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起源文化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奈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五文字”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题刻词句的最早年代,但仅见诸记载,原物已佚,尚不知是刻于壶底还是壶身。

据考证最初的镌刻大多位于壶底和壶盖的边沿而很少见于壶身,其内容也仅仅记载着作者的名号而已。

稍后便有在砂壶身上题刻诗句的作品出现,绘画绝少。

明“供春壶”之前的紫砂陶刻是用竹尖刀制陶工具在坯体未干时刻制的,其刀刻痕与现代意义上的陶刻味有明显区别,后发展成用专门的铁制刻刀在坯将干未干时镌刻。

明清以降,宜兴紫砂名气大盛,紫砂壶以简括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和安逸恬静之态深受文人学士关注,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宜兴定制紫砂壶和文房玩具者甚众,如赵宦光、董其昌、顾元庆、郑板桥、吴大徵、任伯年等定制的壶器均署室斋名以传世。

紫砂壶成为众多文人闲士品茗吟诗,风花雪月时的把玩物,其典雅、恬适、朴茂的风格正与文人澹泊、雅致、清丽的审美情趣相吻。

宜兴紫砂壶紫砂壶镌刻题辞的盛行,推进了文人直接参与创作。

有意识地将紫砂壶作为创作的载体者,当推清嘉庆年间的陈鸿寿字曼生。

陈曼生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不仅娴熟于金石书画,更是嗜壶成癖。

他和杨彭年合作设计的紫砂壶,其色含蓄,其质温润,其形典雅,亦书亦画的陶刻艺术“切茶、切水、切壶、切情”,可谓美妙绝伦。

由于陈曼生的倡导及一批金石书画家的参与,推动了紫砂陶刻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品位。

陈曼生留下的“曼生十八式”可称道艺结合的经典,后世奉为圭皋。

曼生之后“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了文人和匠师合作时共同认可的审美标准。

与曼生同时代的梅调鼎,曾在一款称砣款式的“秦权”壶上题铭:“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称来”,其文回味十足,其字遒劲有力,方寸之间便构成壶、字、意、情皆佳的绝妙之作。

毕业论文__漫谈紫砂壶

毕业论文__漫谈紫砂壶

毕业论文__漫谈紫砂壶漫谈紫砂壶摘要:本文从紫砂壶的起源、原料、造型、工艺要求、创新要素等方面对珠圆玉润的紫砂壶进行了分析。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这是清代诗人汪文柏在《陶瓷行》里对宜兴紫砂由衷的赞美。

只有对紫砂壶具有深刻的理解~方能深谙其道。

关键词: 珠圆玉润宜兴紫砂紫砂泥工艺要求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享有声誉,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

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

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

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

紫砂壶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其身价贵重,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一、紫砂壶的起源最早,人们是认为紫砂壶起源于明代,由明代人周高起提出,他在《阳羡茗壶系》“创始”中说:“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

闻之陶云家: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翁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僧,姓名与生平不详,明周容《宜兴瓷壶记》认为他是“万历间(1573—1619年)大朝山寺僧”,是他从陶工那里学会制陶技术而发明了紫砂壶。

以后,清吴骞《阳羡名陶录》等也如是说,直到现代,由于人们在文献中发现,早在北宋已有了有关紫砂器的记载,才提出了紫砂壶起源于北宋说,而1976年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古龙窑和宋代紫砂器残片的发现,紫砂壶起源于宋代说逐渐取代了明代说,成为了现代最为流行的说法。

不过,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紫砂器始于北宋,但就文献记载而言,确似乎还更早。

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之用》有曰:“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 “熟盂”,即盛沸水之盂,“瓷”当是瓷,而“沙”,按照上面对宋代史载的解释,则应为紫砂泥,“或瓷或沙”即是或用瓷土或用紫砂泥制成的熟盂。

也就是说,在唐代紫砂器已出现。

在对北宋紫砂器残片的研究中,人们有一种认识,即认为此时的紫砂器已经很成熟,其起源似乎还应更早。

紫砂的历史故事

紫砂的历史故事

紫砂的历史故事50米高的蜀山,500米长的老街,20多米宽的蠡河,这里不仅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也是明中晚期至上世纪60年代宜兴紫砂的生产和销售中心。

山上是泥土与火焰的世界,山下商贾云集,烧成的紫砂器从蠡河码头启程,进入太湖后被运往全国各地……蜀山的热闹延续了近500年,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紫砂生产中心转移到丁山,蜀山才沉寂下来。

