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K/T细胞淋巴瘤合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1例

合集下载

ANLL诊断标准

ANLL诊断标准

【M 诊断标准】国内诊断标准1980年9月在江苏苏州召开了全国白血病分类分型经验交流讨论会,讨论关于白血病分型的建议。

通过六年的临床实践,该建议基本适用,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为了便于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于1986年9月20日在天津召开了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会议综合国内外关于白血病分型的新发展,对1980年的建议作了若干修改,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ANLL)的形态学分型提出以下诊断标准。

一、原粒细胞的形态分为二型Ⅰ型:典型原粒细胞,胞浆中无颗粒。

Ⅱ型:有原粒细胞的特性,胞浆量较少,有少量细小颗粒。

原单核细胞和原淋巴细胞的形态分型与原粒细胞类似。

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中原粒细胞≥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 2) 分为以下二种亚型:M 2a :骨髓中原粒细胞为30%~90%(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

M 2b :骨髓中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30%。

3.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 3)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非红系细胞),其胞核大小不一,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

可分为二种亚型:(1)M 3a (粗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甚或融合。

(2)M 3b (细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

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 4)按粒系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可包括下列四种类型:(1)M 4a :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核和单核细胞≥20%(非红系细胞)。

(2)M 4b :原、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

(3)M 4c :原始细胞既具粒细胞系,又具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者>30%(非红系细胞)。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

