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赵城市经济学导论
城市经济学教案
城市经济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 掌握城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技巧
- 理解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 培养学生对城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城市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2.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如城市中心理论、城市增长理论等)
3. 城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技巧
4.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如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等)
5. 城市经济问题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思路
三、教学方法
-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
-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城市经济问题;
-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提高实证研究能力;
-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具体了解城市经济问题的解决思路。
四、教学评价
- 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问题提出能力;
- 作业和报告:分析城市经济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
- 教材:选用相关的城市经济学教材;
- 影音资料:结合城市经济案例,使用相关的影音资料;
-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城市经济现象。
以上是《城市经济学教案》的内容。
通过该教案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城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技巧,培养对城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经济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导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如何生产B. 如何分配C. 如何消费D. 如何平衡供给与需求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市场经济的特点?A. 自由竞争B. 价格机制C. 政府干预D. 私有财产答案:C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的是:A.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B. 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购买的越多C. 消费者偏好总是一致的D.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总是不变的答案:A4.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不包括:A. 产品同质性B. 买卖双方众多C. 完全信息D. 市场壁垒答案:D5. 以下哪个不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 国内生产总值B. 失业率C. 通货膨胀率D. 公司利润答案:D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6.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东西。
()答案:√7.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的物价水平下降。
()答案:×8. 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入减去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答案:√9.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交易体现出来。
()答案:√10.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
()答案:√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需求法则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答案:需求法则,又称需求定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
在市场经济中,需求法则是价格机制的基础,通过价格的变动调节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12. 解释什么是市场失灵,并举例说明。
答案: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或分配不公的情况。
例如,当存在外部性时,如工厂排放的污染,市场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反映其对环境的损害,导致资源配置偏离社会最优状态。
13. 描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经济学导论
1.1什么是经济学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 由此形成了“微观经济学” 和“宏观经济学” 两个分支学 科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 研究资源充分利用问题。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策划书
(二)活动背景 这部分内容应根据策划书的特点在以下项目中选取内容重点
阐述 (三)活动目的、意义和目标 活动的目的、意义应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目的要点表述清楚 (四)资源需要 列出所需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包括使用的地方 (五)活动开展 作为策划的正文部分,表现方式要简洁明了,使人容易理解,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合同
(三)写作注意事项 合同的写作时必须注意: 1.形式合法性 2.内容具体性 3.语言准确性 4.书写规范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合同
二、类型与写作 (一)劳动合同 1.概念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的类型 劳动合同可以不同标准划分不同的种类,常见种类是: (1)聘用合同 (2)录用合同 (3)借调合同 (4)停薪留职合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1什么是经济学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它们研究
的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都是不同的,但它们存在密 切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互相补充。经济学的目的是实 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为了达到这泪的,既要实现资源的 合理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 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如何达到最优配置问题;宏观 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达到充 分利用的问题。
经济学导论教案
经济学导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2. 掌握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及其特点;3. 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 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及其特点;4. 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 小组讨论;3. 视听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到资源的分配、生产和消费等方面,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 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方式的学科。
