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制图技术流程简介

合集下载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步骤与流程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步骤与流程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步骤与流程遥感技术是用于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先进科技。

它通过遥感卫星的观测和数据处理,可以获得地球上的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数据。

其中,遥感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测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效益。

本文将探讨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步骤与流程,希望可以帮助读者对这一过程有更清晰的了解。

首先,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

遥感数据主要分为影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两种类型。

影像数据可以提供地表特征和目标信息,如植被覆盖、建筑物分布等;而DEM数据可以提供地形高程信息,如山地、河流等。

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要根据具体的测绘需求,考虑数据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以及数据的可用性等因素。

在获取到合适的遥感数据后,下一步是进行遥感图像的预处理。

预处理的主要目标是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和干扰,使得图像中的信息更加清晰和准确。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

辐射校正主要是对图像进行辐射定标,将原始数据转换成反射率或亮度温度值;大气校正是考虑到大气层的对图像的干扰进行校正,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几何校正主要是通过精确的地面控制点对齐,消除图像的几何形变。

接下来是进行遥感图像解译与分类。

解译是指对遥感图像中的地物和目标进行识别和解释的过程。

分类是根据地物和目标的特征,将图像中的像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解译与分类的目的是得到图像中地物的分布和数量信息,以供后续的测绘分析和应用。

常见的解译与分类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

目视解译是人工目视观察图像,凭借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解译和分类;机器学习则是通过利用大量的已知标签样本,训练出适用于特定任务的分类器。

在解译与分类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测绘分析和应用了。

测绘是根据图像中的特征和分类结果,对地球表面进行测量和绘制的过程。

它可以应用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

常见的测绘分析方法包括地形分析、变化检测和对象提取等。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遥感图像处理的步骤与技巧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遥感图像处理的步骤与技巧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遥感图像处理的步骤与技巧遥感技术在如今的科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测绘技术则是遥感图像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测绘技术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遥感数据,帮助我们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分布情况。

本文将重点探讨使用测绘技术进行遥感图像处理的步骤与技巧。

第一步:数据获取与准备在进行遥感图像处理之前,首先需要获取所需的遥感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卫星、航空器或无人机等方式获得。

其中,卫星是最常用的数据获取方式,可以获得全球范围的高分辨率图像。

获取到数据后,还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以滤除噪声和不必要的信息。

第二步:影像校正影像校正是遥感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步骤,它用于纠正由于空间几何形变和辐射照度不均匀性而引起的数据偏差。

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采用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等方法对图像进行校正,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三步:图像分类与分割图像分类和分割是遥感图像处理的关键步骤,它们用于将图像中的不同对象或地物进行标记和分离。

通常,可以使用传统的分类方法如最大似然法或主成分分析法,也可以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方法如支持向量机或随机森林等。

而图像分割则可以通过阈值分割、区域生长或水平集等算法来实现。

第四步:特征提取与分析在进行了图像分类和分割后,接下来需要对所得到的地物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

特征提取是通过计算图像中的一些统计信息和形状参数,抽取出地物的特征表示。

常用的特征包括纹理特征、形状特征和光谱特征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物的属性和空间关系。

第五步:精度评定与验证精度评定与验证是遥感图像处理中的最后一步,其目的是评估处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与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判断处理结果的精度并对其进行校正。

常用的评定方法包括混淆矩阵、准确率和召回率等。

除了上述步骤,还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遥感图像处理。

首先,需要充分理解图像的特点和数据的含义,对图像进行合理的预处理和校正。

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步骤

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步骤

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步骤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的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现象和环境变化,为资源利用、灾害监测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步骤,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图像预处理图像预处理是遥感图像处理的第一步,目的是对原始图像进行校正和增强,以减少噪声、消除系统误差并提高图像质量。

常见的图像预处理方法包括大气校正、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噪声过滤等。

大气校正可以消除大气传输对图像的影响,使图像更加真实可靠;辐射校正可以将原始图像的辐射值转换为反射率或亮度温度,以便进一步分析;几何校正可以校正图像的几何畸变,使图像与真实地理位置对应准确;噪声过滤可以降低图像的噪声水平,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解译能力。

二、图像数据解译图像数据解译是遥感图像处理的核心环节,它通过对图像的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从图像中提取出我们感兴趣的信息。

