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11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物价涨幅得到有效调控,转方式调结构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效益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不断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45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73.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037.4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7418.0亿元,增长11.3%。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2:54.2:36.6调整为8.8:52.9:38.3。

人均生产总值47260元,增长9.9%,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317美元。

图1 2006-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118.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9万人,连续8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

失业人员再就业55.0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1.8万人,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动态消零。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低于4%的全年控制目标。

物价总水平得到有效调控。

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指数呈现“倒V型”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0%。

其中,城市上涨4.7%,农村上涨5.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5%,消费品价格上涨5.6%。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全面上涨。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3.2个百分点,仍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居住类价格上涨5.8%,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1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2%。

图2 2011年各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成效明显。

2012年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组织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抢抓机遇,开拓奋进,逆势上行,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经济社会呈现出基础夯实、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综合经省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67.4亿元,增长23.6%;第三产业增加值130亿元,增长11 %。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 23.8%、42.9 %和33.3 %,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3个、1.1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2.4个百分点,工业占GDP 比重由上年的25.6%上升到26.2%。

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823元,增长13.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2%。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3%。

表1: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9万人,较上年增长12.7%。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

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8.2亿元,增长15.7%。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亿元,比上年增加7.4亿元,增长57.4%。

其中,税收收入12.9亿元,增加3.8亿元,增长41.8%。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7.4亿元,增加30.7亿元,增长22.4%。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4.0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0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8万公顷,增加0.09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934公顷,增加3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187.86万吨,比上年增加2.09万吨,增产1.1%。

其中,夏粮产量55.54万吨,增产1 %;秋粮产量132.32万吨,增产1.2%。

全年油料产量13.22万吨,增产2.5%。

茶叶产量0.22万吨,增产11.5%。

2011年四川各地经济数据统计表

2011年四川各地经济数据统计表

地方财政 预38.08 预34.54 预40.73 预36.4 预34.91 预23.47 预22.97 预31.58 预44.17 预31.27 预11.04 预13.06 预6.26 预7.01 预2.12 预7.29 预8.8 预15.43 预3.2 预11.46 预11.37 预18.22 预7.02 预5.42 预10.21 预10.36 预9.58 预6.15 预10.26 预3.77 预8.79 预5.83 预3.05 预6.25 预7.5 预18.21 预3.41 预5 预11.51 预3.41 预10.98 预6.54 预2.71 预3.2 预9.08
41.07 市外32 46.3 67.8 市外51.71 64.78 市外112.1 市外59.3 73.97 省外92.05 市外45.3 市外41.6 30.07 16.89 87 75.8 12.1 34.1 10.36 18.64 33.74 市外42.3 34.7 33.8 38.4 28.9 45.68 市外46.7 市外79 市外57.4 市外70.2
青羊区 锦江区 武侯区 金牛区 成华区 温江区 郫县 龙泉驿 双流县 新都区 新津县 青白江 东区 涪城区 西区 大邑县 崇州市 旌阳区 蒲江县 什邡市 绵竹市 都江堰 邛崃市 龙马潭 广汉市 峨眉山 金堂县 仁和区 彭州市 通川区 江阳区 乐山区 游仙区 米易县 东坡区 西昌市 夹江县 彭山县 会理县 德昌县 翠屏区 顺庆区 华蓥市 安县 江油市
185.65 93.07 108.74 17.89 160.61 172.98 129.63 75.36 74.39 66.52 180.59 117.08 54.09 192.86 120.97 47.89 22.47 33.33 96.11 138.56 86.84 76.69 41.5 6.63 13.98 40.42 40.2 23.87 100.78 26.76 64.99 5.91 66.33 28.2 90.45 58.99 29.61 85.83 9.99 60.77 72.44 126.85 11.08 20.54 66.68 24.03 69.85

