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轮 基础知识复习 第二部分 力学 第3讲 力和运动 第2课时 力与运动(精炼本)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一、力和压力1.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用牛顿(N)表示。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形状或速度,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形变。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

5.力的平衡:在力的合成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在力的合成不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6.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压力,用帕斯卡(Pa)表示。

7.压力的计算公式:P=F/A(P为压强,F为作用力,A为受力面积)。

二、力的测量1.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常用仪器,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弹簧的伸长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的原理:胡克定律。

3.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灵敏度:力的测量范围称为量程,单位力产生的示数变化量称为灵敏度。

三、平衡力与摩擦力1.平衡力和重力:当物体受到与重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力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情况:悬挂重物的情况下,悬挂点受到的拉力等于重力的大小。

3.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分析: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绘制力的平衡示意图,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4.摩擦力的概念: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时,两个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的力称为摩擦力。

5.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6.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物体材料等。

四、力的作用效果1.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速度或形状。

2.速度对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速度的力称为加速度,使物体速度减小的力称为减速度。

3.力对物体形状的作用效果:拉力使物体变形产生拉伸应力,压力使物体变形产生压缩应力。

4.力对物体状态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例如使物体开始运动或停止。

五、动力与机械能1.动力的概念: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物体状态的力称为动力。

2.动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3. 动力计算公式:F = ma (F为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通用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学部分 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教案

【通用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学部分 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教案

【通用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学部分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教案一. 教材分析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学部分的知识点复习提纲,主要涵盖力、运动和力、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量等力学基础知识。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力学过程中,往往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学生应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原理,提高运用力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

2.难点:力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

2.运用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运用练习、测试,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案、课件、教学素材。

2.课堂练习题、测试题。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出力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如:汽车刹车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2.呈现(15分钟)呈现力学知识复习提纲,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压强的计算与测量–浮力的计算与分类–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功、能量的概念与计算3.操练(20分钟)针对力学知识,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

完成后,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巩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力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分享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力学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力学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力学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基础知识全面解析⑴.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及其进率:换算过程:实例:12m=12×100cm=1200cm 1200cm=1200×1/100m=12m⑴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及其进率:第三、四节快与慢、速度的变化⑴.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用V表示。

⑵.速度计算公式及对应单位:v=s/t。

对应单位及其进率:⑶.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补充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章声的世界——基础知识全面解析第三节超声与次声补充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章多彩的光——基础知识全面解析补充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节 光的色散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凸透镜:凹透镜:一、凸透镜成像规律图:补充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基础知识全面解析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归纳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归纳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归纳总结物理力学是中考物理科目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下面对中考物理力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能够用数字大小表示并用单位加以标识的量。

力是物理力学中的基本物理量,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平衡、力的合成和分解平衡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时,受到合力为零的状态。

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点上时,合力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的合成。

三、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存在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的力。

根据摩擦力的不同情况,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四、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与地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五、压力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压力的计算公式为P=F/A,压力的单位是帕斯卡(Pa)。

六、浮力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的大小等于被浸没物体的重力大小。

七、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利用简单的装置实现力的转换和改变力的方向。

常见的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

八、功和能量功是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效果,功的计算公式为W=Fs,功的单位是焦耳(J)。

能量是物体由于位置、形状或其他因素而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九、机械能机械能是指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的计算公式为Ek=1/2mv²。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势能的计算公式为Ep=mgh。

十、简谐振动简谐振动是指振动物体在恢复力作用下沿着某一轴向两边振动,且振动的加速度与位置成正比的振动。

简谐振动的周期和频率与振动物体的质量和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这些是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的一些基本内容和概念。

学生们在备考中需要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和解题。

希望以上总结对大家的备考和复习有所帮助,祝大家顺利通过中考!。

中考物理“力学”相关考点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相关考点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相关考点总结中考物理力学部分主要包括以下考点:一、力和平衡1. 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法则,力的分解法则。

3. 力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应用于力的平衡分析,力的平衡条件。

4. 物体的自由度:物体的自由度及其影响。

二、力的效果1.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力对物体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2. 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静止、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的影响。

3. 物体的变形:力对物体形变的影响。

三、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特点。

2. 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

3. 摩擦因数:摩擦因数的定义,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的关系。

4. 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四、斜面上的力1. 平行斜面上的力:斜面上的力的分解和合成。

2. 垂直斜面上的力:垂直斜面上的力的分解和合成。

3. 斜面上的物体滑动:斜面上物体的滑动条件。

五、力的测量1. 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两个物体之间的力: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测量。