特征提取可以通过计算图像的纹理特征、形状特征和光谱特征等,来描述和区分地物的不同属性。

分类识别则是将提取出的特征与已知地物类别进行对比,将图像中的像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需要提供一些训练样本,训练分类器进行分类;非监督分类则是根据图像的统计特性,自动将图像进行分类。

三、图像信息提取图像信息提取是遥感图像处理的下一步,它通过进一步分析图像数据,提取出我们所需要的地理、生态或环境信息。

常见的图像信息提取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植被指数计算、水体边界提取和灾害监测等。

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可以对图像中的地物进行识别,如农田、森林、草地等;植被指数计算可以评估植被的生长状况和覆盖度,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水体边界提取可以通过分析图像的光谱信息,识别出水体的边界和分布;灾害监测可以通过对图像的变化分析,及时发现和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

四、图像结果分析图像结果分析是遥感图像处理的最后一步,它主要是对处理后的图像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验证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遥感卫星影像专题地图的制作过程

遥感卫星影像专题地图的制作过程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遥感卫星影像专题地图的制作过程
遥感制图:
遥感制图是指利用航空或航天遥感图像资料制作或更新地图的技术
遥感专题地图的制作过程:
(1)信息源的选择
(2)遥感图像处理1遥感图像的纠正处理:2遥感图像的增强处理
(3)遥感图像解译:对增强处理后的遥感图像,进行专题信息提取
(4)编制基础底图:①地图投影的选择:中小比例尺遥感专题制图:底图投影与影像投影一致;大比例尺遥感专题制图:高斯—克吕格投影②编图资料选择与地理基础更新③编制程序
(5)专题解译图与地理底图的复合
遥感影像地图及其编制:
遥感影像地图:
使以进过纠正并叠加了按照一定的原则选用的符号和注记的航空或卫星遥感影像直接反映地表状况的地图
遥感影像地图的制作过程:
(1)遥感影像信息的选择
(2)遥感有影响的几何纠正和影响处理(3)遥感影像镶嵌
(4)符号注记层的生成
(5)遥感地图的图面配置
(6)影像地图的制作与印制。

1-遥感图像处理基本流程与ENVI基础

1-遥感图像处理基本流程与ENVI基础
▪ 其他窗口下的文件存储
➢ 例如:Map—Mosaicking的镶嵌窗口下:Apply;Save Template等;Classification等功能下:Output Result to等。
2.2 数据显示
❖ 波段列表
▪ 每次打开的文件都显示在Available Bands List中,列表中可以完成当 前在ENVI中打开的或存储在内存中的文件的信息,还可以进行包括:打 开新文件、关闭文件、将内存数据项保存到磁盘,以及编辑ENVI头文件 等操作。
图像裁剪
❖ 图像裁减
▪ 图像裁剪的目的是将研究之外的区域去除,常用的是 按照行政区划边界或自然区划边界进行图像的裁剪。
❖ 关键技术
▪ 裁剪区的确定 ▪ 无数据区处理
影像信息提取技术概述
❖ 遥感影像通过亮度值或像元值的高低差异(反映 地物的光谱信息)及空间变化(反映地物的空间 信息)来表示不同地物的差异,这是区分不同影 像地物的物理基础。
❖ 基础数据
▪ 基础测绘数据 ▪ 数字线画图(DLG) ▪ 数字栅格图(DRG)
❖ 影像数据
▪ 正射影像(DOM)
❖ 实地测量
控制点质量控制
❖ 图像选点原则
▪ 选取图像上易分辨且较精细的特征点:道路交叉点, 河流弯曲或分叉处,海岸线弯曲处,飞机场,城廓边 缘等
▪ 特征变化大的地区需要多选 ▪ 图像边缘部分一定要选取控制点 ▪ 尽可能满幅均匀选取
SPOT4
1999
法国
绿、红、近红外、中远红外
全色:10 多光谱:20
中巴资源卫星-01/02 1999
中国
蓝、绿、红、近红外
多光谱:19.5
Resourcesat(P6) 2003
ALOS TerraSAR-X COSMO-SkyMed RADARSAT II NOAA气象卫星

测绘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流程

测绘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流程

测绘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流程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化浪潮的涌现,测绘技术在遥感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流程作为测绘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提取地理信息、进行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测绘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流程展开论述,介绍其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

