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樊家油田馆陶组馆四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林樊家油田防砂工艺的改进与应用

林樊家油田防砂工艺的改进与应用
填 ,然 后 进 行 管 内砾 石 充 填 的 防 砂 工 艺 其 优 点 是 操 作 方 便 、不 受
井段长短 限制 、携砂 比高 、防砂成 功率高 、 效期长 缺点是在 部 有 分注水 见效区块 ,预 充填后地层 吐砂严重 ,卤水压井容 易造 成原油 乳 化 ;作 业工序 多,占井时问长 、近儿年 , 该项防 砂技术进 行了 对 改进和创新 ,包括解堵 防砂一体化 技术 ,分层 射孔充填 、采 高粘 溶液作 为携 砂液等 ,有 效地提高 了充填砂量和 J 砂比 ,扩大 了改 造 J u 半径 ,提 高了防砂效 粜 2 0 年 以来 ,高饱 和预充填 防砂2 L井 , 02 1I 1 ,
到与防砂配套技术相结合 、同时 ,针对不 I的井 及油 层特 点 ,形成 二 】 了四项主要的防砂技术 :高饱和预 充填防砂技术 、 次性 高压充填技 一 术 、 裂防砂技术 、水井H 化 学防砂技术 。, 外对防 砂技术进 行了 压 Y j
压 裂 前 的 “ 向 性 流 动 ” 模 式 径 压 裂 后 典 型 的 “ 线 性 流 动 ” 模 式 双
2 防砂工艺配套技术 的创新应用
四项配套 :斛堵技术 、射 技术 、 层 不平衡井暂堵技 术 、高粘携 砂 液提高砂比技术等 ,大大丰富和发眨了林樊家油出的防砂技术水平,
1 2 0 年 以来 林 樊 家 油 田防 砂 工 艺 应 用 情 况 02
( 1】高饱和预充填 防砂 技术 该技 术是首先对地 层高饱和 预充
( )解堵技术 。对近井 地带存在堵塞的老井 ,防砂前先采用稀 1
有效率8 . 9 %,初期单井平均 日产油6 t ,平均单井年产油 l1t 3 / 2d O4。
盐酸及稀酸和超声波解堵相结 合的复合斛堵技术进行防砂前的先期处 理 , 除近井地带堵 塞,并将堵 塞物有效排出 , 解 达到疏通地层 ,提高 近井地带渗透率的 目的,为防砂 施工提供了充足的填砂空 『 ,改善防 廿 J 砂效果 。对于 新钻 油井 ,山于可 能存在 泥浆堵塞 ,采用 负压返 排工

埕岛油田馆陶组油藏压力保持水平研究

埕岛油田馆陶组油藏压力保持水平研究

该公式只限于考虑油水粘度比和油水相 式,储量相对误差0.2%,全区含水拟合相对
对渗透率曲线,假定生产中只有油水相对渗 误差1.1%, 95%以上的单井含水得到有效拟
学术研讨 69
合,可作为下步方案预测的基础。
2.1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研究 地层有能量,油井才有产量,合理的地层压力是注水油藏
高效开发的前提。油田的合理压力保持水平既要满足油田采油
累油
10 nT
1600.1 1609.6 1574.7 1555.3
累注水
10 m 3882.3 4453.8 4846.2 5107.9
含水
% 91.1 91.2 92.1 92.6
采出程度
% 17.35 17.46 17.08 16.87
表1不同压力保持水平方集预测扌岸标对比表 2.2合理恢复注采比研究 目前程岛油田馆陶组油藏地层压力水平10.5 MPa,为了尽快 恢复地层压力到合理压力保持水平,提高单井日产液量,应适
主要运用数值模拟手合理地层压力
心-不同含水饱和度Sw (或产水率Fw)时的油水 相相对渗透率;0。町-束缚水条件下的最大油相流
保持水平和恢复注采比进行研究,模型选择
量;0»、0*-不同含水饱和度Sw (或产水率Fw)时 在馆陶组主体部位,模型区面积34.8 km2,共
的油水相流量。
109口井,具有储ft,采用定液量渕61合方
68 为用工种技 2019年•第7期
m
理岛油田主力层系馆陶组油藏巳进入中含水期,液量较低且提液困难 成为影响油田稳产的最主要因素。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地 层压力保持水平低是影响提液的最主要因素,且馆陶组合理地层压力保持 水平11.5 MPa,合理恢复注采比1.1,随后进行的矿场试验验证了研究结果 的正确性,对改善馆陶组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长堤油田馆陶组油气成藏规律

长堤油田馆陶组油气成藏规律

长堤油田馆陶组油气成藏规律长堤地区馆陶组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油气控制因素非常复杂。

本文研究了长堤地区馆陶组的构造特征及构造对成藏的作用,指出馆陶组的油藏类型,总结了油气控制因素与油藏分布规律,指出长堤地区下一步勘探方向,对指导长堤地区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长堤油田;馆陶组;构造储层特征;成藏规律1 概述长堤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仙河镇东部的滩海地带,东部是渤海,西部是五号桩油田,南部是孤东油田。

构造上,该油田处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的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上。

该构造带走向南北,是中间高、南北低的宽缓鼻状构造,地层东倾,向东以斜坡形式伸入桩东凹陷,西边以断层与孤北洼陷相连,是区域油气远移的有利指向区。

目前三维地震覆盖全区,发现了Ng、Ed、Es、Mz 和PZ五套套含油层系,油藏类型有构造、不整合地层、和岩性油藏。

2 构造特征(1)燕山期的构造特征。

燕山期郯庐断裂主要为左旋走滑构造运动,受其影响构造带北移,形成了将济阳和渤中坳陷分隔垦东、孤东和长堤潜山带。

该带西部的垦东、孤东和长堤断层呈雁行式排列,是走滑断层。

从已有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其水平断距约为15km。

长堤潜山构造带在北移过程中受到南北方向的挤压,形成了以桩12为中心的宽缓鼻状构造。

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走向南北,倾向东,倾角20?,向东倾没入渤中坳陷的桩东凹陷。

长堤断层由5条近南北走向的分枝断层组成,整体呈南北走向,长度约40km。

分枝断层呈S形,中间南北走向,两头北东走向,长度约10km。

在相邻两断层间,断层重叠分布,形成剖面上表现为断阶状,由此而来,在靠近长堤断层处形成了长堤潜山的二台阶构造带。

受走滑构造影响,在构造上还发育了北东走向,羽状分布的断层,断距和长度较小,与大的走滑断层中间部分斜交,呈45度夹角。

这些断层规模小,数量多,成组成带分布。

(2)喜山期的构造特征。

喜山期是盆地的断陷和坳陷期,主要发育拉张和走滑构造运动。

拉张构造在长堤潜山构造带西部,断层沿长堤潜山与孤北洼陷的结合部位发育;走滑构造则继承早期的构造特征,继续沿长堤潜山与孤北洼陷的结合部位发育,同时,在长堤潜山构造带的主体部位发育伴生的断层。

