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要点聚焦
高考历史美苏冷战知识点
高考历史美苏冷战知识点冷战是二战后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国际冲突之一。
其中,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历史上关于美苏冷战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时期。
一、冷战的定义和背景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其所领导的集团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美国代表资本主义阵营,苏联则代表社会主义阵营。
冷战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形态对立:美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两国意识形态的冲突成为冷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2.领土争端:二战后苏联试图通过扩张领土来保护自身利益,而美国则试图遏制苏联的势力扩张。
3.核武器竞赛:美苏之间的核武器竞赛加剧了紧张局势,形成了所谓的"相互威慑"。
4.军事同盟体系:美国与苏联分别领导了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同盟体系,双方为了拉拢其他国家的支持,进行了长期的角力。
二、主要冲突和事件1.柏林危机:柏林作为东西方冲突的前沿阵地,曾多次成为美苏之间的争夺焦点。
在1948年至1949年期间,苏联封锁了柏林,导致美国与苏联爆发激烈的对峙。
最终苏联被迫解除封锁。
2.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这使得美国感到极度威胁。
古巴导弹危机引发了美苏两国之间最为严重的冲突,双方险些爆发核战争。
最终通过外交手段缓解了紧张局势,两国达成了危机的解决方案。
3.朝鲜战争:1950年至1953年,朝鲜半岛爆发了美苏两大国之间的代理战争。
苏联和中国支持朝鲜,而美国则支持韩国。
朝鲜战争是冷战期间东亚地区冲突的一次重要事件。
4.越南战争:1965年至1973年,越南战争成为美苏冷战的一大战场。
苏联支持北越,而美国支持南越。
越南战争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战争之一,最终以美国在越南的溃败而告终。
三、冷战的结束和影响冷战最终于1989年到1991年结束,苏联解体成为独立国家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冷战史研究:后冷战时代的历史之鉴重点
冷战史研究:后冷战时代的历史之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散、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被看作一个时代——冷战时代结束的标志。
冷战结束之后,冷战史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可以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历史之鉴。
后冷战时代需要冷战史研究20世纪的冷战是以苏联集团的变革和瓦解而宣告结束的,作为其对立面的美国及西方集团因此产生了“胜利者”的自大心态,所谓“历史终结”论就是这种心态的一种理论表达。
然而,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并非如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美好,世界上的各种冲突和危机还是接踵而至,人类面临严重的安全困境。
后冷战时代发生的种种问题固然有其现实的根源,但是由冷战时代的历史所构成的“既定的历史条件”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今天和昨天不能截然分开,当今世界发生的种种问题需要从刚刚过去的冷战时代寻找与现实密切关联的历史因素。
要走出今天的困境,我们必须从历史中寻找智慧。
后冷战时代需要冷战史研究。
如果我们能够从历史的经验中洞悉冷战的本质及其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那么就会理解:20世纪下半叶以美苏两大集团对抗为主要形式的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当年形成冷战格局的深层历史因素并未完全离开今天的世界。
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二元两极世界体系结构。
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
这种分裂与此前(16世纪以来)发生的纵向的发展性断层不同,它不是人类文明进化中因现代化进程的时序差异而自然形成的梯次结构,而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
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两个世界”的对峙。
所以,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
美苏冷战的知识点总结
美苏冷战的知识点总结美苏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长期、激烈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虽然两国没有实际开战,但他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角力和竞争。
冷战的起始时间一般认为是1946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在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处理上出现了意见分歧。
苏联坚持要求取得更多的补偿和对德国的严厉惩罚,而美国则希望重建德国和日本,并且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并实现世界和平。
2. 苏联的威胁。
苏联在二战结束后迅速扩张,控制了东欧诸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并通过建立东欧阵线,威胁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3. 意识形态的对抗。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非常激烈。
美国代表民主自由和资本主义,而苏联代表共产主义和集权主义,两国之间的对立使得世界被划分为了东西两个阵营。
4. 资源和技术的竞争。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和太空竞赛,双方都在研发核武器、导弹、飞机、潜艇、太空技术以及各种科学技术方面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5. 欧洲的分裂和统一。
冷战时期,欧洲被冷战的局势所左右。
东德与西德、东欧与西欧、东西柏林在长期的对立中被分裂。
直到1989年东欧剧变和柏林墙的倒塌,欧洲才迎来了统一和和平。
6. 亚洲和非洲的独立运动。
冷战期间,亚洲和非洲发生了多个国家的独立运动。
这些国家一方面受到了美国或苏联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大国之间的角力和斗争的场所。
7.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一次重要事件,美苏两国险些陷入全面核战争。
这次事件使得美苏双方在军事和外交上寻求了一定的平衡和妥协。
8.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成为了冷战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场,美国和苏联利用越南进行了一场代理战争。
越战的结果使得美国在国际上声誉受损,也间接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
9. 《战略武器限制条约》(SALT)和《中程导弹条约》(INF)。
冷战史复习资料
冷战史复习资料主讲老师何兢姚磊题型:名词、简答、判断、论述;名词1)冷战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
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及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
2)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他认为苏联的扩张已经构成对西方国家的威胁,他鼓吹英美结成军事同盟,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此演说被认为是美国及西方阵营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3)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4日。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据此条约,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起军事同盟,并设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并对缔约国的防务实行统一措施和协调。
