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刘邦何以得天下
楚汉相争,刘邦胜利的原因
楚汉相争,刘邦胜利的原因古时,人民一般来说是安份守己的,而人民造反,大多是被统治者逼出来的。
陈胜等揭竿起义正是因此。
二世六年七月,下诏遣发贫民九百人到渔阳(今北京郊区密云县)去戍守,并令当天就出发。
这支队伍由陈胜任屯长,还有两都尉监管。
适天下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不能按限期到达,而失期,按秦法都要斩头。
这些被暴秦压榨得活不下去的农民,久已积愤在胸,陈胜与其好友吴广商议,认为既然要死,不如造反以求生。
他俩便设计杀了监管他们的两都尉,并将造反求生的意图告知所属戍卒,大家当然赞成。
于是,大家在陈胜领导下起来造反了,攻城略地,各地被压迫的农民纷纷来参加,占据陈时,已有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众人立陈胜为王,号为张楚。
这星星之火一点,到处燃起燎原之火,各阶级的人反秦的越来越多。
刘邦也是因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刘邦原当泗水亭长,他经常为县押着夫役去骊山筑秦始皇陵墓。
有一次送夫役到半路,夫役多逃亡,他自料到骊山时必跑光了。
这样,他是要被斩头的。
于是,他召集大家饮酒,对夫役们说:“大家都走吧,我也要逃避他乡了。
”其中有十余名壮者愿跟随他。
到陈胜起义时,刘邦已聚众近一百人了。
在沛县椽、主吏肖何、曹参的策划和樊哙的参预下,刘邦率领其徒杀了沛县令,造反起来了。
还有黥布、彭越等人也是被暴秦所压迫而起来造反的。
黥布,姓英氏,是个普通平民,犯暴秦刑法,受处在脸上刺字的刑罚,这种刑叫做黥,故称黥布。
他被送往骊山筑秦始皇陵墓。
当时参加筑陵墓的有数十万人之多,因不堪受压迫,便结伴逃亡,在江中为盗。
后黥布率其徒众投奔项梁的反秦队伍,项梁死,归属项羽。
黥布率领的骊山之徒因受压迫最深恨秦也最深,在救巨鹿和其他反秦的战斗中打先锋,拼死战斗,常常以少胜多。
而楚兵勇冠诸侯,实赖英布率领骊山之徒的英雄奋战。
彭越原在巨野泽中捕鱼为生,因受苛政所逼,铤而走险,结党为盗。
秦末大乱,彭越聚众到万余人。
在楚汉相争中,彭越和黥布先后投奔刘邦麾下,在打败项羽军中战功卓著,都被立为王。
为什么项羽一副好牌打坏了,为什么取天下的是刘邦,总共十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权威与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悍然主持分封,导致秩序崩溃项羽乘百战百胜之威,手袭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看起来豪情万丈,风光无限,实际上暗藏了很多不得已的苦衷,莫为人知。
因为项羽只是诸侯军的盟主,相当于纵长的身份,其威权虽盛,却无足够之合法权力,在这种情况下硬要让他去分配秦亡之后的大蛋糕,并维持分完后的新秩序,是件非常得罪人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MISSING IMAGE: 为什么项羽一副好牌打坏了,为什么取天下的是刘邦,总共十大原因, 为什么项羽一副好牌打坏了,为什么取天下的是刘邦,总共十大原因 ]如何将分配蛋糕尽量做到公平,这太难了。
诸侯诸王与随同项羽入关的诸侯诸将,在面对诛灭暴秦的大原则问题上,可因仰仗项羽的威势而团结在他身边,但当大家共同的敌人暴秦已灭,内部的利益纠缠以及私人恩怨就会不失时机的浮上水面。
即“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了“争夺利益的矛盾”,在这样的敏感问题上,项羽即便做的再公平,恐也无法满足某些人的胃口。
因为在那个私利膨胀的乱世,诸侯们的野心是无穷的,跟这些手握重兵的军阀与地方豪强们讲公平,无异对牛弹琴。
[MISSING IMAGE: 为什么项羽一副好牌打坏了,为什么取天下的是刘邦,总共十大原因, 为什么项羽一副好牌打坏了,为什么取天下的是刘邦,总共十大原因 ]由此可见,项羽虽然实施的仍是西周的封建制,但他所面对的问题明显比八百年前的周公旦要复杂的多,周公旦可以依照严密的宗法制度和血浓于水的宗族情谊来分封天下,项羽却只能靠自己的武力来慑服封在各地的骄王悍将,其中的难度,可向而知。
事实上,如何处理异姓王,这是汉代、清代等强势王朝都很难解决的问题。
作为政治经验匮乏的项羽,处理起来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黑格尔曾说:“在世界史中凡是开创新世界的新英雄们的情况一般都是悲剧性的。
”项羽亲手毁灭了一个旧时代,便注定要为那更完备的汉代新秩序去做一个悲剧的垫脚石。
第二个原因:他的对手刘邦,似有天意加持。
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的历史故事
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的历史故事刘邦与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楚汉两大势力,在战国末年和秦朝灭亡后的乱世中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争霸天下的斗争。
本文将为您讲述刘邦与项羽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成功秘诀。
一、刘邦崛起的契机公元前202年,秦朝灭亡后,刘邦立志要拯救大汉,重建天下。
他出身农民家庭,个子不高,但勇猛善战,思维敏捷。
同时,刘邦善于借助外力,与许多仕途上出身的贵族建立了联系,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刘邦在军事上采用了军民结合的策略,将士兵们看作自己的亲人,积极发动农民,组织起武装力量。
他在人心上取得了广泛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广大人民的真心拥护。
二、项羽的崛起与溃败与刘邦相比,项羽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天才。
他身高八尺,体格非常强壮,善于骑射和格斗。