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巴府发[2011]11号【发布部门】巴中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4.27【实施日期】2011.04.2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巴府发〔2011〕11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市经济开发区商贸园管委会: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两地两区一中心”的目标定位,着眼“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全力抓好基础建设,着力培育壮大产业,全面实施开放合作,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切实有效改善民生,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全面完成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实现“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巴中。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化率提高1.9个百分点;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实际涨幅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0万吨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加快形成综合交通辐射网络。

以建成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路网规划,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南连北接、承东启西、外畅内达、便捷快速的综合交通辐射网络。

加快推进巴南、巴达、巴陕高速公路和巴达铁路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巴中~广安~重庆高速公路,抓紧做好巴中~通江~万源高速公路、巴中~绵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按照加快开工、提前开工、同时开工的要求,尽早实施一批重大交通项目。

2011年巴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巴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巴中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巴中调查队2012年4月8日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组织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经济增长提速,社会和谐稳定,“十二五”开局良好。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31.4%;第三产业增加值118.1亿元,增长9.2 %。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5.1%、40.5%和34.4%,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4个、2.7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6.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由上年的21.9%上升到25.6%。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6.7%,二季度上涨7.4%,三季度上涨7.1%,四季度上涨5.4%,全年平均上涨6.6%。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7%。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7%。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与上年持平。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3%。

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7.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3.5亿元,增长10.9%。

图4 2006-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2.52.52.52.62.62.12.22.32.42.52.62.7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万人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7亿元,比上年增加4.9亿元,增长63%。

其中,税收收入9.1亿元,增加3.3亿元,增长57%。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6.7亿元,增加33.4亿元,增长32.3%。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3.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2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7万公顷,增加0.1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931公顷,减少5公顷。

2011年南充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南充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4.58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529.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4%;第三产业增加值26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24.4:48.5:27.1调整为22.8:51.4:25.8。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60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比GDP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102.08亿元,比上年增长3.6%;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37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3%;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13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民营经济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0.3%。

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9.0%,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4%,涨幅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8%。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5%。

物价上涨情况见表1。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情况单位:%指标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106.4 105.8#食品114.2 112.8烟酒及用品106.5 100.5衣着102.5 102.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02.4 99.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2.4 103.3交通和通信101.0 99.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8 100.1居住103.6 107.7 2011年第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122.5点,比上年同期下降6.2点。

企业景气指数125.9点,比上年同期下降6.0点。

其中企业生产景气指数102.9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9.9点;企业利润景气指数114.3点,比上年同期下降9.8点;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114.3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4.3点。

二、农业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0.17万公顷。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1.8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

2015年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稳增长系列政策,主动融入新常态,积极抢抓新机遇,及时增添新措施,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一、综合经省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01.34亿元,比上年增长8.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9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3.81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183.55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48.2%和44.3%,分别拉动GDP增长0.6个、4.2个和3.8个百分点。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076元,增长8.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7:46:36.3优化为16.8:46.6:36.6。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91.93亿元,比上年增长9.1%,占GDP的比重为58.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8%,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7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45.07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116.16亿元,增长10.7%。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43万人,比上年下降2.3%;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1万人,比上年下降9.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5万人,比上年增长3.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与上年持平。

全年转移输出劳动力163.77万人,比上年下降0.3%,其中输出农村劳动力124.68万人,增长3.3%。

全年实现劳务总收入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其中农村劳动力劳务收入151亿元,增长1.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 2.7%,居住类价格上涨0.3%。

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0.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下降 4.5%。

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阳毅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坡,人口400余万,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约为4:1;自然条件以山地为主,占幅员面积的90%,丘陵、平坝占幅员面积的10%;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生活对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依赖性较大;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相对滞后,交通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市无大型的工业企业,农产品、初加工产品等产业链末端的原料供给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落后地区、贫困地区是巴中的真实写照。

