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说文解字的研究

合集下载

第七章 说文解字

第七章  说文解字

第六章《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经典性的字书,同时也是科学的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时至今日,这部书仍是我们阅读古籍、研究文字、特别是研究古代文字以及音韵、词汇、训诂、语法的最重要的参考书。

第一节绪论一、《说文解字》的产生与编纂意图。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作者许慎。

该书之所以产生在东汉,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语言文字的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

汉代人的学术活动,总是和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倡导儒家的经学。

所谓经学,就是对先秦儒家经典著作的整理与研究。

经学的兴起和经学内部的学术争论,直接推动了小学的发展。

重视小学,研究小学,运用小学对经书进行解释,这些活动反过来又促进了经学的发展。

所谓小学,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语言文字学,在汉代主要指文字和训诂,它是经学的附庸,被视为解经的工具而为经学服务。

后来小学从经学中分离而出,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两汉时期,许多经学大师同时又是著名的小学家,其中许慎就是最重要的学者之一,被时人誉为“五经无双”。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在两汉古、今文经争论的背景下产生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焚毁了大量的书籍,同时又颁布律令,严禁私人藏书,致使先秦的文化典籍特别是儒家的经书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西汉初年,统治者鉴于秦亡的历史教训而废除了“挟书之律”,并广开献书之路,使藏匿流散的百家之书迅速得以复现和整理,同时在学术上也出现了比较自由宽松的空气。

到了武帝时期,国家的政权高度稳固,适合于统治者需要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础,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口号的提出,将儒家的思想定于一尊,也确立了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

这样的政治和学术环境极大地促进了经学的发展,进而导致了古、今文经两大学派的争论。

古、今文经两大学派是因写经文字的不同而划分的。

在汉代,儒家的典籍被分成两类:一类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叫“今文经”。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汉字学理论研究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汉字学理论研究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汉字学理论研究摘要:《说文解字》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古文形体,在字义的释义中蕴涵了丰富的上古文化与语言内涵,是我们借以辨识古文字的阶梯。

其中“就形以说音义”是研究汉语和汉字发展史的重要文献之一,这也是《说文解字》全面显现了汉字构形的规律的经典章节。

《说文解字》在汉字构形学、字源学等诸多方面为汉字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说文解字》汉字构形学汉字学引言《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依照部首顺序编写而成的字典,同时是至今被发现的最原始的字书中的一部。

在我国古代语言学历史中,这部字典可以说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其成就之高,影响范围之广以及历史之久远是其他语言学类典籍所不能与之相比的。

《说文解字》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语言学历史中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在我国古代语言学发展演变历史中,许慎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其关于汉字学的理论着重表现在《说文·叙》里,这篇文章为我国汉字学发展奠定了夯实基础,也是汉字学发展历史上提纲挈领的重要说明。

《说文·叙》非常全面且系统地解释了文字的发源、演变、作用、架构等情况。

[1]《说文·叙》的重点内容包含了文字来源、“六书”造字理论、文字字形的发展变化、语言文字的演变和大环境演变的联系、文字的根本和功用、文章创作(主旨、规则和方法)等。

许慎用宏观的视角,有着领先当时社会大环境的汉字学观念以及科学的语言学概念,并以自文字现实使用情况为起始点,研究多年才编撰出《说文解字》这部伟大的汉字学作品。

其关于汉字学概念以及语言学观点重点表现在下面三点上:一、许慎关于文字发源、内部构架的发展以及字形演变的观点(一)文字发源文字的创造是全人类进步到一个转折的关键地方,从此跨入了文明期。

所以,有关文字发源的情况,长期以来均是学界探索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而许慎的这篇著作就是探索讨论关于汉语言文字发源开端问题的,在汉字被创造出来以前,华夏大陆子民都是用结绳记事的方式来帮助记录重大事件的,直至仓颉创造出了汉字。

