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活动

合集下载

初中部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

初中部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

初中部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希腊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文化特点等基本知识,了解希腊文明的基本发展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历史材料获取信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激发学生对希腊文明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希腊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文化特点等基本知识,掌握希腊文明的基本发展过程。

2. 难点: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材料获取信息,分析历史事件、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内容PPT。

2. 教辅资料和历史文献。

3. 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方法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希腊文明,创设学习氛围。

二、呈现与讨论(15分钟)1. 讲解希腊地理环境。

2. 讲解希腊社会制度。

3. 讲解希腊文化特点。

4. 学生互动,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探讨。

三、讲解与分析(20分钟)1. 通过教辅资料和历史文献,讲解希腊文明的基本发展过程。

2. 带领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探究历史问题。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历史事件。

2.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思考:如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希腊文明的重要意义?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2.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学习效果如何?3. 学生在本节课中是否能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需加强哪些方面的教学?教学结束。

以上仅为初中部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安排还需根据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调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

2. 掌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要点。

3.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历史和世界古代文明2.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2. 案例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历史考古、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活动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估: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评估:定期组织历史知识测验,检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安排1. 第一章:中国历史和世界古代文明(5节课)2.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8节课)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7节课)七、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开展课堂讲授,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

4. 进行实践活动,如历史考古、实地考察等。

5.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对学生进行检测和激励。

八、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的探究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同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

以上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节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节课教案

七班级下册历史其次节课教案七班级下册历史其次节课教案1【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力量和方法:通过识图,培育观看力量;通过观看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育审美力量;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拟,培育同学把握、运用比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疏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奉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制造的价值,生疏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生疏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教学步骤】老师活动同学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同学生疏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觉的发觉了些什么这些发觉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同学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同学看书、查找、发觉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过渡,引起同学连续探究的爱好。

三、半坡遗址要求同学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消灭这样的现象〞观看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你能依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大胆猜想、想象同学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政绩。

2. 分析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 掌握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4. 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建立。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唐太宗和武则天吗?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哪位皇帝?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史实。

2.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师讲解武则天的政绩,引导学生了解武则天的统治特点。

四、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史实。

2. 教师强调开元盛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同学们还记得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开元盛世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师讲解唐玄宗的政绩,引导学生了解唐玄宗的统治特点。

三、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开元盛世及其主要成就。

2. 教师强调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短文。

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2小组:清明节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式变化:网上祭奠鲜花追思
成果展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龙舟竞渡、吃粽子、凭吊屈原 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传承与演变) 祭祀祖先、辞旧迎新、重视家族、拜年、贴春联、压岁钱等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鹊桥仙》 【宋】秦观
人教版(2016部编版) 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活动一: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组 第第第
成 ①②③
果 展
组组组 ::: 春清端
示 节明午
节节
第1小组:春节 成果展示
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贴春联、守岁、压岁钱、 放爆竹
(年的传说)、拜祭祖先、着新衣, 戴花胜,饮春酒、拜年等
第3小组:端午节 第22课 活动课:
女儿回娘家、举办龙舟文化节、小长假旅游等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龙舟竞渡、吃粽子、凭吊屈原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成果展示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活动一: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龙舟竞渡、吃粽子、凭吊屈原 贴春联、守岁、压岁钱、 放爆竹(年的传说)、拜祭祖先、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拜年等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春晚、电话拜年、互联网拜年、禁放鞭炮、微信红包发压岁钱等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七年级下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课时:1
课题:秦始皇统一六国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2. 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3. 能够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课件。

3. 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形象和统一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包括战争、外交和文化统一等方面。

2.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如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推动了国家的中央集权化等。

三、讨论(15分钟)
就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其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课时内容: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课时一:古代华夏文明的形成
【课前导入】
1. 让学生回忆上学期学到的内容:古人的生活方式、出土文物的意义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
【新课展示】
1. 呈现图片:出土文物图片、甲骨文图片等。

2. 向学生解释:这些出土文物、甲骨文等都是古代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

【学习活动】
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古代华夏文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2. 每个小组分享出一个观点,然后进行整合。

【知识点讲解】
1. 讲解古代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头:黄河流域。

2. 黄河流域的环境特点和对古代华夏文明的影响。

【巩固练习】
1.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回答问题:黄河流域的环境特点有哪些?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黄河流域的环境特点对古代华夏文明的影响有哪些?
【课堂总结】
1. 向学生总结:黄河流域是古代华夏文明形成的主要源头。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华夏文明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作用。

【课后拓展】
1. 学生课后整理所学内容,用文字和图片绘制一个小作品,展示古代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

