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德育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
“三育人”是高校德育实施的有效载体
“三育人”是高校德育实施的有效载体[摘要]高校“三育人”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载体,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管理干部在行政工作中管理育人,后勤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服务育人,这是“三育人”的基本途径,从而在德育工作中做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形成了高校“三育人”工作的格局。
[关键词]三育人高校德育教书育人一、科学认识“三育人”重要意义是高校德育基本要求教育工作,说到底就是如何育人,育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学校育人的主体是教职工,客体是学生。
也就是说在学校这个范畴内,教师、管理干部、后勤职工都是育人的主体,都肩负着育人工作的责任,教师“教书育人”,“管理干部”管理育人,后勤职工“服务育人”,构成高校“三育人”工作格局。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由我国高校机构客观存在的教学、管理、后勤三大系统所决定的。
但是,现在有不少学校,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却存在着一种单纯的“教书育人”观点。
他们在育人工作中,无论是发文、作指示,还是下通知、安排工作,只讲“教书育人”,学校“三育人”变成了“一育人”,似乎“教书育人”就是学校育人的完整定义。
如果我们对育人的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三育人”工作缺乏科学的理解,其结果必然是阻碍“三育人”工作的深入发展,以至引入歧途。
事实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学校内,教学、管理、后勤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谁也离不开谁,缺一不可。
他们的任务虽各不相同,目标却是一致的,都肩负着育人工作的重任。
只有教师、干部、职工三者形成育人工作的合力,“三育人”才能健康发展,才能为建设和谐育人环境作出有益工作。
二、教师“教书育人”是高校“三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单纯的“教书育人”观点是错误的。
同样,对育人主体不分主次,也是错误的。
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就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
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各系统、各部门的教职工都围绕着育人这一目标,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对学生施加影响。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它们统一在一个培养目标上,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其中的德育占有主导地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是由德育的本质决定的。
2、从未来社会的要求看,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处于领先地位,是“智体美劳”的动力和支撑点,这是大家所公认了的。
而良好心理素质、劳动技能和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德育。
展望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仍然同二十世纪一样是全方位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会有极大的提高,丰富的物质生活未必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相反,丰富的物质生活有可能给人们带来理想的泯灭、道德的沦丧。
面对这一切,学生应作出怎样的判断,怎样的选择,这是决定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事。
因此,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要教育、帮助青年一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这是使我们国家挤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工程。
二、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或提高学生的素质,突出素质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内化机制,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自身的“消化”,内化在心理层面里,最终积淀于学生身心组织之中而形成素质。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有以下几种作用。
1、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定向和导向作用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定向作用,是指德育对学生在素质形成、发展及其成长过程中给予方向性的影响,使他们朝着党的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发展。
定向要解决学校培养的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
德育能够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定向作用,这是由它自身的内涵所决定的。
德育要解决学生的立场、观念、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人、对国家、对自然的准则等问题。
这些问题体现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倾向,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到定向作用。
德育虽然只是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形成和发展的外化因素,但它的方向性决定了其对学生素质的导向力量。
第三章德育的功能
第三章德育的功能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社会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德育有着重要的功能,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德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德育以道德教育为核心,通过道德规范和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道德教育,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形成健康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从而在人际关系中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
其次,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德育不仅关注个体的道德修养,更注重学生在社会中的行为表现和责任担当。
德育教育学生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关心他人,参与公共事务,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可以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注重公益事业,关心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此外,德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
德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个性的独立发展,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
此外,德育还能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但也不仅仅是教育个体。
德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校园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德育注重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倡导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后,德育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德育培养的是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德育能够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才,为社会提供具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资源。
同时,德育还能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减少社会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德育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
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以期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和实践方式。
它强调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作用,将德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从多个维度和层面进行德育实践,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首先将对“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将深入探讨“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运作机制,包括其组织架构、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在高校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二、“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理论框架“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在新时期高校教育中的实施,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基于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核心理念。