一、贫困现状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9元,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4.9%和80.3%,农民人均纯收入4667元,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5%和74.8%,且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呈不断拉大趋势;巴中的贫困范围大,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全市仍有贫困人口87.1万,贫困人口散居于四县(区)的各个乡镇,其中有30.89余万户农户居住在土坯房(危旧房)中、5.6万户居住在安全隐患较多的灾害区、2.8万户居住在高寒山区、2.1万户居住在需要搬迁的沿路沿边地区;城镇化率仅为31.3%,分别比全国、全省低20.4和10.9个百分点。

二、原因分析(一)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

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9.1:33.8:37.1,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比全省、全国高14.4个和18.9个百分点,仍然处于低层次的农业经济阶段。

二是以城带乡能力弱。

工业化、城镇化、交通通行能力均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阶段,不能形成汇集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高地,对农村扶贫开发的带动力弱。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乏力。

到2011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119家,居全省倒数第三,产业支撑能力较弱。

另一方面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合同定单的履约率低,导致企业对其失去信任。

2011年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衡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衡阳市统计局2012年2月24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奋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46.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2%。

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2.88亿元,增长4.0%;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42.93亿元,增长19.2%;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0.63亿元,增长13.2%。

一、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3%、61.4%、33.3%,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0.7、8.7、4.7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全市三次产业比为17.3:48.3:34.4。

与上年相比,一、三产业占比分别下降1.3个和1.5个百分点,二产业占比提高2.8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4%,拉动GDP增长8.0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4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城镇零就业家庭414户,失业再就业人数4.63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0.7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性因素增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仍较艰巨;生产要素供应日趋紧张;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较重。

二、农业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3.96亿元,增长4.4%。

其中,农业产值179.08亿元,增长1.2%;林业产值21.9亿元,增长11.2%;牧业产值206.21亿元,增长5.8%;渔业产值27.79亿元,增长8.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2012年02月23日10 版)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见图1)(所有图、表见第十一版)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3]上涨16.5%。

(见图2)(见表1)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逐步增加。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为52个,比1月份增加49个。

(见图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全年农民工[4]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长5.9%。

(见图4)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38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5.1%。

(见图5)全年公共财政收入[5]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其中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加16510亿元,增长22.6%。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工业经济工作确保一季度实现“开门红”的通知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工业经济工作确保一季度实现“开门红”的通知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工业经济工作确保一季度实现“开门红”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巴中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1.12•【字号】巴府办发[2011]2号•【施行日期】2011.01.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工业经济工作确保一季度实现“开门红”的通知(巴府办发〔2011〕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市经济开发区商贸园管委会: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抓好全市工业工作,确保工业经济一季度实现“开门红”,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工作目标全市及各县(区)2011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以上,利润总额增长15%以上;全市新开工项目15个,其中巴州区4个、南江县4个、通江县3个、平昌县4个。

二、工作措施(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抓好一季度工业经济工作,对于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健康运行,确保年度目标顺利完成以及“十二五”工业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各县(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工业企业要站在谋跨越促发展的高度,采取超常规的举措,确保2011年一季度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

(二)强化调度,保障运行。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企业抓项目、抢市场、跑资金,积极协调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重点抓好15个项目新开工,抓好年初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力争尽快投产达产;抓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生产、供应和协调,切实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求。

减少各种检查和评比活动,做好舆论导向和先进典型宣传工作,为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产销并重,确保增长。

各企业要抓住生产销售旺季,合理安排元旦、春节职工放假时间,搞好节日期间的生产经营活动,千方百计“保增长”。

2010年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巴中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巴中调查队2011年4月13日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奋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创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8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30.3%;第三产业增加值104.3亿元,增长9.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1%。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1.6%,二季度上涨1.9%,三季度上涨3.1%,四季度上涨4.3%,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2.7%。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9 %。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5%。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 3%。

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23.4万人,增长8.9%;实现劳务收入84.3亿元,增长22. 7%。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比上年增加2.5亿元,增长45.6%;其中,税收收入5.8亿元,增加1.9亿元,增长49.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3.3亿元,增加15.8亿元,增长18.1%。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3.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7万公顷,增加0.1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9公顷,减少1公顷;糖料种植面积936公顷,减少18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181.3万吨,比上年增加4.9万吨,增产2.8%。

