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一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创立背景
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 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 义的创立提供了历史条件和实践
基础。
创立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工人运动, 总结革命实践经验,创立了马克
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发展特点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 发展,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等重要理论成果。
辩证唯物主义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 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 认识。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 实践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
总结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 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新事物战胜旧 事物的过程。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02 03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 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世界的运动状态是多样的, 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是统一的。
总结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 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 2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 一。
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二。
3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三。
THANKS
感谢观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特 点,始终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不断 吸收人类文明的新成果,指导着无产 阶级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私人整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单选重点1哲学的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普通点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主观唯心主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理是天地万物之根”---------客观唯心主义。
“水是万物的本原,火是万物的始基,天地万物有土金木水火构成,世界有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静止绝对化-----------形而上学。
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2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共性: #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把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特点:朴素性、直观性
24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 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 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一观点属于 (单选)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非常有限的范 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便是 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 密切
17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三大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8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水是万物的始基 “水生万物,万 物复归于水”,
19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 前554和548年之间。泰勒斯出生于希腊繁荣 的港口城市米利都,据说曾游历埃及,跟当 地祭师学习,曾利用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 度,准确地预测了一次日蚀。
他对天文学亦有研究,确认了小熊座, 被指出其有助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第一 个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天日的希腊人。 他曾比较准确地估量了太阳和月亮的大小。 2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世界的本原,世 界是一团永恒不息的火, 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 转化为火。
2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出生于公元前 535年,卒于公元前475年。与泰勒斯一样, 赫拉克利特也没有著作传下来,他的著作只 有片断流传下来。通过这些片断我们可以发 现赫拉克利特的文笔比较晦涩,因此,后人 就称赫拉克利特为晦涩哲人。残篇集成: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2020/3/16
否认矛盾的观点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三条基本规律 对 立 统
五对基本范畴 一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2、对立统一是事物
方
界
法
观
论
2020/3/16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系统、理论、自觉 一般世界观 零散、经验、自发
2020/3/16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怎样被明确的
③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
盾 的 普
从空间上看 无处不在 从时间上看 无时不有
事物的共性 绝对
遍
性
2020/3/16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矛
事物
盾 从空间上看 矛盾
的
方面 事物的个性 相对
特
事物
殊 从时间上看 过程
性
阶段
2020/3/16
2020/3/16
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思维——文化
人
社会——政治
自然——经济
2020/3/16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其局限性
一是形而上学性,即把世界上的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和静止不变的; 二是机械性,即以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 三是不彻底性,即在对自然领域的认识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对社会 历 史领域的认识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着,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论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认识论 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意识)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 A 思维 存在: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存在
思维: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2)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
A 有 B 无 思维能认识存在 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李白)
(
贺知章)
2、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的承担者,或者是宏观物体,或者是微观粒子,或者 是自然事物, 或者是社会,或者是人,或者是大脑。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
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举例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 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 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 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滇缅公路
国民政府出兵缅甸,为了保持中国和英 美的物资联系
再则,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城门失火啦!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呀
“城门----火----水----鱼”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
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矛盾性质 作用与反作用 排斥与吸引 化合与分解 同化与异化 前进与倒退
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及其特点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 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 作用性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 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 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述第一章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坚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什么是运动?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与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了。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1)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划分哲学派别的依据)
唯物主义: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质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结构
一元论
现代唯物主义:客观实在 (辩物与历物)
唯心主义: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 二元论: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二者不统一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对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6.规律: (1)是:事物本质联系;事物必然联系;事物稳定联系;客观的(根 本特点) (2)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无意识)
社会规律:通过人活动表现出社会生活诸现象间本质、必然、稳
定的联系(有一定目的) 分类:一般规律出、特殊规律、个别规律 27.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 28.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9.马主社会历史观的基础:马主实践观 30.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只有实践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和谐统一 31.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不彻底、不科学 32.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
10. 黑格尔:事物的联系是绝对观念的逻辑表现
休谟:“因果联系是习惯联想” 11.系统: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 系统的特点: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12.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 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 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 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②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1)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 (2)能动地改造世界(最主要的表现) (3)对人体自身的调控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第1章
河海大学研制 第36页,共37页。
阅读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 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毛泽东 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 和旧事物的灭
亡
注意:发展与一般变化或运动的区别;
? 讨论: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准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
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 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 必然性、日趋灭亡的 东西。
第1章
第20页,共37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是多样的,因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 一,它统一于客观存在性。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联系和发展 的根本规律。
第1章
第9页,共37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及特性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物质的列宁唯是一如特何定性义:“物客质观”概念? 实在性;可它的知意性义是;什多么样? 性的统一;高度抽象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1章
第1页,共37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2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1)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承认世界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质或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点:直观、直发猜测性。
代表:空气、水、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世界本源。
四个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夸大为唯一的存在。
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法则等)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基本思想:(1)承认世界统一性。
(2)认为世界统一与物质(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现实在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back
1.哲学的一般特点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2)哲学是概括各门具体知识的学问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 思考:哲学和宗教都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式,都有 世界观的意义,那么两者的根本区别何在?
