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起源和《诗经》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古诗词的历史

关于中国古诗词的历史

关于中国古诗词的历史关于中国古诗词的历史一、中国古诗词的起源中国古诗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

在那个时代,古人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一些歌谣和民谣传播开来。

这些歌谣和民谣以其优美的韵脚和押韵形式,成为后来古人创作诗词的基础。

二、诗经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一本名为《诗经》的作品问世,它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记录了一千多首民谣和歌谣,揭示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和人们的情感。

三、文人雅士的兴盛到了战国时期,古代中国文化开始进入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雅士,他们对古代文学形式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比如屈原、宋玉等人的辞章,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此外,战国时期还出现了楚辞、汉赋等独特的诗歌形式。

四、唐宋诗词的鼎盛中国古代诗词在唐宋时代达到了顶峰。

唐代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王之涣、白居易等人出现。

他们的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意境,成为后世的楷模。

而宋代则以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诗派齐名,苏轼、李清照等诗人的作品成为了传世之作。

五、明清诗词的继承与创新明代和清代是中国古代诗词的继承和创新时期。

在明代,文人士大夫对古代诗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注释,为后来的诗词创作提供了理论和技巧的指导。

而清代则出现了许多新的诗派,如红楼梦派、词话派等,使中国古代诗词继续保持了活力和创新。

六、现代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随着现代科技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古代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有所改变。

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但中国古代诗词仍然被广泛地学习和欣赏。

它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也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总结:中国古诗词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多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诗经》到唐宋诗词的鼎盛时期,再到明清时代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古代诗词一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熠熠生辉。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中国诗发展史

中国诗发展史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上古神话、甲骨卜辞孕育诗的雏形。

中国的诗歌
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
承担者是巫现,传为神农时的《蜡辞》,就是上古流传下来的驱祸
祈福的咒语歌谣。

此外,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中有些作品,句
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

2. 第二阶段:《诗经》《楚辞》奠定传统诗歌的风骚精神。

西
周时期学在官府,贵族成了文学主要创作者,比如《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

民间歌谣经专人采集后演奏给天子听。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楚辞》和《诗经》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3. 第三阶段: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时期。

诗歌在汉代
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
歌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南朝民歌,其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表达了人类情感和思想。

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五个部分介绍诗歌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1.1 诗歌的起源:古代诗歌最早起源于口头传承的民间歌谣和祭祀诗歌,用于记录人们的生活和神话传说。

1.2 诗经的诞生:《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时代的诗歌作品,对古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古代诗歌的发展:在古代,诗歌逐渐从祭祀和宴会场合走向社会生活,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如古体诗、乐府诗等。

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2.1 中世纪的宗教诗歌:中世纪的诗歌主要以宗教为题材,表达了人们的虔诚信仰和对神圣的敬畏之情。

2.2 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开始注重个人的情感和表达,以爱情和自然为主题,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2.3 莎士比亚的戏剧诗歌: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诗人,他的作品以戏剧形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冲突。

三、近代诗歌的革新与多样化3.1 浪漫主义诗歌: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歌崛起,强调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代表作家有拜伦、雪莱等。

3.2 现代主义诗歌:20世纪初,现代主义诗歌出现,打破传统的形式和语言,追求表达的自由和个性,代表作家有艾略特、庞德等。

3.3 后现代主义诗歌: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诗歌兴起,强调语言的游戏和多样性,挑战传统的意义和结构,代表作家有希尔、阿帕布拉姆斯等。

四、当代诗歌的多元发展4.1 各国诗歌的交流与融合:当代诗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各国的诗人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元的创作风格。

4.2 抒情诗与社会批判:当代诗歌既有关注个人情感和生活的抒情诗,也有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批判性作品。

4.3 技术与诗歌的结合:当代诗歌借助新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和多媒体,创造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形式。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阶段。

1. 古代诗歌(先秦时期至唐代)中国古代诗歌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的诗歌作品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了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民间诗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尤其是在唐代。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宋元词和诗(宋代至元代)宋代是中国词的黄金时期,词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短诗体。

词在宋代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元代继承了宋代的词人传统,但也有所创新,以杨万里、郑光祖等为代表的元代词人注重自然描写和社会批判。