原发于鼻腔的T/NK细胞淋巴瘤称为鼻腔T/NK 细胞淋巴瘤,原发于鼻腔以外结外器官的T/NK细胞淋巴瘤称为鼻型T/NK 细胞淋巴瘤;原发于鼻腔的NHL在中国常见, 占全部NHL的6-10%, 大部分为T/NK细胞来源, 占90%以上;病理特点为:血管中心性病变, 肿瘤细胞围绕或在血管壁内集中, 侵润, 并破坏血管壁, 导致炎症和坏死;瘤细胞形态为:多形性, 大小不等, 细胞核复杂或多态, 少见大细胞、免疫母细胞或大细胞间变形态;肿瘤细胞少, 背景表现为较多的反应性的急慢性炎症细胞;其免疫特征是: CD16, CD56, CD57NK细胞抗原阳性;表面CD3阴性, 胞浆CD3阳性;无TCR 基因重组;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 EBV阳性率为80-100%;临床以男性多见, 男:女=2-4:1;中位发病年龄44岁;鼻腔肿物, 易侵及同侧上颌窦、筛窦和鼻咽;IE期占67-84%, II-IVE 期少见;鼻腔T/NK细胞淋巴瘤对放疗敏感, CR率达78-100%;鼻腔T/NK细胞淋巴瘤对化疗抗拒, CR 率仅为0-59%,对化疗抗拒的原因和p53、MDR表达有关;放疗是I期鼻腔NHL的主要治疗手段,大部分研究认为化疗未改善早期鼻腔T/NK细胞淋巴瘤的生存率;“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最初诊断为坏死性肉芽肿,病理表现为血管中心型病变;男女发病比例2-4:1,免疫学表型为胞浆CD3+,CD56+可确诊;若CD56-,则需要TIA,GramB,穿孔素及EBV+.若上述指标-,只能诊断为外周T未分型;早期病例,放疗后CR率80-90%,5年生存率达到40-92%;化疗CR率0-59%;李氏治疗原则:IE期不伴高危因素:放疗IE期伴高危因素,II期,放疗后化疗III-IV期 :临床研究,化疗后放疗”2006年中科院肿瘤医院的李晔雄主任在JCO发表论着,讨论了早期,即1,2期的鼻咽NK/T 淋巴瘤的治疗,即对放疗敏感,对化疗不敏感,加与不加化疗对生存无益,晚期的以全身化疗为主,但目前没有明确的一线方案;NK : natural killer,自然杀伤细胞,一般认为直接来源于骨髓NK细胞的杀伤活性无MHC细胞表面携带的组织相容性抗原限制,不依赖抗体,因此称为自然杀伤活性;非特异性免疫;T细胞:来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细胞免疫中重要细胞,特异识别靶细胞并发挥免疫活性;放疗在NK/T淋巴瘤得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特别是1、2期的患者,首选放疗,或是放化结合;2006年中科院肿瘤医院的李晔雄主任在JCO发表论着,讨论了早期,即1,2期的鼻咽NK/T淋巴瘤的治疗,尽对放疗敏感,对化疗不敏感,加与不加化疗对生存无益,晚期的以全身化疗为主,但目前没有明确的一线方案; 国外文献报道不多,其中CHOP-Ble较为可信;另外,L-ASP可作为二线方案;对于早期病例,首选放疗,可以使大部分患者获得比较好的疗效;对于晚期患者,基本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以CHOP为基础的各种方案仍然可以一试;如果无效,可以考虑国内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朱军教授他们报道的以门冬酰胺酶为主的方案,效果不错;最近本人还用了一个,患者来得时候一般情况很差,放化疗后,病情进展,经过治疗后,现在已经达到部分缓解;而且这个方案比较平稳;左旋门东酰胺酶L-ASP 10000U D1-7VCR 2MG D1DXM 10MG D1-7 在L-ASP前静点;目前主流认识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生物学特点主要以局部为主,治疗倾向于放疗,特别是早期患者,局部疗效比较理想;化疗以CHOP方案为主,L-ASP国外特别是日本有些报道,国内有不少单位也有应用,但是很容易出现过敏;L-ASP前需要常规进行皮试,主要副作用是:肝功能损伤、胰腺炎、凝血功能紊乱等,需要酌情进行监测;鼻腔T/NK细胞淋巴瘤的病理与临床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李晔雄原发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亚洲、拉丁美洲和南美洲较常见的恶性淋巴瘤1~8;在中国,除韦氏环NHL外9,鼻腔NHL是常见的结外NHL之一,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2%~10%1,3~5, 10,11;欧美鼻腔NHL极少见,文献中常将鼻腔和副鼻窦NHL合并报道13~15;鼻腔NHL可来源于NK/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中国的鼻腔NHL以NK/T细胞淋巴瘤为主,B 细胞淋巴瘤少见1,4,5,相反,欧美的鼻腔NHL以B细胞来源多见13,14;在REAL淋巴瘤分类中,来源于NK/T细胞的原发鼻腔NHL是一种独立的病理亚型,并被命名为血管中心性淋巴瘤16;WHO分类中更名为鼻腔、鼻腔型NK/T细胞淋巴瘤17;鼻腔和鼻腔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相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前者原发于鼻腔,后者发生于鼻腔外部位如皮肤、胃肠道、睾丸、肾和上呼吸道,以皮肤来源最常见,眼和眼眶罕见;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大部分来源于NK细胞特别在亚洲和南美,部分病例来源于NK样T细胞;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以血管中心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和EB病毒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为鼻腔肿瘤坏死性改变、中年男性多见、病程进展较快、对化疗不敏感、晚期预后差等特点1~8, 10,11, 18~20;本文主要介绍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3.1 病理由于在病理上对鼻腔NK/T细胞淋巴瘤认识的缺乏和诊断困难实际上这是一种临床诊断,而非病理诊断;现有的研究证明,鼻腔坏死性肉芽肿即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按照工作分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多为弥漫性大细胞型、弥漫性混合细胞型或弥漫性小无裂细胞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约80%来源于真正的NK细胞,10%~30%来源于γδ>αβ型T淋巴细胞;病理形态上表现为非均质性,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为小、中或大细胞混合,细胞核复杂或多态性,极少见大细胞、免疫母细胞或间变的大细胞形态;混合性炎性细胞多,区域坏死常见;特征性表现为血管中心性病变,表现为肿瘤细胞侵犯小血管壁或血管周围组织,导致组织缺血和广泛坏死;血管坏死性病变占60%,但并非见于所有病例;肿瘤坏死导致炎性反应,镜下可见较多的急性或慢性反应性炎症细胞,而肿瘤细胞较少;众多反应性细胞的背景容易模糊肿瘤细胞浸润;活检样本小、肿瘤细胞少、常伴坏死等,使鼻腔NK/T 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很困难,需多次活检以获得病理确诊;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有关,约80%~100%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EB 病毒阳性,免疫组织化学和EB病毒检查可帮助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相反,仅有15%~40%的鼻腔型鼻腔外结外部位NK/T细胞淋巴瘤EB病毒阳性;3.2 免疫表型和基因异常鼻腔NK/T细胞淋巴瘤表达T细胞或NK细胞抗原,共同的细胞表面标记为CD2+、CD45RO+/UCHL1、CD43+、CD5+、胞浆CD3CD3 epsilon chain, CD3ε阳性,表现为阴性的标记为表面CD3、CD7、CD34、TdT、CD1a、CD20;NK细胞淋巴瘤表现为表面CD3、CD4、CD5、CD7的缺失,最重要的是NK细胞表现特有的CD56+、CD16+和CD57+;因此,NK 细胞表面CD3阴性、胞浆CD3ε阳性和CD56阳性,而外周T细胞表达CD3+,是两者基因表型的重要区别;此外,T细胞表现为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组,β和γTCR的重排,缺乏σ基因,而NK细胞无TCR基因重组;尽管NK/T细胞表面抗原有所不同,但二者起源于相同的细胞毒细胞,有相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因此归为同一临床病理疾病;CD56是一种神经细胞粘附因子N-CAM,可促使肿瘤细胞更牢固地粘附在血管壁上,侵蚀破坏血管,表现为CD56+的NK细胞淋巴瘤比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更强,预后可能更差Chim CS, 2004,Li CC 2004; EBV与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密切,90%的病例EBV抗原呈阳性表现2,16,24;鼻腔NK/T 细胞淋巴瘤在流行病学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多发于亚洲及拉丁美洲,可能与这些地区EBV感染率高有关20;EBV可刺激T淋巴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从而导致免疫功能紊乱12, 17;有作者认为NK/T细胞淋巴瘤的多药耐药性及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能与EBV感染有关Cheng 1993;但EBV病毒在该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仍不清楚,EBV抗原阳性有助于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Chim CS, 2004;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可表现为P53功能缺失,P53功能缺失和肿瘤对化疗抗拒有关20-21;3.3 临床表现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男性多见,男女比约为2~4:1;发病年龄低于其他NHL,中位年龄约44岁;最常见的症状为鼻塞,局部病变广泛受侵时,出现眼球突出、面部肿胀、硬腭穿孔、颅神经麻痹、恶臭和发热等症状和体征;肿瘤常局限于鼻腔及其邻近结构,邻近器官或结构受侵以同侧上颌窦最常见,其他依次为同侧筛窦、鼻咽、局部皮肤、硬腭、软腭、眼球和口咽1,3,4;42%的患者多部位侵犯5;在亚洲,67%~84%的患者为临床IE或IIE期,肿瘤常局限于鼻腔或直接侵犯邻近结构或组织,而较少有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Chim 2004, Li CC 2004, Li 1998;相反,韦氏环NHL多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仅有15%局限于韦氏环,85%有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9;欧美文献报道,鼻腔NHL在诊断时多伴有远处转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晔雄等1在1998年报道了175例鼻腔NHL,IE期占76%,IIE期16%,III/IV期仅占8%,颈部淋巴结受侵和远处结外器官转移少见;诊断时,颈淋巴结受侵以颌下淋巴结最常见,其次为中上颈淋巴结,这和鼻腔淋巴引流途径相符合;远处转移以皮肤最常见,和T淋巴细胞归巢现象有关22;III-IV期病程进展快,对化疗抗拒,预后极差;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入血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高内皮小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 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这种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称之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或淋巴细胞归巢;3.4 分期临床分期检查应常规做头部CT,判断原发肿瘤的侵犯范围;影像学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鼻道及上颌窦消失,伴有骨侵蚀的局部破坏,约50%的病变侵及邻近器官如上颌窦、筛窦、硬腭、眼眶、鼻咽;78%的T/NK细胞淋巴瘤有骨质破坏,常见部位为上颌窦内壁、鼻中隔和纸样板;CT表现无特异性,局部受累范围能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提供依据18,19;已有多项研究证明,鼻腔NHL的肿瘤局部侵犯范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1,3,10,1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将Ann Arbor IE期鼻腔NHL划分为局限IE期和超腔IE期:局限IE 期指肿瘤局限于鼻腔,未侵及周围邻近器官;超腔IE期指肿瘤超出鼻腔直接侵犯周围器官,但均未合并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两组预后有显着差别1,3;此后,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和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资料同样证明了鼻腔病变的广泛程度对预后的不良影响10,11;但在另外一些研究中,并未得出一致结果4,6;由于Ann Arbor分期不能正确地反映结外NHL原发肿瘤的侵犯程度,1997年北欧淋巴瘤组提出原发结外淋巴瘤新的临床分期标准23;这一分期原则根据原发病变是否侵犯邻近器官或结构,并结合有无区域淋巴结受侵;Pe I期指肿瘤原发于结外器官或组织,但未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Pe IE期指结外原发淋巴瘤超出原发部位,直接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在II期中,除考虑直接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的因素外,还考虑了横膈一侧淋巴结受侵的范围和部位,划分成区域淋巴结和横膈同侧区域外淋巴结受侵,分别以下标1和2表示表15;I期区分为局限I期和广泛I期的临床意义在鼻腔、韦氏环NHL中得到了证实1,3,9~11,但II期划分为Pe II1、Pe II1E、Pe II2和Pe II2E较复杂,其价值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表15 1997年北欧淋巴瘤组原发结外淋巴瘤的分期原则分期定义I期原发肿瘤直接侵犯或不侵犯邻近组织或器官,无淋巴结转移;Pe I 原发结外器官或组织, 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 未直接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Pe IE 原发结外器官或组织,并直接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II期原发肿瘤直接侵犯或不侵犯邻近组织或器官,合并横膈同侧淋巴结受侵;Pe