基础内容。
角速度ω定义为角位移θ与时间t的比值,单位为弧度/秒。
角加速度α定义为角速度的变化率,单位为弧度/秒²。
圆周位移和线位移之间的关系为s=rθ,其中s为圆周位移,r为半径,θ为角位移。
三、电磁感应模型1. 法拉第电磁感应模型法拉第电磁感应模型是高考物理中的重要内容,应用于电磁感应的计算和分析。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指出,通过导线的磁通量的变化率产生感应电动势,其大小和方向由导线所围成的回路和磁场变化率决定。
可以通过Faraday公式ε=-dΦ/dt进行计算,其中ε为感应电动势,Φ为磁通量,t为时间。
2. 毕奥-萨伐尔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描述了通过导体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与导体所受磁场力的关系。
根据该定律,通过导体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方向垂直于电流方向,其大小与电流强度和导线到磁场中心的距离正比。
高中物理总复习经典物理模型归纳全解全析汇总
lv 0 vSv 0A Bv 0 AB v 0 l滑块、子弹打木块模型之一子弹打木块模型:包括一物块在木板上滑动等。
μNS 相=ΔE k 系统=Q ,Q 为摩擦在系统中产生的热量。
②小球在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竖直平面内弧形光滑轨道上滑动 :包括小车上悬一单摆单摆的摆动过程等。
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时系统有共同速度(或有共同的水平速度);系统内弹力做功时,不将机械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因此过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
例题:质量为M 、长为l 的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质量为m 的子弹以水平初速v 0射入木块,穿出时子弹速度为v ,求子弹与木块作用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解:如图,设子弹穿过木块时所受阻力为f ,突出时木块速度为V ,位移为S ,则子弹位移为(S+l)。
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MV ①由动能定理,对子弹 -f(s+l )=2022121mv mv - ②对木块 fs=0212-MV ③由①式得 v=)(0v v M m - 代入③式有 fs=2022)(21v v Mm M -• ④ ②+④得 f l =})]([2121{2121212120220222v v Mm M mv mv MV mv mv -+-=-- 由能量守恒知,系统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子弹与木块摩擦而产生的内能。
即Q=f l ,l 为子弹现木块的相对位移。
结论:系统损失的机械能等于因摩擦而产生的内能,且等于摩擦力与两物体相对位移的乘积。
即 Q=ΔE 系统=μNS 相其分量式为:Q=f 1S 相1+f 2S 相2+……+f n S 相n =ΔE 系统1.在光滑水平面上并排放两个相同的木板,长度均为L=1.00m ,一质量与木板相同的金属块,以v 0=2.00m/s 的初速度向右滑上木板A ,金属 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0.1,g 取10m/s 2。
求两木板的最后速度。
2.如图示,一质量为M 长为l 的长方形木块B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 的小木块A ,m <M ,现以地面为参照物,给A 和B 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 (如图),使A 开始向左运动,B 开始向右运动,但最后A 刚好没有滑离 B 板。
高三物理知识点模型归纳总结
高三物理知识点模型归纳总结【高三物理知识点模型归纳总结】一、力学力学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下面我将从质点运动、力和牛顿三定律、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进行总结。
1. 质点运动质点运动是力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两种形式。
曲线运动有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两种形式。
2. 力和牛顿三定律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变速或者改变方向。
牛顿三定律是力学中的基本规律,分别为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3. 运动学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常见的运动学公式有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和加速度公式,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
4.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物体的力学性质和力学变化。
动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力、质量和惯性等,动力学公式有力的合成与分解、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等。
二、热学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热现象和热力学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热量传递、理想气体定律和热力学定律等内容。
下面我将从内能和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力学定律等方面进行总结。
1. 内能和焓内能是物体由于分子热运动而带有的能量,可以分为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
焓是物体的内能和对外界所做的体积功之和,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热力学性质。
2. 理想气体定律理想气体定律是研究气体性质的基本定律,分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理想气体分子动理论两个方面。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了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而理想气体分子动理论则解释了气体的宏观性质与分子运动之间的联系。
3.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是研究热现象和能量转化规律的基本定律,包括热传导定律、热辐射定律和热膨胀定律等。
热力学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热平衡、热传递和热转化过程。
