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第13课《使至塞上》解读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使至塞上》解读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实践活动中的诗词创作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创作时仍然缺乏自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词创作的技巧掌握得还不够熟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对仗、意象描绘等。
4.作者背景:了解王维的生平、创作风格及边塞诗的特点。
5.创作意境:探讨《使至塞上》所表达的边塞风光、边疆将士的忠诚以及诗人对国家的关切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使至塞上》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学素养。
举例解释:
-诗句朗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指导学生读出诗句的雄浑与苍凉,感受边塞的壮阔。
-词汇应用:通过例句或语境,让学生明白“瀚海”指的是沙漠,“阑干”表达了依恋之情。
-赏析技巧:分析“孤烟直上”与“落日圆”的意象对比,以及其中的对仗修辞手法。
-创作意境: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领悟王维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描绘边疆将士的忠诚与辛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使至塞上》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创作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世称其为“诗佛”。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朗读并划分诗歌节奏。

目标导学二:自主探究,理解诗义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

小组内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意。

2.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诗人出使塞上途中的所见所感。

目标导学三: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有什么作用?明确:点题并交代地点及事由,衬托出诗人形只影单的孤寂、惆怅。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背景链接: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明确: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诗人用“征蓬”“归雁”比喻自己,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

3.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1)小组合作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紧扣诗歌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挺拔、坚毅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特殊感受;“孤”字写出作者被排挤后失意的心情;“长”字,将黄河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2)“诗中有画”,从图画美的角度赏析这一句。

示例:构图美: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苍茫辽阔;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青烟、碧水、红日——鲜艳优美。

小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了一幅极其奇特壮观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画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一、教材综述《使至塞上》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课文。

本课文选自唐代文学家王昌龄的《塞下曲》。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边塞的生活风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故乡、父母的感情,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边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况; - 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边塞的不屈精神; - 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 - 掌握生词和短语的词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课堂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欣赏能力; -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通过课后阅读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家乡、亲情和祖国的感情;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 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结构;–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感受作者对塞上风光和塞上人民的描绘;–通过朗读、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识记和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义;–理解古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合理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课件、教材、黑板、笔2.教学资源:–课文《使至塞上》–PPT教学课件–生词表和课文解读参考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师生互动: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边塞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好奇和兴趣。

–老师:你们知道什么是边塞吗?–学生:边塞是指国家边境地区,常常是军事重点地区。

–老师:对,边塞地区通常有什么特点?–学生:边塞地区环境恶劣,常常有战火和战士的存在。

–老师:非常好。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关于边塞生活的,请大家认真听讲。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使至塞上》的基本背景和主题。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王维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与将士的豪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重点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案例展示了王维如何巧妙地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之中。
-在艺术特色分析方面,以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如何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边塞风光,理解其以景寓情的手法。
-在主题思想理解方面,通过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王维如何在边塞诗中融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意境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中的抽象意境,如“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意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古诗知识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7.应用拓展: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边塞文化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本节课主要学习《使至塞上》这首古诗,包括以下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对韵律美的感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我发现学生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实际场景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7.拓展阅读:推荐与边塞诗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从军行》、《凉州词》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使至塞上》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诗人背景与创作背景:了解王维的生平事迹,以及《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边塞风光、战事、诗人情感等多角度探讨诗歌的主题。
6.创作练习:借鉴《使至塞上》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创作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短诗。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歌。
2.增强审美能力:分析诗中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验边塞风光的壮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诗歌韵律美。

2.通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美。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美。

教学难点:品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美。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点拨法【学法指导】:诵读法、品析法、思考探究法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开门见山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跟随他进行一场边塞之旅。

二、诵读诗歌——领略音韵美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 学生个人展示读。

3. 全班配乐齐读。

三、通读诗歌——体味情感美请同学们通读诗歌,静静思考,细细品味: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2.你从(字词/意象/诗句等)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首联:出使所图、所至首联平铺直叙,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地点。

“过居延”与诗题“至塞上”相照应,写出了出使所图、所至。

“单车”一辆车,随从不多,轻车简从,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过居延”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单、孤寂、悲凉之感。

颔联:出使所感颔联“征蓬”是诗人自比,给人漂泊之感。

“归雁”与诗人处境形成对比,更添失意情绪。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内心的孤寂、激愤、抑郁、忧伤、落寞。

颈联:出使所见如果说前两联诗人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的话,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开阔,在这壮观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豁达、超然的心境。

这几个意象组合成了一副雄浑壮阔边塞奇景,构成了雄浑壮阔的意象,眼前的奇景让诗人渐渐融入了这大自然之中,看到壮阔大漠、劲拔孤烟、执着地长河以及浑圆的落日,心中慢慢地衍生出一种力量,漂泊、失意、孤单、落寞仿佛都消散了,进而转化成不尽的豪迈气概。

