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辛亥》这一课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辛亥。
辛亥发生于1911年,是中国封建帝制结束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的开端。
本课教材通过讲述辛亥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辛亥的历史意义,认识到辛亥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辛亥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一些基本的信息,如辛亥的发生时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等。
但是,对于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过程的细节以及辛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辛亥的历史意义,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辛亥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到辛亥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的发生时间、过程、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辛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清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出现辛亥这一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辛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辛亥的历史意义。
5.提问法: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辛亥知识的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辛亥的历史意义。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辛亥的知识。
说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
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本次说课是课前说课,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5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1、说课标: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本课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的内容。
在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改革失败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次奋斗。
推翻旧的封建帝制,开始了中华民国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承上启下的最为重要的政治活动。
江泽民在总结中国革命历程中提到三位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开启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最伟大时期的到来。
3、重点、难点:重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准确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培养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理解,评论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通过图片、文字、音像资料,使学生加深对辛亥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中华民族富强敢于承担历史的民族责任感;建立革命党的创新探索精神以及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件和视频为辅助。
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采用“合作探究”方法。
四、说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虽对历史感兴趣,但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容易情感化、简单化。
需创设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掌握历史知识为主,启发、引导学生初步探索历史发展的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孙中山导入新课,学生对孙中山有简单的了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孙中山,进而激发学生对孙中山领导革命活动的探索。
辛亥革命说课稿4(优秀篇)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辛亥革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小结及结束来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课是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部分。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观察图画的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一样,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一次爱国运动,它也是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的一个典范。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辛亥革命》的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_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同学们现在正处于初二阶段,这是一个初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选择!
一、课标理解: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从课标要求,除了涉及到了解、知道,还要求能够探讨,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从识记到应用,又必然经历理解这一关。
整个近代史内容中,运用层次的要求仅占全部内容的10%,由此足见本课教学难度较大。
化难为易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明确并理顺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但如果对前两方面的史实一无所知,那幺探讨也将成为缺乏史实支撑的无源之水。
对于如何开展探讨,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过程来形成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认识,教师主要担负引导和参谋的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沿着教师给定的思路和结论来展开,使学生的讨论成为既定结论的注释而已。
探讨的落脚点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而探讨的方法、角度、途径和手段可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
冀人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位置、编排意图及作用)本课是冀教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的部分。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
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教材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和“民国的诞生”。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即准备——爆发——结果,线索非常清晰、明了。
2、学情分析本节教材要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来的训练,对历史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的把握具有一定的经验。
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是近代化的内容,有些概念很难理解,所以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民国的建立等历史基础知识。
②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2、、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我把本课的中国同盟会的性质、纲领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确定为本课的重点,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又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有些概念与叙述对他们来说太抽象,因此这一知识点不容易理解。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分析,为了完成既定目标突破重难点,下面我说一下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近代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以下是一份针对该主题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辛亥革命。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次政治变革,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民众疾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的道路,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中华。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是辛亥革命的开始。
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化政策,这一政策损害了地方商人和民众的利益,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武昌起义的成功,迅速激发了全国各地的响应,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
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孙中山先生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他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深入人心。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革命过程中,各种势力的角逐,使得局势复杂多变。
清政府的顽固派、立宪派、革命派以及其他各种政治势力,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
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对革命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最终在1912年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革命后的政治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的斗争并未停息。
袁世凯的篡权行为,北洋政府的军阀割据,都使得新生的民国面临着重重困难。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引言概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本文将从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背景
1.1 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矛盾
1.2 辛亥革命前中国的政治体制
1.3 辛亥革命前的政治思潮
二、过程
2.1 辛亥革命的爆发
2.2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
2.3 辛亥革命的战争过程
三、影响
3.1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
3.2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3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启示
4.1 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4.2 辛亥革命对中国国家建设的启示
4.3 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的启示
五、总结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回顾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次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9课辛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9课辛亥》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辛亥的发生、经过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生动地展示了辛亥的历史进程,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辛亥的背景: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
2.辛亥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3.辛亥的影响: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开启共和时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辛亥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停留在表面的了解,对于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的发生、经过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的理解和评价,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的发生、经过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辛亥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的发生、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史料分析:让学生分析辛亥的相关史料,培养他们的史料分析能力。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2 (1)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大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周茂萍。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7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心得与疑问、板书设计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和探索。
它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探索救亡图存和近代化的重要内容。
上承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在本学习主题中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优势:八年级学生的兴趣一般都比较广泛,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的。
所以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历史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劣势: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依然是比较欠缺,需要引导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说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识记和理解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武昌起义的时间;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都城、纪元、宪法。
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概况。
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和相关事件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和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利用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了解。
