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国家博物馆藏书画

合集下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徵明书画作品评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徵明书画作品评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徵明书画作品评述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1年第08期中國国家博物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通过受捐、购买、调拨等方式,汇集了数量较为可观的明代书画家文徵明(1470—1559)的书画作品,其中既有可以确信的真迹名作,亦有一些颇具研究空间的争议之作,本文掇取数件,加以评述。

《真赏斋图》卷(图1)是文徵明88岁(嘉靖丁巳,1557)时,为当时无锡的收藏家、真赏斋主人华夏(字中甫)而作,绘画没有写明具体时间,卷后以楷书落款:“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四月既望,长洲文徵明著并书,时年八十有八。

”在这之前,文徵明80岁(嘉靖己酉,1549)时已经为华夏画过一卷《真赏斋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图后接续有隶书、楷书两种《真赏斋铭》,落款分别为“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四月既望,长洲文徵明著并书,时年八十有八”和“长洲文徵明著并书,嘉靖丁巳三月既望,时年八十有八”,两种书体的铭文书写时间差一个月。

这些表明铭文创作及书写时间与国博藏本绘画时间一致,是在上博本绘画完成的八年之后。

在国博本《真赏斋图》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卷开始部分的湖石叠山。

湖石叠山处于画面上下位置,并占据了全卷二分之一的空间。

上博本《真赏斋图》中虽然也描绘了华夏真赏斋中的太湖石,但远没有如此的体量。

在技法上,88岁的文徵明将干笔、湿笔并用,皴法、染法融合,既有元代王蒙以来的繁茂深厚,又发展了吴门画派中由他所开创的空灵雅致之风,成功地营造了一个似真似幻的园居空间,可谓假山石之假、真丘壑之真。

卷后《真赏斋铭有叙》用小楷写就,全文为:真赏斋者,吾友华中甫氏藏图书之室也。

中甫端靖喜学,尤喜古法书、图画、古金石刻及鼎彝器物。

家本温厚,菑畬所入可以裕欲,而于声色服用一不留意。

而惟图史之癖,精鉴博识,得之心而寓于目,每并金悬购,故所蓄咸不下乙品。

自弱岁抵今垂四十年,志不少怠,家坐是稍落,弗恤而弥勤。

余雅同所好,岁辄过之,室庐靓深,庋阁精好,宴谈之余,焚香设茗,手发所藏,玉轴锦幖,烂然溢目。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古代书法(下) 艺事著笺——国博藏明清书画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古代书法(下)  艺事著笺——国博藏明清书画家
编者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书法较为丰富 , 其藏清代书法则可谓洋洋大观, 这些藏品足以对明清书法
史做详尽的描述, 反映了明清两代书法风格的变迁、 书学思想的差异 本期我们按照书札、 立轴、 扇面三个类
别依次向读者推介 并配有专文赏析。 这些作品中既有明清书画家、 学人如朱耷、 王国维等的书札, 又有 “ 吴中 三 ’ 等的扇面, 还有 “ 晚明四 ’ 中董其昌等、 明末‘ 三珠树” 中 王铎等的巨 轴。 兼于对书风多 样性的考虑, 我
有折差进 京, 所有各 省寄物, 均托 德宝李
掌柜也。
吴 大潋 生于 晚清, 是集官员、 学者、 书家于

元。 惟痔管尚未除根, 或至北地高燥之 区, 湿热不致为患也。 兹于六月初 四日 , 由沪乘
轮北 上。 计 明日 可抵大沽, 到京约在二十后
身 的人物 。 他 一生 勤学, 访拓 碑 刻, 收 藏金
在 焉。 ”1 6 4 4 年, 李白 成 占领北京不久 又败 走,
忿 之
石, 具 有极 高的价值 。 据 相关学者 考 证, 此件
信札书于 光绪二十年 ( 1 8 9 4 ) , 时吴 氏在康济兵
京城 内明朝 内府及许多私家收藏都 因战乱 而大 量 散佚 , 使 民间藏家 能够借机 收集庋 藏。 宋荦
料价值。 据笔者统
中国古代书法 一书收录
[ 清】 朱耷
行 书致 东 老书 札
纸本
国博馆藏信札3 3 件 时间跨度由元代书家赵孟烦
21 5c m ×1 2c m
至近人王国维, 信札内容丰富, 涉及家事、 公务、
物, 三人 交往始 于 同年 中进 士第, 同授 “ 庶 吉
释 文: 承转委县老爷画 , 四幅之中止得三幅 , 呈上 , 语云 : 江西真个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的标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的标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的标准作为我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书画标准,是我深感自豪的一件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我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的标准,向您展示它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您将了解到我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标准的内涵、历史背景、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1. 我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的标准我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标准是对我国绘画艺术的精髓和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它对我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进行了搜集、整理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以此来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绘画艺术。