康德(I.Kant) 1724—1804
康德从知识的形式入手,把科学命题归结为:先天的综合判断。 这种判断既有经验内容,能够给人以新知,又具有普遍必然性。 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的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他认为这种判断之可能的条件有二:外部客体的作用 和主体先天的能力。前者提供判断的质料,后者提供判断 的形式。主体先天的能力依次表现为三种形式:
方法论
表现一定的世界观
back
(2)哲学是概括各门具体知识的学问
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思维科学
物理、化学、生物… 经济学、法学、历史学… 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
★ 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知识门类: ①哲学着眼于世界总体,具体科学着眼于世界某一特
定领域; ②哲学提供普遍性认识,具体科学提供特殊性认识。
▲原子论把物质形态说提升为物质结构说
back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克洛
back
#.不可知论示例——休谟
坚持彻底经验论的原则:人心中的一切思想观念
都来思自想于活感动觉背经后验有,无又精超神不实出体经—验—的心范灵围(;自我)?不 感觉经验背后的原因——物质实体是否存在? 可
世界万物之外有无全能的实体——上帝?
❖ 参考书:1.孙正聿:《哲学概论》(辽宁) 2.罗素(英):《西方哲学史》(商务)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一章
性。
马者,所以命形 也,白者,所以 命色也,命色者 非命形也,故曰 白马非马。
我到底是不 是马啊?
告 示
xxx xxx
“ 公白 孙马 龙非 马 ”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 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从横向讲,各种 运动形式相互区别, 就是由各自的特殊矛 盾规定的。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 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 衡。 第二, 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更加明显。
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所谓发展,从实质上说,
就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同一性 矛 盾 双 方
发 展
斗争性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及其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 动力和源泉 事物发展的 形式和状态 事物发展的 方向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 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 的部分的认识 „„ 是 辩证法的实质。可以 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 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 的学说。这样就抓住 了辩证法的核心……
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 主体 物质 生产 改造 社会 阶级 斗争
“剧中人” “剧作者”
实 践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根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1、施达克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表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应该是对下列问题的不同回答()。
A 追求物质享受还是追求理想信念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的问题C哲学基本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2、泰勒士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这表明他是()。
A 唯物主义者B机械唯物主义者C 朴素唯物主义者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3、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管子》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思想表明管子具有()A 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形而上学的观点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是()A 王夫之的元气说B中国古代的五行说C德谟克利特原子说D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5、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辨证法的观点,它强调了()A矛盾B运动C 联系D 全面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这是()观点。
A承认世界物质统一性B 承认联系的辩证法C 否认事物矛盾的形而上学D 承认运动的辩证法7、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A 确立辨证唯物的世界观B确立正确的实践观C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D确立正确的物质观8、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 存在就是被感知C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原D 人是机器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客观实在性C矛盾D可知性10、承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C.客观唯心主义D.可知论11、“狼孩”的故事说明,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人脑的形成B语言的产生C社会劳动D直立行走12、之所以说“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13、物质的根本特性是()A 矛盾B运动C联系D发展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15、“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庄子的这一说法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16、关于时空观()A牛顿的时空观是辨证的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是形而上学的B牛顿的时空观是形而上学的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是辨证的C牛顿的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时空观都是辨证的D牛顿的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时空观都是形而上学的17、旧唯物主义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A不了解物质的真正含义B对社会实践缺乏正确的理解C把人看成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D机械性1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规律的客观性原理19、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大熊猫是()A 新事物B旧事物C既是新事物又是旧事物D既不是新事物又不是旧事物2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错误在于()A 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否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C否认运动和静止的统一性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1、关于条件、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条件不具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B 条件具备了,人们就能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C 人们按规律办事,要受到条件的限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无用的D 规律的存在并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而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有条件的,是受物质条件制约的22、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强调的是()A时间的一维性B时间的三维性C时间的客观性D时间的绝对性23、“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A承认相对静止的辩证法观点B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C相对主义诡辩论D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4、“塞翁失马”的故事表明()A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B矛盾双方是可以共存的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D对立的一方的存在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25、古人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下列格言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A.