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上册教案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可以正确区分物体的方向。
3、可以利用东南西北来描绘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1、正确区分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绘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效劳,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一、活动引入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第三关:灵敏运用我最棒!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的:知识技能〔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络,来感知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2、23页教学目标: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能够说出相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说出一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体会到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示的意义有所不同。
评价方案设计:1、目标1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学生对“想一想,连一连”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
2、目标2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学生对“3×6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教师边叙述美丽的童话故事边出示主题图:秋天到了,勤劳的小动物们都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庆祝共同的丰收,它们喜气洋洋地欢聚在一起。
(板书:动物聚会)二、问题探究1、教师启发:你能提出什么乘法问题?要求A、独立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B、小组内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
2、小组汇报一共有多少只小鸟?3×3=9(只)表示: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3根树枝上有3个3只。
要求A、求加数相同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B、明确乘法算式中4和2的含义:2表示每架飞机上有2个人,4表示有四架飞机;C、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数、乘数和积。
会读、写乘法算式;D、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调换位置,积不变。
活动(一):火车上坐了多少人?4+4+4+4+4+4=24(人)4×6=24(人)或6×4=24(人)要求:(与活动一相同)活动(二):划船的有多少人?3+3+3=9(人)3×3=9(人)或3×3=9(人)要求:(与活动一相同)活动(三):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1+2+3=6(人)质疑:A、上面的求和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表示)B、怎么调位置坐,才能用乘法表示?①3+3=6(人)3×2=6(人)或2×3=6(人)[空一张椅子,每张椅子坐3人] ②2+2+2=6(人)2×3=6(人)或3×2=6(人)[每张椅子坐2人]三、巩固应用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一单元要点分析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新版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新版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完
整版)
第一课:认识数字1
教学目标:
- 认识数字1并能正确书写
- 理解数字1的大小和位置
教学准备:
- 数字1的卡片或图片
- 黑板或白板
- 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数字1的概念:展示数字1的卡片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1。
2. 学生跟读数字1:教师读出数字1,学生跟读几次,注重正确的发音和书写。
3. 认识数字1的大小和位置:教师用手指指向黑板或白板上书写的数字1,让学生说出数字1的大小和位置特点,例如数字1是最小的数,通常位于左上方。
4. 操练书写数字1: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示范书写数字1的方法,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操练,注意书写规范和笔画顺序。
5.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学生在纸上书写数字1,并相互交换检查,互相纠正错误。
教师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和指导。
拓展活动:
- 游戏:教师与学生一起玩“找数字1”的游戏,教师出示不同位置的数字1,学生迅速找到并说出数字1的位置。
- 绘画:学生自由发挥,利用数字1的形状创作绘画作品。
- 数字1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数字1的应用场景,如门牌号码、车牌号码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数字1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了数字1的大小、位置和书写方法。
通过操练和拓展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对数字1的敏感性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好的学习兴趣和书写能力。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巩固数字1的概念,并引入与数字1相关的简单数学运算。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一份有创意的教案才能在教学中起到作用,优秀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下面是无忧文档我为您分享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自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4)你发现了什么?(5)图中缺了几块?你是怎样得出来的?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可以了解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空间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手掌面及数学书封面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2、以淘气想加入到同学们当中来,出示课件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二、初探面积的含义。
1、感知:① 寻找身边物体的面积,学生举手回答。
② 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桌互说并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① 教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
学生猜测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巡视指导。
③ 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④ 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三、应用。
1.(课件演示)通过计算网格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四、拓展(小小设计师)分组完成网格纸中的图形贴纸。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
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建构三位数,培养探究和归纳能力。
2024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人教版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人教版教案(优秀9篇)通过精心准备的教案,为大家呈现一场丰富、有趣的授课,并积极激发你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人教版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一、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
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口算大赛6+30=60+8=40+3=50+7=3+90=20+5=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1.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
2.学习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1)学生列出算式:35+2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3.学习竖式。
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
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102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进程与方法:在操作、视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进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会量、画线段。
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进程:一、揭示课题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
学生比画。
B。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厘米400厘米=()米3米=()厘米700厘米=()米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定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第一课时:认识数0教学目标1.认识数0,能正确书写数0。
2.能正确读出数目数0。
教学重点1.认识数0。
2.书写和读出数0。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
2.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询问学生认识哪些数字。
2.引入:教师出示数0的数字卡片,向学生介绍数0表示“没有东西”。
3.操练:学生用手指在桌上比划,理解数0的含义。
