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精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整册教案(75页)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含单元写作)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含单元写作)](https://img.taocdn.com/s3/m/dc66be313169a4517723a351.png)
201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学校:任课班级:任课教师:2017 月日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2017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 消息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消息相关知识。
认识消息体裁的特点。
了解消息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教法学法:讨论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图片展示渡江战役图片渡江战役示意图二、预习展示根据你的课外预习,说说你了解的消息的有关常识:1.定义2.种类3.特点4.要素5.结构三、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消息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消息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消息的有关知识:(一)消息的概念: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二)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三)消息的结构消息的结构有五部分: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2017年秋最新部编人教版八8年级语文上全册教学设计(整套教案)
![2017年秋最新部编人教版八8年级语文上全册教学设计(整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895d71af1ffc4ffe47acc9.png)
全新修订版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RJ)(2017年秋教育部审定)全册优质教案(包括整个学期的所有课时课件)教师的必备资料家长的帮教助手学生的课堂再现永远的教育永远的服务八年级语文上册目录1消息二则 (1)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4)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7)3“飞天”凌空 (10)—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10)4一着惊海天 (13)5藤野先生 (16)6回忆我的母亲 (20)7列夫.托尔斯泰 (26)8美丽的颜色 (28)9三峡 (31)10短文二篇 (33)11与朱元思书 (36)12唐诗五首 (40)13背影 (45)14白杨礼赞 (48)15散文二篇 (50)16昆明的雨 (54)17中国石拱桥 (56)18苏州园林 (60)19蝉 (64)20梦回繁华 (67)21《孟子》二章 (69)22愚公移山 (72)23周亚夫军细柳 (75)24诗词五首 (77)1消息二则知识与技能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全册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5f1c0f19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6.png)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具体内容包括:1. 章节:第一单元《长征》、《桥》、《古诗十九首》、《狼牙山五壮士》;2. 详细内容:学习现代诗歌、小说、古诗文的基本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 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勇敢坚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2. 教学重点:重点词汇、句型的掌握,课文的朗读与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长征组歌《七律·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背景,激发爱国情怀;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韵律美;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重点词汇、句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解题方法,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六、板书设计1. 《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全册》;2. 内容:课文题目、作者、重点词汇、句型、课文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2)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3)结合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2. 答案:(1)思维导图:见附件;(2)仿写:例文见附件;(3)读后感:例文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8a40a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3.png)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一单元至第六单元。
2. 详细内容:课文学习、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训练、语文园地等。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语文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作文训练、语文园地中的难点知识。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理解、文学鉴赏、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详细解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3. 例题讲解:针对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题型,进行解题技巧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文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6. 语文园地: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作者、背景。
2. 课文结构、重点词语、修辞手法。
3. 解题技巧、作文构思。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文言文阅读练习。
(3)作文题目:我的梦想。
答案:(1)问题①、②的答案见课文内容。
(2)文言文阅读答案见课后练习。
(3)作文答案见学生完成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6. 作文训练的指导7. 语文园地的活动设计8.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9.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10.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重点关注课文的深度解读,包括作者背景、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全册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8b41a33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2.png)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典诗词欣赏诗歌的基本知识《关雎》、《蒹葭》、《十五从军征》等名篇欣赏2. 第二单元: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说明文的写作特点《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文章阅读与分析3. 第三单元:散文阅读与写作散文的写作技巧《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欣赏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说明文、散文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散文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说明文的条理清晰、散文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古典诗词吟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展示一些典型的说明文、散文段落,让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文和散文的特点。
2. 教学实施:(1)第一单元:古典诗词欣赏介绍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脚、平仄、对仗等。
欣赏《关雎》、《蒹葭》、《十五从军征》等名篇,分析其艺术特色。
随堂练习:仿写一首古体诗。
(2)第二单元: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讲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等。
随堂练习:以身边的事物为例,写一篇说明文。
(3)第三单元:散文阅读与写作分析《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情感表达、景物描绘等。
进行散文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随堂练习: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散文。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古典诗词欣赏诗歌基本知识:韵脚、平仄、对仗名篇欣赏:《关雎》、《蒹葭》、《十五从军征》2. 第二单元: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说明文写作特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阅读分析:《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3. 第三单元:散文阅读与写作散文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景物描绘散文欣赏:《背影》、《荷塘月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单元:仿写一首古体诗。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f6a22c9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d.png)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教案: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新闻、说明文《新闻两则》《苏州园林》2. 第二单元:古诗文《春望》《泊船瓜洲》3. 第三单元:现代文《背影》《秋天的怀念》4. 第四单元:文言文《出师表》《岳阳楼记》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以及古今异义词的转换。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内容解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难点词语的含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5. 表达与写作: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列出文章的和作者。
2. 用粉笔标注出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标出难点词语和重点句子。
七、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作业:让学生回家后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写作作业: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以及古今异义词的转换。
1. 词语解释:在讲解文言文时,教师应该给出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017部编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
![2017部编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7c31002e2bd960590c6775b.png)
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著有《毛泽东选集》。
教师补充评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则富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消息 《我三 十万大军南渡长江》。(板书课题)
过这种形式,能身临其境,感受新闻消息报道的特点。 ) 学生认真地倾听,用心品味新闻消息的特点。 2. 师:请同学们跟着配乐,模仿着播报新闻,好吗?
