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它们吸水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它们吸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它们吸水吗》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的吸水性。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此课时的内容安排,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并总结不同物质的吸水性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对于实验的操作流程和实验现象的观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物质的吸水性这一概念,可能还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的吸水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并总结不同物质的吸水性特点。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质吸水性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不同物质的吸水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沙子、石子、纸张、海绵等。
2.工具:烧杯、水杯、滴管、铲子等。
3.教学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哪些物质会吸收水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准备好的物质,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物质会吸水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滴管将水滴在不同的物质上,观察并记录物质吸水的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质的吸水性特点。
它们吸水吗赛课教案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些材料容易吸水,有些材料不容易吸水。
2、纸是由纤维组成的,中间有很多空隙,所以纸容易吸水。
过程与方法:1、做简单的对比实验,比较材料的吸水能力。
2、借助放大镜观察纸的结构和组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意识到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重要性。
3、渗透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能力。
【教学难点】收集证据探究纸的吸水能力和纸的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大小、形状、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金属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放大镜、餐巾纸、烧杯、实验记录表等。
老师:多媒体课件,海绵、纸片、塑料片、金属片、木片,稀释的红墨水、餐巾纸、滴管、烧杯、放大镜、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魔术导课1、老师表演小魔术。
师:孩子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请看,老师的手中有一个杯子,杯子里装着水,我把水倒入另一个神奇的杯子。
孩子们,水不见了。
水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测。
师拿出杯子里的海绵,问:这是什么?师:水到哪里去了?生:水到海绵里去了。
师:对,海绵能吸水,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材料,它们吸水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它们吸水吗)。
孩子们,齐读课题。
二、比较四种材料的吸水性探究四种材料哪些容易吸水,哪些不容易吸水。
1、老师介绍四种材料并让全部学生猜测。
师:孩子们,这是什么材料,它容易吸水吗?师:孩子们,如何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生:做实验。
师:为了帮助大家完成实验,老师为每个组准备了滴管和稀释的红墨水,滴管由两部分组成,红色部分是胶头,下面是玻璃管,使用的时候先用手指捏住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把玻璃管伸入水里,松开手指,水就吸进上啦。
对着材料,再轻轻挤压,就滴出一滴水来。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 特点,均应给予肯定,并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
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师:刚才大家观察纸,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像线一样很细的东西,我们 把它叫做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同学们知 道纸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吗?(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 发明之一。) 古代的人是用什么原料作为造纸的材料? 师:为什么要用木头、鱼网、草、竹等材料来造纸, 而不用铁片来造纸呢? 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播放古代造纸的录 像。 那么现在我们是用什么原料来造纸的呢?
学生对水滴的描述可以建议他们采用画图的方法。从侧面看, 滴在金属片和塑料片上的水滴比滴在木片上的水滴更圆、更高, 滴到纸上的水滴则很快就看不到了。这说明水无法渗透到金属和 塑料中去,能部分渗透到木头中去,纸的渗透性是很强的。实验 用的木片应是纹理比较疏松,没有上过油漆的。 第二部分:纸的观察
教科书用四幅照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教 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一部分设计成探究性很强的活动,让学生 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述纸。 第三部分:造一张纸
和组成导致吸水性能的不同。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
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
教 构有关。
科学词汇:吸水性
学 (二)过程与方法:
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
目 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可 以组织学生阅读,也可以讲解。 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
教科版科学三上《它们吸水吗》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它们吸水吗》教案2一. 教材分析《它们吸水吗》是教科版科学三上的一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吸水性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2.难点: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2.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沙子、石子、棉花、纸巾、水;2.实验工具:烧杯、漏斗、勺子、杯子;3.教学课件: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可以吸收水分?让学生举例说明。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材料,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3.操练(10分钟)按照实验步骤,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操作正确。
4.巩固(5分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5.拓展(5分钟)提问: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不同?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一些物质,如毛巾、土壤等,记录它们的吸水性质。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实验结果,板书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它们吸水吗》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质的吸水能力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物质的吸水性质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并总结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科学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实验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吸水性质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科学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沙子、棉花、石蜡、纸张等。
