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随息禅法之最重要的是喜乐、你在重复错误吗、频繁也有度

合集下载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第七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第七

中士道·除邪分别1、遣除邪分别: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答:遣除邪见分八:一、这种说法实为错解经义的大谬误。

经中虽说菩萨不应厌离轮回,不是教导菩萨不应厌离由“业”和“烦恼”而漂流生死轮回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而是教导菩萨要“精进”,为利益有情,即便众生一切之苦加在自己身上,也要甘心承受,精进不退,勤修利他大行,绝不会被苦吓怕而产生厌离。

二、佛说不应厌离三有轮回是说不应厌患在生死中利益有情,而且应当对此发起大欢喜心。

三、应怖畏以惑业受死,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就像理应厌离沉溺水中,但不应厌离入水救人一样,能勇猛地入水救人,是大义大勇,不应厌离。

四、如果没有分清何种厌离合理,何种厌离不合理,却说菩萨不应远离惑业所引生死,若已受菩萨戒,则染犯了恶作罪。

五、虽见三有过患而极为厌离,但此心由大悲牵引,不断受生三有,救拔有情,是极为稀有的行为。

六、此邪见与《菩萨地》所说相违。

《菩萨地》宣说了一百一十种苦,是引发大悲之因。

正是由于见到三有的无边众苦,所以心生恒常猛利的不忍(悲愍)。

就如父亲会毫不犹豫地跳下粪坑去救孩子,但对父亲本人来说,始终都厌离粪坑。

七、出离心是大小乘共修之道,称为共中士道。

大乘行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引发大悲。

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

2、何种不舍生死应当舍弃?何种不舍生死应当随学?何种厌患生死应当舍弃?何种厌患生死应当随学?答:贪着三有盛事而不舍生死应当舍弃;利益有情而不舍生死应当随学;因自身受苦求自己解脱而厌患生死应当舍弃;因见众生苦希望众生解脱而厌患生死应当随学。

3、如果菩萨和声缘一样厌离生死,那有什么超胜于声缘之处呢?如果超胜于声缘,菩萨的厌离生死和声缘的厌离生死有何不同呢?答:超胜之处是菩萨有大悲大愿。

不同之处在于菩萨虽然厌离生死,但由大悲大愿而不舍生死,在三有中摄受救拔众生,而声闻只求自己解脱生死。

佛家经典禅语事不可控

佛家经典禅语事不可控

佛家经典禅语事不可控
1、内心应矜持一份谦让,一份淡泊,在得失之间留一份从容,置一份洒脱。

2、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好和坏都是自己的心,如果不执着了,一切都是好的,坏的也会变好,如果执着了,看什么都不好,好的也会变坏了。

4、信佛是信因果,如果你真的信因果,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

5、一切皆为虚幻。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6、一切随缘就叫解脱。

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

7、要容纳,好坏都能容纳,要圆融,凡事都能圆融。

8、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一行禅师 当下在大地上行走是一种奇迹

一行禅师 当下在大地上行走是一种奇迹

一行禅师: 当下在大地上行走是一种奇迹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僧人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越南,每个乡村的寺院里都有一口大钟,像欧美各地的教堂一样。

无论何时,只要钟声响起,所人的乡民都会停下手头的活计,静伫片刻,注意他们的呼吸。

在梅村,我在法国居住的地方,也是同样的情形。

每次听到钟声的瞬间,我们就感到我们的心回到了自身,并愉快地体味着自己的呼吸。

吸的时候,我们悄声自语:"听呵,听呵";呼的时候,我们默默想着:"这美妙的钟声把我带回了我真正的家园。

"我们真正的家只在当下,能活在当下是一种奇迹。

奇迹不是在水面上行走,而是此刻漫行于绿茵茵的原野上,欣赏眼前一切可见的宁静与美。

宁静无处不在,它包围着我们,浸润着我们;它在外面的世界里,在大自然中,也在我们的肉体和灵魂里。

一旦我们学会品味宁静,我们的生命就将得到疗救和改造。

这不是一个信仰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我们只要能找到使我们的身心回归当下的方法,就能感受到一切清新和生机勃勃的美妙事物。

去年在纽约乘坐出租车时,我注意到司机的情绪很低落。

他没有活在当下,他的心中没有宁静,没有愉悦,没有意识到他开车时他正在活着这一事实。

这一点从他开车的方式中体现出来了。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不也是这样吗?我们的心忙得团团转,但从未全神贯注于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我们缺乏宁静的心境:我们的身体在这儿,可我们的心却在别处迷失在过去或未来中,被烦恼、沮丧、希望以及梦想所占据。

我们并没有真正地活着!在《局外人》这篇小说中,阿尔伯特·加缪描写了一个几天以后将被处以死刑的人。

他独自坐在单人牢房里,顺着日光,他注意到一小方蓝天。

突然间,他感到与生命、与当下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他发誓要放下一切,专注地度过剩下的几天,享受每一刹那。

后来的几天,他确实这样做了。

执行死刑的前三个小时,牢房里来了一位牧师,来接受囚犯的忏悔,为他举行临终仪式。

但是这位囚犯只想一个人呆着。

随喜

随喜

随喜作者:来源:《新课程·小学》2010年第02期禅宗有一种境界叫“随喜”。

随喜,就是顺应自然,不强求做事而是根据事物的规律水到渠成。

三伏天,久旱无雨,禅院里的草地枯死了一大片。

“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 ”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

”师父挥挥手,“随时吧。

”仲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随风飘飞。

“不好了,好多草籽被风吹走了。

”小和尚喊。

“没关系,被风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不会发芽。

随性吧。

”师父说。

撒完草籽,几只小鸟来啄食。

“真要命,草籽都被鸟吃了!”小和尚着急得直哭。

“没关系,草籽多,吃不完。

随遇吧。

”师父说。

半夜一场大雨。

早上,小和尚来报告:“师父,这下可完了,好多草籽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随缘吧。

”师父说。

半个月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长出许多绿芽,一些没有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淡淡地说:“随喜吧。