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C.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D.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26、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27、豪猪在冬天为了暖和而互相靠拢时 , 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为它们身上有刺 ,挨得太近 ,身上刺得痛 ; 挨得太远 ,又冻得难受。
人际关系中有时也需保持一定距离 ,艺术创作中更有 " 距离产生美 " 的规律 , 人们用 " 豪猪距离 " 来类比之。
这符合()A矛盾的同一性原理B普遍联系的原理C适度的原则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2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28、“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29、“五四”运动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民主革命总过程中的()A量变B质变C局部性部分质变D阶段性部分质变。
30、守株待兔的错误在于()A 把可能性当现实性B把偶然性当必然性C把现象当本质D把形式当内容31、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田忌赛马”、“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
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的智慧( )A.产生于寓言故事B.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C.源于古典文献的流传D.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3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3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与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35、“具体——抽象——具体”的两个“具体”第一个“具体”和第二个“具体”分别是:A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B思维具体和感性具体C都是感性具体D都是思维具体36、“田忌赛马”的故事表明()A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不同而产生质变C不用量变就有质变D单纯的量变引不起质变37、“海底捞月”和“海底捞针”分别属于()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与未来的可能性C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D不可能性和未来的可能性38、“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39、规律的根本特点是()A必然性B稳定性C客观性D重复性40、从根本上说,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有效程度和大小取决于()人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人们对客观规律掌握的程度人们的决心、干劲的大小人们道德品质的好坏二、多项选择: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直观性B 猜测性C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神秘性 E 把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2、中国的五行说和印度的四根说共同点()A 唯物主义观点B 多元论C 辩证法思想D 猜测性E 神秘性3、下面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 动物是机器B 静者恒静动者恒动C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D 五行相生相克E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4、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有()A唯物主义B 朴素性C 机械性D形而上学性E唯心史观5、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 万物皆备于我B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C 心外无理D物是感觉的集合E我思故我在6、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有()A 因果关系是习惯性联想B庄子化蝶C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承认世界上尚有很多未知之事E认为任何一代都不能穷尽真理7、对列宁的物质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A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物质B 坚持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 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坚持了辩证法D坚持了认识发展的辩证法E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8、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矛盾B运动C联系D发展E实践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
A.意识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C.意识就是物质D.不同主体的意识具有差异性,但都有其客观原因E意识有时是虚幻的甚至荒诞的,但追根溯源总有其客观原型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B.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E.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体现在()A. 人是有血有肉的物质性的存在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D.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E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2、实践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实践的主体是物质的B实践的结果是物质的C实践的水平受客观条件的制约D实践的对象是物质的E实践的手段和中介是物质的1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A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B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C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产生了全部社会关系。
D实践是对象性活动。
E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得以确认的。
14、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1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