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流程的概念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流程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数字图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与识别等一系列处理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与选择、分类与识别等环节。

1. 数据获取数据获取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流程的第一步,主要通过遥感卫星、航空遥感和无人机等平台获取遥感影像数据。

这些数据以数字形式记录了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包括光谱信息、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

2.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指对获取到的原始图像进行纠正、校正和增强处理,以消除影像中的噪声、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可用性。

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和增强处理等。

3. 特征提取与选择特征提取与选择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流程中的核心环节,旨在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出反映地物和地区信息的特征。

特征可以包括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等多种类型,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这些特征,可以对不同地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4. 分类与识别分类与识别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流程中的最终目标,主要通过将图像中的像素点或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进行目标识别。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基于像元的分类、基于对象的分类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等。

三、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流程的相关技术1. 辐射校正技术辐射校正技术是数据预处理环节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其目的是消除影像中的大气、地表反射等因素对光谱反射率的影响,使得不同数据源和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具备可比性。

常用的辐射校正方法有大气校正模型、规范作用法等。

2. 图像分类技术图像分类技术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用于将遥感影像中的像素点或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使用遥感数据进行地图制作的步骤和要点

使用遥感数据进行地图制作的步骤和要点

使用遥感数据进行地图制作的步骤和要点地图,作为人们获取空间信息的重要工具,具备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农业、气象、地理教育等。

而在地图制作过程中,遥感数据的使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使用遥感数据进行地图制作的步骤和要点,以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一技术。

一、数据获取在使用遥感数据进行地图制作之前,首先需要获取相应的数据源。

目前,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靠卫星遥感、航空遥感以及地面测量等手段。

卫星遥感数据广泛应用于地图制作领域,可通过各种遥感卫星获得。

航空遥感数据通常通过航空的方式获取,包括无人机、航空摄影机等。

而地面测量则利用测绘仪器进行数据采集。

在选择数据源时,根据实际需要和研究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数据来源至关重要。

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使用遥感数据制作地图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进行数据处理前,需要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地理坐标系转换等。

在此之后,可以利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清理、配准和拼接,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优化数据,使其能够更好地用于地图制作。

三、影像解译影像解译是遥感数据制作地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可以将其转换为实质性的地理信息。

在进行影像解译时,需要先了解研究区域的地物特征和图像的光谱特征,再根据光谱信息、纹理和形状等特征,对影像进行分类和识别。

常用的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包括像元级解译、目视解译和基于机器学习的解译方法。

通过影像解译,可以获取到各类地物的位置、范围和属性等信息。

四、地图制作地图制作是使用遥感数据进行地图制作过程的最后一步。

在地图制作之前,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制图目的选择适当的投影方式和比例尺。

接下来,根据影像解译的结果,将解译好的地物信息标注到地图上。

同时,还需要绘制地理要素,如河流、道路等,并加入符号、颜色等以增加地图的可读性。

地图制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地图的比例、图例、坐标网格等元素的设置,以确保地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步骤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步骤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步骤遥感技术,也被称为遥感遥视技术,是一种通过获取远距离的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

它利用航空或卫星平台上的传感器来收集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分析和解释为可视化的图像或数据。

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测绘。

下面将介绍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获取遥感数据使用遥感技术开始测绘的第一步是获取遥感数据。

遥感数据可以通过卫星图像、航空摄影图像或使用无人机收集的图像来获得。

这些数据提供了对地球表面特征的广泛视角,包括地形、土地覆盖和水域等。

第二步:数据预处理一旦获取到遥感数据,下一步就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是一个必要的步骤,旨在去除传感器捕捉到的噪音或干扰,并纠正图像的几何特性。

预处理包括去噪、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处理过程,以确保得到准确的测绘结果。

第三步:影像分类在测绘中,图像分类是将像素分为不同的类别或地物类型的过程。

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可以识别出地面上的不同特征,例如植被、水体、道路等。

这可以通过使用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或图像处理软件来实现。

第四步:地物提取地物提取是测绘的核心步骤之一。

在这一步骤中,地物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信息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出来。

这可以通过建立地物的边界或多边形,然后计算其面积和位置来实现。

地物提取可以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第五步:数据分析与集成一旦地物被提取出来,接下来的步骤是对提取出的地物数据进行分析和集成。

