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55836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e.png)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关注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决策1.2 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中有许多重要的选择分析《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和背景1.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面临的重要选择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诗歌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第二章:分析诗歌内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未选择的路》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诗歌分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探索人生选择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责任和决策能力的认识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思考自己在人生中的选择探讨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明智决策3.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决策3.4 教学评估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和思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4.2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有关人生选择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避免后悔和遗憾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测试,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和决策能力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感悟和成长5.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4 教学评估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享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生选择的理解和经验6.2 教学内容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生选择的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6.3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进行深入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小组成员的观点和经验6.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和分享,评估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情况第七章:角色扮演与表演7.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思考人生选择7.2 教学内容设计角色扮演和表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的人生选择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深入探讨人生选择的含义和影响7.3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人生选择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各小组汇报表演结果,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和感悟7.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表演汇报和分享,评估学生在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提升情况第八章:写作训练8.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人生选择的理解8.2 教学内容设计写作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人生选择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人生选择的看法和感悟8.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交流和分享,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通过写作作品和交流分享,评估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的提升情况第九章:课程延伸活动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9.2 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延伸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人生选择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和处理人生选择问题9.3 教学活动布置延伸任务,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面临人生选择时,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和感受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交流人生选择的经验和教训9.4 教学评估通过延伸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分享讨论,评估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和决策能力10.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成长10.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引入:小组讨论和分享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面临的重要选择。
培育批判性思维:《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
![培育批判性思维:《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aaeb5d6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8.png)
培育批判性思维:《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
一、教材与目标《未选择的路》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也是一篇关于审判和决断的故事。
这本小说适合用作初中或高中学生的阅读教材,鼓励他们借助对主人公和情节的认真分析和探究来实践批判性思维。
这项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即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程概述1)教学内容:《未选择的路》教材分析与讨论。
2)教材内容:《未选择的路》教材的详细阅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角色,并探究小说背后的主题和情感。
3)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逐步分析小说情节1)小说的主要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主人公巴特勒展开,他是一位军事将领,被指派负责地球上的一座基地。
基地在危机时期需要进行必要的移民,以确保维护人类的文明和地球的繁荣。
但是,在基地和地球之间的分裂中,巴特勒发现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需要作出关键性的决策,并面对艰难的后果。
小说描绘了一个关于决策和后果的凄美故事。
2)学生分析的方式为了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以下几点进行小说的分析:1.小说中的关键人物角色。
2.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背景。
3.小说中的决策和后果。
通过以上分析的过程,学生可以逐渐熟悉小说的主要情节和情绪,并对小说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4.深入探究小说中的思考题目为了更好地实践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在小说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深度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
1)小说中的决策是否正确?2)巴特勒的决策对基地和地球的未来有何影响?3)小说中的道德和伦理背景是什么?4)学生如何应对和解决巴特勒面临的决策问题?以上问题都是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遵循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学生在这三个问题上得到了不少深度研究和分析。
三、教学策略1.探究新问题的能力要实践批判性思维,首要的要素是能够抛开所有预定义的答案和固定的思维方式。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如何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内心的抉择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如何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内心的抉择](https://img.taocdn.com/s3/m/1405dec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e.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如何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内心的抉择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未选择的路》这篇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索自我内心的抉择,在思考过程中锻炼自我思考与分析能力,进一步做好人生规划。
一、教学目标1.了解《未选择的路》这篇文章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探索自我内心的抉择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思考能力。
4.通过本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未选择的路》的分析,引导学生自我内心抉择的思考。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成长的动机,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深入自我。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出《未选择的路》这篇文章,简单介绍文章的背景及作者,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师生共读1.在导读的基础上,师生共读全文。
