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文学观念
1试述庄子的文学思想
1试述庄子的文学思想。
首先文艺创作主体(作者)应能感知世界的真谛方可创作出好作品,庄子认识世界真谛即为“道”,而要“得道”则必须做到“心斋”“坐忘”,简言之可粗略理解为驱除内心杂念和忘却外界干扰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方可感知世界,方可论及创作;其次是文艺创作客体(创作对象),需判断什么才是美的,庄子认为“自然”“朴素”即为美,强调自然的本真的东西才是美的,故创作的对象应“自然”“朴素”。
最后是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可大致理解为创作主体应以何种方式表现客体,即创作的方法及评价作品的基本标准,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简言之是追求神似而不要求形似。
2试述陆机《文赋》中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此文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论述了文章的利病得失,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文学的感兴、想象、独创及体裁等,多为精到之论。
对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陆机认为文学创作之前应具备三种要素:一为观察万物,二为阅读古籍,三为需有高尚廉洁的志向;构思:首先需沉思虚静,继而达致思路渐明,最后文思如泉涌,如有浩然之气,下笔有神。
强调灵感对创作的重要性。
认为不同的文体需有不同的风格。
文章应以内容为主,但也应注意其艺术形式。
3试述王国维的意境理论。
纵观王国维文艺理论,其意境理论的主题是认为文学作品的最高审美特征是“境界”。
所谓境界,可大致理解为真景物与真情感的辩证统一和生动艺术表现,是作品“情”和“景”之间的关系;其境界包括七种对立关系:有-无、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隔-不隔、大-小、高-低、诗人之境-常人之境。
王国维境界说兼具哲学化、人格化、美学化的色彩,是前人“意境”说理论的句号。
《庄子》文学思想简论
《 子》 这儿 导源 的 。 庄
庄 子 的 文 学 思 想 ,涉 及 文 艺 美 学 、文 艺 心 理
之 说 ,拨 开 迷 雾 ,极 大 地 开 拓 了 人 们 的 审 美 视 野 ,使 人 直 觉 地 看 到 了 美 的 真 谛 和 本 质 。 这 种 “ 地 大 美 ” 说 ,把 天 地 自然 作 为 最 高 的 审 美 对 天
美 学 风格 ,而且对 后世 文学 创作 题材 的扩 大 、 自 然 美 观 念 的 形 成 及 其 创 作 追 求 ,对 以 表 现 自然 美
我 们应 从 其 哲 学 体 系 上 来 挖 掘 其 文 艺 思 想 的 宝
藏 。
一
、
《 庄子》 文学思想的基 本观点
为主 的文学 艺 术尤其 是 山水 诗 画及其 流派 的形成
“言 意 ” 之 辩 、遗 形 取 神 、 “法 天 贵 真 ” 以 及 文 艺 否 定 论 的 “正 ” 与 “ ” 等 。 庄 子 在 《寓 反 言 》、 《 下 》 两 篇 中 对 自 己 创 作 实 践 的 理 论 总 结 , 更 是 现 成 的 、 别 具 一 格 的 文 学 创 作 论 , 也 天 是 我 国 最 早 的 象征 、 浪 漫 文 学 创 作 论 。 关 键 词 :《庄 子 》; 文 学 思 想 ;创 作 理 论
示 。在 客 观 上 ,他 的 哲 学 追 求 可 以看 做 一 种 艺 术
社 会 ,何 啻 东 海 与 坎 井 , 大 巫 与 小 巫 。庄 子 在 公
元 前 4世 纪 ( 约 与 西 方 的 毕 达 哥 拉 斯 学 派 同 大 时 ) 提 出 这 一 命 题 ,在 中 国 美 学 史 上 实 在 是 一
《 子 》 是 一 部 哲 学 著 述 , 但 庄 子 的 哲 学 庄 “ 以说 是 一 种 境 界 的 哲 学 。 他 所 关 注 的 是 人 的 可
庄子及其思想
主要书目:
《内篇·逍遥游》、《内篇·齐物论》、《内篇·养生主》 、《内篇·人间世》、《内篇·德充符》、《内篇·大宗师》 、《内篇·应帝王》、《外篇·骈拇》、《外篇·马蹄》、《 外篇·脍箧》、《外篇·在宥》、《外篇·天地》、《外篇· 天道》、《外篇·天运》、《外篇·刻意》、《外篇·缮性》 、《外篇·秋水》、《外篇·至乐》、《外篇·达生》、《外 篇·山木》、《外篇·田子方》、《外篇·知北游》、《杂篇 ·庚桑楚》、《杂篇·徐无鬼》、《杂篇·则阳》、《杂篇· 外物》、《杂篇·寓言》、《杂篇·让王》、《杂篇·盗跖》 、《杂篇·说剑》、《杂篇·渔父》、《杂篇·列御寇》、《 杂篇·天下》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 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 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 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 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 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 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 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 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四、庄子的哲学、伦理以及无神 论思想
(一)、哲学思想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 》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
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
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
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
《庄子·逍遥游》
2、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 善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 人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 迹,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 用权谋。“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 驼背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
举例说明《庄子》的文学特色
举例说明《庄子》的文学特色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一部名篇,其文学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幽默的语言风格:《庄子》常常以幽默的方式来讲述哲学思想,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抽象的道理转化成形象的故事。
比如《齐物论》中的"鱼世之乐,乃在于水"和"吾丧我,汝将焉得之?"一语双关,用幽默的语言呈现深刻的哲理。
