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视遇上非遗

合集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创作——以《了不起的匠人》为例

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创作——以《了不起的匠人》为例

742020年第24期总第378期VIEW ON PUBLISHING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创作——以《了不起的匠人》为例文/何帅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同于有形的文化遗产,能够以真实的艺术形式存在于空间内,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愈发困难,越来越多的非遗在传承中失去了脉络,在时间长河的承袭中出现了断层,导致特色文化逐渐消失,这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是一笔无形且难以估值的损失。

而纪录片作为影视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纪录真实地呈现和表达了事物的本质,给非遗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近年来,多部纪录佳作受到观众热捧,以美食为主线的《舌尖上的中国》至今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纪录片,《大国崛起》《故宫》《传承》以其绝妙的拍摄技术,富有美感的画面聚集了大批忠实粉丝。

新媒体技术的成熟催生了纪录片新的传播模式——微纪录片。

《了不起的匠人》作为一部典型的微纪录片,就是在新媒体时代下根据短视频的兴起而发展出的新的纪录片形式,为非遗的保护、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一、非物质文化在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迭必然引起传播形式的改变,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受众的观念以及分众化传播的模式是信息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在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主要阵营的背景下,非遗题材的内容以其新兴之势在平台上焕发着魅力。

近年来,短视频依托移动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的升级而成为内容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各行业争相搭乘短视频的早班车。

非遗的传播利用短视频传播的优势,如定期举办非遗类的主题活动,实施非遗类的项目,并利用短视频对活动项目进行宣传。

传统媒体在非遗的传播上同样注入了很多精力,但由于局限性大且耗时耗力,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加上成本的限制,传统媒体传播的仅限于知名非遗文化,民间非遗正在不知不觉中淡出历史舞台。

短视频平台的出现及其背后庞大的视频用户群给非遗提供了新的传播空间,许多冷门的、边缘的非遗开始出现在观众眼前。

专题11 议论文阅读-【好题汇编】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北专用)含解析

专题11  议论文阅读-【好题汇编】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北专用)含解析

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北专用)专题11 议论文阅读(原卷版)【2023年湖北省恩施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让阅读为青春增色徐川①最是书香能致远。

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切实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

如何通过读书学习夯实基础、挺立脊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关乎个人成长成才,也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广大青少年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检视阅读成效以充实自我、提升本领、增长才干。

②激发阅读兴趣,厚实青春底气。

阅读是青少年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来源,也是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必由之路。

选一本好书入门,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唤醒阅读活力,让青少年愿意读、喜欢读、坚持读。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由阅读兴趣激发到阅读习惯养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一阵”到“学一生”,青少年才能在博览群书、日积月累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独立思考、创新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

③掌握阅读方法,点亮青春灯塔。

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阅读既要学会读“厚”,结合兴趣志向不断增加阅读量,争取广闻博览;也要学会读“薄”,把阅读所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要保持“挤劲”“钻劲”“韧劲”,在阅读中享受乐趣、感悟人生、获得成长,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至千里之远、成江海之大。

除了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阅历感悟,以阅读升华精神、濯净心灵。

④检视阅读成效,激扬青春风采。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传承人李旭一拨一扯,“声”入人心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传承人李旭一拨一扯,“声”入人心

97一拨一扯,“声”入人心一曲《荒野》,缓缓几下鼓声、打击乐声渐渐拉开序幕,紧随其后的,是一声声极富回响、短促又俏皮的金属声。

鼓声再起,金属声跳跃似地又随其后,忽而静止无声。

即刻鼓点更密、金属声急剧震荡,相互游弋间,吉他、口哨声、贝斯声铺陈而入,布衣乐队主唱吴宁越沙哑而充满野性的嗓音开始演唱……在这曲“好野”的音乐中,独特的金属声来自全国青联委员李旭所演奏的口弦。

这是李旭携口弦与宁夏本土音乐人的又一次合作。

作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传承人,李旭所走的似一条小径。

那条小径,曾经通往花园,却一度罕有人知。

口弦是世界最小乐器,在先秦文献中称为“簧”,多流行于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以及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当中,其他国家多个民族也会使用这类乐器。

口弦声常以综艺声效、游戏声效的形式出现,以乐器的方式,李旭说,近年来尽管关注度稍有增长,但依然比较冷门。

常见的口弦或竹制,或铁制,约两根手指大小,李旭常使用的板状口弦,形似一把可以握在手心的剑。

由于体量小、常常只有一根“弦”,因此只能发出基本的根音,以及泛音音阶。

弹奏时,一端含在口中,舌头的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传承人李旭:◎本刊记者 王碧清李旭在演奏口弦李旭外祖母安妮教授青年口弦技艺9899做了一些变化和设计。

一把小巧的竹口弦上,他镌刻出花纹,外观线条也做了些调整。

制作完成后,母亲说道:“不错。

”他感受到母亲的惊讶。

这年李旭14岁,这也是他第一次认认真真制作口弦。

如今回头再看,母亲仍认为那是一把很出色、独一无二的口弦。

从十多岁开始,到后来大学学习美术设计,李旭都没有放下口弦,渐渐掌握了不同口弦的弹奏与制作,也不断走向更多未知。

如果站在“世界性”维度口弦属于簧鸣类乐器,是当代许多乐器的鼻祖,在汉代时,曾有专门的机构叫鼓簧宫,专门为口弦演奏而设立。

作为许多乐器的发声器,口弦存在于口琴、风琴、巴乌……然而,在各类乐器不断演进过程中,口弦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一直保留最原始的形态,也因此,在最原始演奏下,口弦没有声调的变化,多作为节奏型乐器。

