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当代反思及其启示_基于人类主体视角_朱世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32009 (总第193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Serial N o.193
经济学的当代反思及其启示Ξ
———基于人类主体视角
朱世陆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对经济学理论适时进行必要的反思始终是这门学科进步的一大动力。从人类主体视角来看,当代西方经济学存在假设狭隘、将人物化等缺陷,导致其对劳动者关注不足,在制定经济
政策和调节社会矛盾方面有极大的阶级局限性。就其基本倾向而言,这是一种要物而不要人的经
济学。而经典马克思注意政治经济学坚持从人类主体,特别是从普通劳动者立场看待社会经济发
展,是人和物兼备的经济学理论。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应更加重视从人类自身发展,
特别是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类主体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9)03-0041-07
引 言
对经济学理论适时进行必要的反思始终是这门学科进步的一大动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结果,凯恩斯主义也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反思的产物。20世纪下半叶以来,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思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值得总结。本文以当代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反思为背景,探索从人类主体角度来认识当代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而初步探讨如何从人类主体角度来重构经济学。
为什么必须直接从人类主体的角度来理解和反思当前经济学理论?这是因为,我们要探讨经济学和经济学改革,首先就要明确经济学所服务的对象即人类自身的特性和要求,特别是人类文明的一般特性。根据当前对人类文明特性的一些公认理解和社会主义基本使命的强调,人类文明的独特性,既来源于人类自身的独特性,也来源于人类社会性进化能力,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合作的提高和文明的累积性传递。任何想要更好生存和发展的人都离不开社会,但与此同时,文明发展的基石始终是具有独立地位、独特创造力和特别追求的个人,始终是具有主人翁地位的个人。
Ξ收稿日期:2008-10-12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跨国公司在闽研发机构与本土互动的机制和模式研究”(2008B2079)
作者简介:朱世陆,男,安徽六安人,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讲师,经济学博士。
社会主义理论的兴起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是在各自的时空背景下,对人类文明独特性的探索性回应,目的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此而言,尊重人类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宗旨和最高价值追求。(薛德震,2008;俞可平,2008)《共产党宣言》说,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宗旨为马克思恩格斯终生坚守不渝。(薛德震,2008)如此,我们才可以说“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始终是社会主义的崇高使命。因此,从人类主体的角度来反思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得失,探讨建立维护和发展人类主体地位的经济学,是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必然要求。
一、对当代主流西方经济学的反思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凯恩斯主义发展而来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占据学术主导地位。当前这一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学生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学重点或焦点是研究资源配置效率,并兼顾社会公平的一门学科。(2000:10-13)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其他流派,如新兴古典学派、产权学派、制度学派、公共选择派、家庭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信息论和博弈论等,在论及社会分工、经济制度、产权、政府功能、企业和家庭等各类组织,一般都按照这种资源最优选择模式来进行。按照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的说法,经济学就是通过最优决策论析人的自利行为及其社会影响等。(1988:5-7)因此,当代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侧重于从物的角度,以市场交易的成本收益方式来研究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崇尚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并辅以必要的政府调控。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是由重商主义发展变化而来,期间历经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理论体系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它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结果,一般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利益。(韦伯,2002:166-167、173;蒋自强、张旭昆,1996:《前言》第8页)恰如著名学者胡培兆所说:“亚当・斯密以来200多年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无不以富国裕民为论旨,只是表述上有差异……资产阶级就是致富阶级,他们的经济学就是典型的致富经济学”。(2006:14)所以,这种理论重视从生产力发展和利益博弈角度理解社会制度及其变迁,对理解资本主义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社会对生产力的重视和社会关系的调整有很大的价值,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由于日趋偏重精致化的形式主义,特别是日益偏重对效率的追求或对物质的关注而强调生产力发展,把人与物的作用等同起来,相对忽视了人类所独具的主体性地位和由人组成的社会制度的规范性作用。而且其所标榜的“科学”、“实证”的背后仍然隐藏着自身价值前提,使其指导作用相对受到限制,遭到管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日益增多的质疑。即使在西方经济学界内部,质疑之声也一直不断。(马克・布劳格,1990;杨春学,1998)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批判这种忽视人的主体性或价值观的研究造成经济学研究的贫困,误导社会发展(2000:9-13、59),并指出从人类主体的角度看待经济问题,能够使经济活动以人为中心而形成有机统一,进而明确发展的优先次序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相互关联性。①(2002:7-8)这种对西方经济学缺乏人性关怀的不满,曾导致西方国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以及老师和经济学家之间发生一场著名的论战。如2000年《法国经济学学生请愿书》在互联网上发布以
①这种研究逻辑,可以部分参考马克思主义体系。比较典型而明晰的体系是阿马蒂亚・森的相关论著,如《以自由看待发展》(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