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地貌及成因学案

合集下载

地理研学案和作业设计【喀斯特地貌】

地理研学案和作业设计【喀斯特地貌】

新授课课题:喀斯特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运用景观图与地图,描述各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分析,推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探究其形成条件,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3、结合现实生产生活场景和资料,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人地协调观)【评价标准】1、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能简单分析其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总结归纳其形成条件并解释主要地貌的时空变化过程(综合思维)2、能根据地貌景观的成因,推断喀斯特地貌的空间分布特点(区域认识)3、能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别喀斯特地貌,说出其分布与特点、探究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综合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与过程【温故·习新】阅读书本P56-58,结合已有知识,尝试回答下列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地貌?2、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的地貌景观,在我国都发育在何处?3、喀斯特地貌与之前所学的流水地貌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研讨·拓展】研学活动一:“喀斯特之奇”【材料1 名称之奇】“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发育着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各种奇特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尤以《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我国喀斯特地貌不但分布广,面积大,而且发育也很典型。

【材料2 景观之奇】“路依西界北行,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日。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材料3 形成之奇】问题1:从文字材料中提炼出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点,并结合图示概括该地貌在我国的分布。

构造地貌的形成导学案

构造地貌的形成导学案

构造地貌的形成导学案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形的总称,包括山地、平原、盆地、高原、丘陵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构造、气候、水文、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地球构造因素,探讨地貌形成的过程及原因。

一、板块构造和地貌形成板块构造是地球上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地球表面被分割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拉伸,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如山脉、断裂带、火山等,进而影响了地貌的形成。

1. 山脉地貌山脉是在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

山脉地貌常常具有陡峭的山峰、深谷、陡壁等特征,是地球上最具有挑战性的地貌类型之一。

2. 平原地貌平原是在板块漫长的挤压、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即受到长期的沉积和侵蚀作用影响。

平原地貌特征常为广阔平坦的地势,适合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

3. 盆地地貌盆地是由岩石的断裂和下沉形成的,受到板块运动和火山活动的影响。

盆地地貌多为四面环山、平坦开阔的地形,如四川盆地即为典型的盆地地貌。

二、构造地貌与气候、水文的关系地貌形成不仅受到地质构造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气候和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气候和水文对地貌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1. 气候对地貌的侵蚀作用气候对地貌影响甚大,寒凉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在强烈风化侵蚀下形成的。

气候条件对地貌的发展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水文对地貌的塑造作用水文是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力量之一,河流、湖泊等水文体系对地表形成和侵蚀作用巨大。

如长江流域广阔的平原即受到水文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三、构造地貌的保护与利用构造地貌是地球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保护和利用构造地貌显得尤为重要。

1. 保护构造地貌保护构造地貌需要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管,避免人为破坏和恶性开发。

只有科学合理地保护构造地貌,才能让其永葆生机。

2. 合理利用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资源优势,可以通过开发旅游业、农业等方式来合理利用。

地理教案地貌的类型与形成

地理教案地貌的类型与形成

地理教案地貌的类型与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貌的概念、分类及形成原因。

2.掌握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地貌形成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地理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貌的分类及特征。

2.地貌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地理教科书、地理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

2.课件准备:包括地貌分类及形成原因的相关内容。

3.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部分,整理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入地貌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地貌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地貌分类及特征(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的分类方法,包括依据起伏程度分类和依据形成原因分类。

2.教师通过地理实物模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如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与地球表层运动的关系,如山地与地壳运动的关系等。

Step 3:地貌形成的原因(30分钟)1.教师将地貌形成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并逐一介绍。

2.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地表作用和地下作用的影响,例如:水文循环、风蚀、冰蚀、波浪侵蚀、岩石风化等,让学生了解地貌形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不同地区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如河流侵蚀形成峡谷、地貌侵蚀形成盆地等。

Step 4:巩固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知识回顾与巩固,并提供相关案例进行讨论。