3. 明清诗词(明代至清代)明代的诗歌注重文人雅致和宫廷风格,代表作家有文徵明、于谦等。

清代的诗歌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代表作家有袁枚、纳兰性德等。

明清时期的词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创作水平,代表作家有杨慎、纳兰性德等。

4. 近代诗歌(清末至民国时期)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起点,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诗歌开始出现了现代主义的倾向。

代表诗人如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他们的作品探索了新的诗歌形式和主题,对中国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当代诗歌(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诗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代表作家如毛泽东、艾青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诗歌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有继续传承传统的作家,如北岛、余光中等,也有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作家,如海子、杨炼等。

总体而言,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不断演变和创新。

从古代的诗经到现代的多元化创作,中国诗歌一直承载着诗人对社会、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表达,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一、先秦时期:1.《诗经》: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305 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楚辞》: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离骚》是其代表作。

《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1.汉乐府诗歌: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萧统编纂的《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诗》与《诗经》——中国文学史的发端

《诗》与《诗经》——中国文学史的发端

中小学文学史1.1诗:动情的歌谣一、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释]⑴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往:去从军。

⑵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⑶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⑷雨(yù)雪:下雨。

雨,这里作动词。

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今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轻扬;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舞。

[赏析]这节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是一位百战余生的老兵返乡时的真情流露,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之情。

这里节选出来的是末章的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简义丰,情景交融无间,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出色的诗句之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想我去时,青春正好;如今归来,韶华已逝。

简单的十六个字,将劫后余生的深沉忧思、万般愁绪、无尽痛苦,都通过画面悠悠地沉淀出来,让万般哀痛都变得自然生动,含蓄隽永,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也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十六个字里浓缩了悲喜交集的人生:是谁曾经在那个烂漫的春天里,在依依随风舞的柳枝下送我?而当我历经了九死一生在大雪飘飞的那天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时光在流逝,人们离去,人们归来,人们承受了什么?又为什么要承受这流离变迁?没有答案,风雪载[ zài ]途的路上,只有一个孤苦伶仃[líng dīng]的身影——他又饥又渴,步履蹒跚地回到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又在漫天风雪中走向未知的明天。

三千年来,咏柳的佳句不知凡几,但“杨柳依依”却是流传千古的绝唱,其辞之简、景之妙、情之真,三者融汇之无间,后来者再难达到同样境界,更不用说超越了。

后代的诗人便有了依依的杨柳这一意象。

人们想到杨柳,便觉得有依依之情,无论是惜别的王孙,还是远归的游子,望见陌边杨柳,便自然升起一股难言的怅惘之意。

诗经 追溯诗歌的起源

诗经 追溯诗歌的起源

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 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 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 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 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 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 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回去
春 秋 朝 暮 觀 看 吟 唱 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 草 魚 風 賦 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木 蟲 雅 比 情 樂 頌 興 。 , , 。
一 日 不 见 , 如 三 月 兮 。
回去
挑 兮 达 兮 , 在 城 阙 兮 。
纵 我 不 往 , 子 宁 不 来 ?
青 青 子 佩 , 悠 悠 我 思 。
纵 我 不 往 , 子 宁 不 嗣 音 ?
青 青 子 衿 , 悠 悠 我 心 。
小雅· 鹿鸣之什 小雅· 鸿雁之什 小雅· 谷风之什 小雅· 鱼藻之什 大雅· 荡之什 大雅· 生民之什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 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 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 式。
之 子 于 归 , 宜 其 家 人 。
桃 之 夭 夭 , 其 叶 蓁 蓁 。
之 子 于 归 , 宜 其 家 室 。
桃 之 夭 夭 , 有 蕡 其 实 。
之 子 于 归 , 宜 其 室 家 。
• 周颂· 臣工之什
• 商颂 • 鲁颂· 駉之什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 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 业的。《颂》诗又分为《周 颂》31篇,《鲁颂》4篇 , 《商颂》5篇 ,共40篇 。全 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 间上看,《周颂》和《大雅》 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 《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 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 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 大部分和《鲁颂》、《商颂》 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中国诗歌起源于古代的歌谣和祭文,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诗歌。

下面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史概述:
1. 先秦诗歌:先秦时期(公元前1046年-221年),诗歌主要表现为歌颂帝王、神话传说、战争等,代表作品有《诗经》。