II1 原发结外器官,未直接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有区域淋巴结转移;Pe II1E 原发结外器官,直接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有区域淋巴结转移;Pe II2 原发结外器官,未直接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有横膈同侧区域外淋巴结转移;Pe II2E 原发结外器官,直接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有横膈同侧区域外淋巴结转移;3.5 治疗与预后放射治疗仍然是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放疗作为IE 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鼻腔NHL对放疗敏感,但对化疗抗拒,后者完全缓解率较低;大部分研究表明,化疗加入放疗并未显着改善早期鼻腔NHL包括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生存率1~6,24,25,28 Chim 2004, Li CC 2004,综合治疗或单纯放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Chim 2004, Li CC 2004;由于肿瘤对化疗抗拒,化疗疗效差,晚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预后极差,极少有III-IV期患者生存5年以上1,4,5;3.5.1 治疗结果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别,I期的5年总生存率从42%~91%见表16;大部分研究报道,I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以放射治疗为主,能取得较好的生存率1,3,5,6, 11, 24,26,仅少部分报道预后差2,4,后者多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考虑到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对化疗抗拒,首程治疗选用化疗和预后差有一定相关性;此外,局限I期预后明显优于超腔I期1,3,10,11;文献中如果将I-II期合并分析时生存率低,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超腔I期和II期患者的预后较差;少部分研究包括了III-IV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晚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化疗疗效极差,极少有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1,3;表16 鼻腔NHL和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结果细胞来源例数临床分期例数作者文献例数 NK/T B I II III+IV 治疗原则 5年总生存率%Li等 1 175 46 1 133 28 14 I+II期: 放疗±化疗全组65%,I期75%,III+IV期: 化疗为主局限I期90%,超腔I期57%, II期35%Liang等 5 100 35 8 52 15 33 I+II期: 放疗或 I期66%,II期33% 化疗后放疗Shikama等24 25 25 放疗±化疗全组91%,5年DFS 83%Hu等 10 71 未分 71 放疗±化疗全组56%,局限I期70%,超腔I期41%张小建等 11 90 51 18 74 16 放疗+化疗: 72例全组46%放疗或化疗: 18例Yu等 25 21 8 2 17 4 放疗或化疗±放疗全组24%,I期47% Shikama等 26 42 9 3 42 I+II 放射治疗±化疗全组57%Aviles等 6 108 108A 108 I+II 放疗后化疗全组86%8年Kim等 2 17 17 13 4 CHOP+放射治疗全组59%3年Cheung等 4 79 79 63 16 化疗±放疗61例全组37.9%, I期42%, 放射治疗18例 II期19%Chim等 2004 67 67 B 51 5 11 放疗7例全组42.5%10年化疗后放疗59例Li CC等 2004 77 77 56 I+II 21 化疗28例, 放疗21例全组36%, I/II期42%,综合治疗37例 III/IV期25%ANK细胞淋巴瘤59例,T细胞淋巴瘤49例;B全部为NK细胞淋巴瘤;3.5.2 放射治疗和化疗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3,8,IE期鼻腔NHL以放射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合并或不合并化疗,取得了好的疗效;1983年~1995年共治疗175例鼻腔NHL患者,有免疫组化证实的48例患者中,46例为NK/T细胞来源;133例Ann Arbor IE期患者中,58例接受单纯放疗,73例接受放疗后化疗,仅2例超腔IE期接受单纯化疗,5例IIE期接受单纯放疗,22例为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单纯化疗1例,III-IV期以化疗为主;全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为65%和57%,IE期、IIE期和III/IV期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35%和31%;和单纯放疗比较,放疗结合化疗未改善早期鼻腔NHL的生存率,局限IE期鼻腔NHL综合治疗和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89%P>0.05,超腔IE期分别为58%和54%P>0.05;墨西哥Aviles等6应用放疗后化疗治疗108例I-II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全部患者先扩大野照射,然后6周期CHOP+bleo化疗,99例92%达到完全缓解,8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达86%;以放疗为首程治疗或短程化疗1~2周期后放疗的近期疗效CR率达到78%~100%,显着高于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疗效见表17;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对化疗抗拒,单纯化疗或首程化疗近期疗效较差;表17总结了最近几年首程化疗或放疗治疗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全部病例经免疫组化证实;虽然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主要为临床I/II期,当以化疗为首程治疗时,化疗完全缓解率仅为0-59%2,4,27~29;相反,早期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化疗的完全缓解率可达85%~94%NEJM 1993;化疗未能显着改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生存率,对常规化疗药物的抗拒可能与鼻腔淋巴瘤p53基因突变和多药耐药基因表达有关20,30;Li等20报道中国和日本的42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47.6%有p53基因突变;化疗方案可选择CHOP,更强化疗方案如ProMACE-CytaBOM等并未改善生存率;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远处结外器官受侵;表17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首程化疗或首程放疗近期疗效分析临床例数首程化疗或首程放疗近期疗效作者分期 NK/T 治疗 CR例数% PR例数%1. Kim, 20012 I-II 17 4 CHOP→放疗: 15例 6 40 3 20 化疗后1-2 CHOP→放疗: 2例 2 100A2. Takenaka, 200127 I-II: 6 7 化疗: 6例 0 0III: 1 放疗: 1例 1 1003. 勇威本, 200128 I-IV 37 CHOP→放疗 10 27 PD+S: 27 734. Ribrag, 200129 I-II 20 化疗±放疗: 12例 3 25 5 42单纯放疗: 6例 6 100化放疗交替: 2例 2 100A5. Cheung, 20024 I-II 97 化疗±放疗: 61例 30 CR+PR, 49% 放疗±化疗: 18例 14 786. Aviles, 20006 I-II 108 放疗→6 CHOP-bleo 99 927. Chim, 2004Blood I-IV 67B 放疗: 7例B 7 100化疗→放疗: 59例 35 59.38. Li CC, 2004 I-II 56 单纯放疗: 11 6 55Cancer 单纯化疗: 18 9 50放疗+化疗: 27 20 74A表示为化放疗后的近期疗效,其他均为首程化疗或首程放疗后不论是否应用综合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B全部为NK细胞淋巴瘤;C 一例患者为单纯手术治疗;香港Cheung等4治疗79例I-II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51例化疗后放疗,10例单纯化疗,16例单纯放疗,2例放疗后化疗;61例首程化疗的患者中,31例51%在化疗中病变进展,其中17例为局部区域进展,该17例患者经放疗挽救治疗,9例达到完全缓解;18例首程治疗为放疗的患者中,14例78%完全缓解,4例病变进展,进展的患者中无1例行化疗挽救治疗;全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7.9%和35.5%;综合治疗和单纯放疗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0.3%和29.8%P=0.693,5年无病生存率为35.8%和30.5%P=0.795,差别无显着意义;分层分析表明,I期综合治疗和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6.7%和46%P=0.892;全组仅有68.4%获得完全缓解,疗效差可能和肿瘤对化疗抗拒、且大部分患者首选化疗有关; 香港大学Queen Mary医院Chim等报道67例鼻腔NK细胞淋巴瘤Chim CS, 2004,鼻腔NK 细胞淋巴瘤定义为CD3ε+CD56+和EBV+;I期51例76%、II期5例7.5%、III/IV期11例;7例接受单纯放疗,47例阿霉素方案CHOP、m-BACOD、ProMACE-CytaBOM化疗后行巩固性放疗,12例患者接受非阿霉素方案COPP、IMVP16、DHAP化疗后放疗;全组CR率为64.2%,10年总生存率和CR 患者的10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2.5%和52%;作者比较了放疗和化疗作为首程治疗的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和IPI方面均具有可比性;7例放疗患者全部达到缓解,CR率为100%,而59例先化疗的患者中仅35例达CR,CR率为59.3%P=0.04,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和32%,放疗组明显优于先化疗组P=0.03;24例化疗后放疗未达到CR,其中22例局部病变进展或持续残存,2例进展为全身转移,所有患者均接受挽救性化疗,但只有1例达到CR;台湾Li等Li CC 2004报道77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在56例I-II期患者中,接受综合治疗和单纯放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化疗,5年生存率分别为59%、50%和15%P=0.01;NK/T细胞淋巴瘤对放疗敏感但对化疗抗拒在头颈部淋巴瘤的治疗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南朝鲜Kim等31报道143例I-II期原发头颈部血管中心性淋巴瘤,104例接受单纯放疗,中位剂量50Gy,39例接受CHOP化疗,然后受累野照射;单纯放疗组69%72例达CR,15%达PR;而首程化疗组仅有3例8%达CR,18例46%达PR;单纯放疗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仅为38%和32%,综合治疗组分别为35%和27%P=0.93,化疗加入放疗未改善生存率;Yu等25于1997报道21例I-II期鼻腔NHL,其中T细胞淋巴瘤8例,B细胞淋巴瘤2例,化疗后局部放疗,首程化疗16例患者中仅有5例31%达完全缓解;Kim等报道59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其中51例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以化疗为首程治疗的CR率为35.6%,2年总生存率为44%Kim BS, 2003;极少的研究认为放疗加化疗能改善鼻腔NHL的生存率;Shikama等26回顾性分析42例I-II 期鼻腔NHL,12例做免疫组化检查,NK/T细胞淋巴瘤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30例,单纯放疗12例,两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和46%P=0.021,差别有显着意义;综上所述,局限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疗可取得非常高的缓解率和较好的长期生存率,而化疗缓解率低,疗效差;因此,I-II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应首选放射治疗,然后考虑巩固性化疗;3.6 照射方法3.6.1 照射技术肿瘤局限于一侧鼻腔,未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结构局限IE期,射野靶区应包括双侧鼻腔、双侧前组筛窦和同侧上颌窦;肿瘤超出鼻腔时广泛IE期,靶区应扩大至受累的邻近器官或结构,如果前组筛窦受侵,应包括同侧后组筛窦;如果肿瘤邻近后鼻孔或侵犯鼻咽,照射野应包括鼻咽;IIE期在原发病灶和受侵器官/结构照射时,需同时做双颈照射;III-IV期化疗后放疗,照射野包括原发灶和区域淋巴引流区;肿瘤照射剂量DT 50 Gy,预防照射剂量40Gy~45 Gy;3.6.2 颈预防照射鼻腔NHL的主要治疗失败原因为远处结外器官转移,颈部淋巴结复发极少见李晔雄,1994,Li YX, 1998;因此,局限于鼻腔和邻近器官的IE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不考虑做颈淋巴结预防照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治疗133例IE期鼻腔NHL,106例未做颈与预防照射,仅2例出现颈淋巴结复发1.9%;27例做颈预防照射,未见颈部复发;3.7 治疗建议局限IE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建议单纯放疗,超腔IE期和IIE期建议放疗后巩固性化疗,III/IV期应以化疗以主,辅以原发部位的放疗;由于IIE期III/IVE期化疗疗效差,肿瘤对化疗抗拒,需要考虑更强或新的有效化疗方案;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在西方国家少见,美国国家癌症研究综合网National Cancer Comprehensive Network, NCCN未提出治疗指南,其治疗有待更多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临床检验技师血液检验考试复习资料-急性髓性白血病分型