同学们自由尝试当播音员播报新闻。 教师提出播报要求: ① 语气一定要高昂,有气势;②语速要慢。 学生活动:推选朗读优秀的同学进行展示 教师评价,鼓励。 (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新闻消息。初中学生对文体概念不容易 领悟,不感兴趣,所以在教授新闻知识之前,希望通过当播音员的活动,亲 身体验新闻消息的特点。寓教于乐,学生更容易明白接受。 ) 三、【我来分析消息】 ----- 阅读消息 1. 师:刚才通过“我来当播音员”这个活动,已经对新闻消息有了了解,你读 完这则消息,对消息的知识了解多少呢? 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新闻消息”的常识, (内容见本册第五单元“表达 . 交流”综合实践)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
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
பைடு நூலகம்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
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学生活动:认真听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设计意图: 同学们对每天的中央电台早晨报纸摘要的广播节目非常熟悉, 通
《钱塘湖春行》 13、《背 影》 14、白杨礼赞 15 散文两篇 《永久的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 16、《昆明的雨》 17、中国石拱桥 18、《苏 州 园 林》 19、《蝉》 20 《梦回繁华》 21、《孟子》两章 22、《愚公移山》 23、《周亚夫军细柳》 24、《诗词五首》 《饮酒 ( 其五 ) 》 《春望》 《赤壁》 《雁门太守行》 《渔家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完整版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完整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d7917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9.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完整版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新闻报告《芦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2. 第二单元:人物描写《秋天的怀念》《背影》3. 第三单元: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4. 第四单元:诗歌鉴赏《望岳》《钱塘湖春行》5. 第五单元:文言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6. 第六单元: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知识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
诗歌的鉴赏方法。
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PPT。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 学具:课文预习笔记。
课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新闻、故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精讲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技巧、表达手法等。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文及作者。
2. 课文结构及重点句子。
3. 解题思路及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模仿课文写作风格,写一篇作文。
2. 答案:课后练习题答案。
作文范文及点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与课文重点的把握。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与实现。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针对性教学。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3f20b2e705087632311212c5.png)
最新2017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消息二则【导学目标】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5dd3c03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9.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古诗文:第一单元14课,分别为《曹操》、《陶渊明》、《李白》和《白居易》。
2. 现代文:第二单元57课,分别为《背影》、《阿长与山海经》和《芦花荡》。
3. 文学作品:第三单元810课,分别为《孔乙己》、《范进中举》和《我的叔叔于勒》。
4. 写作与口语表达:第四单元,包括写作、口语表达及综合性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现代文阅读分析方法,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写作与口语表达的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 古诗文:介绍作者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历史地位和创作特点。
b. 现代文:联系现实生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c. 文学作品:分析作品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d. 写作与口语表达: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2. 课文学习:a.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b.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
c. 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例题讲解:a.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
b. 讲解答题技巧,指导学生解题。
4. 随堂练习:a. 个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b. 小组竞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a. 整理课堂笔记,归纳重点知识。
b. 结合实际,进行课后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古诗文:作者、作品背景、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2. 现代文:作者、作品背景、阅读分析方法、重点词语和句子。
3. 文学作品:作者、作品背景、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4. 写作与口语表达:写作技巧、口语表达方法、实践案例。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4004fe2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2.png)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第一章:《古诗十九首》详细内容:包括《行行重行行》、《青青园中葵》等十九首古诗的学习与鉴赏。
第二章:《白杨礼赞》详细内容:学习《白杨礼赞》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第三章:《背影》详细内容:学习《背影》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第四章:《阿长与<山海经>》详细内容:学习《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古诗、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升写作水平。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古诗十九首》的鉴赏与分析。
2. 《白杨礼赞》、《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等散文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1. 《古诗十九首》的背诵与赏析。
2. 散文作品的主题思想与艺术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引入新课。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古诗十九首》,引导学生进行背诵、赏析。
(2)学习《白杨礼赞》,了解作者背景,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艺术特色。
(3)学习《背影》,了解作者背景,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艺术特色。
(4)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了解作者背景,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古诗十九首:列出课文,标注重点词语。
2. 白杨礼赞:列出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
3. 背影:列出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
4. 阿长与<山海经>:列出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古诗十九首》。
(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白杨礼赞》、《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的艺术特色。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86ca3fc8d376eeafaa3170.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消息两则【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过程与方法】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通讯。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二、资料助读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著有《毛泽东选集》。
文体知识: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fe8cc22cc58bd63186bd9a.png)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常州市初中语文教育岳亚军名教师工作室申骞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说出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2.能说出不同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不同特点,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3.记忆、背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
4.学会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做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七律长征 1课时长征组歌两首 1课时老山界 1课时草 1课时《长征》节选 2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单元小结 1课时三、教学设计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单元的课文,有的是诗歌,放声讴歌长征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有的是回忆录,真实的记述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有的是小说,刻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有的是电视剧本,逼真的再现长征途中的某一幅情景。
读读这些课文,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本单元真正的难点在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
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的过程之中,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对长征感同身受,以引起思想上的震撼。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回顾、总结与展望总结回顾展望新学期共同走进八年级语文课本第2课时《七律长征》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推敲关键字词的含义领悟其中饱含的感情3.总结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学习写作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课前学习: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复习《沁园春雪》,自我朗读《七律长征》课堂学习:课后学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壮歌。