南京博物院考古队经过3年的考古勘探、发掘,渐渐揭开了埋藏在岁月长河里的紫砂故事……考古确认:紫砂起源于明中晚期宜兴紫砂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有唐、宋、明三种说法。

唐代说的根据是文献,唐僖宗时在唐朝做官的朝鲜人崔致远在《桂苑笔耕集》中有“坐演紫泥……掌陶钧而不晚”的记述,持此说的人认为“紫泥”就是指紫砂。

有人以北宋梅尧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等诗句,认为紫砂源于宋代。

更多的人倾向于明代说,考古队领队杭涛认为,中国茶文化有“唐煎宋点”说,唐代是煎煮茶叶片,宋代是冲点茶叶末,明代才有了我们现代喝的散茶(炒青)。

朱元璋第17子朱权所著《茶谱》是明代第一本茶书,上面记述的饮茶方式还是点茶,茶具为银、锡、铜之类。

此后近百年无茶书,明晚期突然出现一大批茶书,记述紫砂已经成为全国流行的茶具。

《阳羡茗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按“近百年”推算,紫砂被从陶土中挑选出来加以利用,当在明代中期。

据《阳羡茗壶系》记载的传说,紫砂壶的创始人叫供春,他是个书僮,明正德年间陪伴主人吴颐山到金沙寺读书,并学着寺中老和尚的样子做茶壶,金沙寺僧和供春同被列为紫砂壶的“开山鼻祖”。

目前能确认的最早紫砂壶出土于南京吴经太监墓,墓葬时间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

此次考古发掘在一个探方的最下层发现了一批特殊的紫砂壶陶片,其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不仅与吴经墓紫砂壶如出一辙,而且与金坛明代中晚期井内出土的紫砂壶、罐造型上基本一致,这为紫砂起源于明代中晚期提供了可靠证据。

浅谈紫砂陶的起源和发展

浅谈紫砂陶的起源和发展

“ 紫泥新 品泛 春华 ” , 欧 阳修 的 “ 喜共 紫 瓯饮且 酌 ” 都表明
了 紫 砂 的 生 产 的 年 代 。但 是 专 家 学 者 从 当 时 的 文 献 和 时
这 些指代 的皆是一 种瓷 器茶 碗 、 茶盏 , 并 非 紫 中 国在 世 界 上 享 有 “ 陶瓷之国” 的美誉 。 千万年来在 中 代 上来看 , 国陶 瓷 史 上 , 6 0 0 0多 年 前 的原 始 社 会 , 曾经 的新 石 器 时 代 , 砂 器。 这 一 时 期 的 陶器 以 彩 陶 和 黑 陶 为 代 表 : 商代的 白陶、 硬 陶、
也 是 源 自千 百 年 的 悠 久 陶 瓷 文化 得制作 陶器 . 各方 面都发 生了深刻 的变化 , 制 陶 技 术 不 断 手 工 技 能 的 发 展呈 现 , 发 展 和提 高 的 基 础 上 , 中 国 人 发 明 了 瓷 器 。陶与 瓷 相 互 辉 映, 陶 瓷 器 皿 的 发 明 不 仅 解 决 了人 们 所 需 . 成 为 生 活 中 不
壶腹、 壶 盖和壶钮 形成 了协调 统一 的圆 中圆 , 从 侧 面 看 壶 砂所 要表现 的也是人 们 内心所追求 的 , 对此 , 制 壶艺人 们
腹、 壶盖 和壶钮 又各 自形成 了椭 圆。一把紫 砂壶 的好坏 , 需要 的是高 度的鉴 赏能力 , 紫砂艺术 的表现 , 也 是 审美需 与口, 盖, 嘴, 的 子 的 处 理 看 齐 。 自来 圆 壶 都 是 曲线 的 表 求 的 , 紫砂艺 术之 美 , 不仅 仅是 为 了追求 艺术 上 的无 尚 ,
现, 有 着 张 力 和 舒 适 自然 的 流 畅 感 . 在 紫砂 壶 的表 现上 , 更 是 为 了 简 单 的实 用 性 为 主 ,单 纯 的 艺 术 与 实 用 性 才 是 张弛有度 , 所 以对 它 的 力 度 需 要 很 强 的把 握 。 该 如 何 品 赏 紫砂 最终 的追求 。 在于人 。 在其可言 与不可言 问 。 自可 窥 见 其 妙 处 。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作为一种用于沏茶和品茶的器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它不仅仅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从茶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简史。