2.实验器材:烧杯、水、滴管、称等。
3.课件: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物质有吸水性质吗?吸水性质有哪些表现?引起学生对物质吸水性质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物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简要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加深对吸水性质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吸水性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为什么沙子不容易吸水?棉花为什么能吸水?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吸水性质。
《它们吸水吗》教案
它们吸水吗【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它们吸水吗》。
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一般情况下衣服和纸很容易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属却不能吸水。
学生们也能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
本课通过对金属,塑料,木头,纸这四种材料吸水过程的观察,比较和描述,产生关于“材料是怎么吸水的”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等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并能把吸水性作为一种物理性质看待。
但学生们可能从没有真正地去比较过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更少有机会去思考各种材料吸水能力不同的原因。
【学情目标】科学概念:1、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2、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的物理特性。
3、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加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环境保护意义。
【教学准备】卡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滴管,烧杯,水,筷子,报纸【教学过程】有的材料容易让水浸透,有的则不能。
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四种材料,它们的吸水能力如何?一、哪些材料容易吸水1、可以选择一片木片,一张纸,一块金属片和一块塑料片,平放在桌面上。
用滴管分别滴一滴水在上面。
哪种材料容易吸水?哪种材料不容易吸水?2、材料吸水能力的观察(画一画,排排序)(木片)(纸片)(金属片)(塑料片)二、纸的观察纸都有什么性质?让我们来观察一张纸。
我们可以怎样来观察?(1)可以借助我们的好帮手----放大镜,观察一下纸的纤维结构(2)可以动手折一折,感受一下纸的柔韧性(3)可以用笔在上面写字、画画(4)可以滴一滴水看看纸的吸水性三、纸:(1)纸是由蔡伦发明制造的,造纸术是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具体的制作方法是:割草伐木-----烹煮、浸沤制浆-----舂捣打浆-----纸膜抄纸-----晒干成纸四、我们来造一张纸1、把一张报纸撕碎,放在杯里用水浸泡直到能够捣碎。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它们吸水吗_通用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它们吸水吗_通用版第一篇: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它们吸水吗_通用版《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 课《它们吸水吗》。
2、教材分析本课分4 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
通过引导学生在四种不同材料(木头、纸片、金属片、塑料片)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判断它们吸水能力的强弱。
第二部分:纸的观察。
让学生从不同的4 幅图片上观察一张白纸。
第三部分:造一张纸。
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方法及过程。
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
分两大块内容,第一大块是经历用废旧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第二大块是了解纸的再利用(废纸回收)。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学习植物、动物的生命世界内容基础上,初接触物质世界内容,并以学生最常见的纸作为研究切入点,学生对纸这一物质还是比较熟悉,并有初步的认识经验。
对于木头、塑料和金属也比较了解,能凭借生活经验初步判断这四种物质的吸水能力,但在语言表述上还存在着不不够准确的现象。
三、设计思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感官细心观察,通过采用比较、预测、讨论、合作、实验、验证等方式,从多方面、多层次来进一步认识纸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纸这些性质正确对待用过的纸,对保护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用正确的语言描述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四种材料的吸水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纸的特性及作用。
3、使学生了解古代造纸的过程,并能用此方法试着造一张纸,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增强材料循环使用,产生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第 1 页五、教学重点、难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不同材料的吸水性。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实验器具。
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分别用纸、塑料、铁、木头这些材料制成的物品,使学生加强对这四种材料的认识。
)师:同学们,请大家说说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分别是用纸、木头、塑料、铁做成的。
第4课 《它们吸水吗》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4课《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目标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发展对物理世界的探究兴趣,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织和结构有关。
2、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并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教学难点】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并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几种常见材料的硬度、柔韧性,今天老师又带来了它们。
PPT出示四种材料照片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材料的吸水性,你认为这四种材料它们吸水吗?板书课题生:纸肯定吸水,木头也有点,金属和塑料不会吸水。
师: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生2:……二、四种材料的吸水性师:老师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试了试,还把照片拍下来了。
你看:PPT出示5分钟照片师:你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哪些材料比较容易吸水?哪些材料不容易吸水?)生:纸的吸水性最强。
木头有点吸水,金属和塑料好像没有吸水师:为什么?你有什么依据?生:因为纸都湿透了师:怎样看出它湿了?这说明什么?那其他的呢?生:那个颜色深一点的比较大师:哦,颜色深一点是浸湿的部分,这部分的面积比其他材料……生:大师:原来我们可以用浸湿面积来判断吸水性的强弱。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3.4、它们吸水吗》word教案(4)
2、小小设计师:请你课后设计一张有特色的纸。
板书设计:它们吸水吗
不同的材料吸水性不一样
原料———纸浆———纸
(二)、师生共同实验、验证假设:
1、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设计实验:出示红墨水、滴管,我们请来这两位朋友来帮忙。
师:滴管可以控制水滴出的流量,轻捏滴管的红色部分,水就会吸到滴管内。
你们打算怎样去做这个实验?在观察和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1)、实验的公平性: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师:我们生活中用完的纸,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回收利用,再生纸。)
五、用情境,我们来造一张纸
1、出示老师制作的再生纸,还可以在上面写字。
师:我们在课堂上造纸可以用什么原料呢?
