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中银大厦
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从中国银行设计中可以看到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
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
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
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
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AUM & BOL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
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
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
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分析
▪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
上是玻璃帷计的高楼,由
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因
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
厚重的石材,增强稳定的感觉,墩座
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
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相同
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
石柱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
▪ 中银大厦的平面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 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 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象征著力 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 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
▪ 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 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 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贝氏正 是用简洁的图创造出了变换无穷的空间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分析
▪ 1设计者介绍 ▪ 2.建筑概况 ▪ 3平面分析 ▪ 4空间功能分析 ▪ 5立面分析 ▪ 6大厦周边景观分析 ▪ 7结构分析 ▪ 8总结
1设计者介绍
▪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州,童年时随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的父
亲来往于香港及上海。1935年,贝聿铭到美国求学,入读麻省理工学院及
哈佛大学,获建筑硕士。毕业后,他在美国从事建筑设计达60年。他的设
计风格优美与气魄兼具,科技、人性与文化融汇,注重自然采光,被誉为
现代建筑设计大师。
▪ 贝聿铭于1982年获邀设计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他表示接受这份委托,是因 为他父亲曾是这家银行分行的负责人。中银大厦于1990年落成后,成为他 作品中最高的建筑物,也象征着他事业的巅峰,他同时宣布退休。
▪ 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 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 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 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 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 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 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 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 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 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同样的道理,香港中银大厦的金字塔 中庭采光功能是非常明显的.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概论
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位。
一、建筑环境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与树木、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
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西南解处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塑,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下,甚是抢眼,铜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就整个敷地计划而言,颇有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
二、空间功能分布A、内部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
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贝聿铭与中银大厦
题目:浅谈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及其作品香港中银大厦作者:茅佳荣目录:人物生平,人物评价,作品风格,作品简介,结构分析,建筑亮点,建筑意义摘要:学习建筑美学,是为了使我们化工专业的学子的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清晰,感觉更丰富,手法更纯熟,使我们的创作更接近美的标准。
为了解建筑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对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及他的作品香港中银大厦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结构下探讨一下贝聿铭作品的建筑美学。
关键词:贝聿铭著名建筑师奇才香港中银大厦节节高升独到之处最受瞩目中国人民的雄心正文:人物生平贝聿铭(Ieoh Ming Pei)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人物评价人们称贝聿铭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现代派设计大师”,这绝非溢美之词。