高考物理模型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模型知识点总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多种模型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下面将对高考物理模型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应对高考。
一、粒子模型粒子模型是描述宏观物质行为的基础,它假设物质由微观的粒子组成,可以看作是一些实际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简化而得的模型。
在物理学中,常用的粒子模型有质点模型和准质点模型。
质点模型假设物体无限小、没有形状和体积,只有质量和位置。
通过质点模型可以解释机械运动、碰撞、受力等问题。
准质点模型是质点模型的一种延伸,它认为物体在具有分子结构的条件下,可以近似看作由质点组成的。
准质点模型广泛应用于热学问题、电学问题和物态变化等领域。
二、简谐振动模型简谐振动模型是描述周期性振动的一种模型,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
简谐振动包括了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
在动力学平衡位置附近,物体受到的力可以近似表示为与位移成正比的力,即恢复力。
这种情况下,物体的振动可以用简谐振动模型进行描述。
简谐振动模型常用于描述弹簧振子、摆钟等。
三、电路模型电路模型是描述电流和电压分布的一种模型。
在电路中,电流通过导线流动,而电压代表电荷在电路中的移动能力。
电路可以采用电路图的形式来进行表示。
其中,电阻用符号表示,电源和电压表用直线段表示,导线用直线表示。
电路模型常用于解决电阻的并联和串联问题,以及与电阻并联的元件的工作原理等问题。
四、光学模型光学模型是解释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的理论依据。
光学模型包括了几何光学模型和波动光学模型。
几何光学模型假设光是由一条直线构成的,用于描述光的透射、反射等现象。
几何光学模型中,光线在光学器件表面的传播方式可以用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来描述。
波动光学模型基于光是一种波动现象的假设,用于描述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
波动光学模型常用于解决光的单缝、双缝干涉问题,以及杨氏双缝实验等。
五、力学模型力学模型是描述力学运动的一种模型,其中包含了牛顿力学模型和相对论力学模型。
高三物理知识点模型总结
高三物理知识点模型总结高三物理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重要阶段,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升成绩,下面将对高三物理知识点进行模型总结。
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研究运动的基础,由牛顿提出。
其中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第二定律是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这三个定律可以用以下模型来表示:模型1:小车的惯性定律当小车静止时,需要一个外力才能使其运动。
当外力作用在小车上时,小车将沿着力的方向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受到另一个相反方向的力才能停下来。
模型2:小球的运动轨迹当小球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上的斜面滚动时,由于斜面上存在重力和摩擦力,小球将沿着斜面下滚动。
斜面上的力不平衡导致小球加速度产生,小球的加速度与斜面夹角成正比。
二、动量与 impulse 定律动量是物体的运动状态量,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量守恒定律和 impulse 定律是描述物质运动规律的重要定律。
以下是相关模型:模型3:碰撞实验将两个小球放在桌面上,让它们迎面碰撞。
在碰撞前后,两个小球的动量之和保持不变,即动量守恒。
这可以用来解释汽车碰撞时乘客受力的原因。
模型4:跳水运动员跳水运动员在跳水过程中,通过改变身体的动量来调整姿态,使其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跳水运动员着陆时,在一瞬间受到很大的冲击力,但通过减小冲击时间,可以减小受力大小。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描述系统机械能变化的定律。
当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
以下是相关模型:模型5:摆锤的运动将一根线装满重物的摆锤挂在支点上,并使其摆动。
摆锤在最高点停下来的瞬间,势能最大,动能最小;在最低点停下来的瞬间,势能最小,动能最大。
势能和动能之和保持不变。
模型6:弹簧振子弹簧振子具有弹性势能和动能。
当弹簧振子完成一次完整振动周期时,弹性势能和动能之和保持不变。
四、电路中的电阻和电流在电路中,电阻和电流是重要的物理概念。
以下是电路中电阻和电流的模型:模型7:电流和电压将电路比作水管系统,电流相当于水流的流动速度,而电压相当于水流的压力。
物理必背高中物理解题模型详解归纳
高考物理解题模型目录第一章运动和力 (1)一、追及、相遇模型 (1)二、先加快后减速模型 (4)三、斜面模型 (6)四、挂件模型 (11)五、弹簧模型(动力学) (18)第二章圆周运动 (20)一、水平方向的圆盘模型 (20)二、行星模型 (23)第三章功和能 (1)一、水平方向的弹性碰撞 (1)二、水平方向的非弹性碰撞 (6)三、人船模型 (9)四、爆炸反冲模型 (11)第四章力学综合 (13)一、解题模型: (13)二、滑轮模型 (19)三、渡河模型 (23)第五章电路 (1)一、电路的动向变化 (1)二、交变电流 (6)第六章电磁场 (10)一、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 (10)二、电磁流量计模型 (16)三、盘旋加快模型 (19)四、磁偏转模型 (24)第一章运动和力一、追及、相遇模型模型解说:1.火车甲正以速度v1向前行驶,司机忽然发现前面距甲 d 处有火车乙正以较小速度v2同向匀速行驶,于是他立刻刹车,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
为了使两车不相撞,加快度 a 应知足什么条件?分析:设以火车乙为参照物,则甲相对乙做初速为(v1v2 ) 、加快度为 a 的匀减速运动。
若甲相对乙的速度为零时两车不相撞,则今后就不会相撞。
所以,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甲车减速到与乙车车速相同时,甲相对乙的位移为d。
即: 0 (v1 v2 ) 2 2ad, a (v1 v2 ) 2 ,2d故不相撞的条件为a(v1v2) 22d2.甲、乙两物体相距s,在同向来线上同方向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就保持静止不动。
甲物体在前,初速度为 v1,加快度大小为a1。
