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作业题及问题详解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和首位度2、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3、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4、城市空间分布体系5、中心商务区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1、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2、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3、简述中心地理论。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和首位度2、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3、中心商务区4、城镇体系5、生长极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1、简述中国小城镇发展模式及前景。
2、简述中心地理论。
3、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远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
3、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4、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5、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目前CBD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
二、问答题(每题25分,共75分)1、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地,农民初进城市时,为了找工作方便,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
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业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
2023高考地理城市地理练习题及答案
2023高考地理城市地理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国际大都市中,最早形成的是()。
A. 东京B. 巴黎C. 伦敦D. 纽约2. “花园城市”最早源于()。
A. 新加坡B. 香港C. 上海D. 深圳3.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是()。
A. 北京B. 上海C. 伦敦D. 东京4. 下列城市中,属于“四大古都”之一的是()。
A. 北京B. 南京C. 西安D. 成都5. 下列城市中,著名的“皇居”位于()。
A. 巴黎B. 伦敦C. 东京D. 纽约二、填空题1. “蓝色之城”是指位于巴西的()。
2. 北京的地理位置是东经()度、北纬()度。
3. 世界上大部分的“国际金融中心”都位于()地区。
4. 中国四大直辖市中人口最多的是()。
5. 东亚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是()。
三、简答题1. 解释城市化的概念,并列举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答: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并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它带来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社会结构变化等方面。
2. 请介绍一座你所熟悉的城市,包括其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特点等。
答:例如介绍上海:上海位于中国华东沿海,东经121°29',北纬31°14'。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拥有超过2400万的常住人口。
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其经济特点包括金融、航运、贸易等产业的高度发达。
四、论述题请论述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答: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社会矛盾加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并且加强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以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综上所述,地理城市地理练习题涵盖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以及论述题,通过这些题目的回答,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地理知识,并对城市化过程及相关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答案可能存在争议,建议结合教材和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和复习。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B. 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作用C. 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D. 城市环境的生态影响2. 城市中心地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克里斯塔勒B. 韦伯C. 洛施D. 哈格斯特朗3. 下列哪项不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A. 人口向城市集中B. 城市面积的扩大C. 农业用地的增加D. 城市经济活动的多样化4. 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经济原则B. 社会原则C. 环境原则D. 政治原则5. 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A. 道路设计不合理B. 车辆数量过多C. 公共交通不发达D. 所有以上因素6.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排放B. 人口密度高C. 建筑物密集D. 绿化覆盖率低7.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是:A. 出生率上升B. 死亡率下降C.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D. 城市内部人口自然增长8.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通常遵循哪种模式?A. 同心圆模式B. 扇形模式C. 多核心模式D. 线性模式9. 城市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不包括:A. 土地利用变化B. 水资源污染C. 空气质量改善D. 生物多样性减少10.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A. 经济增长B. 环境保护C. 社会公平D. 文化传承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 描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原则,并解释其重要性。
3. 阐述城市交通规划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如何通过规划来缓解交通拥堵。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 以一个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其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并探讨这种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地理作业(1-4章)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城市〔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的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三、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2、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⑤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四、我国城市地理学近期的研究重点。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广义的城市叫城镇。
城市问题地理试题及答案
城市问题地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A. 人口数量的增加B. 城市面积的扩大C.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D. 城市化率的提高2. 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包括:A. 空气污染B. 水资源短缺C. 噪音污染D. 所有选项3. 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过多B. 道路设计不合理C. 公共交通不发达D. 所有选项4.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A. 城市中心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B. 城市中心的绿化面积少C. 城市中心的建筑密度高D. 城市中心的工业污染严重5. 城市绿化的主要作用是:A. 美化环境B. 净化空气C. 降低噪音D. 所有选项6. 城市化过程中,以下哪项措施可以缓解交通拥堵?A. 增加私家车数量B. 发展公共交通系统C. 扩大城市道路面积D. 限制城市人口增长7. 城市化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耕地面积减少B.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C. 农产品需求增加D. 所有选项8. 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水资源污染B. 水资源短缺C. 水资源浪费D. 所有选项9. 城市化过程中,以下哪项措施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A. 增加工业排放B.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C. 增加汽车使用D. 限制城市绿化10. 城市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能源需求增加B. 能源需求减少C. 能源结构优化D. 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阐述城市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3. 描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 论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
答案:一、选择题1. C2. D3. D4. A5. D6. B7. D8. D9. B 10. A二、简答题1.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等方面。
城市地理学课后题答案