2. 魏晋南北朝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诗歌开始转向民间生活,反映社会变革和人民疾苦,代表作品有《陶渊明集》、《乐府诗集》等。

3. 唐诗:唐代(618-907年)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唐诗以自然美、人文情感为主题,代表作品有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

4. 宋词:宋代(960-1279年)是中国诗歌的又一个高峰,宋词以清新、婉约为特色,代表作品有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词作。

5. 元曲:元代(1271-1368年)是中国戏曲的鼎盛时期,元曲以抒情、讽刺为主题,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的《汉宫秋》、白朴的《西厢记》等。

6. 明清诗歌:明清时期(1368-1911年),诗歌风格多样,以明朝的文人为代表,以清朝的四大才子为代表。

明代有唐寅、杨慎等人,清代有纳兰性德、李渔等人。

7. 现代诗歌: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诗歌经历了一场思想解放和文艺革命,现代诗歌不再受传统文化的束缚,代表作品有贺知章、胡适、徐志摩、艾青等人。

总之,中国诗歌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诗歌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简介

《诗经》简介

远古歌谣的收集情况
《诗经》以前的古诗歌,大都收集在杨 慎的《风雅逸篇》、冯惟讷的《风雅广 逸》及《诗纪》前集十卷《古逸》里。 其中有:
有神农时的《蜡辞》(见《礼记·郊特牲》);
有黄帝时的《弹歌》(见《吴越春秋》)、 《有焱氏颂》(见《庄子·天运》)、《游海诗》 (见王嘉《拾遗记》);
有少昊时的《皇娥歌》(同上),《白帝子歌》 (同上);
知我者,謂我心憂; 理解我的说我忧,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 还有:《常武》《出车》《采薇》》
《载驰》等。
(六)宴饮诗
《小雅·鹿鸣》P405下:写周王宴群 臣。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我有高贵的宾客,相邀弹瑟又吹笙。
克商以后,下逮陈灵,近五百年。何以前 三百年所采殊少,后二百年所采甚多?周 之诸侯千八百国,何以独此九国有风可采, 而其余皆无之?……且十二《国风》中, 东迁以后之诗居其大半;而《春秋》之策, 王人至鲁,虽微贱无不书者,何以绝不见 有采风之使?乃至《左传》之广搜博采, 而亦无之?则此言出于后人臆度无疑也。
பைடு நூலகம்
崔述《读风偶识》卷三《郑风》:
孔子删诗,孰言之?孔子未尝自 言之也,《史记》言之耳。孔子 曰“郑声淫”,是郑多淫诗也。 孔子曰“诵诗三百”,是诗止有 三百,孔子未尝删也。学者不信 孔子所自言,而信他人之言。甚 矣,其可怪也!
(3)献诗说。
崔述《读风偶识》(卷二):
盖凡文章一道,美斯爱,爱斯传,乃天 下之常理,故有作者即有传者。但世近 则人多诵习,世远则渐就湮没。其国崇 尚文学而鲜忌讳则传者多,反是则传者 少。小邦弱国偶遇文学之士录而传之, 亦有行于世者,否则遂失传耳。

诗歌的起源发展

诗歌的起源发展

诗歌的起源发展中国古代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现实主义的《诗经》,一个是浪漫主义的《离骚》。

诗歌从最初的 4 言发展到汉末出现五言诗歌,曹操是四言到五言过度期的著名诗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歌长足发展,出现了建安七子、陶渊明等诗人群体。

隋唐时期,国家安定,实行科举考试,人民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诗歌创作迎来了一个巅峰级高潮,出现了一大批杰出诗人,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诗歌创作也进一步发展,七言诗歌成为主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思想更加深刻,感情更加细腻。

五代时期,国家混乱,诗歌进入低潮,宋朝安逸富庶,文人地位提升,诗歌发展又步入一个高峰,宋诗之外,宋词的创作成为诗歌领域里面的新秀。

元明清诗歌创作虽也丰富,但是没有突破唐诗宋词的境界水平。

后来文化改革,提倡白话,产生了新诗,如今诗歌处于一个低潮。

我国古典诗歌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分别有何特点?我国的古典诗歌的分期大致与我国的历史分期一致,即:先秦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元朝时期,明清时期。