2. 生动的寓言故事:《庄子》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寓言故事,如"背城借一力"、"蝴蝶梦"、"黄粱梦"等。
这些故事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情感的描写,直观地阐述哲学思想,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3. 独特的修辞手法:《庄子》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反问、夸张、排比、对偶等。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庄子使文辞更富有韵味,引发读者的思维共振。
4. 精妙的字词运用:《庄子》中运用了大量精妙的字词来准确表达思想,如"泮林"、"心如明镜"、"以己度人"等。
这些独特的词汇不仅词意丰富,还给文本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美感。
5. 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庄子》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内容,通过庄子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将哲学思考与诗意描写相结合。
这种奇幻的想象力为《庄子》赋予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以上是《庄子》的一些文学特色,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学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寓言形式丰富多彩。
《庄子》中大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如“蝴蝶梦”、“齐物论”等,通过寓言讲述哲学思想,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辞藻华丽,文采斐然。
《庄子》中常使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试图解决人性的问题。
《庄子》中详细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意义,呼吁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摆脱外在的烦恼和追求,追寻真实的自我。
四、倡导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庄子》认为,世界本无常,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唯有自由自在、随性而动,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深受广大读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我们以《庄子》这部书为主要依据,来看看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他的主要思想。
这是我们在《庄子》中,在他生平事迹了解的基础之上,对庄子做进一步的分析。
司马迁说庄子的思想,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这个"要本"实际上就是最根本的思想,也就是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最根本的看法。
关于世界最根本的看法,道家学派一个代表人物,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开篇就提出,这个世界是由道构成的。
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本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是带有机械观念的宇宙生成论。
在这里,也就是说,世界的万物万事,最根本的就是来源于道。
这是老子的世界观,也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最根本的看法。
在《老子》的21章中,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再次说明道是世界的本源,这个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和我们现实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不一样。
这就用《周易》的话来说,就是形而上的。
而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事物是形而下的。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根本的思想。
在这点上,庄子和老子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在《大宗师篇》中,庄子这样说道,道非常的神圣,是这个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
用庄子自己的话来说,是这样的,夫道,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个里面的"鬼神"实际上是"生"的意思,就是说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都是有道所决定的,更不要说世间的我们可以感知的事物,也是由道构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庄子和老子在世界观上没有多大的不同。
但不然。
在世界本体论这个问题上,庄子对道的阐述也有他自己的智慧所在。
我们看下面一个场景,可以看到庄子的智慧所在。
庄子的思想主张概括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思想内容:【天道观念】: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
【自由思想】: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
“心斋”,庄子解释为:“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虚”即虚无,指无执无为的心境而言。
【平等思想】: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庄子反对推崇圣贤。
他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反对“人为”,主张自然。
庄子还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
庄子认为儒、墨、名、法等各家过多的执着于“是非”“分别”问题,崇其所善,各执一端。
因此,他站在“道”的高度,为他的平等观念作了“万物一齐”的预设,又肯定事物间差异性的存在。
【辩证思想】: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
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
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
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游世思想】:庄子一方面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