悬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幅幅奖状就是最好的证明。
美国全国建筑学院继1979年向贝聿铭颁发了金质奖章之后,1982年推选他获得“最佳大型普里茨克建筑学奖金”。
总部设在纽约的“亚洲协会”向他颁奖,表彰他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设计的形式多样、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有助于增进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了解。
上海同济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的称号。
作品风格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品简介贝聿铭著名建筑作品:香港中银大厦香港中银大厦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位于香港中西区金钟花园道1号。
在1989年竣工,1990年启用。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位。
(截至2008年6月)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
香港中银大厦
• 在接受委托于复杂的内陆 场地上设计中银大厦的时 候,贝聿铭不可避免被要 求在台风多发地带设计一 座独特的高耸的总部大楼, 这样可以反映出中国人民 的壮志,同时表达出对当 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 的美好祝愿。设计方案同 时考虑建筑和结构,包括 一座作为城市天际线和街 景标志的非对称性塔楼。
பைடு நூலகம்
• 建筑的四个立柱构成 了现代感十足的复合 结构系统,不仅可以 抵挡高流速的风,也 避免了在室内使用竖 向支撑。因此,与同 等尺度的典型建筑相 比,中银大厦的钢材 用量更少。
• 中银香港与其母公司中国银行在法律 上为两个独立个体,但在行政管理及 保险证券等业务上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于中银国 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银国际”) 是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 国银行”)旗下的全资附属投资银行 机构,是中国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的主力平台。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论文之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内容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前者讲的是建筑的艺术性,后者描述的是建筑的技术性与历史性。
随着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力学及相关理论的发展,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在本质上有质的飞越,高层、环保节能、简约线条美等这些理念被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着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品香港中银大厦融合后现代主义的多种流派,又加之以中国传统古典元素,使之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翘楚,此篇文章对此精品进行解读,希望能从中获益。
关键词:香港中银大厦、现代建筑目录引言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点是讲建筑的艺术性;另一句是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这里是讲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这两点构成了建筑与建筑史的全部内容。
然而,现代建筑又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文明的缩影。
此文以着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香港中银大厦为对象,对建筑进行了全方位赏析,剖析了现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贝聿铭的艺术风格,以及其为现代建筑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对香港中银大厦进行整体论述,了解大厦的基本情况,为后面的建筑赏析做铺垫。
第二章对香港中银大厦从整体、内部、外部、结构四方面来赏析建筑,建筑美的同时也包含结构之美。
第三章通过之前对香港中银大厦的分析与探讨,发表自己对此建筑的看法与总结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结合、光、影、空间三者的灵动结合。
1 香港中银大厦概述1.1 建筑概况香港中银大厦座落于香港维多利亚港附近,中环花园道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
11.2 建筑历史由享誉盛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设计,着名结构师Leslie E. Robertson担任结构设计。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解析
风水之说
贝聿铭承认吸收了风水先生的一些说法, 在高楼两旁都有水下来,高 楼两旁都有水下来 , 贝聿铭说这个水是源 ,是财源,所以水到下面 变成一个池子,池子养鱼,中国人认为就把财给蓄住了。贝聿铭可以 充满诗意地把大楼比喻成充满希望的春笋,但在一些建筑师和客户眼 里 ,大楼是一柄带有三角形尖刃的寒光四射的尖刀。 据说,大楼有些尖角是直指总督府邸的,总督卫奕 信说 “ 由于在许 多人眼里,总督府代表香港政府,由于在许多人眼里 ,总督府代表香 港政府 , 我们在那个尖角和总督府中心位臵之间的直线上种 了两棵 柳树,算是采取了保护性措施 。柳树的形状 了两棵柳树,算是采取 了保护性措施。 柔和、圆润, 柔和、圆润,对大楼刀一般的尖利角 度起了缓冲作 用。就这样,问题解决,皆大欢喜。”就这样,问题解 决,皆大欢喜。 用柳树来以柔克刚,最后柳树也死了,“用柳树来以 柔克刚,最后柳树也死了,所以这个 都是迷信。
交通
38~44层平面图
51~66层平面图
交通
剖面分析
立面分析
香港的中银大厦看似一柄青凛凛的、 “刺破青天锷 未残”的利剑
整座大厦的立面,整座大 厦的立面 ,匀以蓝 灰色 玻璃作为幕墙,它贯 灰色 穿以规范的45 穿以规范 的450角的斜向装 饰线, 使由下至上的三角 饰线 , 形产生重叠感 ,但又在重 叠中发生变化,从而有了 向上的动感,向上的动感 , 形成一种颇 为突出的风格。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
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
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 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
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
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 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 尽致。
2014-5-8
外部