2. 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经济活动、经济制度和经济问题。
经济活动指人们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行为;经济制度指在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分配的基础上,人们彼此之间如何组织和支配经济活动;经济问题指由资源稀缺性和人们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难题。
(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稀缺性:指人们所需的资源相对有限,而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
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2. 机会成本:指进行某项经济活动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
即为选择某种方案而牺牲的全部机会。
3. 边际效益: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或货币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额外成本。
(四)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及其特点1. 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
主要关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
2.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现象和经济决策。
主要关注个体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等微观经济问题。
3.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扶贫等问题。
主要关注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4.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问题。
主要关注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和全球化的影响。
(五)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政策制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经济学赵城市经济学导论
三、城市经济学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城市经济学研究内容:什么是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利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城市问题及城市地区特有的经济活动的学科。
城市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的不同: 城市是一个空间问题,而经济学的其他分支忽视决策的空间因素,采取方便但不现实的假设,即所有的生产和消费发生在一个时空点上。
课程安排
课时:34学时学分:2学分授课:大约28学时课堂讨论、习题与答疑:4学时期终考试:2学时
考试结构与方式
期终考试:占60分考勤课堂发言:10分期中考试与作业:30分
城市经济学导论
城市一直是文明的壁炉,在黑暗中散发出光和热。 ——西奥多·帕克(Theodore Parker) 我情愿醒来以后无处可呆,也不愿意居住在世上的任何一座城市。 ——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有以下特征: 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世界水平,目前城市化进程加快。 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与世界上其他与中国基本处在同等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根据2000年的数据,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这些国家10%左右。 1979年城市化水平18.96%,2002年城市化水平36%,预计到2020年增加到65%。
对城市的理解城市经济学理论演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城市经济学导论
一、对城市的理解
什么是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问题
一、对城市的理解
什么是城市? 1、定性的描述: 直观地看,城市地区是人类活动相当密集的地方,这些活动包括居住、工作、娱乐、运输和把这些活动连接在一起并为居住和工作提供基本服务的那些公共服务(例如管道、供水和公用事业)。
城市经济学的两个研究路径:城市内部的各种区位分析,侧重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核心问题是城市内部的厂商和居民的区位选择问题。如家庭和企业的区位选择、地租与空间结构、交通、环境、政府干预等。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城市的经济问题,焦点是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的经济繁荣和萧条问题。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分工体系的形成、城市经济的增长等。 实际上这两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相互独立的。
经济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导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资源的配置B. 资源的稀缺性C. 资源的利用D. 资源的分配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A. 有限资源B. 无限欲望C. 理性行为D. 完全竞争答案:D3.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
A. 个体经济单位B. 宏观经济政策C. 国际经济关系D. 经济周期答案:A4.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
A. 个体经济单位B. 宏观经济政策C. 国际经济关系D. 经济周期答案:B5.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指的是()。
A. 随着消费量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B. 随着消费量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增加C. 随着消费量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满足感保持不变D. 随着消费量减少,每减少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增加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供给曲线的移动?()A. 生产成本B. 消费者偏好C. 生产技术D. 政府政策答案:ACD2.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包括()。
A. 产品同质化B. 买卖双方众多C. 买卖双方有价格控制权D. 信息完全透明答案:ABD3. 以下哪些是货币政策工具?()A. 利率调整B. 公开市场操作C. 政府支出D. 税收政策答案:AB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
()答案:正确2.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答案:正确3.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答案:错误4.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答案:正确5.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需求弹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包括商品的替代品数量、商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例、商品的必需程度以及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预期。
《经济学导论》课件
03
生产者行为与成本分析
生产函数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生产函数
描述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数学 表达式,反映了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 组合与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一种生产要素 的投入量连续增加时,每增加一单位该生产 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会逐渐减少。