城市地理学课后题答案【篇一: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2008】ss=txt>(2008年1月16日)姓名学号分数《中山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第六条:“考试作弊不授予学士学位。
”一、名词解释(任选4个,每题5分,共20分)1、新城市主义2、城镇体系 3.、邻里4.基本经济活动5.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二、简答题(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3、美国郊区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机制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1、结合案例,说明分析cbd的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2、论述西方国家内城衰退的原因与市区重建的措施,并说明中国城市是否会出现内城衰退并解释原因?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2008年1月16日)答案分,共20分)1、新城市主义针对北美传统的城市蔓延所出现的问题:低密度的居住郊区化、超宽的道路、建筑红线和大型的地块、依赖小汽车的交通、社会的单一、经济的隔离、非持续的环境等,新城市主义提出在城市区域层面上应发展大运量的公共交通,通过交通节点来组织社区,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控制城市蔓延;在居住区层面上应以密度合理的邻里社区作为基本单元,在社区内部综合各种服务功能,构建适合步行的空间尺度,形成生活氛围浓厚的邻里关系;应该完善街道、公共空间和私人场所的设计,创造富于特色的城市景观效果。
2、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3.、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这种交往只需要步行即可完成,比需要交通工具才能完成的交往要频繁得多,其形式以面对面接触为主。
4.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
西南大学《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 1:[填空题]作业一:1、K=7在科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属于按原则组织的城市体系。
2、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3、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重心是从和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4、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
5、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6、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和城市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城市金字塔的金字塔型结构,是专指随而变化的一般规律。
8、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城市。
9、和并被人们誉为20世纪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
10、城市地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和三个层次。
1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的一种特殊形态。
12、我国各地农村在发展乡镇企业时,根据当地的条件,创造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以企业所有制的支配形式划分,有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的,有以个体所有制为主的,还有以集体所有制企业结合"三资”企业混合型的。
13、城市规模主要有和两种表达方法。
14、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
15、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城市地理学》课程试卷(八)(城规评估)
《城市地理学》课程试卷(八)本试卷用于邵阳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1、答卷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2、答卷必须写明题目序号,并按题号顺序答题。
3、请保持行距,保持卷面整洁。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可分为和两部分。
2、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即:、和。
3、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成三类:即、和政治性转运。
4、城市的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前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5、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大致可将城市分为三种类型,即、和。
6、美国按照1990年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和两部分组成,两者合起来至少有5万人。
7、1949年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公式表达:。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称为。
A、首位城市B、首位分布C、首位度D、首位比2、扇形模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学说是提出的。
A、伯吉斯B、霍伊特C、哈里斯D、厄尔曼3、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
A、城市建成区B、城市功能区C、大都市区D、城市影响圈4、1955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属于。
A、一般描述方法B、统计描述方法C、统计分析方法D、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5、在国外,贫民窟一般位于。
A、城市交通不方便区B、大城市中心区附近C、城市边缘区D、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区三、解释下列每组术语(每组5分,共20分)1、社区和社会区2、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3、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城市均质性和城市均质地域四、绘图说明题(8分)试绘图说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S型曲线。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2、简述郊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精品文档《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P2)●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一、1920年以前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二、1920-1950年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定义城镇: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定义城镇人口: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不同国家在空间尺度上标准不一。
实体地域:是城市功能的物质环境、设施等,是人口和各种非农活动高度密集的情况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
主要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doc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
二、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三、简答题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一、填空题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
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哈尔滨辖9 区 9 县(县级市),该地域是哈尔滨的。
4、在面积上,哈尔滨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范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内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 2500 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 1957 年首次提出。
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 5 个标准,分别是 1955 年标准、1963 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 、1984 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
11、 1986 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内容包括、、。
12 、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 1986 年以来则主要的。
13 、哈尔滨管辖面积有 53840km 2,该地域为哈尔滨的; 9 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哈尔滨的。
2013 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哈尔滨市的。
14 、在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
15 、在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城市地理学答案
城市地理学答案单项选择题1.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主要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是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
2.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城市金字塔与城镇体系规划(城镇规模等级结构)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
3.在城市地理学理论中,下面(地方性中心城市)情况下,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B/N)可能较小。
4.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城市化过程,可以分成许多城市化类型,郊区化属于(离心型城市化)。
5.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曲线表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GNP增加一定数量(如100美元),需要相应提高的城镇人口比重的幅度应该属于(较小)。
6.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城市建成区)。