在读完全文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文章的含义,并对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
2.启发学生思考,对于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并思考其意义。
让学生阐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分析人生路上的选择与抉择。
第三步: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章中的“未选择的路”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师生可以调整小组成员的组合,让学生在小组中不断交流,借鉴不同意见。
同时,辅导员也可以作为小组的一员,可以帮助引导学生,了解学生对人生规划的想法和想法对其综合发展的影响。
2.引导学生讨论自身的选择,选择的原因,未来的发展,困扰和疑惑等,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关注他人的想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自己与他人的相似和差异,从比较中认识到自己。
第四步:案例教学1.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探索自己的选择,思考自己的未来。
2.通过对不同行业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方向。
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职业生涯,鼓励学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五步:总结思考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后,反思自己的选择与抉择,并可进行整体总结。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be81c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8.png)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是、国诗人。
被称为。
三.诗文理解:1.注音及释义: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1)、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写在书上)2)题目为什么是“未选择的路”而诗人其实选择了自已的路了?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诗中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有深刻意义,暗示的是。
5)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b86cf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8.png)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教学重点篇一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二《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
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
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
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整体感知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d8db4faaea998fcc220e74.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一:未选择的路教案未选择的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三、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四、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以回顾写“路”的句子或文导入二、了解作者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2、教师明确要点三、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2、思考: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①伫立(思索)②决定(选择)③选择后的惆怅④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讨论: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追问:试写出以下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是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小草——粉笔——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四、合作探究交流领悟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写照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应怎样选好我们的人生道路试列举你曾作出的一次选择2、读了这两首诗后请回答你最喜欢那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3、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六、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伫立—决定—怅惘—回顾、叹息(思索)(选择)(选择之后)(多年后)篇二:《未选择的路》教案未选择的路教学要点:作者介绍诗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去找一些关于路的句子呢你们所知道的有些呢(学生自由发言)很多的诗人作家都对“路”有过精彩的描写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写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我们常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留马行处”行路难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诗《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2、作者介绍现在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位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山间》《波士顿以北》等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在昨天我就把这首诗中的生字词给大家说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听我给大家朗读一下你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字音等等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3、现在又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抽同学朗读点评4、现在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思考一下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抽同学回答归纳总结: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在后边总结写作特点的时候再给大家讲关于象征的有关知识)三、具体分析1、请同学们六七度以下这首诗的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让同学们思考诗歌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有几条路对两条那作者在面对这两条路的时候样的心情呢“可惜”一次就说明了作者不能同时去涉足时的遗憾她长时间的站在路口你们觉得作者站在路口在想什么作者呢就在想我到底该走一条呢很犹豫他的犹豫也告诉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是一定要慎重这一小节就主要写到了诗人在认真思考人生之路所以很犹豫)2、犹豫着的诗人到底选择的一条路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小节(诗人选择的路是怎样的抽同学回答总结:杂乱的荒草长得很茂盛十分的清幽寂静人迹罕至但是也显得很诱人很美丽这一小节就写到了诗人选择了一条幽寂、诱人的路3、诗人在选择了一条路之后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讨论在归纳总结: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也就意味着选择放弃了另一条路他心想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去涉足但是他又知道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延绵不尽的路“恐怕”一词也表达出了作者的惆怅心情这一小节也就写到了人生之路不能回返告诉我们一旦选择就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4叹息呢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5、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通过最后两句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6象征与比喻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象征”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如红色象征喜庆、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象征谋篇立意的手法一般统摄全篇同学们有时候可能会把象征和比喻区分不开比喻是用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和象征相比比喻只是在个别语句中起作用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到“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舞女的裙(喻体)四、总结拓展《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着身隧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篇三:《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张洁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呢?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师作小结即可三.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注意字形(学生演板)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深思(板书)(2).