这一框架旨在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德育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育人作为德育模式的核心要义,强调在德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
高校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程育人要求将德育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涯的始终,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形成连贯的德育体系。
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德育活动,确保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浅谈高校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高校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论文关健词: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论文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为适应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党委负责为主的德育管理体制,建立了一支较为稳定的敢工干部队伍。
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体制与高校育人任务的完成有些不相适应.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布署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已成为高校德育改革要义。
要实现体制转换,需要提高对德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特殊地位的认识,确定党委和校长的德育职责及各部门的德育任务.真正形成齐扼共管的新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最重大的战略决策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树人,德育为首。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德育工作以解决人才为谁服务的闻题为主要任务。
而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实行全员的、全程的、全方位的系统育人,这就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范围的工作循环机制,这较之观念、内容、方式的转变更具有“改革”涵义。
一、高校德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1、完住的扭育系统为高校位育运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经过20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离校在探索中已建立起了以学生管理体制为主要依据的德育系统。
主要体现为:校(党委副书记一职能部门:学生处、学工处)一院或系(党总支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一班级。
有的在班级增设了导师制,导师既授业,又育人。
在这一系统中形成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决策指挥:党委。
主管部门:学生处、学工部及思想理论教学单位。
执行中介:院或系组织系统。
具体落实:班级。
群众组织:校、院或系的团组织与学生会。
由此可见,在高校管理中.德育体制主要体现为单线运转的工作机制.与专业课教学、后勤管理等相对应.是专门的事务。
2.多方面、多层次的德育队伍为高校德育实施提供了力量保障。
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主体。
学校加强德育管理制度
学校加强德育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学校加强德育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主流的趋势。
一、加强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系到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综合素质。
加强德育管理,可以帮助学校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和言行,维护校园秩序和师生关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加强德育管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加强德育管理的途径方法1.建立健全德育管理制度加强德育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制度。
学校要明确德育管理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确定德育管理的实施机制和管理流程,明确德育管理的责任分工和管理职责,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确保德育管理的有序进行和有效实施。
2.强化德育管理的舆情宣传加强德育管理,必须强化德育管理的舆情宣传。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宣传德育管理的工作成果和亮点,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德育管理,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形成全社会一起为学生的德育管理贡献力量的良好氛围。
3.加强德育管理的师生互动加强德育管理,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学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完善师生互动的机制和渠道,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引导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推动师生之间的亲情养成,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提高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加强德育管理的学生参与加强德育管理,需加强学生的参与。
学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管理,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德育管理的机制和渠道,激发学生参与德育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德育管理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参与德育管理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促进学生参与德育管理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
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大多数老师中则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教,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
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我认为此言差矣。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各科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
因此,数学教学中也可以无时无刻都渗透得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
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中有许多的数学史料或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
”、“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
新加坡和中国高校德育比较及启示
新加坡和中国高校德育比较及启示导言德育在各国高校教育系统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被培养成有品德、有责任心、有团队精神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新加坡和中国在高校德育方面有着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方法。
通过对新加坡和中国高校德育进行比较,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新加坡高校德育新加坡在高校德育方面一向非常注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新加坡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非常完善,涵盖了道德、社交、领导力等多个方面。
新加坡的德育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EAK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素质,涵盖了法律、工作伦理、公共服务等方面。
•LEAP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涵盖了团队建设、人际关系、社交礼仪等方面。
•GEK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环保等方面。
活动开展除了课程设置外,新加坡高校的德育教育还注重开展各种德育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义工服务、社区活动、青年领袖培训等。
新加坡高校还会定期组织各种德育社团,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服务的平台。
师资力量新加坡高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
高校的德育教育师资需要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认证才能担任相应的职位。
另外,新加坡高校也注重德育教育师资的评估和激励机制,以提高师资的素质和教学质量。
中国高校德育中国高校的德育理念基本与新加坡不相上下,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