2. 深度评估我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标准的深度体现在其对于国宝级书画作品的珍藏与研究上。

国家博物馆对于馆藏书画作品的甄选标准严格,确保了馆藏书画的质量和水平。

我国国家博物馆对于书画作品的鉴定、修复、展览等方面也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确保了馆藏书画的保存和传承。

3. 广度评估我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标准的广度体现在其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书画作品的收集和研究上。

从古代至近现代,从工笔到写意,我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涵盖了各个时期和各种风格的经典之作,为人们全面了解我国书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我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标准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到书画艺术的精髓和特点,还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我国书画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

我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的标准不仅是我国书画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我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不仅为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也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和学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我国书画艺术的机会。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我国书画艺术的魅力和内涵,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以上内容,我希望能够让您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的标准,并能对其重要性和价值有所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希望您能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标准的发展和传承,共同努力为我国书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十大馆藏吉祥名画

中国十大馆藏吉祥名画

《禄寿同春》纸本设色 规格:8平 尺
《和和美美》纸本设色 规格:8平 尺
《三羊开泰》纸本设色 规格:8平 尺
《富贵白头》纸本设色 规格:8平 尺
《前程似锦》纸本设色 规格:8平 尺
《连生贵子》纸本设色 规格:8平 尺
《鹤寿延年》纸本设色 规格:8平 尺
《节节高升》纸本设色 规格:8平 尺
《玉堂富贵》纸本设色 规格:8平 尺
《喜上眉梢》纸本设色 规格:8平 尺
中国十大馆藏吉祥名画
《中国十大馆藏国宝名画真迹》典藏
跨越500年的历史瑰宝,价值连城的十大名家名作! ————————中国美协十位名家为当今画坛的标杆人物,人真物真无可比拟!———— ——
中国十大馆藏吉祥名画
• • • • 【藏品名称】中国十大馆藏国宝名画真迹典藏 【藏品提供】中藏联盟 【藏品货号】SC127TV016472 【发行价格】19800元


【藏品内容】《禄寿同春》、《和和美美》、《三羊开泰》、《富贵白头》、《前程似锦》、《连 生贵子》、《鹤寿延年》、《节节高升》、《玉堂富贵》、《喜上眉梢》
【创作大师】戚文义、谭述乐、苗桂欣、宋福生、李涛、张鸿君、张馨月、李玉民、张玉生、朱安 平

• •
【藏品规格】8平尺X8幅
【藏品质地】纸本设色 【藏品证书】收藏证书、365防伪认证
中国十大馆藏吉祥名画
• 吉祥题材名画是中国吉祥祈福文化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蕴含的吉祥文 化寓意,承载着华夏千年的文明,是人类 文明史上的艺术奇珍。在各大文博机构和 文化名人的号召下,中国美协十位名家承 担历史责任,一展数十年书画造诣,原图 原貌、原汁原味亲笔再绘“中国十大馆藏 国宝名画”。馆藏十幅宫廷珍品,历史性 齐聚,十幅吉祥大作,每一幅都具有无可 争议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流失海外的25幅国宝级国画,每一幅都“价值连城”

流失海外的25幅国宝级国画,每一幅都“价值连城”

流失海外的25幅国宝级国画,每一幅都“价值连城”1、《疏松幽岫亭》曹知白元代立轴纸本水墨纵48厘米横36.4厘米(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前景是挂满藤蔓的参天松柏,中景、远景的山峰层叠而巍峨。

山间有飞流的瀑布,瀑布下有平常的人家。

虽然仍能找到宋代山水画的遗风,但曹知白也将自己的个性色彩加了进去。

由于家中雄厚的财力,曹知白的日子过得舒心如意,与倪瓒等人同为太湖一带的著名文人。

传世之作有《疏松幽岫亭》《群山雪霁图》《溪山泛艇图》等。

2、《花卉图》陈遵明代立轴绢本设色纵136.8厘米横57.8厘米(日)泉屋博古馆藏。

溪流自左至右贯穿着画面,岸边繁花似锦,色彩缤纷。

花草以没骨法画成,色彩浓淡层次丰富。

轻柔的笔法,完美地表现出小溪边的清新景致。

陈遵,生平不详,明代画家。

字汝循,浙江嘉兴人。

擅长描绘花鸟,栩栩如生。

传世作品有《三友图》《枇杷图》《蓼花蛱蝶图》。

3、《陶渊明故事图》陈洪绶明末清初长卷绢本设色纵30.3厘米横308厘米(美)火奴鲁鲁艺术学院藏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名士,不阿权贵,嗜酒安贫,喜好在宁静中体会生活的乐趣。