临床检验技师血液检验考试复习资料-急性髓性白血病分型

临床检验技师血液检验考试复习资料:急性髓性白血病分型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原始细胞(I型卡H型)占C的比例大于/等于90%,原始细胞过氧化酶或苏丹黑染色阳性率大于/等于3%,早幼粒及以下阶段粒细胞、单核细胞小于10%。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骨髓NEC中,原始细胞(Ⅰ型+Ⅱ型)30-89%,早幼粒及以下阶段粒细胞大于10%,单核细胞小于20%。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含大量的异常早幼粒细胞。

异常早幼粒细胞的特征是核常为肾形或双叶,胞浆完全被密集甚至融合的粗大颗粒占据,常掩盖胞核,用Romanowsky染色,这些颗粒为亮粉红色、红色或紫色。

有些异常早幼粒细胞的胞浆充满灰尘详细小颗粒。

典型的细胞含束状的auer小体,散乱分布在胞浆。

变异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v):其特点是周围血几乎每一早幼粒细胞核均为双叶、多叶或肾形,大多数细胞无或仅含少许嗜天青颗粒,但至少部分细胞具典型M3的胞浆特征。

骨髓细胞形态更接近典型M3的特征。

与典型M3不同,M3V的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可达200 X 109/L),而典型M3的白细胞计数常略高于正常或低于正常。

与典型M3一样,M3V易出现DIC并发症,染色体多有t(15:17)异常。

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骨髓NEC中,原始细胞大于/等于30%,骨髓原粒及原粒以下阶段的粒细胞大于/等于30%至小于80%;不同分化程度的单核细胞大于20%;周围血单核细胞大于/等于5 X 109/L。