我国先秦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1)语言简洁朴素;(2)大多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3)赋、比、兴等各种修辞手法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风均已出现;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1)大多辞藻华丽、铺排讲究;(2)形式更加多样,且部分朝形式主义方向发展,近体诗出现;(3)清新的玄言、山水、田园诗得到发展;唐朝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1)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之高妙,达到我国诗歌的最高峰;(2)诗歌反映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3)诗人众多,群星灿烂;宋朝诗歌的主要特点:(1)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词,逐渐取代了原来古体诗、近体诗的正统地位;(2)词的发展比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元代诗歌的主要特点:(1)诗词等传统诗歌逐渐开始走向衰落,又一种新的与戏剧相关联的诗歌形式--- 元曲出现并得到空前发展;(2)元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比之唐宋都相去甚远;我国明清诗歌的主要特点:(1)应制、应酬之作空前繁盛;(2)整体来说,古典诗歌发展走向衰落;汉乐府诗代表作是什么?《木兰辞》唧(j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中国古代诗歌源头是什么?有哪些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诗歌源头是什么?有哪些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诗歌源头是什么?有哪些演变历程?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今天我们就来⼀起学习⼀下诗歌的历史吧~⼩编要先考⼀下⼤家,⼤家知道最早有⽂字记载的诗歌⽂集是什么吗?没错,就是《诗经》。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劳动⼈民的民歌。

早在西周到春秋时代,就已经产⽣了⼤批辉煌篇章,尤其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下⾯就让我们来学习⼀下中国的诗歌发展历程吧~诗经《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其诗篇善⽤赋、⽐、兴的表现⼿法,这就是著名的《诗经》六义。

句式以四⾔为主,多⽤重章叠句,可以说,《诗经》为后世⽂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和艺术底蕴。

楚辞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学史上第⼀位⽂⼈诗⼈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楚辞是⼀种具有楚⽂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句式长短参差,以六⾔、七⾔为主,多⽤“兮”字。

屈原运⽤这种形式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楚辞也因此被称为骚体诗。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源头,在⽂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

汉赋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乐机关,主要任务就是搜集歌辞,训练乐⼯。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种⾳乐性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是通俗易懂,长于叙事,且富有⽣活⽓息,句式以杂⾔和五⾔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叙事诗,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篇思想性和艺术性⾼度统⼀的长篇叙事诗,共353句,1765字,被认为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峰,后⼈称之为“长诗之圣”“古今第⼀长诗”。

它与北朝的民歌《⽊兰辞》并称为“乐府双壁”。

汉乐府民歌很多是⽤⽆⾔形式写成,在其影响下,魏晋时期,⽂⼈五⾔诗开始兴盛。

诗经的命名与起源

诗经的命名与起源

诗经的命名与起源
1.《诗经》的命名与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2.在先秦时代,《诗》被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后,开始称其为《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四部儒家典籍并称为“五经”。

3.《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它内容丰富,包括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4.《诗经》的命名和起源与它的内容和形式有关。

它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这种诗歌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

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

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

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诗词文化繁荣的时代,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不仅充盈了人们的语言表达,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精髓之一。

本文将从诗词的起源与发展、代表作品、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究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

一、诗词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诗词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三千多年前的古代祭祀活动中。

在古代祭祀中,舞蹈和歌唱是不可或缺的,而歌唱的形式渐渐衍化出了诗词。

最早的诗词被称为《诗经》,它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等内容,成为了中国诗词的鼻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词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和风格。

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诗词的黄金时代,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名家作品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作品至今仍为人所传诵,让后世引领着艺术文化的发展。

二、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中,有许多代表作品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文化瑰宝。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诗描绘了作者流离失所的心情,表达了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情感。

另外,《诗经》也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章,用简练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景象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除了以上两个例子,唐代的诗词作品也占据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部分。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都展现了作者纵览山水间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能力。

三、艺术特色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象征性的表达方式。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人物情感等,以及巧妙运用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诗人们能够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中国古代诗词强调意境的营造和音律的运用。

通过使用押韵、平仄等手法,使诗词在朗读时具有悦耳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加深了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

同时,诗词中常常融入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使得诗人的情感能够与大自然共鸣,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