一、茶具的起源茶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

据传,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开始采摘茶叶。

起初,人们将茶叶直接煮水饮用,没有专门的茶具。

随着茶叶的普及,人们开始注意到茶叶的煮沸温度和时间的重要性,于是茶具逐渐出现。

二、茶具的发展1. 早期茶具早期的茶具主要是以陶器为主,如陶壶、陶杯等。

这些茶具简单朴实,制作工艺粗糙,但已经满足了基本的茶叶沏泡需求。

2. 宋代茶具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具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的茶具以瓷器为主,瓷器的出现使得茶具更加精致,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宋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青瓷茶壶、白瓷茶杯等。

3. 元代茶具元代茶具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创新性。

茶具的种类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精湛。

元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铜茶壶、铁茶杯等。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茶具的专门制作工坊,使得茶具的生产更加规模化。

4. 明代茶具明代是茶具发展的重要阶段,茶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明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紫砂茶壶、青花瓷茶杯等。

紫砂茶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和造型成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之一。

5. 清代茶具清代茶具在形式和工艺上都有所创新。

茶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清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景德镇瓷茶壶、粉彩瓷茶杯等。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茶具制作工艺,如釉下彩、鎏金等。

三、茶具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具在形式和功能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茶具的形状逐渐趋于多样化,从最初的简单壶杯,发展到了茶盘、茶船、茶碗等多种形式。

茶具的功能也逐渐扩展,除了用于沏茶和品茶外,还可以用于展示和欣赏。

茶具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陶器,发展到了瓷器、铜器、铁器等多种材质。

每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味,丰富了茶具的选择。

紫砂壶的文化艺术欣赏及思考

紫砂壶的文化艺术欣赏及思考

1 前 言
秀、 气势铿锵 ; 秀竹则 要求娴静 有致 、 俊 逸潇洒 。 劲竹 喻 以
中 国传统 文人 内心 的 自喻 、 自尊 、 自省 、 自强 的精 神 : 冬 梅 严 寒 中独俏 素枝 闲花 , 以简为 主 , 达 到疏 在陶瓷 艺术 中 , 紫砂是一个 特殊 的品种 , 它 具 有 与 众 又须 主杆苍 劲 , 少 里寓 多 , 富有活 力气 息 的艺术 效果 , 所 以 紫 砂 不 同 的性 能 、 用途 和艺术风格 , 它 是 一 种 实 用 与 美 高 度 和 中 见 密 、 谐、 妙 不可 言 的特 殊 工艺 品 , 紫 砂壶 以简练 大方 之形 、 谆 花 器 不 仅 要 形 象 生 动 ,构 图简 洁 而 且 应 巧 妙 地 利 用 紫 砂 朴 典雅之 色 、 安祥恬 静之态 。 跻 身 于 中 华 民族 文 化 艺 术 之 泥料的天然色 泽来 增强其艺术效 果。
《 象毫 霉

I警 ≥翌 ≯ 霉 F ? ≥筘 嚣霉 荔霉 荔
《 l j
曩 y 誓 墨《 ≮ 毋 ≥。 曼。
( 上接 第 5 6页 )
为 第 一 性 。注 重 自我 表 现 。它 的 制 作 可 以 是 一 个 具 象 的 简 言 之 , 传统 的紫砂 与现代 陶艺最 主要 的差异 在于 : 前 者 形。 也 可是 一个 抽象 的形 , 或是 一个 器 皿之 形 , 即 便 是 一 属 于工艺 美术 范 畴 , 后 者 属 于纯美 术 范 畴 ; 前 者 重实 用 、 个 器 皿 之 形 也 并 不 一 定 首 先 考 虑 它 的 实 用 功 能 .而 是 通 重制 作 , 后者 重 “ 思” 、 重学识 和个性 ; 前 者形式 程式化 , 制
天 人 合 一 的境 界 和情 趣 。在 今 天 , 茶 即 是 日常 生 紫砂 “ 花货” 源 于 自然 , 而高于 自然 , 造 型不仅应 具有 璞 归 真 、 又是传递 友情 的媒 介物 , 人 们视饮 茶为 物质 适 度性 的艺术夸张 ,又应着 意于风 格潇洒 。此类壶 艺 以 活的必需 品 ,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

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

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

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

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

紫砂陶是中国陶瓷中的一支奇葩。

它的历史并不长,但其起源和发展,却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及茶饮方式的演变紧密相连。