项羽在战争中狠戾果断,但同时也有些轻率和自负。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率领着强大的楚军,一度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然而,在赤壁之战后,韩信的机智和刘邦的智勇使项羽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刘邦攻城略地,不断削弱项羽的势力。
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刘邦以奇策斩杀了项羽身边的精英部队,彻底击溃了项羽的军队。
三、刘邦成功的秘诀刘邦崛起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刘邦善于借助外力。
在战乱时期,刘邦利用社会的脆弱性,与许多有影响力的贵族和武将达成合作,打开了自己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道路。
同时,他还下令减轻人民的税负,增加了百姓对他的信任和拥护。
其次,刘邦非常懂得争取人心。
他分封功臣,奖励军民,确保他们在战争中的忠诚和奉献。
刘邦善于将士兵们看作自己的兄弟,坚信只有真心对待他们,他们才会真心为他效力。
最后,刘邦具备战略眼光和智勇双全的领导才能。
他能根据战局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战略和战术。
刘邦在赤壁之战中借火攻和在巨鹿之战中设计草人的计谋,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四、刘邦与项羽之间的差异与教训刘邦和项羽在历史上被视为两种不同的领导风格。
读《高祖本纪》有感:刘邦何以得天下?
读《高祖本纪》有感:刘邦何以得天下?导读:本文是关于读《高祖本纪》有感:刘邦何以得天下?,希望能帮助到您!刘邦何以得天下?——读《高祖本纪》有感原创:曾光关于这个话题,估计刘邦自己也觉得蹊跷,要不然他不会很正式地问臣下。
列位请看: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就是韩信所谓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将兵之人",而刘邦乃"将将之人".那么问题来了,何以就能把这些英雄们聚于麾下,唯己命是从呢?咱们一条条地捋一捋。
第一:颜值!《史记》正面描写刘邦的外貌的就一句话:"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额头高高隆起,一部美丽的胡子,左边大腿上有七十二颗痣。
还有"龙颜",这个龙颜是个什么鬼样子,谁也说不清。
但是这正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
大概集亲和与威严于一体,反正就是与常人不一样。
司马迁用文学手法——侧面描写,来突出刘邦非凡的长相: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
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
"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
"相鲁元,亦皆贵。
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有什么
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有什么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刘邦出身农户,在起义以前就是一个整日在街头巷尾厮混的流氓,但是他却可以打败出身名门,骁勇善战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登基为帝,君临天下,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他的成功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刘邦的性格十分谦虚谨慎,能够选贤与能,知人善用。
在他的身边谋臣可以从容地定下计谋,而将士在危急时刻可以临危授命。
而且他老谋深算,心思周密,深得民心。
据传,当年,他到达灞上之时,曾经严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的苛刻法律全部被废黜。
这样一来,刘邦就得到了灞上百姓的拥戴,所谓得到多助,失道寡助,这说的大概就是刘邦吧。
而项羽与刘邦相争,却盲目轻敌,空有一身武艺,却胸无城府,又怎么会是机智多谋的刘邦的对手呢。
据传,当年,项羽进军咸阳的时候,大肆烧杀,使得咸阳城一时之间置身于一片火海之中。
面对身边谋臣的劝谏,他竟然也置之不理,一意孤行。
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一时之间怨声不绝。
项羽早已失去了民心,又何谈争霸天下呢。
而当他在兵败之时,却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宁愿拔剑自刎,这不过是因为项羽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罢了。
一个没有坚定决心的人,又何谈东山再起。
刘邦面对败局,能够隐忍不发,伺机而动,最终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与他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的原因楚汉双方的大决战开始了! 刘邦兵多,项羽兵少,而且粮食也快吃完了。
面对十面埋伏,他几次想杀出重围,都被一批又一批的汉军挡了回来。
突围无望,项羽只好退回垓下大营,吩咐左右小心防守,伺机再战。
这天夜里,项羽在营帐之中愁眉不展,他宠爱的美人虞姬见他忧心忡忡,便陪他饮酒解闷。
到了深夜的时候,只听营外传来呜呜咽咽的箫声,伴随着箫声,还有哀伤的江南小调。
项羽走到帐外,仔细一听,那箫声来自半空,而歌声传自汉营,从断断续续的歌声中可以听出,唱歌的人还不少呢。