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
影响: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
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
概述庄子的艺术成就
概述庄子的艺术成就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艺术方面
庄子的文学作品以《庄子》书为代表,以其富有哲理、富有想象力、语言生动、文笔优美而著称。
《齐物论》中的“蝴蝶梦”、《秋水》中的“游鱼”等,充分表现了庄子的艺术才华。
二、哲学思想方面
庄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想:“自由自在”、“无为而治”、“虚无缥缈”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道德伦理方面
庄子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道德自重”、“道德自由”、“道德超越”等思想,对中国道德伦理思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体来说,庄子的艺术成就在思想、文学和道德伦理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
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庄子文学言意观的基本观点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主要体现了他独特的言意观。
在庄子看来,言意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庄子的言意观涉及到他对言语、意义以及语言和思想关系等方面的思考,展现出了深厚的哲学内涵。
一、言语的辩证观庄子的言意观首先体现在他对言语的辩证观上。
在庄子看来,语言是一种相对的和不确定的东西,而言语则是语言的表达和传播。
他认为,言语是由一个个字词构成的,而这些字词本身是没有固定的意义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语境下才能产生意义。
这种辩证的观点使得庄子对于言语的使用十分谨慎,同时也使得他对言语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意义的主观化庄子对言意观的思考还体现在他对意义的主观化上。
他认为,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甚至在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
庄子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在意义的产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去理解言语的意义,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解释。
三、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庄子同时也对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他看来,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和传播工具,思想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播的。
语言和思想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庄子认为语言是有限的,而思想是无限的,语言只是思想的外在表现,而思想本身是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
这种观点使得庄子在言意观上更加注重内在的思想和精神的追求,而非片面地追求语言的表达和传播。
庄子的言意观体现了他对言语、意义以及语言和思想关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其深刻的见解对于我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化影响深远,也对今天的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同样可以从庄子的言意观中汲取到丰富的思想营养,促使自身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言语、意义以及思想与语言的关系。
以上是对庄子言意观基本观点的简要概括,希望能够对读者们有所启发,也欢迎大家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对庄子思想的认识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摘要:庄子的思想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只有虚无和消极避世。
庄子的思想中有很大一部分对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
作为一个文学家,庄子对后世的审美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哲学家,庄子的理念中有很多的为人、处事的学问,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和心态调节都有启示;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的自然本位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环保意识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正文:庄子的思想历来都有很多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庄子思想是避世的、消极的,不愿直面现实的。
另一种立场是庄子是很强悍的思想,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态度而非方法,庄子思想是以避世的心态来入世。
庄子把人的思维调整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来审视宇宙万物和世界上的各种纷争,庄子的这种境界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因而在现代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1.对后世审美标准的影响庄子的文学思想影响了后世审美观,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认为“道”,即自然规律无处不在,提倡尊重道,追求“应之自然”的艺术本色美,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
所以庄子的文学思想提倡自然美,本色美,他主张“无为”,反对人为的雕琢造作。
他提出音乐应该如“天籁”、“天乐”,绘画应该如“解衣般礡”,文学应该“言不尽意”。
人如果在精神上达到和“道”合一的境界,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么可以说进入了逍遥之境界,而这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