成本概念及其分类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通过改变市场利率、信贷条件等影响总需求,进 而调节经济活动。
ABCD
货币政策工具
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 。
货币政策效果评估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货币政策实施前后的经 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政策效果。
06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趋势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贸易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
汇率制度选择及影响因素探讨
汇率制度选择
汇率制度的选择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是两种主要的汇 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有利于稳定汇率和国际贸易,但可能导致国内货币政策失效;浮动汇率制度则 相反,它更加灵活,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但也可能导致汇率波动过大。
影响因素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包括经济规模、经济开放度、贸易伙伴国的汇率制度等。一般来说,经济规 模大、开放度高的国家更倾向于选择浮动汇率制度,而经济规模小、开放度低的国家则更倾向于选择 固定汇率制度。
02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表现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歧视难以实现;在垄断市场中,价格歧视较为
普遍;在寡头竞争市场中,价格歧视可能受到竞争对手行为的制约。
03
影响与后果
价格歧视可能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损害消费者利益,但也可能
经济学导论
1.2 市场机制
什么是市场? 产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 维持产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关系
三个主要的市场
产品市场
出售产品
购买产品
厂 商
雇佣劳动 劳动市场 出售劳务
个 人
投资于资本
借钱或投资
资本市场
市场机制与“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的经济行为——整
个价格、产量、就业的运动。如通货膨胀、 失业、GDP。 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中的个别分子,如 厂商或家庭的行为。如:沃尔玛进入南京 对南京零售业的影响等问题。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 断,只考虑建立经济事物之间关系的规律。
90%的经济问题是实证分析,经济学者 之间的重大分歧在规范领域。
课堂习题
把下列题目分别归入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 济学:
1、家庭关于把多少收入用于储蓄的决策 2、政府管制对汽车废气的影响 3、高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企业关于雇佣多少工人的决策 5、通货膨胀率和货币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把下列每种表述归入实证表述或规范表述, 并解释之:
市场机制----市场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通常指 市场的供求规律
“看不见的手” ----每个人都力求运用自己的资本生产 出最大的价值。一般而言,他们既不打算促进公共事 业,也不知该促进多少,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安全,自
己的所得。正是如此,他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
实现着自己并不打算实现的目标。通过追求他自己的 利益,他们能够,与有意去促进相比,更有效地促进 社会的福利。《国富论》亚当.斯密(1776)
经济学导论知识点讲义
《经济学导论》课程知识点第一章:经济学是什么一、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探索人类的选择行为,是一门选择的科学:地球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穷无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需要选择。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个人、单位、企业、政府为研究对象。
⏹与人类有关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分析来思考。
⏹经济学是教别人挣钱,自己不挣钱的专业。
⏹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
⏹经济学是关于国民财富的科学。
二、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学习经济学你可以知道,当你失业的时候,你知道你为什么失业.⏹当你没有资本,但你很想谈论资本和投资,那么你学习经济学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个没钱谈钱的矛盾。
⏹虽然你自己不能挣钱,但你很想教别人挣钱时,你就可以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对经济学的思考和遵循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对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具体研究称为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集中研究构成经济的个体单位——厂商、家庭和个人的——行为。
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特别是诸如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平衡这类总量指标的变化.总量数字不能反映任何经济个体厂商或家庭的状况,而是告诉我们经济的总体或平均的状况。
⏹注意:这两种经济观察不过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微观经济学自下而上考察经济,宏观经济学则自上而下考察经济。
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依赖于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的行为。
总之,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居民与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以及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第二章:供给需求原理第一节:市场无处不在一、什么是市场?⏹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市场就是买卖东西的地方。
对于买主来说,只要能够买到东西的地方就是市场。
经济学导论:市场供需曲线的解读与应用
经济学导论:市场供需曲线的解读与应用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科学。
市场是经济中供求双方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是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
市场供需曲线是经济学中最基础且重要的工具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市场运作机制、决策制定和政策分析的原理。
1. 市场供需曲线的基本概念市场供需曲线是描述商品或服务价格与数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其中,供给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供应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曲线则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1.1 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反映了供应者希望以各种价格出售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其一般具有正斜率,即价格上涨时供应数量增加,价格下跌时供应数量减少。
这是因为供应者倾向于从更高的价格中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投入更多的资源,提高产量。
1.2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反映了消费者希望以各种价格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其一般具有负斜率,即价格上涨时需求数量减少,价格下跌时需求数量增加。