历史趣谈:汉高祖刘邦成功夺取天下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汉高祖刘邦成功夺取天下的原因导语:汉高祖刘邦成功夺取天下的原因刘邦草草布衣一介,仅凭借三尺宝剑,就能立足于乱世。
历经春秋战国分崩离析,在中原疆域上开辟了一个大一统汉高祖刘邦成功夺取天下的原因刘邦草草布衣一介,仅凭借三尺宝剑,就能立足于乱世。
历经春秋战国分崩离析,在中原疆域上开辟了一个大一统的汉室王朝。
令后世无数英雄豪杰竞相顶礼膜拜。
那么刘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刘邦的画像刘邦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其一是识人善任。
刘邦本是一方泼皮无赖,平日游手好闲,好耍嘴皮子,卖弄小聪明。
但这种社会阅历带来的本事叫读心术,他善于琢磨他人性格,发现他人优点并为自己所用,很快他身边集结了一帮能人异士。
韩信有勇,张良有谋,萧何搞后勤有一手。
有这三股势力在,灭秦才变得势如破竹。
刘邦成功原因其二是懂得分享。
其实,这还是与他早年的混迹社会经历相关。
他亲自与手下士卒出生入死,身先士卒的行为极容易激励斗志。
每每打下胜仗,他就毫不吝啬,大肆封赏犒劳部下。
豪爽的行为自然使手下对他感恩戴德原因其三叫虚心纳谏。
刘邦军队攻下咸阳城后,面对阿房宫里如山的金银,如云的美人早已神魂颠倒,跃跃欲试。
在心腹樊哙和张良的劝解下,他很快清醒过来,敌军未灭万不能轻举妄动。
封存金银,不近女色。
这对于一个早年生活淫乱的流氓来说实属不易。
可见他不仅能虚心纳谏,还有很强的自控力。
刘邦成功的原因除了识人善任,懂得分享,虚心纳谏。
还有不少外因,如良好的发兵时机,楚霸王项羽的战略失误等。
但成功终究离不。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历史上汉楚之争,最终结局是刘邦大胜、项羽大败。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刘邦善于用人。
汉高祖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胜利的经验和项羽的教训,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欢迎阅读!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汉高祖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成功经验和项羽失败的教训,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
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战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
人才质量的高低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汉高祖的三杰是楚汉战争期间质量最高的人才。
其中,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
他的天才在楚汉战争时期独一无二;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
三个独一无二的人才皆在汉高祖之手,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须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
要保住人才,就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汉高祖重用人才,是中国帝王中的典范。
为何刘邦能夺取天下
刘邦夺取天下之迷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
刘邦的成功,除了他敢于斗争、善于学习、能够在战斗中成长外,还因为他有具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把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
刘邦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够运筹帷幄;会管帐的萧何他敢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用人,什么都不管了吗?刘邦当皇帝之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座谈,刘邦问,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得到天下的人是我?项羽为什么丢了天下呢?你们大家都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隐瞒朕。
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高起和王陵,出列说实话了:我们认为陛下为人很傲慢,不会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
这是实话了,是当着刘邦说的。
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却丢了天下?我们认为原因是陛下您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我们大家,所以我们都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
刘邦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说你们看到了一方面却没看到另外一方面。
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在指挥部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场以取得胜利这个方面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这个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还有带领军队去作战,每战必胜,这方面我也不如韩信。