高考语文《修改病句》

高考语文《修改病句》

专题3:修改病句一、考纲分析《考试大纲》规定的六种语病,分别是:1.搭配不当2.成分残缺或赘余3.语序不当4.结构混乱5.不合逻辑6.表意不明(歧义),其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出现频率最高。

主要考察方式为病句的辨析,选择题,3分。

问题形式一般为“没有语病的一项是()”,要求学生能够找出四个选项中的三个有语病的句子,难度中等。

二、真题示例(2014年广东高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大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参考答案】C【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在“采集”前加“被”;B项,“在环境优先····写入法律”结构混乱。

D项,语序不当,“不仅是···还是···”表递进关系,应将“不仅是”和“还是”后面的内容调换,方能构成递进关系。

(2013年广东高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多部法律对惩治这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

B、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近日,广州地铁三号线再增加一列新车上线运营。

C、神木县属陕北黄土丘陵区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风沙草滩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短期内难以一时恢复。

D、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禁令关于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以控制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

电影活化音乐类非遗的路径及反思——以张艺谋电影为例

电影活化音乐类非遗的路径及反思——以张艺谋电影为例

2024非遗在被划分为“活态文化”之初①,便将活态作为其基本特点之一。

音乐类非遗作为其中的一种,兼具活态性的同时,更加具有音乐表现“主体内心世界里活生生的样子”[1]的特性。

因而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标”指向“生命力”[2],使其自身拥有“活态地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3]就显得极为重要。

张艺谋在其电影中不断加深着“对民族文化的强烈渲染”[4],形成极具东方特色的电影风格,通过对传统音乐形式与内容上的融合,在现实时空中赋予音乐类非遗新的“活”的意义,这是对现有电影活化音乐类非遗形式的具体化,研究其路径的形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一、电影活化音乐类非遗的路径探索音乐类非遗主要诉诸于听觉,电影却可以通过不同音画组合的方式,将音乐类非遗元素布局于整个电影的空间、叙事、审美之中,通过音乐这个媒介以其“非语言和非指称的地位,使它能够穿过所有要素的边界”为电影带去更多的可能[5],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能有效运用不同类型的音乐类非遗,形成了独特的视听联觉效果,为电影丰富视听感官的同时,更是对音乐类非遗活化的实践。

(一)视听空间:电影活化音乐类非遗的历史声景活态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激发文化自身的生命力,更需要在活态的时空中将其生命进行延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视听功能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将非遗置于活态文化空间加以呈现与表达”[6]。

当音乐类非遗从历史时空演变至今,其独特的历史感通过音乐可以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声音景象,当电影以视听联觉的方式对声音与画面的艺术序列进行重组与排列之时,就是现实时空下音乐类非遗的感官重塑及影像活化。

电影《英雄》(2004)中无名与长空对战的棋馆是导演生产的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之内,两位武功侠士需要在意念间进行对决。

除了电影中黑、白、灰三种主要色彩的运用,古琴曲便是这个神秘且悠远空间营造的主要手段。

电影中琴师神情镇定自若,琴声将听者带入一个无畏纷争的世界,随着背景音乐中雨点声的夹杂以及中国传统戏曲中一声声叫板声,电影中无【作者简介】 范艾婧,女,山西长治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天津美术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产业、艺术管理研究;秦 勇,男,辽宁营口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影视艺术、文化产业研究。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学生作文800字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学生作文800字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学生作文800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学生作文字篇1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它传承的精神和传播的文化是伟大的,值得我们发扬和传承下去。

我们现代人更应该通过正确的方法来理解和普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近年,社会上掀起了传统文化热。

名人讲论语,历史题材影视剧热播……都曾引起激烈的反响。

有人认为这对普及传统文化是好事,但也有人认为许多演讲并没有把握论语的本质;有的影视剧只为只为追求效果却不尊重历史……这样回望历史对普及传统文化并不见得是好事。

对此,接下来我就简单的谈一谈我的看法。

通过影视剧《名人讲论语》的播放,这种影视传播方式可以向广大人民大力普及传统文化。

现在已经很少在书本上花费时间,而是更倾向于影视剧,因为不看书对传统文化了解很浅,难以传承下去,但通过影视剧来了解了传统文化,因此通过影视剧来传播传统文化,可以向广大人民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使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来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展现中国的历史和塑造青年学子的精神格局和胸襟气魄。

万事并不可能十全十美,这种影视剧传播也有两个坏的方面,那就是许多演讲没有把握《论语》的本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要普及,还要让人懂得其中的本质。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古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证明儒家思想自古以来就被推崇,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而《论语》对广大的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

能体会其中的本质从而能让广大的青少年和人民传承下去,通过影视剧来传播普及传统文化美中不足,有的影视剧只为追求效果而不尊重历史,篡改历史,这不仅起不到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中国的历史,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越走越偏,从而脱离了传统的轨迹。

传播与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驱动力,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它们既可能水乳交融,也可能冲突碰撞。

文化是多元的,不用说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之间,即使在同一文化内部,也有不同的亚文化圈。

