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揭示了电荷的二元化本性,是初三物理静 电学的重要结论之一。下面为你整理了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希望对你 有帮助。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 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电荷 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如:陶瓷、橡胶、塑料、纯净的油、干木头等。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 1.6×10-19 C。
3)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做半导体。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 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捋能不能达到 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引导学生得出:用干燥 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 新课 1、 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 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 C。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教案: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让学生观察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用玻璃棒和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3. 教师介绍电荷量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量化表示。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荷量,使用验电器进行电荷的检测。
4.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导体中电荷可以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的表现。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九班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第1 篇【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体会人们熟悉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试验,养成同学初步的观看、试验力量,初步的`分析、概括力量以及应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试验,激发同学学习电学,探究电的学问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依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缘由。
【教学预备】老师预备:自制多媒体、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同学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老师活动同学活动一、激趣导入【情境创设】播放视频:好玩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同学们知道这种奇妙现象的原理吗?【引入新课】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试验。
奇妙的电究竟是什么?从今日我们就渐渐揭开它的神奇面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有兴趣的观看。
相互沟通热议。
二、探究新知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缘由是什么?【引导试验】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许多,想用给你供应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自试试吗?【试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1.怎样推断物体是否带电?2.什么是摩擦起电?3.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同学思索、相互沟通、争论。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会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原子结构。
•5、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过程:一、电荷➢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规定:•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一。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1。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2。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
用验电器来检验思考: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三、验电器➢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答: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四、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
一片雷雨云带电的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仑。
五、元电荷1。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1856—1940)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2。
原子核带电,电子带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量的粒子。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常用符号表示.e= C 3。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
4。
原子是由和组成.➢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整个原子呈,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想一想:这个氧原子带电吗?想一想:这个氧离子带电吗?电荷的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电磁污染的危害,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简单电路、电流、电压等电学知识,为学习电荷概念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电荷的微观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加深理解。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电荷相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反馈,巩固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创新评价,激发兴趣: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调研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爱环境的意识。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电荷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对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较高的兴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编者按:本文给出了两种关于物理教案的示范,分别是“电荷的性质”和“电荷之间的作用”。
】一、电荷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荷的基本性质。
2.理解电荷的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不同电荷之间相互吸引,相同电荷之间相互排斥。
3.掌握用带电棒证明物体带电的实验方法。
4.了解物体带电的种类,初步了解电荷与电场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物体带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掌握正电荷和负电荷、不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个电影《超人》的片段,介绍电荷及其性质。
在观看片段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提出教师引导的问题,如“为什么超人可以吸引飞机?“为什么超人可以击败坏人?”等。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问答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电荷的性质。
讲解正电荷、负电荷的定义与区别,以及不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
利用实验观察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并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3.实验操作(15分钟)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带电棒证明物体带电。
教师可以准备两根带电棒,一根带正电,一根带负电,分别接近一块小纸片,观察纸片的反应。
学生可以用自己制作的带电棒,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纸片的反应。
4.实验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结果。
例如:“带正电的带电棒接近纸片时,纸片是被吸引还是被排斥?为什么?”等。
5.拓展练习(20分钟)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如:“如果两个带正电的物体相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两个带负电的物体相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等。
6.归纳总结(15分钟)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归纳电荷的性质,并复习所学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本质,了解电荷与电场的关系。
学生作业:完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一章练习题,复习所学内容。
二、电荷之间的作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完成的。
2.了解电场是由带电粒子产生的。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第15。
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4.会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导体和绝缘体。
2.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实验导入:教师拿气球在一个同学头发上摩擦后发现头发都被吸起来了,而且气球稍微移动时顺势吸到另一同学脸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新课讲授】(一)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1)动手实验:a。
把塑料梳子与自己头发摩擦,然后将梳子靠近小纸屑。
b。
将各种文具与自己的头发或丝绸摩擦,然后分别靠近小纸屑或碎头发。