东辛油田馆陶组、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

东辛油田馆陶组、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
营运动的影响 , N g 砂层组和下伏地层呈 不整合 接触, 整合 面起到 油气 运移 通道 的作用 , 不 因此
N g 砂层组油气富集程度高, 含油面积大。
12 东营组油气分布特征及规律 .
1 东辛油田馆陶组、 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
东辛油 田油气成藏条件控制因素较为复杂 , 馆
25 断层对油气戍藏的控制作用 .
东辛油 田馆 陶组和东营组油藏之所 以成藏 , 断 层的作用是决定性因素 。
25 1 断层是 油 气垂 向运 移 的通道 ..
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东二段、 东三段和东一段。
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21 构造背景 .
引 言
东辛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 内, 构造位置处 于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中东段 , 、 、 北 西 南方向 分别为民丰洼 陷、 利津洼陷和牛庄洼 陷。馆 陶组 、
陶组 、 东营组油藏主要富集于构造复杂的断层转换
带地区, 总体来说 , 平面上东营穹隆背斜构造 比辛
镇长轴背斜构造成藏更为有利 , 油气更为 富集 ; 纵
东营组沉积时期 , 其构造形态为 : 西部为东营穹 隆
构造, 东部为辛镇长轴背斜 , 中间由鞍部相连。勘 探面积约为 10I1 是 1 2 I, 个具有多期旋 回、 【2 r 多种沉
积特征 、 多种构造样式 、 多种断裂系统 、 多套含油系
统、 多种油藏类 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历经 4 余年 的钻探 , o 东辛油 田共发现 了下第 三系沙河街组 、 东营组 、 上第三系馆陶组等含油层 系, 成为胜利油 田重要 的原油生产基地 , 中主力 其
摘要: 通过钻 井录井、 测井复查、 地质 分层 、 构造解释 、 油试采等基础 地质 工作的开展 , 东辛 试 对 油田馆 陶组、 东营组 次生断块 油藏 的油气分布规律 及形成机 理进行 了深入探 讨 , 出馆 陶组、 得 东营组次生油藏的油气分布规律为 g 平面上 东营背斜构 造比辛镇 背斜 构造 油气富集 , 纵向上油 气富集程度 由高到低依次是 东二段、 东三段 、 东一段和馆下段 , 总结 出馆 陶组、 并 东营组次生油 藏 的成 藏机 理 : 宏观上 油气成藏 由构造 背景控制 , 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 中起重要作 用 , 另外 。 砂 体 分布 、 不整合 面以及储 、 盖组合等 因素都成为馆 陶组、 东营组 油气聚 集成藏 的主控 因素 。 关键词 : 东辛 油田; 陶组 ; 馆 东营组 ; 油气分布规律 ; 成藏主控 因素 中圈分 类号 :E 2 . T l2 3 文献标识码 : A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油气成藏分析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油气成藏分析

P o- r n ayi o d o ab n Reev isi ifni e o l o migAn ls f f s Hy r c r o sr or nL na jaAra
i i a g De r s in o h iBa sn n J y n p e so fBo a y Ba i
摘 要 : 用 地 震 、 井 和 地 质 录井 等 资 料 , 区 域 地 质 构 造 背 景 出 发 , 合 分 析 研 究 了 渤 海 湾 盆 地 林 樊 家 地 区 利 测 从 综
馆 陶组 底 部 河 漫 滩 沉 积 砂 体 的油 气 成 藏 特 征 , 及 主 要 的 生 储 盖 组 合 特 点 、 气 生 成 ~ 运 移 一 聚 集作 用 过 程 , 以 油
W AN n l g U W e—a g I G Xu d n ,JANG Do g xa G Ya — n ,L i n ,JAN —o g I i g n —i ,
LU L n - n L 0 R i a g I o gj , U u— n u g
( el yR sac stt,Bn a i Pou t n Pa t h nl Ole o ,Bnh u S a — G oo eerhI tue in nO l rd c o ln,S e g iil C r g ni i i f d p izo , hh
t ni lf re p o ain. e ta o x lr to
Ke o d :if j ein o n a x l a o ;orersro —arc se lg ;ee o yw r sLna i rg ;i a d gsepo t n suc — e i cpok asmbae rsr i na o l ri e v r v r

林樊家地区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潜力

林樊家地区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潜力

[ 收稿 日期]o 0 -2 2 l- 4 0 1
【 参考文献] …张林哗, 李学田. 济阳坳陷滨海地区浅层天然气成因【, J石 】 油勘探与开发,9 0( ) — . 1 9 ,1 : 7 1
[ 作者简 介】 肖 . 李 中国石油大学 ( 东 ) 华 地球 资源与信 息学 院资源勘察 工程专业20 级学生 。 08 【 责任编辑】 李晓霞
( I m

B O O
图 1 林樊家地 区南北向地质剖面 图
7 2 1 年第 3 l o 0 1 期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4 成藏模式及气藏类型 .
根 据林 樊 家地 区浅 层 天然 气 的成 藏 主控 因素
新 近 系 明化镇 组地 层 圈 闭 中形成 :
( ) 1 岩性气藏。气藏 以河流相沉积砂岩为储
间。1 8 3年利 用 二 维 地 震部 署 的林 5井 在 8 0 9 9. 5~8 17 井段 , 遇 明化 镇 组 12 9 .m 钻 .m厚 的气层 , 4 mm 油 咀试 气 获得 日产 1 0 0 m3的工 业 气流 。 6 7
充 足 的气 源条 件 。 天 然气 组份 分 析 , 区 天然 气 据 该
层 , 面 上 呈 条带 状 , 平 剖面 上 呈透 镜 状 , 气 6 林 气 藏 属 于 这种 类 型 。 ( 2)断层 一岩性 气 藏 。气 藏 以河 流 相沉 积 砂
岩 为储 层 ,砂 体 上倾 方 向受 断层 切 割 、遮 挡而 形
分 析 ,利津 洼 陷 沙三 段 烃 源岩 以生油 为主 ,生气 为 辅 ,在 高 温高 压 条件 下 ,天然 气 呈溶 解状 态赋
目前 为 止 ,该 区共 上 报 天 然气 探 明含