4.实践: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要求学生数出物品数量,并将数量写在黑板上。
5.巩固:教师提问学生数0的数目是多少,学生回答并模仿老师读数0。
知识拓展1.数字的读法:从一到九的数字都只有一个读音,但是数0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读音,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读音。
第二课时:认识数1教学目标1.认识数1,能正确书写数1。
2.能正确读出数目数1。
教学重点1.认识数1。
2.书写和读出数1。
1.数字卡片。
2.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复习上节课所学数字。
2.引入:教师出示数1的数字卡片,向学生介绍数1表示“一”的意思。
3.操练:学生用手指在桌上比划,理解数1的含义。
4.实践: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要求学生数出物品数量,并将数量写在黑板上。
5.巩固:教师提问学生数1的数目是多少,学生回答并模仿老师读数1。
知识拓展1.数字的书写:数1的书写比较简单,就一条直线,注意写直线要笔直。
第三课时:认识数2教学目标1.认识数2,能正确书写数2。
2.能正确读出数目数2。
教学重点1.认识数2。
2.书写和读出数2。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
2.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复习前两节课所学数字。
2.引入:教师出示数2的数字卡片,向学生介绍数2表示“二”的意思。
3.操练:学生用手指在桌上比划,理解数2的含义。
4.实践: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要求学生数出物品数量,并将数量写在黑板上。
5.巩固:教师提问学生数2的数目是多少,学生回答并模仿老师读数2。
1.数字的书写:数2的书写稍微有些复杂,要注意书写的顺序和每个部分的形状。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标 1、使学⽣通过实际观察、⽐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常⽣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谈话:⼩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想不想看⼀看?(课件出⽰校门的照⽚)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结:同⼀个校门,在它的⾥⾯和外⾯看,看到的样⼦是不同的。
谈话:⽼师这⾥还有两张照⽚,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拍的吗?(课件出⽰教室前后的照⽚)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你发现了什么? ⼩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也不同。
[评析:让学⽣观察⾃⼰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学⽣有话可说,兴趣⾼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 揭题:今天,我们⼀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活中的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并介绍⼩猴。
⽰范:下⾯我们来观察⼩猴,请⼩朋友看⽼师是怎样观察的。
(边说边⽰范)我先观察⼩猴的前⾯,像这样(从前⾯平视⼩猴)在⼩猴的前⾯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猴的前⾯)那⽼师看到的是这⾥四幅图⽚中的哪⼀幅呢?(出⽰四幅图⽚让学⽣选择) 让每个⼩组的1号⼩朋友学着⽼师的样⼦观察⼩猴的前⾯,师⽣共同评价。
继续⽰范:再观察⼩猴的左边,(教师转到⼩猴的左边)这回⽼师看到的⼜是哪⼀幅图⽚呢?(⼀边看,⼀边从四幅图⽚中找出相应的图⽚)哦,是这⼀张图⽚。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
1. 启发引导:通过提问、比较、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 组织合作:通过小组合作、伙伴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游戏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加课堂互动。
4. 练巩固:通过课后练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查漏补缺。
教学资源
1. 教材《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
2. 投影仪、电脑、PPT等多媒体设备
3. 数学教学工具:游戏卡片、计数器、计算器等
教学评价
1. 教学观察: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表现和态度,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课后练:布置适量的课后练题,检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个案评价:针对个别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个案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
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注重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进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9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9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
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学生准备:学具钟,纸片教学方法:探讨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激趣,引入。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
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认识这张表吗?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上学时间是8点20,过了8点20就迟到了。
老师引导谈话,引入新课:知道作息时间表的'用处吗?你想自己编一张作息时间表吗?(板书课题。
)二、制作时间表,探究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白纸片,安排制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可制作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表。
请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分工合作,并用学具钟拨一拨。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2、体展示汇报:请每小组选代表把你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放在投影仪下,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选出来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分析表里的内容:仔细看看这张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如:上午10点同学们在干什么?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谁设计的最合理?4、鼓励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完成书上68页的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1、投影书第69页练一练第1题教师读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寻找答案的时间,再请学生回答。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北京)知道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多少金牌吗?(51)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今后还会不断有重大国际赛事在我国举行的,大家喜欢运动吗?(喜欢)运动有什么好处吗?对,从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长大后在赛场上还可以为国争光!这不,森林动物运动会也拉开了序幕。
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
(电脑出示主题图)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师:这次比赛的裁判是大象,它想给参加跳高的每只动物发一只喜羊羊玩具,给参加长跑的发一只美羊羊玩具,同学们说该怎样来统计呢?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师:知道了跳高和长跑的动物只数,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啦?(一共有多少个动物参加比赛)对,在统计表中就用“合计”来表示。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一、第一章:认识数字1-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数字1-10,理解数字间的大小顺序,会数的顺序。
2. 教学内容:数字1-10的认识,数字的书写,数字的大小顺序。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4. 教学步骤:a. 数字1-10的认识: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数字1-10。
b. 数字的书写:讲解数字的书写规则,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书写数字。
c. 数字的大小顺序:通过游戏,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二、第二章:20以内的加减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 教学内容: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进位与退位的理解。
3.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4. 教学步骤:a. 20以内的加法: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b. 20以内的减法: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
c. 进位与退位:通过游戏,让学生理解进位与退位的概念。
三、第三章:认识数字11-2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数字11-20,理解数字间的大小顺序,会数的顺序。
2. 教学内容:数字11-20的认识,数字的书写,数字的大小顺序。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4. 教学步骤:a. 数字11-20的认识: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数字11-20。
b. 数字的书写:讲解数字的书写规则,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书写数字。