怎样把用过的纸做成再生纸呢?
2、出示造纸方法。
3、出示浸泡好的纸浆,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师:刚才同学们造了一张相同的纸,在我们生活当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纸。
3、现在张老师有件事情想请同学们帮帮忙。课间,张老师不小心把红墨水泼到了桌子上,请问,你将选择这四种材料中的哪种材料来擦干它呢?为什么?进一步追问:那其他材料就不吸水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材料的吸水性。(板书课题:它们吸水吗)
二、入情境,谁更容易吸水
(一)、猜想假设:
师: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四种材料,(出示餐巾纸、塑料片、铁金属片、木片各一片)你们认为这四种材料,它们的吸水能力有什么不同呢?小组同学讨论,进行猜测。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科版科学三上3.4《它们吸水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3.4《它们吸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它们吸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不同物质的吸水现象,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固态、液态和气态。
他们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吸水性质的了解不多。
学生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吸水性质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质的吸水现象,了解吸水性质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合作和交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质的吸水现象。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吸水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不同物质的吸水现象。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物质,如纸巾、棉花、石膏等。
2.实验工具:杯子、水、尺子等。
3.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结果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不同物质吸水的能力一样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将不同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观察和操作。
学生用杯子装水,将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其吸水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它们吸水吗教案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认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核心价值观: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教学重点
用观察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设计
共1课时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六、课堂小结:
1、师:刚才同学们造了一张相同的纸,在我们生活当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纸。
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呢?
2、小小设计师:请你课后设计一张有特色的纸。
板书设计:
它们吸水吗?
1、吸水性的探究:纸>木头>塑料>金属(吸水性与材料的组和结构有关。)
2、纸的结构:纤维
3、造纸:割草伐木-蒸煮、浸沤制浆-舂捣打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木片,纸片,金属片,塑料瓶,先来猜一猜,谁的吸水能力强,为什么这样猜?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
3、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法:在材料上滴水,看它们的吸水能力强弱。
4、要让它们进行吸水能力的比赛,实验的时候怎么做到公平呢?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①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②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①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②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②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③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①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铅画纸)、塑料膜、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②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③筷子、透明杯子、水。
老师:①古代造纸的课件;②书写材料发展介绍课件。
学习过程: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讲桌上摆有餐巾纸、乒乓球,棋盒水杯等物体。
上课,师生问好,请坐。
师不小心打倒水杯,做出紧张的样子。
师:快,水洒了,怎么办啊?大家谁有好办法来帮帮老师生:有的举手说,有的上来干脆用纸擦了起来(果然桌子上的水不见了)。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灵,为什么你们选择用纸擦呢?生:“纸吸水”师板书吸水师: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物品来擦呢?生:不吸水师:它们真的不吸水吗?(师板书完整课题:它们吸水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2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2.1 哪种材料容易吸水。
2.1.1 出示并认识四种材料。
2.1.2 猜测它们吸水吗?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为什么这么想?2.1.3 想办法。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生说办法,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引导)2.1.4 如果给你一根筷子和一杯水,你打算怎样来进行实验?(生想办法,师适当演示)2.1.5出示实验要求:实验步骤:①将纸、木头、金属和塑料四种材料摆放到桌面上(摆);②将一滴水分别滴到材料上,尽量保持水滴大小和滴水的位置相同(滴);③从侧面观察水滴形状大小变化,或观察材料吸水速度(观察);④将观察到的现象如水滴形状大小变化,或材料吸水速度情况如实记录到书中的表格上(记录);⑤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哪种材料容易吸水,哪种材料不容易吸水(比较)?2.1.6 生实验,边观察边记录,师巡视指导。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它们吸水吗》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材料对水的吸水性能,并能在实验中观察和总结出结论。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不同材料对水的吸水性能。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总结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个不同材料的小样本,如棉纱块、绒布、纸张、泡沫材料等,让学生观察这些材料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的吸水性能有什么不同。
2.学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不同材料的大样本,引导学生观察材料的特点,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不同材料的吸水性能。
(2)教师出示实验用具和不同材料的小样本,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并说明使用实验用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根据实验步骤,选取不同材料的小样本,浸泡在水中,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
(4)学生进行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不同材料的吸水性能,并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对不同材料的吸水性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3.拓展(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吸水材料,比如抹布、纸巾等,你们能说说这些材料为什么会有很好的吸水性能吗?(2)教师向学生介绍吸水材料的结构和特点,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吸水材料的结构和形态与其吸水性能之间的关系。
4.巩固(20分钟):教师出示其他吸水材料的小样本,如海绵、湿巾、海报纸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这些材料的吸水性能,并与之前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和总结。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总结出不同材料的吸水性能以及吸水材料的特点和结构。
(2)教师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并指出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总结等方面的表现。
四、教学资源准备:1.不同材料的大样本和小样本:棉纱块、绒布、纸张、泡沫材料、海绵、湿巾、海报纸等。