以下是中国高校德育的一些问题:德育课程中国高校的德育课程设置并不如新加坡完备。
在实践中,一些德育课程教育的实施不够深入,缺乏连通整个教育体系的整合思考。
教师培养高校的德育教育师资培养还不太成熟,一些老师在德育教育上缺乏经验和知识储备。
高校还缺乏德育教育师资激励机制,导致很多老师不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德育教育中。
活动开展活动的组织和推荐还不够有效,学生参与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深度受限,德育教育形成更多是作秀和草率。
启示通过比较新加坡和中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应该在教育总体目标中更加注重德育教育。
德育为先 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德育为先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德育,是指以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为基础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引导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学生成长路上起到引路人的作用。
学校应在课程中注入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需要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中,不仅仅是单独的德育课。
在各科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与道德品质相关的内容,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取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对人生道德的思考的篇目,让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智慧;在历史课上可以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品德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到德育的熏陶。
德育教育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品行。
在学校里,学生的品行不仅仅是影响自己的形象,更能够在社会中展现出来。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打造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
通过校规校纪的教导,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举止习惯,让学生在校园内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得更加有修养。
学校也要设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给予品行良好的学生适当的激励,让大家知道“有好报,有坏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应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人的一生要想有所作为,必定要有一颗热爱美好事物的心。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
比如举办美术展览、校园音乐会、文学讲座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美的魅力,明白美的含义。
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文章、音乐、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美好事物的伟大。
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引导。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惑。
学校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辅导和道德关怀,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温暖和激励。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友爱心等道德情感,让学生明白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对于自己和社会的重要性。
高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高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目的由一些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成分构成,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它们都具有双重性,既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内容,又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
为什么我们提四育而不提五育呢?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它不仅是人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来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二是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并无特定的内涵,作为独立形态的教育它完全可以智育所包含:作为渗透形态的教育它又为德育的内容所涵盖。
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涵(一)德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属于形成个性的教育范畴。
德育内涵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方面。
(二)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活动。
它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是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的总称。
智育是实施德育、体育、美育的必要前提,是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
(三)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人体活动。
学校体育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授予学生身体锻炼和运动的知识技能,强化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并形成良好品德的教育。
体育室高等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
(四)美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和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方面起着主渠道的作用。
美育既是高等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富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教育手段。
它是从塑造人的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主体,因此,美育所着眼的是整个完整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
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把高等教育目的划分为四育,既明确了培养规格要求(指德、智、体、美),又明确了途径(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对拓宽教育视野和实际操作都有积极意义。
高校德育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高校德 育 的地位 、 功能 和作用
张 俊
(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 , 云南文 山,600 6 30 )
摘
要: 育在 高等教育的其它各育之 中居于首要地位和主导地位 , 德 在培养人才过程 中、 在社
会 生活以及精神文明建设 中发挥 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高校要 充分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 , 真正发 挥德 育的功 能 和作 用 。 关键词 : 高校 ; 育 ; 德 地位 ; 能 ; 用 功 作
一
、
德育的地位
1 . 德育的 首要地位。 德育的 首要地位指明了 社会主义办 学的 指导思想。 强调 德育的首要地位, 不仅是我国 古代教育 的 传统, 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教育思想。 2 育的 . 德 主导地位。 智、 美全面发展 德、 体、 是高等教育的 基本培 养目 在德、 体、 标。 智、 美诸教育因 素中, 居于主 德育 导 地位。 智、 美是教育内 德、 体、 容中四 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等知 识的传习、 健身观念的培 审 养、 美情趣及情感的陶冶, 智 育、 体育、 美育中 也包含有德育的因 素。 再次, 它们之间是相 互制约和促进的. 如果离开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去孤立
和历史, 觉维护祖国的 自 统一和民 族的团 坚持正确的 结; 政 治立场、 政治方向和 政治观点, 提高政治鉴别力和 政治敏锐
至 会受到损害。 二、 德育的功能和作用 1 . 德育在 培养 人才过程中的 功能和作用。 德育的 首要任
务, 就是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出 明确德育目 发. 标和大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 具体要求, 培养什么样的人” 即“ 。当前
首的地 位。 那么单纯的文化知识教育也难以 取得很好的 效 果, 甚至于根本不可能存在。 德育能够提高、 扩展人的价值。
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