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成藏特征分析

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成藏特征分析

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成藏特征分析作者:赵美娟来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从油气运移、油藏类型及分布、油气控制因素等方面对孤岛油田西南缘的馆陶组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油源断层、不整合面、输导性岩层和网毯式运移通道四种类型,能够形成构造、岩性、地层以及复合油气藏,油气成藏主要受到油源断层、微幅构造脊及储层的发育程度等控制。

关键词: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运移通道;油藏类型;成藏特征中图分类号: P6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27-021 概况孤岛油田位于沾化凹陷东部,是一个大型的披覆构造油气藏[1],其西南缘整体表现为一低幅度洼中脊的构造形态,向东、西逐渐倾没,南、北受孤南断层、垦利断层西支控制,发育多个断鼻、断块、小型背斜构造。

该区新近系馆陶组继承性发育在中古生界孤岛潜山之上[8],为主要勘探层系,至今已累计上报探明储量4.0947×108t。

通过对该区基本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明确油气运移通道及成藏主控因素等,为下部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2 储层特征与储盖组合馆陶组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其中馆下段为辫状河沉积,馆上段为曲流河沉积,而馆上段上部-明化镇组的区域盖层是油气的有效封盖条件。

由于馆陶组埋藏浅,胶结疏松,成岩作用差,物性好,主要发育高孔、特高孔储层[2]。

储层类型以粉砂岩、细砂岩及含砾砂岩为主,储层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岩屑含量在20%左右;矿物颗粒磨圆度较差,多为次棱角状,分选中等~差。

颗粒间常以泥质胶结为主,胶结类型为接触~孔隙式。

通过对垦71井区馆陶组的的岩心、测井相分析及沉积微相分析,明确了该区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有滞留沉积、沙坝沉积、曲流沙坝沉积、天然堤沉积等[7]。

3 成藏特征3.1油源条件孤岛周边新近系具有孤南、渤南两个大的供油洼陷,具有丰富的油气供给条件[2]。

樊家川油田侏罗系油藏稳产技术研究

樊家川油田侏罗系油藏稳产技术研究

了井 网的完 整性 , 恢复 了油 井产 能, 缓 了老油 田非 正 常递 减 。 减 4 20 年油 藏开 发 应用 的 主蔓 技 术 0 9 4 1实施 注采 调整 . 缓油 藏 自然递减 . 减 1 、精细 注 采调 整, 展周 期注 水 开 针对 部 分地层 压 力高 、 高含水 、低产 量, 储层 深 部堵 塞特 征, 3个 井 对 组开 展周期 注水 , 通过周 期注 水扩大 注水 波及 范围, 置换 出渗流 通道 中的剩 余
月地 质储量 采油 速度 0 0 % . 8 、剩余 可采 储量采 油速 度 2 4 % 0 9年樊 中区 . 9 。2 0 延 9开展 强 化注 水, 为后 期 提液 稳油 奠定 能 量基础 。 3 4 套破 井治理 技术 . 随着油 井含 水上升 , 管腐 蚀不 断加剧 , 套 截至 20 09年 1 月套破 井 7 i 6口,
1前育 樊家川 作业 区 目前管理 着 8 开发 区块, 采层位 有延 9 个 开 、延 8 、延 l , 0 动用 含油 面积 料 } k 2 动用 石油可 采储 量 料 料 × 14 , 用石 油地 质储 量 加, 0 t动
} } X 0 } 1 4t。
2油 田开 发情 况 樊 家川 油 田主 力 区块樊 中区 自1 8 年 4 97 月开 始试采 , 经历 了 自然 能量 开 发和 全 面 注 水开 发 两 个 阶段 。 自然能 量开发 阶段 (9 7 4月 ̄1 9 年 6 18 年 91 月) 樊家川 油 田8 年 4 7 月开始试 采 , 自然能量 开发 阶段 , 田开 发 中表 现 出地 油 层 压 力 下 降 快 、递 减 大 。 全 面注 水开发 阶段 (9 1 7月~ 目前) 19 年 樊家 川 油 田19 年 7 91 月油 田全 面实旋注 水 开发, 地层 能量 得到补 充, 力 压 回升快 , 油井见 效快 , 量上 升幅 度大, 1 9 年的 1 . 0t 升到 19 产 由 91 3 8X 14 上 92 年 l. 9 4× 14 , 田实现 了高 速开采 。进 入 19 0t油 9 4年, 水上 升速度 加快 , 含 产 量大 幅度下 降, 开发 形势恶 化 。至 2 0- 04 产量 持续下 降, 0 1 樊家 川 0 12 0 年 20年 油 田出现大 面积 套破, 油量 损 失较大 :0 2 实施 周期注 水试 验, 2 0 年 开 20年 从 04 始加 强治理 , 田递 减形 势减 缓 。进 入 20 年 , 油 0 5 通过 开展 延 i 0补孔措 施挖 潜 工 作, 好地控 制 了区块 递减 。2 0 — 0 8年环 6 、里 7 较 0620 5 4区块 的滚动 开发 , 基 本 实 现 了老 油 田的 稳产 。 3历年 油藏 开发 应用 的主 要技 术 3 1并 网优化 技术 . 樊家 川油 田进入 19 9 4年, 水上升 速度 加快 , 含 出现 了水 井吸 水剖面 不均 匀 、纵 向吸 水 差异 大 、油井 套破 等一 系 列 问题, 产量 大 幅度 下 降, 开发 形势 恶化。为此, l 9 年开始加 强综合治理工作, 从 95 狠抓两个剖面调整及平面上 的注 采平 衡 调整 ,实施 分 层注 水 、合 理 配注 、化 学调 剖 、注 粘土 调 剖 等 一 系 列措 施。 19 - 0 0 9 8 2 0 年通 过井 网优 化, 更新 井 5口, 调整井 1 O口, 高采 出 提 程 度 , 效缓 解 了油 田递减 。 有 32 查层 补孔 技术 . 针对 延 1 O含油 水层, 0 5年补孔 2口, 2 0 20 06年补孔 3口, 历 2 的时 经 年 间逐 步 实践验 证, 逐年 对不 同井进 行补 孔 ;07年补 5口井 , 20 日增 油 5 2 t侧 . 7, 钻 l 日增 油 5 3t 累计 增油 12 t2 0 年则钻 更新 2口, 口, .3 , 5 9 :0 8 日增 油 2 5, .t 累 计增 油 8 3 ; 9 t 截至 目前 延 1 油 藏累计 增 油 10 0 。 0 4 3 t 该区延 6 藏存 在 出油潜力 , 有潜 力油 井补孔 6 日增油 1 .2 , 均 油 对 口, 36 t平 单井 日增 油 1 9 t 截 至 目前 延 6油藏 累计 增油 12 3 。 .5 : 5 2 t 33 注采 调控技 术 . 油藏开发 的高含水 阶段| 套破井多, 地层含 水上升 导致油 水想渗特征 改变, 采液指 数下 降, 日产液 量下 降与含 水上升 两方面 因素 导致采 油速 度减 小,0 7 2 0 年1 2月地质 储量 采油速 度 0 1% .7 、剩 余可 采储量 采油 速度 4 9% 2 0 .5 , 08年 1 2