传统戏曲类非遗短视频传播特色分析

传统戏曲类非遗短视频传播特色分析

传统戏曲类非遗短视频传播特色分析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戏曲”为地方戏曲的传承提供了新契机。

而戏曲与短视频的结合是中华戏曲艺术网络传播的现代化、数字化体现,在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赋能之下,推动民众积极参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活动。

[1]作为“非遗”的传统戏剧是在历史上产生,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代言体表演艺术形式,既包括民间小戏,如北方二人转、湖南花鼓戏、贵州花灯戏等,也包括在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戏剧形式,如京剧、评剧、昆曲等代表性剧种。

相对于数目有限、保存尚好的大型戏剧而言,数目庞大但已处濒危状态的民间小戏,更应成为“非遗”保护的重点。

[2]戏曲与短视频的深度融合是在2018年,比如抖音发起了有关传统文化类的短视频话题,近18万人参与了戏曲类话题挑战,此类视频的播放量超过了12亿。

除了京剧拥有较高的热度外,其他一些传统戏曲的短视频也在抖音上得到广泛传播。

抖音2019年1月29日发布的《2018抖音大数据报告》表明,湖南花鼓戏的播放量在地方戏曲中排名第四。

本文选取抖音平台上的花鼓戏短视频进行定量统计和个案分析,从花鼓戏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策略等方面分析湖南花鼓戏短视频的传播特色。

本文统计时限选定在2020年9月—2021年3月,在抖音上通过关键词“湖南花鼓戏”搜索,在筛选框内选择“综合排序”及“半年内”选项,共选取抖音平台上47个有关湖南花鼓戏的短视频进行分析。

综合排序是抖音平台根据视频播放量、热度、点赞数等进行综合考量的一种排序方式。

笔者在筛选过程中将视频的点赞量、评论量和转发量作为效果指标,将短视频的时间长度、内容主题、内容生产发布主体等三项数据作为形式指标,对湖南花鼓戏的短视频进行了综合分析。

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差异大在短视频平台上,戏曲艺术的观演双方,戏曲从业者和戏曲爱好者被赋予了对等的传播话语权。

笔者将戏曲从业者称为专业组,戏曲爱好者称为非专业组,对筛选出的47个花鼓戏短视频样本进行传播主体归类分析,发现传播主体多元化,不同主体的传播内容也有较大差异。

非遗传承技艺范文第9篇 (2)

非遗传承技艺范文第9篇 (2)

非遗传承技艺范文第9篇【关键词】纪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精神自2011年起,百集纪录片《非遗传人·在中国》在面向全球华人观众的香港卫视以周播栏目形式连续两年播出,创造了该台纪录片栏目的最好收视纪录。

作为一部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纪录片,《非遗传人·在中国》以100集的规模效应在传媒界和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2013年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中荣获纪实类一等奖。

节目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创作者们对于纪录片纪实风格的不懈遵守和对视听艺术追求的精益求精;同时,更难得可贵的是,创作者们站在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时间链条上,用一个个或闻名天下、或深埋民间、或口传身授、或浮沉百年的文明星火,点燃一个个普通生命的不普通光芒,照耀着传承人在生命历程中对“非遗”文化的执着热爱和纯真守望,话语真实,情感浓烈。

节目避开为“呈现”而“纪录”的常态表达,在呈现精彩“手艺”的基础上,赋予内容更多的是人物在“守艺”中的命运和情感。

是一部充满人文礼赞的影视纪录作品,以影像的名义还原了纪录片对人文追溯的责任和力量。

一、《非遗传人·在中国》的纪录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血脉中流淌着的“活物质”,传递着民族基因的原始信息和繁衍进化的时代烙印,是不可遗忘的民族记忆,也是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

然而,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无人可传的尴尬局面,甚至走到了消亡的境地。

在东北大兴安岭的群山之中,打猎和制作皮货曾经是鄂伦春族人的绝活,但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如今还擅长传统狍皮活的是3位70岁以上的老人,而真正还能穿针引线的只有74岁的葛长云一人;在四川西部的羌寨里,曾经悠扬了千年的羌笛,如今只有78岁的龚代仁还会偶尔吹给小外孙听。

在无锡惠山的泥人雕塑厂里,73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渝湘涟,如今一直过着退而不休的生活,原因就在于还没有找到真正能够脚踏实地在这里捏泥人的好徒弟;在著名的艺术之乡——安徽黄山歙县,虽然这几年歙砚市场行情见涨,但是真正按照传统手工打造砚台的师傅却寥寥无几……正如云南西双版纳州文化馆馆长段其儒在接受采访时说:民间手工艺在地域上、在经济上以及在社会地位上,一度被市场经济边缘化,导致了很多民间手工艺者的流失;再加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过度轻视,造就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缺席。

数字影像艺术对非遗的现代传承作用与途径研究

数字影像艺术对非遗的现代传承作用与途径研究

天工|2023年第34期[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非遗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以及传承的重要内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我国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部署。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技术以及数字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不少成就。

我国数字影像艺术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非遗现代传承的重要研究,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与现代传播手段的不断融合建设,形成更具魅力的文化传播形式。

通过思考数字影像艺术的技艺手段,探究数字时代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新方式,以此让更多非遗进入大众视野,聚集更大的保护力量。