7.下列关于城市化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城中村属于逆城市化现象)。
8.区域要素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发生在城市化的(中心城市化)阶段。
9.城乡差异可以体现在以下(景观、人口规模、产业构成、物质构成、职能)方面。
10.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
11.城市边缘区中的“农村土地利用特征明显,但城市影响已经渗入”的圈层是(外围农业区)。
12.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是(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
13.对郊区化而言,以下理解正确的是(郊区化是城市要素由内向外的一种离心迁移过程)。
14.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城市建成区)。
15.下面属于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核心对边缘的正效果的是(边缘农产品及原料的销售量增加)。
16.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的是(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17.下面(银行)部门具有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
判断题18、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9、生长极就是一个区域中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点,决定因素看它有无发动型工业。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题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指城市所处的纬度和经度。
2. 城市可分为行政区域和功能区域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3. 城市的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4. 城市负载能力是指城市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5.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6. 超大城市通常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
7. 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是北纬39°54′48″,东经116°23′30″。
8. 都市圈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城市群体。
9.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0. 城市的环境质量与人居舒适度密切相关。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 城市化是什么?城市化是指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过程。
2. 请简要说明城市化的原因。
城市化的原因包括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工转移就业、城市工业化和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的完善等。
3. 请列举并简要介绍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包括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文化的多样性等。
4. 城市的功能区域有哪些?城市的功能区域包括行政区域、商业区域、工业区域、住宅区域、教育区域、文化区域和娱乐区域等。
5. 请简要介绍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是指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城市群体,具有较为紧密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
6. 请说明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
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污染、废物处理和绿地覆盖率等。
三、综合分析题(40分)请结合你所在的城市,分析该城市的发展情况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建议。
(此处略去1500字正文内容)。
18春西南大学0571《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
1、在西方,常常集中有年代较老、比较破旧的住宅,但稍加修缮就可以达到目前的居住标准,这类建筑集中的1.贫民窟2.贫民区3.棚户区4.灰区2、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称为()1.邻里2.社区3.社会区4.社会空间3、区域要素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发生在城市化的()阶段。
1.中心城市化2.郊区城市化3.逆城市化4.再城市化4、城市聚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1.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最重要的地位2.人口数量多3.第三产业比重大4.第二产业人口比重高5、()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1.工业化2.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第三产业的发展4.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6、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是()1.工业化2.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第三产业的发展4.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7、我国市带县市域范围属于下列哪种概念()1.行政地域概念2.功能地域概念3.城市连绵区4.大都市区8、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这种地理位置属于()1.中心位置2.重心位置3.大位置4.中位置9、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这种城市化类型称之为()1.景观型城市化2.假城市化3.逆城市化4.郊区城市化10、1955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属于()1.一般描述方法2.统计描述方法3.统计分析方法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11、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
1.城市建成区2.城市功能区3.大都市区4.城市影响圈12、扇形模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学说是提出来的。
1.伯吉斯2.霍伊特3.哈里斯4.厄尔曼13、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称为()1.首位城市2.首位分布3.首位比4.首位度14、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1.多层次商业中心2.带状商业网点3.市场化商业区4.专门化商业区15、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1.离散阶段2.极化阶段3.扩散阶段4.聚合阶段16、中心地理论中的K=4体系依据的是()1.行政原则2.市场原则3.交通原则4.最优原则17、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1.理论基础2.资料矩阵3.方法论4.多变量分析法18、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 )1.乘数效应2.除数效应3.加数效应4.减数效应19、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 )1.普查法2.残差法3.区位商法4.正常城市法20、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1.区域差异变大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3.经济发展不平衡4.城市人口数量增加21、霍尔的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1.绝对集中2.相对集中3.相对分散4.绝对分散22、下列不属于城市地理要素的是()。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08
城市地理学答案在解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学习的反思和 改进。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在实践中的价值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城市地理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答案ab08的参考答案
城市地理学答案ab08 的题目是“简述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地理学答案ab08的 答案是“城市地理学是 研究城市形成、发展、 区域特征和空间组织等 方面的学科,主要包括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 市空间结构、城市经济 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内 容”。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 的关系
添加副标题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08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城市地理学概述
02 城市地理学试题
03 城市地理学答案 ab08
04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 答案的关系
05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 答案的实践应用
城市地理学概述
城市地理学的定义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和分布的学科。
它涉及到城市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
城市地理学关注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以及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地理学对于了解城市发展规律、规划城市未来、解决城市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地理条件
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分区
城市人口与文化特征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XX
试题与答案的相互影响
试题的难易程度影响答案的质量和评价标准 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反映试题的难度和出题水平 试题与答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试题与答案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城市地理学作业