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高校德育教育不仅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篇一《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摘要]本篇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国内学校德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问题造成的影响作了大致分析,最后阐释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论证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接班人。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校德育教育品德养成[中图分类号]G42-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54-01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二是思想品德教育。
其中,培育学生政治素质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则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简单来说,学生政治素质的培育基础是建立在思想品德培育之上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先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再重其政治素质教育,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校学生施加社会主义教育影响,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组织纪律、有能力的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1.德育及其内涵广义的德育是指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而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学校老师或领导对学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以及道德上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德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灵魂,不管是在遥远的古代,还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实践能力、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三者并驾齐驱,三者都要抓,且三者都要硬。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接班人,社会大众对其的要求是:不仅要有过人的头脑,超前的意识,还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古人曾将“立德”作为“三不朽”之一。
把“明德”、“传道”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这对我们今天培养人才,教育下一代的学校,德育教育尤为重要。
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价值观引领
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深刻认识到高校德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而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价值观引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价值观引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价值观是我们评判社会行为优劣的标准,也是判断一个人人格的基本依据。
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价值观引领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高校对于学生的课堂教育、社团活动、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都应该推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
其次,价值观引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保障。
在高等教育中,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有很大部分是由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组成。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使得他们在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合理把握自己的位置和选择。
同时,价值观引领也是高校内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和标准,使得学生的行为都可以被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准则上,以避免不健康行为的发生。
最后,价值观引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推动力。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成长必须与校园文化和价值观紧密相连,而高校德育工作是引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校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课堂教育、道德讲座和规范管理,还应该在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实践其内涵,以营造良好的学生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
在推广价值观引领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
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往往是彼此相关的,因此对于一个人的行为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依靠行为规范,更需要深刻的思想教育。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在教育的大舞台上,高校德育工作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学子们前行的道路。
有人说,高校德育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它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人说,它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
那么,如何让高校德育工作在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价值?我们又该如何思考和探索?首先,让我们以一场马拉松比赛来比喻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这场马拉松比赛中,参赛者需要具备强大的耐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同样,高校德育工作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参赛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
高校德育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养分和动力。
其次,高校德育工作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就像一场音乐会,不同的乐器演奏出不同的旋律。
高校德育工作应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
这就像一场思想的盛宴,高校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
再者,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参赛者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到达终点。
高校德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道德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道德教育的实践等。
这就像一场挑战自我的过程,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并克服困难。
高校德育工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其发展。
然而,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校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挑战。
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而这些经验和知识的获取并不容易;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还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如道德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应对?首先,我们需要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培训和教育。
这就像为一场比赛提供优质的训练设施,确保参赛者能够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开展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应用。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对大学生的影响”导言:高校德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实效性不高、学生对德育教育认识不足等。
因此,本文将分析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以帮助高校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和学生参与度。
第一部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1.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定位、支持自我建设,提高自我修养、自信心和集体责任感。
这种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成为更为综合的人才。
2.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责任感高校德育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提升影响力,并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社团、组织及志愿者服务中。