第七章 训诂发展史

第七章  训诂发展史

(二)学者简介

1、孔颖达——孔颖达(574—648年),字 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是唐代 著名儒家大师之一。贞观年间,他奉诏命 与颜师古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 十余篇,号称《义赞》,太宗下诏改为 《五经正义》。孔颖达的注解形成唐代的 义疏派,在语言史上占据重要的要位。

2、吕忱——西晋人。编有《字林》一书。 是一部仿《说文》的字书,对《说文》未 收字多有补益。该书上承《说文》,下启 《玉篇》,六朝隋唐间很受重视,然至元 朝已散佚。清朝始有辑佚。

3、顾野王——南朝梁文字训诂学家、史 学家。著《玉篇》30卷。此书为继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玉篇》是字书, 又可用为韵书,是研究古籍不可缺少的工 具书。

郭璞: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东 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 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其代表 作有《尔雅注》和《方言注》。
三、汉代训诂成果

真正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 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1、汉代训诂成果汇总


(1)儒家经典的随文注释大批出现。其中 古文经学学派实力最强,出现了贾逵、服 虔、马融、郑众、郑玄、毛亨、赵歧、王 逸、高诱等大批经学大师。 毛亨:《毛诗故训传》
郑玄:《毛诗笺》《礼记注》《周礼注》、 《仪礼注》 赵歧:《孟子章句》等。



2)在习学礼乐的高等教育中,文献阅读 是重要内容。 《礼记· 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 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 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 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 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 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 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学。

《说文解字》释义研究

《说文解字》释义研究

2.1探 求 本 义
《口部 》问 :讯 也 :《言 部 》讯 :问也 。
(It文》是通过说 明字的本形来求得字的本义的,因为字
《言部 》谨 :慎 也 :《心 部》慎 :谨 也 。
之 本 义 与 本形 是 密不 可 分 的 ,不 明本 形 则 无 以 明本 义 。例如 :
(3)递 训 ,其 形式 为 A,B 也 ;B,C也 ,C,D 也 … …如 :
互 训 、义 界 、象形 、比拟 事 物 、由 反知 正 、增 字 足义 、推 因 、举 例 容 使“狼 ”的形 象 顿 时 变 得 栩 栩 如 生 ,使 读 者 一 目了 然 。
、 种属为训、系统 制约释义 பைடு நூலகம்换名、旁见 说解 、委婉 、说 明关系、
(4)由反知正, 解释某~词时用其反义词7Ju否定词来解
起 就 吸 引 了众 多 学 者 对 其 进 行 研 究 ,在 漫 长 的研 究过 程 中 当 全新 且 准 确 地 定 义 。 又 譬 如 :“《女 部》媪 ,女 老称 也 。”此 处 又
然就形成 了一个壮观 的说文学派 。尽管如此 ,但是关于 《说文》 告诉 大 家 ,“媪 ”指 的 是 年 老 的 妇女 ,仿 佛一 个 老妪 的形 象跃 然
部》晋 ,进 也 。
(1)同 部 互 训 ,其 形 式为 A,B也 ;B,A 也 。A 与 B 为 同
(2)先说 明字义 ,在 说得名的 由来。例如:《韭部》韭,菜名,
部 。如 :
一 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女部.姻,婿家也 。女之所因,故日姻 。
《口部》呻 :吟 也 ;吟 :呻 也 。
1.1互 训
1.3 推 因
互 训又 叫 同义 相 训 ,是 指 用 两 个 或 两 个 以上 意义 相 近 的