[关键词]数字影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承[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4-0064-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晓婷.数字影像艺术对非遗的现代传承作用与途径研究[J].天工,2023(34):64-66.王晓婷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影像艺术对非遗的现代传承作用与途径研究作者简介:王晓婷(1992—),女,汉族,浙江金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

非遗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重要的文化建设内容,也是重要的民族精神传承载体。

非遗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断传播逐渐留存下来,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与精神依托。

当前社会背景下各种思想不断交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非遗正在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怎样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改变非遗的生存状态,有效保护面临消失危机的非遗成为目前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研究内容。

数字技术与现代传播手段可以打造更加立体、现代、直观的非遗影像,使其得以广泛传播。

一、数字影像艺术下非遗传承的特征数字化影像手段可以通过高效灵活的记录方式为非遗带来新的传承途径。

影像记录的方式以数字化手段为基础,将非遗以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了解,提高传承效果。

数字影像的非遗保护具有以下特性。

《2024年电影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优势》范文

《2024年电影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优势》范文

《电影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优势》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媒介优势的角度,探讨电影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

二、电影媒介的优势1. 视听冲击力强电影以影像、声音、色彩等多种形式呈现,具有极强的视听冲击力。

通过电影,非遗的独特魅力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非遗文化更加生动、形象。

2. 传播范围广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

通过电影院、电视、网络等渠道,电影可以将非遗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全球范围,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3. 情感共鸣效果好电影可以通过情节、人物、情感等元素,使观众产生共鸣,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情感共鸣效果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4. 多元化呈现方式电影可以通过纪录片、故事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非遗文化,使非遗的传承和传播更加多元化、立体化。

这有助于让观众从不同角度了解非遗文化,增强对非遗的认知和理解。

三、电影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案例以某地非遗项目“皮影戏”为例,通过电影的传播,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承。

电影制作团队拍摄了关于皮影戏的纪录片,详细介绍了皮影戏的历史、制作工艺、表演技巧等,通过电影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了皮影戏的魅力。

同时,电影还通过故事片的形式,将皮影戏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使皮影戏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电影在非遗传播中的实践意义电影在非遗传播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首先,电影可以帮助非遗文化走出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其次,电影可以通过情感共鸣效果,增强观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电影的多元化呈现方式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

《2024年电影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优势》范文

《2024年电影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优势》范文

《电影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优势》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瑰宝,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传媒的崛起,非遗的传播与保护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其在非遗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电影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媒介优势。

二、电影传播非遗的媒介优势1. 视听结合,生动形象电影以影像、声音、色彩等多种元素,将非遗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直观地了解非遗的内涵和价值,加深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电影还可以通过镜头语言,展示非遗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使非遗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2. 传播范围广,受众群体大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传播范围广,受众群体大。

通过院线、网络等渠道,电影可以将非遗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

这不仅可以提高非遗的知名度,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3. 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同时,电影也可以通过讲述非遗的故事,传递非遗的价值和意义,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通过观赏电影,观众可以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了解非遗的知识和文化内涵,增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4. 互动性强,易于引发共鸣电影可以通过镜头语言和情节设计,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了解非遗的背后故事和文化内涵,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电影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与观众进行互动,收集观众的反馈和建议,进一步推动非遗的传播和保护。

三、案例分析以电影《xx》为例,该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非遗传承的故事,将某项非遗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该片在国内外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使更多人了解了这项非遗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该片还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与观众进行互动,收集观众的反馈和建议,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结论综上所述,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诸多优势。

非遗印象——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为例

非遗印象——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为例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5非遗印象——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为例文/黄渝娇摘要:此次非遗影像展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举行,活动时间为6月7号—10号四天。

非遗影像展的活动主要分论坛和观影两部分。

文章以作者直接参与各项活动的学习者角度,描述现代非遗在影像方面的具体呈现。

从影像展出情况、学术活动情况、观影活动情况三大部分分析现代非遗保护的影像传播方式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非遗影像展;学术论坛;非遗保护文化遗产日为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而2019年的文化遗产日则为6月8号。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是第二届,本届非遗影像展的主题为“非遗影像 中国实践”。

非遗影像展活动的举办目的是通过集中展映已出版、播出、公映的非遗影像作品,展示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实践经验,提高非遗的可见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推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进人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的形成。

本届非遗影像展共征集到260部作品,较上届有所增长。

集中展映影视作品的同时进行学术座谈会,各领域专家围绕“从文本到影像——当下口头传统类非遗项目的保存与研究”、“节日民俗事象的影像诠释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传播”三大主题展开学术研讨。

非遗影像展中的影视作品笔者未能尽数观赏,因此仅能以已观看的影片情况为例进行论述。

学术活动情况则以8、9两日的情况为主,对学术讲座进行概述。

1 非遗展影像介绍非遗展影像介绍分为三部分:展出影片的分类、展出影片的名称、展出影片的团队。

展出影片的单元分类是根据影片的评级、创作人以及地域来分,我认为它们分别代表着此次非遗展要展现的五星(重要)内容和影片创新制作以及主办方的宣传意志。

而这样的分类存在一定的重合,所以下文只提及本次非遗展的五星内容。

松山水酒——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纪录片制片实践

松山水酒——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纪录片制片实践

·非遗传承·松山水酒于2018年被评为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产地为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圳上镇黎明村。

该酒采用古法酿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经济价值。

主创团队拍摄制作了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松山水酒》纪录片,旨在记录松山水酒的制作过程。