实施“闭环式“管理体系 提升林樊家油田水井管理水平

实施“闭环式“管理体系 提升林樊家油田水井管理水平
出砂原因分 析是 闭环式管理体 系的基础
1 . 1 油 层 内在 因素
化学防砂投 注。目前林樊家油 田侧钻井 9口, 日注水平 2 5 3 立方米 . 控 制水驱储量 1 6 2 万 吨 3 _ 4安装井 口单流阀
使用了井 口单流阀 该工艺应用球体和弹簧来实现 自 动关闭. 当管 林樊 家油 田油层埋藏深度均小于 1 1 0 0 米. 压实程度差 . 胶结物 以 注水压力下降达到随时 自动关闭 . 确保井筒 内压力 泥质为主 . 胶结类 型主要是孔一 接式 和接一 孑 L 式胶结 , 油层胶结疏松 , 极 线穿孔或者停泵后 . 稳定 . 避免地层返吐砂。目前林 樊家油 田大部分水井已安装此装置 , 其 易 出砂。 中在 2 0 1 3 年新装单流阀 4 8 套 通过该装置 的应用 , 减少 了因注水压 1 . 2岩石骨架 水井经过长 时间的注水不断地 冲刷 地层 . 细分砂 不断运移 . 导致 力 突然下 降而造成的水井出砂 油层岩石骨架发生坍 塌。另外多次作业 . 历经酸化 、 挤剂等措施 , 岩石
造 成地层返 吐砂的 问题 . 采取 “ 点上突破 、 线 上升压 、 当外部压力突然下降( 在现场生产过程 中发 生注水泵站停泵或 是 系统压 力波动 . 的做法 . 预 防地 层返吐砂 在点上 围绕注水井 管理 , 配备 地 面注水管线突然穿孔 ) .造成 注水压力 突然下 降 . 在 压差 突然建 立 面上稳 定” 能够精 密计量 的小 量程水 表和 自动调节 流量 的注水流程 .勤检查 、 时. 造成油层 出砂而住不进水 多调 整 、 常 分析 . 确保单 井完成 配注 , 点 上平稳 ; 在 线上 围绕注水 流 2 . 出砂诊 断是 闭环式管理体 系的前提 对 结垢严 重的 干线 、 分水器 、 单 井管线 进行 酸化或 更新 , 并 按照 “ 望、 测、 验、 探” 四种 诊断水井 出砂 的基本手段 , 及 时判 断水 程管 理 . 提 高末端 压力 . 确保 干线 压力 井 出砂情况 , 尽早安排措施 , 提高水井有效注水量 。 望: 根据水表读数 , 随着 注水量 增加及 时对 柱塞 泵升级 . 实行 “ 三定三保 ” 制度 , 即定时检查 读取每天注水量 , 根据注水量的下降判断 出砂情况 ; 测: 测井 口油套 压 稳定 。在面上 围绕注水 系统运行 .

提高林樊家油田注水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提高林樊家油田注水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提高林樊家油田注水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摘要】针对采油101队管理着林樊家油田的现状,分析注水开发过程中指标参数和各项水井工作量变化,通过加强水井基础资料管理,完善井网和及时调整配注等措施,促进指标提升,保证油井稳产,不断提高注水管理水平。

【关键词】林樊家油田;注水管理;有效途径0.引言采油101队管理着林樊家油田八个开发单元,两个未注水单元,32个注采井组,含油面积12.40平方千米,地质储量1715.0万吨,主要开采沙一、沙二上、沙二下、沙三下2套开发层系,属复杂断块稀油油藏,目前共有油井190口,开140口,日液3100t/d,日油能力665.9t/d,综合含水79%,动液面819米,水井总80口,开50口,1-11月累计注水量1006321m3,已累计生产原油37.6万吨,采油速度0.57%,采出程度33.1%。

1.注水指标分析林樊家油田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总井数、分注井层段合格率、单注井配注合格率和维护作业等指标呈4升3降1平稳趋势。

总井数不变,开井数、日注能力、单注井配注合格率、维护作业井数上升,日注水平、欠注井数分注井层段合格率下降。

1.1开关井数分析与去年12月份相比,总井数不变,开井数增加7口。

总井数变化原因:LZ13-24 9.24转抽;LZ17-X303 11.19转注。

1.2注水量分析与去年12月份对比,日注水平下降294m3。

下降方面主要原因:新增欠注井5口,新关井3口,下调配注5口,保钻停井7口,共计影响水量1105m3。

1.3层段合格率分析从层段合格率走势图可以看出,层段合格率从2014年1月开始呈先上升后下降在上升趋势,1月由于LZ41-434换管开井层段合格率上升,LZ41-276在3月开始欠注,层段合格率下降,9月降至谷底主要是由于LZ17-8管柱卡待大修,LZ41-270注水情况恶化,2层均不合格,导致层段合格率只有40%,10月LZ41-X470开始分层注水,合格层增加2层,11月份LZ41-270注水情况略有好转,合格层增加一层,目前层段合格率为71.4%。

林樊家油田孔店组角度不整合油藏开发研究与认识

林樊家油田孔店组角度不整合油藏开发研究与认识

林樊家油田孔店组角度不整合油藏开发研究与认识作者:霍爱民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20期[摘要]林樊家油田孔店组始动于1996年,属于角度不整合油藏,油层薄且不连续,直井钻遇率低,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仅2.1吨,采出程度1.6%,开发效果不理想。

2013年以来,通过加强油藏工艺一体化研究,进一步精细油藏描述,优化应用水平井分段充填技术,配套大斜度分层注水工艺,在该区块投产油井58口,日油水平209t/d。

投注水井19口,日注水平719m3/d,开发效果大幅改善。

[关键词]角度不整合出砂油藏分层注水采收率中图分类号:TE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340-01一、油藏基本概况林樊家油田孔店组为角度不整合油藏,石油地质储量597X104吨。

