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俗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维系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完善,部分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不够深入。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和活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再者,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授水平有限,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此外,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主体意识不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觉性。

最后,缺乏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无法科学、全面地评估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和成果。

因此,有必要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以促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1.2 研究意义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基因,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道德情操的重要力量。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对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深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本研究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更有助于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更多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促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的深入挖掘和探讨,对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推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践与反思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践与反思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践与反思摘要: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的基本途径。

所以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关键词:教育发展民族兴海县地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是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2007年海南州以”优化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为目标,大胆尝试学校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以来,我县教育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仍将矛盾重重,尚未开辟循序渐进的教育发展模式。

故就我县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提出以下建议。

一.寻求突破常规和传统的新型管理模式。

1 教育大发展要群策群力。

继承是基础,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创新。

就是说要合理取舍,不是一味去求新,而是对原有事物的合理部分发扬光大,才叫创新,才是科学的。

永远走一条路的人,思想一定有问题。

目前,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就是这样,教育教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表面化现象。

所以,我们要摸索可以施展才华的路子,就是说要大胆探索符合我县教育的创新型发展模式。

要构建教育与社会关系,发挥其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体现社会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监督教育教学,并随时组织召开教育会(家长会)等形式广泛采纳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谋求新思路。

我们不怕提意见,只怕没意见。

兴海教育之所以落后,就是群众沉默寡言,下无举动,上无决策。

要唤醒家长,激发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迅速推进兴海教育的大发展。

2 合理调动教师,巩固教学成果。

评估一所学校,不去看它有机栋大楼,而去看它有几位大师。

要建立长效机制,规范管理教师。

在实行规模办学,学生数大幅度提升后,我县的教师结构出现学科教师紧缺的问题,教学质量极度下滑。

所以,要尽快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互调城乡教师,合理优化教育资源。

而且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继续教育和岗位练兵等,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拓展教学思维。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反思(通用4篇)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反思(通用4篇)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反思(通用4篇)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反思(1)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学习《我们的民风民俗》这一内容,有利于同学在了解自身家乡风俗的基础上,领略各民族的风俗特色。

使同学对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激发同学的爱国之情。

这次在培育站我教学的是《我们的民风民俗》第一课时。

中国的民风民俗有很多,范围较大,内容涉及的方方面面,老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全部展现给学生。

我们的活动目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抛砖引玉,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我主要采用小组收集汇报的方法。

虽然一节小课三十分钟,但学生课前的时间是充足的,是可以随意支配的。

首先人布置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或其它形式收集传统节日中的风俗资料,让学生主动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有哪些,在收集的过程中我没有给范围,就是让他们在收集的过程中多去了解中国民俗文化。

但在课堂汇报上我给了时间限制,在课堂上学生小组代表汇报只需3—5分钟,争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教学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调查,这有利于课堂的教学。

课堂中由歌曲引出课堂教学内容,接着根据教材,检查同学们课前资料收集的成效,也设置了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考察。

老师同时给予指导,并提供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看起来老师在课堂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学生分组汇报就好,因为课堂中的教学需体现同学的学习主体性,要让同学在快乐中学习。

但其它这节课的内容虽然只是汇报四个节日的部分风俗,我课前也是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以防孩子在交流汇报过程中有些不正确的地方,自己可以做到点拨作用。

事实上也是,有个学生在课堂上说一月一日元旦节是传统节日时,我及时告知他,那是为了和国际接轨,1912年孙中山先生后定的节日,并不是古代代代相传下来的。

当然,除了让学生通过收集知道一些民风民俗以外,主要是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些民风民俗得以流传下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弘扬了正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思政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思政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思政一、引言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作为一门涉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民俗文化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塑造良好品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俗文化课程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

二、民俗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关系1.强化价值观引领:中国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家庭观、孝道观、友情观等。

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

2.培养审美情操:中国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符号,能够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3.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民俗文化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1.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在课程设置上,将民俗文化纳入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