”“随喜”的境界,是在“随时”“随性”“随遇”“随缘”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最高境界,这对我们教育更具有启示性。

久旱无雨的三伏天,你撒什么种子也是无用的,必然要等秋雨洒落之后才适合播撒草籽。

我们目前的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是没能做到“随时”。

不管孩子的个性怎样,最适合学什么,总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为孩子设计该这样该那样。

还有就是不考虑孩子的心智水平,硬是逼着孩子学一些他们根本不感兴趣,也无能为力的东西。

随性就是实事求是。

就拿孩子报什么兴趣特长班来说吧,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学得越多越好,一到假期孩子变得更忙了,从奥数到航模,从书法到绘画,从拉丁到游泳……而家长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就是自己的孩子真的喜欢这些吗?在多多益善的善良愿望里,孩子是接受不了的。

这时,你让孩子自己做点选择,你应该相信孩子,只要他所排斥的一定是他不感兴趣的,即便是你逼他最终也不会有结果的。

随遇、随缘,其实就是经受考验和锻炼的过程。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像那些草籽,会被鸟偷吃,会被雨水冲走。

放下、调柔、轻安、喜悦——禅的四种相状

放下、调柔、轻安、喜悦——禅的四种相状

放下、调柔、轻安、喜悦——禅的四种相状作者:净慧长老来源:《中外管理》2012年第11期这几天来我们的禅堂有一种安祥、调柔的气氛,这说明大家都进入禅修的状态。

一定要把自觉修行的良好风气保持下去,这样我们在禅修中就能慢慢体会到禅的特征,也就是禅的相状——禅相。

初步的禅相大致有以下一些特征:放下、调柔、轻安、喜悦。

我们在禅修中要从这些方面来检验自己每天禅修的过程,自问是否进入了禅的状态,是否生活在禅的状态中。

第一禅相:放下禅的第一个相状就是放下。

正因为我们还有许多事情放不下,所以我们就要求放下。

放下是每个修学佛法的人都必须要做到的修养功夫,只有放下了才能进入禅的状态,进入禅的氛围。

要把所有放不下的东西都放下,不仅要放下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还要放下生活上的、思想上的、认识上的各种执着、分别、焦虑,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些都是无形的精神锁链,不把这些东西放下,我们的心就会长期处在焦虑当中,处在渴求当中。

各种人际关系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产生过不同的作用,有积极的,消极的,有好的,有坏的。

不论它们曾产生过什么样的作用,都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事要放下,放不下就会引起种种妄念。

那些坏的事情对我们会产生不愉快的回忆,重一点儿会引发愤怒,轻一点儿会怀恨在心。

不把这些东西放下,怎么能进入禅修状态?这些都是妄想,妄想就是记忆,一切的妄想以记忆为本。

我们要从禅修的当下一念中,把过去的一切记忆彻底放下。

只有放下了,才会轻松自在。

放下后的身心表现就是无所求的状态,人处在无所求的状态下,自然就心安理得。

放下以后我们的身心就可以轻松自在、平静安祥、惬意淡定,我们就能从渴求与焦虑中走出来。

第二禅相:调柔通过放下,我们的身心就会变得调柔起来。

“调”者调和,就是要让身心管束得住,不致散乱,听从指挥。

“柔”者柔软,就是要让身心进入被动、弱化的状态。

能心平气和,而不是心烦气躁。

身心调柔后,愤怒的心没有了,嗔恨的心没有了,是非人我的心淡化了。

有关喜乐的经句 -回复

有关喜乐的经句 -回复

有关喜乐的经句-回复中括号内的主题是"有关喜乐的经句"。

以下是一篇关于喜乐的经句的1500-2000字文章。

喜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之一。

它是积极向上的情绪,可以使我们感到幸福、满足和愉悦。

在各个宗教和哲学中,喜乐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让我们来探索一些有关喜乐的经句,以此来了解喜乐的本质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喜乐心态。

首先,来看看佛教中的经句。

佛陀在他的教导中强调了喜悦心和平静心的重要性。

在《大明咒经》中,有一句经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色生非色心。

”这句经文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不要依赖于外在的事物来获得快乐。

相反,我们应该以无所住的心态生活,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喜乐。

与此相对应的是基督教中的经句。

《圣经》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经文,来自于使徒保罗的书信:“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腓立比书4:4)。

这句经文鼓励我们依靠上帝的恩典和爱来体验喜乐。

基督徒相信,因为与上帝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他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感到喜乐,因为他们明白上帝会一直与他们同在。

接下来,我们看看伊斯兰教中的经句。

《古兰经》中有一句经文说:“從他滿眼看别人的悲傷,那就没有谁可以使他喜悅起来。

”(阿拔哈里【5775】)这句经文告诉我们,真正的喜乐不仅仅来自于自身的幸福,也要关注他人的幸福。

通过关心和帮助他人,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喜乐的价值。

而道教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经典:“喜怒哀乐,常交于中”(老子《道德经》)。

这句经文告诉我们,喜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接纳并体验各种情绪。

而不是抗拒或压抑它们。

通过接纳和释放情绪,我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喜悦。

以上是一些有关喜乐的经句,各自来自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它们共同传递了一个信息:喜乐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喜乐心态呢?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喜乐是一种内在的状态,而非外在的条件。

从法会上捐一毛钱谈什么叫随喜?

从法会上捐一毛钱谈什么叫随喜?