其中,夏粮产量52.9万吨,增产1.7%;秋粮产量128.3万吨,增产3.2%。

全年油料产量12.4万吨,增产2.9%。

糖料产量2.2万吨,减产6.4%。

2011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03-02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12年3月2日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加快”,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加快推进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发展振兴,全力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发展平稳较快。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0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3.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027.9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7015.3亿元,增长10.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70.0%和25.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133元,增长15.9%。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4:50.5:35.1调整为14.2:52.4:33.4。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2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GDP的57.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4.1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7484.9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454.6亿元,增长14.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6%,居住类价格上涨6.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7.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9%,生活资料价格上涨5.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上涨12.6%。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125.7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相对较好,其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53.8点、138.3点、134.8点、130.7点。

巴中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巴中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巴中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组织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两个加快”、省政府《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的决策部署,抢抓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巴中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奋力落实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和“两个强力推进”的战略部署,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迎来了巴中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开创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国民经济增长加快。

实现GDP23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速比上年加快2.0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 75.76亿元、69.63亿元和 92.93亿元,分别增长4.7%、30.1%和10.6%,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8.2%、50.7%、41.1%。

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7548元,同比增加845元。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企业增效、财税增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7.0%。

完成国税税收收入4.31亿元,完成地税税收收入5.91亿元,分别增长16.9%和23.7%,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达到4.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20.2%。

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9:26.4:38.7变化为31.8:29.2:39.0。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升2.8个、0.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支撑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

年末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7.62万人、注册资金达到32.03亿元,全年上缴税金 7.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6.51亿元,增长17.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53.0%,提高 0.8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9.8%;其中: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分别达到28.47亿元、46.49亿元、51.55亿元,分别增长5.8%、28.7%和12.8%,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中的民营经济份额分别为37.6%、66.8%、55.5%。

四川省2011年各市州GDP情况

四川省2011年各市州GDP情况

四川省2011年各市州GDP情况四川21026.7亿元。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万亿元,达到21026.7亿元,是继2007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以后,四川经济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仅用四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实现翻番。

01 成都6854.6亿。

2011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8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02 绵阳1189.1亿。

03 德阳1137.5亿。

04 宜宾1091.2亿。

05 南充1029.5亿。

06 达州1011.8亿。

07 凉山1000.1亿(2011年四川经济形势新闻发布稿,初步审定,2011年除成都市以外,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六个市(州)GDP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189.1、1137.5、1091.2、1029.5、1011.8和1000.1亿元,我省经济自我增长能力显著增强)08 乐山918.06亿。

据省统计局审核结果显示,2011年全市GDP总量918.06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居全省第2位09 泸州900.9亿。

泸州市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泸州经济运行情况。

去年,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900亿元大关,达到900.9亿元,增长15.9%,增速跃居全省第三。

10 内江11 资阳836.4亿。

2011年资阳市GDP达到836.4亿元,增长16.1%,增速居四川省第1位;12 自贡780.36亿。

经省统计局初步审定,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80.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6%13 眉山675亿眉山区号并入028,成都区位、眉山成本优势更加凸显。

预计2011年,全市GDP实现675亿元14 广安659.9亿。

2011年,广安共实现生产总值659.9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居全省前列。

15 攀枝花640亿。

2013年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牢牢把握“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进中求快、攻坚突破”的工作基调,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积极拼搏,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综合经省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01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91.46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145.47亿元,增长9%。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9%、46%和35%,与上年相比,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个和0.1个百分点。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556元,增长11.4%。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3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GDP的比重为5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9%,拉动GDP增长7.4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4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10.79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92.69亿元,增长9.8%。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比上年增长13.8%。