编写相关的教材,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注重价值引领和情感教育。

2.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专业水平。

鼓励教师参与学科研究和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3.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讲座、互动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4.校本资源开发:充分利用校本资源,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通过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亲身体验和认同感。

5.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全面评价。

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外,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报告、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思政水平的提升。

四、推进民俗文化课程思政的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加大对民俗文化课程思政的政策支持力度,明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与传承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与传承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与传承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年轻人对民族文化传统认知不足,缺乏对其的传承意识。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与传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知识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应当将民族文化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中。

比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历史课程中,可以深入学习古代历史,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在艺术课程中,可以学习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风采。

通过多样化、系统化地教育,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认知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可以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展示传统手工艺品及其制作过程,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亲自体验制作过程。

还可以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晚会、端午龙舟赛等,将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融入到校园生活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三、加强家庭教育,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家庭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场所,家长在培养孩子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上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读经典名著、观看传统戏曲等方式,给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

同时,家庭要重视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家庭聚餐、传统习俗等,让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类传统文化研习班、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才能。

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传播民族文化现代科技手段的快速发展为传播民族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更具吸引力的民族文化课件、视频,融入到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对民俗文化的感受与思考

对民俗文化的感受与思考

对民俗文化的感受与思考1. 民俗文化的魅力民俗文化,这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呢!咱们平常见到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都是它的一部分。

走在街头巷尾,有时候你会发现,老百姓的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比如说,咱们过年时的贴春联,那个红红火火的场面,不仅仅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更是寄托了大家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就像“万事如意”这四个字,背后其实是对幸福生活的无尽向往啊!1.1 节日习俗的深意说到节日,那可是民俗文化中最能体现“年味”的部分了。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这些习俗不仅仅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更让我们铭记传统的意义。

春节的“年夜饭”,不仅是吃饭那么简单,它代表着一家人团聚的幸福和对来年的期盼。

这种习俗,经过了岁月的打磨,成为了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了我们心中那份最温暖的情感寄托。

1.2 民间艺术的瑰宝再来说说民间艺术,这可真是民俗文化中的“瑰宝”了。

像京剧、皮影戏、剪纸等等,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精华。

京剧的唱腔,皮影戏的神奇,还有那精致的剪纸,每一项都透露出一种古老而又鲜活的美感。

你瞧,那些剧中人物,那些剪纸里的图案,真是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让人感受到“民风民俗”的魅力。

2. 民俗文化的现实意义咱们的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它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许多传统习俗经过现代人的重新诠释,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说,现在许多人在过节的时候,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贴春联、放鞭炮,但在家庭聚会、朋友相聚的时候,依然会保留一些传统的仪式感。

这样一来,民俗文化就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位置,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2.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说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那可是个大话题。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纷纷去学习剪纸、书法、国画,这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体现。

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现在也有了许多现代化的庆祝方式,比如用手机发祝福,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节日的快乐。

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2、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应该怎么做?3、如何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4、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意义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一)建立民族情感,培育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情感、传达民族精神及民族价值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认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色,也是民族的思想观念表达。

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崇尚仁爱、正义、和谐、信义的价值理念,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重要精神来源,也是国家发展昌盛、繁荣富强的精神砥柱。

(二)解决学生面临的难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很多传统中华文化遗传下来的精神内涵,包括和谐、民主、文明,建设祖国富强等等。

所以,从这些内容体现,说明我国一直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加以运用,建设与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经济文化实力。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能够促进多样化文化教育活动的发展,于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也是将价值观植入学生心中,从而不断内化学生思维品行,使其道德素养得到提升,能够自主、自发的弘扬中华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应该怎么做?引言:我国的文化是非常悠久的,而且内容很丰富,所以说应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到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个活动,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了解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能够保持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时候,学校应该怎么做呢?学校可以采取的做法其实学校最重要的就是为这些活动提供一定的宣传并且提供发展的空间,比如说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来学校做讲座,定期的开展讲座。

