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地理教案(二)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初中下册教案

人文地理初中下册教案

人文地理初中下册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

3. 通过对不同地区人文地理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人文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 不同地区人文地理特点的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引发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教师讲解人文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并阐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纽约等,分析其人文地理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所选地区人文地理特点的理解和看法。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不同地区人文地理特点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针对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深入讲解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要素的具体表现。

2. 教师通过展示案例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地区人文地理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选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文地理授课教案

人文地理授课教案

一、人文地理授课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一章人文地理概述三、教学目标:1. 了解人文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3. 理解人文地理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1. 人文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对象: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地域差异和空间组织。

2. 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

3. 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和环境地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文地理的图片和相关实例,引发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人文地理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各个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人文地理的理解和观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人文地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读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文地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人文地理教材或相关书籍。

2. 图片和案例:收集相关的人文地理图片和案例,用于教学展示和分析。

3.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和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展示和案例分析。

八、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和环境问题,将人文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教案由教案编辑专员提供,仅供参考和修改)六、人文地理授课教案七、章节名称:第二章人口地理八、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人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指标。

3. 理解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一部分)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1.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1.3 学时:641.4 学分:41.5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城乡规划、旅游管理等1.6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2 人口地理学2.3 城市地理学2.4 乡村地理学2.5 经济地理学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阐述重点、难点问题。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人文地理学》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报告、视频资料等。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等,占总评的30%。

5.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5.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10%。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二部分)六、第四章乡村地理学6.1 教学目标理解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分析乡村地域的发展和问题。

6.2 教学内容6.2.1 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6.2.2 乡村地域的空间分布和特征6.2.3 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方法6.2.4 乡村发展及其问题六、教学方法6.3.1 讲授法:讲解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阐述重点、难点问题。

6.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3.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教学资源6.4.1 教材:《人文地理学》6.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报告、视频资料等。

《中国人文地理》教案

《中国人文地理》教案

第六章中国人文地理复习目标: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畜牧业和水产业。

中国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复习过程与分析:一、中国农业:1、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①九大商品粮基地小麦: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水稻: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也有小麦)、珠江三角洲思考:a、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地形平坦,广阔,适宜机械化作业;土地肥沃;有一定的土地后备资源;人少地多,商品率高;工业基础好,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b、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商品粮基地的衰退原因: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使其耕地减少,使其向“郊区型”农业转化;人口增长,粮食商品率的下降;其他商品粮基地的发展。

②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优质长绒棉):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棉花纤维长,质量好;降水少,棉花病虫害少;灌溉便利。

③油料作物分布:花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油菜: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出现“北移南迁”④糖料作物分布:甘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台,粤,桂,闽,滇,川)甜菜:喜温凉,耐盐碱和干旱,生长期短(黑,吉,内蒙古,新)2、中国出口农业产品基地(出口给港,澳,台,日,韩)①有利条件:沿海、出口方便;农业基础好。

②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

③主要出口农产品:花卉、蔬菜、水果、鱼、肉、蛋奶。

5、上海对长江沿岸工业地带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体现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