这幅画抓取解印、种秫、归去、无酒等几个特写镜头来描绘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清馨生活(此选两幅)。

作者陈洪绶(1598—1652)是明末清初的人物画家,少年时得到北宋李公麟所作《孔门七十二贤》的拓本,关门在家终日鉴习。

到晚年已突破前人陈规,自成一派。

4、《仙山图》陈汝言元代长卷绢本设色纵33厘米横102.9厘米(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山峦层叠起伏,错落有致。

山顶和山脚都配以墨色厚重的松树,它们压住了山峰鲜亮的绿色,使画面趋于沉稳。

山峦中安排了小桥、村落、浮云、人物,左下角两人正在看山羊戏耍,右边有高士与童子,一片世外仙境的境象。

陈汝言,元末画家,和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是好友。

传世之作有《仙山图》《百丈泉图》《荆溪图》等。

5、《猿图》法常宋代立轴绢本水墨纵173.9厘米横98.8厘米(日)京都大德寺藏一棵枯松斜插天际,猿猴的重色稳定了画面的重心。

故宫博物院十大藏品介绍

故宫博物院十大藏品介绍

故宫博物院十大藏品介绍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其中,有许多被誉为故宫十大藏品的珍品,每一件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十件藏品。

1.《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所绘,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幅长卷描绘了北方城市汴京的繁华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画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山河建筑细致入微,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杰作之一。

2.《瓷器鱼纹盘》这是一件明代成化年间的瓷器,盘身有鱼纹装饰,色彩鲜艳,纹饰精美。

该瓷器是明代景德镇官窑出产的珍品之一,展示了当时中国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3.《百子图》《百子图》是清代画家郎世宁所绘,描绘了一百个各具特色的儿童形象。

这幅画以儿童为主题,寓意着家庭的和睦和国家的繁荣。

画中的儿童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精湛技艺。

4.《乾隆御制八宝花卉纹玉瓶》这是一件乾隆时期的玉瓶,器型优美,工艺精湛。

瓶身饰有花卉纹饰,象征着繁荣和吉祥。

这件玉瓶体现了清代玉器制作的高超技艺,是乾隆皇帝御用的珍品。

5.《红绫地暗花云龙纹大袍》这是一件清代乾隆年间的华贵大袍,采用红绫地暗花云龙纹织成,袍身华丽壮观。

此袍是乾隆皇帝的御赐,是清代宫廷服饰的代表之一。

6.《百寿图》这是一幅明代绘画作品,描绘了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场景。

画中老人们神采奕奕,寓意长寿和幸福。

这幅画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长寿的向往和追求。

7.《鎏金铜鹿》这是一件唐代的铜器,高约1.35米,鹿身鎏金,华丽夺目。

铜鹿是唐代皇家园林中的装饰品,寓意着吉祥和丰收。

这件铜鹿体现了唐代工艺品的精湛制作技艺。

8.《紫禁城》《紫禁城》是一部记录故宫历史的图书,由故宫博物院编纂出版。

这本图书详细介绍了紫禁城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珍贵文物,是了解故宫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9.《龙袍》这是一件清代乾隆年间的龙袍,采用黄色绸缎制成,袍身饰有五爪金龙纹饰。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介绍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介绍

我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东侧。

其藏品丰富多样,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

在众多珍贵的文物中,不乏一些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特殊藏品。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我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些镇馆之宝。

1. 六出祁山图六出祁山图是宋代画家宋徽宗赵佶的作品,被誉为我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这幅作品以祁山为题材,写实地描绘了祁山的山水风景,气势恢宏,构图精妙。

画面中所涉及的诸多细节,都展现了宋代绘画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功底。

六出祁山图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世人推崇,被誉为我国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2. 青铜司母戊鼎青铜司母戊鼎是我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重要青铜器。

它是我国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所呈现的青铜技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这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庄重大气,所使用的铭文内容丰富瑰丽,表达了当时社会政治、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3. 清代官窑天球瓷清代官窑天球瓷是我国瓷器中的珍品,被誉为“观世音菩萨出世天球瓷”。