(2)交流讨论:上述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总结:①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②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PPT展示问题:(1)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种类相同吗?【分析总结】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反现: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教师: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同学们知道是怎样规定的吗?学生: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5.1两种电荷 教案-物理九年级全册
15.1 两种电荷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2.了解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4. 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静电球、日光灯管、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验电器、起电机、等一、新课引入观看新闻(视频),感受一下闪电的神奇与壮观实验1:感受静电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带电吸引小纸屑(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观看闪电视频,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举列: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电风扇的扇叶与空气摩擦起电,致使扇叶的表面吸附灰尘3.两种电荷: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原子结构:原子核(正电)核外电子(负电)正负电荷数相等一般呈电中性(正负电荷数相等)摩擦起电就是抢夺电子的过程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引导)再让学生观察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纸屑实验,问:纸屑只有被吸引吗?用摩擦过的橡胶棒去吸引悬挂的小球,发现:小球先被吸引,接触后被弹开。
1.活动2、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①将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将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实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荷知识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然而,由于电荷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电荷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电荷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正、负电荷的认识。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注重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善于质疑的精神。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学会静电防护方法。
8.教学评价,关注成长: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跨学科融合,提高创新能力:将电荷知识与化学、生物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10.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学习电荷知识,引导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静电现象的产生和消除方法。
-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电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2.完成一份关于电荷知识的手抄报,内容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电荷的定义、分类、相互作用规律等。
-此项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设计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电荷是物质中最基本的属性之一,是指物质中存在的电子和质子所带的电荷。
电荷有两种,一种为正电荷,另一种为负电荷。
正电荷是物质中质子所带的电荷,负电荷是物质中电子所带的电荷。
下面是两种电荷的教案。
教案一:正电荷一、教学目标1. 了解正电荷的概念和性质;2. 知道常见物体中所带的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3. 能够举例说明正电荷的产生和传递;4. 能够应用正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正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正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概念讲解讲解正电荷的概念,即物质中质子所带的电荷。
正电荷的性质有:相同的正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的正电荷互相吸引。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说明正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例如,摩擦产生正电荷,物体之间的接触传递电荷。
4. 身边实例探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带有正电荷的物体,并解释其产生和传递的原因。
5. 拓展应用通过对电子束的偏转实验或气球的悬浮实验等,引导学生应用正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6. 总结归纳对正电荷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案二:负电荷一、教学目标1. 了解负电荷的概念和性质;2. 知道常见物体中所带的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3. 能够举例说明负电荷的产生和传递;4. 能够应用负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负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负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概念讲解讲解负电荷的概念,即物质中电子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的性质有:相同的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的负电荷互相吸引。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说明负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例如,摩擦产生负电荷,物体之间的接触传递电荷。
4. 身边实例探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带有负电荷的物体,并解释其产生和传递的原因。
5. 拓展应用通过对电子束的偏转实验或气球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等实验,引导学生应用负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和生活中已经有了摩擦起电的概念,从生活入手,通过实验,能够轻松的进入电学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原子及其结构。
教学过程1【讲授】预习预习要求阅读课本32页至35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组内交流。
1、小实验:准备一堆小纸屑,用一把塑料梳子快速的梳头几下,然后把梳子靠近这堆小纸屑,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2、仔细观察电视机的屏幕,会发现屏幕上蒙有一层灰土,结合前面做的实验,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2【活动】感受摩擦起电一:引入新课利用生活离不开的电引入电学的学习。
动动手:利用身边的东西摩擦,靠近小纸屑或者头发,看看会发现什么现象?橡胶棒/塑料尺/塑料梳子/气球/吸管等物品经过摩擦都可吸引纸屑/纸巾/头发等学生经过实验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物体经过摩擦后变成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联系上一节课的知识让学生理解物体经过摩擦后能量的转化3【活动】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二:自制小教具感受电荷的相互作用1.利用纸巾摩擦相同吸管带上同种负电荷,感受同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力。
2.让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上正电荷,将玻璃棒靠近纸巾摩擦的吸管,向学生展示异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力总结:一起学习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活动】自主学习三:了解原子及其结构,更好的理解摩擦起电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原子及其结构,更好的理解摩擦起电。
通过画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的电子转移图,更直观的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
四:练习巩固1.带正电的玻璃棒慢慢靠近悬挂着的通草球时,发现球被排斥,这说明通草球()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 D.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正电.2.甲、乙、丙三个带电小球,已知甲、丙互相吸引,乙、丙互相排斥,乙球带负电,则()A.甲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B.甲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C.甲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D.甲球带正电,丙球带正电3.有甲、乙、丙、丁四个带电小球,已知甲和乙互相吸引,丙和丁互相吸引,甲和丙互相排斥,丙球带负电,则()A.甲带正电. B.乙带正电C.丁带正电. D.乙带负电4.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分别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如果把它们的金属球互相接触一下,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将()A.不变 B.变大一些C.变为零 D.变小一些,但不为零4.验电器的金属箔原来是张开的,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可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了,则能说明()A.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负电,后来带正电B.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正电,后来带负电C.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负电D.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正电5.原子的中心是______,带______电,核外有绕核运动的______,带______电。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4、了解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学习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学习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及电荷的移动。
教具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散开的塑料绳,碎纸屑、验电器、金属棒学法指导阅读课本第32-34页,利用双色笔将书中重点勾画出来,看完书后对重点知识点默记一次,完成自学检测。