6、长江沿岸地带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①森林破坏,水土流失(退耕还林,保持水土)②围湖造田,洪涝灾害(退田还湖,疏通河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③工业废水排放,河流污染严重(工业结构调整,治理水污染,加强环保)7、长江沿岸的主要矿产地,农业生产,旅游资源①矿产地:铁矿:攀枝花、大冶、马鞍山。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人文地理学导论1.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地理学的分类及其特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1.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意义1.3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空间与地方环境与地理环境区域与景观第二章:人口地理学2.1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与人口变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2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规律与特点人口密度的计算与分析2.3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的规律与特点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第三章:城市地理学3.1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城市的定义与分类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市体系与城市等级3.2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模式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的问题与挑战3.3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与特征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城市规划实践与案例分析第四章:经济地理学4.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产业地理与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4.2 农业地理与工业地理农业地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工业地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4.3 服务业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业地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文化地理学5.1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文化的空间表达与地理分布语言与民族的文化地理宗教与习俗的文化地理5.2 文化的空间表达与地理分布语言与民族的文化地理宗教与习俗的文化地理文化景观与文化遗产保护5.3 文化地理的研究方法与实践文化地理的研究方法文化地理的实践案例分析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二部分)第六章:政治地理学6.1 政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国家与领土的政治地理政治结构与政治地理选举与投票的政治地理6.2 国家与领土的政治地理国家定义与国家的形成领土的划分与政治地理国家边界与边界问题6.3 政治结构与政治地理政治体制与政治地理政府机构与政治地理政治权力与政治地理第七章:社会地理学7.1 社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社会与社会的空间组织社会阶层与社会地理社会问题与社会地理7.2 社会与社会的空间组织社区与社区地理城市社会地理与农村社会地理社会空间与社会地理7.3 社会问题与社会地理贫困与社会地理犯罪与社会地理社会公正与社会地理第八章:旅游地理学8.1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旅游活动与旅游者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旅游地的发展与规划8.2 旅游活动与旅游者旅游者的行为与需求旅游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旅游市场与旅游地理8.3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与标准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九章:生态环境地理学9.1 生态环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环境演变与环境地理9.2 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分布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与保护9.3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生物地理的研究方法与实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第十章:地理信息系统10.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GIS的定义与功能GIS的技术构成与工作原理GIS的应用领域与前景10.2 GIS的数据采集与管理地理数据的类型与采集方法地理数据的处理与管理地理数据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10.3 GIS的空间分析与应用空间数据的查询与分析空间数据的建模与模拟GIS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导论中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2. 第六章政治地理学中国家与领土的政治地理;3. 第七章社会地理学中社会与社会的空间组织;4. 第八章旅游地理学中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5. 第九章生态环境地理学中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6. 第十章地理信息系统中GIS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人文地理学教案完整版

人文地理学教案完整版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1 概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 研究主要方面:1)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公布的合理化;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发展;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人地关系。

李旭旦、吴传钧、张文奎等先生都有论述。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学时)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 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引言】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人文地理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人文地理的概念、原理和相关案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本教案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通过教案的讲授,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人文地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一部分: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不仅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还关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介绍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的定义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主要关注人类居住、生产、交通、消费等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

二、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1.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人类的居住、工作、农业、工业等活动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扩张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化学品的使用会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等。

2.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双向的。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会对人类的居住、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例如,自然资源的分布、气候条件的差异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和实地考察人文地理研究常常需要进行野外调查和实地考察,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2. 数据分析和统计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和推理。

学生可以运用统计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第二部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广泛,从城市化到工业化,从农业发展到资源开发,都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人文地理之旅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各地的主要民族、文化和宗教特征。

2. 探索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对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包括对地理图像和数据的解读与交流。

5. 提升学生的合作和社交技能,培养他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课:世界文化地图- 通过地图展示世界各地不同主要民族的分布情况。

- 学生针对地图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民族、文化聚集的原因。

- 学生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了解学校周边或当地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

2. 第二课: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 学生通过案例研究,了解不同环境对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选择一个地理环境相对特殊的地区进行深入了解,并与其他组分享结果。

3. 第三课:宗教与地理关系- 学生学习世界主要宗教的地理分布情况。

- 学生分析不同宗教信仰对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宗教与地理之间的联系,并总结研究结果。

4. 第四课:文化交流与碰撞- 学生学习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事件。

-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交流的结果与影响。

- 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讨论文化交流的利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兴趣与思考。

2.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和社交技能。

3. 视听材料与互动技术的运用,增强学生对地理图像和数据的理解和交流能力。

4. 项目研究与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评估。

2. 个人或小组论文的撰写,对学生的研究与分析能力进行评估。

3. 辩论与讨论结果的评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4. 项目报告和调查报告的评估,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估。