3. 杠杆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和特点,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特点,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七、小力的测量1. 小力的测量:小力的测量方法,测量误差的估算。

2. 弹簧秤:弹簧秤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八、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定义和性质。

2. 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的定义和大小。

3. 物体的重量:物体的重量与它所在的地球上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4. 物体的浮力:物体在浮力作用下的情况,浮力的大小。

九、力的能量1. 力做功:力做功的概念和公式。

2. 功的单位和功率:功的单位,功率的定义和公式。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力学是初中物理学的基础,是我们理解和掌握其他物理学分支的基础。

在初三学习物理力学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三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运动和力1.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概念。

位置是物体所在的位置,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速度是位移 per 单位时间,加速度是速度 per 单位时间。

2.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

它由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和物体对物体的反作用力组成,满足牛顿第三定律。

3.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力或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保持静止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时,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 F=m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质量,a 表示物体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对应的反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1.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出它们的合力。

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分解: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分解将其分解为多个分力。

分力的合成可以得到原始力。

三、平衡和不平衡1. 平衡状态: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不平衡状态: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即物体会产生加速度。

四、摩擦力1. 动摩擦力: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物体间的压力有关。

2. 静摩擦力: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产生的摩擦力。

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小于静摩擦力时,物体保持静止。

3. 滑动摩擦力:当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五、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初三物理复习力学知识点梳理

初三物理复习力学知识点梳理

初三物理复习力学知识点梳理1 引言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相互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效果。

在初三物理学习中,力学是一个核心内容,也是理解其他物理知识的基础。

本文将对初三物理力学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2 力的基本概念2.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和变化的物理量。

2.2 力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2.3 力的性质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是矢量量,可以利用矢量的性质进行运算。

3 力的效果3.1 物体平衡条件物体平衡需要满足力的合力为零和力的力矩为零两个条件。

3.2 物体的运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可以产生运动,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作用力和物体的质量。

4 力的分类4.1 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是指物体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间通过介质传递的力,如万有引力等。

4.2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4.3 弹力当物体受到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弹力,其大小与物体的压缩或伸长量有关。

4.4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的阻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5 引力引力是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有关,是地面物体的重力的特殊情况。

5 弹性力学5.1 牛顿弹性定律牛顿弹性定律描述了弹性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规律。

5.2 弹性势能弹性势能是物体在弹性形变过程中储存的能量,可以通过变形量来计算。

6 动力学6.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规定了物体的平衡和静止状态。

6.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作用力时的运动状态,力和物体加速度成正比。

6.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规定了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力的性质。

7 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7.1 引力与质量万有引力是谢尔盖·科罗廖夫在1687年提出的,描述了物体间的引力规律。

【通用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学部分 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教案精选汇编

【通用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学部分 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教案精选汇编

【通用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学部分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教案精选汇编一. 教材分析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的力学部分,主要涉及力的概念、摩擦力、重力、弹力、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这部分内容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至关重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力学部分时,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1. 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容易混淆;2. 对公式和定理记忆不牢,不能灵活运用;3. 对实际问题分析能力不足,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学科思维,提高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摩擦力、重力、弹力、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等基本概念和原理;2. 难点: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 教学案例;3. 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出力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已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进行分析,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与本次课程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次课程的重点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整理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整理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整理1.力和力的计算-力是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作用,通常用符号F表示,单位为牛顿(N)。

-力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得:当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得合力,也可以通过力的分解求得分力。

- 力的计算公式为: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2.运动和物体的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质点在直线上做直线运动时,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匀速运动指的是物体以恒定速度进行运动,其速度不变。

-变速运动指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速度发生变化,即加速或减速。

3.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是一个物体在运动中具有的性质,通常用符号p表示,单位为千克·米/秒(kg·m/s)。

- 动量可以通过动量的计算公式求得: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即p=mv。

-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触发前后,系统内所有物体的动量总和保持不变,即动量的总量守恒。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是物体对其他物体施加的力,反作用力是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的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时间上同时发生。

5.弹力和重力-弹力是由于物体变形产生的力,当物体恢复到原来形状时,弹力也会消失。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力,在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弹力和重力都是力的一种,可以通过力的平衡求解。

6.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坡道上物体的停止-斜面是以水平线为基线,倾斜的平面。

-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可以通过将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斜面的两个分量来解决,其中平行分力是物体沿斜面方向的加速度的原因。

-坡道上物体停止的条件是,物体受到的平行于坡道的力等于重力的分力。

7.圆周运动和向心力-圆周运动指的是物体在沿着圆周轨迹运动时的运动。

-向心力是保持物体在圆周轨迹上运动的力,它指向圆心,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并与半径和角速度有关。