乙物体在后,初速度为v2,加快度大小为a2且知 v1<v 2,但两物体向来没有相遇,求甲、乙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相距的最小距离为多少?分析:若是v1v2,说明甲物体先停止运动或甲、乙同时停止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乙的速度a1a2向来大于甲的速度,只有两物体都停止运动时,才相距近来,可得近来距离为s s v12 v22 2a1 2a2若是v1 v2 ,说明乙物体先停止运动那么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总存在速度相等的时刻,此时a2 a2两物体相距近来,依据v共v1 a1t v2 a2 t ,求得t v2 v1 a2 a1在 t 时间内第1 页甲的位移 s1 v共v1t2乙的位移 s2 v共v2t2代入表达式s s s1s2求得s s(v2v1)2(a2a1 )3.如图 1.01 所示,声源S 和察看者 A 都沿x 轴正方向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率分别为v S和v A。
高三物理知识点模型归纳总结
高三物理知识点模型归纳总结在高三的物理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模型,这些知识点和模型对于我们理解物理世界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是备战高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对高三物理学习中的知识点和模型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记忆这些内容。
一、力学1. 运动学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
其中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
3.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包括万有引力定律、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等。
二、热学1. 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学研究物体的温度、热量和热平衡等基本概念,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
2. 热传递热传递是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3. 理想气体理想气体模型是研究气体性质的常用模型,包括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等。
三、光学1. 几何光学几何光学研究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包括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等内容。
2. 光的波动性质光的波动性质研究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包括双缝干涉、杨氏实验等内容。
3. 光的电磁波性质光的电磁波性质研究光的偏振、光的色散等现象,包括偏振光、光的折射等。
四、电磁学1. 静电场静电场研究电荷的相互作用和电场的分布规律,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等。
2.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研究磁场的产生和电磁感应现象,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
3. 电路基础电路基础包括电阻、电压、电流等基本概念,以及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总结:通过对高三物理学习中的知识点和模型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还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物理学的奥秘,并且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物理模型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模型知识点总结在物理学中,模型是描述现象和解释规律的一种工具。
它通过抽象和简化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使其易于理解和计算。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物理模型,掌握这些模型的知识对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高三物理模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这些模型。
第一部分:力学模型1. 质点模型质点模型是最基本的物理模型之一。
在质点模型中,物体被视为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粒子,只考虑其质量和受力情况。
质点模型适用于描述质量集中在一个点上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2. 刚体模型刚体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假设物体不受形变,保持其原有的大小和形状。
刚体模型适用于描述物体整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3. 弹簧模型弹簧模型用于描述弹性体的力学性质。
弹簧模型中,假设弹簧受力与其变形程度成正比。
弹簧模型可以应用于解决弹簧在拉伸或压缩过程中的变形量、弹性系数等问题。
第二部分:电磁模型1. 电场模型电场模型是描述电荷间作用力的模型。
根据库仑定律,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和电荷量成正比。
电场模型可以用于计算电荷分布情况下的电场强度、电势能等问题。
2. 磁场模型磁场模型用于描述磁力产生的模型。
根据洛伦兹力公式,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力与带电粒子的速度和磁场强度成正比。
磁场模型可用于计算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力和轨道的影响。
3. 电磁感应模型电磁感应模型用于描述电磁感应现象。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导线中的磁通量变化会引起感应电动势。
电磁感应模型可以应用于计算感应电动势、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等问题。
第三部分:热力学模型1. 理想气体模型理想气体模型是对气体行为的一种理想化描述。
在理想气体模型中,假设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理想气体模型可以用于计算气体的状态方程、温度、压强、体积、摩尔等问题。
2. 热传导模型热传导模型用于描述热量在物体内部的传导过程。
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物体内部的温度变化率与热传导系数和温度梯度成正比。