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 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 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 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操作时,工作台得 由特别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 大厦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 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连 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一 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护 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师有责任藉着良 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范。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 幕墙楼层,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 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 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 材,增强稳定的感觉,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 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 相同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石柱 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在巴黎的罗浮宫 整建与北京香山饭店见到;第十七楼与七十楼的 遮阳设施,同样地曾用在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与 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大厦南大门两侧的灯座, 使人想到了台中东海大学校区内的类似设计,这 些“似曾相识”的建筑语汇与元素乃是经过历练 的设计结晶,凡能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历久弥新 的设计,这就是贝氏作品隽永的原因。
论香港中银大厦及其美学价值
香港中银大厦及其美学价值赵云娟(大连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大连116034)摘要:香港中银大厦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由华裔设计师贝聿铭所设计。
无论是造型还是内部结构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细细推敲。
关键词:中银大厦;结构;美学价值作者简介:赵云娟,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香港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
由贝聿铭建筑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结构采用四角十二层高的举行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很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
中银大厦的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这也应证了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他始终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换花样、哗众取宠,建筑应该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一.中银大厦和其内部做具体的分析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桥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银大厦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
结构工程师罗伯森,这位ENR杂志1989年的风云人物,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防震·建筑——抗震建筑的杰作:香港中银大厦
贝 氏 设计 的 高 楼 ,由 底 至 顶 通 体 只有 一 个 建 材 . 墩 座 是 因 应 基 地 的 斜 坡 而 设 计 , 时 希 望 借 着 厚 同
中 银 大 厦 整 栋 大 楼 以 三 楼 营 业 厅 .7楼 高 重 的 石 材 , 强 稳 定 的 感 觉 。 座 部 分 的 窗 框 呈 1 增 墩
级 职 员 专 用 餐 厅 兼 宴 客 厅 . 以及 与 顶 端 7 0层 的 “ 重 厅 ” 处 最 受 瞩 目。 七 等
“ 形 , 窗底 加一横 石 , 非 四边连 续呈 “ 几” 在 而 口” 字 形 ,相 同 的 窗 框 出现 在 好 莱 坞 的艺 人 经 纪 中
1 7楼是 第 一 个 有 斜 面 屋 顶 的 楼屋 . 面 达 7 心 ; 柱 顶 端 的 四 方 菱 形 白 色 石 饰 , 可 在 巴 黎 斜 石 则 层 楼 高 , 其 北 侧 的休 闲 厅 。 过 玻 璃 天 窗 可 以 在 透
设 计 配 合 , 为 建 筑 物 没 有 平 台 , 洁 工 作 台得 时 , 承 担 了 高 楼 的 几 乎 全 部 重 力 , 而 进 一 步 因 清 还 从 增 强 了立 体 支撑 抵 抗 倾覆 力 矩 的 能 力 将抵抗倾 覆力矩用的抗压和抗拉竖杆 件 , 布
大 厅 , 间 的 流 畅 性 在 此 表 现 得 淋 漓尽 致 。 空
7 0楼 的 “ 重 厅 ” 举 办 盛 大 宴 会 的 场 所 . 七 是 大厅中有张可坐 2 4人 的 大 桌 , 侧 有 数 组 沙 发 , 两
南侧 是 备 餐 间 , 储藏 室及 男 、 卫 生 间 . 层 就 是 历 练 的 设 计 结 晶 。 凡 能 经 得 起 考 验 的 , 是 历 久 女 整 就l 鞲 絮r’ ,
聚焦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贝聿明设计思想透析
建筑设计思维创作是思维活动、规则约束和个性表达三大方面互相协调的过程。
其中思维活动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设计的始终,它对建筑的最终风格和效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思维活动就是构思的过程,涉及到建筑师潜在的、深层次的个人素质和性格背景,包含了建筑师对各种不同方案中功能、结构、形象、空间、意境等因素的把握,是建筑创作中最难以明确表达,也是不同建筑形式之所以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思维活动可以归纳为思维构建、思维发展和思维完善三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上述因素,发挥思维的个性特征?下面我们通过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建筑实例进行探讨。
1982~1991年,贝聿铭接受并设计完成了香港中国银行区域总部。
782006,13赴蒋该建筑位于香港中环区花园道上,维多利亚港附近,共70层,高度达368米,占地面积约8400m2,总建筑面积达128600m2,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分析一:建筑所在他的堕等设计思维的建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建筑所处的地段环境,可以通过现场勘察,相关信息的收集来进行,目的是形成建筑的基本体量和功能。