说文解字研究

说文解字研究

閏,餘分之月,五嵗再閏。告 朔之禮,天子居宗廟,閏月居 門中。从王在門中。《周禮》 曰:“閏月,王居門中,終月 也。” 向,北出牗也。《詩》曰: “塞向墐户。”
叜,老也。从又从灾。闕。按此有義
有音,則闕者謂從又灾之意不傳也。《方言》 曰:“������、艾,長老也。東齊魯衞之閒,凡 尊老謂之������,或謂之艾。”
• • • 九 四 , 臀 無 膚 , 其 行 次 且 , 牽 羊 悔 亡 , 聞 言 不 信 。
《 咎九 《 九 《 初 象 。三 象 二 象 九 》 , 》 , 》 , 曰 壯 曰 惕 曰 壯 : 于 : 號 : 于 「 頄 有 , 不 前 君 , 戎 莫 勝 趾 子 有 勿 夜 而 , 夬 兇 恤 有 往 往 夬 。 , 戎 , 不 」 君 得 , 咎 勝 , 子 中 勿 也 為 終 夬 道 恤 。 咎 無 夬 也 。 。 咎 獨 。 也 行 。 , 遇 雨 若 濡 , 有 慍 無
高誘于《淮南子·修務訓》“ 邯鄲師有 出新曲者” 下注云:“新曲,非疋樂 也。”
祝,祭主贊詞者。从示从人口。一曰 从兌省。《易》曰: “兌爲口爲巫。” 食,一米也。从皀亼聲。或說亼皀也。 凡食之屬皆从食。(p106) 篇,書也。一曰關西謂榜曰篇。从竹 扁聲。 ������,治也。幺子相亂,������治之也。讀 若亂同。一曰理也。(p84)

《說文》創稿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 100年),至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 命其子許沖進上,前後共二十多年。《說 文》的撰寫至少是以下三個歷史事件共同 作用的結果:一者古文經的出現以及古文 學派的興盛,促進了文字、音韻、訓詁的 發展;二者前代字書的不斷累積,如《史 籀篇》、《倉頡篇》、《爰歷篇》、《博 學篇》、《凡將篇》、《急就篇》、《元 尚篇》、《訓纂篇》等;三者對今文學家 闡發微言大義之時隨意解字的反動。

说文解字知识点总结

说文解字知识点总结

说文解字知识点总结一、说文解字的历史及意义说文解字的编撰始于公元前121年的西汉时期,完成于公元121年。

说文解字一书一共有540个部首,包括9200个字,分别由14,617个文字结构、35,162个文字读音、17,649个文字释义、9,353个字形离义组成。

说文解字是一部比较完备的古代汉字解释字书。

许慎在编写《说文解字》时不仅对古代文字进行了分类,还对每一个文字的解释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分析,对古代字形、造字原理等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说文解字在我国古代语文学习、教育以及文化传承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对后世的文字研究、汉字教育、文学创作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说文解字的完成标志着古代中国文字学研究开始有了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手段。

说文解字的编纂工作为后世古代文字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文解字的研究意义1. 对汉字字义的解释说文解字对汉字的字义解释非常细致,为后人研究汉字的演变、造字原理等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证据。

通过对说文解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字的本义、义符、形声等特点,对我国古代文字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 对汉字字形的研究说文解字对汉字的字形也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释。

通过对说文解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各个汉字的演变历史、字形结构等,为后人研究汉字字形演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3. 对古代造字原理的研究说文解字对古代造字原理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通过对说文解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造字原理的演变过程,为后人研究汉字的造字规律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4. 对古代文字学研究的推动作用说文解字的完成标志着古代中国文字学研究开始有了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手段。

说文解字的编纂工作为后世古代文字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说文解字的组成结构及特点说文解字按本义编排,按字部旁目构和释文逐笔排列,释使实草,引证繁多,从字形义音释造构举周,言之确切详略由不一而足。

《说文解字》的组成结构主要包括部首、笔画、结构、读音、释义、形义等。

《说文解字》的主要内容

《说文解字》的主要内容

《说文解字》的主要内容说文解字,又称《说文》,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语言研究成果之一。

这本书的作者是宋代韦昌衍,他在其中收集了中国古代语文的精华,以字表义的形式记录了中国文字的特征和发展状况。

它是中国文化上最重要的字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文献著述。

《说文解字》共有五篇,分别叫做《四声字形》、《五音字形》、《六支字形》、《七结字形》以及《八原字形》。

它以字根、说素、注素三部分为结构,讨论了语音、形式、意义、分布和作用。

《说文解字》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汉语的语言特征,涉及汉语文字的各种发展阶段,包括古文书、现代汉语及语言史等。

它广泛收集了古代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料库,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语语言资料的不足问题。