华沙的缔结使得东西方间最终形成2个对立的军事集团,苏联也因此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
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
4)日丹诺夫演说是苏联接受美国的挑战,加入冷战的宣言。
1947年9月,日丹诺夫在组织苏联共产党情报局成立大会上发表了一个演说,史称“日丹诺夫演说”。
日丹诺夫在演说中称,战后国际政策中2条路线的区分日益明显,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力量也分成2大阵营,一方是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一方是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日丹诺夫2个阵营的理论,成了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一个理论依据,此演讲标志着苏联也宣布了和美国公开对抗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苏联的冷战宣言。
2020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课件:第16课 冷战
( 3 )爆发: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
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柏林危机 ”爆发。
( 4 )结果:大约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5.德国分裂
( 1 )概况: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 联邦德国 ”
第五单元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6-
知识点1 冷战的发生 1.( 原创 )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 营垒。他这里所指的“极权政体”是( D ) A.三国同盟 B.德意日法西斯同盟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单元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7-
2.下图是某人针对马歇尔计划出版的宣传画《华尔街的援助》。这 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美国实施“援助”的实质是( A )
A.控制西欧 C.遏制苏联
B.对付日本 D.对付中国
第五单元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8-
知识点2 德国的分裂 3.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对下面地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C)
第五单元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10-
5.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 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 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 B ) 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B.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美国对苏联全面冷战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新世纪以来冷战国际史研究述评
新世纪以来冷战国际史研究述评新世纪以来,冷战国际史的研究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深化。
在这段时间里,学者们通过丰富的研究和分析,不仅深刻揭示了冷战的起因和演变,还对冷战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政策争斗和对外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对冷战国际史研究的一些述评。
首先,冷战国际史的研究聚焦于解析冷战的起源和性质。
学者们普遍认为,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崛起的威胁,以及苏联的意识形态战略和扩张主义行为,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外交文件、政策演变和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学者们识别了冷战初期的关键时刻和冲突点,如1947年的特鲁曼主义、1948年的柏林封锁、1950年的朝鲜战争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二战后国际政治的不稳定性和对立性,并对后来冷战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冷战国际史的研究关注于探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角力和争斗。
学者们通过挖掘苏美关系中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领导人之间的互动和战略选择,深入分析了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竞争和合作。
此外,冷战时期的外交谈判、峰会和军备竞赛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这些研究揭示了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如何通过外交手段和核威慑维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
第三,冷战国际史的研究强调了冷战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学者们通过对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研究,揭示了这些地区在冷战中的角色、策略和政治动态。
例如,他们考察了美国和苏联在非洲的援助竞争、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冲突的背后和中南美洲国家政权更迭的原因等。
通过这些研究,学者们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冷战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塑造和影响。
最后,冷战国际史的研究不断关注对冷战时期的回顾和评价。
学者们分析了冷战的终结和后果,对这一时期的政策和决策进行评估。
例如,他们讨论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冷战后国际秩序的塑造和冷战思维的延续。
通过重新审视冷战时期的历史,学者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以应对当前全球政治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冷战是指二战后的1947年至1991年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是一场没有实际战斗的战争,但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期间,东方阵营由苏联领导,西方阵营由美国领导,两个超级大国彼此对立、斗争不断。
一、背景与起因二战后,世界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
东西方两个阵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存在明显分歧,这加剧了彼此之间的对立与斗争。
二、冷战时期的对立1. 政治对立东方阵营以苏联为核心,提倡社会主义制度,主张集权统治和计划经济。
而西方阵营以美国为核心,坚持民主制度,主张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两个阵营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导致了政治对立。
2. 经济对立东方阵营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资源的调控权力较大。
西方阵营则主张市场经济,注重贸易自由和市场竞争。
两个阵营的经济模式迥然不同,经济利益的竞争加剧了它们之间的对立。
3. 军事对立冷战期间,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力量。
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武器和军备竞赛,相互威胁,为了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平衡力量,彼此对抗不断升级。
三、斗争与冲突1. 霸权争夺苏联和美国作为两个超级大国,都希望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地位。