2.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地貌的特征与气候、植被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研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Step 5: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给出相关概念的明确解释。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地貌类型及特征,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该地区地貌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地貌类型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地理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感知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并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

高中地理学案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

高中地理学案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

第二节风成地貌一、风蚀地貌1.风蚀作用:2.风蚀地貌:二、风积地貌1.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常见风积地貌:沙丘和沙垄。

3.沙丘:(1)基本形态:新月形沙丘,因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而得名。

除此以外,还有格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可以看成是新月形沙丘的变形。

(2)新月形沙丘的特点:迎风坡微凸而平缓,背风坡下凹,坡度较陡。

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2.防治措施: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风成地貌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2.风力作用包括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

(√)3.“顶平、身陡”的称为风蚀蘑菇。

(×)4.雅丹地貌在东部沿海比较常见。

(×)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砂岩和白石膏组成,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

“圣墓山”上的巨大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

“圣墓山”上的蘑菇是怎么形成的?提示:风力侵蚀。

在图上填出字母所代表的风成地貌景观的名称。

提示:风力侵蚀。

A是(新月形)沙丘;B是风蚀蘑菇;C是风蚀柱。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流动沙丘可能埋没房屋和道路。

(√)2.水边不能形成风沙地貌。

(×)3.草方格能降低风速,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

(√)能力一风成地貌及其成因1.风成地貌的影响及分布:类型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典型景观风蚀地貌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风积地貌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2.新月形沙丘的形成与发展:敦煌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

一提起敦煌,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敦煌莫高窟,想起鸣沙山和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敦煌高地南部,为古河道一部分,其形成与存在和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

敦煌魔鬼城位于敦煌与新疆交界处的罗布泊荒原中,面积约400平方千米,距离敦煌大约150千米。

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册同步精品学案(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________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________,从而在地表和________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________、________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特征溶沟呈长条形或________,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洼地面积较大,底部________峰丛、峰林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_______耸立孤峰、残丘孤立的小型锥状(2)类型形态特征溶洞常常呈________分布石钟乳、石幔、石帘从溶洞顶部________发育石笋从溶洞底部________发育石柱石钟乳和石笋连接二、河流地貌1.河谷地貌(1)位置:河流流经的_______。

(2)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________”形河谷。

2.“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________,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3.槽形河谷;河流流出山地,进入平原区,河谷呈宽面而浅的槽形,河谷两岸一般发育为宽广的冲击平原4.冲击平原:(1)位置:河流流经的________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________而成的。

(3)形态特点:河谷呈________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________;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________,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三、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________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2.类型(1)风蚀地貌(2)风积地貌(1)沙丘:沙丘是沙漠中由风沙________形成的地貌,形态多样,主要类型有新月形沙丘、流动沙丘。

初中地理地球的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貌类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地球地貌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地球地貌的分类2. 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3. 地貌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地貌的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是哪些地貌类型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地球地貌的分类,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

2. 分别阐述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如平原地势平坦,山地坡度较大等。

3. 讲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因素、流水侵蚀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我国为例,分析我国的地貌特点及形成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貌的多样性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地球地貌类型分布图。

2. 调查所在地区的地貌特点及形成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球地貌类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地貌图片。

3. 地壳运动、气候因素等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3.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1常见的地貌风沙地貌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的地貌风沙地貌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常见地貌类型》导学案学校年级新高一课题风沙地貌课型课时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教学目标1.认识风沙地貌的主要类型。

2.了解沙丘的类型及成因。

3.认识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自主学习一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______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

3.类型(1)风蚀地貌(2)风积地貌①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②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形状如同新月,迎风坡____缓、背风坡___陡;多个新月形沙丘相连形成_______,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______。

③分类类型形态特征对环境的影响固定沙丘沙丘上有植被生长植被能固定流沙流动沙丘没有植被随风移动,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类型成因形态特征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遭受风沙强烈的冲击和摩擦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雅丹地貌盛行风对地表进行侵蚀沟槽和垄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深入拓展一、风沙地貌1.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的对比类型形成过程典型景观图地貌特点风蚀地貌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呈孤立的粗细不均的柱状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风积地貌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面,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平面图形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风向向前伸出的两个兽角(翼)。