《说文解字》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文字,而且对当时的语言特征和文化也做了突出的反映。

它收集了许多当时的语言表达样式,体现了古代汉语词语的变化,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征。

《说文解字》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内容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

它收集了各种实用的词语义项和习语,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它对汉语中当时文化的熟练把握。

在文字学及其他研究领域,它无疑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

《说文解字》的首要地位,可以从它的影响力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来看。

它是中国历史上长达1000多年的传统文字学术发展的基石,很多后代对它的学习与修改,不断推进了汉语语言学的发展。

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仍然在传统文字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字书之一。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语言研究成果之一,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文字,而且对当时的语言特征和文化也有突出的反映。

它的内容涵盖了汉语的语言特征,从古文书、现代汉语到语言史等各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料库。

它也解决了汉语语言资料不足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推动汉语发展。

《说文解字》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内容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研究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研究

以下便是从该书中摘录的一些精彩片段,它们不仅揭示了汉字背后的深厚文 化内涵,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汉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说文》之字,既形声义三者兼备,则一字有一字之历史,一字有一字之 文化。”——这一观点强调了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性,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 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形、声、义三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汉字的独特魅力。
本书还对比了《说文解字》与其他古代字书的关系,如《尔雅》、《广雅》等,揭示了这些字书 之间的异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这种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说文解字》的理解,也有助于 理解整个汉字文化的发展历程。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研究》这本书不仅是对《说文解字》这一古代经典的深入挖掘,也是对古代 汉语语音和词义研究的重要贡献。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现代语言学、文字学以及文化研究 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研究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研究
进行
研究
古代
文化
汉字
深入
注音
释义
说文解字 注音
方法
说文解字
重要
字书
释义
分析
语言学
这些
内容摘要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东汉许慎所著。该书系统分析了汉字的构形 原理,并对每个字进行了详细的释义。本书《说文解字注音释义研究》则是对这部经典著作的深 入解读与探讨,特别是在注音和释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本书首先回顾了《说文解字》的历史背景与学术价值,指出了该书在中国文字学、语言学以及文 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接着,作者详细梳理了《说文解字》中的注音体系,分析了其使用的反切法、 直音法等注音方法,揭示了这些方法在古代汉语语音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说文解字完整版 原版

说文解字完整版 原版

说文解字完整版原版【前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字书之一,它详细解释了几千个汉字的意义和构成,被誉为汉字学的瑰宝。

本文将对《说文解字》的内容进行完整解读,探讨其对于了解汉字演变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文字演变与起源汉字是全球唯一的以象形符号为基础的书写系统,它的演变源远流长。

《说文解字》作为一部汉字解读的经典著作,为我们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部分将通过分析《说文解字》中涉及的文字,揭示汉字演变的历史轨迹和特点。

【第二部分】组件分析与意义解读汉字是由基本部件组成的。

在《说文解字》中,对于每一个字的构成和意义都进行了详细解释,揭示了汉字在形与意上的特点。

本部分将通过对《说文解字》中的典型字进行组件分析和意义解读,探讨汉字形成的规律和文化内涵。

【第三部分】文化传承与思想启示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说文解字》对于汉字的解读正是对这种文化传承的体现。

本部分将通过分析《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思想启示,探讨汉字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

【结论】《说文解字》作为一部关于汉字的经典著作,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演变和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说文解字》的完整解读,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揭示其形与意之间的丰富内涵。

同时,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通过《说文解字》中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启示。

因此,读懂《说文解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汉字的认识,也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参考资料】1. 西汉·许慎等著,《说文解字》。