从法会上捐一毛钱谈什么叫随喜?从法会上捐一毛钱谈什么叫随喜?《与汝谈心》14-1什么是随喜来自宗珠读书会00:00 19:53大家好,今天是吉事吉办系列文集《与汝谈心》第十四期,和大家谈一谈随喜,随喜。

今天我们在群里面简单的讨论了这件事,有一位同修讲了。

他发起了一个救助婴孩的活动,做了一个福田,让大家能够来随喜。

有很多人捐钱呢,就捐一毛钱,零点一元。

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一些讨论。

有的朋友呢提出了一些看法,那么就这个因缘呢,跟大家谈一谈“随喜”。

首先呢,给大家讲一下,随喜,随喜功德。

随喜这两个字呢,从佛经里面出处是来自于四十二章经。

最早是来自四十二章经,大家可以去读一下四十二经的第十章。

佛言。

睹人施道。

助之欢喜。

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

此福会尽乎。

佛言。

否也。

譬如一炬之火。

数千百人。

各以炬来分取。

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

我用白话来给大家讲一下,也就是佛陀讲啊,看到别人行善能够帮助。

这样会得到最大的福分。

有沙门就是有修行人问,我们做的这个事情,这个让别人知道了,让别人帮助了,会不会损耗我们的福德力呢?佛陀说,不会。

就好像你拿一个火炬,你的火炬上有火焰,其他人都把他们的火炬拿过来向你取火。

那所有人都取得了火焰,一下子就可以照亮整个黑暗。

你的火炬上还有火,福德力不仅没有减少,你还帮助了许多其他的人。

睹人行善。

睹人行善,见之欢喜,其福盛大。

这句话就讲了就是随喜,普贤十愿后来的普贤行愿品,法院竹林等等经典里面都讲到随喜功德,甚至随喜功德这一项可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那么书面上的一个解释呢,就是说你看到别人做了善事,我们应该要欢喜,你只要不嫉妒,然后你很欢喜,那么这个做善事的人,他做了多大福德,你也会获得多大的福德。

所有朋友后来知道了以后呢,就变成任何人只要做一点点好事,做了什么善事,比如念了多少经,念了很多的咒,去了哪儿,去了哪个圣地呀,佛教徒说的口头禅,就是随喜随喜。

看到别人放生,随喜,随喜功德,随喜赞叹,随喜。

文言文翻译白话文在线

文言文翻译白话文在线

吾尝游于江南,见一古寺,古木参天,曲径通幽。

寺中有一僧,年迈而德高,常于树下纳凉,谈古论今,议论风生。

余甚敬之,因留宿寺中,以求教益。

夜深人静,僧人起而说法,声若洪钟,震动山谷。

余听之,如沐浴春风,心旷神怡。

僧人曰:“人生如梦,浮生若幻,唯善自持,方能得道。

”余心悦诚服,遂请教修行之道。

僧人曰:“修行之道,莫先于静心。

静心者,无杂念,无妄动,如镜之明,如水之止。

然后,方能观照万物,洞察秋毫,以悟道之真谛。

”余问:“如何能静心?”僧人答:“静心之法,首在调息。

调息者,调和呼吸,使之均匀而深长。

其次,宜坐禅,以冥想凝神。

坐禅之时,心无旁骛,专注于呼吸与身心的和谐。

”余又问:“坐禅之时,若心猿意马,难以集中,当如何?”僧人笑曰:“心猿意马,乃人心之常。

关键在于知止。

知止,则心自静;心静,则事自明。

若能持之以恒,自能渐入佳境。

”僧人又曰:“修行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见成效。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世事所扰,方能安心修行。

”余闻之,深以为然。

于是,余在寺中修行数月,晨昏定省,精进不懈。

僧人见余有所成就,喜曰:“善哉,善哉!汝之修行,已有小成。

”余归家后,仍念念不忘僧人之教诲,每日晨昏,必静坐调息,心无杂念。

岁月如梭,余渐感身心舒畅,精神焕发。

家人见余变化,皆称赞不已。

译文(白话文):我曾经游览江南地区,看到一座古寺,古树参天,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

寺里有一位年迈而德高望重的僧人,他经常在树下乘凉,谈论古今,议论风生。

我非常敬重他,因此留宿在寺中,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教益。

深夜人静,僧人起身说法,声音如洪钟,震动山谷。

我听后,感觉像是沐浴在春风之中,心情舒畅。

僧人说:“人生如梦,世间一切如幻影,只有坚守善行,才能得到真正的道路。

”我非常佩服,于是向他请教修行的方法。

僧人说:“修行的首要之道在于静心。

静心的人,没有杂念,没有妄动,如同明镜一样,如同静止的水面。

然后,才能观察万物,洞察秋毫,从而领悟道的真谛。

9随息禅法之最重要的是喜乐、你在重复错误吗、频繁也有度

9随息禅法之最重要的是喜乐、你在重复错误吗、频繁也有度

最重要的是喜乐随息,这个吸气落点提升的过程中,除了觉知呼吸,你需还要做一件最最重要的事。

你要去感觉去享受因为呼吸提升,而带来的身体上的放松轻松舒服感。

这个轻松舒服感,开始叫轻松,以后深入了叫轻安,再深入了叫喜乐。

喜乐,是从你第一次上座练习,就要开始培养的。

观呼吸,只是你的一个工具,你靠这个工具,升起喜乐。

呼吸终究会消失在觉知中的,那时候你就得依靠喜乐为新的正念,带自己进入更深的禅定。

否则,当呼吸消失后,你没有新正念可依,会陷入一种黑黑的好似没有妄念的境界,很难再继续深入下去了。

只有有了喜乐,有了舒服轻松,你的大脑才会对所集中的目标产生兴趣。

而不是集中在一个枯燥的目标上,枯燥无味的目标,会令大脑产生厌倦。

喜乐是因为你对呼吸的专注而产生的。

从第一步,到第二步,就是你的最基础的构架。

后面,你只是在不断重复做这个基础构架而已。

你必须熟练的观察到呼吸如何从第一个落点提升到第二个落点。

你只是需要记住这个过程,记住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喜乐。

记住喜乐产生的状态。

开始可能对轻松舒适感知不明显。

从第一点到第二点可能不明显,但当上升到更高,你会明显体会出和第一点的不同。

记住这个不同。

随着呼吸的变细微,喜乐感会越来越明显,享受这个喜乐,因这个喜乐爱上你的呼吸。

你在重复错误吗今天准备讲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最开始就讲过的一个关乎原理的问题,但是最近发现,大多数人都没有深刻的理解,并不能将原理用于实际的训练中。