远眺古代,魏晋时期的两位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和钟嵘,就深受其影响,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文学理论批评之中。
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一百二十多位诗人,其衡量优劣的标准亦在于是否符合自然之美。
最初的源头就是庄子的思想。
他坚决反对堆砌典故,“文章殆同书抄”的倾向,认为“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借由直寻”,明确提出“自然英旨”的审美原则。
时至近代,五四时期“性灵”文学倡导者林语堂也指出:“在文学上主张发挥个性,向来称之为性灵,性灵即个性也。
《庄子》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作者为庄子,名周,字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创立了道家学派的重要分支——庄学。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篇和杂篇则是庄子后学的著作。
《庄子》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齐物论、逍遥游、养生主等方面。
齐物论主张万物平等,逍遥游强调精神自由,养生主则探讨如何顺应自然以养生。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强的颠覆性和革命性,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庄子》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如“道”、“德”、“自然”等,这些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从文学角度来看,《庄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它以寓言、故事、对话等形式表达思想,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庄子》还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其思想更加含蓄而深刻。
《庄子》的文学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此外,《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所倡导的自然主义、个性主义和反传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为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多元化的元素。
同时,《庄子》的思想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的艺术、医学、政治等领域。
概述《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概述《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
一、体制。
先秦说理文中《庄子》最具文学价值。
(一)《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部分。
内篇庄子所作,外、杂篇庄子后学。
(二)思想。
1、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保持独立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2、源于又发展了老子思想。
“道”是其哲学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3、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神上冲出个体,生命融入宇宙万物,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4、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二、创作方法。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名人言语,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大都用“三言”形式说理,有时融为一体。
“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二)结构线索模糊隐秘,思想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纽带,把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融为有机体。
内篇多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下,用寓言从不同角度层面,加以展示,最后避开逻辑推理,以寓言作结,是哲理抒情散文。
三、想象和虚构。
这些寓言具超常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刘熙载《艺概·文概》)。
(一)哲学思想精深玄奥,具神秘色彩,适合用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暗示。
(二)从“道”的立场看,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时空无限,宇宙无穷,站在宇宙高度看待万物,因而,其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局限和物我分别,恢诡谲怪,变化万千。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三)想象诡奇是为表达其哲学思想。
文学理论一论庄子的言意观
文学理论一论庄子的言意观庄子的“道”不可“言”主要是由“道”的特性所决定的。
庄子把“道”作为万物的根源和现实世界价值体系的本根,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庄子认为“道”至大无外、至细无内,是无为无形、不可言传的。
任何通常的认识、任何是非的分辨、任何爱恶的感情,都是对“道”的遮蔽和损害。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符号,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但语言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它只能记录传达经验世界的暂时凝结起来的部分思维成果。
既然“道”是终极性的最高存在,而“言”又具有非圆满自足的局限性,因此,在继承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思想的基础上,庄子认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从根本上明确了“道不可言”。
庄子进而认为“至言去言”,即最高的言论是不需要言论的,人类最高的言论是“无言”、“不言之言”。
这里,庄子一边说“道不可言”,一边又以言论道,形成了悖论式的命题缠绕。
“道不可言”突破了有限指向无限,启发人们超越有限的外在语言形象去领悟无限的内在意蕴,启发文艺创作主体应从形而上的本体高度——“道”——来总体把握文艺创作的所有重点、核心问题,高屋建瓴地实现创作“理念”对创作实践的宏观调控。