通过积极传播发扬松山水酒文化,以期形成品牌效应,进而带动新化水酒产业的发展。

在选定课题、筹备论证、实景拍摄、后期制作等过程中,主创人员发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优势,拍摄过程中紧跟新时代、新媒体、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全方位地记录了松山水酒的酿造过程。

本次纪录片的创作,可以丰富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资料,对松山水酒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设计背景■选题来源与背景我国政府一向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积极的立场,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民间抢救和发掘具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还特别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团队选择拍摄制作了《娄底市非遗项目松山水酒》纪录片,积极传播发扬松山水酒文化,以期形成品牌效应,进而带动新化水酒产业的发展。

为了追溯湖南娄底新化水酒文化的历史探源和特色,主创团队以结合新媒体多元化传媒的方式,助力宣传和弘扬新化水酒文化。

松山酒厂地处位置偏僻,传播力不足。

借此拍摄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让大众熟知并了解松山水酒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增加投资者或合作者的好感和信心。

当下,网络信息呈爆炸性的蔓延,非遗借助自媒体进行宣传。

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欢非遗,松山水酒针对年轻人的口味也酿制造出了符合年轻一代的水酒。

松山水酒与时俱进不止停留在老一代的思想上,使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

同时,新化水酒传统拍摄项目将充分发挥数字影像的特性,旨在引导大众意识到,数字媒体在新时代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

■研究意义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种崭新通字存储、信息检索、虚拟现实、可视化展示以及数字媒体等技术保存、再现、传播和开发各国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标志之一。

热门影视剧中的优质素材(一)

热门影视剧中的优质素材(一)

一、电影《长安三万里》影片以李白和高适的友情为主线,通过大唐诗人们互相交错的人生和创作轨迹,展现了一幅贯穿大唐三十多年盛极而衰的历史画卷。

视角一:传统文化获得“新生”源于守正创新。

近年来,从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到舞蹈《只此青绿》,再到将宋词与戏曲巧妙融合的热门歌曲《光亮》,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正在“时尚变装”中加速“破圈”。

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能够获得“新生”?这背后的成功密码,正是在守正创新中,找到了时代化的惊艳表达。

视角二:吸收传统文化,诗歌是必不可少的载体。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情感的丰富越来越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

诗,惟其被感知,才成为诗。

如果没有,那只是冷冰冰的排列组合罢了。

不管是通过动画、飞花令还是其他方法,我们都是在借此破除那块玻璃,让每一首诗陪伴生长。

视角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长安”代表的是高适、李白等诗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是他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他们都有着为国报效的大志向,但也都遇到了种种挫折坎坷,现实的残酷更加折射出他们坚持理想的执着。

如果说千百年来,变的是时代洪流,变的是岁月蹉跎,那么不变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愧于天地的精神。

这种精神可以跨越时间,跨越每一个历史、当下和未来。

我们以诗为径,与千年前的诗人们同频共振,感受到他们身上一直闪耀的中国文化之光。

视角四:体会电影里的人生百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李白遭遇的挫折和困顿、高适在生活中的处处碰壁、杜甫的怀才不遇,让我们从遥远的历史中跳脱出来,用他们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

我们看到的既是他的传奇故事、历史浪潮的难以预料,更有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的理解。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热门影视剧中的优质素材(一)□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李凤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需要素材的支撑,缺少了素材,写作也就无从下笔。

虚拟在场手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中的场景建构

虚拟在场手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中的场景建构

|RADIO &TV JOURNAL 2021.2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陷入困境的当下,现代互联网技术造就了一些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新方式,打破了非遗保护与传承和现代化传播之间的界限,短视频就是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新方式之一。

手艺类非遗短视频打破了非遗传统的传播模式,建构了非遗线上展示空间。

通过短视频展示非遗手艺,让手艺被更广泛地“看见”,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使非遗“碎片化”“场景化”传播,与观者在虚拟空间中互动,对非遗传播具有潜移默化之功,从而有效解决非遗手艺的当代存续问题,提升我国手艺类非遗的当代活力。

一、历久弥新:短视频与手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数字化时代下,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在多样化、碎片化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人们逐步走向“数字化生存”,即生活场景网络化、虚拟化,人们生活、学习、交流等生存活动不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数字化媒介也改变了非遗手艺传播的路径,给非遗的展示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无限的空间,使其传播不再受时空制约。

(一)手艺类非遗短视频手艺指手艺人用双手对材料进行处理,手艺类非遗指目前在我国非遗名录中分类为传统技艺的50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含制陶、织造、染造、营造、锻造、酿造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传播方式大都为口耳相授、世代传承。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诉求,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手艺难以抵御规模化生产的冲击,一刀一凿的工匠精神逐渐被人们所忽视,传播现状堪忧。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非遗保护工作者开始运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数字化手段对非遗进行记录。

而短视频属于数字化影像传播方式中的一种,是移动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本创作方式。

2017年,短视频开始兴起。

凭借具有视觉性的画面,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

根据CNNIC 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网民整体的94.5%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影中的运用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以《百鸟朝凤》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影中的运用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以《百鸟朝凤》为例

歌海2017年第3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影中的运用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以《百鸟朝凤》为例●徐金龙汪泽琪[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我国强调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应逐步适应消费模式的转型。

文化创意产业之路成为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好的方式。

以往,中国的非遗文化资源常被国外用来创造影视产品,如今,我们自身也意识到了运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并以影片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眼前。