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宣讲会了解到更多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也能够加深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修改版)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修改版)

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思考湘西自治州地处西北部,与、、三省市交界,处于茫茫的武陵山区。

这里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古风民俗浓郁神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历史文化与本土文化结缘,被学术界称为中国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的“文化聚宝盆”。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湘西民族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与文化土壤遭到破坏。

学校教育应该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引进课堂,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舞。

对湘西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这既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使我们湘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促进儿童对湘西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一、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基本经验(一)打造专题研究教师队伍。

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必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为此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落实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们采取系列措施,着力教师素质的提升: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土寨苗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考察,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二是邀请专家进行师资培训,近年来,我们先后请国家、省、州专家进行讲学,举办了教师培训班,力求以教师的成长带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化发展;三是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讲课,让教师掌握和了解民族民间的一些传统文化的历史现状,加强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四是组织召开经验交流活动,邀请相关学校教师现场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五是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我校先后组织教师前往、、等地交流学习,通过学习充电,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科研水平;六是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组织教师撰写民族文化论文,编写民族文化校本教材,不断提高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二)开展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为了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传承和弘扬湘西民族文化,该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民族文化入脑、入口、入心,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1.进行民族文化考察活动。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影响着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一些对策,以期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缺少系统性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普遍存在着缺少系统性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零散、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手段单一传统文化教育往往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教学手段单一,缺乏与时代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3. 学生缺乏兴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他们更喜欢接触新潮的事物,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导致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兴趣。

4. 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对抗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观念相悖,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甚至抵触,这种对抗心理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产生了障碍。

二、对策研究1. 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为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高校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户外实践活动、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进行教学,以形式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3.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心高校应该通过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学生对传统文化逐渐有了解,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对接,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传统文化的理念去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问题。

5. 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估机制高校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评估机制,通过对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评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时调整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探究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探究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探究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探究一、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基本现状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经济状况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全国的贫困地区。

全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一些教育问题,如教育经费紧张、学生流失率高等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都存在,而且显得更加严重。

我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少数民族内部一般都用自己的民族语言进行交流。

但是,以黔东南州为论文联盟,在学校尤其是在课堂之上,笔者所调查的各个学校均用汉语授课。

只有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学校,可能会采用双语授课。

但是,双语授课并不是为了这些语言的传承,而是为了教学的方便。

民族地区的部分学校都有地方性教材,其主要内容是当地的一些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当地的一些劳动技艺等。

但是,这些教材很少真正进入学校的课堂。

也有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开设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侗族大歌、芦笙等。

但是,这样的教学活动在笔者调查的地区很少见,地方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和学校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显不足。

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

民族地区学校系统之外,各民族文化也与汉族的文化正在日趋一致,一些民族地区的部分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语言无疑是文化的核心,但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已经不会讲他们本族语言。

一些重要的民族节日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以笔者调查的黔东南地区为例,针对民族地区高三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掌握程度的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父母亲这一代,民族融合情况已经比较深入了,家庭传统文化氛围并不浓厚,而在学生这一代里,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尤其是城镇户籍家庭融合程度已经非常深。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汉族化的现象更是日渐加快。

简历大全/html/jianli/二、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的相关思考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力的源泉。

关于高职院校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摘要】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提出高职院校应通过加深认识、发挥自身优势、健全机制、营造氛围等措施进一步发挥自身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学院艺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主要载体,立足区位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上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一、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广西柳州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有壮、汉、苗、瑶、侗、仡佬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民族风情浓郁,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为高职院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上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

(一)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内化为人的观念或技能才能保持生机活力并世代传承下去,而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一是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在童装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图腾文化、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等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的设计创意注入新的灵感激发点。

“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对学生来说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强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童装设计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也凭借鲜明的民族特色被确定为广西高职院校精品课程。

二是将民族传统技艺融入学生社会实践项目。

如学院将“2010中国柳州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苗族服饰展演晚会作为学生了解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项目,参加展演的模特是专业老师从艺术设计系和经济管理系等挑选出来的。