这可以包括计算地物的统计特征、评估地物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等。

数据分析与集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趋势和发展态势,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第六步:制图和呈现最后一步是将测绘结果制作成图表或图像,以便更直观地呈现。

这可以通过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来实现。

制图和呈现可以以各种形式呈现,包括二维图像、三维模型、动画等。

这有助于用户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和空间关系。

总结: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步骤涵盖了数据获取、预处理、影像分类、地物提取、数据分析与集成以及制图和呈现。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图的步骤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图的步骤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图的步骤引言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卫星或飞机等载体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测图是遥感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它可以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准确的地理数据。

本文将介绍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图的具体步骤。

一、数据获取测图的第一步是获取遥感数据。

遥感数据可以来自于各个卫星或飞机平台,如美国的Landsat系列、中国的高分系列。

通过购买或获取这些数据,可以获得地表各种信息,包括地形、植被、土地覆盖等。

二、预处理得到原始的遥感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消除图像中的噪声、纠正影像几何畸变,并提高图像的质量。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

辐射校正是将原始图像的灰度值转换为地表反射率等有效信息。

在进行辐射校正时,需要考虑大气吸收、散射、太阳照射等因素。

几何校正是通过对图像进行几何变换,消除影像几何畸变,使得图像的空间尺度与地形尺度一致。

三、特征提取在预处理完成后,可以进行特征提取,即从图像中提取出我们感兴趣的地物信息。

特征提取可以利用图像的光谱、形状、纹理等特征进行。

常见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阈值分割、聚类分析和目标识别等。

阈值分割是一种基于灰度值的图像分割方法,它根据设定的阈值将图像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聚类分析是一种基于相似性的图像分割方法,它将像素聚类到不同的类别中。

目标识别是一种利用训练样本进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类器将像素分类为感兴趣的地物。

四、信息提取在特征提取后,可以通过图像分类,提取出具体的信息。

图像分类是将图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水域、植被、建筑物等。

常见的图像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是一种需要训练样本的分类方法,它根据已标记的地物样本进行分类。

非监督分类是一种无需训练样本的分类方法,它通过聚类算法将图像中的像素自动分类。

通过图像分类,可以获得每个地物的分布范围、面积、形状等信息。

五、精度评定进行测图后,需要对结果进行精度评定。

测绘技术遥感图像处理流程

测绘技术遥感图像处理流程

测绘技术遥感图像处理流程测绘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获取和处理地理空间信息,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

其中,遥感图像处理是测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利用遥感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高效、精确的分析和解译。

本文将介绍测绘技术中遥感图像处理的流程,以及它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测绘技术遥感图像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与分析三个阶段。

首先,数据获取是整个流程的基础,它涉及到选择、获取并整理遥感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各种不同的源头,比如卫星、飞机、无人机等。

在选择数据源时,需要根据需求和应用场景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数据来源。

接下来是数据预处理阶段,它是确保数据质量和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等过程。

数据清洗主要是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和无关信息,以提高后续处理的效果。

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则是为了消除由于传感器非线性响应、光学变形等因素引起的图像畸变。

大气校正则是为了减少大气吸收对遥感图像的影响,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可用性。

在数据预处理完成后,就可以进行特征提取与分析了。

特征提取与分析是遥感图像处理的核心步骤,它涉及到对图像进行图像增强、分类、目标提取等操作。

其中,图像增强通过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色调等参数,以提高图像的视觉效果和可读性。

分类是将图像中的像素按照其物理属性或者类别进行划分和标记。

目标提取则是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出特定目标的轮廓和信息。

除了上述三个阶段,测绘技术遥感图像处理还可以包括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

数据分析是对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阶段则是将分析结果应用到实际的项目和领域中,比如土地管理、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

测绘技术遥感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土地管理领域,遥感图像处理可以用于土地利用分类和监测,以帮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利用决策。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遥感测绘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遥感测绘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遥感测绘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获取和分析从遥远距离获得的信息的方法。

