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是化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它们在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传授这些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是一项挑战。
以下是我对分子和原子教学的一些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明确。
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中,我意识到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这些概念的定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和功能。
因此,我设定了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能够描述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相互作用,以及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上,我发现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够快速传递信息,但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
因此,我尝试采用了更多的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实验演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寻找答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学生参与度的提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实验和科学竞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了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
评估与反馈的实施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通过定期的测验、作业和小论文来评估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掌握情况。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跨学科的整合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化学学科,它们在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中都有应用。
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将化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生物学中的DNA结构来解释分子的多样性,或者通过物理学中的布朗运动来展示分子的动态性。
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
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线模拟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_2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 1、本节课的引入开场采用的是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从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气中的扩散。
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物理上已经学过分子运动,很快就提出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没有引起学生的积极考虑。
对此进展了一些改良:用两个实验“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与热水的比照”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考虑,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展铺垫。
2、由于品红有毒,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改为高锰酸钾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增强了比照性,学生更加清楚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当讲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假设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时,开场讲课只是表达给学生听,虽然学生都为之惊叹,但是没有亲身体会。
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讲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之后,先给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心里默数,然后问他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数了多少个数字,再告诉他们“假设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这样,学生对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拟明晰的认识。
活泼了课堂的气氛。
4、“活动与探究”局部,开场时采用课本上的组织形式,先做实验1〔即先将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让学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之后,再做实验2〔大烧杯罩两个分别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烧杯〕。
由于产生了思维定势,学生一致答复酚酞变红是因为氨水的成分进入了酚酞溶液〔因为学生在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分子的有关性质〕,然后得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论。
学生思维不够活泼。
对此,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将实验的顺序作了调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实验2,并介绍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让学生看到同样罩在大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渐渐地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而氨水的颜色却没有变化。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我认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通过分子原子这一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我们几个人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
本节课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教师把能把抽象的教学概念和知识点生动具体化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本节课后我询问了部分同学感受,普遍感觉分子概念比较抽象,分子特点部分例子不好理解。
由此我建议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可适当补充简单生动的演示实验,例如,用气球容易压缩证明空气分子间有间隔;让学生闻氨水刺激性气味证明分子在运动等。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分子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另外,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我觉得本节课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2019-04-24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分子、原子》教学反思,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一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些抽象、难明。
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难于应用。
如何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分子、原子的知识,如何使学生运用好分子、原子的知识,教学中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
一、高科技,展示微观世界,展示分子、原子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已经听说进,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
对这些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感到抽象,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
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国”。
通进对两幅图片的讲解和视频的播放,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分子、原子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
二、做好实验,为学习分子、原子建立感性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个红墨水扩散和用注射器抽取空气和水的对比实验的两个学生实验。
教师演示了等体积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初中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高,多一个实验会更为兴奋。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观察,建立感性知识,认识到的红墨水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从而为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知识奠定事实基础。
三、图片引导,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宏观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以投影的方式投影出来,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
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况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过图片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四、回归生活,体会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力量学了分子、原子的知识没有只停留在解释几个实验现象和事例上。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和问题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来解释。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引入开始采用的是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从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气中的扩散。
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物理上已经学过分子运动,很快就提出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没有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进:用两个实验“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与热水的对比”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思考,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铺垫。
2、由于品红有毒,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改为高锰酸钾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增强了对比性,学生更加清楚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当讲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时,开始讲课只是叙述给学生听,虽然学生都为之惊叹,但是没有亲身体会。
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讲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之后,先给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心里默数,然后问他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数了多少个数字,再告诉他们“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这样,学生对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4、“活动与探究”部分,开始时采用课本上的组织形式,先做实验1(即先将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让学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之后,再做实验2(大烧杯罩两个分别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烧杯)。
由于产生了思维定势,学生一致回答酚酞变红是因为氨水的成分进入了酚酞溶液(因为学生在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分子的有关性质),然后得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论。
学生思维不够活跃。
对此,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将实验的顺序作了调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实验2,并介绍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让学生看到同样罩在大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渐渐地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而氨水的颜色却没有变化。