这是我的失误,在关键的地方没有能细致的剖析。

今天补上这段。

反复训练正确,而不是反复训练错误。

在前面讲的,事半功倍的训练方式,实际是建立一个坚固的条件反射。

这是基本原理。

很多人在训练过程中,都是抱着每天多进步一些早些进入禅定的心态去练习。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大家很努力的去长时间静坐,但过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几乎没有进步,于是有部分人就失望的退出了。

去寻找新的适合自己的方法。

其实,阻碍你进步的原因,正是你的努力,你的勤奋,和你的忍耐。

第90次UC开示文档下载19页

第90次UC开示文档下载19页

《四宝贝鬘论》略义——今天晚上要紧简单地介绍一下《四宝贝鬘论》的略义。

大伙儿应该明白,这四种法很重要的,第一是“心入于法”,以后呢“法入于道”,然后道遣除违缘,这叫做“除道之障”,最后现前聪慧,这叫做“转迷成智”,确实是把自己迷乱的心变成聪慧,这四个进程作为修行人来讲很重要的。

咱们在藏地常常有如此的发愿文:祈愿心入于法、祈愿法入于道、祈愿遣除道障、祈愿迷乱变成聪慧。

咱们平常在修行进程当中,在发愿进程当中,常经常使用这种方式来祈祷。

有一个莲花生大士的祈请文,我2005年也讲过。

因为《四宝贝鬘论》后脸部份有很多外续部的密法,还有内续部的大圆满的法,尤其是“除道之障”讲到很多大圆满的不共窍诀,最后的那一品也要紧讲那个,这次网上和现场的道友,有些可能没有得过外续部的真实灌顶,也没有得过内续部的灌顶,如此的话,今天直接讲无垢光尊者的《四宝贝鬘论》不是很方便,可是它的意义我今天能够用归纳的形式跟大伙儿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什么缘故叫《四宝贝鬘论》?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若是通过修行来成绩自己的所愿,那么必需要具足这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顺利通过的话,必然会取得临时或究竟的果位。

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这种窍诀超级的深奥,在藏地很多盛德也是专门地重视,因此咱们祈祷的时候常常需要这种发愿。

修行进程当中大伙儿要学会常常发愿,比如说,咱们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依照《普贤行愿品》的一些内容,自己从内心深处发甚深的誓愿;念《大圆满愿词》的时候,咱们也一样发愿;一样的道理,若是念《入菩萨行论》当中的愿词,也一样的发愿。

还有呢,像龙猛菩萨造的《极乐愿文》、弥勒菩萨造的发愿文、乔美仁波切造的《极乐愿文》,念诵每一个愿文的时候,咱们要发自内心地发愿,这超级超级重要。

1.心入于法那么,今天我讲的《四宝贝鬘论》事实上是说,咱们作为一个修行人,第一是“心入于法”。

“心入于法”的意思,确实是说咱们原先没有皈依佛法,没有修行的时候,咱们的心跟世间的一般人一样的,大多数的人以为,人只有一世,这一世过了以后呢,就像火熄灭了、水干枯了一样的,就没有什么了。

[精彩]随息禅法之随息禅法、随息再讲

[精彩]随息禅法之随息禅法、随息再讲

随息禅法前段说的最简单的方法,其实是最高级的方法。

大道至简嘛,越简单的是越直接的。

但往往简单的没有明确的程序,对大部分人来说都不好入手,今天说个二流的方法。

二流的方法,比一流的方法,多了很多程序。

因为有了程序,所以可操作性就强很多,但是同时会带来一些弊病。

但是人生总是要有取舍的,好入手是大部分人所求的。

下面介绍的这个方法,也是我本人最喜欢使用的,随息。

和前几天说的方法区别只在于第一个阶段,也就是知息长短这个阶段。

在知息长短这个境界中,人为的加入一些容易感知的因素,使得对呼吸的觉知更加容易把握。

具体方法如下:在身体上感知呼吸。

一吸气的时候,感觉那口气被吸到身体的哪个部位。

可能有人呼吸深些,会感觉气被吸到了小腹,小腹会随吸气起伏。

呼气的时候,感觉气从那里呼出鼻孔有的人没有那么长的呼吸,可能只会感觉吸气到了胸部,吸气到哪里,都没有关系的,只要呼吸的时候你能跟随着呼吸到达你能体会到的身体的部位就可以了。

对,就是跟随,其跟随呼吸。

你的感知,跟随着呼吸在身体上下移动。

吸气的落点,刚才说了,可能是小腹,也可能是胸部,甚至喉咙,深浅的位置因人而异,不必强求。

你能感觉到他落在哪,就把哪里当落点。

这个你一开始感觉呼吸,觉知到的落点,就是你最初的呼吸的长度。

从鼻孔到这个落点的距离,是一个你可以明显感知到的可测的长度。

跟随着你的呼吸,不要试图去控制他,自然的跟随着他,逐渐的,你会发现,吸气的落点会提高了。

比如原来你吸气到小腹,而几个回合后,可能落点提升到了胸部。

跟随呼吸,明确呼吸从鼻孔到落点的长度。

当你的呼吸从小腹上升到了胸部,好了,你发现了吧,呼吸的距离变短了。

继续跟随呼吸,他会逐渐上移,到喉咙,甚至更加缩短。

这个随息的程序,使你以自己的身体为参照物,给你的大脑感知到一个明确的呼吸的长度。

当你吸气的落点被提升到鼻孔前这一小块地方,你就基本上完成了安般的一个阶段,知息长短。

随息再讲我个对这个随息的方法太喜欢了,而且认为实在是太科学了,所以为了让大家更明确随息怎么操作,再唠叨一遍过程。

五禅支中的喜、乐如何理解

五禅支中的喜、乐如何理解

五禅支中的喜、乐如何理解
喜是满足感,满足当下。

乐是,既然满足,便享受。

喜欢当下寻伺,享受当下寻伺。

满足是因为无欲而满足;无欲是因为太集中,暂时放下了其他;也因为暂时放下了其他,也想不起来,也没有倾向,所以有一心的感觉。

---心一境性。

在闲暇无事的假日,人们坐在海边度假小屋躺椅上,看着阳台外面一片大海,这个时候,不一定正在受到什么视听刺激和享受,只是静静看着外面,也会有满足感升起。

当它足够强烈,就类似禅定的喜乐。

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吃过晚饭,肚子饱饱,厕所也上了,一个人趴在阳台上看外面的夜景发呆?没有什么缠身之急。