拓展活动:1. 邀请当地社区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文化和传统。

人文地理学教案

人文地理学教案

人文地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2. 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3. 理解人文地理学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1.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人文地理学的历史演变2.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1 人地关系理论2.2 思想意识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理论2.3 地域文化理论3.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3.1 实地调查和样本调查3.2 文献资料分析3.3 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4. 人文地理学与社会现象的关系4.1 城市化与城市社会4.2 区域发展与经济社会转型4.3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5. 发展学生的人文地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5.1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2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1 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1.2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1.3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2. 教学难点2.1 人文地理学与社会现象的关系2.2 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四、教学方法1. 情境式教学法:通过案例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2.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人文地理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3. 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表、数据和实地调查影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人文现象的影响。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括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案例分析;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地图和实地调查影像;3. 实地调查工具:为学生提供实地调查所需的测量工具和记录表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观点;2. 实地调查报告:学生根据实地调查结果,撰写相关报告;3. 小组展示: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评价。

小学四年级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小学四年级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小学四年级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导言】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旨在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中国地理的认识。

通过观察、讨论以及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一、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处北半球,被十三个国家(地区)包围,东临黄海、东海,南濒南海。

二、地形地貌: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复杂多样。

包括高山、丘陵、盆地、平原、河流、湖泊。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三大平原。

三、气候特点: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表现出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东北和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华北和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南方气候湿热,西南地区气候多样。

【二、人文地理】一、人口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不均匀。

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人口较多,西北地区人口较少。

二、主要民族: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

此外,还有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等。

三、宗教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

主要有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佛教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现代化城市不断涌现。

沿海地区以工业和贸易为主,内地地区以农业为主,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角色。

【三、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下面给出一节小学四年级地理课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掌握相关概念和特点。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利用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帮助学生找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

2. 自然地理介绍:通过PPT展示中国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引发学生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兴趣,并进行简单讲解与讨论。

3. 人文地理介绍:通过图片展示人口分布情况、民族文化特点以及宗教分布,让学生对中国的人文地理有初步了解。

4. 教师提问与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认识程度,教师提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人文地理学教案完整版

人文地理学教案完整版

人文地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育部指定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人文地理》第二节《人类聚居活动与城市发展》。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人口聚居与城市发展、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类聚居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2)掌握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特点。

(3)了解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集体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张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简要介绍人类的聚居活动和城市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讲解与讨论:(1)人类聚居活动与城市发展:a.解释什么是人类聚居活动,列举人类聚居活动的原因。

b.介绍城市的定义和特点,讲述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c.分析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2)城市功能的多元化:a.介绍城市功能的概念和分类。

b.分析城市功能发展的内在动力。

(3)城市化与农村发展:a.解释什么是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b.分析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农村发展的机遇。

3.实例分析4.小结与展望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工具与资源(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图片、地图、实例等相关资料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以激励学生学习。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人文地理学导论1.1 课程介绍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理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1.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了解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及其主要贡献1.3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理解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章:人口地理学2.1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的定义、特征和度量指标掌握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2.2 人口增长和人口变化分析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3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和影响了解人口流动的模式和趋势第三章:城市地理学3.1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城市的定义、特征和分类掌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机制3.2 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类型和特点探讨城市发展模式及其演变3.3 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了解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掌握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第四章:经济地理学4.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经济的定义、特征和地理意义掌握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地域差异4.2 工业地理学分析工业区位和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探讨工业发展的地域性和差异化4.3 农业地理学掌握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和技术因素了解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农业现代化第五章:文化地理学5.1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的定义、特征和地理意义掌握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的保护5.2 语言和宗教地理学分析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和影响因素探讨语言和宗教的地域性和文化认同5.3 社会地理学掌握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的地理分布了解社会公正和社区发展的地理差异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二部分)第六章:政治地理学6.1 政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政治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掌握国家、政体、选举制度等基本政治地理要素6.2 国家和领土分析国家的构成要素、类型和领土划分探讨国家边界和领土争议的问题6.3 政治地理结构掌握政治地理结构的概念和类型了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变和特点第七章:交通和通讯地理学7.1 交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交通的定义、类型和地理意义掌握交通网络的布局和交通模式7.2 交通与区域发展分析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探讨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7.3 通讯地理学掌握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分布了解通讯网络对地域社会经济的影响第八章:环境地理学8.1 环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环境的定义、特征和地理意义掌握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因素8.2 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探讨环境管理的策略和可持续发展8.3 环境变化和全球环境问题掌握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合作的地理意义第九章:旅游地理学9.1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旅游的定义、特征和地理意义掌握旅游者的行为和旅游市场的分类9.2 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分析旅游资源的类型、评价和保护探讨旅游开发的模式和旅游业的发展9.3 旅游活动的空间组织和影响掌握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旅游线路的设计了解旅游对地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和旅游规划第十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与展望10.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动态掌握人文地理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了解跨学科研究和多尺度分析的发展10.2 人文地理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分析人文地理学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探讨人文地理学在地方发展和规划中的应用10.3 人文地理学的教育与实践掌握人文地理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了解实地考察和实习在人文地理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人文地理学导论:理解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洪 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 人类的因果关系。
.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近代 — 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
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人口
自然生物环境
技术
社会组织
.
思考题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
扩散的特征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
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 论思想。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
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 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 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
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摘要 第1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2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3节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思考题
.
内容摘要
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 多类型的方法论体系。本章规范了人文地理学 研究的一般程序,然后从哲学角度介绍了对人 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四个哲学流派: 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 哲学流派;最后全面分析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 究方法,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统计分析、 计量方法等;另外还强调了研究技术和手段在 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认识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工具的运用。