2. 学生可以选取图片和文字,自由发挥填补作品的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一:古代华夏文明的形成
板书二:黄河流域的环境特点
板书三:环境对古代华夏文明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典5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典5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典5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典精选篇1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一)河姆渡原始农耕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河姆渡原始农耕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2、时间:距今约7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4、农耕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4、农耕作物:粟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6、原始饲养业:猪、狗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初一教材:初中历史下册课题:第一章人类起源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起源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人类起源的主要假说和证据。

3. 理解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教学重点:1. 人类起源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 人类起源的主要假说和证据。

3. 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教学难点:1. 了解不同人类起源假说和证据。

2. 理解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材和教辅资料。

3. 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人类起源的话题,激发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人类起源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讲解人类起源的主要假说和证据。

3. 分析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三、讨论(15分钟)1. 学生就人类起源的假说和证据展开讨论。

2. 学生讨论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四、达标检测(10分钟)教师出几道选择题测试学生对人类起源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醒学生课下要复习巩固。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人类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人类进化的历史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例和案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篇1课题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2.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2.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教学过程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指导启导疏导一、导入新课二、新授〈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b、重视兴修水利c、多次减免租税d、提倡勤俭节约小结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b、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问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鼓励商人开矿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课时:第七课
教材:《历史》下册
主题:秦朝的兴起和统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朝的兴起和统一背景
2.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
3. 分析秦始皇统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重点难点:
1.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
2. 分析秦始皇统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教材
3. 板书
4. 影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的背景和影响。

然后提出问题:秦始皇是如何统一中国的?这个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述秦朝的兴起和统一的历史背景,介绍秦国的强大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

2. 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包括征战、改革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秦始皇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每组呈现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影响进行总结,写一篇文章。

同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
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崇尚和平、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世纪的世界2.第二单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3.第三单元:近代世界的起源4.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面掌握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的发展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时安排: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1.第一单元:中世纪的世界课程目标:了解中世纪的世界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罗马帝国的灭亡、封建制度的兴起。

教学步骤: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中世纪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罗马帝国的灭亡和封建制度的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了解中世纪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形成报告形式进行展示。

4.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扩展自己的历史知识。

2.第二单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课程目标:了解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内容:文艺复兴的起源、大航海时代的探索。

教学步骤: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背景。

2.讲解文艺复兴的起源和影响,以及大航海时代的探索和发现,与学生进行讨论。

3.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观后感的写作。

4.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研究和展示。

3.第三单元:近代世界的起源课程目标:了解近代世界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内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步骤: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近代世界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本课内容丰富,包括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主要交往国家、交往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实,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主要交往国家、交往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主要交往国家、交往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外文化交流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地图和图片,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朝历史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吗?在唐朝时期,我国与外国有哪些文化交流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七历史下册教案

初中七历史下册教案

初中七历史下册教案教材: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学目标:1. 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和特点;2. 掌握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3. 理解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教学重点:1. 文艺复兴的定义和特点;2.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3. 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教学难点:1.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变革;2. 分析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3.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简短的文本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的概念。

二、讲授(20分钟)1. 讲解文艺复兴的定义和特点;2. 分析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3. 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三、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四、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网络搜索,了解更多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并撰写一篇关于文艺复兴的小论文。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学习继续保持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展开,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的定义、特点、影响和重要人物,帮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变革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化。

部编版:七下历史《全册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答案》

部编版:七下历史《全册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答案》

部编版:七下历史《全册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答案》1、P3问题与思考: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2、P4材料研读:《旧唐书.李密列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

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状况?原因: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3、P5想一想:科举制的确立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P5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5、P5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高超。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请查阅资料,并对照右图,分析赵州桥的特点。

赵州桥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观,在中国甚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P8材料研读: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

初中七下历史教案及反思

初中七下历史教案及反思

初中七下历史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表现。

2. 掌握唐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教学内容:1. 唐朝的政治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2. 唐朝的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3. 唐朝的文化繁荣: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

4. 唐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安史之乱、怛罗斯战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建立。

2. 提问:你们对唐朝有什么了解?唐朝有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政治繁荣:介绍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政治局面,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国力强盛。

2. 经济繁荣:讲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经济繁荣原因和表现。

3. 文化繁荣:介绍唐朝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引导学生感受唐朝文化的魅力。

4. 历史事件和人物:讲述安史之乱、怛罗斯战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唐朝的繁荣表现,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2.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讨论。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唐朝的繁荣特点。