这是因为消费者倾向于在价格较低时购买更多商品或服务,而在价格较高时购买较少。
2. 市场平衡与调节机制市场供需曲线的交点称为市场均衡点,也被称为价格平衡点。
在市场均衡点上,供给的数量和需求的数量相等,即市场上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2.1 供需失衡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给的数量将大于需求的数量,即供过于求。
这种情况下,压力将会促使价格下降,直到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相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的数量将大于供给的数量,即需求过于供给。
这种情况下,竞争将会增加,价格将上涨,直到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2.2 市场调节机制市场供需曲线为市场提供了一个自动调节的机制。
当供需失衡时,价格上下波动将会使市场回到均衡状态。
在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的情况下,供给者的利润增加,吸引更多的供给者进入市场,从而增加供给的数量;同时,需求者在价格下降时愿意购买更多商品或服务,从而增加需求的数量。
经济学导论教案
经济学导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理解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400字左右)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求的社会科学。
它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并探讨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人、家庭、企业、政府以及整个社会。
研究内容涉及价格、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方面。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采用观察、假设、实证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理论经济学以数学和逻辑为基础,通过建立模型和假设,推导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实证经济学则通过收集数据、计量分析等手段,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经济学的主要分支(700字左右)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
它主要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稳定。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如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市场等。
它主要关注个体经济主体之间的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贫困问题,探讨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如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等。
它主要关注全球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第三部分:经济学的应用领域(900字左右)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个人经济决策:经济学可以帮助个人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通过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个人可以选择最优的消费组合和投资方案。
企业经营决策:经济学可以指导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决策。
通过研究成本、利润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企业可以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和定价策略。
经济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导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是指:A. 选择某一行动时放弃的所有可能的选择B. 选择某一行动时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选择C. 选择某一行动时支付的直接费用D. 选择某一行动时支付的间接费用答案:B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是由以下哪个因素决定的?A. 单个生产者的生产成本B. 单个消费者的支付意愿C. 市场供求关系D. 政府的价格管制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A. 私有制B. 利润最大化C. 中央计划D. 价格由市场决定答案:C4.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说明,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商品带来的额外满足感: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先增加后减少答案:B5.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弹性很小,那么该商品价格的小幅上升将导致:A. 需求量大幅下降B. 需求量小幅下降C. 需求量不变D. 需求量小幅上升答案:B6. 在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表示:A. 所有可能的生产组合B. 所有最优的生产组合C. 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D. 所有最优的消费组合答案:A7. 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影响供给曲线的位置?A. 生产技术B. 生产成本C. 消费者偏好D. 互补商品的价格答案:C8. 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当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每个额外单位的投入将导致:A. 产出增加B. 产出减少C. 产出不变D. 无法确定答案:B9. 在短期内,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A. 一直增加B. 先减少后增加C. 一直减少D. 先增加后减少答案:B10. 以下哪个不是公共品的特征?A. 非排他性B. 非竞争性C. 高边际成本D. 高固定成本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解释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并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答案: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一种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与他们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它是衡量消费者从购买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净福利的一种方式。
经济学导论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经济学导论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导论: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导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的学科,它涉及到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以满足无限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边际效益、机会成本以及市场效率等。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指买方愿意购买该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价格的波动。
当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时,价格会上涨。
相反,当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价格会下跌。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经济学家使用边际效益来帮助决策制定者衡量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权衡。