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

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
• 女子思念情人
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 女子失恋,难忘旧情
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qiān)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狡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wěi)。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 女子责备情人变心
• 追求意中人而不得
注释:
(1)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深色。 (2)伊人,那人。 (3)溯洄,沿着弯曲的水道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寻;道阻,
道路险阻。 (4)溯游, 沿着通直的水道逆流向上。 (5)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 (6)湄,水边高地。 (7)跻(jī),登上高处。 (8)坻(chí),水中小沙洲。 (9)采采,众多,形形色色;未已,未止,未干。 (10)涘(sì),水边。 (11)右,向右转,迂回曲折。 (12)沚(zhǐ), 水中小陆地。
诗意解读
• 3、求贤说: 清代学者姚际恒:“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
之诗。” 认为“伊人”是春秋时代的一位隐居水边的 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 4、怀人说: 清代学者汪凤梧:“《蒹葭》,怀人之作也。秦之贤者抱道 而隐,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以蒹葭起兴而 怀之,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庶几一遇之也。……” 是一首 描写主人公怀友访旧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
• 女子待嫁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有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祝贺女子成婚
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hé)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bǐ)无訧(yóu)兮。 絺(chǐ)兮綌(xì)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第一讲《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

第一讲《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

新颖译文:
1、我昨晚一夜没有睡觉, 清晨往河边去散步。 水边的芦草依然还是青青地, 草上的白露已经凝成秋霜了。 我的爱人明明是站在河的那边, 我想从上渡头去赶他, 路难走又太远了。 我想从下渡头去赶他, 他又好像站在河水的当中一样。 啊,我追逐的只是一个幻影呀! (郭沫若)
新颖译文:
2、
在水一方 邓丽君演唱 琼瑶词 林家庆曲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追求意中人而不得
秦风·蒹葭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蒹》也是一
幅唯美的画。画中有哪几种事物?《蒹葭》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请将其表述。
诗言志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
学诗的作用——修身成人
(一)、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蒹葭、白露、伊人、水

为什么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为什么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为什么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成书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诗经》内收录了多达305篇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那么,为什么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呢?接下来,笔者将分三个角度来为大家详细解答。

一、起源和背景《诗经》的起源始于商朝,最早的诗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

在那个时代,整个中原地区以商朝为中心,社会文化较为落后,没有统一的文字和书写规范,但已经形成了歌谣文化并开始制作歌谣记事符号。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经》的歌谣也逐渐演变成一种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成为当时商朝王室和贵族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诗经》不断传承和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后世诗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诗歌内容《诗经》内收录的诗歌主要涉及到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由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所组成,雅则是宫廷音乐和宴会歌曲,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演唱的歌曲。

这些诗歌内容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状况、国家政治和国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例如,《诗经·大雅·文王》一篇,叙述了文王发动革命战争,推翻商朝王朝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封建专制压迫的反抗精神。

三、文化价值《诗经》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还是一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载有古代中原地区一些先民抒发感情、记录生活、纪念祖先和歌颂美好品质的诗歌佳作。

这些诗歌虽然过于简单明了,但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在文学艺术和文化认同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例如,在《诗经》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古代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此外,《诗经》还诠释了中华民族文化优美的情操和民族的文化认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总之,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一部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身的文学佳作,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学的诗歌传统

古代文学的诗歌传统

古代文学的诗歌传统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古代文学的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

《诗经》是一部集古代民间诗歌之大成的作品,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其中的《关雎》、《卫风》等篇章,以其深入人心的歌颂和抒发,成为后世诗人的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诗歌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唐代的诗人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以其深沉的思考和豪迈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古代诗歌的传统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形式上。

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格律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形式,使诗歌具备了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这种形式的严谨和规范,要求诗人在有限的字数和词藻中,表达出最精炼的意境和情感。

古代诗歌的传统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上。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抒发,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月亮和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远方的思念。

同时,古代诗歌还运用了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方式,使之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古代诗歌的传统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说的“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道出了古代诗歌对人们的精神启迪的重要性。

古代诗歌以其深邃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引导着后世的文人学士们,不断追求真理和美好。

总之,古代文学的诗歌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古代诗歌发展史

古代诗歌发展史

古代诗歌发展史古代诗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经典之作。

以下是古代诗歌发展史的主要阶段:1.古代诗歌的起源(公元前11世纪前后):最早的古代诗歌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来自先秦时期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