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选择更幽,更美,更有挑战性的路(人迹很少)(板书)(3).那么诗人在第三节里又写了什么呢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回”了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但仍怀念未选择的路(板书)(4).最后一节中诗人告诉我们什么了呢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里有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可是诗人并未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结果怎样而是为未选择的路而叹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啊人生的道路结果谁能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来的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诗人是在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这是舍弃的美——缺憾美(板书)*小结: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写照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耐人寻味3.再次品读诗歌研讨问题(1).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8226;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2).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谁能告诉大家是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如果有请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研讨如果没有我们就来做一个小片断练习说话训练:昨天今天和明天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作业:当你面临“上学去玩去”的选择时你会......附:板书设计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选择前的沉思慎重(久久伫立)未选择的路选择了更幽更美人迹很少的一条路千万条之多(自然之路)(暗含充满挑战艰难之路)(象征)选择要慎重踏上自己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人生之路因不可逆回(岔路口)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却舍弃显忧郁惆怅(一种舍弃美——缺憾美)。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ce54d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0.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未选择的路》说课稿篇一《未选择的路》说课稿一、说教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
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
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
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
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两个目标是以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四、说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一)导入用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二)指导朗读、师生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小结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此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三)走进作者,“知人论诗”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模板15套)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模板15套)](https://img.taocdn.com/s3/m/eab78a3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c.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模板15套)《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1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的地方,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的地方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1.对于“路”这一律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心难点】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包含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感受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只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偶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二、新课指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终究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未选择的路》教案优秀9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b36f2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6.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未选择的路》教案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篇一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二一、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诗人采用象征手法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反复诵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教学课时数:一课时三、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朗读《未选择的路》导入,或可从多媒体场景——路导入。
(二)全班同学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全体同学试背。
(三)指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四)请同学举手发言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路”的诗句、格言警句。
(五)研读课文:1.你是怎样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的?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荒草”“足迹”象征着什么呢?3.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
4.体会诗句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试着说说你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5.谈谈你学习这首诗的感受。
(六)作业:1.当堂背诵、默写《未选择的路》。
2.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篇三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8a118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6.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4《未选择的路》教案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一、导入课文,解读诗歌1、导入。
我们还记得上期学过的散步吗?一家人走到田野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
大路怎么样?小路又是什么样子?最后怎么做出的决定?我们看,这一家人为了走那条路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他们最后都满意吗?2、弄清可供选择的两条路。
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也向我们展示了两条路,我们来看,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两条什么样的路呢?林中的两条路,一条选择的路,一条未选择的路。
一条大路(未选择的路),一条小路(选择的路)。
大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景色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但是人迹罕至,更具挑战性)3、理解选择的痛苦。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诗人选择了哪条?他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久久伫立”、“极目望去”。
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
————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
4、体会选择后的惆怅。
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按理,他应该对自己的决定满意了吧?就如《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
诗人的心是惆怅的。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向往和对放弃的不舍。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自己慎重地选择,为什么还会惆怅呢?————这也许就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这山望见那山高。
5、体会诗人写作的目的。
写这首诗,难道诗人就是号召人们在选择后就后悔,然后“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就是要人们“这山望见那山高”吗?诗人真实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小组讨论。
诗人通过选择的艰难,尤其是选择后的惆怅,告诉人们,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但是,一旦已经决定,就没有办法反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一旦决定就无法反悔呢?“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a3bf5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5.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未选择的路》的主旨思想和社会意义。