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5万人,增长11.7%。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0万人,比上年增长3.3%;实现劳务总收入110亿元,增长1.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4%,居住类价格上涨2.2%。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1%;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2.1%。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7.35亿元,比上年增长36.4%。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1.06.24•【字号】巴府办发〔2011〕47号•【施行日期】2011.06.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粮食市场管理正文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巴府办发〔2011〕4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经济开发区商贸园管委会: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切实抓好粮食稳定增产,对于实现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川办发〔2011〕2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抓好2011年粮食生产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思路目标2011年,我市粮食生产要坚持“确保播面稳定、改善基础条件、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单产水平、抓好灾害防控”的思路。

确保201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6万亩以上,总产189万吨,比上年增加7.75万吨以上(其中,大春增加4.48万吨,小春增加2.5万吨,晚秋增加0.77万吨),实现全市粮食生产“八连增”。

二、突出工作重点(一)确保播面稳定。

保证面积是粮食增产的基础。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确保全市基本农田面积稳定。

加强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引导,鼓励农民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巩固旱地改制成果,强化“三田”改旱力度,扩大“四边”种植规模,大力发展以马铃薯、玉米为主的旱作农业。

推行耕地轮作,大搞增、间、套、围,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实现应种尽种、满栽满插。

组织代耕代种、规范土地流转,尽力减少耕地撂荒,确保全年粮食播面达到506万亩以上。

(二)改善基础条件。

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围绕粮食生产重点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连片扶贫开发区域,重点抓好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田间工程、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田间渠系工程、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的建设实施。

2011年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达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达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2012年3月)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高位求进、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增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1.8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7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32.35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246.75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77.2%和17.3%,分别拉动GDP增长0.83、11.74和2.6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52.6:24.4。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557.03亿元,增长18.6%,占GDP的55.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3.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5%。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12%和13.8%。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7.8万公顷,增长0.7%,其中,小麦8.1万公顷,下降0.2%;水稻17.3万公顷,下降0.2%;玉米9.6万公顷,增3.6%;薯类16.3万公顷,增0.6%;油料种植面积12.3万公顷,增0.9%;蔬菜种植面积8.7万公顷,增1.0%。

粮油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年粮食产量305.1万吨,比上年增加5.7万吨,增长1.9%;油料产量30.0万吨,增长2.4%(见表1)。

全年肉类总产量达74.4万吨,增长3.5%。

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49.3万吨、6.7万吨和2.8万吨,分别增长3.4%、1.4%和6.0%。

牛奶产量19132吨,增长21.8%。

全年水产品产量达7.8万吨,增长5.0%。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1年度全市工业经济目标考核的通知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1年度全市工业经济目标考核的通知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1年度全市工业经济目标考核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巴府办发[2011]40号【发布部门】巴中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6.07【实施日期】2011.06.0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1年度全市工业经济目标考核的通知(巴府办发〔2011〕4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市经济开发区商贸园管委会:为认真贯彻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促进工业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市政府决定对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目标进行单项考核,并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2011年工业经济目标工业经济目标包括工业发展目标和产业园区建设目标。

(一)工业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21.67亿元,增长35%;工业增加值80.53亿元,增长35%;利润总额3.03亿元,增长1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技改投资35.01亿元,增长15%;技术创新投资2889万元,增长15%(分解指标详见附件一)。

(二)产业园区建设目标:园区土地平整1000亩以上,基础设施投入5000万元,新入园企业5户,新开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完成产业园区规划,建立园区组织机构,组建园区投、融资公司并正常开展业务,设立园区建设引导资金,出台园区建设扶持政策等(分解指标详见附件二)。

二、考核办法(一)考核对象各县(区)政府、市经信委、巴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只考核兴文工业园建设)。

(二)计分办法考核均按100分计,对县(区)政府和市经信委的考核,工业发展目标占60%,产业园区建设占40%。

1.工业发展。

既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又考核对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大小。

目标完成占该指标标准分值的90%,对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占该指标标准分值的10%。