c. 数字的大小顺序:通过游戏,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四、第四章:认识人民币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各种人民币,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能够进行简单的购物计算。
2. 教学内容:各种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换算,购物计算。
3.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
a. 各种人民币的认识: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人民币。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数学语言亦对初学者而言感到困难。
如何使这些字有着比日常用语更精确的意思,亦困恼着初学者,如开放和域等字在数学里有着特别的意思。
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小编收集整理了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小圆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1.想一想、算一算。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2.算一算、议一议。
小组合作。
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
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
(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
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18÷2=63÷9=三、学中做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21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21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内容:9的乘法口诀,教材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交流释疑根据课前的学习,谈谈你在小组中的收获?在群里说说你的问题。
二、观察操作,交流展示课件有例题,理解题意。
学生分组工作。
学生探索操作,教师注意巡视。
交流展示,其他学生给予补充,教师相机板书9的口诀。
(也可以让学生边展示9的乘法口诀过程边板书9的乘法口诀)三、熟记口诀,精讲点拨1.引导思考。
师:还有其他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吗?看看,每一行有几格?一行中有几颗智慧星,空几格?每行智慧星的个数比10少几?(课件演示过程)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填表。
(1)学生尝试填表。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出示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5.让学生观察表中内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总结规律。
6.集体交流。
7.老师:还记得9的乘法口诀还能用手吗?课件演示“你知道吗?”的知识学生共同完成双手及口诀的方法。
8.如何记住9的乘法口诀?给时间,你能快速背诵吗?试试看。
生:交流方法并表演背。
师:说说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口诀最难记,怎样想办法记住呢?四、巩固提高1.游戏:对口令师生、生生对口令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通信中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3.拓展《九九歌》五、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
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六、作业布置“想想做做”第3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可以学会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展统计。
2、才能目的:可以运用统计的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展整理。
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
3、情感目的:认识到统计的价值,感受到统计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可以使用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展分类统计。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老师:“今天是孙老师第一天给同学们上课,孙老师非常快乐,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与老师合作的同学有几个吗?”(学生数,并答复:“30个”)老师:“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有几个?”(学生数,答复:“男生有15个,女生有15个)老师:“同学们数的真认真,老师把我们的30位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今天八个小组进展一个比赛,看哪个小组表现得好,就得老师手中的金星,本节课得星最多的将是我们的小擂主。
”二、导入老师:“如今我们这儿的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可是在美丽的海南岛却非常温暖,大家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到哪里的海滨浴场游览一下?”生:“想。
”三、新授1、初次接触师:“大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片)老师:“来到美丽的海南岛,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答复)老师:“同学们观察的真是太仔细了,如今你能不能将海滨浴场的游人按照性别,也就是男、女进展分类,数一数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学生开场动手数,并汇报)老师:“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老师指,学生一起数)老师:“男的有15人,女的有14人,那么合计,也就是一共有多少人呢?”(学生答复:“29人”)老师:“同学们数的真是太仔细了,那你能不能把这些数据填在这样的表格中?”(老师出示幻灯片)老师:“好,拿出表1,开场填,看谁填的好,填的准。
”(学生填表1)老师:“那位同学上台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学生展示)老师:“这位同学真英勇,我们给他鼓励一下,哪位同学再上来展示一下?”(随时加星)老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棒了,刚刚我们用的这种整理数据的方法,就是统计,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值的认知和计算,包括数字0-100之间的认读和大小比较。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认识几何图形并进行分类。
4.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数字0-100的认读和大小比较。
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资源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数字认读和大小比较的示意图。
2. 数字卡片,包括0-100的数字,学生可以用来进行数字认读和比较。
3. 几何图形卡片,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用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类。
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数字的认读和比较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数字和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知数字并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提问:大家知道0-100之间的数字吗?你们最喜欢的数字是哪个?数字比较大的是哪个?2. 学习数字的认读:教师通过课件示意图,让学生跟读并认识数字0-100。
然后,教师可以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认读。
3. 数字的大小比较:通过课件示意图和数字卡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字的大小比较。
教师可以出示两个数字卡片,让学生判断哪个数字更大或更小。
4. 练习: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完成数字的大小比较题目。
第二课时:数字的加法和减法运算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数字大小比较。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回答比较题。
2. 学习数字的加法运算:通过课件示意图,教师教授数字的加法运算方法。
教师可以出示几个数字相加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
3. 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加法运算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并给出答案。
学生可以使用数字卡片辅助计算。
4. 学习数字的减法运算:通过课件示意图,教师教授数字的减法运算方法。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减法运算题目,让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
5. 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减法运算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并给出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二、自主探究: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1米=()厘米100厘米=()米5米=()厘米200厘米=()米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1、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2、线段可以度量吗?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三、拓展运用: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反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
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
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课后反思:单元测验:讲评: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