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学03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0/2019
13
1.3.2 光合作用复氧
• 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河流溶解氧的另一个重要来 源。O’Conner在假定光合作用速度随光强弱变化 而变化的前提下,认为产氧符合下述规律:
pt
pm
sin( t T
),
0t T
pt 0,
其他时间
T为白天光合作用持续进行的时间;t为光合作用开始以后
6/30/2019
9
1.3 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1.3.1 大气复氧
•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自大气 • 氧气由大气进入水中的质量传递速率可以表示为:
dC dt
KL V
A
(Cs
C)
式中,C为河流中溶解氧浓度;Cs为河流中饱和溶解氧浓 度;KL为质量传递系数;A为气体扩散的表面积;V为水的 体积
6/30/2019
完全混合段 Q
排放口
HJ/T2.3-93推荐的经验公式
L
(0.4B 0.6a)Bu
(0.058 H 0.0065 B) gHI
B为河流宽度;a为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u为河流断面平均
流速;H为平均水深;g为重力加速度;I为河流坡度
6/30/2019
4
• L也可以根据下表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L=河水实际流速×完全混合所需时间
i 1
i 1
i 1
i 1
i 1
m为测点数,xi、ri为i点到排放口的距离,ci为i点污染物浓度,为径流系数
• Kol 法
K1
1 x
ln
exp( K2x exp( K2x
/ u)(DO2 / u)(DO3
DO1) DO2 )
DO3 DO4
DO2 DO3
DO1、DO2、DO3、DO4分别为河流等距离断面1、2、3、4 的溶解氧浓度
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 (三)
主讲:冯流
三、河流水质模型
1、河流水质过程分析 1.1 污染物与河水的混合
6/30/2019
2
• 污染物在河流断面上达到均匀分布,要经历垂向
(水深方向)与横向(河宽方向)混合阶段
–垂向混合属于三维混合问题,完成垂向混合所需距离短
–横向混合属于二维混合问题,完成横向混合所需距离长
C 3.933 5.018 5.336 5.138 3.104 4.740 10.922 5.523 5.369
n 0.500 0.968 0.670 1.000 1.000 1.000 0.850 0.703 0.674
m 1.500 1.673 1.850 1.330 1.500 1.500 0.850 1.055 1.865
数,通常为1.024
6/30/2019
11
饱和溶解氧浓度Cs的估算 • 饱和溶解氧是温度、盐度和大气压力的函数
• 常压下,淡水中饱和溶解氧按下式估算:
Cs
468 31.6 T
• 河口饱和溶解氧按Hyer经验公式(1971)计算:
Cs 14.6244 0.367134 T 0.0044972 T 2 0.0966 S 0.00205 ST 0.002739 S 2
I为河流底坡坡度;u为河流断面平均流 速;H为平均水深;K1为实验测定值
– 湖泊、水库可直接采用实验室测定值
• 两点法
河流:K1
1 x
ln
LA LB
湖(库):K1
2Qp H (rB2
rA2 )
ln
LA LB
6/30/2019
LA、LB分别为上下游断面处的 BOD浓度;x为两个断面间的
的时间;pm为一天中最大的光合作用产氧速率
(mg/Ld),在0~30mg/Ld之间
10
• (Cs-C)表示河水中的溶解氧不足量,称为氧亏(D)
• 对于河流,因A/V=1/H,H为平均水深,则质量传递
方程演变为:
dD dt
KL H
D
K2D
式中,K2为大气复氧速率常数,简称复氧系数
• 与K1类似,K2是温度的函数
K K T 20
2,T
2,20 r
式中,K2,20为20C条件下的大气复氧速率常数;r为温度系
距离;Qp为污水排放量;为
混合角度;rA、rB分别为A、B 点至排放口的距离
8
• 多点法
m
m
m
m
m
河流:K1 u(m xi ln ci ln ci xi ) /[( xi )2 m xi2 ]
i 1
i 1
i 1
i 1
i 1
m
m
m
m
m
湖库:K1 2Qp (m ri2 ln ci ln ci ri2 ) /H[( ri2 )2 m ri4 ]
T为温度,S为水中含盐量
6/30/201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
实际水体环境中复氧系数的估计
•
基于河流流速(ux)、水深(H)的经验公式:
K2
C
u
n x
Hm
数据来源 O’Conner & Dobbins (1958) Churchill (1962) Owens (1964) Langbein & Durum (1967) Isaacs & Gaudy (1968) Isaacs & Maag (1969) Negulacu & Rojanski (1969) Padden & Gloyna (1971) Benett & Rathbun (1972)
–横向混合完成后,断面污染物浓度将维持均匀分布,在此 之后为完全混合阶段,属于一维混合问题
–混合驱动力为分散作用的贡献。河流系统中,分子扩散贡 献最小,湍流扩散次之,弥散作用贡献最大。但三种作用 往往同时发生而难以区分,实际中常以弥散作用代表三种 作用的总和
6/30/2019
3
背景河段
混合过程段(L)
K1,20为基准,任意温度T下的速率常数K1,T为:
K1,T K1,20 T 20
为温度系数,数值在1.047左右(T=10C~35C)
实际水体环境中耗氧系数的估计
6/30/2019
7
• 实验室测定值修正法
– 河流采用如下公式修正 K1 K1' (0.11 54 I )u / H
6/30/2019
5
1.2 生物化学分解 • 有机物由于生物降解而导致浓度变化,可用一级反
应动力学方程描述:
L L0eK1t
L为t时刻含碳有机物的剩余生化需氧量;L0为初始时刻有机 物的总生化需氧量;K1为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常数,也称为耗 氧系数
6/30/2019
6
耗氧系数的温度变化特征 • K1是温度的函数,通常以20C时的降解速率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