这件瓷器釉色蓝白,绘有天球、流云和观世音菩萨,工艺精湛,图案雅致。

它展现了清代官窑在青花瓷器烧制上的高超技艺,也是清代瓷器中的一件稀世 rare之宝,对于研究清代官窑瓷器工艺和当时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 秦兵马俑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秦国第一任皇帝秦始皇陵墓中的陪葬品,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文物之一。

这些兵马俑形态各异、神态生动,继承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传统,其工艺精湛、气势恢宏,展现了我国古代的艺术水平和制陶技术。

兵马俑的出土和保护,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方面,以及秦始皇统一我国和我国古代先进制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进行介绍,可以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我国博物学的重要标本,更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见证。

这些镇馆之宝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国国家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保护和展示这些宝贵文物,让更多的人们能够欣赏和领略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伯㺇簋、㺇盘、㺇盉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6期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書系(第一辑)》,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法帖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

现第一辑已介绍完毕,从2018年第十一期开始,本刊继续刊登本书系第二辑和第三辑的内容,包含宋拓《东方朔画赞碑》《刘熊碑》、民国拓《元显㑺墓志》等精良拓本,以及董其昌行书《赠张旭、题卢道士房诗卷》、文天祥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等珍贵墨迹本,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伯㺇簋、㺇盘和㺇盉,2005年由上海崇源艺术拍卖公司和诚源艺术公司从海外购回,流失国外的国宝重器得以完璧归赵。

此次由国外回流的青铜器共18件,其中7件器主为㺇,包括鼎1件、簋4件、盘1件、盉1件。

这组㺇器不仅保存完整、造型优美、秀丽典雅、铸造精工,其铭文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祭祀礼仪和册命制度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3年,2件伯㺇簋、1件㺇盘和1件㺇盉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入藏,随后在“近藏集粹——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入藏文物特展”中公开面世。

著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收藏集粹》《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近藏集粹: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入藏文物》和《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05275、14531、14799》。

两件伯㺇簋的形制、纹饰、铭文近似,尺寸也基本相同,通高24.5厘米,口径24厘米。

侈口,束颈,口沿上唇尖凸,盖沿中部内凹,形成子母扣,腹部略鼓,圈足外侈并连接直立形矮阶,颈腹两侧饰一对兽首耳,耳下有方形垂耳,盖面隆起,顶部有圈形捉手。

颈部饰一周目雷纹,前后增饰浮雕兽首,其下饰一周连珠纹,盖面和器腹饰斜方格乳钉纹,圈足饰饕餮纹。

伯㺇簋的形制与1954年发掘的陕西长安普渡村长甶墓五号簋相近。

据墓内出土铜器铭文“穆王在下淢居”,可知器物铸于穆王生时,而其埋葬年代在西周恭王初年,墓中随葬簋的年代应相去不远,约在穆王后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帖·卷七》(宋拓孤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帖·卷七》(宋拓孤本)



国家

物馆


法帖

系专

北宋时期,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开始了大规模刻帖。

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北宋官方刻帖一是《淳化阁帖》,一是《大观帖》。

宋廷对图籍法帖的大规模刊刻,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北宋官方刻帖成为历史上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二辑)·大观帖·卷七(宋拓孤本)》封面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12 No.202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帖·卷七》(宋拓孤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帖·卷七》(宋拓孤本)外观
扫码阅读栏目更多内容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宋拓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宋拓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宋拓本)作者:海国林来源:《书画世界》2018年第03期编者按:新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啤》《孔宙碑》等经典法帖。

这些馆藏法帖均为首次面世,或为宋拓,或为明拓,或为原作墨迹本。

其中《孔宙碑》明拓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拓本,《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北宋早期拓本,《史晨碑》是明代早期拓本,《九成宫醴泉铭》是南宋拓本,并有历代递藏者的注释、题跋、笺注、收藏印等丰富的文物信息,原碑原帖,弥足珍贵。

本套法帖由国博专家精选并撰写导读文字,既是入门临习的必备范本,亦是可赏可鉴的书法经典。

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本刊将刊登部分法帖内容,一期介绍一本,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道因法师碑》,全称《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碑立于唐龙朔三年(663)。

道因法师俗姓侯,濮阳人,生于隋开皇六年(586),7岁丧母,立誓出家,20岁(大业元年,605)正式落发。

法师的启蒙业师为陈名僧靖松法师。

靖松时住彭城崇圣寺,道因向其学习《摄大乘论》,后离开彭城,隐居泰山。

隋末战乱,道因入蜀避乱,居成都多宝寺。

此后近20年,他先后在成都与徐州活动。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法师在长安慧日寺圆寂,享年72岁。