尾联:出使所闻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记汉威德而还。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计1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计1
2.总结:本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悟
板书
设计
课反
后思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学生展示的内容,让学生收获更全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使至塞上》:本诗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备课方式:图文结构式(12.2《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学校:执教:教材内容: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型方式:平台互动式课时形态:标准课(2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2..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分6个学习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学习《使至塞上》
1.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
3.名句赏析:找出文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教师根据学生代表展示内容进行点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难点
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设置情境,复习导入,让学生能跟着教师思路进入课文学习。
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探究,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活跃课堂氛围
1.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上《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古诗学习中,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诗词,已初步具备了诵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和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他们虽能结合文下注释可以初步读懂诗歌内容,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在细读深品的具体方法和深刻体验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方面还需教师引导。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搭建好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巧妙设置教学情境。

加之学生以前学过关于王维的其他诗作,对作者也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在学习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2.在诵读、赏析中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开阔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诵读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品味王维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兴趣1、观看经典咏流传《使至塞上》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视频中唱的《使至塞上》,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2、借助视频了解作者二、反复诵读诗味浓1、观看朗读视频2、自由朗读3、老师范读师明确:古诗朗读的一个规律: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根据平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来调整声音。

4、个人展示5、全班齐读三、静思细品入佳境(一)主问题巧切入读诗有技巧,品诗有方法,仅仅掌握技巧还不够,要想读好一首诗,我们还需要进入这首诗中,细细品读,反复咀嚼。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静静思考,细细品味:你从()词语/意象/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二)学生自读品味、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1.一字入手渐深入预设:从“单”字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典属国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之类的官。

可是身为皇帝任命的特派大员,王维怎么连点排场都没有,却“单车"出行呢?结合注释明确:作者表面上是去慰劳崔希逸,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备课思路】1.立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征,以“画”字为课堂立骨。

2.以诗中“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主要意象为抓手,重点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由孤独、漂泊、失意、悲凉,因眼前辽阔的大漠“画"卷,进而变得开阔、豪迈、达观。

3.重点分析颈联,依旧从意象着手,随堂板书生成一副“画”。

4、最后引导学生人生起落沉浮是常态,拥有好的心态才能活出如“画"人生,成为课堂的落脚点。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把握韵律,做到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了解作者经历、诗歌写作背景;品析意象、感悟意境、疏通诗意、体会诗情。

3.把握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1.读准字音、把握韵律,做到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了解作者经历、诗歌写作背景;品析意象、感悟意境、疏通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他,是唐朝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也是公认的美男子。

我们从小学过他的许多名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他借一颗小小的红豆抒发内心绵绵相思之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他借一轮皓月和一片幽幽簧竹吐露内心的孤独。

他是谁?——王维。

谁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王维。

二、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山水田园诗人。

字摩诘。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晚年作品中多含禅宗哲学思想,我们又称他为“诗佛”。

北宋苏轼曾称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好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传世佳作——《使至塞上》,来感受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诵读寻迹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2.指名展示读,读准节奏。

3.师生配合读(学生读一联中的前半部分,老师读后半部分),读出感情,读出你的理解。

四、品读寻美保留内心的初读感受,一起品析寻找美。

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作者和故事情节;2.了解并掌握古汉语中的典故和用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使至塞上》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2.古汉语中的典故和用法。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剖析故事情节和典故的含义;2.教学难点:学生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步骤和方法1. 导入(时间:10分钟)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使至塞上》的了解和评论;2.通过引入短文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3.向学生介绍《使至塞上》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

2. 讲解(时间:30分钟)1.向学生介绍古汉语中的典故及其用法;2.分析《使至塞上》中的典故和情节;3.与学生一起讨论、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内涵。

3. 练习(时间:40分钟)1.阅读课文,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句式和用法;2.通过课文中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故事和典故的理解和想法。

4. 总结(时间:10分钟)1.展示学生的作品和思考;2.回顾教学中学生的表现;3.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能力,明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五、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练习情况进行评分;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3.教师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建议1.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练习形式;3.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差异化地设计练习和评估。

七、注意事项1.需要提前准备好教学用具和练习题;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3.课堂评估过程要公正、客观,不应影响学生的心态和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第【1】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使至塞上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1)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使至塞上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1)
朗读
吟诵
小组合作探究
能简析王维诗歌中画面描写的特点。
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画面,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美
展示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學生结合自主學习资源来理清作者在诗中的情感变化
出示PPT
通过诵读,把握重音,停顿,感受诗句内容
了解这首诗歌的韵美
引导學生分析诗句中作者如何抓住的角度研读,敎给學生品析诗歌的方法,既品出了新意,又品出了深度。
2、初步赏析王维诗歌在造境方面的高超技艺;
3、体悟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敎學重点难点
初步赏析王维诗歌在造境方面的高超技艺;
体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敎 學 过 程