各项指标考核中,按完成百分比计分的单项考核指标超额完成目标的可以加分,但最高加分不超过该项指标标准分值的10%;单项考核指标目标完成程度低于70%的按零分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中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巴中市统计局2011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巴中市委、市政府组织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经济增长提速,社会和谐稳定,“十二五”开局良好。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31.4%;第三产业增加值118.1亿元,增长9.2 %。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5.1%、40.5%和34.4%,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4个、2.7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6.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由上年的21.9%上升到25.6%。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6.7%,二季度上涨7.4%,三季度上涨7.1%,四季度上涨5.4%,全年平均上涨6.6%。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7%。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7%。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与上年持平。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3%。

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7.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3.5亿元,增长10.9%。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7亿元,比上年增加4.9亿元,增长63%。

其中,税收收入9.1亿元,增加3.3亿元,增长57%。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6.7亿元,增加33.4亿元,增长32.3%。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3.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2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7万公顷,增加0.1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931公顷,减少5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185.8万吨,比上年增加4.5万吨,增产2.5%。

其中夏粮产量55万吨,增产3.8%;秋粮产量130.8万吨,增产1.9%。

全年油料产量12.9万吨,增产4.4%。

茶叶产量0.2万吨,增产11.9%。

糖料产量2.2万吨,减产0.7%。

烟叶产量0.5万吨,减产0.6%。

全年肉类总产量45.4万吨,比上年减少2.4%。

其中猪肉产量36.5万吨,减少3.1%;牛肉产量4万吨,增长0.5%;羊肉产量2万吨,增长0.1%。

生猪年末存栏333.7万头,减少0.4%;生猪出栏521万头,减少3.1%。

禽蛋产量7.4万吨,增长3.7%。

全年水产品产量4.9万吨,增长6.5%。

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5万吨,增长7.9%;捕捞水产品产量0.4万吨,减少7.5%。

全年商品木材产量3.7万立方米,增长17.8%。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40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7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7.9亿元,比上年增长2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1.2亿元,增长23.7%。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3.4%,集体企业增长21.2%,股份制企业增长22.7%,私营企业增长18.7%;轻工业增长25.4%;重工业增长20.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23.1%,饮料制造业增长28%,食品制造业增长33.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7.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1.3%,纺织业增长24.5%。

控股企业1.5亿元,增长30.6%;集体企业426万元,增长18.7%;有限责任公司2.6亿元,增长18.2%;私营企业1.5亿元,增长86.3%。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1.1亿元,增长46.9%。

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工程结算利润12.1亿元,增长53.2%。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亿元,增长55.5%。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2亿元,比上年增长52.7%。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60.1亿元,占0.5%;产业发展投资96.1亿元,占0.3%;民生改善投资64亿元,占0.2%。

全年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877个,投资267.1亿元,增长46.5%。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5.1亿元,增长51.2%;更新改造投资38.7亿元,增长28.1%。

表3 分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和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速度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8亿元,比上年增长39.4%。

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9.8亿元,增长24.8%;办公楼投资0.6亿元,增长1.4倍;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1亿元,增长80.8%。

全年新增廉租房1908套、新建经济适用房219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520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877户,农村危旧房改造14018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万户。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1.5亿元,增长2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9亿元,增长14.1%。

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120.9亿元,增长18.9%;餐饮收入额14.5亿元,增长14.9%。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类增长1.2倍,肉禽蛋类增长54.8%,烟酒类增长1.2倍,服装类增长61%,日用品类增长55.5%,五金、电料类增长42.7%,化妆品类增长62.9%,金银珠宝类增长63.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5.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8.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70%。

六、对外经济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28个,其中,新建项目100个,续建项目28个。

引进国内市外到位资金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倍。

外贸出口总额5490万美元,增长12.9%。

外派劳务736人次,减少28.8%,外派劳务营业总收入912.4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交通建设完成投资70.3亿元,增长15.8%。