据《唐两京城坊考》,慧日寺在长安怀德坊,是法师出生那年富商张通舍宅而立。

唐贞观十九年(645)夏,60岁的道因奉诏赴长安,协助玄奘法师翻译佛经。

他与玄奘法师先后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寺院译经,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其一生佛教事业的最高峰。

道因法师的最后时光,在慧日寺度过,他在这里讲授经论。

圆寂次年(659)正月,道因法师遗体“旋乎益部”,下葬彭门光化寺的石经之旁,很可能这里就是当年他“专事营辑”“刻石书经”的那座“彭门山寺”。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宋拓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宋拓本)

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二辑)·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 (宋拓本)》封面《东方朔画赞碑》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是一篇颂扬东方朔图2图1大,给人一种向外扩张、开阔的感觉。

颜真卿楷书在后来的变化过程中所突出表现的一些因素在《王琳墓志》中已有显现,但此时它们谁都没有被强化,而是默默地温和地协调在一起,等待着作者选择。

出,进一步强调端部与折点,可以说是楷书的书写趋势在当时的典型代表;向内倾或向外扩的纵向笔画数量更少,内倾或外扩的趋势更弱,顺直的笔画增多。

线条粗细和形状的改变使字体结构中的单元空间产生了微妙作品最大的不同。

《东方朔画赞碑》的字体结构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开阔的气象,这种开阔感从何而来呢?我们可以观察这几幅作品中线条之间的连接,尤其是横向笔画和纵向笔画之间图3的出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节奏;二、纵向笔画向外扩后,单元空间面积增大,产生开阔、雄厚之感;三、连接松散的线条使得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彼此交融,气象开阔;四、笔画向单字外接多边形的边缘靠近后,字内空间的分布产生了变化,距离外接多边形边缘较远的地方,也就是字的中心部位,空间变大,距离外接多边形边缘较近的地调整、改变楷书的用笔方式、书写节奏和结构布局,最终形成了楷书的一种基本构成方式和典型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颜真卿不仅是楷书大家,也是行书大家,《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一个人同时对两种书体都有出色的把握,并在书法的核心层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的楷书和行书之间有没有深层次的联参考文献[1]徐学毅. “二王”《东方朔画赞》与《敬祖帖》考辨[J]. 中国书法,2017(3).[2]邱振中. 书法:七个问题—一份关于书法的知识、观念和深入途径的备忘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5. [3]《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唐颜真卿书东方画赞碑[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说明”页. [4]邱振中.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9. [5]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M]. 孟沛欣,译.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13. 本栏目图文选自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的扫码阅读栏目更多内容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宋拓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宋拓本)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宋拓本)局部。

清乾隆御笔《先春如意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乾隆御笔《先春如意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乾隆御笔《先春如意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弘历先春如意图纸本水墨 65.9x35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画为乾隆御笔。

作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图中以“梅”寓意先春报喜,以“瓶”寓意平安,以“荷”寓意祥和,以“柿”和“如意”寓意事事如意。

乾隆,即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清朝第六为皇帝,擅画山水、花卉、梅兰竹石,字学赵孟頫,山水师法董其昌,以中锋草隶之法,得古秀深逸之趣。

“岁朝图”题材是中国宋代皇宫中开始兴起的一个绘画题材,主要是从宋徽宗时特别流行,采用的画法也是写生画法,形象逼真,内容也是冬天不易看到的花卉、树木为主,寄托对春天的期待。

到明清时,“岁朝图”有所变化,画家将佛教的五件供器(蜡台、香炉等)画在画中,主要的是画花卉为主,旁边有五供器中的一件即可,如意大利籍画家郎士宁画的岁朝图也是花瓶和花卉,只是到齐白石的笔下才从皇宫中走入平民化,画中加入了鞭炮、茶壶等,都是表示大年新春到的意思。

据介绍,清代每逢新春,宫廷画师们便要按时呈交“年例画”以供宫室春节点缀之需。

擅长绘事的皇亲贵胄、朝廷词臣们也往往于此时以进画的形式向皇帝恭贺新禧。

甚至皇帝本人也会举行“开笔式”,亲绘《岁朝图》,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清弘历先春如意图局部清弘历先春如意图局部画家简介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仅次于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

蒙古地区尊其为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

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裕陵。

游艺笔墨,兼擅山水、花草、兰竹、梅花、折枝。

喜用董其昌笔法,作平远小景。

间写佛像,亦只以数笔钩勒而成。

然散在民间者,以松梅花果之属为较多。

纵情翰墨,肆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盖仿赵孟俯。

国家博物馆苏轼文物介绍

国家博物馆苏轼文物介绍

国家博物馆苏轼文物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鉴赏家等多才多艺。

他被誉为中国文坛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苏轼的许多文物,包括他的书法作品、诗词手稿、书画作品等。