2.掌握小说中主要人物、情节、背景的基本情况。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其对“人性、人生、社会”的深层次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2.小说中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电影片段和音乐片段。
2.教师准备PPT用于教学辅助。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次阅读的内容,回忆《未选择的路》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引入主题(10分钟)此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电影片段,该片段中的人物和情节与小说中的有相似之处,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似之处。
3.学习主要人物和情节(30分钟)此时,教师采用PPT进行引导和教学,通过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的介绍,让学生对小说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
4.分析人性和社会问题(40分钟)此时,教师通过讨论和引导,让学生分析小说中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人性、人生以及社会问题,带领学生跨越层次和界限,助力学生拥有全视角、多领域的能力。
5.总结(5分钟)此时,教师可以放一段音乐片段,让学生静心感受。
随后再对整节课进行简要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和印象。
五、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得到了诸多成长和收获,具体表现在:1.学生了解了小说《未选择的路》的基本情况,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进行了全面的认知。
2.学生通过讨论和引导,对小说中所体现的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3.学生在听音乐片段时,感受到了美的享受,有效缓解了课程学习的压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层次和阶段获得了诸多收获和成长。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视频播放,尚不够流畅,教学效果可以更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教师还需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未选择的路》个人教案
![《未选择的路》个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5c0bd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73.png)
《未选择的路》个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分析并感悟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
2. 诗歌基本结构分析:韵律、节奏、意象等。
3.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解析:路、树林、草丛等。
4. 深层含义探讨:人生选择、自由意志、命运等。
5. 审美鉴赏:自然美、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基本结构、象征意义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深层含义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探讨。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自然美。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未选择的路》及相关诗歌。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诗歌、图片等。
4. 自然环境:户外教学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
2. 诗歌基本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
3. 象征意义解析:分析诗歌中的路、树林、草丛等意象所代表的含义。
4. 深层含义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选择、自由意志、命运等问题。
5. 审美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6. 户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自然美。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3. 学生户外实践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的感受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4. 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学生的文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进步。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主题。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表现人生选择和自然美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未选择的路教案板书
![未选择的路教案板书](https://img.taocdn.com/s3/m/95b076e1cc7931b764ce15bc.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板书这是未选择的路教案板书,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未选择的路教案板书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设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慨;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师作小结即可.三.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注意字形(学生演板)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 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时机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表达,师再小结.答复完整的,可不必小结) 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板书)(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选择更幽, 更美, 更有挑战性的路(人迹很少)(板书)(3). 那么诗人在第三节里又写了什么呢?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回了.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但仍思念未选择的.路.(板书)(4). 最后一节中诗人告诉我们什么了呢?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忆:在一个小树林里,有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可是诗人并未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结果怎样,而是为未选择的路而叹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啊,人生的道路,结果谁能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来的真实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诗人是在感慨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这是舍弃的美缺憾美(板书)* 小结: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说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耐人寻味. 3. 再次品读诗歌,研讨问题(1).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外表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慨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慨,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2). 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是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如果有,请提出来, 大家一起研讨研讨如果没有,我们就来做一个小片断练习说话训练:昨天,今天和明天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作业:当你面临上学去,玩去?的选择时,你会......附:板书设计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选择前的沉思慎重〔久久伫立〕未选择的路选择了更幽更美人迹很少的一条路千万条之多〔自然之路〕〔暗含充满挑战艰难之路〕(象征) 选择要慎重踏上自己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人生之路因不可逆回〔岔路口〕感慨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却舍弃显忧郁惆怅〔一种舍弃美缺憾美〕未选择的路教案板书第2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慨,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参考资料: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2、字词预习:给以下生字注音弗(f) 涉足(sh) 伫立(zh) 萋萋(qī) 幽寂(yōu j) 延绵(yn min)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停顿例如: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忆: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2、学生朗读展示.3、整体把握,理解诗意(1)全诗共四个诗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小结: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忆叹息『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适当讲解象征与比喻的不同)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等.