物理笔记高中模型总结归纳
物理笔记高中模型总结归纳本文旨在对高中物理学习中常见的模型进行总结归纳,将不同模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案例整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模型。
一、力的叠加模型力的叠加模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个基本模型。
根据该模型,多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将这些力的矢量合成为一个合力矢量。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共同决定。
例如,当一个物体受到垂直向下的重力和斜向上的斜力时,可以通过叠加模型计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而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是描述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产生加速度的模型。
根据该模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可表达为 F = m * a,其中 F为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该模型在解决力与加速度问题时非常实用。
例如,当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和质量时,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求解出物体的加速度。
三、动量守恒模型动量守恒模型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动量守恒的模型。
根据该模型,一个封闭系统中,物体之间的动量总和在相互作用前后保持不变。
即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之间的动量转移和相互碰撞可以通过动量守恒模型来解释。
例如,当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可以利用动量守恒模型推导出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变化。
四、万有引力模型万有引力模型是描述质点之间引力相互作用的模型,也是描述行星运动等天体现象的重要模型。
根据该模型,两个质点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相对方向成反比。
万有引力模型可以解释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卫星绕地球的运动等天体运动的规律。
五、波动模型波动模型是描述波动现象的模型。
根据该模型,波是一种通过介质或者空间传播的能量传递现象。
波动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等现象。
例如,根据波动模型可以解释光的折射、反射等行为,解释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原理。
六、电路模型电路模型是描述电流和电势差相互作用的模型。
根据该模型,电路中的电流通过导线的闭合回路流动,而电势差则推动电流的流动。
高三复习备考高中物理重要结论与模型讲义
高中物理重要结论一、静力学1.几个力均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余全部力的协力均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均衡,随意两个力的协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协力:F1F2 F F1F2方向与鼎力同样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均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余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F1F2F3sin sin sin4.两个分力F1和 F2的协力为F,若已知协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协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F1已知方向F1 F2的最小值F FF1F2的最小值F2的最小值mg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μ= tanα6.“二力杆”(轻质硬杆)均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必定沿着绳索指向绳索缩短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必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必定等于重力 G。
9.已知协力不变,此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剖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例F1二、运动学F2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快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F 时间均分( T):① 1T 内、 2T 内、 3T 内····位移比: S1: S2:S3=12: 22: 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 V 1:V 2: V 3=1: 2: 3③第一个 T 内、第二个 T 内、第三个 T 内··的位移之比:SⅠ:SⅡ: SⅢ=1:3: 52 2 2S n-S n-k) /k T 2④ΔS=aT S n-S n-k = k aT a= S/T a =(位移均分( S0):① 1S0处、 2 S0处、 3 S0处·速度比: V 1: V 2: V 3:··V n =1: 2 : 3 : :n②经过 1S0时、 2 S0时、 3 S0时··时间比:1 : 2 : 3 : :n )③ 经过第一个 1S 0、第二个 2 S 0、第三个3 S 0 ·时间比t 1 : t 2 : t 3 :: t n 1 : ( 21) : ( 3 2 ) : : ( nn 1)vv 0 v tS 1 S 2vt / 22T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均匀速度2v 0v t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辰的速度vvt / 22v t / 2v 02 v t 22中间地点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均匀速度v 1 v 2前一半时间 v 1,后一半时间 v 2。
高中物理高考复习《模型学习总结》PPT
v C = vm
P=P额 不变 F2 = P额/vm =f a=0 v= vm
a=(F1-f )/m 不变 v=at ↑ P= F1 v ↑
斜面上? 通过绳子竖直牵引重物?