《百鸟朝凤》就是非遗影片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这部影片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种种普遍性问题。

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将会对我国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百鸟朝凤》;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点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文化软实力,都是无形的,要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要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使它们得到广泛的传播。

21世纪,信息的传播已经不是难事,但并不是随便哪一个信息都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期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它迅速的淘汰和消亡,但同时也是机遇,只要我们抓住了民族文化的“核”,并赋予它新的形式,就能使它重新充满活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逐步适应消费模式的转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世界遗产”来说的。

早在2003年,联合国就签订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在我国,像古代歌谣、神话、民间技艺等无形文化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截至2015年底,全世界274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中国有38项,其中7项列入急需保护名录,是目前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在中国已经被重视并且有所行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它对于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要进行技术上的保护,而是要把它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作为一次积极自觉的文化复兴活动。

寻找现代工匠6——赵振刚:遇见匠心遇见你

寻找现代工匠6——赵振刚:遇见匠心遇见你

寻找现代工匠6——赵振刚:遇见匠心遇见你
张小妹
【期刊名称】《现代苏州》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85后的他,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要靠实力说话。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他是一位有口皆碑的好导师;在自己的研究岗位上,他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好员工。

他是赵振刚,身体力行地诠释,什么是“最美工匠”。

淡泊名利,追逐梦想2009年,研究生毕业的赵振刚,走了一条跟大多数不同的道路,到中国科大苏州研究院继续做科研。

他告诉记者:“我喜欢做研究,学生时代就沉迷于课题开发。

研究院相对企业来说,有自己的选择课题的自由。

”赵振刚喜欢研究院相对安静和自由的工作,他不希望自己局限在某个企业的某一个岗位上,多方尝试才更具有挑战性。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张小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J], 黄印武
2.赵卉"翻转"的意义r——读《翻转,遇见如梦的美好》有感 [J], 金陵
3.当非遗遇见影视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J], 苗雨
4.古诗词单元学习:是寻找答案,还是遇见更开放的可能?——以《诗经·氓》单篇教学实践为例 [J], 邱明峰
5.潮州“非遗”那些事当匠心的潮,遇见工艺的旧 [J], 肖岳山;李艺爽(图);Yoki黄元琪(图);老山货(图);城市穿梭客(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影视遇上非遗

当影视遇上非遗

当影视遇上非遗
胡静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
【年(卷),期】2016(0)8
【摘要】这个夏天,《大鱼海棠》这部号称十二年磨一剑的国产动画片终于出炉,在毁誉参半的评价声中,票房一路飙升。

在这里,我们要说的不是它唯美的画面,也不是不太丰满的人物、断片式的故事情节,而是那有梦一样神秘感的神之围楼——其原型就是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东南客家围屋,这种围屋的营造技艺是我
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胡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当“非遗”遇上“非遗”——以《白蛇惊变》舞台音乐剧为例谈非遗手工艺跨界当代舞美设计的价值
2.当非遗遇上抖音
3.论地方非遗文化的影视传播策略——以《渭南市百集非遗电视系列片》为例
4.当非遗遇上非遗--访"看青浦,画青浦"非遗
项目水印版画创作活动策划人姚美凤、美术教师吴迪5.红色文化遇上"非遗"
剪纸,更显魅力!
——艺术家刘立宏作品欣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挑战与机遇报告

非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挑战与机遇报告

非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挑战与机遇报告非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挑战与机遇报告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面临了许多挑战与机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No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们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就非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问题,探讨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一、非遗文化的创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而言,创新可以为传统技艺赋予新的内涵,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首先,在文化素材的创新方面,非遗文化可以通过融入当代元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

例如,在传统的剪纸艺术中加入了现代科技,通过电脑辅助设计和激光切割等技术,使得剪纸艺术既保留了传统的技法和图案,又具有了现代的表现方式,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其次,非遗文化的创新还可以通过创新的表现形式来实现。

传统的非遗技艺往往被视为古板和陈旧,难以吸引新一代的接受和参与。

因此,利用新的媒介和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演绎和呈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非常重要。

例如,通过影视剧、网络直播等现代媒体的形式,可以将非遗技艺生动地展示出来,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

再次,非遗文化创新还包括创新的产业模式。

传统的非遗技艺往往只是个别手工艺人的传统继承,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

因此,通过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相结合,形成新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例如,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非遗技艺进行线上销售和推广,拓宽市场渠道,提升非遗技艺的价值和影响力。

二、非遗文化的传承非遗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要将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需要有相应的传承机制和方法。

首先,传承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通过设立专门的非遗传承机构或项目,制定详细的传承计划和目标,并将其纳入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以便给予非遗文化必要的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

高考作文素材热点话题精选时评非遗记录、冰雪产业、元宇宙

高考作文素材热点话题精选时评非遗记录、冰雪产业、元宇宙

高考作文素材热点话题精选时评非遗记录、冰雪产业、元宇宙在光影中感受非遗魅力尹双红(2022年02月23日)通过纪录片的艺术性再现,我们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婉丽妩媚的昆曲,到高亢嘹亮的唢呐;从巧夺天工的刺绣,到璀璨艳丽的唐卡……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如何让深藏于乡野阡陌、都市街巷的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如何让浸润着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艺、民俗艺术焕发新的光彩?近年来,非遗与纪录片的相遇,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