知识链接: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较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3) 这首诗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发言.例如: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三、合作探究,深入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说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提示:1、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2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3、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表达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慨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慨,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未选择的路教案板书第3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学情分析】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应该是很容易的,但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可能会很茫然,所以教授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应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课时安排】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介绍写作背景〕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有没有兴趣听?在美国,有一位诗人叫弗罗斯特,他在17岁的时候就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被人们认为是一位天才诗人.可是,在后来的20年间,他只发表了6篇作品.37岁这一年,他决定去英国开展,继续自己的写作.可是这样他就得放弃在美国新英格兰他家乡的农场.是做一个诗人,还是做一个农场主,他陷入两难.最终,他决定去英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变卖了农场,在伦敦附近住下.第二年,他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志』,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后来,他把这一段经历写成了一首诗歌『未选择的路』.现在,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诗歌,看看诗人是如何对待进行选择的.〔板书课题〕二、走近〔幻灯片〕指名学生朗读作者介绍三、学生解读诗歌:〔学生活动〕1.四个学生在黑板上默写诗歌,并划分节奏.2.全体学生在课本上每一小节配上绘画,请四个学生在黑板上配画.3.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路口伫立、另一条路、清晨怀思、回忆往事〔学生板书〕4. 朗读诗歌.A.生自由读B.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分角色朗读C、老师范读d、生齐读四、研读课文:〔幻灯片〕1、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两条什么样的路呢?明确:林中的两条路,一条选择的路,一条未选择的路.大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景色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但是人迹罕至,更具挑战性〕2. 理解选择的痛苦.作者做出选择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这说明了什么?明确:久久伫立、极目望去.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这说明了任何选择都需慎重,任何选择都很艰难.3. 体会选择后的惆怅.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选择之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表现?明确: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忆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留恋和对放弃的不舍.这是我们一般人都有的心理过程,说明正确选择的重要.4..诗歌重点写了哪条路?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明确: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走的路;诗人并不是要抒发为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而欢欣或庆幸,而是对未走的那条路的留恋;诗人的写作意图是要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加以思索,从而也是反思最初的选择,进而告诫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这样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所以,诗歌以一条未选择的路为题.5.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一旦选定了道路就要坚决地走下去.五、拓展延伸:走进自我,与心灵对话1.首先,教师讲述故事,故事的主题是:选择改变人生.主人公是鲁迅,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2.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提示他们从学习上、生活中和个人交友方面讲述自己的选择经历.六、写作训练:学习象征手法.〔幻灯片〕1.什么是象征?诗的外表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在山那边』『柴藤萝瀑布』『荷叶母亲』,都使用象征手法.象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方红花象征荣耀,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2.象征和比喻的区别比喻着眼于相似点,而象征侧重于本质上的联系.例如红花可以象征荣耀,但红花不能象荣耀.3.说说以下这些词的象征意义:梅花、火炬、长城.可见一个事物可以拥有多个象征义,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能拘泥.4.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象征?写诗歌用象征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做个游戏,把这首诗中的路全都改成人生之路,把荒凉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艰难、挫折,再读诗歌,谈谈感受.学生改,改后自己读.读后感受如何?学生谈感受:太噜嗦,像讲道理,不像诗歌,不含蓄,不简洁,不优美.5.练习运用象征的手法.〔幻灯片〕A.谈话: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B.写作训练:我们顺着作者的话题,请同学分别来写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过对擂来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幻灯片〕入情入境,升华朗读:〔幻灯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携手并进,走好我们的人生之路吧;在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面对艰难选择的时候,让我们再读一读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吧.〔配乐集体朗读诗歌〕八、作业:〔幻灯片〕一、根据你对道路的理解和选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诗歌『路』,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你也具有诗人一样的才情.二、课外阅读弗罗斯特的代表作『少年的意志』、『白桦树』.九、结束语:〔幻灯片〕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让我们慎重选择现在的路,为明天铺就一条鲜花之路. 板书设计:道理:慎重选择坚决选择路口伫立另一条路未选择的路清晨怀思象征叹息回忆人生之路教学反思:这首诗是诗人弗罗斯特以他的一次亲身经历写成的,对读者有很深的教益,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未形成的中学生,尤其有启发性.在诗歌教学中,突出各种形式的朗读,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理解诗意环节,突出默写、配画,使学生对诗歌产生自己的个性理解.研读诗歌环节,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和写作经验,理解诗歌的重点和主题.拓展延伸环节,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由发言,使学生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尽管采取了各种形式和方法,有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很浅薄,期待岁月能帮他们进一步理解诗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5664c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2.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本教案设计主要面向高中英语课程,针对题材性很强的文学作品《未选择的路》进行教学,通过深度阅读、讨论、写作、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两个年轻人鲍勃和杰瑞的故事。
他们在一次假期中上了一架飞机,却因为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
在等待被救援的过程中,两人的性格、思想和处世哲学受到了重大挑战和磨练。
同时,作者还通过这一故事揭示了人类面对极限境地时的内心挣扎和求生本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未选择的路》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致阅读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文献阅读水平;3. 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进行透彻分析和理解;4. 提升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写作。
二、教学过程(一)网络视频导入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飞机失事事故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面对极限境地时的心理与生理反应,使学生对于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有所预期。
(二)朗读教材学生齐读《未选择的路》,在读书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细节,并让学生尝试去体验故事情节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和人生哲学。
(三)分组讨论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组讨论一个关键场景或对话,并就此展开交流和讨论。