2.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221年):以《诗经》为代表,先秦时期的诗歌主要为雅颂之辞,以叙述、描绘为主,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

3.秦汉时期(221年-220年):秦汉时期的诗歌风格较为庄重,以《楚辞》为代表的辞赋体诗歌兴盛。

辞赋的形式多样,情感豪放,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和个人的苦闷。

4.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此时期以乐府诗和绝句为主,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样。

《乐府诗集》成为一部典型的代表作品,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景象。

5.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以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人为代表。

唐代诗歌形式多样,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以豪放、豁达、清新脱俗为特色。

6.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912年):宋代诗歌以宋辽金元四时为代表,以豪放派和婉约派为主要流派。

明代以杨慎、辛弃疾等代表婉约派,清代以纳兰性德、袁牧等代表豪放派。

7.五四运动以后(20世纪初至今):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崛起,新文学运动推动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更新,形成了以雨果、巴尔、白朗宁、狄更斯、刘半农等为代表的新诗运动。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学风貌和思想内涵。

各个时期的诗歌都在时代的背景下反映着社会风貌、人民生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特征,为中华文学的独特魅力贡献了丰厚的底蕴。

中国古诗的由来

中国古诗的由来

中国古诗的由来
中国古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古代中国的文人开始创作诗歌,主要表达他们对自然环境、政治情况、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最早的中国古诗是出现在先秦的《诗经》中。

《诗经》是一部集成了许多古代民歌和宫廷赋诗的作品,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包括爱情、战争、礼仪、政治等。

《诗经》以其朴实自然的语言、深入人心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形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起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文化逐渐发展,各个朝代都有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古诗出现。

唐代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唐代的诗人们以其流畅优美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的主题和深刻的思考引领了古代诗歌的发展。

唐代的著名诗人有杜甫、李白、王维等。

除了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化传统外,中国古诗的由来还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诗歌在古代中国被广泛用于宫廷宴会、婚丧嫁娶、祭祀等场合,成为了表达情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古代诗人通过创作诗歌,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记录时代的风云变幻,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中国古诗的由来源远流长,既与古代文人的创作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演进。

中国古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多样的主题,持续影响和启发着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诗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诗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现今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公元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由于《诗经》的传承也和《春秋》相仿,多是口口相传,因此得以传承到西汉。

西汉初,注释和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鲁人申培公编纂的称为“鲁诗”,齐人辕固生编纂的称为“齐诗”,燕人韩婴编纂的称为“韩诗”,此三家为今文学派,在汉初时盛行一时,被先后立为官学,但随后三家诗逐渐式微。

据记载,齐诗亡于汉魏时期,鲁诗亡于晋,韩诗最晚编纂,但也无传者。

流传至今的,是被称为“毛诗”的古文本《诗经》,编纂者是西汉时期鲁国的毛亨和赵国的毛苌。

据传,毛亨为战国末期鲁国人,荀子的弟子。

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时,毛亨深藏古文版《诗经诂训传》逃亡到河间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沧州一代,隐姓埋名,深居浅出。

直到汉惠帝年间,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并亲口传授给毛苌。

三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亨。

亨作《诂训传》以授毛苌。

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以其所传故名其诗曰《毛诗》。

”古
文学派的“毛诗”在当时并未被列为官学,仅在民间流传,但经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以《毛诗》为底本作笺以后,才使其名声大噪,后来居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的起源和《诗经》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

像《左传》所记的宋国筑城民夫们讽刺华元的诗,就是口头创作,那些民夫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

当然,这还不是最早的诗歌,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

西汉时代的典籍《淮南子·道应训》里有这样的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许多人一起抬大木头,用喊号子协调大家的步伐,鼓励大家出力,号子很有节奏。

如果在号子中加进一些有内容和有趣的话,那就是原始诗歌了。

鲁迅曾把这种喊着“杭育杭育”声音的劳动号子称作最早的诗歌,并风趣地说这就是“杭育杭育”派。

此外,诗歌的起源还同宗教和娱乐有关系。

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

他们的宗教兼娱乐活动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辞有八段。

歌辞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玄鸟》、《遂草木》、《奋五谷》等题目推测,内容大约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产的。