②骨髓检查同上,血斗核细胞系小于SX10’/L,但血或尿溶菌酶高于正常值3倍以L,或单核细胞酯酶染色证实单核细胞系大于20%。

③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符合MZ,但有下列条件之一:a。

血单核细胞大于/等于sxlo’/L。

b。

血或尿溶菌酶大于正常值3倍。

b。

单核细胞酯酶染色证实骨髓NEC中,单核细胞大于20%。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EO):符合上述M4的条件,但骨髓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大于/等于5%(NEC)。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 •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C.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D.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概述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 是由于髓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变并在造血 组织中异常增殖所致的恶性血液病。
目前,仍以FAB协作组的诊断标准对其进行 诊断与分型,将AML分为M0~M78个亚型,并规 定骨髓中原始细胞必须大于非红系细胞的30%。
M2b骨髓象: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
M2b实验室检查
M2b骨髓象:原始粒、早粒、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
M2b实验室检查
3.细胞化学染色 ①POX及SBB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 ②AS-D-NCE染色阳性 ③NAP染色其活性明显减低
M2b实验室检查
4.免疫学检验 表达HLA-DR、MPO、CD13、CD33和CD117。 白血病分化阻滞阶段较M2a晚 5.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
M4实验室检查
M4的POX染色
M4实验室检查
M4的POX染色
M4实验室检查
M4的非特异酯酶染色
M4实验室检查
4.免疫学检验 白血病细胞主要表达粒、单系抗原CD13、CD14、CD15、CD33、 HLA-DR 强表达在粒细胞,弱表达在单核细胞:CD15,CD65 强表达在单核细胞,弱表达在粒细胞:CD14,CD33 基本只表达在粒细胞:CD16b,CD66 基本只表达在单核细胞: CD16 CD64 CD68 CD91 CDw136 CD65 5.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 常累及11号染色体长臂的异常,包括缺失和易位。
M2b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多数病例为全血细胞减少,易被误诊为AA。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均降低。 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或低于正常,分类可见异常中性中幼

急性白血病血液病诊疗指南

急性白血病血液病诊疗指南

急性白血病血液病诊疗指南急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发生急性克隆性恶变,恶性细胞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阻滞较早阶段,迅速积聚,抑制正常骨髓造血,最终导致临床出现贫血、感染、出血和肿瘤细胞浸润的疾病。

【临床表现】起病急缓不一,急者出现突然高热和/或出血。

缓慢者仅有贫血或者出血趋势。

1. 贫血往往是首发症状,呈进行性发展,半数人就诊时已是重度贫血。

2. 发热半数人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可低热,也可高热,若有高热多提示有感染。

3.出血【诊断要点】1. 起病急骤,有贫血、发热、出血或其他部位浸润的症状。

2. 体征中可见贫血、出血点、淤斑、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等。

3. 骨髓形态学为诊断中最主要的依据:原始细胞>30%(参照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原始细胞>20%)。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形态学分类(FAB)M0 过氧化物酶阴性M1 原始细胞>90%;过氧化物酶>3%M2 原始细胞20—90%;单核细胞<20%M3 早幼粒细胞为主M4 原始细胞20~90%;单核细胞20--80%M5 M5a 原始单核细胞>80%,M5b 主要是幼单及成熟单核细胞M6 红细胞系≥50%,原粒或原单细胞≥30%M7 原始巨核细胞>2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FAB)分类:L1 原幼淋细胞>30%,原始细胞小而一致,核仁不清L2 核仁较大而不规则L3 细胞大而胞质高度嗜碱双表型:同时具备淋巴和粒系表型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分型补充及诊断标准补充(MIC分型)1.分型(1)AML伴染色体异常:(2)AML伴多细胞系造血紊乱(有或没有MDS史的)(3)AML不在FAB中M0—M7范畴中的(4)AML/MDS;有明确的与治疗或职业有关引起原因的相关病史2.诊断:原始细胞占30%改为20%可诊断白血病全国白血病分型会议(1980年天津)标准M1 原始粒细胞≥90%,早幼粒细胞很少M2 M2a:原粒细胞30%一90%,单核细胞<20%,早粒细胞以下阶段<10%。

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

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
B-ALL旳免疫表型特点:
T-ALL旳免疫表型特点:
T-ALL分类
免疫表记
TdT+ 、CyCD3+ 、CD7+
Pro/Pre-T-ALL
CD2-、sCD3- 、CD1a-
T-ALL
CD2+、 sCD3+ 、 CD5+/- 、CD8+/- 、CD4+/- 、 CD1a+/-
-
+
+
-
T-ALL
+
-
-
+
-
-
+
AML
-
+/-
+
-
-
-/+
-/+
R1 门为成熟淋巴细胞 R2 门为正常单核细胞位置 R3 门正常粒细胞位置 R4 门为幼稚淋巴细胞出现位置 R5 门为有核红细胞或细胞碎片位置 R6 门为幼稚髓细胞出现位置 白血病细胞一般会在R4 R6 两门位置处出现
正常骨髓经CD45/SSC射门旳散点图
CD45/SSC 图中可见 CD45 强阳性SSC 低信号旳细胞群为淋巴细胞褐色细胞群体 中档强度旳CD45 体现SSC 信号最强旳细胞群体为粒细胞蓝色及红色细胞群体 CD45 体现与SSC 信号介于淋巴细胞与粒细胞之间旳是单核细胞群体绿色细胞群体 CD45 阴性SSC 信号最低旳有核红细胞和细胞碎片
ANLL旳免疫分型特点
FAB-M1/M2旳免疫表型特点:CDl3+、CD15+、CD33+、 HLA-DR+、CD34+,其中CD34在M1中旳体现强于M2,而CD15在M2旳体现较强。
ANLL旳免疫分型特点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吴兴福;朱红楠【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0(028)005【总页数】2页(P396-397)【关键词】细胞形态学;显微镜检查;漏诊;误诊【作者】吴兴福;朱红楠【作者单位】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苏州,215003;苏州市临床检验中心,江苏苏州,21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临床检验工作中大量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改善了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但是也出现了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镜检技能越来越差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为对细胞形态识别重视程度不够,细胞形态学检查基本功较差。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忽视细胞形态学检验而造成的漏诊、误诊屡见不鲜,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下述几个典型案例。

1 必须重视患者临床表现1.1 以皮肤或黏膜浸润为首发症状的单核细胞白血病2例例1:患者,男,35岁。

因乏力,全身淋巴结肿大5天,皮疹1天就诊于皮肤科。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b)119 g/L,白细胞(WBC)3.1×109/L,血小板(PLT)93×109/L,原幼细胞 0.35,中性粒细胞(N)0.02,淋巴细胞(L)0.60,单核细胞(M)0.03。

骨髓涂片检查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

例2:患者,男,27岁。

因牙龈肿胀、出血就诊于口腔科。

实验室检查Hb 97 g/L,WBC 27.5×109/L,PLT 113×109/L,原幼细胞 0.17,N 43%,L 0.30,M 0.10。

骨髓涂片检查为M5b。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由于细胞富有游走、吞噬的特点,故临床上浸润特征较为突出,以皮肤与黏膜的改变较为明显。

皮肤损害可见到丘疹样改变,齿龈表现增生、肿胀,还可出血,发生溃疡。

1.2 以神经系统症状就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例例3:患者,女,26岁。

因精神异常就诊某精神病院,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异常增高。

各类型白血病概述(二)

各类型白血病概述(二)

各类型白血病概述(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概述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可占全部白血病例的1/3.亚洲国家发生率较低,我国CLL约占白血病总数的3%以下。