4.了解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5.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与学生一起探讨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区别。

Step 2:讲解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5分钟)详细讲解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包括人口地理、城市与乡村地理、经济地理、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Step 3:分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地域(如亚洲、欧洲、非洲等),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课堂讲解的内容,讨论所选地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每组需要准备一份报告,并进行展示。

Step 4:报告展示与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展示,并进行班级讨论。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相关内容。

Step 5:总结与巩固(10分钟)由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辅助手段与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2.小组分组名单3.学生报告展示的评价表格五、教学评估与反馈通过小组报告展示和班级讨论的活动,教师可以对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前沿。

2.引导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实地调查或文献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3.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人文地理学著作或期刊文章,促进深入学习与思考。

初中二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

初中二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

初中二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分布、民族分布以及传统文化等。

2. 掌握人文地理特征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人文地理特征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进一步探索。

教学重点:1. 中国的人口分布及其影响。

2. 中国的民族分布及其影响。

3. 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2. 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人文地理的概念以及与自然地理的区别,并引出本节课的新课题。

二、讲授(20分钟)1. 学生观看介绍中国人口分布的视频或PPT,了解中国人口数量多分布的特点。

2. 向学生介绍中国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和影响:a.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b. 西部地区人口较为稀少,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发展西部地区的重点。

c. 中部地区人口数量适中,是东西部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中国人口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报告讨论结果。

三、讲授(20分钟)1. 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民族分布的视频或PPT,了解中国民族众多的特点。

2. 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族分布的主要特征和影响:a. 汉族是中国人口的主体,其他少数民族分布于各个地区。

b.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发展。

c. 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和发展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任务。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中国民族分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并报告讨论结果。

四、讲授(20分钟)1. 学生观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或PPT,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

2. 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影响:a.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b. 道家和佛教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一. 简介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以及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教案旨在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教学目标1. 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影响因素等;2. 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分析其原因和后果;3. 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4.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三. 教学内容1.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地理分布的概念及其分类- 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联系与区别2. 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与城市化进程- 经济活动的地理格局与发展差异- 文化传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居住、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地域性差异对文化演化的影响- 气候与天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4. 跨文化交流与地理意识- 文化交流与文化多样性- 全球化与地方文化的保护- 地理意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四. 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1. 探究式学习: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 视频观看与讨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案例,播放相关视频素材,并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和讨论,从中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小组项目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地理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该地理环境的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经济、文化因素等,最后进行小组展示和总结。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选择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进行考察,加深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实地调研的能力。

五.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项目研究中的表现,包括研究报告、展示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

人文地理课教案文化地理的研究与应用

人文地理课教案文化地理的研究与应用

人文地理课教案文化地理的研究与应用人文地理课教案一、课程背景和目标介绍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对文化地理研究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化地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难点:如何将文化地理的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A. 引入(200字)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课程主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学生对文化地理的兴趣。

