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

合集下载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劝学>复习学案》一、文学常识1、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2、《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二、重点字词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比3、木直中绳中:合乎4、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5、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6、金就砺则利就:靠近;砺:磨刀石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省:省察8、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10、假舆马者假:借助,利用11、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1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1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14、善假于物也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1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渊:深水17、故不积跬步跬步: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18、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19、骐骥一跃骐骥:骏马20、驽马十驾驽马:劣马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刻;镂:雕刻2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2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24、用心一也一:专一三、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四、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2、假舆马者古义:借助今义:与“真”相对3、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金子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5、用心一也古义:因为心思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五、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5、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六、特殊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4、用心一也判断句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七、重点句子翻译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精品4篇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精品4篇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重点难点1、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文言常用虚词3、掌握课文出现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教法及手段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一、导入新课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题。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近音)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òng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学案

劝学学案

《劝学》练习学案高一语文组( 一 ) 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 )①木直中 ( zhîng ) 绳②虽有 ( yîu ) 槁暴 ( pù )③不积跬 ( guǐ ) 步④锲 ( qì ) 而不舍⑤金石可镂 ( luî ) ⑥驽 ( nú ) 马十驾⑦假舆 ( yí ) 马者⑧輮( rïu ) 以为轮⑨用心躁 ( cāo ) 也⑩生 ( xìng ) 非异也。

A ①②⑥⑧⑩B . ②③⑤⑥⑧C . ④⑥⑦⑨⑩D . ①③⑤⑦⑨( 二 ) 下面对加横线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假(借助,利用)舟楫者狐假(借助,利用)虎威不假 ( 借助 ) 思索B 冰,水为(做,凝成)之行将为 ( 被 ) 人所并为 ( 为了 ) 之奈何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专心致(尽,极)志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 学劝(用道理打动人)导劝(劝说,阻止)架( 三 ) 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 .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 .《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

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 .《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四 ) 下列句中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①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⑥吾妻之美我者⑦其至又加少也A . ①②B . ⑤⑦C . ④⑥D . ②③( 五 ) 指出没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六 ) 指出句中多义词的正确义项 1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9 劝学学案及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3.9 劝学学案及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9劝学阅读体验学习目的1、了解荀子、《荀子》以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其他文言现象;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4、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预习检测1.下边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以为轮(róu)金就砺.则利(lì)智.明而行无过矣(zhì)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驽.马(nú)C.善假.于物(jià)跬.步(guǐ)金石可镂.(1òu)D.跂.而望(qì)骐骥.(jì)爪.牙(zhǎo)答案:1. D (A项“智”—“知”;B项“暴”读“pù”;C项“假”读“jiǎ”“跬”读“kuǐ”。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答案:2 C (A项“知”通“智”,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

)3.填空。

(1)荀子,名________,当时人们尊称他为___________,是先秦___________家思想的最后代表。

(2)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___________,善用___________,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答案:3.(1)况荀卿儒(2)排比比喻4.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经典议论文,其中心论点为“___________”。

荀子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的作用是为了___________;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学不可以已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不足积累坚持专心评价表一过程学习要点解析一、文言知识【通假字】(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又;“暴”通“曝”,晒。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劝学》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劝学》

劝学(第一课时)1、了解荀子以及他的思想主张.2、积累第一段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了解这两段的内容.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靛.青蓼.蓝輮.以为轮虽有槁暴..砺.石知.明...其曲中.规参省2.解题○“劝”是“劝勉、勉励”之意,“劝学”就是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3.作者介绍荀子,名况,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

所以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疏通文意,注意文言知识。

第一段内容概要: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翻译: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翻译: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翻译: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翻译: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翻译:第一段中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每组比喻包含了什么意思?1.背诵并默写第一段文言文翻译: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②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译文①译文②积累屋精彩语句●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

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长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2)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2)及答案

《劝学》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张军会一.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