1983年12月开始试油,1990年3月开始试采。

孔店组油层受地层剥蚀影响,油层分布在剥蚀线附近,油水关系复杂,油水界面不统一,多具边底水。

地层埋藏浅易出砂,2013年以前由于防砂工艺技术不适应,导致地质储量一直未能有效动用。

二、角度不整合油藏开发技术以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加强地质、油藏、钻井、工艺、作业、注采等多家单位结合,按照一口井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念,大力加强油藏地质研究、单井设计优化、钻井监督检查及动态跟踪调整工作,提高了单井产能,实现林中九角度不整合油藏难动储量的高效开发。

(一)精细地层对比,落实储层空间展布通过对地震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强化地层对比、不整合面解释等研究,将林中9块孔店组划分为14个砂层组、67个小层,主力含油小层19个、单砂体41个,建立阶梯对比模式,利用负二阶导数变换,精细刻画剥蚀面构造形态,提高该区块油藏描述精准度。

同时,采取穿层水平井与巷道水平井组合的布井方式,有效解决油层钻遇率低的难题,储量控制程度达90%。

(二)强化源头设计优化,提高新井设计质量利用数模技术和油藏工程方法,开展“七项”单井优化部署:①优化开发方式,确定采用直井在油水界面以外注水,顶部水平井产油,建立仿人工边水驱模式,最大限度控制水驱储量。

油田防砂现状分析

油田防砂现状分析

油田防砂现状分析作者:张爱莉夏晓娜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TE144内容摘要:疏松砂岩油藏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油井易出砂,油井持续出砂最终会导致油井停产甚至报废,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因此出砂的油井必须采取防砂措施。

因油层出砂严重,油井必须进行先期防砂才能投产,自开发以来先后采用过绕丝管管内砾石充填防砂、涂料砂防砂和复合防砂工艺,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地层出砂情况越来越复杂。

关键词:出砂严重先期防砂一、油藏基本概况林樊家油田构造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与惠民凹陷之间的林樊家凸起东斜偏南,东部以尚店油田沙一段地层超覆线为界,北部和西部过渡在林樊家构造上,是一个上第三系馆陶组的大型披覆构造。

本区自1957年开始进行地球物理勘探,1986年投入开发,共分5个开发单元:林东主体、林中9块、林中3块、林17块和林南1块。

主力油层为Ng组,油层埋深1050m,含油面积32.0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302×104t,动用地质储量2581×104t。

1油藏地质特征(1)、构造特征林樊家油田构造简单,馆陶组底面为微弱北东倾的单斜构造,构造幅度小,块内无明显断层。

主力油层在林樊家油区大面积分布,主要受不整合面和岩性控制,为岩性地层油藏。

由于油源主要来自利津洼陷,到林樊家构造油源已相对不足,馆陶组其它油层平面上呈透镜状分布。

(2)、储层特征馆陶组油层具有厚度薄、埋藏浅、含油井段集中的特点,纵向上可分为4个砂层组,其中1-2砂层组无油层,仅少数井见气层,3砂层组主要在林东分布,分3个小层,仅2-3小层含油;4砂层组为主要含油层段,共分7个小层,其中1、4小层无油,2-3小层为零星分布的稠油,5小层个别井点有油层,6、7小层广泛分布,其中Ng46主要分布在林东,Ng47主要分布在林中9块。

(3)、油藏物性较好,但易出砂林樊家油田油层埋藏深度均小于1050m,压实程度差,油层物性较好。

林樊家地区孔店组不整合油藏油气成藏特征

林樊家地区孔店组不整合油藏油气成藏特征

林樊家地区孔店组不整合油藏油气成藏特征摘要:林樊家地区孔店组与上覆馆陶组为不整合接触,形成一系列地层不整合圈闭和油藏,但油藏成藏条件、油气分布尚不清楚。

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认为林樊家地区孔店组在“源岩区高压供源—侧向断裂输导—网毯输导聚集”成藏模式控制下,主要形成不整合油藏,以及受断层和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复合油藏,油层平面上受剥蚀线控制,沿剥蚀线走向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

进而对部分老井复查后解释油层,并落实多个不整合圈闭,为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关键词:成藏特征不整合圈闭分布规律林樊家地区林樊家地区地处山东省滨州市,尚店以西、里则镇以北,构造位置处于东营凹陷以西和惠民凹陷以东的林樊家凸起上,东部以尚店油田沙一段地层超覆线为界,南部以林南断层为界,北部和西部过渡在林樊家构造上,是一个在古、中生界地层之上覆盖了下第三系孔店组、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大型披覆构造,勘探面积650km2。

目前,林樊家主体构造已为三维地震所覆盖。

该区自上而下共发现明化镇组、馆陶组、孔店组三套含油、气层系,其中馆陶组底部油藏在林樊家油田广泛分布,是主力产油层,明化镇组底部和馆陶组中上部气层为主力气层,孔店组不整合油藏发现程度最低,成藏条件、油气分布尚不清楚,已经作为该区油藏评价部署的重要层系。

1油气成藏条件1.1油源条件林樊家地区三面环洼,周边洼陷的生烃量为234.866×108t,排烃量为41.382×108t,资源潜力丰富,成藏条件十分优越。

东部倾状端为东营凹陷最富也是济阳坳陷最好的生油洼陷—利津洼陷,该洼陷面积1000km2,最大埋藏深度4850m,烃源岩体积大,生油指标高,主要生烃层位为沙四段上部与沙三段下部[1]。

沙四段上部有机母质类型以I型为主,有机碳含量0.51%~2.43%,生油岩平均厚度158.3m,大部分暗色泥岩镜质体反射率0.5%~0.9%,沉积中心部位镜质体反射率大于0.9%,沙三段下部有机母质类型以I型为主,有机碳含量1.42%~2.16%,生油岩平均厚度135.5m,大部分暗色泥岩镜质体反射率0.5%~0.7%,通过油源地化指标对比表明,林樊家油田的油气来自利津洼陷沙三段暗色烃源岩,通过断层、区域性不整合,以及骨架砂岩输导层运移至该区,聚集成藏。