然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B. 文化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400字)教师向学生介绍文化地理的定义,并分析文化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文化景观、文化区域、文化传承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地理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C. 文化地理的影响因素(400字)教师讲解文化地理的影响因素,包括宗教、语言、传统、习俗等。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人群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以及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D. 文化地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400字)教师以城市规划为例,讲解文化地理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城市规划中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营造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同时,分析不同城市的文化地理特点,让学生对城市规划和文化地理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E. 文化地理对旅游业的影响(400字)教师讲解文化地理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以著名旅游景点为例,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地理元素对旅游业的吸引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旅游开发中恰当地保护和利用当地文化地理资源。

F. 文化地理与全球化(400字)教师讲解文化地理与全球化的关系,并分析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护和传承本地特色文化。

G. 案例分析(200字)教师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文化地理特点的城市或地区,并结合实地考察或多媒体资料,展示该地区的文化景观、特色建筑和文化传承。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文化地理的知识。

H. 总结和展望(200字)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对文化地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人文地理教案了解世界各大洲的特点

人文地理教案了解世界各大洲的特点

人文地理教案了解世界各大洲的特点人文地理教案:了解世界各大洲的特点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世界各大洲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拓展他们的人文地理知识非常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点及其人文文化特色。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人文地理课程。

第一部分:亚洲(Asia)1. 地理特点: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占地面积约三分之一,并与欧洲相连。

它地域辽阔,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海洋等。

亚洲还包括一些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最大的人口国家和最古老的文明遗址。

2. 人文文化特点:亚洲有着多元的文化遗产,包括古老的宗教、艺术和建筑。

常见的宗教有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洲著名的地理特点,也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的所在地。

第二部分:非洲(Africa)1. 地理特点: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边界清晰,以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为界。

非洲拥有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撒哈拉沙漠、赞比亚河等特点地貌。

2. 人文文化特点:非洲是多民族、多样性和多语种的大陆。

它是人类起源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

非洲的音乐、舞蹈和传统艺术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第三部分:欧洲(Europe)1. 地理特点:欧洲是世界上最小的洲,但却是人口最多的洲之一。

它由许多国家组成,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

欧洲地理上多山且经济发展成熟。

通过地中海,它与亚洲相连。

2. 人文文化特点:欧洲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地区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欧洲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欧洲的欧盟是全球最早、最成功的地区一体化组织。

第四部分:北美洲(North America)1. 地理特点:北美洲是世界上第三大洲,由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等国家组成。

它拥有多样的地貌,包括五大湖、落基山脉等。

北美洲的地理多样性也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 人文文化特点:北美洲是世界上最富裕和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先进的科技和先进的教育体系。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一、教案概述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人文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b. 掌握人文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c. 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和文化现象。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人文地理意识;b.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b. 增强学生对各地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差异的尊重和包容。

三、教学内容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特点a. 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b. 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a. 采访调查法;b. 实地考察法;c. 统计分析法;d.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3. 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a.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b. 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与迁移;c. 不同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特点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文地理”一词的含义,以及它与其他地理学科的关系。

2. 知识讲解(30分钟)a. 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b. 分析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3. 案例分析(20分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并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复习(10分钟)温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特点。

2. 知识讲解(30分钟)a. 介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如采访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b. 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 小组活动(3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数据搜集和整理。

第三课时: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1. 复习(10分钟)温习前两课时所学的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学》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人文地理学是专业基础理论课,为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具有文理交叉的特点,其主要的学科特征有: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与内容及实践能力。

2、基本上熟悉并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各主要分支学科的框架体系与研究内容、现状发展、趋势等,明白人文地理学及其各学科在地理学及社会生产实践应用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要求】1、认真备课讲授,按计划完成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2、不断引入与该学科有关的新知识、性信息、新内容及学术科研动态等情况。

3、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从事人文地理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及应用实践能力。

4、经常与学生沟通,向学生收集反馈有关教学、学习上的意见、建议;认真布置、批改作业;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以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不断提高与改进。

5、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打好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综合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希望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学好其它课程和今后的发展。