宜兴的陶瓷业,上溯新石器时代,已历几千年,为紫砂陶器的发展准备了优厚的条件。

宜兴的紫砂陶器创于北宋,初期制作粗劣,直至明代中期,上层社会的文人墨客盛行饮茶之风,宜兴紫砂才开始盛行。

明代人泡饮讲究"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此时,紫砂器的造型艺术臻于成熟,各种款式层出不穷。

明万历后,到清代乾隆时,宜兴的紫砂业迅速发展至全盛期,并向纵深方向发展。

除大量生产紫砂壶外,紫砂花盆及各种陈设品、文房四宝等,形式纷呈,应有尽有。

直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直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的紫砂艺术 品,其 外 形 结 构 一 定 是 基 于 传 统 文 化 的 发
范丽静(
* 作者简介:
1980—),本科;主要从事紫砂制壶工作。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122 ·
陶瓷
(紫砂艺术)2022 年 12 月
Ce
r
ami
c
s
值和艺术水平。紫砂壶艺术千百年来历代相传,紫砂壶
张的年轻人,同时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紫
己,为国家竭尽忠诚的评价,岳飞的故事也激励着后世
砂壶在发展的道路上,既有传统文化的正确导向,又有
之人,在国家危难之际要勇于奉献自己,为国家做出自
能够独立创新的匠心,这就是紫砂壶的文化价值,归根
己的贡献。这样的故事时至今日依旧能够感动当代的
到底还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的紫砂
以体现出紫砂壶独一无二的魅力,经过艺术的创造,紫
视觉冲击。壶器的主要结构是参照商朝青铜器时代的
砂壶成为个性且文化内涵高的艺术品佳作。
编钟,编钟是一种古钟,是古代用于祭祀、宴请的主要乐
器,编钟兴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在西周时期,编钟不
仅仅礼乐文化,中国的礼乐文化源
几分柔美,整件作品无论是从轮廓还是线条的布置过渡
有了一种艺术意蕴而别具一格。
得十分自然、一气呵成。
“精忠报国壶”作为一件以古代编钟为原型的作品,
题于紫砂壶之上的款识,也是一件优秀的紫砂壶点
睛之笔,一般都是代表着创作者表达的创作主题,通过
其装饰刻画手法富有灵魂,将点、线、面三者恰到好处地
这些文字来确定创造的方向,帮助收藏者更好地了解作
的,这也是紫砂壶在历史的长河中打磨出来的。

第四讲 紫砂的起源与发展

第四讲 紫砂的起源与发展
陈鸿寿(1768-1822)曼生壶
邵大亨(1831-1874)鱼化龙壶、龙头一捆竹
黄玉麟(1842-1913) 顾景舟(1915-1996)
21
二、紫砂特殊的材质
(一)紫砂泥的属性
高岭土—石英—云母类型 含有:硅、铁、钙、镁、锰、钾等化学成分 烧成温度:1120℃~1150 ℃,氧化气氛烧成 各种泥料对温度要求的不同
68
优点 解决了手工制作不易达到的复杂造型问题; 统一生产规格,提高形制的准确性; 有利于批量生产; 缩短了技术工人的学习周期。
61
3. 注浆法
1958年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引进在陶瓷生产中广泛
采用的一种成型方法。
过程:利用石膏模型的吸水性,将泥浆倒入模中,待石膏 吸泥到一定厚度时将中间多余的泥浆倒出,至适当干度时 再将石膏模脱开,便得到一件中空的泥坯。 缺点:
22
(二)紫砂泥矿
紫砂泥是单矿原成泥,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具有
先天的优良条件。
紫砂矿原料外观一般呈紫红色、紫色,有微细银点闪
烁,并隐现浅绿色的斑点。 也有外观呈天青色(天青泥)
23
原矿与烧制后的颜色
紫泥——紫色、紫棕色、深紫色。 本山绿泥(浅绿色)——米黄色 红泥(石黄,呈黄色或红色)——暗红色、朱红色
——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 ——把手及提梁不易使壶口面失圆; ——可以制作敞口或大口面茶壶。
不需加配其他粘性或瘠性原料,能单独成陶。 双重气孔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外形平整光滑富有光泽,不需施釉。
42
三、独特的成型方法
传统手工成型
石膏模挡坯法
注浆法
轱辘车拉坯法
43
1. 传统手工成型

紫砂壶的介绍

紫砂壶的介绍

紫砂壶的介绍紫砂壶的介绍一、紫砂壶的起源紫砂壶起源于中国江苏宜兴,据传始于明代。

该艺术与制造流派世代相传,如今已成为中国传统茶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紫砂壶的种类1. 制壶大师款制壶大师款是指由以宜兴陶土为材料,由宜兴陶艺大师手工制作的紫砂壶。