对发展民俗旅游与传承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

对发展民俗旅游与传承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

对发展民俗旅游与传承民俗⽂化的⼏点思考科技信息我国是⼀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农业⼤国,因地理位置、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化教育、经济结构等⽅⾯的差异性,各民族的服饰⽂化、饮⾷习俗、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艺、建筑艺术等各具特⾊,形成了我国五彩缤纷的多元民俗⽂化,民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随着⼈民⽣活⽔平的提⾼,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整体⽂化素质的提升,⼯作节奏的提速、⽣存竞争压⼒的增⼤,短时快捷、短途⽅便的民俗⽂化旅游,是⼈们缓解与释放⼯作压⼒的⾼雅⽂化娱乐活动,也是民俗⽂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途径。

⼀、民俗⽂化是民俗旅游的物质基础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所创造、享⽤和传承的⽣活⽂化。

它起源于⼈类社会群体⽣活的需要,依附于⼈们的⽣活、习惯、情感与信仰⽽产⽣,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传承、完善和演变,为民众的⽇常⽣活服务。

民俗⽂化包含了各民族物质⽣活、社会⽣活及精神⽣活的各个⽅⾯,构成了民族⽂化的主要内容。

其内容主要包括⽣活⽂化、婚姻家庭和⼈⽣礼仪⽂化、⼝头传承⽂化、民间歌舞娱乐⽂化、⼯艺美术⽂化、节⽇⽂化、信仰⽂化等。

民俗⽂化具有普遍性、地域性、阶层性、实⽤性、神秘性、传承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等特征。

民俗旅游是指⼈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进⾏的⽂化旅游活动的总和。

⽬前民俗旅游已和⾃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起构成了颇具特⾊的旅游三⼤系列产品。

它以⼀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事项、民俗活动和⽣活习俗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化性和独特性,在⼼理上满⾜了游客“新、异、乐、知”的需求欲望,成为旅游⾏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是⼀种⾼层次、⾼品位、贴近民众⽣活的⽂化旅游形式。

弥⾜珍贵的民间艺术和独具个性魅⼒的民间习俗,是民俗旅游的优质资源。

参与民俗旅游的旅游者⽬的性很强,他们或因好奇某地的奇风异俗⽽游乐、或怀念⼉时的记忆⽽寻旧、或想置⾝新的⼈⽂环境⽽消除精神的疲乏、或为学术考察研究⽽搜集⽂献资料等。

论研究民俗文化对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的必要性

论研究民俗文化对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的必要性

的影 响 ; 影 响结 果上 , 不 仅包 括 对构 成 从 它 教 学 活 动 的 目的 、 师 、 教 学生 、 程 、 法 、 课 方 环 境 、 馈等 各 要素 的 静 态影 响 , 反 而且 还 包
校 教 育 教学 活 动 没有 基 于优 秀的 民 俗文 化 之 上 。 以 , 们 认 为 , 有 从 民俗 文 化 的 所 我 只 角 度 探 讨 学 校 教 育 教 学 活 动 , 能 深 刻 地 才 揭 示 其 发 展 规 律 , 而 极 大 地推 动 它 的发 从 展, 提高 办 学 效 益 。 虽 然 文化 为 人 所 创 造 , 文 化 一 旦 形 但
支性 领 域 研 究 为 辅 , 以 分 支性 研 究领 域 向 学 校 教 育 被 放 在 一 边 , 且 由于 缺 乏 学 校 而
5 4
中国科教 创新导刊 O i d O t n I o a in H r l h a E u a i n v t e ad n o n o
方面 在 于 民俗 文 化 对学 校 教 育教 学 活动
民 俗 对 教 育教 学 活 动 的 影 响 表 现 在 以 而在 相 对 封 闭 的 自然环 境 里 , 个 民 族 创 产 生 了 诸 多 的 消 极 影 响 , 一 方 面 在 于 民 各 另
族地 区 的 学校 教 育 无论 是 在 教 育 内容 上还
活动 产 生 深 远 的 影 响 。
的 民俗 现 象 , 主要 是 民 间文 学 ” 因而 民 也 , 独 特 的 道 路 发 展 而 来 , 就 是 民 俗 文 化 孕 文 化 都 是 生 话 于 其 中 的 群 体 不 断 创 造 的 那
更为隶属干社会学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 另 一 方 面 , 育社 会 学 作 为教 育学 与社 会 教