它们不断争夺盟友、扩张势力范围,进行所谓的“霸权争夺”,这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2. 代理战争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通过支持各国的代理人进行战争。
苏联支持了越南、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而美国则插手中东、南美等地区的内战,导致了局部冲突层出不穷。
3. 信息战争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之间的对抗也在舆论战场上展开。
双方互相进行宣传,通过传媒和宣传手段来影响和扭曲对方形象,以争夺国际社会的支持。
四、对全球局势的影响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分裂世界东西方阵营的对抗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被迫在两个大国的阵营之间做出抉择。
高三历史知识点苏美冷战
高三历史知识点苏美冷战苏美冷战冷战是指1945年至1991年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持续紧张关系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对于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国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掌握冷战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历史学科考试的复习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高三历史知识点中的苏美冷战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和分析。
一、冷战的起因与原因苏美冷战的起因较为复杂,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和政治制度之争。
一方面,苏联试图通过占领东欧国家,并迅速推行共产主义政权来扩张势力范围,将其看作是自身生存和安全的必要手段。
另一方面,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领导者,反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并试图通过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的示范效应来遏制苏联的影响力。
由此,冷战谱写了苏美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二、冷战的主要事件与对抗1. 杜鲁门主义与杜鲁门宣言杜鲁门主义是指哈里·S·杜鲁门政府的对外政策。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中提出了一揽子对外援助计划,旨在帮助西欧国家稳定经济、恢复重建,并抵制共产主义的侵略。
其中包括希腊和土耳其援助计划,以及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宣言则将冷战责任归咎于苏联,并宣称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抵御苏联的威胁。
2. 柏林封锁与柏林空中运输1948年,苏联封锁了进入柏林的所有道路和铁路,试图将柏林纳入东德领土。
面对苏联的封锁,美国、英国和法国联合发起了柏林空中运输行动,通过空运投送必需品和物资给柏林居民,最终成功阻止了苏联的封锁企图。
3. 韩战与美苏代理战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成为冷战期间苏美之间的一次代理战争。
苏联支持朝鲜战争,而美国则出兵支援韩国。
尽管这场战争没有直接导致苏美之间的全面冲突,但它凸显了冷战期间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敌对态势和冲突。
4.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举动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
美国对此作出了坚决回应,宣布封锁古巴,并准备对苏联进行军事打击。
世界历史冷战的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冷战的知识点总结一、冷战的定义和起因1. 冷战的定义:冷战是指二战后的美苏之间没有直接武装冲突的一场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局面。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强大国家及其集团之间的明显紧张关系和冲突,但双方避免大规模军事冲突,以小规模冲突、政治角力和外交斗争为主。
2. 冷战的起因:二战结束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意识形态的冲突,全球战略和政治利益的争夺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美国主张自由民主,主张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上与苏联的共产主义产生分歧。
苏联则倡导社会主义,主张计划经济,意识形态上与美国形成对立。
二、冷战的发展及主要事件1. 木马行动:美苏之间的冲突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的木马行动。
1944年苏联向德国提出要求共同管理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
美国认为这是苏联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而对苏联表示了担忧。
2. 伊朗危机:1946年苏联占领了伊朗的北部和南部地区,美国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这被视为冷战爆发的标志之一。
3. 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主要是为了帮助欧洲国家恢复经济,阻止共产主义在欧洲国家的传播。
但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应为拒绝参与,这加剧了美苏关系的紧张。
4. 柏林封锁:1948年苏联试图用经济封锁手段来迫使西方盟国从柏林撤出。
而美国为了支持柏林的自由,通过空中运输方式向柏林投送物资和建设物资,这成为了美国的一次胜利。
5. 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美国与苏联直接对峙。
冷战的冲突升级,朝鲜战争成为了冷战的一个重要事件。
6.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危机成为冷战的一次高峰。
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双方险些走向了核战争的边缘,这也是冷战中最紧张的时期之一。
7. 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是一次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战争,在美国和苏联之间扮演了冷战冲突的一部分。
越南战争的失败也导致了美国对冷战政策的重新思考。
8. 斯大林逝世: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开始了关于对外政策和内部政治的调整。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的对立与冲突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抗,这一局面持续了1947年至1991年的大约四十年时间。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和冲突,不仅在政治、军事领域有所体现,而且影响到了全球范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以及东西方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一、政治上的对立与冲突在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作为两个意识形态极为不同的国家,从政治上存在着对立与冲突。
苏联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强调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而美国则坚持资本主义体制,倡导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
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使得两国无法在政治上达成共识,进而导致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的划分。
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通过争夺盟友、干预内政和进行间谍活动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斗争。