在遥感测绘中,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表特征的观测和测量。

本文将介绍遥感测绘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

数据获取是遥感测绘的第一步,主要包括数据源的选择和数据的获取。

在现代遥感测绘中,常见的数据源有航拍影像、卫星遥感数据和无人机遥感数据等。

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适合的数据源对于获得准确的地表信息至关重要。

数据获取的方法包括航空摄影、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测绘任务。

数据处理是遥感测绘中的关键步骤,主要包括遥感影像的预处理和特征提取。

预处理包括影像的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等。

几何校正是将影像与地理坐标系统对应起来,使得影像上的地物位置能够与地球表面上的实际位置对应。

辐射校正是消除影像中辐射度的变化,以确保测绘结果的准确性。

大气校正是校正空气中的颗粒物影响,通常通过模型对空气参数进行估计,进而修正影像中的大气影响。

特征提取是从影像中提取地表特征的过程。

常见的特征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地形高程和水体分布等。

特征提取一般采用图像分类技术和遥感影像分析方法,如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等。

数据分析是遥感测绘的最后一步,主要是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可以揭示地表特征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

例如,通过对时间序列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变化。

还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遥感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实现对地表特征的叠加和综合分析。

这样的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遥感测绘还可以与其他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扩展其应用范围。

例如,地面调查可以为遥感数据提供验证和修正,以提高遥感测绘结果的准确性。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如地理编码和地图数据,可以为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测绘技术中的遥感可见光影像处理流程讲解

测绘技术中的遥感可见光影像处理流程讲解

测绘技术中的遥感可见光影像处理流程讲解遥感可见光影像是测绘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数据源,通过对遥感可见光影像进行处理,可以得到地表物体的空间分布信息。

本文将从遥感影像获取到处理流程进行讲解,为读者介绍遥感可见光影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遥感可见光影像获取遥感可见光影像获取是遥感技术的第一步,它利用遥感卫星或其他传感器获取地表物体的图像信息。

在遥感可见光影像中,不同地物会反射或发射出不同的可见光波段能量,通过接收和记录这些能量,得到遥感影像。

二、遥感可见光影像预处理在进行进一步的遥感可见光影像处理之前,需要对原始影像进行预处理工作。

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环节。

1. 辐射校正:辐射校正是将遥感影像的原始数据转换为辐射亮度数据的过程。

由于接收器特性不同,遥感影像在记录过程中会受到仪器响应和大气散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辐射校正来消除这些干扰因素。

2. 大气校正:大气校正是根据大气传输模型消除大气散射对遥感影像的影响。

大气散射会导致影像中出现雾化现象或者颜色变暗等问题,通过大气校正可以获得更真实的地表物体光谱信息。

3. 几何校正:几何校正是指将遥感影像转换为地理坐标系下的数据。

遥感影像记录时可能会存在扭曲或者偏差,在几何校正过程中,需要通过内参数和外参数的计算来对遥感影像进行校正,使其能够与地理坐标系对应。

三、遥感可见光影像分类与分析遥感可见光影像分类和分析是遥感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对影像中不同地物进行精确的识别和分类。

1. 影像分类:影像分类是将影像中的像元按照其所属地物类型划分的过程。

遥感可见光影像中的像元通常由坐标、亮度和光谱等信息描述,通过像元的亮度和光谱信息可以对地物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基于阈值、基于统计学和基于机器学习等方法。

2. 图像分割:图像分割是将遥感影像中的各个地物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或对象的过程,其目的是得到更精细的地物边界和形状信息。

图像分割方法主要有基于阈值、基于区域和基于轮廓等方法。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步骤与技巧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步骤与技巧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步骤与技巧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获取地球表面上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处理和分析这些信息来获取有关地球表面特征和变化的技术。

在测绘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能够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测绘数据,为各种工程和规划项目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主要步骤和一些技巧。

第一步,确定测绘需求和目标。

在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测绘的具体需求和目标。

这包括确定测绘区域范围、测绘内容(如土地利用、地形地貌等)、测绘精度等。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标,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和处理方法。

第二步,获取合适的遥感数据。

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获取遥感数据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常见的遥感数据源包括航空影像、卫星影像以及激光雷达数据等。

根据测绘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源。

对于较大范围的测绘任务,卫星遥感数据可能更为适用;而对于较小范围和更高精度要求的测绘任务,航空影像或激光雷达数据可能更适合。

第三步,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获取到遥感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取出所需的地表特征信息。

数据处理包括预处理、校正、融合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例如,针对卫星影像,常常需要进行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处理,以获得更精确的地表信息。

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应用一些遥感技术的方法,如特征提取、分类与识别等,进一步分析和提取测绘所需的地表特征。