古代有“玄鸟生商”的说法,商民族奉“玄鸟”(燕子)为图腾,这里的“玄鸟”可能也是类似的神话传说。

“草木”、“五谷”显然是有关牧业和农业的事。

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不过它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情形从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

诗歌首先和舞蹈脱离,后来又渐渐脱离曲调,成为朗诵和阅读的诗歌,但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

诗又称“诗歌”,就说明了它与音乐的关系。

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何时以及是什么样子,由于根据不足,已经说不很清楚了。

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远古时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即是“肉”字。

它大意说:把竹子砍下来做成弹弓,用它把泥制的弹丸发射出去猎获禽兽。

传说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但无法证明。

它来源很古,是可信的。

此外古籍中还有一些古歌谣的零篇碎句,真伪难辨,研究价值不大。

幸运的是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这些诗主要产生于黄河、长江和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湖北北部地区。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包括160首诗,《雅》包括105首诗,《颂》包括40首诗。

这三部分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有不同,文学价值也有高低之别。

下面分类简介一下。

1.风诗风诗也叫国风。

“风”的意思是民间曲调,“风诗”就是各地的民歌。

风诗下面又分:周南、召南、邶〔bèi贝〕、鄘〔yōng拥〕、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宾〕等15国风,即分属这些地域的民歌。

国风是下层人民的集体创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文学价值很高,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按其思想内容,又可将它分为三小类。

(1)反映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诗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最易发生种种纠葛,引起感情波澜,《国风》中这类诗最多。

如《卫风·木瓜》(括号内是今译文字,下同):投我以木瓜,(你送我一只木瓜,报之以琼瑶。

我赠你一块佩玉。

匪报也,不是简单地报答呀,永以为好也。

是为了永远相爱呀。

)这同现在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互相表赠私物以表示爱情的情景十分相像。

又如《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jūn钧〕,(在田野猎获一只香獐,白茅包之。

用白茅草把它包起来。

有女怀春,有个姑娘想出嫁,吉士诱之。

小伙向她去求爱。

林有朴樕〔sù速〕,林中长满小树,野有死鹿。

田野有只死鹿。

白茅纯束,用白茅草把它捆起来,有女如玉。

美丽的姑娘招人爱。

“舒而脱脱兮,“从容地悄悄地来吧,无感我帨兮,不要扯动我的佩巾,无使尨〔máng忙〕别让你那长毛狗也吠。

”乱叫。

”)年青的猎手猎获一只鹿,这是能干的表现,很容易博得女孩子的倾慕。

女孩子显然接受了青年的求爱,但警告他要规矩些,别莽撞,别让狗叫,以免引起旁人的注意,表现了女孩子初恋时的羞涩和细心。

《诗经》中还有的诗写了失恋的感情,如《郑风·狡童》:彼狡童兮,(那个狡黠的冤家呀,不与我言兮。

不再同我说话啦。

维子之故,就是因为你的缘故,使我不能餐兮。

害得我饭都吃不下啦。

彼狡童兮,那个狡黠的冤家呀,不与我食兮。

不再同我吃饭啦。

维子之故,就是因为你的缘故,使我不能息兮。

害得我觉都睡不着啦。

)两个人不知为什么闹了别扭,男的赌气不理,姑娘便着了急。

诗用姑娘的口气,依恋、疼爱的感情溢于言表。

婚姻悲剧,古人亦有之,《卫风·氓》就写了这个内容。

诗中写了一个姑娘轻信了一个男人的求爱,婚后被抛弃,诗中第三段写了女子被遗弃后的内心痛苦:桑之未落,(桑树没有落叶时,其叶沃若。

它的叶子多新鲜。

于嗟鸠兮,唉呀那些斑鸠呀,无食桑葚;千万不要吃桑葚;于嗟女兮,唉呀那些女孩呀,无与士耽。

千万不要恋男人。

士之耽兮,男人要是恋女人,犹可说也;随时都可摆脱她;女之耽兮,女人要是恋男人,不可说也。

想要脱离就难啦。

)接下去叙述这个女人嫁到男家,起早睡晚劳苦三年,待到生活好转时,男的把她抛弃了。

诗中把这个女人矛盾、怨恨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反映在阶级剥削和压迫下,劳苦百姓生活和感情的诗《豳风·七月》是这类诗的代表,它叙述了农奴们从春耕到采桑、狩猎、秋收、过冬等全年的劳动生活,全诗充满着艰辛和酸楚的情调。