二、军事上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军事对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两个国家都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军事力量,并通过核武器的制造与储备来互相威慑。
这种互相威慑的局面一度使得世界陷入核战争的危机之中,如古巴导弹危机就是冷战期间的经典案例。
虽然没有爆发全面核战争,然而通过军备竞赛和军事干预,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经济上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时期,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经济体系存在明显的对立和冲突。
苏联坚持计划经济,试图以国家计划来调度和控制生产与分配;而美国发展市场经济,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
这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
苏联通过提供援助和经济援助来扩大影响力,而美国则通过自由贸易和国际金融机构来推动自己的利益。
经济上的对立与冲突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加剧了冷战期间的紧张局势。
四、科技上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期间,东西方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也是剧烈的。
苏联和美国都希望通过技术的领先来增加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冷战讲义
1、五国和约问题 1)意大利殖民地问题 2)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 3)对罗、保政府得外交承认问题 2、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 1)德国的赔偿问题 2)英美占领区合并
3)西方战区的货币改革 4)第一次柏林危机 5)德国的分裂 二、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1、日内瓦首脑会晤 2、戴维营会谈 3、U-2飞机事件 4、维也纳首脑会晤 5、第二次柏林危机 6、古巴导弹危机 三、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一)美苏缓和 在七十年代,美苏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处在冷战时期的缓和阶段。 “缓和”(détente)是指国际关系中两国或多国之间紧张关系的松弛,从 而减少战争的可能性。 缓和在美苏关系的历史进程始于古巴导弹危机之后,成熟于尼克松、福 特政府时期,终结于卡特政府时期。 1、美苏关系缓和的国际背景 核恐怖的震慑作用 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 多极化倾向的出现 2、美苏缓和的国内驱动力 美苏都被激烈的军备竞赛搞得负担沉重。而经济的困境要求美苏放慢军 备竞赛的步伐,适当控制核武器的发展,而这只有通过谈判才能做到。 3、美苏缓和的实现 美苏缓和是美苏调整外交政策的结果: 1)“关岛主义”、“尼克松主义” 2)苏联的“缓和战略” 4、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 1)政治缓和 2)军备控制 3)危机处理 4)经贸、文化交流 5、美苏缓和的终结——“卡特主义”的出笼 6、美苏缓和的影响 1)美苏缓和维持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而这种均势为世界和平提供 了一定的保证。
第四讲 冷战后的危机处理 一、柏林危机 1、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1949年的柏林封锁,是美苏之间在柏林问题上发生的第一次严重 对抗。也被称为第一次柏林危机。 这次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间第一次接近战争边缘的紧张对峙,但美苏对 这次危机的处理却耐人寻味。这表现为,美苏一方面紧张对抗,另一方 面又都留有余地,双方都努力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避免冲突的升级。 这次柏林危机是以苏联的退让而结束的,但西方也给苏联的让步提供了 台阶。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冲突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冲突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间,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紧张而复杂,各种冲突不断涌现。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冲突,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时期。
一、政治关系与冲突冷战期间的政治关系紧张至极。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和互相猜疑,常常导致严重的冲突。
其中,朝鲜战争是一场突出的冲突,始于1950年,结束于1953年。
这场战争是冷战中的一个热点,直接涉及到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利益争夺。
另外,越南战争也是冷战时期的一场重要冲突,美国以反共为由介入越南内战,与北越和南越展开了长时间的战争。
二、经济关系与冲突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均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巩固自己在全球的地位。
然而,两国的经济体系有很大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加复杂。
例如,美国发起了马歇尔计划,旨在通过为欧洲提供经济援助来遏制苏联的扩张。
苏联则发起了COMECON计划,试图通过经济合作与东欧国家建立紧密的联系。
三、军事关系与冲突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军事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两国争先恐后地发展核武器,并进行了多次核试验。
除了核武器竞赛,双方还采取了许多其他的军事行动,如军备竞赛、间谍活动、领土争端等。
其中,古巴导弹危机可以说是冷战中最危险、最紧张的时刻之一。
苏联决定在古巴部署导弹,以回应美国在土耳其部署导弹的行动。
这一危机几乎演变成了核战争,但幸运的是最终通过谈判得以缓解。
四、其他国际关系与冲突除了美苏之间的冲突,冷战时期也涌现出一系列其他国际关系与冲突。
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冷战时期的领土争端引发了几次冲突,尤其是1965年和1971年的两次印巴战争。
此外,中越关系也因为越南战争而陷入敌对状态。
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冷战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结语在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冲突中,冲突和紧张局势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这段历史时期的各种冲突,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的,都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冷战的局势冷战时期的全球影响与危机
冷战的局势冷战时期的全球影响与危机冷战的局势:冷战时期的全球影响与危机冷战是指在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一段持续约45年的对峙时期。
这一时期的局势紧张,全球影响深远,并且充满了各种危机。
本文将以全球范围内冷战的局势、影响和危机为主题,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剖析这一时期的重要性。
一、政治影响1.1 双方的军事对抗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均试图通过军事力量来彰显自身的实力。
冷战早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948年的柏林封锁和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
这些军事对抗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质损失,还让世界各地人们感受到了战争的可怕。
1.2 战略军备竞赛冷战期间,苏美两国进行了长期的军备竞赛。
双方为争夺全球霸权,不断增加军事开支,研发并部署核武器,形成了相互威慑的局面。
这种局势使得全球进入了核战争的阴影之中,甚至引发了多次危机,如古巴导弹危机。
1.3 意识形态冲突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双方通过意识形态上的竞争来对抗对方,并试图维护自身的价值观。