贝聿铭接受这一设计任务时已经确定了1997年香港回归,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银行的建造有着更重要的象征意义。
大厦基地处于四周被高架道路“绑缚”着的局促用地,周围高楼林立,既要满足建筑使用面积的需求,又要确立中国银行在香港这座金融城市的地位,而且基地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机场飞行航道之外,因此,建筑向高空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设计过程中,贝聿铭更加注重功能的合理和满足。
该建筑位于崎岖的山地之中,大厦南北两侧的入口标高相差一层,较好地顺应了地势。
建筑的正面朝向港湾,具有广阔的视野,临窗眺望,绚丽的海港风光一览无余。
除此之外,大厦内部功能设计更加令人惊叹和赞赏。
两层高的营业厅空间恢宏,尽显气派:中央询问台上方的天花呈锥形逐渐向上收分,造型独特,新颖别致;17层北侧的休闲厅,透过倾斜的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再现得淋漓尽致:顶层大空间宴会厅,高斜屋面,尺度宏伟,创造了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荣誉与奖项
评价与争议
尽管备受赞誉,中银大厦也引发了一 些关于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争议。
中银大厦获得了多项国际建筑奖项, 如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
04
范例分析:法国卢浮宫金字塔
设计理念与背景
贝聿铭受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为卢浮宫改造设计一座玻璃 金字塔。他希望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 为卢浮宫增添新的活力。
尽管存在争议,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无疑是贝聿铭的杰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贝 聿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见解,也为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 献。
05
范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设计理念与背景
设计理念
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秉持着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旨 在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同时保持 与苏州古城风貌的协调。
06
总结与启示
贝聿铭建筑作品的共性特点
创新性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在形式、结构和材料方面都展现出独特 的创新性。他善于运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光线,创造出令人 惊叹的空间效果。
文化融合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尤其是与当地 文化的结合。他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建筑成为文化交流的 桥梁。
可持续性
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也展现出 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他运用自然通风、采光等设计,降 低能耗,实现绿色建筑。
背景
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 州,是收藏、展示、研究苏州历史、 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贝聿铭受邀 设计新馆,以回应苏州传统园林的精 髓和现代建筑的创新。
建筑特色与风格
特色
苏州博物馆以“山水诗画、园林之城 ”为设计主题,巧妙地将山水、诗、 画、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 筑中,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
介绍香港中银大厦的作文
介绍香港中银大厦的作文《香港中银大厦:独特的建筑奇观》一提到香港的地标建筑,那中银大厦肯定是不能不提的一个。
这中银大厦就像一个超级巨人稳稳地站在香港的土地上。
我第一次看到中银大厦的时候,那瞬间震惊得嘴巴都快合不上了。
那大厦的外观特别独特,它像是由一节一节的方块堆积起来的,不过这个堆积可是非常有讲究的。
大楼的底部相对宽大,就像一个有着坚实根基的练武之人扎着马步呢,而随着楼层的增高,那些方块逐渐变小,整个大厦看起来既有一种层层累进的感觉,又充满了强烈的节奏感。
这些方块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形状,它们的棱边就像是被精心打磨过的宝剑刃口,在阳光下闪着冷峻的光。
我那天刚好站在大厦不远处的一个小广场上观察它。
有个卖冰激凌的小推车就在旁边,那冰激凌的香味一阵一阵地飘过来。
可是我的注意力全都被中银大厦吸引走了。
我发现大厦的玻璃幕墙特别干净光滑,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
而且它还会随着时间和天气的变化耍小把戏呢。
早上太阳刚出来的时候,阳光洒在玻璃幕墙上,闪着柔和的金光,让人觉得这大厦好像裹上了一层黄金甲;到了中午,阳光变强了,那反射出来的光刺得人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这个时候的大厦就像一个散发着强大气场的硬汉,拒绝任何人的直视。
我看着大厦旁边来来往往的人们。
有个年轻的小伙子背着个大背包,一边走一边仰着头看大厦,结果一个不小心撞到了路边的垃圾桶上,他自己也顾不上疼,还在那笑着跟身边的朋友说着大厦看起来有多酷。
还有一群小朋友被老师带着路过这里,小朋友们叽叽喳喳地就像一群小麻雀,都在指着大厦问老师问题。
有个小孩还奶声奶气地说这个楼像他搭的积木呢。
再看看大厦的周围环境,那周围全是一些高楼大厦,就像一群小弟围绕在中银大厦这个大哥的身边。
不过中银大厦可不会被它们给比下去,它就像一颗最耀眼的星星在这个繁华都市的星图里闪闪发光。
我绕着大厦走了一圈,想要仔细欣赏它的每一个细节。
我发现大厦底部有一些很精致的雕塑和装饰,可能很多人走过都会忽略掉,但我觉得这些小细节就像是给大厦这个巨人穿上了一双有着精美花纹的鞋子一样。
介绍香港中银大厦的作文
介绍香港中银大厦的作文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好好唠唠香港的中银大厦。
当你漫步在香港的街头,尤其是在那维多利亚港附近,你的目光很难不被一座独特而又极具魅力的建筑所吸引,那就是中银大厦啦。
中银大厦就像是一个鹤立鸡群的巨人,高耸入云。
它那独特的造型,就像是节节升高的竹子,一节一节的,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
大厦的外立面全是那种亮晶晶的玻璃幕墙,在阳光的照耀下,那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发光体。
阳光像是调皮的小精灵,在玻璃幕墙上跳来跳去,反射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晃得人都快睁不开眼了,可又忍不住一直看。
这大厦啊,不仅仅是外表酷炫。
你要是走进里面,那可真是别有洞天。
宽敞的大厅,那地板擦得锃亮,都能当镜子使了。
天花板上吊着华丽的吊灯,灯光洒下来,整个大厅都被一种温暖又明亮的氛围笼罩着。
来来往往的人都穿着得体,有的行色匆匆,可能是赶着去谈一笔大生意;有的则悠闲地在那里交谈,说不定在分享着一些金融界的小秘密呢。