中国民族民俗学的学习心得

中国民族民俗学的学习心得

中国民族民俗学的学习心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中国民族民俗学的学习心得中国民族民俗学的学习心得通用5篇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而学习心得是表达工作、学习所感受到的启发到的心得。

关于非遗文化纳入义务教育 民俗文化促新传承的建议

关于非遗文化纳入义务教育 民俗文化促新传承的建议

关于非遗文化纳入义务教育民俗文化促新传承的建议干这行这么久,今天分享点关于非遗文化纳入义务教育、民俗文化促新传承的经验。

我觉得啊,非遗文化要进义务教育,首先就得让老师们重视起来。

就拿我们之前的一个小实验来说,学校老师觉得非遗就是个兴趣课,没当回事儿。

这可不行啊,教育部门得给老师好好培训培训,提高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就像你要让别人喜欢吃苹果,你得先让他知道苹果有多好吃是一个道理。

我觉得适当给老师些奖励机制也行,比如说搞个非遗文化教学成果奖什么的。

教材编写也很重要哦。

不能老是那种干巴巴的文字,要多加点有趣的图片、故事。

我记得我们看一本传统的手工艺教材,全是密密麻麻的字,学生看都不想看。

教材得像漫画一样吸引人,哦对了还有,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材制作里来,比如说让他们收集身边的非遗故事放进去。

实践教学也不可或缺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民俗村啊,手工艺品作坊逛逛。

我曾经带一群孩子去刺绣作坊,那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在学校里也可以请非遗传承人来办工作坊,可是这就有个问题,经费从哪来呢?我感觉可以拉点企业的赞助,让企业也在非遗传承中做做贡献。

我觉得非遗文化纳入义务教育,不能光靠学校。

家庭的力量也得发挥出来。

家长自己都不重视咋办呢?那就得社区发挥作用,比如社区可以搞些非遗亲子活动。

我参加过一个社区的剪纸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这氛围特别好。

不过我也得承认啊,这些建议有局限性。

比如说地区差异,有的地方非遗资源丰富,有的就少。

那这时候网络就可以帮帮忙了,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贫困地区或者非遗资源少的地方也能让孩子通过网络感受到其他地区的非遗魅力。

至于参考资料,大家可以去图书馆找找关于民俗和非遗的研究书籍,也可以网上搜索各地非遗传承成功的案例,都挺有用的。

总之啊,非遗文化纳入义务教育,民俗文化新传承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事儿。

这中间肯定还有不少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慢慢摸索吧。

还有啊,教学评价这块也得跟上。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许多问题。

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兴趣,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较低。

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陈旧,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

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融合不足,无法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相匹配。

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实践活动和场所,无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针对这些问题,有以下对策可以采取。

要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以通过开设精品课程,举办传统文化论坛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展览、戏曲演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改革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需要更加注重互动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

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技术,设计开发一些互动教学软件和手机应用,让学生通过手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宣传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兴趣。

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和场所。

高校可以建立传统文化实验室、书院和博物馆等,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场所。

高校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参观、表演、展览等方式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积极参与其中。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改革教育模式、融合现代科技和提供更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传统文化的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学生发展的实践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学生发展的实践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学生发展的实践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成才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优秀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践研究,探讨其作用和意义。

1.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让他们更加自信、自尊,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培养学生成才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如孝顺、友爱、诚信、忠诚等,这些都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