2. 傅斯年、贺纪昌等校点,《说文解字校勘大成》。

3. 杜忠诚、王福堂主编,《说文解字学究象形词典》。

【致谢】感谢所有对本文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人士和机构。

【作者简介】xxx(作者姓名),xxxx(简要介绍)。

说文解字详解

说文解字详解

谢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说文解字详解》详细解析了汉字的构造与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 再到我们现在常用的简化字,书中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汉 字的演变过程,以及每个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信息。这种演变不仅仅是 形态上的改变,更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类思维的进步。
书中对于“六书”造字法的介绍,让我对汉字的构造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不仅展示了 汉字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古人无穷的智慧与创新。每一个汉字,都仿佛是一个故 事,讲述着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和历史文化。
该书的编纂方法也非常科学。编者根据每个汉字的语义、字形、语音等特点,将全书分为若干章 节,每个章节又分为若干小节。在每个小节中,编者先对汉字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然后从多个 方面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书中还附有大量的插图、表格和数据,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 解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详解》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汉字词典,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造和含义, 掌握汉字的正确用法。如果大家想深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或者想在语言文字方面有所 建树,那么这本书一定是大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该书的编纂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造和含义,掌握汉字的正确用法。在汉字的学 习和使用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比如某个字的本义是什么,它的字形为什么会这样 演变,它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有什么区别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说文解字详解》 中找到答案。
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对每个汉字的字形、字义进行详细的解释外,还收录了大量的汉字构 形学、语音学、词汇学、文献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成 果,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对汉字研究的贡献(1)

《说文解字》对汉字研究的贡献(1)

汉字研究的重要性
汉字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丰富 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可以深 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
汉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汉字仍然被广泛使用。通过对汉字 的研究,可以改进和优化汉字的书写、排版、识 别等方面,提高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效率。
丰富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1 2 3
阐释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汉字字形和字义的分析,揭示了汉字所蕴 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如尊卑、礼仪、道德 等。
展现了汉字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汉字书法艺术的研究,展现了汉字独特的 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推动了汉字书法艺术的传 承和发展。
促进了汉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和传播,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引言
《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的作者及成书时间:《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成书于 公元1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 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 辞书。
《说文解字》的内容及编排:《说文 解字》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 )1163个,共10516字,均按540个 部首排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
CHAPTER 04
《说文解字》对汉字研究的 贡献
确立了汉字研究的科学体系
建立了汉字形、音、义的完整体系
01
通过分析字形,探究字音和字义,为后世汉字研究提供了基本
范式。
对汉字进行了系统分类
02
将汉字按照字形、字义和读音等标准进行分类,有助于深入研
究和理解汉字。
揭示了汉字发展的历史脉络

《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说文解字》门部字的研究,通过对历史、方法、重要性、现状以及展望的分析,揭示了门部字在汉字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门部字作为汉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介绍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要性,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展望未来门部字研究的发展方向,探讨其在汉字研究中的持续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进一步丰富对汉字文化的认识,为汉字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历史、方法、重要性、现状、展望、意义1. 引言1.1 《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概述《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概述:门部字是汉字中的一个重要部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门部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常被用来表示门户、门道、门阀等含义。

通过对《说文解字》中门部字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揭示汉字的奥秘和文化内涵。

门部字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汉字的结构和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习惯。

通过分析《说文解字》中门部字的解释,可以揭示古人对门类事物的认识和思考,为我们解读古代文献和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线索。

门部字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今社会中门类事物的演变和变化。

通过对《说文解字》中门部字的探讨,可以触摸到汉字的生命力和活力,为现代汉字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对《说文解字》中门部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汉字的奥秘和文化内涵,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解读当今社会提供重要参考。

2. 正文2.1 《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历史《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历史可追溯到《说文解字》这部字书的创作时期。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书之一,由东汉学者许慎编纂而成,完成于西汉初年。

门部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认为是词的第一个部分,具有独立的意义,并且常常与其他部首组合成完整的汉字。

第七章 龙

第七章  龙

第七章龙·蛇·风上一章我们分析了伏羲为什么自称龙的儿子,曰龙师,把自己的头像画在蛇的头部位置,他让别人以动物、植物为姓氏,他自己却姓风,提出了龙、蛇、风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的疑问。

为了搞清楚龙、蛇、风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先从风的繁体字“風”开始研究。

風的外框代表天的意思,天底下有一条虫就有了風字。

《说文解字》解释“風”为“風动虫生”,这里的虫就是大蛇,也是龙,因为龙字在《说文解字》里,被称为鳞虫之长,是说龙的形状像蛇,因为蛇也称作长虫,所以龙与蛇的联系非常密切。