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必要手段,非遗技艺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现象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全新视角走进故宫,通过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带领人们了解故宫博物院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把镜头对准匠人们的手艺生活,用贴近年轻人的创新表达,展现精妙技艺背后的情怀与故事、审美与文化;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从琳琅满目的苏州传统工艺门类中,选取蚕桑丝织、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等非遗项目,展示古老技艺的工艺之美、匠心之巧……通过纪录片的艺术性再现,我们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深深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而传统,有些还有着较高的门槛,大众要深入了解并不容易,而纪录片恰恰可以充当人们走近非遗的“桥梁”。

最初,田野考察中拍摄影像的目的,主要是做好非遗的记录和留存工作,侧重真实性、准确性。

而面向大众的影视纪录作品,在真实记录非遗技艺的同时,还努力追求镜头美、语言美、叙事美,以期给观众带来人文精神和审美体验的双重享受,也因此被寄予了更多传播、普及非遗的期待。

如今,从走进院线的电影,到在网络上火热的微视频,越来越多非遗题材纪录片逐渐打破“小众”“冷门”的标签,走进大众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影视遇上非遗
作者:胡静
来源:《中国西部》2016年第08期
这个夏天,《大鱼海棠》这部号称十二年磨一剑的国产动画片终于出炉,在毁誉参半的评价声中,票房一路飙升。

在这里,我们要说的不是它唯美的画面,也不是不太丰满的人物、断片式的故事情节,而是那有梦一样神秘感的神之围楼——其原型就是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东南客家围屋,这种围屋的营造技艺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大鱼海棠》的热映,神秘而气势恢宏的围屋深入千万观众的心中。

当电影、电视遇上非遗,影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会有怎样的作用,非遗对电影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本刊记者采访了业界的专家学者、资深影视人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听听他们怎么说。

李明泉〡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电影是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

电影以非遗作为题材或在故事情节中表现非遗的某一事象,既能拓展电影的题材领域,又能体现故事的厚重历史文化,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非遗魅力,让观众了解熟悉非遗与人的内在联系。

如影片《刘三姐》《红高粱》《百鸟朝凤》等,深受观众欢迎,是电影与非遗结合的典范。

李康生〡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导演,四川传媒学院电影艺术总监、教授
非遗之所以要保护,就是说其生命力出现了问题。

要保护和传承非遗,不能用市场的方式来做。

如果能用市场的方式来做,就不用强调保护了。

我们对非遗的保护行为应该是事业性的,如果走商业的路子,拍成非遗题材的故事片在电影院里放映,可能没多少人愿意买票去看。

故事片是讲故事,是虚构的,是要走市场,要讲票房的,与非遗保护的道路刚好是背离的。

但是,如果把非遗拍成纪录片在电视台纪录频道免费播出,就会有特定的人群去看,就能起到传播、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比如,浙江卫视拍的《南宋》《西湖》就拍得很好。

还有,央视拍的《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也很高,但如果把它拍成电影到电影院里放映,又有多少人会买票去看呢?
我以往拍的电影里没有涉及非遗。

20世纪90年代,知名导演吴天明曾经以川剧变脸艺人为题材拍了一部故事片《变脸》,电影虽然艺术上不错,但在市场上却并不“火”,所以要靠它对非遗起到多大的保护和传承作用,不可能。

把非遗融入故事片中,我觉得很难,这种电影往往就成了艺术电影、文艺电影,曲高和寡,往往票房不会太高。

比如,日本的纹身、茶道等传统文化,也有拍成电影的,但绝对不是流行的商业电影。

比如,把茶具洗好摆出来就能摆半个小时,谁有耐心去看呢?
尽管有很多人想把非遗和商业片嫁接起来,但是至今没有看到成功的案例。

我自己是搞创作的,也觉得这种嫁接不太可能。

因为创作的核心是人物,而不是一门“手艺”,我们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觉得要拍非遗还是要拍成专题纪录片。

既然是非遗,既然它已经处于灭绝的边缘,就说明它的传播性是有限的。

指望用电影包装一下就能大幅扩大传播面?不太可能。

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声唱法很高雅,但在很多商业演唱会上都不见其踪影。

而流行歌曲不需要包装,在卡拉OK随便唱,在家里也可张口就来,在大街小巷更是随处可闻,生命力旺盛得很。

同样的道理,我们把古琴和吉他作个对比。

想要人人都来了解、熟悉古琴,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流浪歌手抱一把吉他可以边走边唱,到处都能找到施展的场地。

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包装的,有些东西是包装不起来的。

非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沉淀,要把它保存下来,更需要沉下心来。

但商业片是一种投资行为,图的是利润,追求快餐式消费,容不得沉淀。

再举个例子,现在真正地道的川菜还有多少?很多地道的川菜只在苍蝇馆子里、乡坝里才有,就是因为其具有大众性,使用的原材料价值不高,不是山珍海味,利润也不高,卖不起高价,进不了高档酒楼。

于是就有了“改良”川菜的说法,动不动就一钵一盆的,价格倒是上去了,还是原来的川菜吗?商业化的营运,对文化传承就是一种摧毁,它靠迎合人的一种欲望、一种最强烈最直接的欲望来获取利益。