这些制壶大师不只是手工造型精湛,更是对紫砂壶的技艺世界闻名。

制壶大师的款式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每一个制壶大师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意,每一个作品都具有收藏和投资价值。

2. 宜兴流派款宜兴流派款是指由宜兴陶艺家制作的紫砂壶。

宜兴是紫砂壶的故乡,它的陶土质地坚实,烧制出的壶身细腻光滑,且保温性能极佳。

宜兴流派款的紫砂壶形式多样,有玩物象形、花卉图案、人物故事等等,每一件都透露着宜兴陶艺家的匠心和创意。

3. 非遗传承款非遗传承款指的是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的紫砂壶。

这些传承人继承了紫砂壶制作的传统工艺和技巧,并将创新元素融入到制作中,让紫砂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艺术魅力。

非遗传承款的紫砂壶以其独特性和稀缺性备受瞩目,是收藏家们争相追捧的对象。

三、紫砂壶的特点1. 造型多样紫砂壶以其造型多样而闻名。

它们有着方正、圆润、柔美、奇特等各种形状,可以通过不同的造型来体现不同的审美观点与人文内涵。

2. 土壶出现与其他陶瓷制品相比,紫砂壶独特之处在于其材料以及制作工艺。

紫砂壶采用宜兴紫砂泥为原料,经过制作、烧制、施釉等多道工序制成。

宜兴紫砂泥的特点是由于含有大量的石英砂,所以烧制后的紫砂壶颜色绚丽多样,纹理自然优雅。

3. 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紫砂壶既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又具有实用性。

壶身因宜兴泥质的特殊性能而有很好的保温效果。

同时,紫砂壶的壶嘴、壶盖以及壶柄设计也非常合理,方便使用。

四、紫砂壶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紫砂壶具有很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受藏者青睐的紫砂壶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还是保值增值的投资产品。

目前市场上部分稀有紫砂壶价格居高不下,成为众多收藏家和投资者追逐的对象。

浅谈紫砂壶的起源、作用及鉴定

浅谈紫砂壶的起源、作用及鉴定

3 总结
பைடு நூலகம்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袁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加袁偶 有闲暇时袁品一壶以别有韵味的梅报春紫砂壶泡的茶袁把节 奏慢下来袁也是一种乐观的尧健康向上尧积极的生活态度遥 这 时泥不仅能感受春回大地复苏的美好袁也能给人意境清悠袁 宁静淡泊遥 安稳尧闲适间既是享受袁又是闲情与逸致遥
. All Rights Reserved.
52 FOSHAN CERAMICS Vol.23 No.4 渊Serial No.201冤
范乃军
渊宜兴 214221冤
野供春壶冶以外形似银杏树瘿状而得名,造型古朴精工尧温 雅天然,负有盛名遥 壶身作扁球形,泥质成素色,凹凸不平,纹理缭 绕,寓象物于未识之中,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遥
紫砂壶曰供春壶曰历史
渊上接第 52 页冤
泡茶原味不变遥 紫砂老壶色彩沉稳厚重袁越使用越显光滑 滋润遥
4 紫砂壶的鉴定
多了解紫砂陶的文化史尧发展史袁具体历史时期的原
料渊矿土冤尧成形工艺尧装饰尧烧成等特点袁以及这些珍贵的 记录和相关图片袁是我们鉴定尧考证紫砂壶真伪的重要依 据之一遥 但这些前人记载的资料显然不够袁对于器型的特 征袁即使是同一个物体袁每个人出于自己的理性和感性认 识的不同袁其描述都各不相同袁有的在叙述中还掺入了大 量的想象袁也不乏夸张之处袁这些都会影响后人的真伪判 断遥 实践证明袁紫砂壶越老价值越高遥
4 总结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袁小小的朱泥壶袁既不大气袁也无 巧妙地造型袁更没有精雕细刻的装饰手段袁但是它小巧玲 珑的手感和天成的泥料正是引得众多对壶艺有了解的人 的喜爱和推崇遥
渊上接第 49 页冤
式袁这种借鉴自然袁手工精良的艺术品袁是紫砂艺人所具 备的德尧智尧馨的具体表现袁也是作品表达意向美的韵律 所在遥