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顺风向,呈互相平行的长条形课堂探究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

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

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

(1)描述图示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2)推测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3)推测沙丘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限时训练西藏米林县冬春季节河流水位较低,地表裸露且多大风,在江北岸山麓形成了独特的爬升式沙丘——丹娘沙丘,下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及景观图”。

高一地理学案 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高一地理学案  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课前案学习目标导航1.判断地貌类型,总结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描述其形成过程。

2.通过典型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认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通过对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对比分析,分析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地貌的影响。

4.了解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此地貌的改造等。

阅读概览认知.预习.质疑.(非常学案P24-25)预习效果检验:1.风沙地貌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又称____地貌,是因____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____而形成的地貌。

(2)分类:按其形态和成因一般分为____地貌和____地貌。

2.风沙地貌的成因及特征(1)风蚀地貌:是风沙对地表吹蚀、磨蚀而形成的地貌。

其主要类型有石窝、________、风蚀柱和________等。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力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____形成的沙丘地貌。

沙丘因其形态的差异有新月形沙丘、长垄状沙丘和蜂窝状沙丘。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而呈凸形,背风坡陡而微凹。

二、喀斯特地貌1.概念:在水对岩石的化学____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____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可分为____喀斯特地貌和____喀斯特地貌。

2.分类: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溶沟、孤峰、落水洞、峰丛、溶蚀谷地、喀斯特漏斗等都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和地下河是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是流水的淀积作用形成的。

(1)地表喀斯特地貌:1是____,2是溶沟,3是____,4是落水洞。

(2)地下喀斯特地貌:5是地下河,溶洞内的6是______,7是石笋,8是____。

课中案合作探究探究点1 风沙地貌敦煌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

一提起敦煌,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敦煌莫高窟,想起鸣沙山和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敦煌高地南部,为古河道一部分,其形成与存在和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

鸣沙山与月牙泉探讨1:敦煌的降水特征是什么?探讨2:鸣沙山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形成该地貌类型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探讨3:一支科考队在敦煌西北部发现了一处“魔鬼城”。

学案5:4.1.2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学案5:4.1.2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课时2 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含义和分布。

2.通过图片,总结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特征。

3.根据资料,能够分析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

4.能够评价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条件。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地理实践力:观察并模拟地貌的演化。

人地协调观: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自主梳理一、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在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

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

(2)分类:风沙地貌按其形态和成因一般分为地貌和地貌。

如图A属于地貌,图B属于地貌。

2.风沙地貌的成因及特征(1)风蚀地貌:是指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

风蚀地貌一般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形成的地貌。

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如图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背风坡。

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

二、海岸地貌1.海岸在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图A是岩质海岸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穴等。

3.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

如图B为海滩地貌,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海滩地貌可分为、沙滩和。

合作探究知识点1 风沙地貌问题探究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裂隙发育的不够坚实的岩石,受到长期风蚀作用以后,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故称风蚀蘑菇,或石蘑菇。

根据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1)探讨图示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地区的气候特点。

(2)探究图示地貌上下不同位置风蚀作用的强弱。

(3)据图推测该地貌上下不同部位岩石硬度的差异。

对点训练1.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

据此回答(1)~(2)题。

(1)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2)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知识点2 海岸地貌问题探究材料一十二使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位于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之中,屹立在海岸旁已有二千万年历史了。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一学科核心素养1.学生能够通过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出喀斯特地貌2.学生能够通过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形态、组成、成因)3. 学生能够简单分析喀斯特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4. 学生能够简单分析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地貌类型的识别【难点】地貌类型的识别三知识梳理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①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地表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呈长条形或网格状石芽: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有些形体高大的石芽常高数十米,称为石林洼地: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底部宽阔而平坦。