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教案1
它们吸水吗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 学会用物理性质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并熟记吸水性的含义以及影响吸水性强弱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并用合适的词描述物理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上课我以谈话导入:假设水洒到书上该用什么物品吸水。
出示五种材料:餐巾纸、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让其猜测:它们吸水吗?让学生在猜测中激发兴趣,明确实验目的。
(二)实验观察这部分教学便以指导学生以实验观察入手,亲自操作,进而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第一个观察活动:指导学生观察“谁更容易吸水”,首先让学生明确方法,再拿出四种材料,滴水观察,谁吸水快?谁吸水慢?再思考: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关?实验要点:(1)实验的公平性: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2)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3)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4)实验完后,将滴管中的水排出,平放在桌。
第二个观察活动:指导学生观察纸,了解纸的特性,让学生仔细地来观察纸。
用撕、折等方法探究.(提供放大镜和餐巾纸.)并用PPT展示纸纤维的结构。
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并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总结异同点。
第三个观察活动:我们来造一张纸首先出示古代造纸图片,让学生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激发民族自豪感。
造纸术是蔡伦在前人造纸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竹、木、旧渔网等廉价的材料造纸,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科版它们吸水吗优秀教案3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4课《它们吸水吗》【教材分析】本课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
这一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
第二部分:纸的观察。
教科书用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
第三部分:造一张纸。
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
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
这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两个:1、经历用废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找浆——抄纸——压平晒干。
了解纸的构成方式:用纸纤维叠加而成;2、比较自己造的纸和平时所用的纸的区别,如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
纤维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等。
【学情分析】学生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植物、动物)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本单元的内容——物质世界,并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纸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
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三年级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纸和衣服很容易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属却不太能吸水。
学生们也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
但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表达不准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构造相关联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设计理念】纸是最常见的重要物质,但对于学生来说,纸虽然在生活中最为常见,同时也最容易被忽略,因此纸的研究主题能够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学生:放大镜、餐巾纸、打印纸、毛巾、棉布、水、杯子、筷子。
教师: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餐巾纸、打印纸)、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平时如果我们不小心把水泼到了桌子上,请问,你将选择用哪种材料来擦干它?为什么?进一步追问:那其他材料就不吸水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材料的吸水性。
(板书课题:它们吸水吗)二、探究新知(一)谁更容易吸水1、动脑思考、做出假设:今天我们把四种材料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出示餐巾纸、塑料片、铁片、木片各一片,并板书课题)你们觉得在这些材料中,谁吸水能力最强呢?小组同学讨论,进行猜测。
2、师生共同实验、验证假设:(1)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它。
(2)演示实验:出示红墨水、滴管做演示实验(3)要求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4)请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通过实验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①不同的材料吸水性不一样。
②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金属最弱。
(板书)③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二)纸的观察1、将一张打印纸与餐巾纸做滴水实验,让学生比较。
谈话:不同的材料吸水性不一样,那么同样的材料,它们的吸水性一样吗?出示二种纸,做演示实验。
2、学生猜测:为什么同样是纸,它们的吸水性却不一样呢?3、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指名汇报所选择的方法.4、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板书纤维)(三)介绍造纸术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四)我们来造一张纸1、有没有兴趣用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学习书上55页的造纸方法。
“它们吸水吗”——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doc
“它们吸水吗”——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内容分析】对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学生己经感性的知道在一般情况下,纸和衣服很容易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属却不能吸水。
学生也已经知道不同的材料吸水能力是不同的。
但学牛却没有真正的去比较过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把材料的吸水能力看成是一种物理性质,更少会去思考各种材料吸水能力不同的原因。
因此,本课让学生通过对金属、塑料、木头、纸这四种材料的吸水过程的观察、比较和描述,产生关于“材料是怎样吸水的” “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 等问题,去尝试发现材料的吸水能力与它们构造的关系。
通过进i步对纸的观察和造一张纸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纸是由细小的纤维压制而成的,所以纤维之间存在着许多的空隙,导致纸容易吸水。
不同的材料的组成构造不同,形成的空隙也不同,从而导致吸水性能也不同。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的吸水性。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为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1.A4纸、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滴管,稀释的墨水2.放大镜、餐巾纸3.筷子、毛巾老师:古代造纸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周围常见的材料,今天我也带来了它们(出示木片、铁片、塑料片、纸片)。
凶I]才老师不小心把水滴在桌子上了,要怎么办呢?看來同学们根据以往的经验都已经知道纸的吸水性最强,是不是这样呢?到底哪个材料最容易吸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四种材料的吸水性。
教科版它们吸水吗优秀教案5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游戏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材料吸水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学会对比参照的方式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四大发明,让他们有对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3.运用适当的语言定性描述材料的吸水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不同材料物理性质的探究兴趣。
2.初步意识到我们可以用观察和测量的方法认识材料的物理性质。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作业设计
课后观察生活材料的吸水性
板书设计
4.它们吸水吗?