城市地理学第三次作业论述题1.简述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条件和影响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191-194――城市相互作用指的是城市之间持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传递、沟通和交换活动,城市相互作用是构成区域城市镇体系的内部动因;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对流、传导和辐射;对流主要指人员和物质货物的移动;传导则主要以城市之间的各种交易活动,通常以统计学的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辐射主要指信息、思想、体制、创新、技术、文化生活方式等在城市之间传播与流动;城市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互补性、中间机会、可运输性等,其中中间机会对原来城市相互作用的格局起着破坏、改造、重塑或者调整作用;城市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城镇体系的构建、重组、或者调节作用,它是进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研究内容;论述题2.简述城市体系的首位式分布、位序――规模分布模式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教材P163-172――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模式中,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首位度是一国最大城市人口规模与其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比值;有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等的区分,但是,只有当2城市指数市时首位度等于大于2、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时首位度等于或大于1,我们才可以判定该国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属于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模式遵从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它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城市的位序-规模分布法则有若干个,利用位序-规模分布模式,在已知城市体系内任意城市的位序、最大城市或任意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时,都可以求算该已知城市的人口规模,或者可以求算相反的参数指标;对于首位式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评价应当根据评价对象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客观地进行,不宜绝对地肯定或者否定某种模式;论述题3.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参考答案:3答:按照城市全部经济活动的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论述题4.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参考答案:4答: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就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城市职能是从整体上看一个城市的作用和特点,指的是城市和区域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分工,属于城市体系的研究范畴;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加入了人的主观意念;论述题5.城市土地具有哪些特征参考答案:5.答: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城市土地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自然特征1位置固定性2面积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二经济特征1土地资源的稀缺性2区位的效益性3边际效益递减性4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5市场交易的低效性三法律特征论述题6.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6.答:1商业用地2工业用地3政府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6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论述题7.简述自然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参考答案:7.答:自然环境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一城市地理位置;城址主要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二城市地形;从城址选择、用地选择、功能区组织到道路、工程管网、绿地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组织无一不受地形的影响;三城市气候;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着,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四城市植被;五地基承载力;六城市地下空间;第二次作业论述题1.简述城市化定义及城市化Ⅰ、Ⅱ的内容参考答案:1.简述城市化定义及城市化Ⅰ、Ⅱ的内容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54-55――城市化定义: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城镇地域不断扩大、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集中、城市生活工作方式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过程,可以分为城市化Ⅰ、城市化Ⅱ两部分;城市化Ⅰ指的是人口、非农业活动向城市镇集中、非城市镇景观演变为城市镇景观的过程,它们表示实体性的、物化了的城市化内涵,这个过程有饱和点、有终点;城市化Ⅱ表示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向周边、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这是一个抽象的、精神上的城市化内涵,它没有饱和点、没有止境;论述题2.简述城市化动力和机制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57-63――城市化的动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论述题3.简述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同心环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CBD区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274-287――同心环模式:伯吉斯创建,他指出,城市核心最中心部分是商业集中之地,向外依次是过渡性地带、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高档住宅区或通勤人士住宅区这样围绕城心呈原环状向外推进;扇形模式:由霍伊特提出,他以同心环模式为基础,保留了经济地租机制,增加了放射状运输道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多核心模式:主要由哈里斯、厄尔曼提出,模式假设,城市中除了中心商业区以外,还有次要经济细胞散布在城市系统内,这些经济细胞就是原来的次级中心地和其他成长点,在一定条件之下,它们可能发展成为新的中心商务区;CBD区即中心央商务区,指的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地价最高的地区;划分CBD区的指标主要有中心商务高度指标CBHI、中心商务强度指标CBII等;论述题4.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参考答案:4.答: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有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前者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后者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论述题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参考答案:5答:技术进步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创新;信息技术正在转换生产、消费、管理等方式;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空间组织开始跨出国界,走向全球;与此相适应,城市体系由单一国家的城市体系走向跨国城市体系,乃至于世界城市体系;1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新国际分工的形成,出现了范围更大的、以大城市集聚发展为特色的跨国城市网络;2世界城市体系;信息网络正成为影响城市体系发展的基本因素;国家层次的信息网络正在彼此沟通,结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世界信息网络,城市体系由跨国城市体系迈向世界城市体系;首先,世界城市体系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其次,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最后,传统的国家和区域城市系统将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世界城市体系;论述题6.城市化的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6答: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论述题7.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参考答案:7.答: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产生了集聚不经济;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了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是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工业的扩张、住宅的扩散以及一些职能部门向郊外扩散;论述题8.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参考答案:8.答: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论述题9.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参考答案:9.答: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着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第四次作业论述题1.