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

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

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复习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复习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复习学案学案博苑03-07 0534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复习学案一、给加点字注音.1、輮以为轮槁暴须臾跂而望舆马(yǘ)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 、中木直中绳 ( ) 省参省乎已( )中间 ( ) 省徭役( )曲其曲中规( ) 假假舆马者( ) 阳春之曲 ( ) 假期(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三.古今异义1.假舆马者2.蟹六跪而二螯3.金就砺则利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5.声非加疾也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7.用心一也 8蚓无爪牙之利9. 輮以为轮四.解释下面多义词.(实虚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强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假舟楫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吾尝跂而望矣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先达德隆望尊适冬之望日前后用心一也又备经年裹物之用用兵精足用,英雄乐业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闻博闻强识不能称前时之闻用心一也骐骥一跃一一如既往六王毕,四海一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惧有伏焉以俟夫观夫观人风者得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龟玉毁于椟中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季氏将有事于臾善假于物也青,取之蓝,而青于蓝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吾尝终日而思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梳理并识记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巩固识记常用的实词(疾、绝、致等)与虚词(而、于),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3.整理作文素材,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提高写作水平。

【学习过程】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即使)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无以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也。

..()者,用心躁(二、实词、句式(一)通假字1.輮:2.有:3.知:4.生:(二)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今义:2.金:古义:今义:3.爪牙:古义:今义:4.寄托:古义:今义:5輮以为轮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4.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3)积善成德()5.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形容词作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7.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四)一词多义1.于:(1)寒于水()(2)善假于物也()(3)取之于蓝()2.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终日而思矣()(4)而见者远()(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锲而不舍()(8)蟹六跪而二螯()3.者:(1)假舟楫者()(2)不复挺者()4.焉:(1)风雨兴焉()(2)圣心备焉()5.利:(1)金就砺则利()(2)非利足也()6.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非蛇鳝之穴()(五)特殊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课前预习学案:劝学一、学习目标1. 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3. 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学习内容1. 学习的意义;2. 学习方法;3.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三、学习重点1. 了解学习的重要性;2.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3. 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过程1. 导入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学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学习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

2. 学习的意义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学习对于我们有什么好处?请大家舒展一下思维,说出你们心中的答案。

学习的意义有很多方面,首先,学习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文化。

其次,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能力,包括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自主和创新的能力等。

还有,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让我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更有优势。

总之,学习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无限可能。

3. 学习方法学习的方法很重要,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请同学们就自己平时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思考一下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参与课堂、勤于复习和总结等,并鼓励同学们互相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

)4.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寻找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学习内容、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参加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等。

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五、学习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了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了解了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劝学学案及答案

劝学学案及答案

《劝学》学案(2一.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

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

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

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劝学》学案1 2 及参考答案

《劝学》学案1 2 及参考答案

包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二学案028编写人:马晓玲审核人:黄丽霞学生班级姓名组别《劝学》【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准确翻译全文。

2.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

掌握古代思想家荀子的论辩技巧。

自主学习一、荀子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

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

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

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

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

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

提倡重法、隆礼、尚贤使能。

这些主张是可取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文章的特点: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崐氛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二、题解《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篇一」《劝学》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的导学案应该怎么制定?《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2.背诵课文前三段三、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四. 学习过程:(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三)把握概括主旨(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2.翻译重点句子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文段分析思考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2.翻译下列语句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三自然段(六)学习反思(七)当堂检测1.默写课文第二段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拓展阅读:《劝学》答案阅读题: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出错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劝学》学案

《劝学》学案

23、劝学一、语言知识1、字音靛()青蓼()蓝其曲中()规槁暴()跂()而望矣砺()参()省()须臾()舆()马舟楫()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螯()2、通假字輮以为轮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3、古今异义词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輮以为轮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其曲中规不如登高直博见也輮使之然也用心一也学不可以已5、句式虽有高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二、文学常识荀子,名____,尊号_____,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________.战国时赵人,_______家_______家____家代表人物是先秦__________集大成者,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______”,主张“_______________”;针对儒家的“天命论”提出“__________”的朴素唯物论和“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强调“_____”对于“______”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还很重视教育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______和_________都是荀子的学生。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可能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内容包括哲学、政治、军事以及学习方法、品德修养等方面,含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文章雄健严密,长于说理。

三、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这个观点的?本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论述的.2、翻译并默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在文中是论述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劝学学案王

劝学学案王

翻译: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填空1、,,輮使之然也。

《劝学》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4、登高而招,,。

5、顺风而呼,,。

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9、,;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用心躁也。