因此,许多国家被迫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进行选边站,导致了全球的意识形态分裂。
二、经济影响2.1 欧洲的分裂和一体化冷战期间,欧洲大陆分成了美国领导的北约和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阵营。
这种分裂导致了欧洲经济的停滞和发展的滞后。
然而,在冷战后期,欧洲国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为和平共处和合作奠定了基础。
2.2 经济霸权的争夺冷战期间,苏美两国争夺全球经济霸权,包括资源赢取、市场开拓和财政援助等方面。
寻求经济上的优势成为双方的竞争焦点,全球范围内也因此陷入了一系列经济危机。
2.3 领土争端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冷战期间,苏美两国通过支持各国的冲突来争夺全球的影响力。
例如,越南战争成为美苏之间的象征性对抗,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还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政治格局。
三、文化影响3.1 意识形态输出和文化侵略冷战期间,苏美两国通过各种手段向全球输出本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产品,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自身的影响力。
冷战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冷战的知识点总结大全1. 背景冷战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
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美国和苏联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美国代表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体系,而苏联代表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体系。
两国意识形态的冲突导致了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对立和竞争。
2. 冷战初期冷战初期,美国和苏联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对抗。
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了极点,并且发生了一些关键事件,比如1948年的柏林封锁和1950年代初期的朝鲜战争。
在这段时间里,美苏之间的争斗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竞争,并没有导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3. 冷战的高峰期冷战的高峰期是指1950年代到1980年代期间的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美苏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了顶峰,并且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军事和政治危机。
比如,古巴导弹危机和越南战争。
在这段时间里,美苏双方之间的军备竞赛也达到了顶点,两国都不断地在武器和军事技术上进行投入和发展,以争夺世界霸权。
4. 冷战的结束冷战最终在1991年结束,苏联解体并且变革成了俄罗斯联邦。
这一事件标志着冷战的结束,美国成为了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冷战的结束也标志着世界格局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5. 冷战的影响冷战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冷战期间,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被迫站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面,这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
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也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军备扩张和军事冲突。
冷战的结束也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6. 冷战的教训冷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训。
首先,冷战期间的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表明,国际社会应该寻求和平发展的道路,而不是通过军事手段解决问题。
其次,冷战也表明,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和威胁。
苏联的冷战战略与作战计划
苏联的冷战战略与作战计划冷战时期,苏联作为美国的主要对手,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与作战计划以保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这些战略与计划既包含军事层面的布局与战术,也涉及到外交、经济、情报等各个领域的综合应对。
一、苏联冷战战略的基础1.1 核讹诈政策在冷战初期,苏联面临着美国的核威慑。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苏联采取了核讹诈政策。
他们在对抗美国的同时,通过拥有强大的核武器力量来保持平衡,一旦遭到攻击,将以核战回应。
这一政策有效地阻止了美国采取过激行动,维护了苏联的国家安全。
1.2 北约威胁下的东欧战略苏联的东欧集团国家是其在欧洲的重要战略区域。
为了在冷战中保持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苏联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东欧的战略。
其中包括统一行动、瓦解西方力量及巩固对这些国家的控制等措施。
这些战略保证了苏联在东欧的影响力,也提供了后方支援和战略基础。
二、苏联的作战计划2.1 红场防线和后备战略苏联的冷战时期有一个重要的战略计划,即红场防线。
这是苏联为了应对可能的大规模侵略而制定的计划。
红场防线的关键在于秘密布置,并将军队和武器装备集中在莫斯科周边地区。
这种作战计划既有防御性质,也具备反攻能力,以便在敌人侵略时能够打击其后方和资源。
同时,苏联还制定了后备战略。
这是为了充分调动国内资源,以备战争爆发时的物资供给和人员调动。
后备战略不仅在军事上,还涉及到经济、工业和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这些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为苏联提供了一定的战略优势。
2.2 分割和吞并计划苏联在冷战时期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分割和吞并计划,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中最著名的是分割欧洲的“帷幕计划”。
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控制东欧国家,将钢铁帷幕将西方阵营和苏联完全隔离开来。
这将使苏联能够独立行动,避免西方对其进行战略干预。
此外,苏联还实施了一些吞并计划,试图扩张其势力范围。
例如,进军阿富汗的行动就是苏联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该国并将其纳入自身势力范围的典型例子。
三、苏联冷战战略的成效与教训苏联冷战战略的一些成效在于保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维护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冷战时期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与较量
冷战时期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与较量冷战时期是二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重要时期,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对抗与较量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尤为明显。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较量,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对立背景与原因冷战时期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对立源于二战后的世界格局重新分配,主要聚焦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对抗。