敎师活动
學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大家知道唐诗,宋词,在我们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學世界里成就卓著,名人名家妇孺皆知,数不胜数,他们的诗歌异彩纷呈,他们的人格更是让人景仰。今天我们来學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敎學设计
敎师信息
敎师姓名
耿芝灵
时间
2018、5、18
课题信息
课题内容:《大漠孤烟绘壮景 长河落日抒豪情》——《使至塞上》
设计思路
通过朗读,吟诵古诗,让學生体会《使至塞上》这首诗的音韵美,读懂诗歌的内容。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王维这首诗中蕴藉的情感。
具体设计
敎學目标
1、感受诗歌的内容;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想一想这首诗中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任务四:练一练
1、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我读出了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感受到了王维昂扬激越的豪情;从李白的“ ”中,我读出了,感受到了;
从杜甫的“ ”中,我读出了,感受到了。从XX的“ ”中,我读出了感受到了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使至塞上》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使至塞上》教案

最新部编
..年级语文上册
......
....版八
《使至塞上》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熟读成诵并理解诗歌内容。

二.课上探究交流
1.预习交流
2.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

(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探讨交流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下面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为什么要以“征蓬”“归雁”自比?
(3)《红楼梦》中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王国维称此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结合这些评论,谈谈这两句诗带给你的感受。

(4)。

教师总结写作特色。

三.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王维的其他山水诗?
2.请写出有关边塞风光的其他诗或诗句。

四.课堂检测。

默写这首诗。

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教案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教学过程: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

齐读题目《使至塞上》2.简介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

个读+集体朗读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

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

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二单元《沙漠探险》,重点讲述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篇文章,并配合《使至塞上》一文让学生理解诗歌与散文的异同以及诗歌与歌词的区别。

通过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诗歌的形式特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与散文的异同,掌握诗歌的形式特点;2.了解古代中原文化和西北民族文化的衍变;3.学习鉴赏名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形式特点,掌握韵脚、格律、体裁等元素;2.分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诗歌形式和表达;3.理解《使至塞上》一文中反映的西北地区的地理、民俗、风俗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难点1.掌握诗歌的形式特点,如韵脚、格律、体裁等元素,感性理解《登鹳雀楼》和《满江红·怒发冲冠》;2.理解《使至塞上》写作背景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表扬学生说出一篇优秀的诗歌,并引入诗歌的学习。

(二)导入通过朗读《登鹳雀楼》和《满江红·怒发冲冠》来引出对诗歌的探讨,并将两首诗歌做对比,了解它们的异同。

(三)阅读教师发放小册子《使至塞上》并请整体朗读并分组读第二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四)分析1.分组讨论《登鹳雀楼》和《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诗歌形态和表达方式,分析其中的韵脚、格律等元素;2.分组讨论《使至塞上》一文的核心内容、形式、表达技巧和反映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综合1.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所学的知识点和感悟,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和语文表达;2.教师安排相关的练习,如填完成诗句、写诗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

(六)总结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关键点进行总结和概括,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和拓展语文知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学生展示 的内容,让学生收获更全面
导入 ( 5 分)
构建平台 探索知识(15 分)
《使至塞上》:本诗选自《王维 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 1997
分 6 个学习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学习《使至塞上》
年版)。开元二十五年 (737 年), 1.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吐蕃, 唐 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 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
2. 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 抒发了作者被排
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 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
色。
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 3. 名句赏析:找出文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设置情境,复习导入,让学 生能跟着教师思路进入课 文学习。
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探究,有 利于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活跃课堂氛围
最新人教版小学资料 学校: 执教:教材内容:
备课方式:图文结构式( 12.2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型方式:平台互动式课时形态: 标准课( 2 课时)
教学 目标
设 计 意 图
教 学 环 节
操 作 流 程
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 和意境美。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2.. 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总结与拓展 ( 5 分)
1. 拓展:选择本课其中一篇 唐诗,将其扩写成一段小散 文。( 200 字左右) 2. 总结:本课我们学到了什 么,有怎样的感悟
部编本资料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资料
板书 设计
课反 后思
部编本资料欢迎下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与点讲 (15 分)
教师根据学生代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示内容进行点评 1.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 诗的主旨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 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3. 名句赏析: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 句?说说理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