纸片面积大、吸水快有缝隙 纤维容易吸水
木片面积较大,有缝隙吸水较慢
金属片无缝隙几乎不吸水
塑料片无缝隙几乎不吸水
教学反思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
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准备:
学生:①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一片②杯子、水、滴管③放大镜、滤纸④红笔、红的彩色笔⑤实验单⑥大、小托盘⑦圆圈纸
它们吸水吗-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它们吸水吗-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
2.知道植物通过根须吸收水分的过程;
3.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植物吸水的过程;
4.能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二、教学重点
1.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
2.知道植物通过根须吸收水分的过程;
3.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植物吸水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能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教学准备
1.实验装置:玻璃容器、黄瓜种子、水;
2.实验玻片;
3.显微镜;
4.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环节
1. 导入
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调查学生对植物吸水的了解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何需要水?水分如何被吸收?”
2. 实验
1.在玻璃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
2.将黄瓜种子铺匀在玻璃容器中;
3.将玻璃容器放置在温暖、阴凉的地方;
4.持续观察黄瓜种子在水中吸水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观察数据记录
1.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2.研究、分析实验结果并讨论;
4.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以及植物通过根须吸收水分的过程,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植物吸水的过程,学生对植物的吸水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们通过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植物的吸水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除此之外,还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解答疑惑,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一、导入
想一想,今天你遇到了哪些材料朋友?我们发现,同一种材料会变换成不同的样子,看看谁的眼力最棒,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出示图片。
二、吸水比赛
1、刚才,我不小心把墨水滴到了桌子上,要想把它擦干净,应该选用哪种材料?为什么?难道其他材料真的不吸水吗?我们可以亲自验证一下。
老师也带来了这几种材料,不过,它们已经变身成小小的薄片。
它们来这主要是为了参加这次吸水比赛。
还要有两位朋友来帮忙,它们是滴管和彩色墨水。
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补充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三、观察纸
为什么纸和木头能吸水,而金属和塑料却不能吸水呢?仔细观察四种材料的表面,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如果想看的更清楚,可以用什么?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
为了彻底揭开纸能吸水的秘密,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观察纸,看看纸的内部结构,这可是个难题,怎样才能观察到纸的内部结构呢?学生提出设想。
教师补充。
为学生提供几种不同的纸,找一找这几种纸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我们看到的细丝一样的物质,它的名字叫做纤维。
纸就是由很多细小的纤维叠加在一起制成的。
出示图片:纸的纤维
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纸的纤维之间有很多空隙,水就是从这些空隙渗到纸的内部。
纸的纤维被压制在了一起,怎样把这些纤维再重新分解开呢?学生把纸放在水中,观察纸的纤维。
其实,不光纸里面有纤维,还有哪些材料也有纤维呢?
实物投影:棉花、毛线。
这些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四、关于纸,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谁知道纸是怎样做出来的?在没有发明纸以前,
人们用什么来写字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视频。
蔡伦为什么要用破布、麻绳、破渔网来造纸呢?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可以找到细小的纤维,就可以做出一张纸来。
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材料吗?对了,刚才我们已经把纸纤维分解开了,怎样把它们重新变成一张纸呢?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课件出示造纸的方法。
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快速造出一张纸来。
学生再造一张纸。
、
我们自己造的纸和原来有什么不同?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纸,改进我们的造纸方法。
四、纸的用途很多,你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吗?出示图片。
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更多有关纸的信息,让我们继续和纸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