在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崛起为两个超级大国,代表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1. 资本主义的对立资本主义国家主张市场经济、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的代表国家,致力于推广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价值观。
与此相对,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的典型国家,强调公有制经济和社会平等。
2. 社会主义的对立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公有制经济和人民民主,主张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苏联在冷战时期,事实上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国家,对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体制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
二、对立与较量的表现冷战时期,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对立与较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宣传东西方国家在宣传上充分利用各自政治体制和价值观来批评对方。
苏联通过鼓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嘲笑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不公平。
美国则通过展示自由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个人自由的多样性来批评社会主义的僵化和压制。
2. 军备竞赛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对立在军事实力的较量上得到体现。
苏联和美国都大量投资于军备竞赛,争夺军事、科技和核武器的优势。
核武器的威胁使得全球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3. 区域冲突与干涉东西方国家在冷战时期积极干涉各个区域的内政和冲突。
例如,苏联支持了越南南方的共产党,而美国支持南越政府。
这导致了越南战争的爆发,成为冷战时期最重要的一场军事冲突。
三、对立与较量的影响冷战时期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与较量给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全球意识形态分裂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对立使得全球分为两个意识形态阵营,即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这种分裂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导致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动荡。
冷战知识点
冷战知识点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
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1947年5月22日,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
l947-1950年,美国援助希、土两国6.59亿美元。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
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
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
冷战思维: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产生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狭隘的国家主权与利益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其目的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与挤压。
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与斗争中,社会主义国家也自然而然地认同了这些观念与思维模式,从而使冷战思维成为双方共同认可的一种意识。
冷战思维是冷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当时国际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1.两极格局下美苏互相对抗,阵线分明;2.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均起到主导作用;3.以冷战为主要斗争方式;4.表现为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
美国发动冷战的根本原因:战后德意日集团被摧毁,英法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越发壮大,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唯一阻碍。
与此同时,战后苏联积极推广其安全政策,与美国的全球称霸产生极大的矛盾,冷战不可避免。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美国推行其称霸世界的计划,遏制共产主义,扩大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控制的政策和纲领,是冷战这一特殊时期的产物,对未来几十年美国的政策战胜极大的影响。
杜鲁门与斯大林和丘吉尔:对两极格局的评价:1、积极:使世界顺利的完成了由战争向和平的过度,美苏之间的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同时促进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发展,同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冷战历史知识点
冷战历史知识点1、什么是冷战。
当时的美苏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为了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例如挑起世界大战,而出现的对抗是局部性的博弈,如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以及外交竞争等:“冷”的方式来处理问题,采用互相遏制,不动武力的方式。
2、为什么冷战。
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划分,也就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垒。
源于二战结束后两个超级大国制定的利益划分归属问题,从德国的易北河到朝鲜的三八线,整条线以北是社会主义阵营,以南是资本主义阵营。
3、冷战的开幕。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预示着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铁幕是个形容词主要是丘吉尔针对苏联的扩张行为,把它比喻为像个罩子一样笼罩在上方,而丘吉尔本身反对这种扩张,并且公开反对苏共的种种行为。
4、冷战的背后。
冷战的外表看似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实则是对各自制度的自信以及对对方制度的不看好,丘吉尔看到了在苏联的统治下民主,是政府对人民的高压民主,国家由政党控制,而政党毫无节制的行使着国家的大权,政府反而成为了少数人服务的团体,并不是为了人民,而人民像是有枷锁一样受到捆绑。
而苏联则认为它本身代表人民,而人民本身就是统治阶级,而资本主义本身不具有人民性。
因而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资本主义才是代表的少数团体的利益。
5、冷战的始末。
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1955年华沙条约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991年华约解散以及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当然也是两极格局的结束。
前后经历了44年之久,目前成为了一超多强的格局。
6、冷战的阶段。
冷战的以1947年、1948年、1949年相继推出政治、经济、军事三管齐下对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实行孤立、封锁、包围的态势。
50年代苏联积极回应美国。
60年代两方达到高峰。
出现了军备竞赛,以及太空竞赛等相关局面。
70年代两方出现缓和的态势。
分析冷战的特点。
分析冷战的特点。
冷战是二战结束后到苏联解体之前的一段时期,指的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敌对状态和紧张关系。
下面是冷战的主要特点:
1.意识形态对立:冷战的核心是美国资本主义和苏联共产主