九、双电荷电场
+Q +Q
-Q
+Q
十、平行板电容器
U
+
q
-
加速、减速电场
偏转电场
d
十一、电源功率
电源总功率 PE=EI
电源内部消耗的功率Pr=I 2r
L
五、线系球、杆系球
球不脱离轨道对 初速的要求?
C O
B
A
球或环穿 在轨道上
球带电处 于电场中
六、小船渡河
船速小于 水速?
七、天体运动
m
3m
八、机车启动运行
f
---匀加速启动
F
f
---恒功率启动
F2
匀速运动
F1 A v A= 0
f
匀加速运动
变加速运动
B
C
vB= P额/Leabharlann 1P=P额 不变 v↑ F = P额 / v ↓ a=(F-f )/m ↓
十九、变压器模型
i ~u 1
各量的因果关系是什 么?
RL
n1
n2
~u2
二十、远距离输电
I输
P U输
2 P P损 = I 2 R 0 = 2 R 0 U
二十一、单摆模型
R
二十二、波的多解模型
二十三、平行玻璃砖光路
b
ab c A B C
a
二十三、三棱镜光路
θ
A i r
B
C
二十四、圆形玻璃砖光路
高三物理总复习之二级结论(完整版)
高中物理的模型与题型、规律和二级结论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物理部分难度有所下降,然而,我们并没有见到考生的成绩随着试题难度的下降而成比例地上升。
因此,有必要将堆积如山的习题梳理出头绪,提纲挈领出物理解决问题基本方法。
首都师范大学乔际平教授等早就提出用“多题归一”的方法。
多题归一的思路是什么?有的做法是归纳出若干种题型,帮助学生记忆这一类习题的解法,并且收到很好的成效。
但是,学生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往往束手无策。
所以,我们认为,这种归纳出题型的做法还可以再前进一步,回归到物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上去,用模型法解题。
二、模型与题型1、高中物理中的模型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物理学研究中,通常把实际问题理想化。
高中物理主要是学习应用模型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
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可以分为四类:对象模型、结构模型、过程模型和环境模型。
为了研究问题起见,物理学把实际的研究对象理想化,看成理想对象模型;或都把实际的物质结构理想化,当成理想结构模型;或者把实际的物理过程理想化,看作理想过程模型;或者把实际的的环境理想化,当作理想的环境模型。
例如,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理想对象模型有质点、点电荷、电源、直流电路等;原子物理中的结构模型有汤姆逊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波尔氢原子模型等;在运动学中,理想的过程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碰撞、机械波等;在电磁学中,理想的环境模型包括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所形成的电场……模型研究就是研究在某一物质单元存在形态及其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模型的规律有其自身的结构系统,每个模型都有自身对应的一整套规律,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包括运动学5个公式,动力学5个公式,如果再加上受力分析中用到的重力、弹簧弹力、滑动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6个公式,约为16个公式;电学中有库伦定律、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这些规律都对应着一定的模型以及理想条件。
高考物理知识归纳总结材料之二(力学模型及方法)
高中物理知识归纳总结(二)----------------------------力学模型及方法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或并排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2斜面模型 (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μ=tg 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μ> tg θ物体静止于斜面m 2m 1 FBA F1F 2B AF╰ αμ< tg 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θ一μcos θ)3.轻绳、杆模型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杆对球的作用力由运动情况决定只有θ=arctg(g a)时才沿杆方向最高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最低点时的速度?,杆的拉力? 若小球带电呢?假设单B 下摆,最低点的速度V B =R 2g⇐mgR=221Bmv 整体下摆2mgR=mg 2R+'2B '2A mv 21mv 21+'A 'B V 2V = ⇒ 'AV =gR 53 ;'A 'B V 2V ==gR 256> V B =R 2g 所以AB 杆对B 做正功,AB 杆对A 做负功 若 V 0<gR,运动情况为先平抛,绳拉直沿绳方向的速度消失即是有能量损失,绳拉紧后沿圆周下落机械能守恒。