这时,学生的思维就非常活跃,他们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酚酞溶液在空气中静置久了就会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变成红色”、“酚酞试剂在水中会与水分子反应,变成红色”、“玻璃烧杯中的某种物质使酚酞变红色”、“氨水中的氨分子进入了酚酞溶液,发生了变化”,甚至还有的同学真的以为我在玩魔术!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然后就由他们讨论该如何验证种种猜测。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五篇)第一篇: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引入开始采用的是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从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气中的扩散。
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物理上已经学过分子运动,很快就提出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没有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进:用两个实验“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与热水的对比”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思考,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铺垫。
2、由于品红有毒,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改为高锰酸钾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增强了对比性,学生更加清楚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当讲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时,开始讲课只是叙述给学生听,虽然学生都为之惊叹,但是没有亲身体会。
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讲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之后,先给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心里默数,然后问他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数了多少个数字,再告诉他们“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这样,学生对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4、“活动与探究”部分,开始时采用课本上的组织形式,先做实验1(即先将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让学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之后,再做实验2(大烧杯罩两个分别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烧杯)。
由于产生了思维定势,学生一致回答酚酞变红是因为氨水的成分进入了酚酞溶液(因为学生在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分子的有关性质),然后得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论。
学生思维不够活跃。
对此,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将实验的顺序作了调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实验2,并介绍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让学生看到同样罩在大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渐渐地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而氨水的颜色却没有变化。
初三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doc
初三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初三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一)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 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3、最后设计的习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课题二《分子和原子》教学需要2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重点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本节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以下的设计思路:这节课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知识,不比以往研究物质的性质,学生比较感兴趣,本节课如果按照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而且难以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我将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增加了趣味性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讲授完本节课以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下面重点谈一下我的点滴体会:一、成功之处:1、趣味演示实验的设计——“盛开的桃花”,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产生了疑问,从而激发起了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四个学生分组实验,逐步深入,环环相扣,步步设疑,现象明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中对“分子基本性质”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讨,自己动手去参与实验得出结论,我感觉到了比老师直接讲解和演示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因为学生的实验和讨论发自自己的努力和发现而得到的。
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亲身体验并学会方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素质”。
以上两点成功之处,很好的体现了课题内涵——“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习惯。
”3、在课下,我向部分学生进行了沟通与调查,有些学生说出了肺腑之言:“老师,以后这样的实验课,多用我们班讲几次吧!太有意思了,我们很喜欢!”从学生的话语中,我感觉到了课题实施的必要性,同时也体现了本节课实验设计的正确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确是成功的。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精选]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精选]第一篇:《分子、原子》教学反思[精选]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
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
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
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
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
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
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觉这种说法欠妥。
因为当我给学生讲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对于水和NaCl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形成共用电子对和电子的转移的情况。
结果,课后有的同学就问我:“老师,不是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了吗?那2H2+O2=2H2O这个反应中,怎么从原子中分出了电子,而且还形成了共用电子对,在2Na+Cl2=2NaCl中,也从原子中‘跑’出了电子的转移了呢?”我木然。
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初级阶段、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给“分子、原子”下一个更好的定义,能够帮助他们去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微观粒子,是很必要的。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怎么写?通过此次的教案,让学生们让学生们认识到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资料,欢迎阅读!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同学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有所涉及。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所以初三学生要真正理解的分子、原子的性质是较为困难的。
于是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微观动画,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分析,确定以下三维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③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②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②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证实分子的存在: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学生在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篇一: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
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
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
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
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篇二: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
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
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
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
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
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
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这一概念的前期知识和理解。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常常被书面化的定义所代替,这样会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这一概念。
因此,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前期知识的铺垫,例如通过展示实际的分子和原子模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它们的结构和组成。
其次,我觉得在教学中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其结构和性质直接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只停留在抽象的定义和公式层面,缺乏具体的例子和实际应用的讲解。
我认为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和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水的分子模型和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的实验来说明溶解现象的原理。
此外,我也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践能力。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虽然抽象,但却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和观察。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只局限于让学生背诵定义和公式,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
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和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思维和观察力。
最后,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与化学、物理、生物等科学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化学领域内的知识和概念,忽略了其他学科的应用和交叉。
我认为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跨学科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综上所述,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前期知识的铺垫,增加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实验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可以提高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化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