也没有什么感官的强烈刺激觉得爽。

但是就是很满足很享受?
禅定的喜乐,那是一种安乐了。

修行人应该在生活安乐的时候积攒禅定波罗蜜。

从而反思安乐的无常。

在危难来临前建设精神。

当危难真的来临是,就是运用的时候,也是你积攒出离波罗蜜的时刻。

禅心清凉

禅心清凉

因果就是让我们掌握自己 的命运;轮回就是让我们 明白自己的命运。人一生 当中,有快乐的,也有痛 苦的,有顺利的,也有不 顺利的。遇见问题了,能 够从因果轮回的角度看待, 知道怎么面对事情,怎么 解决问题,这时就不会患 得患失、提心吊胆,心就 稳定下来了。能正确地认 识这一切,才能掌握这一 切。
深夜读经,万籁俱寂。我 仿佛听到世尊在恒河沐浴 的水声,从永不老的时间 流出。一尘不染,流入心 境,无物不容,不碍万物; 性皆真空物我一体。此刻 不知我读经还是经读我, 相读两不厌。觉者的心如 花淀放,一字一道祥光, 一句一缕清凉。刻在人生 的碑上,照射于西方的路 上,挥手出红尘,一卷经 书任我逍遥
二地者、1,常有微细误犯, 致使心不安。2,有种种业 趣,总想有点作为,于心 不静。
三地者、1,欲贪愚痴,急 于求成,反而不成。
修行者的十二个等地
四地者:1,等至爱愚痴。 2,法爱愚痴,即爱心过重, 偏离中道。
五地者:出现了光的海洋。 l,是在生、死面前愚痴。 2,是一味追寻涅槃。
十一地、佛地:1、持着于 能极微细一切所知境界。2、 但仍有极微细障碍去吸引 其注意力。
努力耕耘 随缘收获
快乐来自于简单生活 情趣。
快乐是由心发出来的 感叹。
快乐是对生活的一种 态度。

有一种用人方法叫放心 有一种比赛方法叫放开。 有一种养生方法叫放怀。 一个放字千般哲理,运用得
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 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 明晰,浮躁的心境回归淡 然。 有一种处世方法叫放弃,获 得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惜 所拥有的,放弃无法拥有 的.
用佛法空慧去升华你生命的内在
空慧”是净化心灵升华生 命内在的境界,是必须通 过实质性的修行,心灵的 忏悔,禅定的境界,才能 达到对于人生态度的归正, 才会有人生命方方面面的 圆融,这是整体的升华, 这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修 行,如果你的心依旧落在 人世间功名利禄、情欲执 着上面,而不能深悟观照 或诚然感交的话是达不到 修行最隹的境界

七觉支讲解

七觉支讲解

第 1 页 共 2 页七 觉 支 讲 解圣喜尊者开示(七觉支:定、择法、精进、舍、轻安、喜、念)通常我们少了对七觉支的了解,我们只看到其中的觉支--定,只想说我要入禅定,忽略了其它六个觉支,所以那个心就没办法整个提升起来,所以,如果我们都能想七觉支,都去了解他,那个心就可以提升起来,如果要修定的话,我们只要在呼吸或我们其它的禅修所缘,不断的修,定就会来,另外是择法觉支,就是知道你的心现在发生什么事,心是如何的,怎么样把心提升起来,怎样下降了,都看的清楚,有这种智慧,就是择法觉支,接着是精进觉支,要不断持续心在观照上、在修持上,早上一起来、开始行禅、洗澡、吃东西、躺下来,所有你的四威仪里,尤其我们刚开始禅修的人,都必须要把你的精进力放下去,如果你的定觉支上升,你的择法觉支、快乐(喜觉支)也会上升,这时你的盖就会下降,盖下降,心也会越来越快乐,心如果越来越平稳,心有轻安的话,定就会来,如果定来的话,舍觉支也会来,如何提升舍觉支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我们都没想到这一点,因为当我们觉得修行的程度有提升时,会觉得还不错,可是突然间有不快乐的事发生了,一些让你产生嗔恨的事情发生了,如果这时候,没有舍觉支,情绪就会出现,那整个心就会往下降,要怎么持续这个舍觉支,就是要适当的把七觉支常常修持他,所以知道这七个觉支,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

(七觉支是否要七个同时去观照?)不必七个同时,重要的是,你要在你的精进觉支、定觉支两个有提升的话,其它自然就会跟着来,如果了知到这一点,就很容易把你的心提升起来,把你的禅修提升起来,因为如果你的定觉支提升起来,其它的自动也会跟着来,如果了知七觉支全部,你的修行就会很容易,就会很快增上,如果不会了知这七觉支,也是可以的,只是如果你有保持到你的定觉支,也是一样可以增上,不同之处就在于,有的人了知七觉支,有的人不了知七觉支,不了知七觉支的人跟随老师的教导,但比较起来,了知七觉支的人,他的进展就第 2 页 共 2 页快很多,所以,两者一样都可以在修行上进展,但工作效力就不一样,因为你了知,就可以知道怎样对治你的盖,如果不了知的人,可能要用一年的时间,而了知的人,可能修八个月,就可以修出成果。

禅宗公案大全(一)

禅宗公案大全(一)

禅宗公案大全(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著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做人,开心最重要

做人,开心最重要

做人,开心最重要前面的话自从有了社交网络,我们好像都变得更加暴躁了:以前为了维持生活中人际关系,很多火不能直接发出来,而有了匿名的网上社交环境,就算一言不合开始骂人,似乎也没有什么严重后果。