庄子在论述道与语言关系时,提出了“言不尽意”这一重要命题:“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这里“意之所随者”就是指“道”,“言”不能表达“意”中之“道”,因而“言”也就必然不能尽“意”了。
“言不尽意”,意思就是语言文字不能全面、完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
庄子的“言不尽意”包含两层含义:首先,“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表意的。
庄子肯定了可以言论的范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秋水》),即语言还是能认识、表达到有限事物的粗浅外在表象。
其次,“言”不能全面、完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
庄子认为“言”是无法洞悉事物的总体性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至于他所追求的“不期粗精”的“道”则更是语言、心意都难认识到的。
庄子的学说
庄子的学说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渊,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学说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该书包括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共计33篇。
庄子的学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天道自然:庄子主张顺应自然的原则,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他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强行改变事物。
2. 相对主义:庄子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他提倡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避免陷入片面和极端。
3. 齐物论:庄子提出了“齐物”的概念,主张万物平等,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之分。
他提倡消除偏见,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4. 逍遥游:庄子主张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他提出了“逍遥游”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只有摆脱世俗的纷扰和束缚,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自由。
5. 道家养生:庄子强调养生之道,主张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
他提倡养心、养气、养神,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6. 梦蝶论: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梦蝶论”,探讨了真实与虚幻、生命与死亡的哲学问题。
他认为,梦境与现实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人类无法区分真实的生活和虚幻的梦境。
庄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理解道家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智慧具有重要价值。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论庄子的游世思想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思想和观点。
其中,游世思想是其一大亮点。
庄子认为人应该像游鱼游水般自然,不受外界的干扰,随遇而安。
这种游世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人们在世间活动和处事之时,应该放下功名利禄的束缚,摆脱社会压力,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他把这种境界比作“逍遥游”,主张人们应当像游鱼一样自由自在地畅游大海,摆脱世俗之累。
这种游世境界不同于肤浅的逍遥主义,而是通过超越世俗的追求,体验和理解生命的真谛。
在庄子看来,达到游世的境界需要超脱名利、权势和金钱的追逐。
只有舍弃欲望和纷扰,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他用极富启发性的寓言故事表达了这一思想。
例如,他讲述了一个名为“桃花源”的故事,故事中的人们远离尘嚣,过着宁静简朴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有摆脱外界干扰,追求内心真实的欢乐和幸福,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除了舍弃欲望和纷扰,庄子还主张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在。
他认为,人们应该多与自然亲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只有在与自然的联系中,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他用“鹤发童颜”来形容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表示其心态年轻,毫无压力和负担。
庄子通过自然的比喻,告诉人们要敦促保持一颗宁静平和的心态,随遇而安。
庄子的游世思想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如今,人们面临着繁忙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和各种压力。
庄子的游世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困扰。
首先,我们应该舍弃功名利禄的追求,不被物质的诱惑所束缚。
庄子认为人们往往因为名利的追求而感到烦恼和困扰,只有舍弃这些外在的欲望,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其次,我们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在。
庄子告诉我们,与自然亲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接触大自然,避开喧嚣的都市,保持一颗内心宁静的态度,从而减轻内心的压力。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之一,与孔子和老子被合称为“中国古代的三位圣人”。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论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以主张“自由奔放”的态度为特征。
他在《庄子》这部著作中以幽默、虚构、夸张的手法,运用诙谐、寓言、象征等多种修辞方式进行艺术表达。