中银大厦就像一个金融界的大明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这里面汇聚了好多金融精英,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的集结地一样。
他们在这大厦里忙忙碌碌,各种数据、文件在他们手中穿梭,仿佛在编织着一张巨大的金融之网。
而且啊,中银大厦在香港的天际线上那可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了晚上,当香港的霓虹灯都亮起来的时候,中银大厦更是美轮美奂。
周围的灯光映衬着它,它就像一个在夜空中闪闪发光的灯塔,守护着香港的繁荣。
从远处看,它与周围的建筑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城市夜景图。
这中银大厦就像是香港的一张耀眼名片,只要提到香港,人们脑海中就很容易浮现出它那挺拔又迷人的身影。
它见证了香港金融界的风风雨雨,就像一个忠实的老友,一直陪伴着香港不断发展向前。
不管你是个建筑迷,还是个对香港充满好奇的游客,中银大厦都是你绝对不能错过的打卡点哦!怎么样,是不是已经心动了呢?。
金碧辉煌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壮丽
金碧辉煌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壮丽金碧辉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壮丽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因为其建筑风格独特而壮丽,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瞩目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特色和壮丽之处。
1. 中环地标:中银大厦中银大厦(Bank of China Tower)是香港中环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全球最高的银行大楼之一。
这座摩天大厦的建筑造型独特,由国际知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结构设计,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最为显眼的象征之一。
2. 东方瑰宝: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会议展览中心(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是亚洲最大的会议与展览场馆之一,位于维多利亚港畔,是香港城市天际线的一颗璀璨明珠。
该建筑于1988年设计完成,风格独特,结合了现代和传统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瑰宝。
它作为世界级的会议中心,吸引了无数国际会议和展览活动。
3. 引领未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是香港岛上的一座超高层建筑群,由两座塔楼组成,高耸入云。
其中,国际金融中心二号楼(IFC Two)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达到415米,以其壮丽的外观和现代化的设施而闻名。
这座建筑不仅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也是全球金融界的重要标志之一。
4. 全球贸易中心:九龙半岛之星九龙半岛是香港的一个主要商业区,也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在这个繁忙的地区,有许多充满活力的建筑物。
其中,九龙站(Kowloon Station)作为九龙半岛的地标性建筑,以其现代化的造型和空间设计,成为全球贸易中心的代表。
总结: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壮丽,代表了香港作为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银大厦、会议展览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九龙半岛的建筑物,都展示了香港在建筑美学和创新设计方面的卓越表现。
浅谈香港中银大厦的文化内涵
港 ,中银 人 厦就 是这样 的建 筑 代表 。 在 香港 警 察 警 徽 图案 上 ,中 银 大 厦 足五 栋 建筑 物 中 的一 座 ; 在九 六 年 版 香 港 发 行 的 纸 币上 ,2 O 、5 0 、1 O 0 、g O 0 面值 正 面 主 景都 采 用 了 巾银 大 厦 建筑 图案 ;香 港 发 仃 的报 刊 杂 志 、 书籍 邮票 、 明信 片 中 , 中银 大 厦 是常 见 的 设计 元 素 。城 市 的地 标 性 建 筑 在承 载 城
一
、
材 质 选择 较 为 厚重 的 石材 ,加 强 了建筑 的 稳定 感 。建 筑 外部 运用 的元 素似 曾相 识 ,历 久弥 新 ,却 不 失新 颖 大器 。墩 座 的 窗框 恰似 的形象 ,形容 为相 互交 错 的宝 石 ,又将 塔 楼 比作 雨后 春 笋寓 意着 “ 芝麻 开 花 ”般 的 再生 和希 望 。在 科 学 的维度 之 外 ,传 统风 水 的 好莱 坞 艺人 经 纪 中心 的 窗框 ,石 柱 顶端 白色 四方菱 形 的装 饰 类似 美 学价 值在 香港 这样 的地域 环境 中有 更 为令人 信服 的 力量 。 巴黎 罗 浮 宫与 北京 香 山饭 店 ,而 外 部遮 阳 设施 让 人联 想 到华 盛 顿 与此 同 时 ,贝聿 铭 又 引入 了流 水 的概 念 ,风 水 中讲 究水 源, 国家 艺廊 东厢 和 达拉 斯梅 耶生 音 乐厅 。 即是财 源 , 大 厦东 西两 侧各 设 庭 园 ,流 水 、瀑 布 、 奇石 、树 木 , 在大 厦 立面 的 这 些动 人 的细 节之 外 , 生动 的 东西 庭 院空 间 设 计也 恰似 神 来 之笔 。三角 形底 界面 下沉 ,形成 两个 自然 的下 沉 式 庭 院 ,花 园中 林木 布 置别 出心裁 ,错 落 有 致 ,古 朴典 雅 。 同样 , 引入 不仅 弱化 了周 围高 架道 路 的环 境 噪音 , 另一 方面 生 生不 息 、 佳 运连 连 ,可 谓财源 广进 的蓄财 之地 。 室 内的 空 间构 成 ,也 离不 开 二 三 角 形 的主 题 ,规 范 中灵 活 多变 , 出 四、 结语 奇制 胜 ,颇 为 脱俗 。至于 入 口拱 门, 以及 嵌在 玻璃 墙 上 的实 墙 , 寸 土 寸金 的香港 ,是全 球 第量 大金 融 中心 ,每 一个 街段 所拥 完全 是 中 国风 ,虚 实 相 间 ,大笔 勾 勒又 不 乏细 节刻 画 。 时光 见证 有 的摩 天 大楼 数 目居 世 界之 首 。 中银 大厦 的 设计 对 贝聿 铭来 说 不 着 贝 氏的建 筑 作 品 ,几经 考 量 ,如 余 音绕 梁 ,三 日不 绝 ,隽 永 于 仅 是 单纯 的表 达 一座 建 筑 ,更 是 中 国在 国际银 行 界 显著 地位 的象 心。 征 。不 同于 香 山饭店 和 苏州 博 物馆 建筑 设 计 中深 思 熟虑 的朴 素风 2 . 内部 格 的足 ,中银 大 厦 必定 高耸 的立面 和现 代 都 市快 节奏 氛 围 的渲 染 中 银 大 厦 建 筑 设 计 内部 最 备 受 瞩 目的三 个 点 当属 位 于三 层 让 这样 一 座建 筑 从构 思 开始 就 蒙上 了一丝 矛盾 感 。 闪耀 着光 芒 的 的营 业 厅 、十 七层 的 宴客 厅和 七 十 层 的七 重厅 了。营 业 空 间气 势 方 形失 塔 坐落 在 厚 重高 耸 的花 岗岩 地基 上 , 笨重 的后 现 代主 义 风 恢宏 ,室 内设 计主 要 选用 石材 ,突 显办 公 环境 的稳 重 与气 派 。 而 格 基座 与 上层 轻 巧 的塔 楼结 构 率性 笨拙 地 联 结在 一起 ,没有 丝毫 十 七层 内庭 咨 询 台上 方造 型通 透 高 耸 ,形 成金 字塔 的造 型 ,让人 违 和 ,但 却达 到 了表 现 尊贵 与 实力 的 目的, 并带 给观 者 超越 宗 教 不禁 联想 到 巴黎 卢 浮 宫 的金 字塔 方 案 ,两 者看 似 虽然 引用 了相 同 的崇高 与庄 重 。 的建 筑元 素 ,实则 不 然 。