简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假设、理论要点、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三种原则下的K值…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204-217――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揭示区域城市体系规律的系统理论,是关于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和空间分布最优化的理论,它最先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城市体系中中心地可以看作城市的数量、规模、分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假设:理想地表――土壤肥力同等、资源均匀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消费方式完全一致,相似于“均质平原”;统一的交通系统――平原内所有同等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平原内任意一点与其他地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反比,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经济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第一,大多数聚落都作为中心地为其腹地或者市场区提供货物或服务,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腹地的服务中心,为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第二,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别不尽相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档次也不同,不同中心地之间的数目是按一定规律存在和排列的,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将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形成中心地等级体系,越是高级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越齐全;级别越低的中心,与相邻同级中心之间的距离越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三,中心地市场区最有效的理论形状是正六边形,因为正六边形可以使中心地的利润最大化;按最有效市场区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形态按照不同的原则各有自己的K值有3种K值;第四,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腹地对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增长的速度;六边形网络――平原上每个生产者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范围都是一个圆,为了消除圆与圆之间的空隔而使相邻两圆相互重叠一部分并且平分重叠部分,从而得到了一个正六边形市场区取代了圆形市场区,同等等级同等规模的正六边形、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正六边形有规律地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市场网络体系,即六边形网络;城镇等级体系――取决于中心地提供货物的等级高低与种类多少,中心地城镇级别的高低与它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等级、数量是严格一致的,高等级货物和服务只有少数高等级中心地可以提供,克氏从最高等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往下推导,按此原则就形成了有序的区域城镇体系;三种K值制约下的区域城镇等级体系及其结构是不同的;3种原则下的K值――市场原则下的K值:K=3;交通原则下的K值:K=4;行政原则下的K值:K=7;论述题2.简述核心――边缘理论的基本内容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理论、生长极理论、核心边缘模式图及说明3.当代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有哪些如何解决参考答案:2题答案要点教材P221-226――均衡增长论: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等,认为落后国家容易产生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因此这些国家应当采取均衡发展战略,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不均衡增长理论:赫希曼等人是代表,他们认为,不发达国家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缺乏资金;不发达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各部门之间应当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从而产生压力,压力推动发展;生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1950年提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内,而是以不同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具有成长和空间集聚意义的“点”就是生长极;其中的关键,就是要选择好发动型工业;核心-边缘模式图见教材P224图8-21的说明:该图反映的是区域或国家经济地域结构与演变的一般模式――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空间系统可以由核心区和边缘区两个次系统部分组成,该系统的发展动力是核心区产生的大量革新,这些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该模式包括了革新扩散、决策过程、人口迁移、投资过程等四个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核心向边缘区和边缘区向核心区的动态过程的作用力是不相等、不对称的,从而决定了核心与边缘区的关系是控制与依赖的不平等关系,还存在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关系,进而在空间系统组织中产生出一系列不平衡;核心-边缘模式系统的发生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初期、中期、晚期和衰落期等4个阶段;3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323-351,并结合当前党和政府的有关法律、政策以及你所在地区城市政府采取的治理措施进行阐述――当代城市的经济社会问题主要有: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城市老年人问题、城市种族问题、城市犯罪问题、城市改造与空间资源占有问题等等;解决的措施-发展城市及整个社会生产力、法律措施、政策措施、经济措施、改变观念、以人为本、构建和协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论述题3.试评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参考答案:3.答:由克里斯泰勒等人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地理学乃至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不过中心地理论也有不足之处;1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2中心地理论仅较适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于城市密集区;3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4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子系统处于不同区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忽视了同一个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第一次作业论述题名词解释:1.城市2.城市化3.规模经济4.集聚经济5.地方化经济6.城市化经济8.社会区9.基本/非基本比率10.消极型城市化11.级差地租Ⅰ12.级差地租Ⅱ参考答案: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3.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4.集聚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而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5.地方化经济:是指同一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6.城市化经济:指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中央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心的地价峰值区,白天车流、人流量大,以零售、贸易、金融和办公等服务业为主的城市核心区;8.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9.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10.消极型城市化:由于农村经济破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所造成的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11.级差地租Ⅰ是指经营较优等土地肥沃、位置的土地使用者获得的并最终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12.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土地连续追加投资单位土地产出增加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1、城市地理学1)对象和任务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
2)发展城市地理学的完全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
2、城市概念: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3、空间分析学派1)背景50.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
2)内容地理学在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①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②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
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 1 —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
3)评价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④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
4、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涵义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
3)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中国城市化率为52.57%5,卫星城1)概念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
2)功能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