从前面甲骨文“龙”字,我们已经知道,飞上天空的大蛇就是龙。

那么风动虫生的虫就是大蛇,大蛇即是龙。

风动了产生了“大长虫”(龙),说明“大长虫”出现时有风,风与龙关系就非常密切。

进一步解释是:大蛇飞上天空是龙,龙出现在天空下有风。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甲骨文风字,上面字头是头戴王冠的龙出现了,使树林产生了倾斜的现象,空气流动,使树林倾斜,这种现象称作“风”,这说明甲骨文象形字“风”与“龙”的关系非常密切。

进一步印证了“龙”就是龙卷风。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龙·蛇·风”三者之间的联系是:龙是根据隆隆的声音而得名,龙的形象是蛇,天下有一条大蛇在飞舞必然产生风,因此,龙的实质是风。

是什么样的风呢?是龙卷风。

我们的祖先伏羲将这种发出隆隆声音、在天地之间飞舞、能兴风降雨的大蛇称之为“龙”的自然现象,其实就是龙卷风。

伏羲为什么要姓“风”而不姓“龙”呢?原来,龙是声音和形状的结合,它发出的是隆隆的声音,形状像大蟒蛇。

但是,这种声音和形状并不令人恐怖;令人恐怖的是这种隆隆声音和大蛇的形状产生的风,才是最可怕的。

这种风的威力最大,能把人畜卷入空中,能把房屋摧毁,所有的动物和人类在这种风的面前,都显得那么微弱渺小,从伏羲姓风可以看出,伏羲已经认识到龙的本质是风,这风不是普通的风,而是能发出隆隆声音、形状像一条在天上飞的大蛇带来的强风——龙卷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注》的写作
• 实际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起用了19年时间编纂成 长编性质的《说文解字读》开始的。正当他要做进一步努 力时,病、贫、讼一齐向他袭来。他原有风湿臂痛,后又 伤了足,又患疮疾,三病加身,痛苦不堪。晚年屡遭横逆 讼事的折磨,不得不迁居镇州、苏州等地。他在致友人信 中说:“堪称老、贫、病三者兼有之,过去耻于对人说贫 窘,此时则不能隐讳矣。”在给王念孙的信中说:“弟年 七十余耳,乃昏聩如八九十者”,却仍在“私惧《说文》 等书不能成”。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将《说文解字读》 浓缩、精炼成《说文解字注》。书成,他又反复修改八年, 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才付梓刊行,前后历时四十 年之久。
关于“改字”问题,总的说来,他是主张“勇改” 的,认为当改则改,知错不改反而会留下后果。 但是他同时又反对妄改、擅改,因为妄改、擅改 会造成更恶劣甚至难以挽回的后果。 “凡宋版古书,信其是处则从之,信其非处则改之, 其疑不定者,则姑存以俟之。不得勿论其是非, 不敢改易一字,意欲存其真,适滋后来之惑。” “转不若多存其未校订之本,使学者随其学之浅深 以定其瑕瑜,而瑕瑜之真固在。古书之坏于不校 者固多,坏于校者尤多。坏于不校者,以校治之; 坏于校者,久而不可治。” “读书有本子之是非,有作书者之是非(按当指立 说),本子之是非,可雠校而定之,作书者之是 非,则末易定也……仆以为定本子之是非,存乎 淹博,定作书者之是非,则存乎识断、审定。” 凭借自己的学识作出抉择 。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绝 诣,有很多校例已为当代发现的敦煌写本、阜阳 汉简所证实,不能不令人叹服。
文》正篆、重文形音义以及汉字起源、六书理论等有重大创获的著述。
研究说文的学者主要有: 唐代的李阳冰 北宋、南唐的徐铉、徐锴 南宋的郑樵、戴侗 清人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 章太炎、黄侃、丁福保、马叙伦、陆宗达 等 当代的研究
“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 “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
一、李阳冰对《说文解字》的整理
(四)朱骏声与《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另有《礼仪经注一隅》、《夏小正补传》、《小尔雅 约注》、《春秋左传识》、《离骚补注》等。以及堪定而 未刊行者《尚书古注便读》、《春秋三传异文核》、《小 学识馀》、《六书假借经证》、《秦汉郡国考》、《天算 琐记》、《经史问答》、《岁星表》等。 《说文通训定声》: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秩 然有序。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 即所谓说文;次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 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 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 即所谓定声。这3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训,对研究词义的 发展和转变大有帮助。