2024年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本(三篇)
2024年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本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3、最后设计的习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写问题,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第一篇课题《分子和原子》教学需要2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重点理解其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本次课堂教学设计意图是:由老师巧设悬念和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试验和商量,采纳活跃的分组竞赛等形式总结和发觉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实施当中,主要采纳探讨、讨论、学生试验、分组竞赛等参与教学,效果较好。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活跃的分组竞赛形式进行尝试教学。
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兴趣和动力。
学生在竞赛学习过程中有“比〞法,不知不觉中就自己努力发挥,参与到其中来。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初中学生毕竟是很好强的。
〔二〕是采纳探讨、讨论和学生参与试验来进行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自行讨论和解决有关问题,充分敬重和表达学生的能力及结论。
向“民主化〞方向进展。
表达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施行合作学习,沟通探讨。
从而扩大学生的学问面,培育和增添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对“分子基本性质〞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讨,自己动手去参与试验得出结论,会比老师讲解和演示来得简单接受和把握。
因为学生的试验和商量发自自己的努力和发觉而得到的。
老师应从原来的扮演“演员〞的`角色向“导演〞进展。
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开心,能亲身体验并学会方法,无形中培育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素养〞教育。
探讨方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对学问的拓展及联系实际运用方面也有很大进展。
本次教学在联系实际生活方面也有所突破,能联系“臭味〞微粒运动等环境问题展开,并有机进行德育教育。
使学生喜爱美的环境和主动爱护环境。
〔三〕在引导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能巧设伏笔。
细心设计教学内容,把学问点以问题形式存在,让学生发觉问题的同时对学问的理解、记忆和把握更深刻。
当然,本次课堂缺点和漏洞许多。
比方由于化学试验的成分较多,导致时间把握不好。
对学问的传授有些零乱,深、广度不够等等。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在日常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1《分子和原子》一课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对微观物质世界有所了解。
而微观物质世界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答案,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论认识,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
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
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有以下几处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加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品红扩散实验的改进在教材上品红扩散实验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一个对照实验---热水中品红扩散的实验。
当观察到热水中品红迅速扩散的现象时,学生忍不住地惊呼。
通过对照实验,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分子不断运动,并且为后面的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内容埋下伏笔,可谓一举两得。
2、氨分子扩散实验的改进书本上的氨分子扩散实验是在烧杯中完成的。
我们将此实验稍加改进后命名为“铁树开花”。
在能得出相同的结论的基础上,铁树开花的神奇现象带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学生对此印象深刻,记忆也一定会长久的。
3、小游戏的引用当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有了一些了解后,需要深入到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此时我以刚刚做过的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为例,领着大家做了“微观上水分解”的小游戏。
我和学生一起双手握拳高举在头的两侧,模拟成一个个小白兔,代表一个个水分子。
当我把灯打开表明通电后,一个个小白兔先是拳、头分离,接着分别找到了各自的朋友。
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反思1、反思教学目标的指定教学目标全面、准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⑵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3)认识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并学会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宏观现象。
(4)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⑴使学生养成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的习惯,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⑵初步学会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分子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
(3)在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反思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过程中予设目标顺利的达成,课堂即时性目标也有效利用。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1、反思教学内容的组织利用香水做“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抓准切入点,激发兴趣。
然后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主线发现问题,引发思维,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小组汇报方法,归纳小结解决问题,反思应用。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活动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习效果很好。
2、反思教学问题的设拟问题设置是整节课的题眼,我经过反复推敲,逐渐把问题设置的具体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问题循序渐进、有思维量、,引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过度语言明确、简练、具体,有启发性。
使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和谐、流畅,教学效果很好。
3、反思课程资源的利用和补充本节课我采用游戏引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发了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有效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
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并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来自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拓展和应用,使学生学会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本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抽象的微观概念的教学活动过程。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易观察事物的转变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演绎、推理,再现科学探究“经历”,既培养抽象思维,又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由宏观到微观的抽象分析思维能力。
这个学习过程不能仅靠教师讲述就能得到较高课堂效率的,而要在学生“亲身经历”的思辨中,通过教师的“拉”与“推”——引导、点拨下逐步达成。
为此,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安排:1.本课题设计安排2课时完成,目的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机,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将问题及疑虑在课堂中得到充分暴露,得到及时纠正并学到正确的描述、分析、推理的方式方法。
2.用足、用好教科书中的每一个信息资源。
让学生体会认真阅读教科书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教科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选资源。
3.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积累的资料,更深刻的领悟,在第三单元组织进行物质结构知识启蒙教学的设计意图,以及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尺度。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这节课从确定课题到讲虽然用了两周的时间,准备比较充分,但在教学后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1.上课时比较紧张,没有不错的心理素质,上课的经验依然缺乏。
2.整节课的设计比较守旧,没有创新,是一堂常规课3.实验方面不够开放,给学生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太少,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达到理想的实验探究目的。
4.从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太直接,没有引导和思考的环节。
5.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学生动手时有点怕,今后教学中要从第一章开始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3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
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明确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
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我本人所讲的是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现就对本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以下几点反思:(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学生手上滴上酒精、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酒精、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
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比如说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是否等于200ml这个问题,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碗黄豆和一碗小米混合来感知,但进入微观粒子世界,就很难去给学生说明,加上学生缺乏想象力,因此利用Flash播放水分子进入乙醇分子的空隙,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分子间有间隔。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以及压缩气体。
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
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气体的压缩,我准备了2支一样的针筒,原本是叫一名学生上讲台来做压缩气体和压缩液体,但授课中我自己操作了,而且只做
了气体的压缩,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显得非常呆板。
(四)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探究性实验。
本课有关氨分子运动的活动探究,我为学生准备了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大部分组能够正确设计实验,并得出预期的现象和结论。
我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也发现个别小组不明白实验的原理,有的A和B烧杯液体不一样,有的把A和B烧杯放在了一起却把C烧杯放到了外面。
实验做完后,我以实验成功的一组学生为代表讲解了本实验的现象及结论,但我却没有留有时间分析一些实验没有做成的原因,这是我的失误。
在交流与反馈这一块处理的不好,这让一些学生就有得过且过的心理,甚至有的长时间混水摸鱼。
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课后认真通过看光盘发现自己的语言、教态、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