所以,当“键盘侠”和“杠精”们层出不穷,就算你是一个冷静又文明的互联网良民,也难免被波及,甚至会有被激怒想要大杀四方的时候。

而每当这时,那首流传甚广的口诀《莫生气》就显得十分有用了:世上万物般般有,哪能件件如我意。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想起来又何必。

他人气我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生气伤肝又伤脾,促人衰老又生疾。

既然陷入暴躁的负面情绪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排解呢?1.《与生命相约》一行禅师繁忙的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不如意,小到一丝怒气的产生,大到人的生老病死。

漫长又短暂的人生中,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工作、感情当中的种种纷扰?如何关照我们的内心,安顿好生命?本周就让我们从一些高僧大德的佛学领悟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先从一个高僧和一位比丘尼的初恋故事开始讲起。

一行禅师直言不讳的说,他到今天还爱着那个比丘尼。

就算那个比丘尼现在不在他身边,其实就在他身里面。

他说: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我跟她的爱可能会变,她也会变,我也会变,但是由于我是这么多的因缘构成的,所以我对她的这段感情已经在我身上了。

就算有一天我不在这个世界上面,因为她跟我这段感情成为了我们对佛教更高的追求,还会在我的书、我的别的作为里面继续延续下去,影响下去。

我们要感知到花的确是很美的,但是我们能够在这朵花身上,看到它最后将成为肥料,也看到它之前在树上的形态。

在一朵花里面,我们就能够了悟到万世万物之间彼此包含、彼此因缘的种种作用。

在这时候难道你还不能解脱出来吗?我的朋友。

这本书是由一行禅师的三本著作集结而成。

在《初恋三摩地》,你可以看到在一般大师身上绝对听不到的“一行禅师说自己的初恋故事”,而由此来了解大乘佛教经典。

法喜充满,真能自显

法喜充满,真能自显

法喜充满,真能自显信不信由你,哈哈哈哈哈哈!当你充满欢喜心、慈悲心、包容心的时候,时空的能量会源源不断流入你的身体;当你打开智慧之门,法喜充满的时候,你获得的能量将超乎你的想象。

当一个人真正发一个大的善愿后,他会在瞬间得到无限的能量。

美国博闻网刊登一项调查发现,75%的颈椎疼痛、80%的头痛、99%的腹胀以及90%的疲劳都由负面情绪引起,人体的每个脏器都与对应的情绪息息相关。

这与中医古籍对情绪和脏腑的记载不谋而合,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情绪会影响五脏。

美国著名精神神经免疫学科学家甘蒂丝·柏特也发现,那些包含情绪的分子分布在人体全身,而不只是储存于大脑中,其与全身的健康密切相关。

那么,情绪都是怎么伤害身体的呢?研究表明,7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而消化系统,皮肤和性器官是重灾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刘军认为,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

在所有的心身疾病中,胃肠疾病是排名第一位的,如很多人承受压力过大时根本吃不下饭。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皮脂腺分泌及毛发的营养与植物神经系统密切相关。

皮肤汗腺分泌、微血管舒缩受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过敏性皮炎、荨麻疹、银屑病、多汗症、湿疹等皮肤病的发生都与情绪有关。

长期的不良情绪,还是形成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癌症及生殖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

目前与情绪有关的病已达到200多种,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绪有关。

甘蒂丝·柏特建议,当我们不抗拒、不压抑任何负面情绪,而去聆听我们身体会如何带领我们释放这些情绪时,我们就能够自如地将负面情绪排除。

能量会源源不断流入你的身体;当你打开智慧之门,法喜充满的时候,你获得的能量将超乎你的想象。

当一个人真正发一个大的善愿后,他会在瞬间得到无限的能量。

反之,当你内心充满怨恨、恐惧、无奈、嫉妒、烦恼的时候,你的能量会迅速流失,加速衰老与死亡,尤其是恐惧,它会让你的能量顷刻间丧失殆尽,失去生命。

希阿荣博堪布语录50句

希阿荣博堪布语录50句

希阿荣博堪布语录50句1、什么是快乐呢?痛苦消失就是快乐。

不要把快乐看得太严重,好像不郑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似的。

事实并非如此。

再普通的人再平凡的生活里也充满快乐。

2、发达社会的标准不是物质繁荣,而是平等安乐。

生活富裕却不快乐,不是幸福的生活。

在佛法中,我们学到的便是让今生来世平等安乐的方法。

3、根据此生修行的程度和发心,往生极乐世界后成佛有快慢,所以希求往生净土者应该精进修行。

4、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5、个人解脱的根源在于净化个人的身语意业,更进一步说,在于息灭个人内心的贪婪、嗔恨和执念,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

寂天菩萨说过,在整个大地铺上地毯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穿上鞋,我们就能免受荆棘砂砾之苦。

同样道理,只要内心没有了贪嗔痴,我们就能免受外界的侵扰,从痛苦中解脱。

6、居士五戒,戒的是杀盗淫妄酒。

不杀,体现的是仁爱的精神。

远离不予取的行为,不是自己理所应得的,不取,这是义。

世人所说的不取不义之财便是这个道理。

不邪淫是礼。

不妄语是诚信。

饮酒会扰乱神智,让人失去控制力和觉察力,导致行为颠倒,言语失常,这是不智。

由此可见,持居士戒也是在修身处世。

7、概念是我们思想的符号,并非事物本身。

问题是,天长日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它是符号,以为概念就是事物本身甚至是全部。

8、人生充满起伏变化,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计划都无法实现,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提醒自己:暇满难得,今已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9、反转无始以来的惯性模式,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而世事无常、人身难得易失,所以务必要抓住此生的机会奋力修行。

10、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重要的是喜乐随息,这个吸气落点提升的过程中,除了觉知呼吸,你需还要做一件最最重要的事。

