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诗经二首 蒹葭》优质课教学设计_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诗经》二首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2.分析意象特点,领会人物情感,并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体验理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
3.重章叠句、叠词的艺术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文学常识——在预习和老师提问的过程中,掌握诗经“六义”含义并体会。
2.意境理解
(1)圈划、描述、概括“秋水”、“蒹葭”意象所营造的如梦如幻、寒意萧瑟的景色。
(2)自己探究自学解答追寻者与“伊人”是怎样的人,把握追寻者与“伊人”的关系。
(3)概括景与人和情之间的关系。
(4)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丰富自身生命体验,领会古人纯朴而丰厚的情感,欣赏简单却不直白的美丽,提升审美品味。
2.理解到“文本”的重要性,以及准确的思考态度——在参考前人考证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信古”和“创新”都不能盲目和过度,知道作品分析是会受到当时时代的审美倾向、意识形态等而有所“局限性”。
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能够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初次接触《诗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探索的热情应该还是有的。结合已有知识,学习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景、人、情的特点及关系。
教学难点:从追寻者与“伊人”间的关系中欣赏“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美和距离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入激趣:播放《在水一方》歌曲,大家一起说说这首影视歌曲取材于哪里?(《诗经》/《蒹葭》)
2.读课文,正字音,注意句读,停顿。(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3.明确诗经基本文学常识
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文学史起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PPT显示朝代时间跨度即为西周初至东周中叶)
《诗经》内容——①史诗;②反应劳动生活;③婚姻家庭生活;④宴饮情形;⑤行役艰难批评时政
《蒹葭》与“六义”中哪些方面相关?
风——民间歌谣。有十五《国风》,160篇。《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相对于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来说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地图)
雅——“王畿”(jī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也泛指帝京)之乐,即朝廷正乐,105篇。
颂——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40篇。
赋——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陈述和铺排陈述。比——“以彼物比此物”,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能够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仅仅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二、赏析意境,把握主题
1.赏析诗歌描绘的朦胧飘渺的意境,把握诗歌主题“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思路:景——>人——>情
第一,前人评价本诗意境飘渺朦胧,第二,这首诗完全是写内心情感的,而非写景。所以我们从景、人、情三方面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诗歌明确秋景特点:
①通过取画名,了解本诗大致情境。
“蒹葭”:A点明深秋时间,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萧瑟肃杀的季节。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B阻隔视线。C茫茫一片,遥遥无迹,随风飘荡,轻柔。
“白露”:A表示时间是清晨。
“秋水”:有“阻隔”和“无尽”的含义。诗歌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水:A 水清冷而悠远,是“秋水”,渲染了凄凉哀苦的气氛。B曲折的秋水既阻隔了诗人追求的道路,只能遥遥相望;C而诗人绵绵的思念与惆怅,正像湛湛秋水,没有尽头。
②比较三幅景色不同,把握时间推移与,导入下一个环节对人物的分析三章描绘的三幅景色有没有不同?
“白露”表示一天中时间的推移;
“伊人”所在的地点有变化。
三、明确人物情感,领会人物虚化
1.概括追寻者的特点/态度
教师提问:虽然“伊人”的行踪飘忽不定,但追寻者锲而不舍地上下求索,追寻者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总结概括:
(1)“伊人”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像朝愈说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本诗中的主要人物被诗人虚化了,形象模糊。
(2)“伊人”与追寻者仿佛被秋水与蒹葭阻隔,可望而不可即,而诗人的心情也随之热烈或低落。
(3)细细玩味诗歌,诗歌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正是塑造了“在水一方”这种“可望而不可即”意境,距离产生了朦胧感,而若即若离造成了情感的热切和哀婉,“可望而不可即”是引人遐思与慕悦之心的关键。
3.明确景与人、情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暮秋特有的景色描写和人物、人物情感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与人物委婉惆怅、如醉如痴追寻的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将扑朔迷离的意境烘托地越加恍惚飘渺。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3)兴和赋
教师明确:是赋中见兴的笔法。
赋: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描绘眼前真景,苍苍的芦荡,清晨的白露、弯曲的河流、水中的沙洲等等。
兴: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绘出一个空灵飘渺的意境,笼罩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