紫砂的历史

紫砂的历史

行会和公会组织:清光绪初年,宜兴陶业按其产品质地分为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类行业,且各有行会行规。“不是同行,不得烧窑”,要烧窑就必须入行,并须交纳较高的入行费。行会内部实行统一的议价并强制执行。对紫砂壶的出品,其款式必须以姓名为记,不用商标;技术上实行严格保密,有“传子不传女”的说法。1915年,缸业(粗货业)公所、黑货业公所、黄货业公所、砂货业公所、紫砂业公所以及溪货业行会正式成立,各自生产营销专业陶器产品。紫砂业分布在蜀山、潜洛、上袁一带,主要产品是紫砂壶、茶具、花盆、瓶、鼎、碗、碟、文房饰品和假山石景等精细工艺品与普通茶具。
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起,宜兴陶器被东印度公司订购,运往泰国、绚甸和印度等国。康熙四十八年,德国人包特格尔在德累斯顿城仿制紫砂壶,并撰有《朱砂瓷》的论文。乾隆四十五年西班牙国王查理士三世在布恩来提罗设立瓷厂仿制宜兴陶器。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宜兴鹊葛明祥、葛源祥两兄弟烧造的均釉陶和其他窑户烧造的紫涛陶等产品,通过宜兴窑户开设在国内大中城市的陶器行、店,源源不断地销往日本、东南亚以及美洲、欧洲等地的国际际市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鼎山鲍氏、陈氏两家大窑户合资在新加坡开办了“鼎生福”陶器店,直接经销大龙缸、洋坛、紫砂壶等产品,先后达10年之久。宣统二年(1910年)鼎山大窑户鲍明亮在上海开设了“鲍信源”陶器行,专营外销业务。当时,紫砂壶除远销日本、欧洲、墨西哥、秘鲁、智利外,还畅销南洋群岛,南洋华桥特别喜爱紫砂壶,暹罗华侨还为紫砂壶镶金嵌银。嗣后,宜兴窑户又在上海、杭州、天津等大城市开设“铁画轩”,“吴德盛”、“豫丰”、“福康”、“葛德和”等陶器行、店,定制紫砂壶,上刻各店商号,销往国外。“铁画轩”是设在上海的一家公司,主要业务是出口欧洲、日本和东南亚。产品以优美的书法著名。创办人为戴国宝。公司印记是“铁画轩制”,阳文篆书,外围以圆框或方框。“戴氏”方印是店东的名字,他也自署“玉屏”及“玉道人”。铁画轩的出品上可能有陶工、刻工、公司或是东主等多个印章和签款。

怎样鉴定老紫砂壶的年代

怎样鉴定老紫砂壶的年代

二十世纪的紫砂壶 组图来源 解放网 解放日报 上海 跟贴 条 手机看新闻王琪森最近,应著名紫砂壶艺家、收藏家许四海先生之邀,协助其编辑《历代紫砂名壶 民国卷》,得以观摩其珍藏的一大批民国精品名壶。

紫砂壶艺发轫于北宋。

万历年间出现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三大师,从而出现了紫砂壶艺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至清康熙年间,博学多才的陈鸣远崛起于壶苑,别开生面。

嘉道年间,以 陈杨合璧 名世的陈曼生、杨彭年领军紫砂。

稍后又出了天才型大师邵大亨,从而促成了紫砂壶艺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相继者亦有朱石梅、黄玉麟等名家。

后太平军与清军对峙宜兴,陶都成了战场,遂使壶坊萧条、窑场烟灭。

而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随着上海在金融、商业、贸易、工业、建筑等方面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一大批紫砂名家汇集上海,从而形成了紫砂壶艺史上的第三次高峰。

但在紫砂壶艺史上,对此却未有论述与评定,造成了一种研究的空白和发展的断层。

海上紫砂壶艺精英群体从清末民初开始,一批宜兴的紫砂壶艺高手名家从泥泞的乡间村头或是狭小的古镇小城走出,来到商贸繁荣、经济发达的 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的上海,在这里发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拓展的空间和生存的机缘,及至二三十年代,可以讲宜兴紫砂界第一流的名家已大部分云集黄浦江畔,真正形成了一个海上紫砂壶艺大师群体。

其中有陈光明、蒋彦亭、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汪宝根、程寿珍、冯桂林等,还有当时属学生辈、后成为大师的顾景舟、蒋蓉、王石耕等。

可以这样讲,这是现代壶艺发展史上最优秀、最卓越的精英团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最早负艺涉足海上的宜兴紫砂名家,应当讲是以陈光明为筚路蓝缕者。