你要去感觉去享受因为呼吸提升,而带来的身体上的放松轻松舒服感。

这个轻松舒服感,开始叫轻松,以后深入了叫轻安,再深入了叫喜乐。

喜乐,是从你第一次上座练习,就要开始培养的。

观呼吸,只是你的一个工具,你靠这个工具,升起喜乐。

呼吸终究会消失在觉知中的,那时候你就得依靠喜乐为新的正念,带自己进入更深的禅定。

否则,当呼吸消失后,你没有新正念可依,会陷入一种黑黑的好似没有妄念的境界,很难再继续深入下去了。

只有有了喜乐,有了舒服轻松,你的大脑才会对所集中的目标产生兴趣。

而不是集中在一个枯燥的目标上,枯燥无味的目标,会令大脑产生厌倦。

喜乐是因为你对呼吸的专注而产生的。

从第一步,到第二步,就是你的最基础的构架。

后面,你只是在不断重复做这个基础构架而已。

你必须熟练的观察到呼吸如何从第一个落点提升到第二个落点。

你只是需要记住这个过程,记住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喜乐。

记住喜乐产生的状态。

开始可能对轻松舒适感知不明显。

从第一点到第二点可能不明显,但当上升到更高,你会明显体会出和第一点的不同。

记住这个不同。

随着呼吸的变细微,喜乐感会越来越明显,享受这个喜乐,因这个喜乐爱上你的呼吸。

你在重复错误吗今天准备讲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最开始就讲过的一个关乎原理的问题,但是最近发现,大多数人都没有深刻的理解,并不能将原理用于实际的训练中。

这是我的失误,在关键的地方没有能细致的剖析。

今天补上这段。

反复训练正确,而不是反复训练错误。

在前面讲的,事半功倍的训练方式,实际是建立一个坚固的条件反射。

这是基本原理。

很多人在训练过程中,都是抱着每天多进步一些早些进入禅定的心态去练习。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大家很努力的去长时间静坐,但过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几乎没有进步,于是有部分人就失望的退出了。

去寻找新的适合自己的方法。

其实,阻碍你进步的原因,正是你的努力,你的勤奋,和你的忍耐。

修习禅定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喜悦的过程,除非你你进入到四禅以上,喜乐才会消失。

但在四禅之前,我们需要喜乐这个朋友,喜乐会帮助我们深入禅定。

你很努力勤奋的去长时间静坐,假设在你坐了40分钟的时候,感觉到腿麻甚至疼痛了,你继续坚持坐下去。

看起来你是锻炼了忍耐,你努力了。

但实际效果呢?你不是在修习禅定了,那个你锻炼出来的忍耐力,和禅定毫无关系。

假如每天你都重复这个过程,好了,你是在重复一个痛苦,当连续重复7天以后,条件反射形成了。

也就是说,一做甲事,就会出现乙结果,这个循环被你长期的训练建立起来了。

假如在你腿麻之前,你都没有体会到喜乐,你还能指望在腿麻以后,再获得他么?你的注意力从正念上转移到了抵抗腿疼去了,你还妄想着获得喜乐么?再列举一个情况,有的人开始坐得很好,感受了轻松愉悦,但并不能坚持长久,在坐了一会,假定是20分钟吧,20分钟后他就走神了,不再能够集中正念,轻松舒适感觉消失了,可能他一直保持了没有喜乐的训练到静坐结束。

这种情况是大多数人所遇到的。

他们在静坐结束后会很失望,因为坐了很久,什么都没有发生。

当这个过程,被长时间不断的重复,那么好,条件反射被训练出来了,每当你静坐到20分钟的时候,或者是你练习到某个阶段的时候,你就会走神。

比如20分钟的时候,你训练随息,那个呼气落点停留在了喉咙,你开始走神。

多次重复后,就会出现每当你呼吸停留到喉咙的时候,你都会出现走神。

因为一直以来,你都是这么训练他的。

这个走神被你培训出来了。

绝大多数人的训练方式,都是错误的。

多年以来,不断的重复错误,把错误培养成为了习惯。

训练,是要不断重复正确,而不是不断重复错误。

那么,如何在静坐中培不断重复正确呢?第一点,不要急于前进。

你总是想尽快的达到某种境界,这个希望,会引导你去努力去坚忍。

其实,禅定的结果对我们大家来说并非重要的,因为无论你能进入到多深入的禅定,你总是要出定的吧?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达成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是否体验了喜乐,才是重要的。

不要去为了达到什么目标,而埋头赶路,往往你走的越快,就越容易迷失。

一旦你走进了歧路,走得越多,距离目标也就越远。

第二点,不要长时间静坐。

这个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对于每个人可能都会不同,没有固定的时间标准。

那么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时间的长短呢?喜乐。

随息的时候,当你的呼吸从前一个落点上升了两个落点,甚至只上升了一个落点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轻松愉悦。