他认为文学可以通过深入人心的幽默、夸张和虚构,使人们超脱现实的束缚,领悟到生活的空虚和无常,从而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这种自由奔放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文学批评观念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在文学创作中,提出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即文学作品要以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不仅要关注个人的情感与心灵,更要关注社会责任与人类命运。
这种文学批评观念,对后来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认为文学应追求“自由奔放”、“智慧玩味”的表达方式,通过夸张、寓言、诙谐等手法,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视角和表达途径,使得中国文学在后来的发展中获得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再次,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将文学视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一种超越现实的能力,引导读者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烦恼,带给人们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反对功利”、“宽容多样”、“追求真理”的文学理论观念,这为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借鉴。
最后,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在对文学的评价中,提出了“言之不必信,行之不必果”的观点,意味着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的美和文化人文的意蕴,而非事实真实性的追求。
庄子的文论观
庄子的文论观一、艺术本质观,即关于文学创作及其发展的本质观念。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情感,而不是理性。
我们如果能够掌握好自己的情感,那么就可以驾驭好这个艺术。
所谓“情动而辞发”,是对艺术最简洁的概括。
而文章的创作并非出自心灵空虚寂寞的灵感,而是有所依托,遵循一定规则的创造过程,或者说是内心冲动与外界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庄子提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反对把内心的情感看得过重,不顾及外部事物的影响,否则只会落入主观唯心主义的陷阱之中。
庄子所讲究的是创作主体自身的审美意识。
庄子对文学创作和鉴赏的意义也有很多阐述,比如他提出了“以无厚入有间”的概念。
认为没有任何深厚的基础去进入到无所不容的境界,所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随心所欲。
因此,庄子提倡自然、本真,不被文饰修辞所困扰,同时要注意到心灵与外物的密切联系。
在这样的文学创作和欣赏过程中,使人更加舒适自在。
二、文学发展观,即关于文学发展变化及其前景的思想。
他认为,“故大人之行,不出乎昼夜,不离乎宗祖,折旋中规,日省乎己。
”意思是:所谓“大人”,就是善于领悟和把握宇宙万物发展的自然之道。
庄子在《秋水》中说:“圣人者以天地为一指也。
”《秋水》认为,人要摆脱各种束缚,走向精神自由,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就必须认识到,人的智慧、品德等方面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既不能用单纯的主观意志来支配,也不能忽视客观条件。
不能像一些古代的贤明君王,坐在朝廷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不考虑政治后果和民众愿望,这样下去,不仅会葬送国家,甚至会毁掉自己的肉体。
三、文学社会观,即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庄子认为,文学的特殊作用是具有情感教化的作用,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
庄子对文章的结构形式,有极高的要求。
“枝叶扶疏,条蔓流衍,根株蟠结。
”意思是说,艺术创作的形式应当是开放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应当是统一的。
但是对于现实中的作家和诗人来说,还是需要借鉴其他一些艺术形式来进行创作,比如他提出的齐物论。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庄子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哲学、文学、道学上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思想主张尽数记载于《庄子》一书。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道教更是将其视为正统主流理论。
《庄子》一书中庄子用了大量的寓言来阐述自己思想主张,也因此给后人留下了数量繁多并且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
庄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什么内容,庄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庄子的主要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体上继承了老子的体系,并在此之上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理论。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
在老子“人法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庄子的人生思想主张淡泊旷达,坦然面对一切喜怒哀乐,对万物及其自身的变化不喜不悲。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由于庄子的自由精神,他一生并不追求做官,而是用名利来束缚自己。
庄子主张人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所以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非常危险的。
政治思想上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
庄子还反对“人为”的追求,他主张清静无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出现至德之世。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百家思想的碰撞,如法家、儒墨几大显学在政治历史舞台上的交锋和争论。
这是一个东方文明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
学者游说其他国家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黑粉相继出现。