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
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出类拔萃,他还不能充分任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刘邦认为,能够用好人是他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主要的成功之道,这就是刘邦的成功之道,这就是他的领导艺术。
刘邦得天下之因
刘邦得天下之因
刘邦得天下之因
汉高祖刘邦战胜逼得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夺取了天下。
建立汉朝以后,在洛阳南宫设酒宴,高祖说道:“今日设宴,各位列侯将领不用隐瞒我什么,都说说自己的真实看法吧。
我夺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
高起、王陵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陛下性情随便而且爱羞辱人,项羽虽然仁慈而且爱护人,但是陛下使人攻占城池夺取土地,打下的城池土地就会封给有功的人,和天下人共同享受利益;而项羽嫉妒有才能的人,有功劳的就杀害他们,有才干的就怀疑他们,打了胜仗却不给人记功,夺得土地却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
”
高祖说:“你们两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说运用计谋策略,决定战争的胜利,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不断粮路,我不如萧何;组织指挥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位,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虽不才,但是我善于使用他们,而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就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
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给予
他足够的信任和重用,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
【哲理与感悟】
“纳才任贤”是古代君王成就大事的最基本方法,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靠一己之力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应该重用人才,知人善任。
刘邦得天下的原因
刘邦得天下的原因在中国古代开国帝王中,毛泽东瞩目较多、评论较多的,要数大汉王朝的缔造者汉高祖刘邦了。
刘邦得天下的原因在中国古代开国帝王中,毛泽东瞩目较多、评论较多的,要数大汉王朝的缔造者汉高祖刘邦了。
毛泽东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批注道:“项王非政治家。
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用了“高明”这两个字来评价刘邦,这在毛泽东品评历史人物时罕见的,可见他对刘邦这个“布衣皇帝”的推崇。
据《史记》载:项羽与刘邦均为秦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义军将领。
项羽率军亡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
随即二人为争夺皇位而逐鹿中原,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
战争的结果,刘邦以弱胜强,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底层出身、无明显的一技之长、且有些流氓习性的刘邦,为何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对此,刘邦当皇帝后,和群臣讨论过,自己也总结过。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刘邦问:“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认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而刘邦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能用人杰”。
然而,后人在分析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时,也大多偏重于“能用人杰”。
事实上,“与天下同利”绝不亚于“能用人杰”,对刘邦终成帝业而言,二者同等重要。
毛泽东在谈到刘邦的成功原因时,就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刘邦得天下的启示
刘邦得天下的启示管理学上有一个“奥格尔维定律”,说的是一种人才现象,大致意思是说“每个企业家都雇用比自己更强的人,企业就能发展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还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楚汉相争,刘邦能够得天下,成就汉室大业,除历史的原因外,少不了张良、韩信、萧何等良臣勇将的鼎力相助。
汉高祖刘邦平民出身,文不能书,武不能战,“智不比张良、勇不如韩信、才不敌萧何”,但他善用人才,能够把天下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利用秦末**之机,兴汉灭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