所以想用商业营运的模式达到保护非遗传承的目的我认为是不大可能的。

王蜀灵〡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峨眉电影集团影视管理部主任
从市场化的角度看,非遗与电影结合的成功案例不是很多,经济效益也不突出,当然不排除哪一部非遗题材的电影突然火一下。

但总的来说,在目前电影市场娱乐至上的环境下,非遗题材的影片经济效益不是太好。

我们曾经想以四川非常有名的三星堆为题材拍一部电影,结合穿越、科幻等多种商业元素,感觉应该能拍出一部既有一定社会效益又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影片。

但最终考虑到现在电影受众多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这部分人或许大多并不知道三星堆文化是什么。

综合电影成片的传播、影响力和受众面,我们暂停了该项目。

在当前的信息碎片化时代,我国的年轻人消费的多是快餐文化,很多人并不太热衷于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对相关题材的影片兴趣不大。

比如以云南赶花街为题材拍摄的一部影片,作为一部高雅的艺术片,观众并不太感兴趣,票房就很低。

在十多年前,我曾组织拍摄过一部由点击率很高的网络小说改编的剧情片《踩桥》,影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县雎水春社踩桥”为背景,展现两代人感情、价值观冲突和理解之后的和谐包容,极力表现“踩桥”这一古老民俗活动的恢宏和壮观,并表达了和谐社会人们真挚朴实的情感依托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那是一部IP电影,聚集了大量的粉丝。

但是,该片上映后票房表现一般,虽然没有亏损,但影响力也不大。

同样,在观看中国有关历史题材的电影时,外国观众因不具备相关背景知识,不清楚来龙去脉,就不太容易看懂,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在国内市场火爆的影片不容易走出去,拿到北美、欧洲放映票房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吧。

我认为,非遗类题材更适合与电视相结合。

电影受时间限制,只有两个小时左右,不可能把历史背景等交代得非常详细,它更多的是带给观众视听艺术的感受。

相反,电视不受篇幅限制,可以慢慢把非遗、把历史文化的东西娓娓道来,讲透彻,讲细致。

非遗与电视结合,以电视纪录片乃至电视剧的形式展现出来,可行性更高。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传承》《留住手艺》等电视纪录片的成功就是例子。

非遗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从中挖掘出好的题材。

20世纪中叶上映的《五朵金花》《刘三姐》《阿诗玛》等深受当时观众喜爱的电影,其中都融入了非遗元素,也起到了传播和助力传承的作用。

但是,现在的电影市场环境变了,观众的观念也变了,非遗与电影的结合要根据现在的情况来考虑,需要进一步在受众层面加强市场与文化的引导。

我们四川也有许多灿烂的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三星堆、三国文化、蜀锦等,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目前,我们正设想把三国文化和高科技融合在一起拍一部电影。

但这种策划总的来说不是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而是站在市场化的角度来考虑的。

如果条件成熟,我们将寻找对三国文化比较有兴趣的投资方,但是不是要把非遗与电影结合起来、怎样结合还要探讨。

李波生〡江西省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脱胎漆艺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

脱胎漆器造型典雅大方、质地轻巧、色泽光亮,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列为“中华三宝”。

江西省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波生说,他父亲是当地漆器厂的美术设计师,他从17岁起就开始跟着父亲学画画,到车间跟师傅学习制作。

从此,设计制作漆器便成了他一生的职业。

但是,李波生对这项技艺的传承颇为担忧,他说,现在愿意进入漆艺行业的人不多,主要是因为脱胎漆器制作繁琐、技术难度高、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不高。

“现在我把这项技艺传承给弟弟、弟媳、侄子,让他们把眼光放远一点,这是传统文化,是现在的高科技不能替代的,前面肯定有曙光的。

在目前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可以里外都做,既可以做脱胎漆器的创作,也可以在外面接活做油漆工作。


“去年,央视到我们这里来拍脱胎漆器制作技艺的纪录片,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每个步骤展示出来,作为远程授课教材。

”李波生说,“脱胎漆器制作技艺上央视,大家感觉国家对此很重视,有助于提高藏家的兴趣,对这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有推动作用。


宋水仙〡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马尾绣是我们水族独特的绣法,特点就是用马尾来绣花。

马尾绣已经传承两千多年,最初是用在背带、尖尖鞋和帽子上。

以前,马尾绣可是地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宋水仙说,她六七岁就跟着妈妈学马尾绣,已经绣了四十多年。

2006年,宋水仙在三都县城开办了全县第一家马尾绣工艺品店。

近年来,有不少影视摄制组到宋水仙家取景拍片。

“央视《指尖上的中国》到我家拍过,拍刺绣的流程、手法,还有我家的马尾绣成品。

”宋水仙说,“前几年,以水族马尾绣为题材的电影《姑鲁之恋》拍摄时用了我家的马尾绣绣片和服装做道具。

另外还有一部电影《山那边有匹马》也用了我家的马尾绣绣片、包包、烟斗等做道具。

电影电视拍了马尾绣之后应该对马尾绣的传承和保护起到推动作用,但见效没那么快,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对马尾绣的传承有信心,我带徒弟带了二十多年。

”宋水仙说,“以前我做旅游产品,卖自家做的绣片,现在跟大公司合作,要召集本地的绣娘做一些艺术品和旅游产品,我负责监制。


现在,在宋水仙的带动下,三都县不少绣娘也开起了公司,制作、销售马尾绣。

(责任编辑/凌云设计/毛艳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