每组要梳理好讨论重点和结论,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分享。
此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四)写作任务针对本教材,老师布置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等多个维度进行透彻分析,并以逻辑清晰、主题突出的方式撰写一篇文章。
文章应该掌握基本写作技巧,包括梳理结构、考虑读者、保持逻辑性和清晰度。
(五)心理咨询互动通过任务完成情况的反馈、学生感受、以及阅读过程中的情绪体验等,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主要人物所经受的心理变化并针对相关问题提供心理建议。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e092b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5.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1《未选择的路》是一篇名篇散文,同时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的优秀篇目,本文将围绕此篇文章为中心进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本文,能够理解故事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
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加深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塑造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以学生平时喜欢的名言为例,如“人生的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请学生谈谈他们对此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和决策对自己的影响。
2. 阅读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如:1)故事的情节和结局。
2)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文章整体表达的意义和主旨。
在阅读完文章后,请学生自己复述故事情节和灵魂呼唤这个主题。
3. 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的观点和主旨的理解。
4. 思考基于上面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分析自己的人生需求与人生价值如何相互契合。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探讨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情况做出最佳选择。
5. 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和本文类似的作文,探讨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关键选择,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体会。
6. 总结引导学生对此次阅读和思考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问题:1)本次活动中最有收获的方面是什么?2)通过此次活动,你对人生的选择和决策有什么更深的认识?3)你对于未来人生的规划和选择有了什么不同的想法?三、教学实施方案1. 教学时间:1.5 至 2 课时。
2. 教学资源: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展示本文中的情节和语言表达;PPT,包括文章篇章结构、重点词汇和主题探讨。
3. 评估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作文或班级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水平进行评估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该对教案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有范文
![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a7596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4.png)
语文文学未选择的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语文文学的多样性,认识文学中的思想和人生价值,探讨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文学中的思想和人生价值,探讨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段文学片段的朗读,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探讨文学的欲望。
二、理念解读通过名家名作的解读,讲解文学中的思想和人生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从而深化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三、艺术探讨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体验,让学生明确文学中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标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体验能力。
四、实践演练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让学生实践文学思想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人文情怀。
五、教学归纳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加深对文学思想和艺术性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通过导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达到对学生进行多方位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五、教学资源1. 优秀文学作品和名家名篇的选读2. 文学评论和文学著作的引导3. 网络、图书馆等资源的利用六、教学评价1. 课后暗示作业:设计一篇小说或散文作品,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表达自己对生命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2. 课中答辩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发言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成长和进步。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育人们要具备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愈发重要,学好语文文学是非常必要的。
在语文文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借助各种资源和方法,深化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指导阅读与思考:《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
![指导阅读与思考:《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c833060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1b.png)
指导阅读与思考:《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
第一部分:教学目的和目标本教案的主要目标是教导学生如何阅读并分析文本,通过阅读和了解《未选择的路》这个故事,学生将了解和理解生命中做出重大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影响。
本课程还旨在提供指导,以帮助学生加强分析和综合能力,并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第二部分:教学活动本单元将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开场白、学生分组、课堂讨论、个人练习和结尾。
每个分部分都将让学生阅读和思考这个故事的各个方面。
开场白:为了激发学生对未选择的路这个题材的兴趣,可以在教学开始前,来一个生动的开场白,例如:请问大家是否曾经遇到过做出重要决策时的无法抉择?还是你曾经不知道该做哪一个选择?如果是的话,你会怎么做?学生分组:在介绍完成后,将学生分组,每组两到三个人。
每个小组会得到一个预先准备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开始讨论和思考。
课堂讨论: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进行课堂讨论。
以前面说到的问题作为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所做的选择以及选择时所要面临的不同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和老师应该共同协作,以便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个故事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以及影响。
个人练习:接下来,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个人练习”,针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反思。
这个个人练习可以是一些问题,例如:当你做出这个选择后,你的心态会是什么样的?你是否会遇到任何问题或困难?如果是,你会怎么应对?个人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命选择,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及是否需要做出任何改变。
结尾:可以通过小组展示和总结方式结束这个教案,每个小组可以展示他们的个人练习并分享他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过程中的表现,老师可以进行总结,并提出他们所学到的重要点和并为他们提供其他思考和行动方向。
第三部分:总结《未选择的路》无论是在人生还是事业上都意义深远,本教案旨在让学生掌握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
引领学生成长:《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
![引领学生成长:《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5e97518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7c.png)
引领学生成长:《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教案设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领学生成长。
《未选择的路》是一本具有启迪意义的书籍,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巧妙地将《未选择的路》融入到教学之中呢?本文将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引领学生成长。