这是一个探索真理,追求自我理论的时代。
庄子处在一个思想斗争很大的世界里,读了很多人的书,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庄子学派理论。
从思想内核和风格上,庄子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甚至不同于道家的开创者老子。
虽然老子也寻求道家无为而治,但他的理论中也有政治主张和目的,老子的理论也有为政治服务的色彩。
而庄子则是一种纯粹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理论。
他是一个完整的从自身出发建立世界观,阐述社会和政治的形而上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 道家都是文学否定论者 , 庄子也不例外 。 然而 , 由于其著作 “ 以谬悠 之说 , 荒唐之言 , 无端崖之辞 , 时恣纵而傥 , 不以腑见之也”12 “ 【2, 其学无所不窥”17 l 且 2 【4 具有丰富的思想 2 , 2
文化内涵 , 故人们可 以从各 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 所谓“ 好文者资其辞 , 求道者意其妙 , 汩俗者遗其 累, 奸 邪者济其欲”1 谈艺者师其神”】 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 而“ 3 , [1 4 5 讨论庄子的文学观念 , 当然 以《 庄子》 为基本依据。 然而 ,庄子》 《 一书并不都是庄子所作 , 一般认为其 内篇为庄子 自著 , 外篇 、 杂篇有庄子后学作品羼入或者都是庄子后学的作 品。 笔者以为, 外篇 、 杂篇虽有
过程的具体——抽象或相对——绝对 阶段 , 就此止步 了。 ……庄子 由此继续前进 , 完了抽象——具体 走
[ 收稿 日 】 000 —5 期 2 1- 9 2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资助项 目:5 Z 1 0B W03
[ 作者简介】 王齐洲(9 1 , 湖北洪湖人, 15一)男,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文学观念史、 湖
和批判 。 始终 以一种 超越的姿 态 。 强调并 维护着个人精 神的独 立和 自由。 主张“ 他 法天贵真 , 不拘 于俗 ”精诚地表 , 达个人的情 感 以为 “ 不精不诚 , 不能动人 ”从 精神 活动的 自主性和 审 美活动的私人 性 出发 , 。 庄子进 一步提 出 了 “ 言意”“ 、精粗 ”“ 神” 重要 命题 , 大地 开拓 了人 们对 文学 艺术的认识 , 、形 等 极 并补 充和深化 了以孔子 为代 表的儒
孔子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现实环境中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掰实际上是以历史传留的礼乐文献和礼乐文化为依据企图重新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建立他所理想的社会秩序而孔子所谓文学实际上就包括了礼乐文献礼乐制度礼乐文化礼乐精神他要用礼乐来教育学生教化民众治理国家
2 1 年 1 月 01 1
家的文学观念。 不管庄子的超越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都提供 了一种个人精神 自由和情感安顿的途径。 或者说为
个人提 供 了精神情 感的可能栖息地 。 这是秦 汉以 降许 多著名学者和 文学家青睐庄子学说 的重要原 因 , 也是后代 的 文学观 念常常从 《 庄子》 中汲取思想营养的 重要原 因。 [ 关键 词 】 逍遥游 ; 齐物论 ; 精诚 动人 ; 精神 自由; 感安 顿 情 [ 中图分 类号 】26 I . 02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0—79 2 l)600 一8 0 149(0 10— 0 1o
一
、
“ 遥游 ” 庄子 的精神 自由 逍 :
哲学界对庄子思想有许多讨论 , 如唯心主义 、 诸 相对 主义 、 神秘主义 、 可知论 、 不 怀疑论 、 直觉论等 等, 本文讨论庄子 的文学观念 , 可以不做这样 的讨论 。 因为文学从根本上说并不诉诸理性 , 也不要解决思 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 而是要诉诸感性 , 解决好人 的精神与情感 的安顿 问题 。 而庄子和老子的差别 , 正好 是他耗费 了大量精力来探讨人的精神与情感的安顿问题 , 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思考文学。
第3卷 第6 8 期
论庄子 的文学观念
王 齐洲
(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 07 ) 3 0 9
【 摘
要】 庄子是一 个文学 否定论者 , 但他 否定的是 以孔子 为代 表的儒 家的 文学观念 。 种否定 与他追 求个 这
人 精神 自由和情感安顿 的思 想取 向是一致 的。 从人性 的扭 曲、 他 人情 的悖谬 入手 。 对社 会文 明进行 了深入 的反 思
庄子后学作品 , 但基本思想仍与 内篇一致 , 且司马迁在为庄子作 传谈其思想时提到 的《 渔父 》《 、盗跖》 、 《 庚桑楚》 等在杂篇 ,胜箧》 《 则在外篇 , 明今传本《 证 庄子》 的外篇 、 杂篇确有庄子的作品 , 而要分清《 庄子》 书中哪些是庄子作品、 哪些是庄子后学作 品, 在今天已无可能 。 因此 , 可以把今传本《 庄子》 视为庄子学派 的作品集。 本文所讨论的庄子的文学观念 , 其实也是指庄子学派的文学观念 , 故可以不严格区分《 庄子》 内篇 、 外篇 和杂篇 。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பைடு நூலகம்
Jun l f u e U i ri ( hl o h n o i cec ) o ra o bi nv sy P i sp yadSca S i e H e t o l n
No . 0 v。 1 2 1 V 1 8 N . o . o6 3
当然 , 庄子探讨人的精 神与情感 的安顿 问题与他对“ 的认识是联 系在一起 的。道” 道” “ 在庄子那儿是 “ 无所不在”, r 实体 , l f f ̄ ' ' 6 / 与老子的“ 是一致的。 道” 不过 , 老子是从 天地万物的变化中体会“ ; 道” 庄子则将 “ 落实到“ 道” 蝼蚁 ”“ 、梯稗” “ 、瓦甓” “ 、屎溺 ”1-自然更包括具体的“ 。 [¨, 5 人” 庞朴说“ 老子 、 彭蒙走完了认识
北 文学史和 中国古 代小 说研究 。
2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3 8卷
或 绝 对— —相 对 阶 段 , 而完 成 了整 个认 识 过 程 ”3比较 准确 地 揭 示 了庄 子 对 老 子思 想 的继 承 和发 展 。 从 [, 6
老子的道论为“ 君人南面之术 ”主要关注的是侯王 、 , 圣人对天下的治理 而庄子 的道论则倡导个体人性 ; 的复归 , 主要关注人 的精神和情感的安顿。 例如他说 : 泰初有无 , 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 , 有一而未形 , 物得 以生 , 谓之德 。 未形者有分 , 然无 间, 且 谓之 命。 留动而生物 , 物成生理 , 谓之形。 形体保神 , 各有仪则, 谓之性。 性修反德 , 至同于初。1 德 { 8 故尝试论之 , 自三代以下者 , 天下莫不以物 易其性矣。 小人 则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 , 大夫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