第四步,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投影。

在进行测绘时,必须对遥感数据进行地理坐标系统和地图投影的转换,以使其与地理空间的位置对应。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能够保证后续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

根据测绘区域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地理坐标系统和地图投影方法。

第五步,结果呈现与输出。

最后一步是将所得到的测绘结果进行呈现和输出。

这可以通过制作数字地图、报告、图表等形式来实现。

同时,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对测绘结果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卫星遥感图像处理的步骤和流程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卫星遥感图像处理的步骤和流程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卫星遥感图像处理的步骤和流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测绘技术和卫星遥感图像处理已经成为现代地理信息系统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在测绘技术的支持下,卫星遥感图像处理可以提供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地理信息数据,从而为国土规划、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介绍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卫星遥感图像处理的步骤和流程。

第一步是数据获取。

在进行卫星遥感图像处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获取卫星遥感图像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国内外的卫星和地面观测站获取。

卫星遥感图像包括多光谱图像、高光谱图像和雷达图像等。

这些图像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传感器获取,可以提供不同波段的信息,用于研究不同地物的特征。

第二步是预处理。

卫星遥感图像在获取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和失真,因此需要进行预处理来消除这些影响因素。

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等。

辐射定标是将卫星遥感图像中的数字值转换为物理量,例如辐射度或反射率。

几何校正是将图像进行几何变换,使其在地理坐标系统下具有一定的精度和一致性。

大气校正是根据大气传输模型对图像进行校正,消除大气影响。

第三步是图像分类。

图像分类是指将卫星遥感图像中的像素分配到不同的类别中,以反映地物类型和分布。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基于统计的分类、基于决策树的分类和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等。

这些方法通过对图像的光谱信息、纹理特征和形状特征等进行分析,将像素分配到不同的地物类别中。

第四步是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从卫星遥感图像中提取地物的特征信息,用于进一步分析和应用。

常用的地物特征包括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形状特征等。

光谱特征反映了地物在不同波段上的反射和辐射特性,纹理特征反映了地物的空间分布和纹理结构,形状特征反映了地物的形状和大小等。

第五步是精度评定。

精度评定是对卫星遥感图像处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评定方法包括对比分析、统计分析和验证实地调查等。

通过与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可以评估卫星遥感图像处理结果的精度,并对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支持。

遥感制图技术流程简介

遥感制图技术流程简介

遥感制图技术流程1. 数据准备1.1 地形图地形图是进行遥感影像几何精纠正的坐标参照系,也是重要的基础数据,包含多种层面的非遥感信息数据。

目前常用的地形数据多为数字地图。

对于尚未有数据地图的工作区域,通常收集纸质地图,经过数据扫描,转换为数据地图。

扫描分辨率通常设置为200-400dpi。

扫描图通常存在变形,需要利用GIS软件进行几何校正,已达到制图精度要求。

对于早期或常规方法获得的成果图件,在建立数据库及系统分析前,通常也采用图形扫面方法,经系统处理,将纸质图形转换为数字图形。

1.2 遥感数据源的选择遥感数据源的选择是整个遥感制图工作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工作。

遥感数据源的选择一般包括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力、时相及波段的选择。

另外在具体的工作中,数据源的选择还要综合其它非图像数据内容本身的因素来考虑,如成果图形的比例要求、精度要求、经费支持强度及遥感图像获取的难易程度等。

1.2.1 遥感图像空间分辨力的选择遥感影像空间分辨力是遥感数据源的一个重要指标,决定了遥感制图所获得的成果数据的精度和准确度。

一般各主要成图比例尺对应遥感影像空间分辨力如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目前遥感卫星可以提供从小于1米到公里级的影像空间分辨率,可以满足1:2000/3000的比例尺遥感制图精度要求,制图精度能够满足我国现行的制图精度要求。

航空遥感影像可以提供厘米级的空间分辨率,可以满足大比例尺制图要求。

目前,国内遥感制图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1:1万——1:10万),生态环境监测、城市信息化、大型工程环境监测、灾害监测、遥感找矿……如:利用QuickBird/IKONOS进行违章用地监测、城市绿地与城市用地监测利用eTM/SPOT进行土地利用遥感制图……1.2.2 遥感信息的时相选择地表由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组成、时刻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

如地表的温度、水份、天气状况、人类活动等影响使得不同时间地表信息反映在遥感影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第7章遥感制图