这些经验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人际关系网,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同时也能够陶冶他们的性格和品质,培养具有良好个人行为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第二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1.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高校德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并在他们面临各种困境时起到强大鼓励和指导作用。
同时,它也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今后的学习和就业中更好地为社会贡献。
2.增强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德育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水平,同时也能够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第三部分: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建议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和选拔德育教育专业化人才,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制定高质量的教育方案,提高课程实效性等。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地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全面发展。
2.丰富教学形式和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提供更加丰富、有趣和生动的课程,激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热情,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育德育工作肯定
教育德育工作肯定
教育德育工作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肯定教育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从教师、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阐述其价值。
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教育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教师通过示范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在言传身教中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责任是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知识,更是塑造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
学校的支持
学校作为教育德育的重要场所,应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来支持这一工作。
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计划,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和课程,学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规范。
社会的参与
教育德育工作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家庭、社区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合作,共同肯定并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家庭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社区和社会各界可以为学校提供资源和支持,共同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教育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德育工作,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师、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教育,以培养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
论德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关键词 ] 德育 素质教育 地位
当今世 界 ,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 技进 步 日新月异 , 科 国际竞 争 日 趋激烈 , 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 国力和 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 因素 , 人 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的战略性资源 , 国的未来发展 . 我 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归根结底靠人才 ,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我国培养大 批各类专业人才的重任 。 要实施科教兴 国和人才兴国战略 , 高等学校需 要为 国家和人 民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才。这一切都对高校德育工作提 出l 『 更高的要求 。 如何站在历史 的高度 , 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德育工作 的重要性 , 明确其地 位和作用 , 使德育工作 得到切实加强 , 对推进 高校 的素 质 教 育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德 育与 高 校 素 质 教 育 的关 系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 才素质作 为重要 内容和 目的的教育 。它 以 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最终 日的是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 中共 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对素质教育做了 这样 的解释 :实施素质教育 , “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以提高 国民 素质为根 本宗 旨, 以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就 ‘ 造 有 理想 、 有道德 、 有文化 、 有纪律 ’ 德智 体美等全面发展 的社会 主义事 的、 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高等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 就是要坚持以邓 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在 人才培养 的过程 中, 融传 授知识 、 培养能力 和提 高素质为一体 , 正确处 理好知识 、 力与 素质的关系 , 能 促进三者协调发展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荣辱观 , 培养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 的社会 努力 主 义建 设 者 和 接 班人 。 德育即思想 、政治和 品德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 “ 受教育者的需要 , 遵循不 同年龄阶段 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 采 取 多种 途径和方法 , 对受教育者进 行的思想 、 政治 、 品德 和健 康心理等 素质的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 …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德育 目标是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现阶段我 国高等学校德育 目 标是 :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 国 , 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 “ 拥 确立 献身于有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 的政 治方向; 力学 习马克思 主义 , 努 逐 步树立科学世界观 、 方法论 , 走与 实践相结合 、 与工农相结合 的道路 ; 努 力为人 民服务 , 具有艰苦 奋斗的精神和强烈 的使命感 、 责任感 ; 自觉地 遵纪守法 , 具有 良好 的道 德品质和健康 的心理素质 ; 勤奋学习 , 勇于探 索, 努力掌握现代科学 文化知识。并从 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 主义觉悟 的 先进分子 。”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 必须正确认识德育与素质教育 的关系 。 方 面,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 它与智育 、 体育 、 美育等共 同 构成素质 教育的整体 , 它不能凌驾于其他诸“ 之上。另一方面 , 育” 德育 在素质教育 中处 于核心地位 , 有这样一个 比喻 :德与智 、 、 “ 体 美相乘之 积等于人才的全面素质 , 德如果是正数 , 其积乃是正数 , 即是正品 , 有用 之才 , 优秀人才 ; 如果是 负数 , 德 其积为负数 , 即是 次品 、 废品 、 险品 , 危 是 无 用 甚 至有 害 之 才 。 ” 二、德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从德 育与高校素质教育的关 系中 ,我 们可以看到德 育在 高校素质 教育中应该是一个核心。而这个核 心地位取决 于它在 高校素质教育 中 的的领先地位和首要地位。 也就是说 , 只有保证 了德育在高校素质教育 巾的领先地位和 首要地位 , 才有它的核心地位。 1德育在高校 素质教育 中处于领先地位 . 