边际效益递减的概念表明,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个额外单位的效益会逐渐减少。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追求某项活动而放弃的最好的替代活动。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必须根据机会成本做出经济决策。
例如,选择上班而放弃休闲时间,就是一个以机会成本为基础的决策。
市场效率是指经济资源在市场中的有效配置。
市场趋向于在供求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
当市场无法实现效率时,政府可能需要干预,以实现公共利益或纠正市场失灵。
需求和消费者决策需求是指购买意愿和能力的组合。
购买力较强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而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学家使用需求曲线来表示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和生产者决策供给是指企业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生产者会根据成本和预期利润来决定供给的数量。
成本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设备等费用,而预期利润则取决于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不同企业的竞争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体的总体表现和波动。
它涉及到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以及货币政策等因素。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
经济学专业导论
经济学专业导论在当今社会,经济学无疑是一门备受关注且极具影响力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关于金钱和市场的研究,更是一门深入探讨人类行为、资源分配以及社会发展的学问。
经济学的范畴广泛而多元。
从微观层面来看,它关注个体消费者和企业的决策,例如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做出最优的购买选择,企业如何决定生产何种产品以及如何确定产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些微观经济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中供需关系的形成,以及价格如何在竞争中发挥调节作用。
而在宏观层面,经济学则把目光投向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运行。
它研究诸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贸易平衡等重大问题。
通过宏观经济的分析,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稳定经济、促进发展,例如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的热度,以避免经济过热导致的通货膨胀或经济过冷引发的失业率上升。
学习经济学,首先要掌握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供求理论是其中的基础之一。
简单来说,当一种商品的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时,价格往往会下降;反之,当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时,价格会上升。
这一理论看似简单,却在解释市场中众多商品价格的波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边际分析也是经济学中的关键方法。
它关注的是每增加一单位的投入或产出所带来的变化。
例如,企业在决定是否要增加生产时,会考虑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和收益,只有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增加生产才是有利可图的。
机会成本的概念同样不容忽视。
它指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在做出决策时,我们往往需要考虑到所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以确保我们做出的是最优的选择。
那么,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学习哪些课程呢?通常来说,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核心课程。
微观经济学深入剖析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市场机制,为理解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的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计量经济学则通过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以验证经济理论和预测经济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生性城市经济学
外生性城市经济学
内生性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的外部性解释 新经济地理学“内 生城市说” 古典城市区位理论 城市经济学
古典城市与劳动分 工说
色诺芬 柏 拉 图
配 第
坎蒂 隆
亚 当 · 斯密 屠能
马歇 尔 韦伯
克里斯 泰勒
米 D-S 尔 模型 埃萨 斯 亨德 阿朗 米尔斯 森 德 索
克鲁藤田 格曼 昌久
一、对城市的理解
经济学家眼中的城市:
城市经济学家巴顿: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 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 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城市经济学家沃纳· 赫希:城市是一个外部性因 素众多、地价高度影响选址决策的地方。这种 观点应当成为分析许多城市问题的基础……所 有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经常以外部性因素为重 点,这是一种特别有用的城市观点。
三、城市经济学研究内容及研 究方法
城市经济学研究内容: 什么是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利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 方法研究城市问题及城市地区特有的经 济活动的学科。
城市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的
不同:
城市是一个空间问题,而经济学的其他 分支忽视决策的空间因素,采取方便但 不现实的假设,即所有的生产和消费发 生在一个时空点上。
城市数目增加很快,城市人口总规模迅 速扩大,但城市平均规模偏小: 在1978到2000年间,中国城市从193个 增加到663个,镇的数目从2173个增加到 20312个,城镇人口从1亿7千万增加到4 亿5千万。城镇人口中有大约2亿人口在 小城镇,也就是说小城镇平均人口大约1 万左右,真正的城市人口只有2亿。目前 我国在50万人口以上城市有86个,有人 口1.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左右。
但要得到一个明确的城市定义却有些困难, 城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动态 体系,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城市的理 解不同。
例如: 城市规划学家林奇:城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故事、 一个反映人群关系的图示、一个整体分散并存 在的空间、一个物质作用的领域、一个相关决 策的系列或者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 城市历史学家芒福德:社会是一种“积累性活 动”,而城市正是这一活动过程中的基本器官。 城市是一个文化容器。 社会学家与城市规划学家曼纽· 卡斯特:城市是 社会的表现,空间是结晶化的时间。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以单中心为主,
有些大城市出现了郊区化趋势。
一、对城市的理解
城市发展的贡献:
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经 济占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远远要大于城市人口占 国家总人口的比重。例如,发展中国家55%的 GDP在城市,中等收入的国家73%的GDP在城 市,发达国家85%的GDP在城市。
一、对城市的理解
城市问题:与集聚一起的孪生兄弟
发达国家:人口密集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贫 民窟、犯罪以及空间和娱乐活动场所的减少、种族隔 离。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资源合理分配和再分配:郊区化, 城市更新,城市衰退等。 发展中国家:面临快速城市化,比如中国,大规模的 城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产生的就业、住房、城市环境 恶化等等问题。 所以,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单元,理所当 然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经济学导论