一、温故知新: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热机做的有用功越多,效率一定越高B.热机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C.热机做一定的有用功,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D.热机做功越快,效率一定越高二、自主学习:(一)、两种电荷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1.摩擦起电:演示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现象:______________ 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 __。
结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图15.1-1①正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初三物理电路电流教案【5篇】
初三物理电路电流教案 精选篇1初三物理九年级全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第1节 两种电荷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摩擦起电原因:由于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要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
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4、 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等。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既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绝缘体中有电荷,只是电荷不能自由移动)金属导体容易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容易导电靠的是正负离子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电荷的种类。
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3. 让学生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以及电荷量的单位和符号。
4.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起电的现象,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难点: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电荷量的单位和符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学生对摩擦起电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摩擦起电的定义,即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现象。
提问:你们认为摩擦起电时会生成什么?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带电体的性质。
4.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种类,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 验电器介绍:讲解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让学生动手操作验电器,验证物体是否带电。
6. 电荷量介绍:讲解电荷量的单位(库仑,符号C),让学生了解电荷量的概念。
7.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摩擦起电的现象和电荷的种类,掌握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5.1两种电荷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5.1两种电荷教案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并掌握正负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设计上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电荷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正负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负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原理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电荷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电荷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对电荷有什么了解?电荷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2. 探究电荷的性质:让学生用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器材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电荷现象,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发现电荷的产生和消失,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认识正负电荷: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正负电荷,并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用不同电荷的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正负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原理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了正负电荷的概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原理解释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思考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现象、电器设备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的电荷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原理等。
b.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c.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强调重点知识。
3.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பைடு நூலகம்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电荷现象为切入点,如静电、电荷在衣物上的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实践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总结,深入理解电荷的特性和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电荷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防护、电荷分离技术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物理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两种电荷的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对电荷的概念已有初步认识,但对其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尚浅。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荷的特性和规律。
1.教学内容:针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现象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电荷间如何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等。
b.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共识。
c.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最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两种电荷》教案(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三)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顺着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总结:摩擦起电,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
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1摩擦起电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两种电荷》课程教案
15.1两种电荷一、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 .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二、教学重点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2.导体和绝缘体导电原因。
三、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的实质2.原子结构四、教学用具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
(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
)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总结:(1)带电物体的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3)毛衣容易脏;(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
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
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
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
(引
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
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
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
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注意: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能带电
5、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如:各种金属、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人体、大地等。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如:陶瓷、橡胶、塑料、纯净的油、干木头等。
3)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做半导体。
如:硅、锗等。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5)特别说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三、课堂小结
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原子及其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导体与绝缘体
四、课后作业
P25知识点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