通过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3. 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身份认同感二、实践研究为了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学生发展的实际影响,我们对某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高中学生展开了实践研究。

1. 调研方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形式,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学生进行了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传承情况;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收获和体会。

2. 实践成果(1)增强自信心。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了对自己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他们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学生逐渐养成了诚实守信、勤劳朴实、尊敬师长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

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

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在世界各个角落,民族习俗传统文化是连接人们和他们祖先的桥梁。

这些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传承下来。

民族习俗传统文化在维护人们的自我认同感和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民族习俗传统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民族习俗传统文化的影响1. 个体身份认同感的塑造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与个体身份认同感紧密相连。

通过参与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个体能够深入体验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

例如,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家人团聚、共同庆祝过年成为了每位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这样的活动使个体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并加强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感。

2. 社交交流的促进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各种传统舞蹈、音乐、戏剧和仪式活动成为社交的重要方式。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能够结交朋友、拓展社交圈,并在共同的文化认同下建立联系。

这种社交交流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3. 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传承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如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等。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被传承下来,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秩序起着指导作用。

例如,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尊重和服从长辈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塑造了日本人的行为准则。

二、保护和传承民族习俗传统文化1. 教育和宣传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习俗传统文化,教育和宣传是关键手段。

学校教育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们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遗产。

同时,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度。

2. 文化节日和庆典的举办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出、舞蹈比赛和手工艺展览等,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并体验传统文化。

此外,举办特定的文化节日和庆典,如传统婚礼仪式、新年庆典等,也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通过设置不同层次 、 不 同形式的民俗文化课程进行教学 , 加强民俗文化教育 , 有助 于人们 了懈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调动保护和传承文化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地区民俗文化
资源相 当丰富 , 如 农耕 文化 、 服饰 文化 、 歌 谣文 化 、 节 庆文 化
摘要 : 民俗 文化 是 传 统 文化 的 组成 部 分 , 是 重要 的教 育资 源 。 面 对 民族地 区 民俗 文化 濒 临消 失 的现 状 , 民族 地 区 高校 应该通过开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俗文化选修课 、 开发民俗 文化校本课程、 结合 学科渗透民俗 文化 以及加强民俗 文化社会 实践活动等 多种
途径加强民俗 文化教育 , 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 , 弘扬传统文化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而且能培养民族精神
和凝聚 力, 提 高大 学 生人 文 素质 。 关键词 : 民俗 文化 教 育 ; 民族 地 区 ; 高校 中图 分 类号 : G 6 4 2 . 0 文 献标 志 码 : A
三、 民族地 区高 校加 强 民俗 文化教 育 的设想
育师资队伍薄弱, 水平参差不齐 , 因而在 民俗文化课教学内 容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如: 真伪民俗内容往往鱼龙混杂 , 容易造成谬种流传 、 贻误子弟 的消极影响 ; 把“ 民俗” 简单归 结为 旧时 代 乡下 人 的土特 产 ,很 容 易造 成学 生对 民俗 文 化 的鄙视、 误解和拒斥心理 ; 或大讲 民俗事象中的奇风异俗成 分, 而没有结合民族地区的地方性 、 民族性特点介绍和分析 民俗文化 ,这样就造成 了民俗文化课教学 内容与现实生活 的严重脱节 , 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3 . 教 学实 践环 节缺 失 。 民俗 学是 一 门实践 性 、 应 用性 很 强的学科 , 在教学过 程中更 注重实践操作 , 但 由于 民俗文 化属于选修课 , 没有得到学 校应有 的重视 , 因而学校一般 不会拨给 田野调查 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 教 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 甚至无法利用 多媒体设备进 行直观教学 , 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深 度, 更 无从 培 养学 生 的 田野 作 业能 力 。 二、 民族 地 区高校 加 强 民俗文 化教 育 的 目的和意 义 1 . 传播 民俗文化知识 , 弘扬传统文化 , 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 丰富 多彩 的 民俗文 化 , 是 我们 成长 的环 境 和基础 。 它 在我们 的生活 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既影 响着个体 的成 长, 也影响着我们 的社交 , 还具有调剂生活 、 维系社会稳定
民族地区高校 民俗文化教育的现状 1 . 课程地位不明确。 据调查得知 , 目前全国高校 中没有 设 置 民俗 学 本科 专 业 , 民族 地 区 大多 数 高 校也 没 有 开设 民 俗文化相关课程 , 即使是少数高校如云南大学 、 广西大学 、 广 西 民族 大 学 、河 池 学 院 近年 来 纷 纷 开 设 了 民俗 文 化 课 程, 但 也 只在 中文 系 、 历史系、 社 会 学 系的汉 语 言文 学 、 历史 学、 旅游管理等部分专业 开设 , 而且课 时数 比较少 , 一般 只 有3 2 4 8 个课时左右 ,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知 识 的要 求 。 2 . 教学 内容真伪混杂 。由于 民族地区高校民俗文化教


