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汉语词汇背后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汉语词汇背后的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汉语中对亲属的称谓有多少吗?请说说你所知道的。
1、汉文化非常注重父系亲属的身份和地位。父系是正宗,是传宗接代的、自古以来享有继承权的血缘。而母系是不能传宗接代、没有继承权的,“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父系亲属有“爷爷”、“奶奶”、“伯伯”、“姑姑”等称呼,相应的母系亲属则分别有“外公”“外婆”“舅舅”“姨妈”。孙辈中,也讲究父系的才是正宗的“孙子”、“孙女”,而母系的是“外孙”、“外孙女”。对丈夫的父母叫“公公”、“婆婆”,对妻子的父母叫“岳父”、“岳母”。而英语中,不分男方亲属与女方亲属。“爷爷”、“外公”共用grandfather 这个词。“奶奶”和“外婆”都叫grandmother。而“伯伯”、“叔叔”、“舅舅”、“姨父”、“姑夫”和“伯妈”、“婶婶”、“舅妈”、“姨妈”、“姑姑”等则一律称uncle和aunt。对配偶的亲属,都加一个“in-law”来称呼。
2、同辈分的堂表亲在汉语里区分很细致。在汉语中,“堂”和“表”反应的是上文提到的父系和母系血缘的区别,父系这边的同辈亲属称作“堂”,意思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是同根,而母系这边的同辈亲属称作“表”,意味着彼此不同姓,不是一族人。但英语里则没有性别区分。
3、汉语里对同辈分的尊卑关系也分的很清楚,而英语里却没有这些区分。
4、汉语中还存在着将亲属称呼泛化的现象,即用亲属称呼来称呼非亲属关系。无论是邻居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路人,人们都倾向于按性别、年龄称呼对方为爷爷奶奶、叔叔、大哥、大姐等。表达了汉语文化中一种“四海一家”的文化传统。而英语中,这样的现象很少见。
中国人对亲属称谓多而面广,这众多的称呼反映出封建社会对亲属关系的重视,而这也正反映出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森严的等级观。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称呼我们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已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因为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在日益缩小,原来大家庭中复杂的亲属关系已不复存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语言的背后也蕴含着文化的发展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隐藏在汉语词汇背后的文化。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进化的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的变化与发展也脱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因此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语言是记录人类文化的一种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是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之间又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
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指人类制造的种种物质文明,诸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武器等,而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则是处于隐性的深层次文化,包括各种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
语言既然与文化的关系那么密切,那么作为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的词汇,必然与文化更是紧密相连。
(一)词语的产生消失记录了文化因素的消长进退
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文化的产生与演进的过程。社会生活和意识的变化,即使非常微小的变化,也都会在词汇中得到反映。
郭沫若先生依据甲骨文记载,发现田猎的猎物以鹿为主,从而证明生产已脱离渔猎时代。又通过卜辞中的狐鹿、野马、野象等捕获物,证明三四千年前的黄河流域中部是“未经开辟的地方”。
每一个时代有一个的独特的一批词汇。有一大批词语是随着时代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时代的消失而消失。
上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在贸易中以贝壳作为交易货币,由此产生了一批“贝”族字,而这些字几乎都与财物有关。如:货、贡、贸、贾、贿、财、贪、贫、费、赔、赎等等。
上古对畜牧业是相当重视的。《诗经·鲁颂》的一些诗中提到的马的名称有十几种,全是根据马的颜色定名的。《尔雅·释畜》中,“六畜”的名称已相当丰富。它们各有许多专名,其中马的各种专名51个,牛的各种专名18个,猪的专名13个,羊的专名11个,犬的专名10个,鸡的专名6个,共计109个。可见当时人们主要役养六畜,而其中,尤以马、羊、猪为多,它们在人们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马二岁曰[驹],三岁曰马[兆]。
马一目白曰[马间],二目白曰[鱼]。
马高六尺为[骄],马七尺为[马来],马八尺为[龙]。
马深黑色[骊],赤马黑毛尾[骝],马白头[马勺],黄马白毛[马丕] 。
千里马曰[骥],马之良材者曰[骏]
马行疾曰[冯],马立曰[驻]。
上古时候人们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看成是神支配的,是一个神灵崇拜非常突出的社会,唯神灵是听。于是出现了很多与“神”有关的词汇,这些词汇中有不少现在已不再存在,这也表明了社会的一种进步。
神、祚:上天赐给的福运
祖: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示:神祖牌
礼:敬神。谓事神致福,在鼓乐声中用玉器来祭祀。
祥:亲丧的祭名。古代居父母、亲人之丧,满一年或二年而祭的统称
祠:祭名。春祭
祈:向天或神求祷
祟:鬼神的祸害。古人以为想像中的鬼神常出而祸人。
祷:向神祝告祈求福寿
饮食器皿看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器皿多为陶质、兽角或竹篾制成。(二)词汇隐射了民族、地域的文化、心理、习俗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词汇,因此,词汇势必折射出一个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心理、习俗。
魏晋时期出现了很多以“清”为修饰语素的庞大的褒义词群。慧皎的《高僧传》中,这样的词语达50多个,如“清平、清坚、清峻、清约、清朗、
清远、清严、清敏、清真、清雅、清恬、清谨、清高、清隽”等,同时
以“玄”为语素的一批复音词,如“玄言、玄论、玄谈、玄风、玄远……”
等,也在汉语词汇中出现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魏晋时代的风尚:
佛教和玄学影响下崇尚清高、清谈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