不 同于 卢 浮 宫罩 覆 的实体 空 间 , 中银 人 在 一 个看 似冰 冷 的 玻璃 钢材 包 围的建筑 环 境 之 中 ,再现 中国 厦 室 内 设 计 的 这 处 空 间 另辟 蹊 径 ,雕 耀 出 实体 空 问 中 的 虚 负 空 古 典 园林 的 内涵 与神 韵 ,看 似 不可 能 的建 筑 理念 在 贝聿 铭 的设 计 间 ,让 光线 得 以充 分 表达 。建筑 十 七层 的 斜面 屋顶 设 计 巧妙 , 高 挑 的斜 面设 计 使玻 璃 天 窗充 分发 挥 了其 材 质 的优 势 ,仰 视上 部楼 中得 到淋 漓尽 致 的 体现 和表 达 。从 下沉 庭 院观 赏 动线 的 设置 到 建 筑 内部 门厅 设计 与庭 院的对 景 ,从 空 间到 立 面 ,围合 空 间 的所有 层 ,俯 瞰营 业 大厅 。在其 上层 构 造 的充 满 阳光 的 玻璃 厅 ,光 线倾 面 都 归纳 于 一种 浓 厚 中华传 统 文化 底 蕴 的秩序 之 中 ,产 生审 美 意 斜 风 景 入帘 ,人们 置 身其 中,对 空 间 的感 觉被 引 向至 高 的层 次 , 义 上 和 谐统 一 的 美感 。师法 造 化 , 妙 在 似 与 不似 之 间 。 贝聿 铭 在感 叹 贝 氏设 计气 魄 的 同时赞 叹 阳光 与空 间 的完美 结合 。 在 中银大 厦 的楼 宇 亭 台之 中显 示 了他 综合 现代 主 义 的建 筑手 段 与 二 、城市 地 标文 化 传 统文 化 内涵 的深 厚功 力 。 美 国人 本 主 义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家 凯 文 ・ 林 奇 曾做 过 这 样 的 实 验 :请 非 专业 人员 根 据 自己的 印象 和记 忆 描画 一张城 市地 图, 实 作 者简 介: 验 结果 表 明 ,只有 这 个城 市 的 “ 地 标性 建 筑 ”才 会被 表 达 出来 。 侯 心羽 ,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 系2 0 1 2 级本科 生。 城市 地 标性 建 筑是 人 们 了解 这个 地 方最 直 接 的 窗 口,蕴 涵其 文 化 杨语 声 ,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 系2 0 1 3 级硕 士研 究生。 底 蕴 的 同 时 , 是 人 们 对 于 一 个 地 方 最 直 观 的 印 象 和 最 深 刻 的 记 周 小儒 , 北 京 - f gm 大 学 产 品 设 计 系教 授 。 忆 。 好 比故 宫 长城 之 于 北 京 , 埃 菲 尔 铁 塔 圣 母 院 之 于 , 对 于 香
城市之我见世界著名建筑赏析
中银大厦外部仰视图
中银大厦周围环境
大厦东西两侧 各有一个庭园,园 中有流水、瀑布、 奇石与树木、流水 顺着地势潺潺而下 。水在此具有双重 意义,实质方面, 水声可以消灭周围 高架道路的交通噪 音,另一方面水流 生生不息,隐喻财 源广进,象征为银 行带来佳运。
西南处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塑,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在灰 色的花岗岩衬托下,甚是抢眼,铜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 站的必经之处,就整个敷地计划而言,颇有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计划 ,未若香港一般的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 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
香港中环广场外观
大厦顶部以金字塔形状的 坡顶以及立于其上的桅杆作收 束,晚间日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立面以三种不同颜色的隔热 玻璃围护。金色、银色涂层的 玻璃构成垂直和水平图案而形 别涂饰的花玻璃穿插其间,形 成典雅而又闪烁发光的形象。
底层地面上有一个优美宽 阔的花园,与其比邻的公众休 息场所一起构成一个供公众游 憩的公园和在此十分忙碌的商 业区中的一条步行通衢。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0.2415:06:2815:06Oc t-2024- Oct-20
•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5:06:2815:06:2815:06Saturday, October 24, 2020
中外著名建筑鉴赏论文
中外名建筑鉴赏姓名:学号:中国银行大厦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位于香港中西区金钟花园道1号。
在1989年竣工,1990年启用。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位。
(截至2008年6月)中银大厦地处中区经济和金融核心地带。
一九八五年四月开始动工,建筑期达4年零4个月;一九八九年八月启用;1990年五月大厦正式开幕。
大厦楼高70层,另地库停车场4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约50多米)共有367.4米。
中银大厦于一九八九年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
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的灰色花岗岩。
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无柱,空间开阔。
大厦底层平面呈5 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高点。
这幢大厦的设计过程备受挫折。
迷信风水的香港人认为它是不祥之物,说大厦像个三棱的刀,以至建成后周围的居民竟在家里装上了反光镜,声称要把这个“刀光”挡回去。
贝聿铭尊重了香港人的思想,原来想利用陡峭的地势,从大楼的一端引入喷泉水,再让水从另一端喷出,但根据风水的原则,这样做意味着失败,于是贝聿铭决定在庞大的地基两侧设置两座倾斜式喷泉,以减轻周围车辆的噪音。
贝聿铭所运用的是香港人能够理解的象征手法。
他让那幢闪闪发亮的方形尖塔座落在3层楼高的花岗岩地基上,笨重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基座与上面轻巧的塔楼十分笨拙地联结在一起,整体上却达到了表现尊贵气质与实力并存的目的。
如今,像贝聿铭设计的多数建筑一样,中银大厦已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物。
它是香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没有之一,设计暗藏玄机,令人过目不忘
它是香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没有之一,设计暗藏玄机,令人过目不忘夜晚时分,华灯初上,站在维港北岸往中环看去,高楼鳞次栉比,灯光璀璨夺目,一片繁荣的景象。
而在这不计其数的高楼之中,造型最为独特,也是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亲自操刀的香港中银大厦。
与四周四四方方的高大建筑相比,它那棱角分明、整面大玻璃的设计,独树一帜地矗立在这钢铁森林中。
痴迷港剧的人对于它的身影再熟悉不过,有近80%的港剧都会以此为景。
而且不管是在中环沿线,还是在星光大道、太平山上,几乎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香港中银大厦是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代表作品之一,已成为香港的地标性建筑。
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七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绑缚”着的局促土地。