纵观刘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点:一是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之先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
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他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由此他就成为这个集团的核心。
二是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吏萧何、狗屠樊哙、商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等各色各样的人组合起来,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历史证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三是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
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
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四是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
对于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应得的酬劳,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
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到张良、韩信等人的帮助,就是由于刘邦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以致于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
这也是我们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楚汉之争的权谋较量
刘邦智取天下
刘邦通过策略性的外交、灵活的政策、 适时的反击,赢得了战争,展示了其 智勇双全的特质。
项羽勇猛无双
项羽凭借勇猛无敌的战斗力,多次打 败刘邦军队,其英勇善战成为楚汉之 争的焦点。
权谋决胜千里
楚汉之争的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与 势力纷争,权谋智慧在战争的胜败中 起到关键作用。
THANK YOU
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刘邦与项羽:楚 汉之争背后的权
谋与智慧
Liu Bang and Xiang Yu: The Power and Wisdom Behind the Chu Han Struggle
目录
Content
01 刘邦的崛起与智慧 02 楚汉之争的权谋较量 03 刘邦的胜利与影响
刘邦的崛起与智慧
1.刘邦智慧得人心 刘邦善施仁政,注重民生,赢得百姓支持,终得天下。 2.项羽勇猛失策略 项羽勇猛无比,但缺乏谋略,多次错失良机,终致失败。 3.楚汉之争权谋场 楚汉之争不仅是武力较量,更是权谋智慧的对决,刘邦胜在智不在勇。
刘邦的胜利与影响
刘邦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实施宽松政策,减税轻赋,关 注民生,据《史记》记载,他在位 期间人口增长迅速,显示其深得民 心。
项羽勇猛善战,然权谋不足
项羽虽勇冠三军,但《史记》中记载他在政治和军事 策略上多次失误,如鸿门宴未杀刘邦,错失统一良机。
楚汉之争,智慧胜于武力
刘邦善用智谋,联合各方势力,如 韩信、萧何等,以弱胜强,最终击 来自项羽,证明智慧在战争中的重要 性。
历史趣谈:汉高祖刘邦为什么能赢得天下之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汉高祖刘邦为什么能赢得天下之争
导语:刘邦一介草民,早年间还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那么这样一个丝毫不懂兵法的市井无赖为什么能够一举起兵,甚至在楚汉之争中取胜,最终建立强盛的
刘邦一介草民,早年间还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那么这样一个丝毫不懂兵法的市井无赖为什么能够一举起兵,甚至在楚汉之争中取胜,最终建立强盛的汉王朝称霸天下呢?
我想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无论背景或实力都更为强劲的对手取得胜利,想必与其自身的性格因素有关。
首先,刘邦深明用人之道,他虽然生于贫家为人吊儿郎当,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本人的谋略、军事、政务等才能均不如其手下贤臣,但他能使他们为其效忠出力,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且刘邦礼贤下士,对部下赏罚分明,懂得感恩,能够公平地加功进爵,因此笼络了很多原本属于项羽手下却没受到重任的人才。
其次,刘邦懂得隐忍,好女色也能够听从谋士的劝告适时收手,有欲称霸关中也深知小不忍乱大谋的道理,因实力不够暂且将城池双手奉上。
刘邦为人傲慢自负,但他却能听取旁人的意见,以此为借鉴,不一意孤行,懂得检讨自己,虚心接纳,并不断改进,广纳良言,才能立国、治国得以繁荣。
且刘邦登基后,虽然身处一国之首的高位,但仍旧懂得知错就改,且能为自己的错误赔礼道歉,这样的行为举止才能赢得群臣敬重。
简而言之,刘邦成功的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为人虽然没有什么学识,但目光远大、深谋远虑,慧眼识人、甚有远见,有着明确的政治理想,且具有先见之明,最终才能以弱敌强,称霸天下。
刘邦是怎么夺得天下,建立四百年大汉江山的?