毛泽东不但写下了《长征》来加以赞颂,而且在长征途中写下了许多诗。
请自找一首按照课上所学方法欣赏。
第3课时《长征组歌》两首教学目标:1.体会红军的钢铁意志2.学习文章的高度概括和用词准确生动课前学习:查询书面资料或音像资料,向长辈咨询有关长征的歌曲课堂学习:一、整体感知二、运用方法自学诗歌内容第4、5课时:《老山界》学习目标:1.能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ea6a23080066f5335a8121df.png)
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设计: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ad3a3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e.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学习目标: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习难点: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学习过程:一、导入: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浏览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以“《》美在……”说说版纳的美三、第二板块,品味美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3、小组合作交流,点击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4、深入探究:人文景观的美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要求a、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四、第三板块,表现美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七、布置作业:积累美言(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东三峡1教学执行时间2006年9月7日一、课程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策略: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篇游记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教学活动一、导入1.师:长江从源头至人海口,全长6,300 余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其中的盛景。
三峡西起……(用幻灯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峡简图”,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2.组织课堂发言。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峡,然后我们再来阅读《巴东三峡》,看看与大家所描述的有何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目中的三峡。
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如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间故事等。
通过课堂讲述,建立对三峡的感性认识。
二、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
2.抽学生发言。
3、小结。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4.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
(见板书设计1)三、字词积累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见板书设计2)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1.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2.疑难字词浣妆滟濒堆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课后体会】:本文游记单元第一课,最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把握游记特点,不宜提更高要求。
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作者行文之妙。
作者是学者型作家,所以,本文最大特点就在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文章大意的把握上。
巴东三峡2教学执行时间:2006年9月7日一、课程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二、教学策略: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篇游记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教学活动一、分析描写巫峡所用修辞手法及作用1.师:作者在描写巫峡时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
学生阅读7、8自然段,划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2,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并指明其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二、比较阅读,讨论作者的写作特点1.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段落与描写西陵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出意见,互相商讨,也可一人提问,大家讨论,解决问题。
2.师总结: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点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介绍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美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三、分析文中诗句、谚语和典故的作用,1.师: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关例句。
学生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诗句、谚语和典故,思考其作用。
2.抽学生朗读其所划例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乐府诗)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谚语)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3.抽学生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结: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文化内涵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师: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
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2.抽学生朗读所划语句,进行小结。
(见板书设计2)3.师:作者在写三峡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关注两岸的人文景观,他到底讲到了哪些人文景观呢?4.师:这些人文景观大大增强了三峡之美的丰富性。
(教师应了解本文所涉及的文史知识,在讲述以上所提的人文景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巴东三峡3教学执行时间:2006年9月8日一、课程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二、教学策略: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篇游记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教学活动一、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辞的精彩1.老师范读《巴东三峡》,再让几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大声朗读,听教师和其他学生朗读,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学生朗诵课文,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感受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彩。
2.要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词句,体会作者的学识和才思。
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词汇的积累和语料的储备,同时体会作者在娓娓道来时所表现出的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思。
二、比较阅读,1.要求学生将本篇课文与七年级(上)已学过的郦道元《三峡》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
2.抽学生发言。
发表意见,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两篇课文的不同处,进一步了解游记与记叙文的不同处,在区别中把握游记的特点。
总结:了解《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
《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
(见板书设计)三、作文训练,1.现在我国正在建设三峡大坝,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结合本篇课文的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篇200—300字的小文章,描述大坝建成后三峡的壮观景象。
2.请学生朗诵。
3.评价。
板书设计1.比较阅读(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比较)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文体特征《巴东三峡》以描写为主铺叙、渲染游记《三峡》以记叙为主简洁、洗练一般记叙文【课后体会】本文游记单元第一课,最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把握游记特点,不宜提更高要求。
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作者行文之妙。
作者是学者型作家,所以,本文最大特点就在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文章大意的把握上。
教学执行时间2006年9月9日一、课程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二、教学策略:朗诵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活动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人。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赏读课文1.范读课文,然后要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提请教师解答。
2.指导学生理解文意。
(见板书设计)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争取当堂背诵。
3.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3)文中的“动”与“静”。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5)文中的“景”与“情”。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7)文中的写景短句。
(点拨内容见参考资料)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教师点拨下逐个解决问题,对文章进行具体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文章大意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课后体会要求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在读中正音,理解文意,争取当堂成诵。
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和思想感情。
教学执行时间2006年9月10日一、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二、教学策略:朗诵法、问答法、点拨法三、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活动赏读课文(1)点拔: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点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椒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点拔: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周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