中共 中央国务 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 意见》 一次提出“ 第 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 为本 , 德育为先 ” 的方针 , 这是 我们党审时度势 、把握时代潮流对新时期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具 有创造性的战略部署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经济全 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 给高校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 的要求 。胡锦 涛总书记在在全 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 上 的讲话 巾明确指出 “ 要坚 持 育人为本 、 德育为先 ,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 务” 高校的任务不 。 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更 重要的任务在 于培养学 生坚定 正确 的 人生观 、 界观 、 世 价倩观和荣辱 观 , 学生健康 良好 的精 神状态 , 培养 积极 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以及适应 : 的能力 。德育处 于高校学校素质教育 会 的领先地位 , 这既是新时代赋予 高校教育 的新任 务, 也是我 国全 面建 设 小康社 会 、 巾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 。 实现 2 德育彳 高校 素质教育处于首要地位 . E “ 现 和今后 ・二十年 高等学校 培养出来的学生 , 、 他们 的思想道 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 , 直接 关系到 2 1世纪中 国的面貌 , 系到我 国 关 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事、能 否实现 ,关 系到能否坚持党 的基本路线一 I 百年不动摇 为此 , 必须重视德育 , 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 向放存学
高校德育教育的意义
高校德育教育的意义引言:高校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自我修养,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的公民。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高校德育教育的意义,并分析高校德育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学生道德素质高校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
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困难,德育教育能够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公正的,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如诚实守信、勇敢坚持、奉献精神等,并将这些品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高校德育教育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在当今社会中,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德育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帮助他们了解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能够培养出敢于创新和创业的勇气和能力,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德育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德育教育中,学生不仅可以得到传统的道德教育,还可以接受丰富多样的人文教育。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出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综合能力。
这些能力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基础。
四、提高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水平高校德育教育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影响上,也体现在对社会的影响上。
德育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具有高度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他们将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进步。
结论:高校德育教育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从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到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提高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水平,高校德育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作者:王调仙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9期【摘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优秀人才的必要途径。
高等学校不仅是增强素质教育的单位,也肩负着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
而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人、造就人、提高人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而德育是先行,它是一切素质教育的基础。
本文认真探讨了它的地位及实现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德育;教育;地位德育教育是21世纪提高中华民族的政治素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的主要途径,其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性质、立场和培养方向。
这就要求各级教育工作者必须立场坚定、方法科学,把德育教育列入到教学的各项计划之中,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1、百年树人,德育第一。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首要地位。
很多教育家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在不同场合纷纷做出重要指示。
如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德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胡锦涛总书记明确的把德育教育融入到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中,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行为规范。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
2、德育教育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建设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德育教育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之中。
学校作为培养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自然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的重要阵地和最佳平台。
德育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
中小学德育热点和共性问题
中小学德育热点和共性问题德育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谈论德育,但却一直存在着概念混乱的问题,可谓是人言人殊。
而确切来说,德育即是道德教育而不能是其他,这是“小德育〞的思路;广义来说,才能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纳入其中。
古代中国信奉的是“三纲五常〞,近代中国风起云涌,出现了旧官僚、改良派、革命派三种不同的德育主,“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带来了新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目标有了新的开展,现今小学、中学、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是都更人性化。
从容来看,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特征的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的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与法治观教育。
重视道德教育已成为世界开展趋势。
不论是兴旺国家还是开展中国家,都看到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其迫切性,并着手付诸实施。
中国是一个开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西方国家出现过的经济至上、拜金主义、道德荒芜等不良现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已有所表达。
有人甚至以此为依据,抛出了“代价说〞,认为经济的增长必须以牺牲道德为代价。
确实,这是不少西方国家没能防止的失误。
但我们必须懂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比世界兴旺国家晚了将近100年。
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时间重演别人的悲剧,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加倍关注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民素质的提高,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根底。
因为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
当今的道德教育已不再满足于抽象谈论“弘扬人性〞,也不仅停留在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与斗争,更不是简单的政治灌输。