等等 , 它们在我们 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影响, 我们在民俗 化语 境 下工 作 、 生活 , 更 应 该 了解 和认 识 本地 区 、 本 民族 的 民俗文化。 民族地 区高校开设 民俗文化课程 , 加强民俗文化 教育 , 通过对学生所熟悉的乡土地理、 民情风俗 、 传统文化 、 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授 ,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地区、 本民族 的民俗文化 , 继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 . 培养 民族精神和凝聚力 ,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民族 精神往往以特定的无形和有形的民俗为载体的民族 的自我 意识和 自我认 同。 一个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 , 既能统一其成 员的行为与思想 , 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 , 又能维系其成员的 民族文化心理, 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 : “ 一则神话 , 可以坚 固 全团体 的协同心 ; 一首歌谣 , 能唤起大部分人的美感 ; 一句 谚语 , 能 阻止 许 多成 员 的犯 罪行 为 0 ” 【 1 因此 , 民俗 文 化可 以使其所有成员保持 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培育民族精 神。比如, 我国的春节民俗 , 不仅使神州大地的l 3 亿 中华儿 女举 国同乐 ,而且使世界各地华人通过欢庆这一传统节 H 与 自己的民族保持认 同, 让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扬 。 民俗文 化课 程 的开设 就是 要运 用 民俗文 化 的教育 和模 塑功 能, “ 大力推进各种层次的民俗学教育活动 ,使之发挥教育 国民应有 的作用” , 培养 学生的民族文化认 同感 , 增强民 族精神和凝聚力,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 民俗文化作为课 程资源有着 内容属性和工具属性双重的教育功能。内容属 性 的教育功能是把民俗文化作为教育 内容对学生进行教 育。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 增强大学生的民 族认 同感 , 提升道德情操 ; 而且还有助于养成文明习惯 , 提 高知识储备, 陶冶审美情趣 , 形成健康的生态环境观等。工 具 属 性 的教 育 价值 是 民俗 文化 本 身所 具 有 的教 育思 想 、 教 育方法 、教育手段等 ,石中英先生曾把它们称为 “ 教育习 俗” , 认为此种 民俗事象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 , 是一部鲜 活的民间教育学著作。 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 高校开发 民俗文化资源 , 加强民俗文化教育 , 必将发挥民俗 文化 在提 升大 学生 人 文素 质教 育 中的重要 作用 。
2 0i4 年 1 月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 DU C ATI ON TE ACH I N G F OR UM
Ja n. 2 O1 4 N O. 3
第 3期
关于 民族地 区高校加强 民俗 文化教育 的几点思考
秦海燕
( 河池学院, 广西 宜州 5 4 6 3 0 0 )
文 章 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0 3 — 0 1 5 3 — 0 2
民俗 文化 是 传统 文化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在 当前 国家 大 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推进文化强 国建设的时代背景 下, 更应该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高校加强 民俗文化教育, 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