刘邦是怎么夺得天下,建立四百年大汉江山的?本文导读:秦朝末年,说出那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著名起义军领袖陈胜率先起义,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陈胜起义之后,不堪秦国暴政的农民起义军大规模爆发。
与此同时,被秦国灭亡的六国贵族看到天下大乱的局面,于是便马上纠集原六国军队也在此时顺势而为,其中就有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
当时的起义军有十多股,按理说谁都有可能,可是最终却又偏偏是出身草根的刘邦摘取了胜利果实,但是至此不禁有一个疑问,其中家世显赫的势力庞大的比比皆是,为何是刘邦呢,他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呢?首先刘邦具有知人善任的能力。
他刚起家时身边就只有属于一支自己的小班底,这支班底都是和他从小到大的狐朋狗友。
但是不要小看了这群狐朋狗友,这一群狐朋狗友之中可是有各方面人才。
比如他有后勤部长萧何、参谋长张良、大将军樊哙、夏侯婴、周勃、外交家陈平等人,可以说网罗了各方面人才。
他知道每个人该干什么,该适合什么职位,比如你让韩信去干萧何的事,张良去干韩信的活,萧何去替他运筹帷幄,那么还有四百年大汉江山吗?就是他可以知人善任把每个人安排的恰到好处。
上述阵容可以看出,他们不单单只是为了推翻暴政,更是要建立一个政权。
可是建立一个政权只靠打打杀杀的将军行吗?如何制定法律,如何改善民生,并且每年需要统计出生人口、每年需要收多少赋税这些繁琐的事物并不是这些久经战场的将军所擅长的。
就拿萧何来说吧,萧何可谓西汉开国第一功臣,他不单单是刘邦的后勤部长,更是之后大汉建国之后的宰相,帮助刘邦制定律法等事物。
萧何进入关中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贪恋金银财务也不关心关中有多少美女,他进入咸阳第一件事就是去清查秦朝的户籍、地形、法令等等书籍,因为这些在他眼里都是无价之宝。
《汉书》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所以也看出刘邦取的天下并非没有道理,他本人也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刘邦为什么胜利项羽为什么失败?
刘邦为什么胜利项羽为什么失败?
本文导读:楚汉相争规模宏大,其过程中覆盖了大半个中国也创造出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战役。
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十面埋伏。
刚开始比较弱小的刘邦最后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开创了大汉王朝。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刘邦战胜了项羽。
刘邦和项羽两个世纪英雄第一次分出高下应该是遇见秦始皇秦始皇的巡游车队时,刘邦看到秦始皇巡游天下的车队大气且威严,不由得随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此。
而项羽则是另一番说法:可取而代之。
这两句话展现了不同的态度。
大丈夫当如此既展现了刘邦拥有大的志向又体现出他对皇权的敬畏。
这种敬畏之心贯穿了刘邦的一生,当他得知韩信是举国无双的人才立即谦卑下来登台拜将,这体现出来他对人才的敬畏。
当已经打下天下以后陆贾给他讲《诗》、《书》里的句子,他一开始不厌其烦的说:我马上得天下,听这些有什么用。
当他人问及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时,他立
即有惭愧的意思并着人书写《新语》。
反观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俘虏,诛杀已经投降的子婴,他本身对生命都没有丝毫的敬畏。
他不重用人才,连范增都远离他而去。
最后只有霸王别姬了。
项羽至死都不明白这个道理,还唱出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样的句子,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成为主宰吗?做皇帝的是需要依靠众人的力量来为大众负责。
刘邦和项羽最大的区别就是刘邦有一颗敬畏之心。
并且能够找到他可以依靠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所以刘邦和项羽相比也许不是英雄,但是刘邦却是符合民意符合历史潮流的君王。
汉高祖刘邦,靠四个字得天下
汉高祖刘邦,靠四个字得天下一、'用'字真言会用人才者,无敌于天下公元前200年,刘邦在氾水即皇帝位,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在楚汉相争中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很想听听臣属的看法。
一天,刘邦在推阳南宫请列侯诸将喝酒。
席间,刘邦问:“你们说我所以能得天下,究竟是什么辱因?项羽当初势力那么大,自封霸主,后来却失败了,又是什么原因呢?”高起和王陵分析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这是他失败的一大原因。
他们认为刘邦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能论功行赏“与天下同利。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要说才能,“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铜,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杰出人才,我能取天下,是因为我会用他们。
而项羽失败之处也恰在这里。
范增本是他手下最有才能的谋士,他都不能用。
没有可用之人当然要失败了。
刘邦这些话说得很深刻,善用人确实是他终能胜利的一大原因。
在他手下,除了张良、潇何、韩信外,还有陈平、周勃、灌婴、郦食其、曹参、樊哙等许多杰出人才。
这些人都能披信用,在各自的职位上发挥才能,对刘邦的胜利都贡献了力量。
二、'知'字真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其实,能成大事的男人和你我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他们只不过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适合”和“热爱”,并且在成大事过程中永远把“适合”和“热爱”置于一切之首,从而心无旁鹜地奔向自己的目标。
他对萧何、张良、韩信这三杰放手任用,将自己的缺点变成优点,是他成大事的一个关键。
刘邦当然有很高的智慧,但主要表现在如何用人上,至于如何制定战守之策,如何远交近攻,他就不是很清楚了。
在得到张良和韩信后,这两个人恰恰弥补了他的短处,从而形成巨大的合力,足以战胜有一范增且不能用的项羽。
刘邦为什么能够赢得天下
刘邦为什么能够赢得天下?