情景式默写: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_________ ____ ,______ _______。

”7、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___________。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劝学优秀学案

劝学优秀学案

《劝学》学案学习目标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学习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读准字音和断句。

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第六单元10《劝学》课时2固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10《劝学》课时2固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10《劝学》课时2(1分钟)1.通过训练,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训练,检查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好的知识,发现知识结构中的漏洞,明确课后自主学习的任务。

(27分钟)★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先秦哲学家荀子在《荀子·劝学》中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②又要去粗存精,提高、集中③既全且粹,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④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⑤艺术既要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⑥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

A.③①⑥⑤②④B.⑤②①③④⑥C.③①④②⑥⑤D.⑤②④⑥①③★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走进山中,就是走进了文化。

①_______________,诗的脸一定苍白,诗的魂一定恓惶。

莽莽中华大地,地形地貌千姿百态,各显峥嵘,唯有山才能承载厚重的文化。

天下有道,群贤毕至;②_______________。

那些高风亮节的隐士大多筑庐于山。

他们在山中植梅,养鹤,抚琴,采菊,吟诗……仿佛只有山才不会玷污他们的品格,只有山才能慰藉他们心底的苍凉。

孟子感叹:“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荀子彻悟:“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有了山,③_______________。

有了山,人类激情勃发,信心倍增。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说君子不仅需要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还需要每天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荀子教我们如何做君子荀子所论述的君子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是人们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道德功业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荀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形象。

这一形象不仅集中体现了荀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荀子·君子》1.文学常识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显著的贡献。

2.写作背景《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

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

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

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3.相关知识关于“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荀子》一.学海拾贝连线串珠,构建知识殿堂1.文学常识(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2.字音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 ) 跬.步( ) 骐骥.()埃.土()螯.()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3)虽有槁暴..(4)金就砺.则利(5)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7)善假于物.也(8)用心躁.也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

5.古今异义词辨析(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3)假.舆马者古义:今义:(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5)用.心一也古义:今义:(6)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7)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用心一也: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闻博闻.强识不能称前时之闻.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挽弓当挽强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望日夜望将军至先达德隆望尊适冬之望日前后8.文言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8)无以至千里9.翻译重点句子(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整体感知感知整体,展示学识魅力1.内容感知(1)思路结构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第二段:论述。

第三段:论述,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第四段:论述。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二是,三是。

(2)思想感情本文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述,从而勉励人们要,只有这样,才能,,。

2.写作特点(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4)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5)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试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

三.思考探究幽思探究,彰显智慧火花1.第一段第一句话包含哪两方面的意思?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3.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4.《劝学》是古代作品,为什么至今还有生命力?四.资料链接思路花语,历览中华文明(一)作者背景1.走近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

主张“性本恶”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孟子强调“性本善”)2.了解背景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二)知识拓展1.古代的“劝学诗”(1)劝其立志的“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 (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颜真卿《劝学》)“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代刘过《书院》) 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3)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东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金缕衣》)(4)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

(宋代陆九渊《读书》)“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劝学诗》) (5)体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2.精品阅读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②。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基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面临百刃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③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④,与之具黑。

兰槐⑤之根是⑥为芷,其渐⑦之⑧滫⑨,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⑩。

其质非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11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注释:①苕:芦苇的穗。

②所系者然也:系的处所使它这样。

③蓬:草名。

④涅:黑泥。

⑤兰槐:香草名。

⑥是:指示代词,复指根。

⑦渐:侵。

⑧之:指芷。

⑨滫:臭水。

⑩服:佩戴。

11游:有目的的旅行。

译文: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纺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

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在地上,结果巢里的鸟蛋北打破,幼鸟被摔死。

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构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得东西太脆弱所造成得。

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临万丈深渊。

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得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

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许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边的跟黑泥一样黑。

香草兰槐的根叫作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

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旅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温馨提示:走近荀子,聆听哲人的教诲,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走近荀子,感悟哲人的思想,茅塞顿开,柳暗花明;走近荀子,你便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你便坚定了“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的决心。

五.随堂检测(一)语基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áo) 参省.乎己(xǐ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7.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8.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寡人之于.国也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9.名句名篇默写(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二)阅读检测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12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