首先,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苏轼的书法作品。

苏轼的书法风格独特,遒劲有力,富有变化和律动感。

他擅长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作品遍布于各种传世文献和古籍中。

这些书法作品展现了苏轼卓越的书法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韵味。

其次,国家博物馆还展示了苏轼的诗词手稿。

苏轼的诗词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内容深邃,意境深远。

他的诗词手稿保存完整,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

这些手稿呈现了苏轼心灵的流露和文学的魅力。

此外,国家博物馆还陈列了苏轼的书画作品。

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书画家。

他擅长绘画山水、花鸟和人物等各种题材,作品着墨婉约、以意传神。

苏轼的绘画作品独具一格,展现了他对传统绘画的承袭与创新。

总之,国家博物馆的苏轼文物展览向观众展示了苏轼的多重才华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苏轼的个人风采,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品质和传统艺术的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史晨碑》(明拓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史晨碑》(明拓本)



国家
博物馆


法帖

系专

汉《史晨碑》刻立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是孔庙著名汉碑之一,碑阴、碑阳皆刻字,又称《史晨前后碑》。

前后碑共计千字有余,可谓皇皇巨制。

通篇书写流畅舒展、一丝不苟、丰满宏丽,法度严谨之外多有变化,端正和雅之余情趣丰富。

现碑石仍在山东曲阜,碑通高207.5厘米,碑身高173.5厘米,宽85厘米,厚22.5厘米,于1996年由孔庙移至孔府西仓汉魏碑刻陈列馆保存。

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史晨碑(明拓本)》封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史晨碑》明拓本书影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史晨碑》明拓本书影
扫码阅读栏目更多内容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史晨碑(明拓本)》内文书影
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史晨碑(明拓本)》内文书影
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史晨碑(明拓本)》内文书影。

国家博物馆藏品中英对照

国家博物馆藏品中英对照

国家博物馆藏品中英对照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它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青铜器、陶器、玉器、书法等,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绘画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画家唐寅的《午日山水图》,这幅作品展现了唐寅的独特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宝。

除此之外,国家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其他著名画家的作品,如宋代的《千里江山图》、元代的《红楼梦人物图》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中国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魅力。

国家博物馆的雕塑藏品也非常丰富。

其中最著名的是汉代的《赴宴图》石刻,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之一,展现了汉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对于研究汉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国家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其他时期的雕塑作品,如唐代的《丝路驼队石刻》、宋代的《观音菩萨像》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中国雕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貌。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商代的《四羊方尊》,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青铜礼器之一,展现了商代的青铜文化的独特风貌。

此外,国家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其他时期的青铜器文物,如西周的《大盂》、春秋的《觚》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中国青铜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卓越技艺。

陶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陶器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龙形彩陶罐》,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彩陶器之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独特魅力。

此外,国家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其他时期的陶器文物,如商代的《彩绘彩陶壶》、汉代的《龙形陶鼎》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中国陶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卓越艺术。

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玉器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玉琮》,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玉器之一,展现了战国时期玉器的独特魅力。

此外,国家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其他时期的玉器文物,如秦代的《玉佩》、唐代的《玉盖碗》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中国玉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卓越工艺。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公栾戈、子孔戈、鄂君启节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公栾戈、子孔戈、鄂君启节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公栾戈、子孔戈、鄂君启节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3期編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法帖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

现第一辑已介绍完毕,从2018年第十一期开始,本刊继续刊登本书系第二辑和第三辑的内容,包含宋拓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刘熊碑》、民国拓《元显隽墓志》等精良拓本,以及董其昌行书《赠张旭、题卢道士房诗卷》、文天祥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等珍贵墨迹本,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4件东周时期的器物宋公栾戈、子孔戈和2件鄂君启节,铭文皆以错金工艺制成,极具特色。

宋公栾戈长22.4厘米,传1 936年安徽寿县出土。

援上扬,中起脊;阑侧有三穿;内上有一穿,末端上角圆而下角内凹,内的两面饰错金变形兽纹。

胡部有错金铭文6字,一面4字,一面2字。

宋公栾即宋景公(前516-前469在位),因此戈的时代为春秋晚期。

宋公栾戈的错金铭文是所谓“乌篆”体,“宋”“公”二字上附加乌首等纹饰,全铭字形修长,笔画宛曲,多加肥笔。

“乌篆”体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楚、蔡、宋、吴、越等国,是—种独具风格的美术字体。