中银大厦的建造很奇特,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建成时曾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1、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往事1983年的香港,正赶上中英关于香港主权回归的谈判处在困难时期,人们信心低落,楼市萧条。
中国银行向国务院提出:在香港建造中银大厦,提振地产气氛。
也在中英谈判之即,给香港和全世界看到中银形像,稳定香港人心。
设计师是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师贝律铭,这一年正好是其父贝祖诒来香港开创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时候。
设计中银大厦正是延续父亲荣誉的机会。
中银北京总部只负责出资,预算在10亿港币(1.3亿美元),并且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
整个项目计划十分简单,要求如下:不能超出预算,新楼里要有一个气派的银行业务大厅,以及总面积140万平方英尺(130,000平方米)的写字楼,这其中40%供银行使用,剩下的出租。
贝聿铭接下了这个项目,但提出了两个跟选址有关的条件,他并不喜欢选中的这块场地,可无奈的是中银已经把这块在香港闹市中心的地买了下来。
万科从中银大厦的设计看设计与设计管理
从中银大厦的设计看设计与设计管理2010年08月15日 20:50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
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
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
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
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 BAUM & BOL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
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
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
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论文之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内容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前者讲的是建筑的艺术性,后者描述的是建筑的技术性与历史性。
随着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力学及相关理论的发展,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在本质上有质的飞越,高层、环保节能、简约线条美等这些理念被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品香港中银大厦融合后现代主义的多种流派,又加之以中国传统古典元素,使之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翘楚,此篇文章对此精品进行解读,希望能从中获益。
关键词:香港中银大厦、现代建筑目录内容摘要 (I)1 香港中银大厦概述 (2)2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特点与风格 (4)2.1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特色 (4)2.1.1香港中银大厦建筑整体特色 (4)2.1.2香港中银大厦建筑内部特色 (5)2.2.3香港中银大厦外部建筑特色 (6)2.2.4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结构特色 (6)3我对香港中银大厦的感受与评价 (8)3.1集百家之大成,创建筑之先河 (8)3.2建筑材料的考究,光和影的灵动之美 (8)3.3建筑内部匠心独具,流光溢彩 (9)3.4 建筑的中国古典元素 (10)参考文献 (11)引言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点是讲建筑的艺术性;另一句是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这里是讲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这两点构成了建筑与建筑史的全部内容。
然而,现代建筑又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文明的缩影。
此文以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香港中银大厦为对象,对建筑进行了全方位赏析,剖析了现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贝聿铭的艺术风格,以及其为现代建筑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对香港中银大厦进行整体论述,了解大厦的基本情况,为后面的建筑赏析做铺垫。
第二章对香港中银大厦从整体、内部、外部、结构四方面来赏析建筑,建筑美的同时也包含结构之美。
第三章通过之前对香港中银大厦的分析与探讨,发表自己对此建筑的看法与总结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结合、光、影、空间三者的灵动结合。
1 香港中银大厦概述1.1 建筑概况香港中银大厦座落于香港维多利亚港附近,中环花园道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
11引用永久图片网1.2 建筑历史香港中银大厦由享誉盛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著名结构师Leslie E. Robertson担任结构设计。
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1985年4月破土动工,到1990年5月大厦正式开幕。
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Robertson向贝聿铭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撑体系”,此钢砼结构立体支撑体系,从而有效地改进了结构的性能。
22引用昵图网2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特点与风格2.1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特色香港中银大厦将中国传统意念与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结合起来。
建筑整体外观就像竹子一样,下粗上细,到一定高度变细一节。
节节高,步步高,暗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步步高升。
建筑物整体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撑体系”,此钢砼结构立体支撑体系,从而有效地改进了结构的性能。
为了强调这种结构同样具有美感,贝聿铭以白色来凸显对角线与每隔13层的水平桁架。
这样的建筑设计使整个建筑的重量份到四个角上,结构内部不再使用任何支撑物,达到节省钢材的目的。
这栋大楼比通常的大楼节省40%的钢材与1/4的焊接量。
32.1.1香港中银大厦建筑整体特色大楼地上70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
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为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