通过合作探究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一、引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
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
本文将从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原因、革命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历史背景1. 清朝的衰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经历了几百年的统治,但在19世纪末,清朝逐渐衰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2. 外国列强的侵略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中国人民的民族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的爱国情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三、革命原因1. 经济压迫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贫富差距悬殊,农民和工人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 政治腐败清朝政府腐败不堪,官员贪污腐败,百姓权益无人保障,民众对清朝统治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3. 民族危机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使中国民族尊严受到严重的伤害,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和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四、革命过程1. 辛亥革命前的准备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积极组织和发动革命,成立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准备推翻清朝统治。
2.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城,成立了暂时政府,宣布推翻清朝统治。
3. 辛亥革命的全国推进起义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各省纷纷响应,相继宣布独立,成立暂时政府,推翻了清朝统治。
4. 辛亥革命的胜利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孙中山被推荐为中华民国暂时大总统。
五、影响1. 结束了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奠定了基础。
2. 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时代。
3. 激发了爱国情感辛亥革命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让人民意识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的重要性。
4.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为中国革命开辟了道路,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 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西宋集中学历史组蔡永梅今天我为大家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大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的历史轮廓。
(识记理解能力)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观虚拟辛亥革命纪念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理解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通过列举大事年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通过历史图片、文字或表格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树立为民族的振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本课上承前一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启一课《中华民国的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课标对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的基本史事及影响、武昌起义爆发的标志、过程和结果、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意义,这样安排既体现了辛亥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早期革命志士的奋斗事迹,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孙中山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激励学生不怕苦难,努力学习。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了解并掌握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难点:学习并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要注意增强历史的趣味性、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历史学科高中必修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晚清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而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国近代史的曲折与辛酸,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科的教学离不开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和讨论,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图片和视频资料,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给同学们发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辛亥革命吗?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会引导他们回忆起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做铺垫。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影响?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环节二、讲解新知,梳理历史事件。
在这个环节,我将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通过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穿插相关的资料、图片和视频,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更加深入,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第三中学周学军今天我为大家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大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的历史轮廓。
(识记理解能力)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观虚拟辛亥革命纪念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理解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通过列举大事年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通过历史图片、文字或表格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树立为民族的振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辛亥》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辛亥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辛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
教材从导言、背景、过程、影响四个方面全面介绍了辛亥,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辛亥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听说过一些基本的概念,但对于其详细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掌握辛亥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辛亥的主要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的历史意义和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掌握辛亥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辛亥的历史意义和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4.史料分析:展示一些与辛亥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辛亥。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的历史意义和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6.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辛亥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辛亥的背景、过程、影响和历史意义等内容,通过板书,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辛亥的全貌。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一、引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本次说课将围绕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二、背景1. 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描述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内忧外患以及人民的苦难等情况,包括清朝政府的腐败、军阀混战、外国列强的侵略等。
2. 西方思想的传入介绍西方思想的传入,特别是近代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如启蒙思想、民主宪政等。
三、原因1. 经济原因阐述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不平等的贸易关系,导致了中国的经济困境和民众的不满。
2. 社会原因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阶层的不满以及民众的普遍贫困等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3. 政治原因介绍清朝政府的腐败、专制统治以及政治体制的不合理,导致了人民对政权的不满和呼唤变革的声音。
四、过程1. 辛亥革命的筹备与组织描述辛亥革命的筹备工作,包括同盟会的成立、革命团体的组织和武装力量的准备等。
2. 辛亥革命的爆发详细叙述辛亥革命的爆发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重要事件。
3. 辛亥革命的发展与胜利阐述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包括北方各省的响应、辛亥革命战争的进行以及清朝政权的垮台等。
五、影响1. 政治影响讲述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包括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意义、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启示等。
2. 社会影响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废除科举制度、提倡平等思想等。
3. 文化影响描述辛亥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思想解放等。
4. 国际影响讲述辛亥革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包括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和对中国的支持等。
六、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它为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
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
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
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
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和观察图片,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重要事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认识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学生合作探索、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显示孙中山画像,学生介绍孙中山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要提示学生,只是简单介绍。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以课本两个大标题为依据,通过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和发展——高潮——结局——历史意义四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组织准备和发展——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用媒体展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创建人、革命纲领以及性质,并指导学生看《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地点》,让学生想象宣誓场景。
教师强调: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必然建立。
2、同盟会的建立: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参照《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学生完成后,教师强调,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政党,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并提出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把同盟会的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进行活动与探究:
(1)如何理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提示学生结合第37页小字内容分析)
(2)(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探究课文第37页的“动脑筋”的问题。
二)、革命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
多媒体展示武昌起义的形势图、教师根据形势图简要讲述武昌起义经过:(不展开讲解)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清朝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学生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
设问:1、中华民国是什么性质的政权?(资产阶级民主政权);2、鲁讯的作品《纪念刘和珍君》中提到“民国十五年”,你知道是哪一年吗?(来了解民国纪年法)
三)、革命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等劣迹。
并结合视频材料和查询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袁世凯作为一个反动人物,为什么可以窃取革命的果实呢?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结论)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指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结果,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要求学生对比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革命已完成的目标和未完成的目标。
进行讨论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并做进一步的分析说明。
课堂小结:利用媒体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教师简单概括。
巩固练习:媒体展示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