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堂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所体现的“倡导主动探究学、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巧妙运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构建核心概念、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病毒》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知道在生物圈中有许多生物,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本章介绍的是特殊的生命形式——病毒。病毒的结构简单,个体小,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因此,学生认识起来比较困难,需要用典型的病例,如肝炎、流感等来证明病毒的存在,并利用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对病毒产生直观的认识。同时,应当用大量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不仅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而且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1)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病毒微小,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不易理解,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把微观结构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个角度考虑,安排学生搜集并充分交流资料,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从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个角度考虑,安排一些生物科学的前沿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进一步总结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其中病毒与其他生物不同,没有细胞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因此掌握病毒的主要特征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通过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3)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收集并整理有关由病毒的信息,以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后,课堂上将小组的学习
成果进行展示。
五、教学流程设计:
PPT 、Flash 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病毒的特点。
角色扮演。 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谈谈自已的收获与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
学习内容,谈谈自已的收获与体会。
培养学生的归
纳总结能力和语言描述的能力。
当堂检测
砸金蛋:社会热点话题链接,考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
理解、体会、思考、回答。
检测课堂效果,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再加工能力。 评价与反思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现,给予积极和鼓励性的评介。
交流总结本节课的
收获。
树立整体的知识结构。
课外延伸
布置课外的任务:
搜集其他有关病毒的资料,关注狂犬病和狂犬病毒。
课外完成社会实践。 培养课外“再学
习”的习惯。
板书设计
病毒
发现 生活 结构
形态 种类
关系
课后反馈
1、过度自然:教学过程对教材的知识点的呈现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2、结合实际: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3、对比分析:教学过程多处采用对比、分析、推理,特别是在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上,通过对比、推理加深学生的认识。
4、学以致用:通过学习,制作病毒模型,进一步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5、初埋伏笔:教学过程注重为今后的教学服务,如下一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高中的“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在本节课都初见端倪。
6、拓宽视野:鼓励课前查阅资料的学生,并全体同学认同的一些资料为例,分析资料筛选的必要性。如学生查阅的资料涵盖病毒的厉害两方面,可以让学生用辨析的思维来审视同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