第7章遥感制图

不另外进行影像的几何纠正,将多幅影响依像幅边框显示 的经纬度位置,镶辑拼贴而成的影像图,称为卫星影像镶嵌图, 其像点误差相对于地面控制点大于1′。在镶嵌图上,只注记 出少量地理要素名称,如主要河流、主要山峰、县市以上居民 点、铁路和主干公路的名称。影像镶嵌图的作用是提供空间位 置的检索。
进行了影像平面位置的几何纠正和影像增强,图上绘制出 较全面的地理要素,称为卫星影像图。 在卫星影像上,能够依据数字地面模型,进行共线方程纠 正,有详细的地理要素的影像图,称为卫星影像地图。
第八章 遥感制图 第一节 卫星影像地图概述
1909年,美国的W.赖特从飞机上拍摄了第一张航空照片,从此人类开 始了把握地表空间信息的新纪元。 1932年,中国首次在钱塘江地区进行航空摄影测量。 20世纪60年代,在航空摄影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航空遥感技术 。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69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QuickBird卫星
北京公主坟立交桥
QuickBird卫星是2001年10月18日在美国发射成功的目 前世界上商业卫星中分辨率最高、性能较优的一颗卫星。 它在空间分辨率(0.61米),多光谱成像(1个全色通道、 4个多光谱通道)、成像幅宽(16.5公里X 16.5公里)、成 像摆角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满足更专业、更广泛 应用领域的遥感用户。
(2)计算机自动分类 ,可分为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种。 监督分类,是根据已知试验样本提出的特征参数建立判读函数, 对各待分类点进行分类的方法。 非监督分类,是事先并不知道待分类点的特征,而是仅根据各 待分点特征参数的统计特征,建立决策规则并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六、卫星影像图和卫星影像地图
利用卫星影像编图,根据它的技术条件和线划的地理要素, 可分为:卫星影像镶嵌图、卫星影像图和卫星影像地图三种。

遥感方案具体流程

遥感方案具体流程

遥感方案具体流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遥感方案的具体流程。

遥感是利用遥感技术和设备对地球表面的特定目标进行观测、记录和解译的一种手段。

遥感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是遥感应用的关键步骤,涉及到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遥感方案的具体流程。

2. 数据获取在遥感方案中,数据获取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数据获取包括获取遥感数据和地面真实数据两个方面。

2.1 获取遥感数据获取遥感数据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卫星遥感数据:从卫星传感器获取遥感数据,如Landsat、MODIS等。

•航空遥感数据:通过航空平台获取遥感数据,如航空相机、激光雷达等。

•无人机遥感数据:利用无人机搭载的遥感设备获取遥感数据。

2.2 获取地面真实数据获取地面真实数据主要是为了验证和校正遥感数据,常用的数据获取方式有:•野外实地调查: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采集数据,用于对遥感数据进行验证和校正。

•地面监测设备:利用地面监测设备对特定区域进行监测和数据采集。

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遥感方案中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预处理和后处理两个阶段。

3.1 预处理预处理是对原始遥感数据进行校正和修正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大气校正:校正遥感数据中的大气效应,以获得准确的地物反射率。

•几何校正:校正遥感数据中的几何失真,使其与实际地面位置对应。

•去噪与滤波:去除遥感数据中的噪声,提高数据质量。

3.2 后处理后处理是对预处理后的遥感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包括以下步骤:•影像拼接:将多个遥感影像拼接在一起,形成连续覆盖的影像。

•特征提取:从遥感数据中提取出感兴趣的地物特征,如植被、水体等。

•分类与识别:将遥感数据根据地物类型进行分类和识别。

4. 结果分析结果分析是根据处理后的遥感数据得到的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目的是获得对研究区域的信息和认识。

4.1 可视化展示通过可视化手段将处理后的遥感数据以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便于直观地观察和分析。

4.2 空间分析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遥感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空间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到关于地物分布、变化等方面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制图技术流程
1. 数据准备
1.1 地形图
地形图是进行遥感影像几何精纠正的坐标参照系,也是重要的基础数据,包含多种层面的非遥感信息数据。