汉高祖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后,在洛阳南宫举行酒宴。
席间,他向群臣问道:“诸位将军都来说说,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之所以失掉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大将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城掠地,与诸将同享利益。
项羽却不这样,他对有功的人嫉恨,对贤能的人猜忌,这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
”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谈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持运输粮道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位都是英雄豪杰,而我对他们委以重任,放手让他们去干,这才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项羽有范增,却不能对他信任,这就是项羽被我打败的原因。
”
刘邦像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
一统江山帝王路读后感
一统江山帝王路读后感这些天,我看了一套《少年读史记》中的一本书,叫做《一统江山帝王之路》。
这本书中的人物故事主要是根据《史记》中的“本纪”来写的。
主要讲述了上古时期到汉朝的皇帝,是如何走上自己的帝王之路的。
这本书把各种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其中,刘邦和项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楚汉相争里,刘邦经常被项羽打的落花流水,如同丧家之犬。
可是后来,刘邦却当上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为什么呢?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我觉得不是“老天注定刘邦该当皇帝就能解释的”。
我怀着疑惑,又把书看了一遍。
发现最初,项羽身边也有很多人才,但许多人都因为不被他信任等原因而离开。
刘邦本来就有张良和萧何这两个人才,再加上投靠过来的陈平,韩信等人,更是如虎添翼了。
这些人都在关键时刻帮过刘邦的大忙,如陈平出的离间计,让项羽失去了范增。
我认为,刘邦能取得天下的第一个原因是懂得重用人才。
由此看来,领导者要懂得重用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若有所思。
乱世出英雄,项羽凭着与于常人的神勇崛起,带兵打仗,所向无敌。
在项羽打的最好的一战——巨鹿之战中,项羽在营中召见将领时,他们都跪在地上前行,项羽一定很享受那种威震天下的感觉吧!项羽比较容易骄傲,容不得别人抢自己的风头。
当刘邦抢先攻破咸阳时,项羽的心里不是滋味。
然而当鸿门宴上,刘邦对他俯首称臣时,他又骄傲了起来。
这是项羽失败的原因。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项羽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应该把项羽的这个例子牢牢记在心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在生活中,若成绩考好了,不要骄傲:若成绩考差了,不要失落,做到真正的宠辱不惊。
在鸿门宴上,范增对项羽使了好几次眼色,示意他杀了刘邦,可是项羽毫无反应,完全没有想到这只是刘邦的虚情假意,白白让一次刺杀刘邦,去除大患的机会从身边溜走了。
唉,真是太可惜了。
我替项羽感到遗憾。
可是刘邦就不一样了,他凭着这次鸿门宴的绝妙机会,让张良用“义”这个字来设计项羽,替自己解除危机,侥幸逃脱,获得了当皇帝的机会。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
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
朕:皇帝的自称。
②因:就。
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
③夫(f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
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
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
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
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
⑤范增:项羽的谋士。
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
项羽尊他为“亚父”。
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
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
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3.有功者害.之() 3.给饷馈..( )5.群臣说.服() 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二、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和答案】9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一、1.隐瞒 2.夺取 3.嫉妒 4.供给、供应 5.同“悦” 6.同“擒”,擒获2.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三、鸿门宴中范增数次递眼色给项羽(数目项王),让他杀刘邦,他都不听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汉相争,刘邦何以得天下?