陈光明壶艺卓越,技法精湛,尤精于配泥,高仿几可乱真。

他的紫砂茗壶讲究格调,古茂雅致,被艺界誉为 二陈 ,即清初陈鸣远,清末陈光明。

在辛亥年后,他看准了上海发展的商机及市场需求,即来制壶仿古,并与下海庙、龙华庙、玉佛寺等多有交往。

由许四海收藏的钵盂提梁壶就是下海庙的镇庙之宝。

试论紫砂壶所寄寓的文化内涵

试论紫砂壶所寄寓的文化内涵

试论紫砂壶所寄寓的文化内涵【摘要】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紫砂壶的历史渊源和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的介绍,探讨了紫砂壶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其象征意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陶艺特点以及在收藏与价值方面的表现都得到了深入分析。

结论部分着重阐述了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象征以及其在今天的文化内涵所体现的意义,同时强调了紫砂壶在传承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紫砂壶所寄寓的文化内涵,并体会到这一传统工艺在当今社会的珍贵和重要性。

【关键词】紫砂壶、历史渊源、中国茶文化、制作工艺、文化内涵、象征意义、传统文化、陶艺特点、收藏价值、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内涵意义、传承重要性。

1. 引言1.1 紫砂壶的历史渊源紫砂壶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濂溪河畔的宜兴被誉为紫砂壶的故乡。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已有紫砂壶的雏形,至明代已日益完善。

紫砂壶的制作技艺在明清时代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宫廷贵族喜爱的茶具之一。

清代乾隆皇帝更是对紫砂壶情有独钟,成为其收藏的珍品之一。

紫砂壶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此后历经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和风格。

紫砂壶在历史长河中承载了无数茶人的情怀和文化传统,成为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茶道的重要工具,更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珍品之一。

紫砂壶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和茶文化的熏陶,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1.2 紫砂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茶具之一,在中国茶文化中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自宋代起,紫砂壶便被广泛应用于茶道中,成为茶艺表演的重要工具。

紫砂壶优良的保温性能和呼吸性让茶叶在其中得以充分膨胀,释放出更浓郁的香气,提升了茶的口感和品质。

在中国茶文化中,紫砂壶被视为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被誉为“一壶之主”。

紫砂壶的起源 紫砂壶的由来简介

紫砂壶的起源 紫砂壶的由来简介

紫砂壶的起源紫砂壶的由来简介>紫砂壶宋朝就开始流行了,苏东坡、梅尧臣等大文豪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

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就讲了用紫砂陶壶烹茶。

但宋朝紫砂制作的资料很少留下来,又鲜有实物,究竟如何,还有待考证。

紫砂制作的历史一直到明朝才清晰起来。

紫砂壶的出现,主要来源人们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

紫砂壶泡茶就流行开来,紫砂制作家也应运而生。

有可靠文献记载,明朝正德、嘉靖时期的龚春(供春)是推广紫砂壶的重要人物,有人说他是创始人,但紫砂壶宋朝时期就开始出现,自然说龚春是创始人不妥。

龚春作为最出名的紫砂制作人,其实他流传的作品也无法证明其真。

龚春把手艺传给时大彬、李仲芬,这两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大师。

时大彬制作紫砂壶风格高古,造型流畅灵活,不求工巧雕琢,但求朴雅坚致,妙不可思。

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

以上4人可以称为第一代的紫砂壶大师。

第二代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

陈鸣远最大的贡献,是一改紫砂壶的严谨风格,把日常所见的核桃、栗子、荸荠、花生等造型入壶,擅长堆花积泥,精工细作,使紫砂壶变得极具生动活泼、形象喜人,开创了一代风气;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印的形式,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影响了之后紫砂壶的发展。

(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

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

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第三代紫砂壶大师诞生在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陈鸿寿、杨彭年是代表人物。

陈鸿寿是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他的艺术主张新颖脱俗,认为“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见“天趣”。