而不能够整个过程用机械能守恒。
求水平初速及最低点时绳的拉力?换为绳时:先自由落体,在绳瞬间拉紧(沿绳方向的速度消失)有能量Em L·Fm 损失(即v 1突然消失),再v 2下摆机械能守恒例:摆球的质量为m ,从偏离水平方向30°的位置由静释放,设绳子为理想轻绳,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A 时绳子受到的拉力是多少?4.超重失重模型 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m(g-a)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 1到2到3过程中 (1、3除外)超重状态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铁木球的运动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a 图95.碰撞模型:特点,①动量守恒;②碰后的动能不可能比碰前大;③对追及碰撞,碰后后面物体的速度不可能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重要结论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3:2:1n n::3:2:1 F已知方向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路程v 1,后一半路程v 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5.自由落体6.竖直上抛运动同一位置 v 上=v 下 7.绳端物体速度分解8.“刹车陷阱”0t 大于t 0时,用as v t 22=或S=v o t/2,求滑行距离;若t 小于t 0时2021at t v s += 9.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 = A t + B t 2 式中a=2B (m/s 2) V 0=A (m/s ) 10.追赶、相遇问题匀减速追匀速:恰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 V 匀=V 匀减V 0=0的匀加速追匀速:V 匀=V 匀加 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大S max = 同时同地出发两物体相遇:位移相等,时间相等。
A 与B 相距 △S ,A 追上B :S A =S B +△S ,相向运动相遇时:S A =S B +△S 。
)1(::)23(:)12(:1::::321----=n n t t t t n TS S v v v v t t 222102/+=+==-202/tt v v v v +==-22202/t t v v v +=221v v v +=-21212v v v v v +=-g h t 2=gH gv t t o2===下上11.小船过河:⑴ 当船速大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船v d t /= 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 最短 s=d d 为河宽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船v d t /= 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船水v v d s ⨯=三、运动和力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 a=μg 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α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 a =g(sinα-μcosα) 4.沿如图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5.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系,若力是作用于1m 上,则1m 和2m 的相互作用力为212m m Fm N+⋅=与有无摩擦无关,平面,斜面,竖直方向都一样α增大, 时间变短当α=45°时所用时间最短 沿角平分线滑下最快小球下落时间相等小球下落时间相等αα6.下面几种物理模型,在临界情况下,a =gtgα光滑,相对静止光滑,弹力为零7简谐振动至最高点 在力F 作用下匀加速运动 在力F 作用下匀加速运动 8.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 9.超重:a 方向竖直向上;(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 失重:a 方向竖直向下;(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 四、圆周运动,万有引力:1.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F=mg tg α方向水平,指向圆心2.飞机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盘旋F3.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1) 绳,内轨,水流星最高点最小速度gR2)离心轨道,小球在圆轨道过最高点 v min=要通过最高点,小球最小下滑高度为2.5R 。