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未选择的路》的教学内容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为了让教学更为顺利,我们需要提前做好以下工作:1.为学生提供《未选择的路》的电子版或纸质版,以方便学生阅读。
2.准备一个PPT,用于讲解书籍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以及展示学生成果。
3.为学生准备一份问题清单,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并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展示题目:我们都必须面对做出选择的时刻,怎么样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呢?展示一张图,向学生发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导入环节旨在引起学生对做出正确选择的思考,同时提前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2.阅读理解环节学生独立阅读《未选择的路》第一章,并回答问题清单中的问题。
3.小组探讨学生按照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并探讨“人生的意义”这个话题。
4.写作环节要求学生以“人生的意义”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心中的人生意义和如何追寻人生目标。
5.展示环节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点评和建议。
教师在展示环节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四、教学目标通过《未选择的路》的教学,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使学生了解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
3.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总结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引领学生成长。
探索历史与文化:《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
![探索历史与文化:《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5d04c39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f.png)
探索历史与文化:《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二战时期英国家庭的生活、思想文化以及历史进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二、教学内容1.二战时期英国家庭的生活、思想文化以及历史进程2.《未选择的路》小说的主题、结构、人物、情节等3.小说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等三、教学重点1.小说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2.学生对于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的理解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学生对于小说背景和历史进程的了解四、教学难点1.如何将小说中的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2.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心态转变以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如何搜集小说背景材料,让学生对于二战时期英国家庭的思想文化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学生独立阅读和答题3.分组讨论和互动4.实地考察六、教学手段1.电子课件2.小说阅读指南3.图书馆、博物馆等工具4.讲义、笔记等教学资料七、教学流程1.教学前期的准备(1)教师寻找二战时期英国家庭的资料,介绍英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进程。
(2)教师让学生阅读《未选择的路》,给出阅读指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
(3)教师准备相关的电子课件和讲义、笔记等教学资料,用于课堂演示和讲授。
2.开始教学(1)教师运用课件,让学生熟悉小说的背景功能和主人公介绍。
(2)课堂讲解英国历史和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二战时期英国家庭的生活、思想文化以及历史进程。
(3)告诉学生如何理解小说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例如,英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区别,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
3.学生阅读和提问(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阅读指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2)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录他们的问题,以便他们可以在课堂上提问。
《未选择的路》教案1
![《未选择的路》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59f17c7df111f18583d05a97.png)
《未选择的路》教案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诗人采用象征手法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反复诵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未选择的路》导入,或可从多媒体场景——路导入。
(二)全班同学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全体同学试背。
(三)指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四)请同学举手发言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路”的诗句、格言警句。
(五)研读课文:
1.你是怎样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的?
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荒草”“足迹”象征着什么呢?
3.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
4.体会诗句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试着说说你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5.谈谈你学习这首诗的感受。
(六)作业:
1.当堂背诵、默写《未选择的路》。
2.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外国诗二首
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走一条。
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作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弗罗斯特写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抽问学生并让学生读教师搜集的材料并要求记下来。
)
参考资料: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曾当过纺织工人、教师、记者和农场主。
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辛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
2、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
弗罗斯特高中开始就写诗,但很少发表。
他在38岁那年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创作。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3、读读写写:给下列生字注音
诱人(yòu)涉足(shè)伫立(zhù)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4、记记背背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齐读。
停顿示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整体把握,理解诗意
(1)全诗共四个诗节,抽学生读一小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以此类推。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小结: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讨论探究,深入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1)《未选择的路》中,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课文中再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适当讲解象征与比喻的不同)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提示: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象征手法等。
知识链接: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
(2)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上创造辉煌的人很少很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3) 诗人既然写了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却把诗题和重点定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
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
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
感叹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 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必须慎重。
因为这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
选择了之后还得坚持地走下去。
而且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1、抄读: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辛弃疾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2、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
五、作业
1、背诵第二首诗。
2、收集并摘抄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的有关“路”的精彩描写。
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伫立 — 决定 — 怅惘 —回顾、叹息
(思索) (选择)(选择之后)(多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