子孔戈长22.7厘米,1957年于河南陕县后川2040号墓出土。

形制接近宋公栾戈。

内两面均饰错金的双线云纹,胡部有错金铭文10字。

做器者子孔可能就是后川2040号墓的墓主,他应是前453年三家分晋后魏国的—位高级贵族。

子孔戈铭文字体端正秀丽,风格不同于“乌篆”体,别有韵味。

鄂君启节是战国时期楚王下令铸造并颁发给封君鄂君启的铜节,以作为后者进行商业活动的免税凭证。

铸造时间据铭文可知为“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这一年相当于公元前323年,距今已有2340余年。

铜节现存5枚,均出土于安徽寿县丘家花园(1 957年出土4枚,1960年出土1枚),可分“车节”和“舟节”两组:“车节”3枚,长约29.6厘米,铭文148字(合合文三、重文一);“舟节”2枚,长约30.9厘米,铭文164字(合合文一、重文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独孤信墓志》(北周刻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独孤信墓志》(北周刻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独孤信墓志》(北周刻石)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11期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法帖的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

现前三辑已介绍完毕,从2020年第八期开始,本刊继续刊登该书系第四辑和第五辑的内容,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国博馆藏《独孤信墓志》及其概况墓志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发展于魏晋,早期形制各异,至北魏时期墓志的形制逐渐固定为方形。

墓志是中国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砖质和石质两种材料制成。

秦汉以来,低等级墓葬多在墓中放置砖志,中高等级墓葬多在墓中放置石志。

石质墓志多以“合”的形式出现,上合为志盖,下合为志身。

通常情况下,墓志盖上篆刻墓主的祖籍、官职、姓氏等基本信息,志身主要为描写墓主人生平事迹的墓志铭。

墓志铭分为“志文”与“铭文”两部分:前者主要刻有墓主生前的名号、桑梓、官爵、言行以及生平事跡,通常为散文;后者则重在总括全篇,起悼念、赞颂之作用,为死者盖棺定论,以韵文撰写。

1953年《独孤信墓志》出土于陕西省成阳市底张湾,出土时已无志盖。

1959年,《独孤信墓志》由陕西省博物馆划拨至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

墓志志石长41厘米,宽41厘米,厚7.4厘米。

志文凡16行,共计220字。

墓志中具体记述了独孤信的名号、家世、籍贯、生卒年、下葬时间、下葬地点、夫人及三个儿子的名号等。

《周书》卷十六、《北史》卷六十一均有独孤信传记。

按传世文献所载,他历仕北魏、西魏、北周三朝,为北周太祖宇文泰、北周闵帝宇文觉立过赫赫功勋,先后担任过秦州刺史、尚书令、太保、大宗伯等要职,获封为卫国公,食邑万户。

北周闵帝元年( 577)二月,“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的“楚国公”赵贵谋杀权臣宇文护不成,反被诛杀。

此事株连到独孤信,因其为宿望老臣,宇文护并未立即将其杀害,而是在不久后逼其在府中自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草书〈醉歌行〉〈游玉泉山〉诗卷》(墨迹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草书〈醉歌行〉〈游玉泉山〉诗卷》(墨迹本)