“士不通经不足致用,而训诂不明不足以通经。”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号箓友, 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宋官疃人,语言学家,文字 学家。出身于安丘书香世族、官宦之家。举人 知县 三个弟弟 著作等身:仅《说文》方面的就有:《说文释例》、 《文字蒙求》、《说文句读》、《说文韵谱校》 等。 “筠治《说文》之学,垂三十年。其独辟门径,折 衷一是,不依傍人,论者以为许氏之功臣,段、 桂之劲敌”(《清史稿· 王筠传》)。
(二)桂馥与《说文解字义证》
(1736——1805)字冬卉,字未谷,号雩门、冬卉,晚 号老落,别署渎井复民、肃然山外史,晚称老苔,一号渎 井,又自刻印曰凟井复民,山东曲阜人。进士,官云南永 平知县。 考据之学,翁方纲、阮元极推之。篆刻、汉隶雅负盛名,与 当时伊秉绶齐名,被同称为“中国文字学双子星座”。愈 小愈妙,其八分书论者以为百余年来第一。暮年始好写生, 别饶古韵。间作墨竹一丛,苍苔数点,意趣横逸。在陈道 复、徐渭之间。钱杜尝舆讨论,谓画中惟点苔为难,故自 号老苔云。有说文义证、缪篆分韵、续三十五举、晚学集、 清朝画品。卒年七十,一作七十一。兼能山水,宗倪、 黄。。擅金石考据,篆刻、书法雅负盛名。著有《缪篆分 韵》、《续三十五举》等。
(一)李阳冰简介 李阳冰,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唐赵 郡(今河北赵县)人,当涂令,集贤院学士。 《草堂集》序 工于篆书 有“笔虎”之誉 “篆迹殊绝,独 冠古今”。瘦劲 《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 铁线描 张旭的笔法也曾得到李阳冰的传授 颜真卿书碑,李阳冰用篆理研究的学者。曾刊定 《说文》为二十卷,但对原书的篆法和解说都大加改动。 此后,许慎的原本渐渐消失,而李氏刊本则盛行。 (二)对《说文》整理的内容: 1.修正篆文 对篆文中一些形体容易混淆的字进行区别。如: 王和玉 2改定形声。对形声字的构件进行改换。例如《说文》: “忍,怒也。从心,刀声。”李阳冰认为“刀非声”,改 为“从刈省” 3.别出新意。对许慎的释义提出新说。例如《说文》:“子, 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李阳冰以为: “子在襁褓中,足并也。” 评价
公元九二零年至九七四年 字楚金,扬州广陵人,徐铉之 弟。生于梁末帝贞明六年,卒于宋太祖开宝七年,年五十 五岁。四岁而孤。母方教铉,未暇及锴,能自知书。李景 见其文,以为秘书正字。累官内史舍人。李穆使江南,见 其兄弟文章,叹曰:“二陆不能及也!”因铉奉使入宋, 忧惧而卒,锴亦精小学,著有说文系传、说文韵谱等书。
(二)徐铉对《说文》的校定
大徐本 1.增补正文。发现了19个字并进行了补正。其中常见的字有: 诏、志、件、借、魋、綦、剔、盏、趄、应、杉、緻、笑、 迓等。 2.增加新附字。 共有402个。“新附” 3.重分《说文》的卷数。 4.加注反切。 唐代孙愐的《唐韵》 5.移动部目。 移至卷首,并加注反切。 6.加注按语。 如: 祜:上讳。徐铉等曰:此汉安帝名也,福也。当从示,古声。 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徐铉等曰:十口所传, 是前言也
三、清代段、桂、王、朱四大家 对《说文解字》的研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号 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 人。江苏金坛市人。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 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 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曾任贵州玉 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 经10年,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 之枝园。 主要著作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 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 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及 《经韵楼集》等书。
二、徐铉、徐锴对《说文解字》的整理和研究
(一)二徐简介
江东二徐 比之西晋二陆(陆机陆云)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诗品》
徐铉