教案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学习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内容及发展趋势。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包括学科性质、特征、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及发展。

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讲授法,通过介绍人文地理学教师引导学生对该学科的基本了解明白人文地理学什么、研究什么,最终目标是人地关系协调。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学科特征(1学时)一、研究对象(一)人文地理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发布的规律,人文现象的空间发布及其演变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特定的内核:1、注意区域和空间这一研究主线2、是人地关系的传统空间结构、地域关系、人地关系三个要素(三)强调、说明1、人文事象并非所有人文事象和现象主要是人文事象的区域系统及它们形成的各分支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文地理(二)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

农、牧业生产特点。

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青藏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

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地理位置和范围。

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第一节中国区域地理1、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揽北方地区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

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南方地区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地形特征: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岳”衡山、庐山、井冈山等众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贯山脉和南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台湾玉山主峰为我国东南沿海最高峰。

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岭、武夷山脉、秦巴山地、台湾山脉。

气候特征: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积温4500℃-8000℃,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一月份均温在0°C以上,冬温夏热,四季分明(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区一月均温大于15°C,长夏无冬)。

年降水大于800毫米(台湾东北部火烧寮年均降水6489毫米,为我国“雨极”),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雨季由南向北变短。

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云贵高原为源于太平洋和源于印度洋的两类季风交汇处,冬季昆明静止锋以东阴雨冷湿,以西晴朗温暖。

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以东,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每年6-7月间受江淮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7-8月在夏威夷高压脊控制下形成伏旱。

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水文特征: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小(南部沿海河流有明显台风汛);江南丘陵、南部沿海、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力丰;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航运价值高;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主要湖泊:长江流域为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区,鄱阳湖(我国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日月潭。

主要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四川盆地向心水系(岷江、雅垄江、乌江、嘉陵江);珠江及其支流西江、东江、北江;钱塘江;淮河;闽江;横断山区水系澜沧江、怒江;浊水溪。

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土壤:地带性土壤为红、黄壤和砖红壤性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和农田区的水稻土。

主导因素:东部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加,西部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北的非季风区地形特征: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内蒙古高原(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平坦开阔,东部为典型温带草原,中西部多沙漠、戈壁;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都是亚洲中部重要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山麓草场广大。

其中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山间多陷落盆地和谷地(吐鲁番盆地、伊犁河谷等)艾丁湖海拔-156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

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地表景观呈环状分布,“绿洲”是当地主要的农业区,中部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分布其间;天山以北是我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的第二大沙漠。

气候特征: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吐鲁番盆地是我国的“热极”);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气候干燥(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是我国的“干极”)。

水文特征:水量小,汛期短,河流含沙量大,多内流河,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有大片无流区。

黄河上游落差大,水力丰。

主要河流:黄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河流)、塔里木河、伊犁河。

主要湖泊:罗布泊植被:内蒙古高原东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西地区为温带荒漠。

土壤:以漠钙土和灰钙土为主。

主导因素: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少。

2、我国四大区域农业生产一览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

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

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

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

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

农耕区畜牧业为主。

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

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主要农产品: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带、对虾、贝类。

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

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

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

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

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

农耕区畜牧业为主。

淡水养殖发展很快。

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沈家门港是我国最大的渔港。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②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

棉花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

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

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

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

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

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

主要农产品:种植业-水稻(最大产区)、小麦、棉花、油菜籽(长江流域)、甘蔗。

林业-用材林:杉、马尾松、竹。

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

畜牧业-水牛、山羊、猪、鸭、鹅、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贝类。

谈水养殖:青、草、鲢、鳙、蟹、虾等。

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运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②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

③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不利条件: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

②降水少,蒸发强,农业需灌溉,灌溉水源不足。

③地表植被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牧业区。

种植业以旱作为主,灌溉农业突出(新疆为绿洲农业)。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南疆)。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疆、内蒙古),最大的长绒棉基地,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新疆、宁夏、河套),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地(新疆),重要的糖料作物基地(内蒙古、新疆)主要农产品:种植业-小麦、甜菜、瓜果、棉花、胡麻(内蒙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