90%以上的CLL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2:1。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病因不详,目前尚无证据说明逆转录病毒、电离辐射可引起该类型白血病;但发现几种因素与该病密切相关:遗传性(种族和家庭性)及性别。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症状和体征往往较血象发生明显改变晚些出现,这是一种中年以上人的疾病,约90%的患者年龄超过50岁,平均年龄为65岁。

许多病人是偶然发现淋巴细胞增多。

最早出现的症状常常是乏力、疲倦、体力活动时气促。

浅表淋巴结特别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常首先引起病人的注意,晚期成串成堆,直径可达2~3cm,无压痛、质硬、可移动。

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可引起腹部或泌尿系统症状。

脾轻至中度肿大,肝亦可肿大,但不如慢性粒细胞显著。

稍晚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贫血等症状。

约10%或以上病人可发生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此时贫血常较严重,并可出现黄疸。

晚期可有皮肤紫癜和出血倾向,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

这与正常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减少有关,可能成为死亡的直接原因。

另外胃肠道、骨骼系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有些病人有皮肤瘙痒。

偶见白血病性皮肤浸润,表现为紫红色或棕红色结节或皮肤增厚。

全身皮肤对以发红、扁桃体、唾液腺或泪腺也可肿大。

淋巴细胞白血病症状概述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症状和体征往往较血象发生明显改变晚些出现。

慢淋是一种中年以上人的疾病,约90%的患者年龄超过50岁,平均年龄为65岁。

许多病人是偶然发现淋巴细胞增多。

最早出现的症状常常是乏力、疲倦、体力活动时气促。

浅表淋巴结特别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常首先引起病人的注意,晚期成串成堆,直径可达2~3cm,无压痛、质硬、可移动。

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可引起腹部或泌尿系统症状。

nk第篇++白血病之急性白血病概述

nk第篇++白血病之急性白血病概述
免疫学检查
CD13 CD33 CD19 CytoCD79a CD7 CytoCD3
AML
-
-
--
B-ALL - -
--
T-ALL -
-
-
-
By using this method of analysis, one can make a firm diagnosis i 99% of cases
染色体和基因改变
• 单个细胞原癌基因决定性的突变 • 一个或多个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

白血病分类
• 急性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 为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迅 速,自然病程仅几个月。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 慢性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晚阶段, 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病情发展 缓慢,自然病程为数年。
–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少见类型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分类
• FAB分类法将AL分为AML及ALL
– AML共分8型:M0~M7 – ALL共分3型:L1~L3
• WHO分型:MICM分型
– Morphology – Immunology – Cytogenetics – Molecular biology
一般治疗
• 高白细胞血症 ?立即用血细胞分离机 清除血液过多的白细胞
化疗: AML:羟基脲(Hu) 6~ 10g/d po ALL: 地塞米松
别嘌醇、水化、碱化等对症处理
危险!
• 感染 • 成份输血 • 高尿酸血症 • 营养
抗白血病治疗
• 诱导缓解治疗 化疗 –CR 的概念
①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 ② 血象: ANC ≥ 1.5 ×109/L ;BPC ≥ 100×109/L ;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 ③ 骨髓象: 原粒 ( 原幼单或原幼淋) ≤ 5% ;APL原粒+ 幼粒≤ 5%;无Auer小体;红 系、巨核系列正常 • 缓解后治疗

Caspase-1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分化的效应及机制

Caspase-1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分化的效应及机制

Caspase-1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分化的效应及机制巨噬细胞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内巨噬细胞的来源包括单核细胞起源的巨噬细胞、原位增殖而生成的巨噬细胞以及卵黄囊巨噬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其中单核细胞起源的巨噬细胞是组织巨噬细胞的主要来源。

在机体稳态或发生炎症的时候,单核细胞都能在微环境中一些因子的调控下向巨噬细胞分化。

单核-巨噬细胞分化过程的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自身免疫疾病、自身炎症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肿瘤等。

因此,对于单核-巨噬细胞分化过程相关调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免疫学领域的热点。

Caspase-1是caspases家族中与炎症密切相关的一个成员,对于巨噬细胞的功能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

Caspase-1缺失的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IL-1p和IL-18的能力显著下降;同时caspase-1还能调控巨噬细胞由M2型到M1型的极化。

此外,caspase-1也能参与细胞分化程序的控制。

Caspase-1能够通过调控IL-1p的加工、释放而控制脂肪细胞和Th17细胞的分化。

但是,对于caspase-1在单核-巨噬细胞分化中的功能我们还知之甚少。

基于caspase-1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核心地位,caspase-1在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构建体外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U937)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向巨噬细胞分化的模型,深入探讨了 caspase-1对于单核-巨噬细胞分化过程的调控效应以及所涉及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我们运用PMA成功诱导THP-1和U937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并通过分析此过程中细胞形态、表面标志分子(markers)及吞噬功能的变化情况而将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过程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2.我们发现caspase-1在THP-1和U937细胞中呈组成型的高表达;然而随着分化的进行其活性不断升高,并伴随有IL-1β和IL-18的释放。

AML-M5b骨髓象

AML-M5b骨髓象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二、骨髓象特征1.取材满意,涂片制备良好,染色良好。

2.骨髓片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3.33∶1。

3.红细胞系约占6%,比例明显减少,以中晚幼红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正常。

4.粒细胞系约占20%,增生受到抑制,各阶段粒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但中性中晚幼粒、杆状核比例明显减少。

5.淋巴系约占5.5%,比例相对减少,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形态未见异常。

6.单核细胞约占67%,以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为主,细胞体积大,圆形或不规则,胞核较小,偏于一侧,有凹陷、扭曲、折叠和切迹,呈马蹄形、肾形和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疏松,蜂窝状排列,着色较淡,胞质含量较多,呈灰蓝色,有含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

7.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形态正常。

8.全片未见其他明显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三、细胞化学染色:原始、幼稚细胞POX 弱阳性8%,NAE+++,NaF抑制明显。

四、免疫细胞化学染色:CD13+,CD14+,CD15+,CD33+,CD34-,CD64-。

五、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查:t(9;11)易位,MLL-AF9融合基因。

六、血象:Hb 87.6g/L,WBC 14.5×109/L,PLT 79×109/L,分类: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6.5%,淋巴细胞19.5%,幼稚细胞64%。

七、临床资料1.主诉:扁桃体肿大,牙龈肿胀就诊,两个月前发热,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抗菌治疗无效,高热不退。

2.体征:贫血貌,体温38℃,扁桃体凹凸不平,但无化脓。

牙龈肿胀,无出血溃疡。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未触及,胸骨压痛明显。

八、诊断:根据骨髓片形态、结合临床资料和细胞化学染色,诊断为AML-M5b。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操作规程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操作规程

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操作规程1.目的为规范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鉴定的技术操作,保证检查结果准确和临床输血安全、有效,依据《输血实验室管理程序》有关条款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本院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筛查。

3.职责输血科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负责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但只对所筛选或鉴定的标本负责。