其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以平面为例,大楼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象徵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于银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
其建筑特点是将中国的传统建筑意念和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结合起来,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色彩。
这座大厦在建造时也是备受挫折。
迷信风水的香港人认为它是不吉之物,因为大厦尖削的外形像个三棱的刀,会切去阴阳之间微妙的平衡,殃及尖角对应的邻居,这引起了许多反对之声。
为此,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和贝聿铭花了很多时间与港英当局的有关部门交涉,终于使设计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最后,在这场暗含着两国、两个世界级大师的同城较量中,贝聿铭以完美的建筑造型,节省了1/3的钢材、造价比汇丰便宜几亿美元的业绩,占据了上风。
43引用百度百科4引用维基百科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
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建筑外部采用玻璃幕墙结构,玻璃幕墙有造价低廉、安装迅速、可回收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现代建筑中,也体现了建筑物本身的节能,再次凸显了设计者的环保意识。
但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操作时,工作台得由特别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大厦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连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一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护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师有责任藉着良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范。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墙楼层,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材,增强稳定的感觉,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相同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石柱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在巴黎的罗浮宫整建与北京香山饭店见到;第十七楼与七十楼的遮阳设施,同样地曾用在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与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大厦南大门两侧的灯座,使人想到了台中东海大学校区内的类似设计,这些“似曾相识”的建筑语汇与元素乃是经过历练的设计结晶,凡能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历久弥新的设计,这就是贝氏作品隽永的原因。
2.1.4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结构特色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撑体系”,此一混凝土--钢结构立体支撑体系,在改进结构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独到之处:1.采用几何不变的轴力代替几何可变的弯曲杆系,来抵抗水平荷载,更加经济有效。
2.利用多片平面支撑的组合,形成一个立体支撑体系,使立体支撑在承担全部水平荷载的同时,还承担了高楼的几乎全部的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立体支撑抵抗倾覆力矩的能力。
3.将抵抗倾覆力矩用的抗压和抗拉竖杆件,布置在建筑方形平面的四个角,从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时,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
4.利用立体支撑及各支撑平面内的钢柱和斜杆,将各楼层重力荷载传递至角柱,加大了楼层重力荷载作为抵抗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从而提高了作为平衡重的有效性。
曾经为香港设计中银大厦的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获美国政府颁发“史密斯松尼安古柏惠特全国设计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杰出成就。
贝聿铭将于本月10日前往白宫接受该奖项。
正因为贝聿铭匠心独具的结构设计,使香港中银大厦在同类建筑物中节省了1/3的钢材,又不失美观,实在是建筑历史上的神来之笔。
55引用百度百科3 我对香港中银大厦的感受与评价3.1集百家之大成,创建筑之先河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善于将建筑造型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用其简洁的建筑语言与园林、绿化形成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东西方建筑文化精神与造景思维有机融合,从而创作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香港中银大厦正是这种理念的集大成者。
首先建筑的整体外观类似竹子,从底往高逐渐变细,有节节高升之感,蕴意积极先上,象征着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与坚韧挺拔的民族气节,彰显了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3.2建筑材料的考究,光和影的灵动之美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亮点在于对于光与影组合上。
由于玻璃具有透明与反射的特点,阳光穿透玻璃材料直射到建筑物的内部,给建筑附上了灵动与温暖之感,所以香港中银大厦围护材料采用了玻璃材质,极大地解决了旧建筑物中由于障碍物的遮挡从而失去建筑物立体感的弊端。
香港中银大厦外部采用玻璃幕墙为围护材料,玻璃幕墙不仅造型简约、豪华、现代感强, 能反映周围的景色, 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而且将墙与窗合二为一,大大地减轻了建筑物的自重。
具有自重轻、装饰性强、便于安装施工等优点,玻璃幕墙作为建筑外墙装潢的镜面玻璃,它可吸收红外线,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降低室内温度。
它既能像镜子一样反射光线,又能像玻璃一样透过光线。
在光线的反射下,室内不受强光照射,视觉柔和。
由于自重轻,减轻了建筑物对结构上的要求,但玻璃幕墙需要定期清洗,造成很多麻烦。
贝聿铭考虑到这点,为业主减轻了不少麻烦。
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操作时,工作台得由特别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大厦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连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