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一战中,纵使各路诸侯为保实力,隔岸观火,项羽破釜沉舟,5万楚军终一鼓作气将20万秦军主力斩于马下。
天下为之一惊,各路诸侯无不臣服于项羽,任其差遣。
而正因项羽的楚军拖住了秦军的主力部队,刘邦得以一路过关夺城,兵不血刃一举攻破秦的最后一道防线崤关,子婴投降,咸阳为刘邦所控制。
按楚怀王之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已成为咸阳之主,更有闭关称王之念,于是崤关驻兵以拒楚军。
而此时的项羽手握四十万雄兵,闻刘已入关称王,驻兵拒楚,愤然令下欲攻刘军。
在张良的劝说下,刘邦方从美梦中醒来,为取得项羽的理解,对咸阳城中所有的财物封存登册,秦之王公贵族、美女佳人、黎民百姓秋毫无犯,待项羽处置。
于是鸿门宴上项羽本欲取其性命,却在刘邦有理有节的辩解下,动了妇仁之心,刘邦得以走为上计。
项羽入关后,烧杀抢夺,楚人一炬,可怜咸阳宫。
为仿周朝,项羽封十八王,自立西楚霸王,为辱刘邦,迁刘于荒野著称之巴蜀,后张良使计再得汉中。
刘邦入蜀后,依张良计,火烧栈道,向项羽表明自己安于一方,无争天下之意。
然而刘却在南郑休养生息、韬光养晦,养民招贤,招兵买马,以图日后东进。
前206年,刘邦之大将韩信明修栈道,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
项羽闻后,怒不可遏,欲率大军灭刘。
张良寄书蒙蔽项羽:“汉王名不符实,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再东进。
”同时转告项羽齐王田荣欲谋反,借此将祸水东引,项羽果中计,派大军东征齐地,无暇西顾,为刘邦在关中休养生息争取了宝贵时间。
趁楚军深陷齐国泥潭之时,借项羽放杀义帝之机,刘邦号召各诸侯齐讨项羽,各路人马十五万余直捣楚国彭城,身陷齐地的项羽得知彭城沦陷,亲率三万精后,挥师彭城,在楚军的突袭下,五十万乌合之众果不堪一击,纷纷落荒而逃,刘邦仅与数十骑突围。
彭城之战后,楚汉之争进入相持阶段,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有效阻挡了楚军的进攻,一方面积极在楚军的后方和侧翼开辟新战场,另一方面,刘邦大将韩信接连平魏、代、赵、燕,后定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战略态势。
楚军深陷两地作战,首尾不能相顾,公元前203年八月,项羽向刘邦提出议和,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九月,项羽率兵东归,而刘邦却背约攻楚。
公元前202年,楚军被汉军困于垓下,韩信使计四面楚歌,楚军思乡无斗志,项羽霸王别姬,率少骑突围至乌江,无颜面见江东父老,遂自刎。
至此,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告终,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何以得天下,从两位历史人物进行点评或许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点评项羽:
1、项羽生性残暴,烧杀抢压,不得人心。
例如在巨鹿之战后俘虏来的20万秦兵全部坑杀,进关后火烧咸阳宫,诛杀秦的王公贵族,抢夺金银财宝,甚至后来杀义帝引起公愤。
2、项羽摒弃范增提议的君临天下的中央集权制,实行周朝的分封制,恢复战国
时期的封建割据,封十八王,疆土分裂,各诸侯国有自己的兵马,经济独立,天下不能真正统一,埋藏战争隐患。
3、项羽刚愎自用,狂妄自负且优柔寡断。
例:楚军军师范增在几次关键的时刻向项羽谏言未果,如反对坑杀20万秦军、入关后应沿用秦时的中央集权制度,鸿门宴上杀刘邦、刘邦定三大秦时应及时率大军征剿等。
值得一提的是:原投身楚军的韩信数次进言,未被项羽采纳,后离楚投汉,成为破楚的关键人物。
点评刘邦:
1、刘邦首先得民心,如入咸阳后,约法三章,与当地百姓秋毫无犯。
2、刘邦能海纳百川,广开言路,礼贤下士,慧眼识英才。
论治国兴邦、刘邦不如萧何;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不如张良;论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取,刘邦不如韩信;然则贤能尽为刘邦所用,且忠心耿耿,足以说明刘邦驭人之术之境界,刘邦曾以打下韩国都城送韩王以换取借用张良,不拘一格提拨无带兵打仗经验的韩信为大将军,光从这两点来看就可见一斑。
3、刘邦能屈能伸,志得天下。
如面对鸿门宴的侮辱,分地的不公,刘邦能忍辱负重,即使被贬至鸟不下蛋的巴蜀,依然不忘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