高青油田

高青油田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 1.断层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在断层活动 期,主要表现为通道作用;在断层停止活动期, 多数具有遮挡作用。 • 2.不整合面对油气富集有重要影响:不整合面代表 2. : 了长时期的沉积间断,风化淋滤作用使下伏地层 物性变好,其上覆盖馆陶组泥岩,这一剥蚀带是 储集体上倾方向的中断线,非常有利于捕获来自 下倾方向的油气。 • 3.泥岩盖层控制主要含油气层系的分区展布
油气藏类型
• 1.构造油气藏:(1)断层油气藏 (2)构造裂缝型油气藏 2.地层油气藏:其主体是不整合面以下的 潜 山油气藏和不整合覆盖油气藏 。 3.岩性油气藏:(1)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2)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4.复合油气藏 :(1)断层-地层不整合油气 (2)断层-岩性油气藏
油气分布规律Biblioteka 高青—-平方王潜山带涉及的油田
• 1.高青油田 2.樊家油田 3.林樊家油田 4.单家寺油田 5.尚店油田 6.正理庄油田 7.金家油田 8.滨南油田 9.平南油田 10.花沟气田
高青油田
• 一.储层类型: • 1.河流相砂体:在北区主要含油气层孔店组, 因埋藏浅,压实成岩作用较弱,储集物性好。 • 2.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布在东区东营组,埋 藏浅,分布范围广,物性中等。 • 3.火成岩储层:主要是玄武岩、辉绿岩和安 山岩,其储集体分为裂缝性和孔洞型两种。
油气分布
• 1.平面上:高青油气田由青城凸 起、青城北坡剥蚀带和高青断 裂带3大部分组成: • (1)以高青大断层为界,东部下降 盘属于东营凹陷的博兴洼陷,为 凹陷陡坡带,该区底层发育较 全,东营组为主力含油层系 • (2)断层西部上升盘以下第三系 孔店组剥蚀尖灭线为界 • (3)北部为惠民凹陷的里则镇洼 陷向青城凸起过渡的缓坡带,为 下第三系北坡剥蚀带,上第三系 覆盖于下第三系不同组段地层 之上,主要含油层系为孔店组 • (4)南部为青城凸起,上第三系直 接覆盖于中生界之上,主要含 油层系为中生界。 • 2.垂向上:高青油气自下而上分 布于以下7套含有层系中,其中 东营组油气最富集,其次为孔店 组,中生界居第3位 • (1)中生界 • (2)孔店组 • (3)沙四段 • (4)沙三—沙二段 • (5)沙一段 • (6)东营组 • (7)馆陶组

东营凹陷林樊家-尚店地区馆四段沉积相研究

东营凹陷林樊家-尚店地区馆四段沉积相研究

东营凹陷林樊家-尚店地区馆四段沉积相研究俎荣华;张立强【期刊名称】《甘肃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30)003【摘要】馆陶组馆四段是林樊家-尚店地区的主力层段,然而油气在平面上分布变化大,在纵向上砂体与油气分布关系不明确,因此对该区馆四段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勘探生产意义.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基础资料,可识别出馆四段的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对馆四段进行小层划分,进而细化馆四段沉积相,划分出河道、心滩、边滩、决口扇、废弃河道等5种沉积微相.结果表明,馆四段自下而上由辫状河沉积逐渐转变为曲流河沉积.%Guan-4 Member of Guantao Group is the main layer in Linfanjia-Shangdian district.But,the oil gas distribution has a largely change on a plane.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y and oil gas is not defined in longitudinal direction,therefore,the study o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Guan-4 Member has a signifi-cant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meanings.Four short-term base level cycle was identified in the Guan-5 Member by using core,well logging,earthquake and other fundamental data.Single layer was classified in the Guan-4 Member,then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re refined in the Guan-4Member.Finally,fiv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were classified,including river way,diara,marginal bank,flood fan and abandoned channel.Studies show that the Guan-4 Member was transformed to meander river sedimentary from braided river deposit from bottom to top.【总页数】6页(P19-24)【作者】俎荣华;张立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东营凹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底部油气成藏条件 [J], 鲍振兴;沈国华;王小霞;刘龙军;吴德亚;孙锡年2.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河街组四段-三段中亚段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J], 远光辉;操应长;王艳忠3.东营凹陷林樊家地区稠油特征及成因机制 [J], 陈建平;王兴谋;高长海;张云银;李豫源4.基于沉积相反演的砂砾岩体沉积期次精细划分与对比——以东营凹陷盐家地区古近系沙四段上亚段为例 [J], 李存磊;张金亮;宋明水;史超群;石宁;刘婷5.东营凹陷尚店油田馆陶组沉积相研究 [J], 蒋旭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樊家油田

林樊家油田

• 林樊家油气藏的分布富集受砂体分布的控 制明显,构造的高低对油气的富集也有一定 的影响,使油藏既受岩性的影响也受构造的 高低的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以下3种: • 1.岩性油气藏 • 2.构造-岩性油气藏

油气分布规律
• 1.林樊家油田主力含油气层系为馆陶组第4 砂层组:属于平原网状河流相沉积,其岩性以 浅棕红色泥岩为主夹中、厚层浅灰色粉砂 岩,横向分不稳定 • 2.油气藏分布区域上受构造控制,局部富集 区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 • 3.林樊家油田馆陶组埋藏浅,油层胶结疏松, 出砂严重,油性较稠
油气分布
• 1.平面上:林樊家油田 位于惠民凹陷与东营 凹陷之间的林樊家凸 起带上,是一个上第 三系馆陶组的大型披 覆构造,北连阳信洼陷 , 东部以尚店油田沙一 段超覆线为界,南部以 林南大断层与里则镇 洼陷相邻 • 2.纵向上:自上而下钻 遇了以下4组 • (1)第四系平原组 • (2)上第三系明化镇组 • (3)上第三系馆陶组 • (4)下第三系孔店组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 1.砂体厚度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砂体的分布和变 化控制了油藏的分布和变化,砂岩沉积最后的地方 油层最厚,储层性能好,油气越丰富 • 2.距油源区远近和断层作用决定油气性质:距油 源区较远,油气沿运移通道进行分异;靠近断层原油 , ; 中的轻质组分和溶解在原油中的溶解气逃逸出来 易形成稠油 • 3.油藏的分布富集受砂体分布和岩性的控制明显, 易形成岩性油气藏 • 4.构造的高低对油气的富集也有一定的影响控制 易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类型
• 1.盆地坳陷期的河漫滩沉积砂体:除局部尖 灭外,全区大面积分布 • 2.西北部发育废弃河道砂体:它们在平面上 呈不连续分布的透镜体 • 3.储集层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主要组分 为石英和长石,分选中等,多为次棱角状 • 4.储集层受古地形影响,局部变薄或尖灭,但 储层物性好