3)发展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
— 2 —6、郊区化1)概念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06)《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次2:第二次3:第三次4:第四次5:第五次6:第六次1:[论述题]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如何划分?联系实际论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参考答案:答一:①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③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
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④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
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
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
(举例说明)。
答二:(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
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
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
(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件”。
在他们看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主张尽量发展小城镇,主张工农一体化,城乡融合。
②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
不少人认为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
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和工业都出现了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的现象,表现资本主义发展走了一条弯路,中国不能重蹈发展大城市的覆辙。
③有充分的国情基础。
中国本来就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
(4)大城市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是:①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
"控制大城市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人为办法”,"大城市是国家的‘超级金库',是带动中小城市和乡镇快速高效发展的火车头”,"控制大城市人口的方针是脱离了财政经济利益的片面方针”。
②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
随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效益/成本比越来越大,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③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面的种种优势。
认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效益越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5)总之,关于大、中、小城市发展重点的讨论,很多是在定义概念、分析方法、约束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如果单就"要不要发展大城市”,"要不要发展小城镇”来说,各家所言都有合理的成分。
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市镇组成的。
处在城市体系不同层次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用小城镇的发展来排斥大城市的发展,或把大城市的发展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用它来排斥小城镇的发展,都不足以说服人。
(6)(联系实际阐明观点):各类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市密集地区有序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方针。
1:[论述题]一、简述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二、简述"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
三、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四、简述"城中村”的地域特征。
参考答案:答一:①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②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③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④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后者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答二:①在一个均质平原上,一方面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由一个中心地来提供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超额利润的存在,必然吸引其它中心地的厂商加入进来。
那么,同时为了避免相互竞争所引起的销售额下降,第二个中心地必须与第一个中心地相隔一定距离,不能相距太近。
第三个、第四个的同样的方式加入进来。
②相切的圆形市场区,如果不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必然会出现空隙,使居住在这些空隙里面居民得不到服务。
实际上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竞争的结果,圆与圆之间必然有相互重叠部分。
③按照消费者最近供应地购物的假设,重叠区就被平分给两个相邻的中心地。
其中位于平分线上的居民到两个相邻的中心地的距离是相等的,这条线称无差别线。
④重叠区被无差别线分割,圆形的市场区即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从而推导出正六边形市场区。
答三:城市化,或称城镇化(Urbanization)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
总的说来,城市化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
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致。
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人类学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
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
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其研究具有综合性。
综合上述,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转型;(2)经济结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
答四:城中村是城市中的一种特殊的居住形态、空间形态和环境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社区形态和文化形态。
具有一些明显不同于城市其他区域的地域特征。
①景观特征:城中村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单家独户的单层住宅,也不同于城市的多层建筑景观,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不伦不类的现象。
②社会特征:主体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但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很少;流动人口集中,职业构成复杂;居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现代化意识,小农思想工作严重;治安混乱,社会问题众多。
③经济特征:集体经济实力强大;第三产业发达,以发展房屋租赁为村主要经济模式。
1:[论述题]一、简述大都市带的概念及其地域组织特点。
二、城市地域的概念是什么?三、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参考答案:答:一、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1)多核心――区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铁路及高速公路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3)密集的交互作用――大都市带各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都市区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答:二、城市地域以结构简单的小城镇聚落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地区,再到以城市化地区为核心的大都市区,以及由许多都市区连接而成的大都市带,反映了城市概念和城市地域概念的不断发展和延伸。
变化的总趋势是从行政城市体向功能城市体方向变化,从单一城市体向城镇复合体的方向变化。
答:三、关于城市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有人认为"是防御安全的需要”。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过着游涉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原始社会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有固定的住所(村庄)原始社会后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剩余产品交换,剩余劳动力(城市形成的先决条件)→石墙、城楼奴隶社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就奠定了。
综上所述,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的说法,既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不能把城市的产生作为私有制和阶级社会出现后的一种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现象来看待。
1:[论述题]一、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如何?二、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哪些?三、如何理解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参考答案:答:一、两者皆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学科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
其区别在于,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理论性强,而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