巴(中)南(部)、巴(中)达(州)、巴(中)陕(西)高速公路完成投资44.8亿元,巴(中)广(安)渝(重庆)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绵(阳)巴(中)万(源)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巴(中)达(州)铁路完成投资4.8亿元。

干线公路完成投资5.6亿元。

县道公路、乡镇联网路和通村水泥路完成投资17.4亿元。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5794公里。

其中,省道704公里,县道1592公里,乡道2271公里,专用公路55公里,村道11172公里。

公路通车里程中,等级公路14938公里,占总里程的比重提高到94.6%。

其中,高速公路41公里,二级公路531 公里,三级公路416公里,四级公路13950公里。

年末机动车辆拥有量234737辆,其中,汽车65482辆。

全年旅客运输周转量35.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6%;货物运输周转量33.1亿吨公里,增长13.3%。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4239万元,比上年增长26.6 %;电信主营业务收入9.7亿元,增长1.5%。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81.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43.1部/百人;固定电话用户35.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28.2部/百户,固定电话通村率100%。

互联网上网户数12.9万户,增长26.6%。

全年接待游客537万人次,增长12.8%。

实现旅游收入31.7亿元,增长39%。

八、金融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6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2.8亿元,增长31.9%。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2.5亿元,增加71.1亿元,增长29.4%。

年末社会融资总量199.2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8.2亿元,增加33亿元,增长26.3%。

其中,中长期贷款103.3亿元,增长42.9%;短期贷款51.4亿元,下降1.6%。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8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现金支出1834.7亿元,增长1.7倍。

全年保险公司各类财产险保费收入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

财产险承担的风险保额1033.2亿元,已决赔案44349件,赔款及给付金额1.6亿元。

年末实有寿险参保人数250万人,增长37%;保费收入10.6亿元,增长29.1%;已决赔案12600件,赔付金额10043万元,增长72.5%。

年末投资者证券账户4421户,增长75.3%。

全年证券交易额25.5亿元,增长90.3%。

九、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年末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7所,全年招生2.4万人,在校生4.5万人,毕业生1.4万人。

年末普通高中学校42所,全年招生2.9万人,在校生8.2万人,毕业生2.2万人。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8%,高中辍学率2.3%,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2.1%。

年末普通初中学校158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14所),全年招生6.2万人,在校生19万人,毕业生6.5万人。

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99.99%,初中辍学率0.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0.9%,初中三年巩固率98.1%。

年末普通小学学校248所,村校及教学点1706个,全年招生4.8万人,在校生32万人,毕业生6万人。

小学学龄人口净入学率99.98%,小学辍学率0.5%,小学五年巩固率98.8%。

年末特殊教育学校4所,全年招生21人,在校生215人,毕业生12人。

年末幼儿园194所,在园幼儿(含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人数)7.9万人,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85%。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1%。

聘请省级科技特派员12名、市级科技特派员120人。

争取国、省项目62项,到位资金1547万元,40个项目通过中期监理、结题验收和绩效考评。

组织鉴定科技成果7项,4项技术合同交易额206.1万元。

新建2个科技信息服务平台,9个科技信息服务站。

省级创新型企业20家,研发新产品30个。

申请专利158件(其中发明专利19件),授权专利134件,增加16件;实施专利111件,增加5件。

年末博物馆9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档案馆6个。

艺术表演团体8个。

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4座。

有线电视用户39.4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5.5%。

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6.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4%,光纤电视通村率74.7%。

全年出版各类报纸1642.4万份。

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运动会99次,参与总人数20.5万人次。

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4个。

组队参加四川省青少年各类体育比赛,获金牌3枚、银牌10枚、铜牌14枚;组队参加四川省首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获银牌1枚、铜牌5枚。

十、卫生和社会服务年末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312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3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56个,村卫生室239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卫生监督所(中心)5个。

卫生技术人员9982人,增加672人。

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408人,增加347人;注册护士2361人,增加301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