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
两个超级大国代表了两种完全不
同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并试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为基础,
争取全球各地的支持和影响力。
2.核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唯二的核武器
拥有国。
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军备竞赛,积极发展强大
的核武器力量,并具备相互毁灭的能力。
这增加了彼此之
间的紧张和不确定性。
3.代理人战争: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世界各地支持各种代
理人战争和政治冲突,以争夺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影
响力。
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都是冷战影响
下的代理人战争。
4.领土分裂和立场对立: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一系
列的领土和影响范围的争夺。
苏联在战后通过红军的进军
巩固了自己在东欧的影响力,并形成了苏联卫星国家;而
美国则在东亚和拉丁美洲等地区推动盟友的建立来抗衡苏
联。
5.资源和技术竞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经济、科技和军
事领域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双方争相发展新的技术和武器,
并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以保持自己的全球地位和优势。
总的来说,冷战的特点是基于意识形态对立、核军备竞赛、代理人战争、领土分裂和立场对立以及资源和技术竞争。
这段时期的紧张局势持续了几十年,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也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格局和现代世界秩序的塑造。
冷战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冷战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冷战是一种非暴力、非直接的敌对状态,通常发生在个人、家庭、工作场所或国际关系中。
学习正确的冷战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矛盾和问题,从而避免冲突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冷战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1. 保持冷静。
在冷战中,情绪控制很重要。
不要让愤怒、挫败或恐惧主导你的行为或言语。
2. 聆听。
倾听对方的观点和需求,了解他们的立场和动机,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3. 表达自己的观点。
尽可能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而不是抨击对方。
4. 避免攻击性语言。
不要使用攻击性语言或指责性言辞,这只会激化对方的情绪。
5. 寻找共同点。
在冷战中,寻找共同点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利益,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6. 提出建议。
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便双方可以达成一致,解决问题。
7. 保持尊重。
在冷战中,保持尊重对方的思想、感受和权利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
总之,正确的冷战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康的关系。
无论在哪个领域,都需要我们掌握这些技能,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苏冷战要点聚焦一、美欧关系之马歇尔计划二战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提出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此计划。
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建计划最初于1947年7月在一个由欧洲各个国家普遍参加的会议上被提出。
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在二战结束六年后,大半个欧洲依然难以从数百万人的死伤中平复。
战火遍及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所涉及的地域面积远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持续的轰炸使绝大多数大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它们的工业生产。
这些地区与经济生产相关的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战争对农业的破坏还是导致了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饥饿。
所受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交通运输设施,战争中铁路、桥梁以及道路都成为了对方空袭的目标,而进行运输的商船也常常被击沉。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而此时大多数陷入战争的国家的国库已被消耗殆尽了。
起初,美国国会普遍认为欧洲,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重建并不需耗费过多,它们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殖民地,快速恢复其经济。
然而到1947年这些地区的经济依然不见起色。
持续几年的寒冬又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在不断增长的高失业率、因食品短缺导致的接连不断的罢工以及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下,欧洲经济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到1947年,欧洲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并几乎看不到增长的迹象。
农业生产是1938年水平的83%,工业生产为88%,出口总额则仅为59%。
一战后的欧洲经济也遭受了较大的破坏,还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和全球性的经济低迷。
此时的美国虽然正经历孤立主义的苏醒,却还是试图促进欧洲经济的增长。
当德国无法偿还他们的赔款时,美国通过大大增加对他们贷款数额进行了干预,这笔债务直到1941年双方正式交战为止都还没有偿还完毕。
而在战争中唯一一个基础设施没有遭到明显破坏的正是美国。
它比大多数欧洲国家都要晚一些参战,而且本土所受的损失也比较有限。
美国的官方黄金储备作为其农业和工业的坚固基石依然完好无损,其经济也仍然充满活力。
战争期间美国的工业为本国和它的盟国的战争机器提供了支持,因此美国经济经历了自建国以来增长最快速的一段时期。
战后,这些工厂又很快转入了民用生产,战争期间的物资供应短缺很快被消费开支的爆炸性增长所代替。
不过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还要依赖贸易,长期的繁荣也需要有输出这些商品的市场。
而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被欧洲人用来进口来自美国的工业品和原料的。
不过在马歇尔计划付诸实施之前,美国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欧洲重建。
这些援助中的大多数都是以间接形式进行的,其中包括作为租借法案中一揽子协定的继续、或由美军出面重建当地的基础设施及帮助难民等不同途径。
此外美国还与一些国家签定了正式的双边援助协定。
此外,当时尚处于幼稚期的联合国所做的一系列救济以及减免债务等人道主义努力,其资金大多也来自于美国。
这些努力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它们缺乏系统的组织和完善的计划,反而忽视了欧洲重建的许多最基本的需求。
马歇尔计划按原定计划于1951年如期终止。
此后,因美国介入韩战并面临日益增长的军备开支,试图延续马歇尔计划的努力都未能成功。
一直对该计划持反对意见的共和党在1950年的国会选举中获得了更多的席位,保守的反对派也开始抬头,这样,马歇尔计划即在1951年宣告结束,但此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其它形式的援助却始终没有停止过。
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的战前的水平。
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