这是个自然规律。

比如一开始,你的呼吸很粗很长,你吸气的时候感觉落点在小腹,好了,这个点就是的起点。

随着你放松了,安静了,念头变少了,呼吸也变短了,这个落点可能会提升到了胸口。

刚开始训练的时候,由于你对轻松愉悦的感觉并不敏感,你可能会错过呼吸从小腹上升到胸口这个阶段产生的喜乐。

但是不要紧,因为这个喜乐相对于你的妄念,是很细微的,你忽略了他很正常。

当你继续安静下来,呼吸继续变短,上升到了喉咙附近,喜悦就会很明显的被你觉知到。

呼吸从小腹,到喉咙,这个长度的变化是如此之大,已经完全足够你感受到放松的舒适了。

当你体会到这种放松舒适的喜乐,你继续几个呼吸,大脑会在几个呼吸的时间内记忆住这种喜乐的觉知。

然后,你准备结束,感受到了舒服后,你要结束你的训练。

下座前回想一下,你所经历的过程,尤其是回想一下那个被你感受到的舒服被你发现的过程。

不要再尝试进一步前进。

因为你的注意力可能不会继续集中于正念,当你失去了集中后,你会失去你的喜乐,失去了喜乐,等于你需要重新开始了,中间那些等待的时间是白费的。

你要下座,休息。

也许你感受到这个舒服需要15分钟。

那么你就在感受到他以后,稍微等一会,就下座。

要在你舒服的时候下座,而不是没有喜乐、喜乐消失的时候下座。

如果你真的在静坐中获得了这种初级的喜乐,我可以告诉你,这个喜乐会至少延续1小时,至少,你在下座后的1小时内都会觉得头脑清醒眼睛明亮,浑身轻松舒适。

下座后,该干嘛干嘛,不要再想着你的呼吸。

直到你下一次进行训练。

不要心急的前进到下一步,因为条件反射也就是习惯的养成,所有人都是7天。

你最少需要7天的时间,来完成建立坚固这个正确的条件反射。

当你能纯熟的升起这个喜乐,你才可以继续深入。

假如你在呼吸从小腹到胸口这段变化中,一直体验到了喜乐,那么如果你还能呼吸从胸口上升到喉咙这段变化中继续体验喜乐,那么你就完成这个过程。

如果喜乐不能被持续体验到,那么你应该意识到,你走错路了。

当你体验到喜乐,正确的路是,随着你的继续深入,喜乐会越发的明显,而不是消失不见。

坚持在正确的路上,反复的训练。

哪怕你每天只是走出象蜗牛的一步那么短的距离,只要你在正确的路上,总有一天你会走到那条路通向的终点。

有人会问,不想坐时可以下座吗?答案很简单,不想坐的时候,你已经失去正念了。

当你练习到不想座的时候,你已经离开了你正确的架构,实际已经是在走错路了。

不是不能在你不想座的时候下座,而是要在你还没有不想坐的时候,你就要先下坐。

要在你感觉到轻松舒服的时候下坐,而不是轻松舒服消失了后。

还有人会问,那是不是从基础练起,比如从肚子练出喜乐后再进行下一步?如果你静坐中有过不去的门槛,那么建议你从最开始最基础的练起。

因为长时间的错误训练,你已经培养出了错误的习惯。

基础很重要。

静坐中什么是基础?是你建立的最小的一个循环模式。

你如果没有成功建立起一个最小的架构,就谈不上不断复制这个架构了。

当你的呼吸在肚子的时候,是你所能进行的几乎最深的呼吸了,这个时候你的摄入的氧气是最多的,也就是说你能被念头消耗的能量最多,你的妄念最多。

你处于起点,这个起点就是你的最基础。

变化是从起点开始的,如果你的呼吸没有自然的提升,那么你一直呆在起点,你不能建立基础结构。

从起点开始缩短呼吸,这个过程,是放松的过程。

也就是为什么刚才我说,在呼吸提升到了胸口时候,你可能还没有能觉知到那个放松,但当他再变化提升到了更高,可能你就会发现那个放松了。

而这种变化,开始训练的时候不需要你去主动推动他,因为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在推动中感受到喜乐。

放松的舒适,是在变化中产生的。

让变化自然的发生,这个过程才有利于你体验喜乐。

当你完全熟悉了过程,你可以自主的完成他,而不是靠等待。

就是你已经练习出了条件反射,当甲事件出现后,乙事件就会随之出现。

当你的呼吸从腹部提高到胸口,你的快乐就出现。

不需要等待,一个呼吸就足够了。

原来自发的提升需要时间,需要你等待好几个回合的呼吸,但是当条件反射被建立,你不再需要那好几个回合的等待了,一个呼吸就上去了。

频繁也有度完全不需要靠长时间静坐来获得进步,我们应该频繁的短时间的静坐,以此来达到强化条件反射。

那么这个频繁应该如何定量呢?频繁的训练,一天恨不得坐几十次,能提高效果么?其实,你如果这样去做,实际上又陷入了白费的努力中。

条件反射是靠什么形成的呢?实际上,条件反射是靠大脑的记忆功能完成的。

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并不是你在一天内重复记忆的次数越多,就记忆最牢靠。

具体的记忆的规律,艾宾浩斯研究出一个记忆曲线。

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百度,研究研究。

我就不细说了,只讲如何运用这个规律。

简单的讲,5分钟,30分钟,12小时,是一天的最佳记忆重复时间段也就是说,你要强化记忆,不需要整天都去回忆所要记忆的东西,而是当第一次记忆完成后5分钟以后再重复记忆一次,然后30分钟以后再重复一次,然后12小时以后再次重复。

在静坐的实践中,我们不需要每天进行太多次数的训练,练多了反而会刺激大脑产生出厌倦感,不利于记忆。

我们只需要把一天的训练定出个计划,每天找到一个自己最空闲的充裕时间,作为一天练习的重点时间,然后12小时后作为一天中的辅助训练。

早晨是最佳的作为重点练习时间。

当然,如果大家要上班,没那么多时间,早晨作为辅助训练也没有任何问题。

所谓重点的训练,就是在一定时间内频繁的练习。

假如我以晚上练习为重点。

那么我开始静坐,当10分钟或者15分钟后,我达到了喜悦,而又没有开始走神,我下座,停止练习。

去干点别的事。

5分钟后,我重新上座进行训练,重复上次所做的。

然后下座。

完成两座次的练习后,不要再练习第三次了,如果你练习了第三次,你的大脑会对你静坐中体验到的喜乐感产生疲倦,也就是麻木了。

只需要坐两次,足够了。

两座完成后,我可以继续晚间的娱乐,或者干脆直接睡觉。

次日早晨,我开始辅助练习。

只练习一座。

当感受到了喜乐,而又没导致走神前,退出,下座。

这样,喜乐会保持数小时而不消散。

一天早晚各练习一次足够了。

如果中午你需要午休,那么可以多加一次。

15分钟足够了,如果你15分钟内体验到了喜乐,并在喜乐中下座,那么一直到晚上,你都会保持轻松舒适的状态,完全不会感觉到疲劳。

15分钟并非固定标准时间,要按个人的情况而定。

有些人,已经经过了长期的训练,他们可以在一分钟内就升起轻松的感觉,这时候,就不必停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