紫砂壶介绍

紫砂壶介绍

紫砂优势江苏省宜兴是紫砂壶原料——紫砂泥的唯一产地。

紫砂壶是由砂和泥(粘士)混合而成,因呈现紫黑色而得名。

俗语说少即是宝,紫砂壶想不宝贝也难。

紫砂壶含矿物质,铁质重,有调节人体内分泌及血脂、血糖、胆固醇含量,降肝火,帮助胃功能过滤尿毒。

它还有一样与众不同的妙处,就是壶身上的砂粒与泥之间有不易看出的离合,能够与壶外的空气接触,所以壶内茶水隔夜犹香,甚至传说可放十年而不腐。

更神奇的是,紫砂茶壶内有看不见的气孔,可以吸收茶叶的香气,并改善茶质,所以“壶痴”们都知道,泡不同的茶,就要采用不同的紫砂茶壶,一个紫砂茶壶只能泡一种茶叶。

说了这么多紫砂壶的好处,是不是有点冲动想立即去买一个来玩?别急,您要学会挑选才行。

不论哪种款式的茶壶,其嘴、把、盖都要配置和谐,匀称舒展。

口与壶盖关系要紧密通转,平正妥贴。

检验的方法是用手指沿盖子的边缘轻击,发出磕碰声的就是盖或口不够平正;抓牢壶把旋转壶盖,看看能否通转,如果感到时紧时松,说明把口或盖口不圆(要能通转问题就不大)。

方器和盘纹器的盖子,从各个方向盖上去,都要能和颈肩吻合。

此外,要检查盖子上的通气孔是否通畅,嘴管内的通水网眼是否堵塞,其总面积是否过小。

放在桌子上看是否平稳。

把壶身托于掌心,用盖珠轻敲壶身,听听声音是否清脆。

如发哑声,恐有暗伤。

用手掌抚摸全壶,触觉是否舒服。

以手指插入耳把圈内,试试端举起是否顺手,最好能试一试水,看看有无滴水涎水现象。

紫砂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的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

宜兴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

紫砂器以器型,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

其器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变万状。

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

宜兴紫砂的起源和历史变迁

宜兴紫砂的起源和历史变迁

1前言话说宜兴紫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从那时起就为宜兴的紫砂作了基础,二千多年的发展史,岁月的更迭和变化,让淳朴的紫砂增添了几许神秘。

2宜兴紫砂起源和发展变迁宜兴自古就有陶都美誉,上溯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制陶。

诗人卢仝,写下了“天子爱喝阳羡茶,百昌不敢先开花”的咏茶名句。

大文豪苏轼《菩萨蛮》一词中就曾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阳羡以“阳羡茶”、“金沙泉”、“紫砂壶”为人所称道,就足以说明当时的阳羡也就是宜兴,有着深厚的茶文化渊源,为紫砂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中说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北宋欧阳修的《和梅公仪茶》这首诗中也写道:“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紫泥、紫瓯等被后人认为是宋代生产紫砂壶的史料依据。

我们虽不能断定紫砂是否在宋代真的存在,但从众多的史料典籍中指出,紫砂壶的最早创始者,是明代正德年间供春的师傅金沙寺僧,1966年南京中华门外油坊桥发现的明嘉靖12年司礼太监吴经的墓中,曾出土了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紫砂提梁壶“吴经提梁”。

而早期宋代的窑址出土过的紫砂陶片,并不能称之为紫砂壶。

也就是说到了明朝紫砂正式以茶壶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一把供春壶的诞生,翻开了紫砂的历史篇章。

宜兴紫砂壶因其造型千姿百态,色泽丰富多彩,匠心独运的手工技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说道:“近百年来,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

陶曷取诸?取诸其制。

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也。

”紫砂文化包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内涵使得紫砂名扬海内外,在数百年的时间里泡茶不走味,双气孔的结构,月宿不馊而成为世间茶具之首。

紫砂一代宗匠时大彬可谓是承供春之后的又一位开拓者,他将紫砂的技艺发展到新的高度。

不仅在泥料的配制、成形、器形的设计上都非常独道。

据《陶羡名陶录》中记载,“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王慧雯(宜兴214221),紫砂不是一下子就出名的,紫砂壶也是粗陶演变而来,从而使用紫砂这种特殊的稀有的泥料所制,由日用工艺品进而升华到艺术品的过程,兼日用品和观赏于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

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供春,陈曼生等。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

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

”因此而得名。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直接影响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

所以,有必要谈谈紫砂艺术的审美问题。

砂壶之美可归纳为: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之五类。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

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

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

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

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

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杭涛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

”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

这次考古发掘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金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罐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应是明代紫砂。

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

由于紫砂原料的可塑性好,紫砂陶的成型工艺有着与其他陶瓷工业与众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技艺。

这是几百年来历代艺人们的技术实践,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合理的手工制作技法。

如制作圆器,用泥条、泥片、镶接后,再打身筒成形;方形器,用泥片镶身筒成形,最后细部加工完成。

一般从处理泥料到坯件成形的全过程,均由同一人制作完成。

因此,一件作品的工艺质量、艺术价值的高低,都取决于设计制作者的技术水平、艺术素养,操作技术的熟练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