它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开展趋势中,着力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人类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问题;人类潜能开发的问题;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等带有全球性、开放性、开展性、精神性的观念。
面对这一现实,中国的道德教育必须尽快更新观念,与世界接轨,调整、补充、丰富我们的德育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德育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
摘要:我国高校德育是德育过程的关键环节,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关键词:高校德育德育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性,而在于其社会性。
人从一出生就注定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的社会性非常明显。
人在群体生活中一定要有社会规则,这些规则就包括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等,因此,对人的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话题。
1德育是一个过程,德育过程有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近年来,在德育哲学领域逐渐兴起的“德育过程论”,把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德育哲学课题进行研究,这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目前的德育工作是有启发和指导作用的。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以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有客观规律的,德育过程就是对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调节和控制。
德育过程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主义道德观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德育过程的阶级性,这是我国当代德育过程的本质属性。
现代德育更要强调德育过程阶级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入,道德标准的多元化对我们影响日益加深,说的严重些,几乎渗透在整个德育过程之中。
所以,我们强调德育过程阶级性,就是把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纳入德育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而排斥西方非无产阶级思潮和西方的消极伦理标准。
德育即是一个过程,又带有明显的阶段性。
那么,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决定我国德育工作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德育过程。
社会主义德育过程的规律中更多体现的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认知过程、内化过程。
2我国高校德育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德育过程认识的不足,致使德育过程缺乏程序,而出现过多的随意性,使本应该十分丰富的充满活力的德育过程淡化到苍白无力的地步。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德育过程应分该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浅伦理的灌输阶段”(从出生到初中一年级),这一阶段的教育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长在孩提时期的教育,主要是指导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教儿童最起码的讲礼貌、爱家人;另一方面来自学校,这是德育的主流渠道,主要是灌输简单的社会主义的伦理思想。
以遵守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以强制灌输为主要方法。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认知阶段”(初中二年级到高中毕业),这一时期主要教育者虽然也来自家庭与学校,但偏重于学校,学校对他们进行比较系统的道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他们在接受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心理、生理也逐渐成熟起来,但迫于中考、高考的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有很多法律法规、德育知识被生吞下去并强制记忆下来。
尽管如此,这一阶段的认知性非常明显,也是德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德育过程的内化阶段”(指大学及大学以后的学历教育阶段),我们称高校德育阶段,这一阶段是德育过程的关键阶段。
2.1我国高校德育是德育过程的关键环节
所谓内化指人的外部物质动作向内部精神动作(心理)转化的过程。
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需经过一系列的变化。
人的内化机能反映到人的道德发展中就是指个体把一定的道德纳入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体系之中。
我们知道,德育的效果依赖于个体的内化程度,而个体的内化的实现则依赖个人内心需要。
教育者的职责是焕发受教育者的内心需要,否则就体现不出这一时期的内化性质,而变成以灌输为主的上一层次的教育了。
这既需要一个过程,又需要受教育个体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社会素养,因此大学学历教育阶段为这一内化过程创造了非常好的心理条件和外部环境。
学生也只有在这种境遇下才能真正地理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社会意义。
正因为内化是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因素发挥作用的最突出表现,所以,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德育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德育过程最关键的环节,才是我们能否培养出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用人才的攻坚阶段,也就是最出成果的阶段。
从另一个角度说,高校德育活动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外部条件,那就是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和的优美校园环境,因此创造和谐校园就为提高德育实效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利用这个环境为德育活动的创设载体,力争在大学期间使高校学生的品德意识基本形成,道德标准基本定性,道德判断能力已经具备。
因此,高校德育是学校德育过程中提高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学生从这里走向社会,他们是懂廉知耻,心态积极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用之才。
内化阶段是建立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之上,三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应该说前两个阶段在认知的基础上也有受教育者的内化过程,但不是主要的,到了高校德育阶段,这种德育过程就转变为以内化过程为主的了。
内化为主的过程也不能说不要认知,只不过我认为认知不再是高校德育的主要层面了。
2.2对我国高校德育过程的几点思考
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实效性,是我国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普遍追求,高校
德育过程也是一个较长期实施过程,目标也不可能一下就能达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高校德育过程强调德育的“目标性”。
高校德育目标应该是一个上下衔接,左右协调,方向一致,力量互补的目标体系。
而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内容落实的,德育内容的实施不是凭单一的说理教育所能奏效。
要理设计活动内容,体现以大学实际需要为主教育内容,既反映时代特征,又表现学校特色,又适合学生的需要。
这些教育内容需要以德育活动来实施,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实现德育过程,各个教育层面上的特点才能明晰起来。
目标指导活动,活动体现目标。
高校德育过程的实施依赖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因为要促进学生道德内化,所以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起着表率作用。
是学生最生动、具体的榜样。
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和模仿的过程本身就是内化过程”。
因此这支队伍必须是由知法守法的人组成;必须是由品德高尚的人组成。
试想不知耻守法之人,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呢?一个品行不端、影响恶劣的人甚至可能会破坏整个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形象,会使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高校德育过程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
高校德育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保证德育内容的实施。
德育任务得以实现,设有相应的组织形式是办不到的。
形成全校上下和学校内外德育工作网络,这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的形成是高校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首先形成一个领导层,才能立足德育全局,提高指挥高度和调节力度,领导下面德育工作者团队。
然后是团队与年级、班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当然,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有很多先进理念,值得我们借鉴的也很多。
高校德育是德育过程的关键环节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观点不一定正确,请同仁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