3)竖直轨道圆运动的两种基本模型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度释放下摆到最低点:T=3mg ,a =2g ,与绳长无关。
“杆”最高点v min =0,v 临 = ,v > v 临,杆对小球为拉力 v = v 临,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零 v < v 临,杆对小球为支持力4)重力加速度, 某星球表面处(即距球心R ):g=GM/R 2距离该星球表面h 处(即距球心R+h 处):22)('hR GMr GM g +==5)人造卫星:'422222mg ma r Tm r m r v m r Mm G =====πω 推导卫星的线速度 ;卫星的运行周期 。
卫星由近地点到远地点,万有引力做负功。
第一宇宙速度 V Ⅰ= = =地表附近的人造卫星:r = R = m,V 运 = V Ⅰ ,T= =84.6分钟 6)同步卫星T=24小时,h=5.6R=36000km ,v = 3.1km/s 7)重要变换式:GM = gR 2 (R 为地球半径)8)行星密度:ρ = 3 /GT 2 式中T 为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的周期,即可测。
gRgR61046⨯⋅gR RGM /s km /97⋅gR /2ππmmrGMv =GM r T 324π=三、机械能1.判断某力是否作功,做正功还是负功 ① F 与S 的夹角(恒力)② F 与V 的夹角(曲线运动的情况)③ 能量变化(两个相联系的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 2.求功的六种方法① W = F S cosa (恒力) 定义式 ② W = P t (变力,恒力) ③ W = △E K (变力,恒力)④ W = △E (除重力做功的变力,恒力) 功能原理 ⑤ 图象法 (变力,恒力)⑥ 气体做功: W = P △V (P ——气体的压强;△V ——气体的体积变化) 3.恒力做功的大小与路面粗糙程度无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4.摩擦生热:Q = f ·S 相对 。
Q 常不等于功的大小(功能关系)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克服摩擦力做功 W = µ mg S四、动量1.反弹:△p = m (v 1+v 2)2.弹开:速度,动能都与质量成反比。
3.一维弹性碰撞: V 1'= [(m 1—m 2)V 1 + 2 m 2V 2]/(m 1 + m 2) V 2'= [(m 2—m 1)V 2 + 2 m 1V 1]/(m 1 + m 2) 当V 2 = 0时, V 1'= (m 1—m 2)V 1 /(m 1 + m 2) V 2'= 2 m 1V 1/(m 1 + m 2)特点:大碰小,一起跑;小碰大,向后转;质量相等,速度交换。
4.1球(V 1)追2球(V 2)相碰,可能发生的情况:① P 1 + P 2 = P '1 + P '2 ;m 1V 1'+ m 2 V 2'= m 1V 1 + m 2V 2 动量守恒。
② E 'K1 +E 'K2 ≤ E K1 +E K2 动能不增加 ③ V 1'≤ V 2' 1球不穿过2球 ④ 当V 2 = 0时, ( m 1V 1)2/ 2(m 1 + m 2)≤ E 'K ≤( m 1V 1)2/ 2m 1E K =(mV )2/ 2m = P 2 / 2m = I 2 / 2m5.三把力学金钥匙七、静电场:1.粒子沿中心线垂直电场线飞入匀强电场,飞出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电场中心。
2. 3.匀强电场中,等势线是相互平行等距离的直线,与电场线垂直。
4.电容器充电后,两极间的场强:SkQE επ4=,与板间距离无关。
5.LC 振荡电路中两组互余的物理量:此长彼消。
1)电容器带电量q ,极板间电压u ,电场强度E 及电场能E c 等量为一组;(变大都变大)d2)自感线圈里的电流I ,磁感应强度B 及磁场能E B 等量为一组;(变小都变小)电量大小变化趋势一致:同增同减同为最大或零值,异组量大小变化趋势相反,此增彼减, 若q ,u ,E 及E c 等量按正弦规律变化,则I ,B ,E B 等量必按余弦规律变化。
电容器 充电时电流减小,流出负极,流入正极;磁场能转化为电场能; 放电时电流增大,流出正极,流入负极,电场能转化为磁场能。
八、恒定电流1.串连电路:总电阻大于任一分电阻;R U ∝,2111R R UR U +=;R P ∝,2111R R R P P +⋅=2.并联电路:总电阻小于任一分电阻;R I /1∝;2121R R IR I +=;R P /1∝;2121R R R P P +⋅=3.和为定值的两个电阻,阻值相等时并联值最大。
4.估算原则:串联时,大为主;并联时,小为主。
5.路端电压:纯电阻时rR RIr U +=-=εε,随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6.并联电路中的一个电阻发生变化,电路有消长关系,某个电阻增大,它本身的电流小,与它并联的电阻上电流变大。
7.外电路中任一电阻增大,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8.画等效电路:始于一点,电流表等效短路;电压表,电容器等效电路;等势点合并。
9.R =r 时输出功率最大rP 4ε=。
10.21R R ≠,分别接同一电源:当221r R R =时,输出功率21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