桩西北部滩海地区馆陶组成藏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

桩西北部滩海地区馆陶组成藏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

桩西北部滩海地区馆陶组成藏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地下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得到了广泛关注。

桩西北部滩海地区位于华北地区,在地质条件、沉积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其中,馆陶组是该区域晚始新世-早中新世的主要沉积层系,是研究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

本项目拟通过对该区域馆陶组的成藏条件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该区域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勘探前景。

同时,为区域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该地区油气勘探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2.1 研究内容(1)馆陶组岩相古地理分析通过对馆陶组的岩相、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该区域的古地理环境进行探讨,为后续的成藏条件分析提供基础。

(2)馆陶组成藏条件分析通过对馆陶组的沉积相、地震反演、断层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该区域的成藏条件,进一步揭示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

2.2 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获取相关数据和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岩相古地理分析通过岩相古地理学的方法,对馆陶组沉积物的岩相特征、古生物化石组合等进行分析,还原古地理环境。

(3)地球化学分析通过对馆陶组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探究区域油气形成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为油气成藏的形成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4)地震反演和地质模拟通过地震反演技术和地质模拟方法,对该区域地下构造和成藏条件进行探讨,分析油气分布规律。

三、预期成果和措施3.1 预期成果(1)获得馆陶组沉积物的基本特征数据,揭示该区域古地理环境。

(2)分析该区域的成藏条件,揭示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

(3)对该区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前景进行预测和评价。

3.2 措施(1)加强实地调查和样品采集,获取相关的数据和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2)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该区域油气资源的形成机理。

(3)积极开展油气勘探技术研究,为该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樊家油田馆陶组馆四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Ξ侯宝宁1,李 宁1,张 军1,李明全2,侯宝东3(1.胜利石油管理局滨南采油厂,山东滨州 256606;2.胜利石油管理局孤岛采油厂,山东东营 275231;3.长庆石油有限公司笫四采油厂,陕西榆林 718500) 摘 要:随着林樊家油田馆陶组滚动勘探开发规模逐年增大,所以进一步认识该层位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这将对于今后该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以往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地质资料、测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测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处理,运用RM S 地质建模、属性预测、三维可视化等技术,确定了研究区有利沉积相带、精细构造特征,识别出了储集层和有利油气带分布范围。

综合分析了构造、沉积、储层的配置关系,总结出了研究区的油藏特征及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

关键词:东营凹陷;RM S 建模;油气赋存规律 中图分类号:P 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20—0123—031 区域地质概况林樊家油田地处山东省滨州市,尚店以西、里则镇以北,构造位置处于东营凹陷以西和惠民凹陷以东的林樊家凸起上,东部以尚店油田沙一段地层超覆线为界,南部以林南断层为界,北部和西部过渡在林樊家构造上,是一个在古、中生界地层之上覆盖了下古近系孔店组、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大型披覆构造。

本文研究的林中9块位于林樊家油田西南,紧邻林南大断层,东与林东主体相接。

研究区构造发育相对较为简单,馆陶组底面为微弱北东倾的单斜构造,构造幅度小,倾角0.3-0.8度,构造内无明显断层。

南部被林南大断层切割。

断层走向南西—北东向,倾向南—南东,为继承性正断层。

2 储层沉积特征研究区自燕山运动末期,济阳坳陷形成初期,林樊家至阳信一带是当时洼陷的沉积中心,随着济阳运动二幕的活动,东营凹陷与惠民凹陷进入断陷扩张时期[1]。

此时,林樊家构造逐渐隆起,并长期经受剥蚀,其上沙河街组缺乏沉积,东营组仅在相对低洼处残留很薄的地层,而馆陶组直接沉积在下覆的剥蚀面之上,馆陶组的沉积在该区域起到了填平补齐的作用。

2.1 馆4段沉积微相本文笔者通过对林樊家油田90口井测井曲线的电性、20多口岩心的沉积序列、相标志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将本区馆4段划分为网状河亚相,进而细分以下几个微相。

2.1.1 河道主要为细砂质的条带状沉积体,底部具有明显的侵蚀面。

砂层多具有板状交错层理,为向上变细的正粒序。

狭窄的带状砂体反映了网状河道的稳定性和垂向加积的沉积型式,这与曲流河道的侧向加积明显不同。

表1 测井相、沉积微相划分方案321 2010年第20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3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侯宝宁(),男,陕西宝鸡人,助理工程师。

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获工学硕士学位。

现于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从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工作。

:2010-0-21:1982-2.1.2 天然堤发育在河道沉积的两侧,厚度较薄,以粉砂质沉积为主,侧向随与河道的距离增大粒度逐渐变小,垂向上除近底部外,一般难见粒度变化。

2.1.3 沼泽洼地主要为泥质沉积,富含植物碎屑、叶片、茎干化石,同时可见虫孔发育。

自然电位曲线低平。

2.2 馆4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在地层特征、轻重矿物分析、古流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砂体厚度、砂地比值的统计,采用优势相编图法编制了延9层的沉积相图。

需要说明的是,沉积相图反映的是各个不同时期,也就是说一定时间跨度内,不同位置砂体的垂向叠置效应的影响范围,常在表面上形成砂体呈较宽带状或席状分布的夸大外形,而它实际反映的是该时间段内发育的河道砂体总的侧向迁移活动范围,而不代表单个砂体的宽度,只是说明优势相出现的频率。

它们的地质意义在于能够通过砂体类型、累计厚度、砂地比值的变化和产状的变化,识别砂体连续或较连续叠置发育的程度,以及呈稳定、较稳定带状、分支状、交织状分布的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主体位置和河道与河道间沉积交替发育的过渡区。

馆4期,研究区域的沉积主要以河流沉积为主,在研究区域主要表现为北西西向的两条河流发育,古流向大致呈北东~南西方向,河道呈现一定的弯度,在局部受古地形影响,出现河间沼泽微相,使河道分为北东南西向两条分支河道。

2.3 馆4储层特征林中9块馆陶组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粉细砂岩和粉砂岩,颗粒直径最大0.5mm,最小0.05mm,一般0.1~0.25m m,粒度中值0.12m m,岩石颗粒较细。

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占50%左右,其次为长石占30%左右,其它为岩屑占20%左右。

岩石颗粒磨圆度差,多为次棱角状,分选差到中等,分选系数1. 5。

储层岩石为泥灰质胶结,碳酸盐含量7.1%,泥质含量6.5%。

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接触式,胶结疏松。

3 油气富集规律良好的生、运、储、圈、盖组合是馆陶组油藏的基本条件。

利津生油洼陷提供了丰富的油源;馆陶组河道砂体下切形成古近系油气向新近系运移的重要通道;广泛发育的河流边滩和心滩相砂岩成为油藏的良好储层;早于油气成熟、运移的同沉积披盖压实构造与后期构造应力作用迭加形成的鼻隆构造成为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和良好的圈闭;普遍发育的沼泽泥岩和砂体侧变带形成圈闭良好的封盖条件[]。