当历史学家研究这些成就到底是否或者有多少应该归功于马歇尔计划至今尚存争论,多数认为这样的经济奇迹并非只是马歇尔计划的功劳,因为迹象表明当时欧洲已经露出了的经济复苏的兆头。
现在普遍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但并非启动了欧洲经济的腾飞。
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影响亦不亚于其经济影响。
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
尽管一些国家(如法国)的政权起初投向美国阵营的行为引起了该国共产党的强烈不满,不过当随后到来的马歇尔计划实施并显现出其作用之后,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便迅速衰弱,其影响力已经不可与先前相比。
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
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与该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的征兆之一。
因此有学者认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因美国介入韩战并面临日益增长的军备开支,试图延续马歇尔计划的努力都未能成功。
一直对该计划持反对意见的共和党在1950年的国会选举中获得了更多的席位,保守的反对派也开始抬头,这样,马歇尔计划即在1951年宣告结束。
二、美国对苏遏制政策遏制思想作为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对外政策贯穿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各个时期,虽然每届政府对遏制思想的态度不同、理解方式不同、运用该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遏制思想都毫无疑问地影响了冷战时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遏制思想是1946年由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首先提出的,但从大的背景而言,遏制思想则是二战结束后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凯南自二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对苏认识之结晶。
美国决策层日益感到需要有对苏联问题熟悉的人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分析,并对美国的对苏战略做全面的规划。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乔治•凯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战后初期美国对苏政策的起草者。
1946年2月,时为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的凯南接到国务院的一封电报,要求其对苏联不愿意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
凯南便将自己的对苏认识和想法写成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发回国内。
该电文分析了战后苏联对世界的看法,解释了苏联行为的内在根源,指出了苏联对外政策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美国的对策。
凯南在电文中指出,克里姆林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行为是俄国传统不安感的产物,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则加强了这些倾向并为其提供了合法的辩护。
电文还指出,克里姆林宫的目的在于增强其力量和威望,扩张其势力和影响,与此同时削弱西方世界的力量,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促使西方大国相互争斗。
为此美国应放弃战时的与苏联结盟政策转而采取强硬政策。
凯南在八千字电报中的主张与国内的强硬派不谋而合,得到了当权者的青睐,并因此进入了美外交决策层,成为“说话算数”的人。
美国著名冷战史专家、耶鲁大学教授约翰•路易斯•盖迪斯对此评论道“很少有一封电报能象它那样深深影响了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
”凯南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极端的专制主义,是与西方观念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它的蔓延将会危及西方的自由和民主,导致西方文明的完全瓦解。
他说,苏联为巩固其政权,“必然会试图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美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损害美国的国际威望。
”凯南称,美苏冲突中“首要的而且也是最根本的一个是布尔什维克共产党的领导集团在意识形态上所承担的义务”,这种意识形态的实现将给美国造成严重的损害,“这种损害,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甚至比单纯在军事上惨败于传统的对手可能带来的种种苦难还要可怕。
” 因而凯南坚决反对美国对苏联让步,反对与之妥协或改善关系,他曾说,“苏维埃俄国现存制度和我国传统体制永远对立,两者之间不可能存在中间道路或妥协,想通过建立外交关系或其它方式调和两种制度的努力注定要失败。
” 另外,凯南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苏联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战后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是出现美苏两大力量中心相互对峙的雅尔塔格局。
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了一起,使得苏联成为美国战后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限制和减少苏联对美国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影响,成为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这也正是凯南遏制思想中所设定的目标之一。
但这绝非凯南遏制思想的最终目的,凯南遏制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内政还外交,并且分析了这一目标的可实现性。
凯南在X文章中指出,“苏联政权自身存在着极大的弱点和缺陷”,“身上带有衰亡的种子,而且这些种子发出的芽已经长大”,“今天苏联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感到匮乏,人民大众希望破灭。
而苏联政权只不过是掩藏着一大群乌合之众的空壳”,“要是发生什么破坏党这一政治工具的团结和效力的事件,那苏联便可能在一夜之间从最强变成最弱而最可怜的国家社会之一”。
因此凯南希望美国及其盟友首先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增强西方世界的自信、活力与团结,阻止苏联共产主义向西方的“渗透”。
凯南在八千字电文中说道:“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就像恶性寄生虫一样,它只靠生了病的肌体来养活自己。
这是其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汇合的地方。
凡是解决我们自己社会的内部问题,加强我们人民的自信、纪律、士气和集体精神的每一项果断有力的措施,都是对莫斯科的一次外交胜利,其价值可以抵得上一千份外交照会和联合公报。
如果我们在自己社会的缺陷面前不能抛弃宿命论和漠不关心的态度,莫斯科将从中得到好处。
”由此不难看出,凯南认为苏联由于其内部的问题,走向灭亡是其必然的命运。
因此美国所要做的便是要像一盏灯塔一样,为世界提供榜样作用。
在针对苏联对外扩张的问题上,凯南主张,应该把苏联的势力范围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这也是“遏制”一词的本意,即把苏联的影响限制在二战结束时苏联的“势力范围”内。
更确切地说,就是把苏联的影响限制在其本土以及东欧之内,阻止其进一步向外发展。
凯南认为,苏联的政治行为宛如一条变动不定的溪流,朝着既定的目标,向任何允许它流动的地方流去。
它主要关切的是,确保它在世界权力流域里注满可以让它流入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苏联如此敌视西方。
但是它同希特勒的德国不一样,苏联既没有系统的规划,也不从事冒险活动。
如果遇到强大的阻力它就会轻易地退却。
克里姆林宫不会为了虚幻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而拿以获取的利益冒风险。
况且同整个西方世界相比,苏联还是一个比较弱的力量,苏联体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包括权力的转移、东欧的负担以及苏共在俄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已失去感召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