4.相关文件试剂采购、保存和使用管理程序设备采购、使用管理程序消毒与清洁管理程序标本采集、运输、保存和报废管理程序5.相关记录仪器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维护记录仪器的温度记录恒温水温箱的换水和消毒记录消毒液的配置记录清洁消毒记录试剂采购、使用记录标本交接和报废记录6.实验原理采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或抗球蛋白法等试验使受检者血清(血浆)与筛选红细胞反应,检测受检者血清(血浆)中是否存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者进一步与谱红细胞反应,根据反应格局鉴定抗体特异性。

7.仪器设备和检测环境7.1.仪器设备等:玻璃试管(75X12mm)、玻片、记号笔、一次性塑料滴管、显微镜、交叉配血专用离心机、试管架、恒温水温箱、试剂保存冰箱、标本保存冰箱。

7.2. 检测环境:室温应控制在18~27℃,湿度应保持在30~70%。

8.试剂①生理盐水、凝聚胺试剂、直接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C3d),均为有合格证件的正品。

②市售O型筛选红细胞:为三支以上不同人份的3%筛选红细胞,均为有合格证件的正品。

或自制O型筛选红细胞:选择已确认ABO血型为O型的健康者,采集EDTAK2抗凝血标本离心,取少许红细胞置于试管中,用生理盐水离心洗涤3次得压积红细胞[3400转/分钟(1000g),每次离心1分钟,离心后将上清液全部倒出],再取30µl游离红细胞加入到标记为Ⅰ号的试管中,然后加入1ml生理盐水混匀,即得Ⅰ号O型3%的筛选红细胞;依同样方法分别制备不同人份的Ⅱ号和Ⅲ号O型3%的筛选红细胞。

9.血标本的处理将受检者血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血浆)和压积红细胞,血清(血浆)备用;再吸取30µl 压积红细胞中的游离红细胞,加入1ml生理盐水中,混匀配成3%的自身对照红细胞悬液备用。

急性白血病简介及治疗

急性白血病简介及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APL)
实验室检查﹕ 1、血象B﹕ ①血红蛋白,红细胞呈中度---重度减低(外周血可多见 异形红细胞)。 ②白细胞正常,减低或增高,多数病例低于急粒及其它 类型,椐国内报道,可自0.45×109/L---25.0×109/L, 大多数低于1.50×109/L,分类原粒细胞几乎不见, 可见数量不等的病理性早幼粒细胞,可自5%---90%.。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学分型
急性粒细胞胞),早幼粒细 胞很少见,中 幼粒以下细胞不见或罕见。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学分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型)
1、M2a﹕骨髓中原粒细胞﹥30%﹤90%(非红系细胞), 单核细胞﹤20%,早幼粒以下细胞﹤10%。 2、M2b﹕骨髓中异常的原、早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 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异常有核仁, 有明显的核浆发育失调,此类细胞﹥30%。
急性白血病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检验科 张忠房
概述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即造血组织中 某一系列白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异常增殖。全身 造血组织如骨髓、肝、脾、淋巴结等均可被白 血病细胞浸润,其细胞数量及质量均可发生异 常改变,周围血液中白细胞亦发生同样变化,以 致功能失调危及生命。
概述
AL FAB分型:1976年FAB(法、美、英)协作组提 出的急性白血病分型标准已作为本病诊断分型的基本 方法. FAB分型法依据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将白血病 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非急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ANLL)两大类型。ALL根据细胞大小及形 态学的变化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一型二 型三型(L1-L3)三种亚型。 ANLL按细胞形态学类 型又分为M1-M7七种类型.FAB协作组及国内学术交 流多次研究修改,89年后又补充了M0型。目前ANLL 分为M0-M7型。

2_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MLL_基因重排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

2_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MLL_基因重排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

山东医药2023 年第 63 卷第 18 期2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MLL基因重排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许国发,张琪松,谭永红,王伟,马洪波,幸娟霞,童富云,杨在亮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肿瘤血液科,重庆400800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后发生MLL(Myeloid/Lymphoid Or Mixed-Lineage Leukemia,MLL,髓系/淋巴系或混合系白血病)基因重排急性白血病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例乳腺癌化疗后发生MLL基因重排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2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均为女性,诊断乳腺癌后使用表柔吡星+环磷酰胺->多西他赛方案化疗8个疗程,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

分别于化疗后13、19个月时随访发现外周血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计数增多或减低、血红蛋白减低合并血小板减低),骨髓细胞形态、骨髓流式细胞学及PCR 检查明诊断为伴MLL/AF9融合基因阳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LL/AF4融合基因阳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予IA方案、P-CIOD方案化疗后达到CR、无微小残留病灶(MRD)。

结论 女性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后易发生MLL重排急性白血病。

乳腺癌治疗后继发MLL基因重排急性白血病采用IA方案、P-CIOD常规化疗方案的近期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继发性白血病;MLL基因重排;化疗并发症;乳腺癌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18.022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18-0087-03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常见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

继发性白血病(secondaryleukemia)是一种可辨认的急性白血病亚型,常继发于化学疗法(化疗)、放疗或特殊环境或职业接触。

与原发性AL比较,继发性白血病的预后更差。

近年,实体肿瘤治疗后继发白血病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1]。

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

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

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白血病MICM分型,是指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特征(molecular)分型形态学分型(FAB)分型1.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1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90%,POX染色阳性率>3%。

M2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以原幼粒细胞为主,早幼粒细胞>3%,中、晚幼及成熟粒细胞>10%为M2a型。

M3型:急怀多颗粒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30%。

其又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

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病,粒系及单核细胞均增生。

M5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a为原单核细胞型,原单核>80%;M5b为部分分化型,以幼单核细胞为主,原单核<80%。

M6型:急性红白血病,原幼红细胞≥50%,非红系细胞中原始细胞>30%。

M7型: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原巨核细胞>30%,并经电镜、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检查、血小板免疫标志物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检查等证实。

M0型:近年确定,为髓系最早阶段的白血病,形态学上极少髓系分化,不能鉴别,必须用免疫标志物确定。

2.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L1:以小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L2: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

L3: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胞质内含大量空泡。

3.急性白血病的主要化学染色特点:免疫学分型-基本免疫表型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FAB分型与免疫标志:2.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3.急性非T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4. 混合细胞性白血病:有极少部分病人白血病细胞为淋巴系和髓系细胞双克隆或同一细胞系免疫标志双表型,即混合细胞性白血病。