汉字的起源很早。

早在商代,甲骨刻辞和青铜铭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成熟的文字。

汉字诞生后,结构和笔法不断变化,逐渐产生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五种基本字体。

自公元4世纪楷书书体成熟后,字体基本停止了变化,没有再产生新的字体。

草书字体的发展,也经历了章草、今草和大草三个阶段。

章草从战国简书中发展而来,虽然点画的独立性很强,但书写者努力地将笔画朝几个方向靠拢,将笔画的走向规律化。

今草则追求实际笔画的连续,于是开始出现字间连笔的情况。

到了后来,一些书法作品中出现了一笔写四五字,甚至一笔写一行的情况,至此出现了大草。

大草诞生后,草书以其笔画的流动性、结构的简略性和空间的融贯性这三个特点受到历代书家的青睐,留下了众多传世名篇。

本卷草书有墨迹两幅。

第一幅系明人草书《醉歌行》诗卷,洒金笺纸本,计27行,纵32厘米,横138厘米。

第二幅系元人姚燧草书友人《游玉泉山》诗,写经纸本,计12行,纵31厘米,横52厘米。

本卷草书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京9-001条。

草书《醉歌行》诗卷是明人用草书体书写的唐代诗人杜甫(712—770)所作《醉歌行》。

唐天宝十三载(754),玄宗下诏开制举考试,四方才俊纷纷前来长安应试,其中就有杜甫同族的侄子杜勤。

杜勤希望通过制举一展宏图,可惜未能如愿,于是他在第二年春天离开了长安。

杜勤离京时,杜甫前往送别。

此时的杜甫已在京城漂泊10年,仕途失意,生活窘迫,前路踌躇。

他以半老之人送少年,以落魄之人送下第,百感交集,作有此诗。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专栏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二辑)·草书〈醉歌行〉〈游玉泉山〉诗卷(墨迹本)》封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草书〈醉歌行〉〈游玉泉山〉诗卷》(墨迹本)外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草书〈醉歌行〉〈游玉泉山〉诗卷》(墨迹本)醉歌行陆机二十作文赋,汝更小年能缀文。

总角草书又神速,世上儿子徒纷纷。

骅骝作驹已汗血,鸷鸟举翮连青云。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GalleryMarking中国古代书画大赏:国家博物馆之中国古代书画展

GalleryMarking中国古代书画大赏:国家博物馆之中国古代书画展

GalleryMarking中国古代书画大赏:国家博物馆之中国古代书画展此次“中国古代书画展”以时间为主线,甄选了共52件宋元名家的稀世珍作和明清各画派的代表作品。

通过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明代的绘画与书法、清代的绘画与书法三个模块,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书画的发展历程。

还等什么呢?赶快开启本期的展览吧!先给大家展示一幅宋人所绘的十米长卷-《辋川图卷》。

这幅长卷是以唐代王维的《辋川图》为蓝本描摹的作品。

以水墨笔法将辋川二十景融合绘于一卷,虽是描摹之作,管中窥豹,也能一探原作之精彩。

由于画卷过长,只能以局部横图展示,喜欢的朋友可以前往现场欣赏哟!▲佚名-辋川图卷(宋)纸本水墨▲佚名-辋川图卷局部(宋)纸本水墨▲佚名-辋川图卷局部(宋)纸本水墨▲佚名-辋川图卷局部(宋)纸本水墨▲佚名-辋川图卷局部(宋)纸本水墨虽然只能隔着展柜的玻璃进行欣赏观看这部十米长卷,但并不妨碍它带给我们带来的视觉震撼感。

据说国博也是首次将这十米长卷真迹全部打开展出。

在北京的朋友们有福啦!▲佚名-辋川图卷局部(宋)纸本水墨▲佚名-辋川图卷局部(宋)纸本水墨▲佚名-辋川图卷局部▲佚名-辋川图卷局部(宋)纸本水墨▲佚名-辋川图卷局部(宋)纸本水墨▲佚名-辋川图卷局部(宋)纸本水墨王维山水的代表作《辋川图》虽然在书画历史中屡被提及,但奈何真迹早已无传,现今看到的全为后人临摹之本。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许多专家将王维的《辋川图》视为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元代赵孟頫将其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比肩。

同时,此画也是研究北宋传统绘画的经典之作。

▲佚名-辋川图卷局部(宋)纸本水墨▲赵构-草书七言绝句团扇面(宋)绢本▲佚名-果熟来禽图团扇面(宋)绢本设色说起书画艺术,第一反应便是我们中华民族。

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书画艺术互相借鉴、融合,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任仁发-饮饲图卷局部(元)绢本设色▲任仁发-饮饲图卷局部(元)绢本设色任仁发在绘画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极为擅长鞍马、人物、花鸟,光从此次展出的《饮饲图卷》中便能一窥其高超的画技。

[VIP专享]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国宝十大传世名画

[VIP专享]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国宝十大传世名画

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艺术特点】《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

全卷画面上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

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

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

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古画表现】《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

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

人物活动栩栩如生。

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郑燮华封三祝图轴

清华喦水西山宅图轴

清石涛仿梅道人山水图轴

清朱耷松树双鹿图轴

清龚贤白云锦树图轴

清傅山塞上诗轴

明吕纪锦鸡山茶图轴

元倪瓒水竹居图轴

五代十国八臂十一...

清倦绣图轴

清仿仇英《千秋绝艳图》卷

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

南宋中兴四将图

北宋《大驾卤簿图书》

明吕纪蕉岩鹤立图

清郑燮兰竹图

北宋黄庭坚书明瓒诗后题卷

清邹一桂芙蓉双鹭图

明仇英抗倭图卷

明陈洪绶卧石老梅图

元卢沟运筏图

元黄公望溪山雨意图

元赵孟頫致景亮书册

宋李唐雪窗读书图

元赵孟頫饮饲图卷
清朱耷芙蓉鸭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