目前常用的地形数据多为数字地图。

对于尚未有数据地图的工作区域,通常收集纸质地图,经过数据扫描,转换为数据地图。

扫描分辨率通常设置为200-400dpi。

扫描图通常存在变形,需要利用GIS软件进行几何校正,已达到制图精度要求。

对于早期或常规方法获得的成果图件,在建立数据库及系统分析前,通常也采用图形扫面方法,经系统处理,将纸质图形转换为数字图形。

1.2 遥感数据源的选择
遥感数据源的选择是整个遥感制图工作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工作。

遥感数据源的选择一般包括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力、时相及波段的选择。

另外在具体的工作中,数据源的选择还要综合其它非图像数据内容本身的因素来考虑,如成果图形的比例要求、精度要求、经费支持强度及遥感图像获取的难易程度等。

1.2.1 遥感图像空间分辨力的选择
遥感影像空间分辨力是遥感数据源的一个重要指标,决定了遥感制图所获得的成果数据的精度和准确度。

一般各主要成图比例尺对应遥感影像空间分辨力如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目前遥感卫星可以提供从小于1米到公里级的影像空间分辨率,可以满足1:2000/3000的比例尺遥感制图精度要求,制图精度能够满足我国现行的制图精度要求。

航空遥感影像可以提供厘米级的空间分辨率,可以满足大比例尺制图要求。

目前,国内遥感制图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1:1万——1:10万),生态环境监测、城市信息化、大型工程环境监测、灾害监测、遥感找矿……
如:利用QuickBird/IKONOS进行违章用地监测、城市绿地与城市用地监测利用eTM/SPOT进行土地利用遥感制图……
1.2.2 遥感信息的时相选择
地表由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组成、时刻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

如地表的温度、水份、天气状况、人类活动等影响使得不同时间地表信息反映在遥感影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遥感时相的选择其目的就是依据用户的需求,能够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影像。

1.2.3 遥感图像的波段选择
一般遥感影像的各个波段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而不同波段的组合则可以充分利用图像的多波段信息。

波段组合总的原则是要最大反映信息量,要能从中有效地识别各种专题信息。

如利用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TM图像数据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一般采用4、3、2三个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MODIS影像数据提供数十个波段数据,可以依据用户需求选择不同的波段组合方式。

2. 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是遥感制图的基础,直接关系到遥感制图成果的精度。

包括几何纠正、辐射纠正、波段融合、影像增强、色调均衡、全景镶嵌等。

遥感图像处理流程概括如下图所示。

3. 信息提取
3.1 实地调查,建立解译标志并选择训练区
解译是对遥感图像上的各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最后提取出感兴趣的信息。

实地调查是遥感解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

各种地物的各种特征都以各自的形式表现在图像上。

各种地物在图像上的各种特有的表现形式称为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的建立关系到整个解译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

实地调查和训练区的选择分为四步:(1)分析计算机合成的影像。

对计算机合成的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它资料和经验,可以初步确定可分类别及标准地块。

(2)确定考察路线。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的初步分类结果,设计考察路线。

每一种类别要保证足够数目的目的样地。

要求在考察路线上均至少有一种存在。

(3)实地野外调查。

对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地理位置、形状特征、颜色、面积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对于重点的样地要拍照记录。

(4)建立解译标志。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土地利用类型的具体遥感解译标志。

3.2 地表信息提取与遥感制图
遥感图像信息提取是遥感制图的关键。

即在系统软件平台支持下,结合建立的各类地物的影响判读标志、按照标准的技术流程和精度要求,逐一勾绘每块影像的边界界限并标志其属性。

完成遥感信息的提取与图形数据建立。

本项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

信息提取人员要有一定基础的专业知识,同时也
遥感图像 数 字 化 界线拼接修改
预 处 理
控制点选取 波段融合 色调均衡
界线图像套合
遥感影像产品 几何精纠正
行政界线订正
行政界线标描 地 形 图
遥感信息源深加工处理作业流程
镶嵌处理
要具有一定的工作积累,才能处理复杂的地表同物异谱、混合象元的综合、零星地物的取舍等问题,保证制图的精度要求。

最后进行图件的纠错、查漏、编辑等处理,生成数据库图件。

空间数据提取与采集过程与数据库建设流程概括如下图。

图6-10空间数据采集过程
4. 系统建设
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数据的管理、统计分析、数据更新以及依据用户需求而建立的专题模块。

系统的基础平台可以利用现有的商业软件平台,也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而开发,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说明:由于对用户的具体需求完全不了解,只能泛泛的做简要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