2. 提问:你们认为唐朝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3.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反思唐朝的繁荣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表现,使学生了解了唐朝的辉煌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互动和问题解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通过总结和反思,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原因和意义。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讲解较为简略,可能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具体历史细节的需求。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讲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课后活动解答

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课后活动解答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本疑难之解惑篇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3 问题思考: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P4 材料研读: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P5 课后活动:1、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P8 材料研读: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他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

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P8 问题思考:法律上,减省刑罚;经济上,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明确中央和地方职权范围,提高行政效率,严格考查官吏。

P10 课后活动:1、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门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3、▲比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治国策略上有哪些相似之处?你认为要使国家繁盛,其中哪些做法值得借鉴?用人上:唐太宗和唐玄宗重用贤能,注重对官吏的考核;武则天则表现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其中体现出来的治国之道是:要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与考核。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课后活动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课后活动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课后活动答案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时代0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0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03盛唐气象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

(1)诗句中的“蕃” “胡”,指的是什么?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0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

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

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一一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初中部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

初中部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

初中部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夏商周的更迭,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包括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以及三个朝代的成就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迭的过程,理解历史的演变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迭,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成就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基本信息。

3.课堂讲解:
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详细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成就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

4.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夏商周的更迭,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

6.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_mark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_mark
主持人二:中秋节——寄托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希望团团圆圆,吉祥平安。
习俗: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
主持人二:清明—— 一个庄重而又欢快的日子,人们祭祖扫墓,春游踏青,亲近自然,追贤思孝。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
生:清明节——“亲近自然,追贤思孝”(教师板书)
主持人一:有请第三小组来介绍端午节(幻灯片8)
第三小组: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楚国大臣,遭馋去职,被流放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人划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人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课题: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师:为了这次活动,大家做了好多准备,现在就把这次展示的机会交给大家,有请我们的主持人上台。
主持人一:大家喜欢游戏吗大家想不想做个游戏下面我们一起来做游戏:
小组活动一:“猜一猜中国的传统节日”(幻灯片3、4)
主持人二:1 春节:红红的灯笼,预示着人们生活的红红火火。
主持人二:2中秋节:嫦娥奔月,表达了人们月圆人团圆的希望
习俗: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挂灯笼、磕头
主持人一:春节——中国传统节目的开篇,是中华民族心中最隆重的节日,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有对遥远过去的回忆,也有对美好未来的展望。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
生:春节——“合家团圆,辞旧迎新”(教师板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活动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盛唐气象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

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

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同时,日本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

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答: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请在()内画∨答:(∨)皇帝荒废朝政()发生严重灾荒()杨贵妃得宠(∨)节度使权利膨胀()农民负担过重(∨)军队战斗力薄弱2、想一想,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答: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第6课北宋的政治1、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钱”指的是地方财政,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税赋的权利。

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

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做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

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

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与爱戴。

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答: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对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1、略2、说一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南宋偏安的答: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象。

“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何时才能着手“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

末句“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竟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故都汴州。

整首诗描写了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不思抵御外族侵扰,过着苟且偷安、粉饰太平的日子。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1、根据材料,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答:材料一反映出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量大。

材料二反映出南宋都城临安商业范围广,店铺遍及大街小巷,有一定的规模,商品种类繁多。

2、探讨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及它的作用。

答: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便于携带。

作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这一描述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这一局面后来是怎样改变的呢答:这一描述,反映了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

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并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将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答: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西夏灭亡、蒙古灭金、忽必烈继承汗位、元朝建立、南宋灭亡。

第11课元朝的统治1、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答: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想一想: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关系答: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1、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想一想:这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答: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

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等;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1、根据培根的评述,说一说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

答: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指南正应用客观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2、想一想:急递铺的方式,类似于今天邮政中的什么措施答:特快专递。

第14课明朝的统治1、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答: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2、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答: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事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

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1、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答: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

其中所含的历史信息是:说明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答:抒发了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将下列人物与他们的作品用直线连接起来。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西游记》2、1987年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都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请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搜集有关万里长城和故宫的资料,撰写成文,具体介绍这两项古代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答: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

万里长城以势若游龙的身子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北京故宫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精髓,其建筑设计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立体轮廓、、空间组织、建筑色彩,还是平面布局,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1、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答:土地贫瘠的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农民只得吃蓬草,树皮、石块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

但是,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崔征如故。

2、下列各项,哪些与明朝灭亡有直接的关系,请在()内画∨答:(∨)朝政腐败,宦官擅权(∨)土地兼并严重(∨)朝廷征派苛捐杂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结合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为什么郑成功确认台湾是中国的土地。

答: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船队到达台湾。

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台湾。

元朝已开始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和澎湖地区的民政,台湾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