诗的第一段说:七月流火,(七月里大火星向西落,九月授衣。

九月里发下过冬衣。

一之日觱〔bì必〕发,冬月里寒风噼叭响,二之日栗烈。

腊月冻得人打战栗。

无衣无褐,可怜没有衣服穿,何以卒岁!这年末的日子怎过去!三之日于耜,正月里开始备农具,四之日举趾,二月里抬脚去下地,同我妇子,老婆孩子一齐忙,馌〔yè叶〕彼南亩。

送饭到南边田地里。

田畯〔jùn俊〕至喜。

田官看见很欢喜。

)诗中季节的称呼用的是古代的豳历:一之日相当夏历十一月,二之日相当夏历十二月,三之日相当夏历正月,四之日相当夏历二月,译文本此。

田畯是监督农奴劳动的官吏,可见劳动是被迫的。

全诗共八段,描绘出古代劳动人民一年的生活画面。

另一些诗,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篇,直接斥骂剥削者是“白吃饱”,是“大老鼠”,发出反抗的呼声。

(3)讥刺统治者腐朽生活的诗如《鄘风·墙有茨》:墙有茨,(墙上的蒺藜,不可埽〔sǎo扫〕也。

扫不掉呀。

中冓〔gòu够〕之言,宫中的传言,不可道也。

没法说呀。

所可道也,若是说出来呀,言之丑也。

那可真是丑死啦。

)据说这首诗是讽刺春秋时卫宣公家族乱伦丑事的。

卫宣公为他的儿子从齐国娶来一个女人,看到她长得美,便据为己有,这就是宣姜。

卫宣公死后,宣姜又与卫宣公的庶子私通,生了五个孩子,这首诗就是讽刺这件事的(事见《左传》闵公二年)。

这首诗是否就是为卫宣公家族作的,现在无从断定,但它斥骂统治者的糜烂生活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这类丑事无代无之。

《鄘风·相鼠》一诗骂统治者:“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看那老鼠还有张皮,而有人却没有道德,这种人还不如死了好!2.雅诗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

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

《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

《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

从风格上说,《大雅》雍容典雅,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如《小雅》中的《采薇》一篇,向来被称道,它写了一个人出征同玁狁〔xiǎnyǔn险允〕(即后世的匈奴)打仗,经历了长期艰苦的生活,最后回到家乡的心情:昔我往矣,(回想我出征的时候,杨柳依依。

杨柳也露出惜别的情意。

今我来思,现在我回来了啊,雨雪霏霏。

飘落的雪花铺天盖地。

行道迟迟,一步步走在路上,载渴载饥。

渴干嗓子饿扁了肚皮。

我心伤悲,我心里满怀悲伤,莫知我哀。

没有人理解我的愁绪。

)这是一首很动人的抒情诗。

《小雅》里的这类诗,风格上类似国风,其中有的就是民歌。

3颂诗颂就是歌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

颂诗又分三部分:《周颂》31首,是周天子专用的;《鲁颂》四首,是鲁国诸侯专用的;《商颂》五首,是宋国诸侯歌颂其祖先的,因宋国是武王灭商后,由商民族建立的诸侯国,所以称商颂。

颂诗是统治者的庙堂歌辞,所以都呆板平直,绝少诗味,是《诗经》中文学价值最低的部分,但有史料价值。

《诗经》在先秦时代称为“诗”,孔子称之为“诗三百”,并无“经”的名目。

到汉代“独尊儒术”之后才被称为《诗经》,成为封建社会的神圣经典之一,在封建社会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隋代以后确立科举制度,《诗经》是考试内容之一,读书人都认真研究它,对它十分熟悉。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后历代诗人都自觉地学习《诗经》,继承这个传统,用他们的创作去反映社会现实。

如唐代的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积极提倡《诗经》讽谕怨刺的精神,主张用诗歌干预政治,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使他们的诗歌获得了不朽的价值。

《诗经》的许多语汇至今仍被运用着,如“琴瑟之好”、“鹊巢鸠占”、“切磋琢磨”、“乔迁之喜”、“小心翼翼”、“投桃报李”等等,可见《诗经》影响之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