3 成藏地质条件3.1.1 油源条件林樊家油田位于东营凹陷西部,林樊家凸起之上,其东部为生油洼陷。

利津洼陷是长期继承性发育的生油洼陷,沙河街组沙三、沙四段为主要生油岩系,生油能力为东营凹陷四个生油洼陷中最大的一个,环绕利津洼陷现已形成济阳坳陷中最大的一个油气富集区[5]。

同时区域向西抬升的地层和发育的深度切割的平南断层、林南断层为油气自东向西运移提供主要方向。

3.1.2 断裂疏导条件林中9块的油气成藏运移主要有三种方式,首先为林南断层,其次为馆陶组�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第三种运移通道为馆陶组底部砂岩。

林南断层是沟通利津洼陷内生油岩与林樊家馆陶组储层的主要油源断层,利津洼陷内生成的油气沿林南断层向上运移至林樊家馆陶组出层中;新近系底部不整合面是一个长期的沉积间断面,油气运移至林樊家地区后,沿这个不整合面向西继续运移;同时馆陶组下部砂岩较为发育,在平面上叠合成片,也成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图1 研究区储层网状—块状储集体模式3.1.3 圈闭条件馆陶组形成的油藏,其圈闭条件的形成,主要与空间上合理的沉积相带组合可以形成良好的岩性垂向及侧缘遮挡和泥岩披覆遮挡这两个因素相关。

3.2 成藏控制因素3.2.1 古地貌形成油气运移通道馆陶组藏在富集成藏过程中,来自下伏孔店组的油气运移输集是通过古近纪深切河谷中充填的巨厚块状高渗砂体进行,它们与下伏生油拗陷的烃源岩在空间上合理组合叠置而形成主要通道。

研究区馆陶期多为一些开阔地带,坡降较缓,油气沿早期河谷运移富集到位于斜坡上的河流边滩相砂体中,然后经渗流水的驱散作用,发生了二次运移,并有向西部高地运移的趋势[3]。

421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年第20期 2.1图2 林中9块古地貌油气成藏特征3.2.2 储集性能受控于沉积相不同沉积体系形成时水动力条件强弱的差异,导致不同沉积体系沉积岩石粒度、杂基含量、颗粒的分选和磨圆等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的差异,并对岩石在后期抗压实能力及胶结作用强弱等成岩变化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表现为不同沉积体系岩石物性条件的不同[4]。

需要指出的是,沉积微相除了对不同类型的砂体原始物性有直接的控制,更主要的是砂岩的结构和物质成分可间接地影响砂岩的成岩作用。

因此沉积环境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控制作用,是一个包括沉积微相类型,不同的砂体类型、不同砂体类型的物性,以及不同砂体中成岩作用特征的集合体。

3.2.3 河道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馆4期进入河流沉积阶段,研究区馆4储集砂体均属河道砂体,以中粗和中细砂岩为主,分选较好,粒度适中,物性较好,储层非均质性较弱,是河流相中最有利的储集体。

同时,由于河道常有复合与分岔,在复合与分岔处的砂体对油气藏的聚集更为有利。

3.2.4 上倾方向的岩性遮挡控制着油气成藏研究区林樊家构造西南,南近靠林南大断层,构造以西高东低的构造单斜为主,地层倾角不大。

油气圈闭主要依赖于岩性等因素,这种圈闭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上部与上倾方向的岩性遮挡条件。

河道砂体上倾方向的河漫滩泥质岩,对运移来的油气起良好的遮挡作用。

透镜状河道砂体向两侧变薄并变为河道间泥岩,砂体边缘也常有地层水停滞,成为胶结致密带,对油气的聚集起遮挡作用。

4 结论(1)研究区新近系馆陶组馆4段以网状河沉积为主,发育河道、河间沼泽、河漫滩、天然堤沉积微相。

(2)研究区油藏类型主要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

油气成藏受控因素主要为:①古近系古地貌控制油气成藏,主要表现在古地貌形成了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圈闭条件;②沉积环境控制油气成藏,主要表现在沉积相控制着储集体的性能;③上倾方向的岩性遮挡控制油气成藏。

[参考文献][1] 黄金柱.凸起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以东营凹陷宾县凸起单家寺油田为例.地层学杂志,2007,12(34):593~598.[2] 鲍振兴,刘龙军.东营凹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底部油气成藏条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12(25):24~26.[3] 王艳玲,吕维刚,等.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油气成藏分析.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16~18.[4] 刘同建,姜利民.林樊家油田河流相薄层油藏开发地质研究.科学论坛.[5] 陈利.利津洼陷异常高压带及其内部成藏规律研究.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9:16~18.The study on A ccum ula t ion Con tr ol Factor s of the Pa leogen e Guan ta o F orm a t i on 4i n L i n fan j i a o ilf ield,W est of D on gyi n g D epre ssi onAbstra ct :W it h t he Ro lling exp lo ra tion on Guan tao in L infanjia o il f ield develop ing ,the sca le of w hich increa sing year by year .Fu rther know s about the sedi m enta ry cha ract erist ic s and cont rolling fac to r w ill have the i m po rtant signif icance to the next L infanjia o il ga s exp lo ra tion .The au thor ana lyzed the Geological dat a and logging data and three -di m ensi onal seis m ic da ta and analyzing test data on the base of the pa st exp lorat ion result s,def ined the study area favorable sed i m enta ry fac ies and fine st ructu ra l featu res and iden tified t he reservo ir and favorable oil and ga s w ith a dist ribut ion range by t he RM S review of geologic m ode l bu ilding technique s and the P roper ty Fo reca st and the Th ree -di m en si ona l visua liza t i on techno logy ,com p rehen sive ana lyzed the m atching re la tions of the st ructu re and sedi m enta t i on and re se rvoir,sum m ed y y f f K y D y D ;RM S M B T q ;f 521 2010年第20期 侯宝宁等 林樊家油田馆陶组馆四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up th e s tu d area rese rvo ir ch a racte rist ics an d h d ro ca rbo n accum u lat io n o the co n tro llin g acto rs .e wor d s :o n g in g ep re ss i o n o d el u ild ing echn i u es P rin cip les o p et ro leum accum u la tio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