宋 徐铉字鼎臣 大徐本 铉:古代举鼎器具,状如钩,铜制,用以提鼎两耳。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人。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
(三)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
题目:实际就是《说文解字》注。因尊崇许慎,以其书为经,而自谦所作训解
为传。最早一部有系统的、比较详密的《说文解字》的注解。
全书共40卷,含《通释》30卷,《部叙》2卷,《通论》3卷,《祛 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各1卷。 探究先贤大义、疏通许慎说解、纠正李阳冰谬误、驳斥流俗 主要内容: 1.为许慎的说解作注 很: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徐锴曰:……宋义曰:‘很如羊。’ 羊之性愈牵愈不从。 2.疏通许慎的说解。 间:隙也。从门从月。徐锴曰:夫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 隙也。‛ 3.以今语释古语 痹:足气不至也。徐锴曰:今人言久坐则足痹也。‛
《说文解字注》贡献: 王念孙评价:“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1.阐明《说文》体例: 2.探求词的音、义关系。 3.辨析同义词。 牙:壮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段注:‚壮,大也。壮齿者, 齿之大者也。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 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 讽:诵也。段注:‚《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 语。’注:‘倍文曰讽, 4.注重词义系统的研究 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的关系 5.自创新意,修正前说。
段氏原世居河南,宋高宗南渡时,段氏先祖移居金坛,数世 行医为业。到段玉裁时,家道衰落,祖父段文、父亲段世 续虽都是饱学之士,却都屡试不第。段世续只得设馆教书, 以维持全家生计。段玉裁6 岁即从祖父发蒙,11岁从父就 读于毗陵连江桥馆舍,受到严格训练。 在钱大昕的寓所,读到了顾炎武的《音学五书》。 上古音韵学的奠基人是顾炎武。他离析唐韵,把上古韵分成 10部,后来江永细分为13部。段玉裁仔细研究,认为还不 完善,于是“证其违而补其未逮”,在顾、江的基础上前 进一步,分为17部。他的这项研究成果体现在他的《诗经 韵谱》和《群经韵谱》这两书之中。段玉裁的成就,得到 了当时学术界的好评,钱大昕称之为“凿破混(浑)沌” 之论,并为其书作序,说“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宗奉 为圭臬。”戴震也说:“古音十七部,是可以千古矣。” 与戴震的交往 京中名流如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 等 知县 晚年
第六章 《说文解字》的研究
一概说
据清人严可均、姚文田《旧说文录》的统计,仅《三礼注》及《经典释文》 以下50种书,从《说文》中引用的材料达17000余条。
历代学者们著述的《说文》学之作达四五百种之多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董莲池主编,王宁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12 名学术委员。古代卷收录范围上自唐,下迄清末,分为“今存《说文 解字》重要版本”、“《说文解字》通论”、“《说文解字》文本研 究”、“《说文解字》部首研究”,“《说文解字叙》和六书研究”、 “《说文》学史研究”等六大部分,200余种,总计12大册。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收录范围,上自1911年(中华民国元 年),下迄2005年,分为“《说文解字》通论”、“《说文解字》文 本研究”、“《说文解字》部首研究”、“《说文解字叙》和六书研 究”、“语言、历史、文化研究”、“《说文》学史研究”等六大部 分。《集成》还特别注意收录了一大批利用出土古文字资料研究《说
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 再次入奏 ,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辩不过,拔 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 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累官至散骑常侍,探视李煜 为李煜作墓志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