8.能量和功-能量是物体进行工作的能力,它有很多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等。

九年级物理全册各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全册各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全册各章知识点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和分类-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 力的分类:重力、摩擦力、弹力、推力和拉力等。

1.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将多个力合成一个力,可以使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计算。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可以使用力的正反向分解原理进行计算。

1.3 动力学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改变其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 F=ma 表示。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第二章:压力和浮力2.1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压力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

- 压力的计算:压力 P = F/A,其中 F 为垂直于平面的力,A 为受力面积。

2.2 浮力- 浮力的产生: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 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规律: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浮出;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物体悬浮;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沉没。

第三章:机械能与能量转化3.1 功与能- 功的定义:当力作用的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为力的大小与位移的乘积。

- 功的计算:功W = F·s·cosθ,其中 F 为力的大小,s 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θ 为力与位移的夹角。

- 能的定义:物体由于位置、形态或其他因素具有的做功能力。

- 动能和势能:动能为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势能为物体所具有的位置相关的能量。

3.2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的转化:机械能转化包括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动能转化为势能。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封闭系统中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第四章:简单机械4.1 杠杆- 杠杆的定义和组成部分:杠杆是由支点、杠杆臂和力臂组成的刚性棍棒。

初三物理课程复习力学篇

初三物理课程复习力学篇

初三物理课程复习力学篇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涉及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效果等内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力学知识,接下来将从力的基本概念、牛顿三定律和力的合成分解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通常用箭头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大小可用牛顿(N)作为单位,力的方向与箭头的方向一致。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改变形状或变速。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1.1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在物理学中常用符号“g”表示。

在地球上,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质量越大,重力越大;质量越小,重力越小。

在计算力时,我们可以使用重力公式:重力=质量×重力加速度(g)。

1.2 弹力弹力是物体受到弹性物体作用时产生的力。

当我们压缩或拉伸弹簧时,弹簧会对物体产生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压缩或拉伸的程度成正比。

1.3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由于不平整度或不同材料间的阻碍而产生的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没有超过摩擦力时,静摩擦力将阻止物体运动。

当物体开始运动时,则产生动摩擦力。

二、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情况的基本法则。

它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2.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会沿着原来的路径继续运动,或者继续保持静止不动。

2.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加速度变化情况。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其中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2.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换句话说,力的作用总是成对出现的。

例如,当我们站在地面上时,我们对地球施加一个力,而地球也对我们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运动规律。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力学是必考的内容,因此掌握好力学知识点对于取得良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重点解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力的基本概念在物理力学中,力是引起物体运动、形变或者状态变化的原因。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受到的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

常见的接触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而非接触力有电磁力、引力等。

二、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会保持下去,直到有外力作用才会改变。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重力1. 重力是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其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与地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重力的公式为:Fg = mg,其中Fg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约为9.8m/s²)。

3. 重力与物体所在位置无关,与物体所处的环境无关。

四、摩擦力1. 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并相互滑动或者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它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2.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是物体在没有相对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

3.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以及相互压力之间的乘积有关。

五、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弹簧弹力:弹性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恢复力,其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

2. 载荷与张力:当物体被绳索或者线条悬挂时,张力是绳子或者线条对物体的拉力,其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3. 斜面运动:斜坡是一个常见的运动实例,应用牛顿定律和三角函数可以计算物体在斜坡上的加速度和速度。

初中中考物理专题复习之初中力学基础、力与运动

初中中考物理专题复习之初中力学基础、力与运动

初中中考物理专题力学基础、力与运动1.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由定义可知有力的存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

这就是力的物质性。

“对”字前面的物体,我们常把它叫施力物体(因为它施加了力),“对”字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受力物体。

有力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物体间只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有力,若只有物体,没有作用,也不会有力。

(2)力的符号和单位①在物理学中,用字母“F”表示力,为了区分不同作用或性质的力,还常常用其他字母表示力,如重力—G。

②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1>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例如:刚驶出站台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2>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例如:匀速行驶的汽车拐弯了。

<3>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发生改变。

例如,向斜上方抛出的铅球,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如用力捏橡皮泥,使橡皮泥变成各种形状;用力拉弓,使弓张开;将尺变弯等。

都是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①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效果的关系,可采用控制变量法。

②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这样的图就叫做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1>在受力物体上画出力的作用点。

<2>确定力的方向并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3>在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并在旁边标出力的符号,知道大小的要用数值标出来。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即施力的物体同时也受力。

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且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