城市一直是文明的壁炉,在黑暗中散发 出光和热。 ——西奥多· 帕克(Theodore Parker) 我情愿醒来以后无处可呆,也不愿意居 住在世上的任何一座城市。 ——史蒂夫· 麦奎因(Steve Mcqueen)
第一章 城市经济学导论
对城市的理解 城市经济学理论演进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有四个相关领域: 第一,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城市内土地出租和土地利用 第三,贫困和住房的空间因素。(针对城市问题 的具体研究) 第四,城市政府的作用 一、二、四是本课程的重点。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从理论上看,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还 是要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城市经济学
主讲:赵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 E-mail zhaohe1998@
课程安排
课时:34学时 学分:2学分 授课:大约28学时 课堂讨论、习题与答疑:4学时 期终考试:2学时
考试结构与方式
期终考试:占60分 考勤课堂发言:10分 期中考试与作业:30分
城市经济学的两个研究路径:
城市内部的各种区位分析,侧重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 核心问题是城市内部的厂商和居民的区位选择问题。 如家庭和企业的区位选择、地租与空间结构、交通、 环境、政府干预等。
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城市的经济问题,焦点是城市作为 一个整体来说的经济繁荣和萧条问题。如城市的形成 与发展、城市分工体系的形成、城市经济的增长等。 实际上这两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相互独立的。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有以下特征: 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世界水平,目前城市 化进程加快。 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与世界上其他与中国基本 处在同等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根据2000 年的数据,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这些国家 10%左右。 1979年城市化水平18.96%,2002 年城市化水平36%,预计到2020年增加到65%。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城市是多种要素的集聚中心,是各 种微观主体行为的结果、城市是资 源分配(配置)的平台。
城市的特征:空间性与集聚性
一、对城市的理解
2、定量的划分:指城市范围的确定。 例如:
–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以2万居民为标准。
– 美国政府规定城市地区起码要有5万人。 – 加拿大政府规定城市地区要有10万人。
1776
1890
1933
1967
1974
1683
1755
1826
1909
1956
1964
1977
公元前380
1991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
古典经济学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城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研究重心由空间分布转移到部门和政策的分 析上来。 2、城市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住宅经济学、交 通经济学以及公共选择理论的界限被打破。 3、有关城市经济的经验计量演进迅速增长。 4、大量借鉴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
宏观理论:凯恩斯总量理论、索罗的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等 微观理论:供给与需求、边际分析、消费者理 论、生产选择等等。
从方法上看,经济学的方法。
经济学有两种方法: 规范主义(normative) :是指经济体的结构 应该怎样组织才能够达到高效率。 实证主义(positive) :是利用现有的资料, 来论证现实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而且运行过 程和规范主义理论的描述是否一致。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周伟林、严翼,《城市经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4年。 阿瑟· 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导论 中 信出版社2003年。 〔美〕埃德温· S· 米尔斯主编,郝寿义等译,《区域和 城市经济学手册》第二卷,第17章,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年。 赵红军著《交易效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第二章 城市经济学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Alan W. Evans 著 李 培 译《城市经济学在20世纪的发 展,《经济资料译丛》2006 年第3 期。
二、城市经济学的发展
国外城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对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如1925年 吉伯斯的同心圆城市内部结构,霍伊:二战以后,西方城市快速发展,城市问题的出现,交 通问题,贫困问题等,主要从经济的角度研究城市问题,这个阶 段也是新古典经济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 汤普森编著的《城市经济学导论》问世, 成为第一部城市经济学专著,标志着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 经济学科正式成立。后来,1976巴顿的《城市经济学》, 山田浩 之地《城市经济学》1977,1984年沃纳· 赫希《城市经济学》,基 本上完成了那个时期的城市经济学框架。 第三阶段:90年代以后,开始模型化,新经济地理学强调规模报 酬递增,大量数学模型,主要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和fujita。
一、对城市的理解
什么是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问题
一、对城市的理解
什么是城市? 1、定性的描述: 直观地看,城市地区是人类活动相当 密集的地方,这些活动包括居住、工作、 娱乐、运输和把这些活动连接在一起并 为居住和工作提供基本服务的那些公共 服务(例如管道、供水和公用事业)。
一、对城市的理解
美国,城市化的水平从1800年的5%到1950年的60%直至到现在的77%; 在欧洲,1850年近20%,1900年38%,1950年52%,目前为75%。 全世界,1950年为30%,1995年45%, 根据《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从2000年到202 5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从1995年的24亿猛增至50亿,占世界总 人口的比例由47%升至61%。
城市经济学范围内的实证主义研究框架有以下 5个步骤组成:
第一,对现有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 第二,进一步修正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第三,建立能够解释城市问题的模型 第四,结合数据来估计经济模型内的参数,并检验理论 假说的准确性 第五,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和政策制订等等
主要参考教材: 巴顿,《城市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 1984 蔡孝箴, 《城市经济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谢文惠,《城市经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丁键,《现代城市经济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 阿瑟· 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第四版) 中信出版社 2003年。 周伟林、严翼,《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
阿瑟· 奥沙利文(2000年)和周伟林(2004年):
城市地区是一个具有较高人口密度和较大人口规模的 地带(以某个最小人口规模为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