此型白血病用形态方法极难诊断,必须结合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才能确诊。

白血病形态分型

白血病形态分型

T淋巴细胞系 B淋巴细胞系
MPO+
抗血型糖
CD13+、CD33+ 蛋白H、C
CD15+(M2、M4)
(M6)
CD14+(M4、M5)
CD34+(M0、M1)
CD41a+、CD41b+ CD7+、CD5+
CD61+
CD2+、CD3+
CD42b+、CD42c+ CD4+、CD8+
(M7)
CD1a+
(ALL)
随着血液病在发病机理、 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 的进展,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技 术也有很大发展,急性白血病 的分型基本上分三个阶段。
FAB分型 1976(M)
MIC分型 1986(MIC)
WHO分型 2001(MICM)
表1 急性白血病分型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急性白血病 FAB分型
FAB分型法依据白血病
白血病临床特征
发热 贫血 出血 浸润
由于白血病细胞起源、分化 和生物学行为不同,构成了白 血病的异质性,因此急性白血 病的全面、正确分型是准确、 及时治疗的前提。
传统的白血病诊断和分型 主要依据骨髓涂片中血细胞形 态和分类及化学染色检查来确 定的。根据白血病自然病程长 短将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 大类;按细胞起源不同又可分 为髓细胞系、淋巴细胞系以及 特殊类型等不同类型白血病。
❖ M7 巨核细胞白血病 未分化型(M7a):外周血有原 巨核(小巨核)细胞;骨髓中原巨核细胞>0.30非红系, 须有组化电镜或单克隆抗体证实。骨髓细胞少,往往干 抽。活检有原始和巨核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增多。分化 型(M7b):骨髓及外周血中以单圆核和多圆核病态巨 核细胞为主。

病理学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病理学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通常是颈部)。部分病人可有不规则的发热、 夜汗和体重下降。搔痒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少数病人有饮酒后淋巴结疼痛。晚期病人可出 现免疫功能低下、继发感染、贫血、肥大性骨 关节病、骨痛、神经症状、腹水和下肢水肿等。
近年由于诊断和治疗的进展,霍奇金淋巴瘤 的预后有显著改善。国外总五年生存率已达 75%,部分病人已经达到治愈。
细胞标记。临床上病人多为成人,有全身淋巴
结肿大,有时还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疹、
发热和体重下降。病情进展快,是高度恶性肿
瘤。
25
5、NK/T细胞淋巴瘤(血管中心性淋巴瘤) 为细胞毒性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或者NK细 胞)来源的侵袭性肿瘤,多数发生在结外,尤 其是鼻腔和上呼吸道,在我国相当常见。此类 肿瘤也是与EB病毒高度相关的。 发生在鼻腔的NK/T细胞淋巴瘤常引起病人的 鼻阻,鼻中隔穿孔,常伴有广泛的坏死。
12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㈠分类: 本病分类最为复杂,从1966年Rappaport分
类到1994的REAL(欧洲、美国)的分类,反映 出从单纯形态分类,到形态与功能结合分类, 再到临床、形态、免疫标记,细胞遗传学和基 因分析结合分类的演进过程。

二、急性白血病
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
多见于成人,儿童较为少见。骨髓涂片中的 原始细胞(母细胞)大于30%。FAB分类根据 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和主要的细胞类型分为 M0至M7八个类型。
M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最少分化型,约 占所有AML的2~3%。原始细胞无原粒细胞的 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特点,但表达粒细胞系统的 抗原。
4、肝脏:中度肿大,表面光滑。白血病细 胞主要沿肝窦在小叶内弥漫浸润。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白血病免疫分型和肿瘤细胞骨髓转移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白血病免疫分型和肿瘤细胞骨髓转移

七、注意事项
1.标本应新鲜,彻底干燥后方能检测。通常 放置24小时后检测,但标本采集后应在3-4天 内测定完毕。若标本采集后不能及时测定, 勿预先固定和冰箱内保存。
2.滴加单克隆一抗时,格外小心避免混淆。 3.滴加二抗、显色剂时无需分开。 4.整个检测过程中自固定后标本均应保持湿
润,不能干燥,直至复染后方能使其干燥。
韩茂芬,女,57岁 住院号:165004 感染科—27床 2004年10月6日骨髓片
CD7
攀胜甫,男,42岁 住院号:166298 消化科—4床 2004年11月27日骨髓片
杨雨甜,女,1岁3个月 住院号:167108 小儿科—13床 2004年11月29日骨髓片
前言
白血病和肿瘤细胞骨髓转移的诊断主要靠骨髓 细胞病理学诊断。骨髓细胞病理学诊断的方法 主要有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免疫细胞 化学染色、 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根据 文献报道,根据细胞形态对白血病进行分型的 准确性是64%~77%。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 结合可使准确性达86% [2] ,但对于AML-M0 、 M7 、M5a 、MAL 鉴定有一定的困难。而免疫 细胞化学染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理论基础
(一)白血病免疫分型 各种血细胞来源于多能干细胞,经过分化
发育而成为成熟的血细胞。这些血细胞在分化 发育过程中,在其表面出现不同阶段的特异性 分化抗原,利用各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和酶联 免疫方法测定这些抗原,从而精确测定细胞类 型及不同的分化阶段。白血病细胞具有与其对 应的分化抗原,因此利用分化抗原可对白血病进 行免疫学分型。
3.PBS冲洗,5分钟×3。
4.滴加非免疫动物血清50μl,室温孵育10 分钟。
5.根据形态学初检选择需要标记的第一抗 体滴在圆圈内并做好记号,然后将玻片 置于湿盒内室温下1.5小时或4℃ 过夜。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概述1单核巨噬细胞合称为组织细胞系统,均源自骨髓,由骨髓原单核细胞发育而来。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分两型,即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简称急粒-单或M4)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简称急单或M5)。

在急粒-单时,两系列细胞均源于同一多能干细胞,其时单核细胞可能经原粒与早幼粒细胞演化而来,故临床表现与急粒类似。

急单的同义名有:组织单核细胞白血病(histiomonocytic leukemia)、白血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leukemia reticuloendotheliosis)、原单核细胞白血病(monoblastic leukemia)和Schilling型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由Resehard和Schilling-Torgan于1913年首先描述。

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游走性的网状巨噬细胞肿瘤。

流行病学相关疾病1高溶菌酶血症、溶菌酶尿症、肝性脑病、肺水肿、结膜炎、硬性结节、脓疱疹、剥脱性皮炎、胃肠道溃疡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类型和分类临床表现1(一)症状体征除一般急性白血病的表现外,尚有下列特点1、齿龈肿胀、肥厚、出血、溃疡与坏死,而口腔与咽喉的糜烂和溃疡也很常见。

2、皮肤的白血性浸润较其他急性型明显,呈大小不等的斑丘疹甚或融合成块。

此外,硬性结节、脓疱疹和剥脱性皮炎也很常见。

3、颈淋巴结肿大较为显著,可能与易发坏死性口腔炎有关。

肝、脾肿大的频率与程度比急淋为低,但比急粒高。

关节肿痛也较多见。

4、由于多数患者伴高溶菌酶血症和溶菌酶尿症,后者自肾脏排泄而致肾负荷过度,故急性肾功能衰竭较其他急性型为多。

(二)实验室检查1、血象(1)在AML-M4时,贫血呈中至重度,常比M5时严重。

周围血可见粒系和单核系两类细胞,原始与幼单核细胞占30%~40%,粒系自早幼粒以下均易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