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峰丛: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峰林:峰丛被溶蚀形成的浑圆状成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孤峰:孤立存在的石灰岩山峰残丘:孤峰进一步被溶蚀残留的孤立山丘,比孤峰规模更小、更平缓。

②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地下暗河: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形成石钟乳: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石笋: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溶洞底部向上发育的形似竹笋的堆积体石柱: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连接在一起形成石幔(或石帘):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有弯曲的流纹,形如布幔。

二、河流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1)V形河谷①位置:河流流经的山区/中上游地区/落差大的地区②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河床)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窄的“V”形河谷。

③形态特点:“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第1课时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第1课时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2022年7月,中国铁建所属铁四院设计的中国喀斯特地貌第一座跨高铁转体斜拉桥福建龙岩大桥获得第十五届“中国钢结构金奖”。

龙岩地质地貌独特,溶洞较多,部分中下层溶洞已贯通为一个超大型溶洞,地下水非常丰富。

喀斯特地貌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是什么?提示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地下水丰富,桥梁建设难度大,工程量大。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业质量标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水平1 了解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的含义与分布。

(综合思维)通过景观图、示意图等资料,总结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的水平2特征。

(区域认知)能够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异同,能够分析不同河水平3段河流地貌的差异。

(区域认知)能够评价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貌水平4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中有一部分是01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分布我国的02广西、贵州、03云南等地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丛、04峰林、孤峰、残丘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洞,溶洞内有05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06石柱等。

1.判断正误。

(1)石灰岩分布地区都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

(×)(2)孤峰是从峰林发育而来的。

(√)2.下列属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的是()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答案 B解析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气候湿热,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

3.想一想,喀斯特地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提示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土层贫瘠浅薄,不利于农业生产等。

1.河流上游:河流流经山区,水流不断01侵蚀河谷岩石,形成深而陡的“02 V”形谷。

2.河流中下游:河流流出山地,进入03平原地区,河谷呈宽而浅的04槽形。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1.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3.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4.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重点: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及分布。

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_____,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

2.我国的分布:广西、、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为主,内有、、等。

二、河流地貌1.河流上游的地貌— 形河谷(1)河谷岸壁较,谷底。

(2)河床底部,常见巨大和。

2.河流中下游—(1)河流中下游多发育_________平原。

(2)河谷呈宽而浅的形。

3.地势平缓地区—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_____ ___。

4.河流河口段——三角洲三角洲的形状:长江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

三、风沙地貌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

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

2.风沙地貌类型(1)风蚀地貌:_________、风蚀蘑菇、_________等地貌。

(2)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_________沙丘、_________、沙丘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_________地貌。

四、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海岸侵蚀地貌:_________、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_________等。

(2)海岸堆积地貌:、等。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

活动探究:一、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第十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学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十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学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十节常见地貌类型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速递】1.喀斯特地貌(1)形成:________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在我国的分布:广西、________、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位置类型特征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洼地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被称为坝子________、峰林呈锥状耸立地下喀斯特地貌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常呈层状分布2.河流地貌河段流经地区特征上游山区“________”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或卵石中下游平原地区①河谷呈宽而浅的________,两岸一般发育较为宽广的________;②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________”形弯曲的河道;③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曲部分与________分离形成河口段入海或入湖处多发育为________,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适合农耕3.风沙地貌(1)形成:在干旱地区,以_______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

(2)我国风沙地貌的分布:_______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_______质湖岸河岸。

(3)主要类型:①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等地貌。

②风积地貌:_______沙丘较为常见,主要分为固定沙丘、_______沙丘。

4.海岸地貌(1)形成:在_______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类型:①海蚀地貌:_______、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重难扩展练】 1.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遇到溶有二氧化碳呈弱酸性的水,在“溶解→沉淀”过程中形成的。

“溶解”即溶蚀,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与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水(相当于碳酸)产生可化学反应,形成了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并随水流被搬运,原地形成的地貌叫溶蚀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地貌及成因
【学习目标】
1、通过谷歌地球对地形地貌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2、掌握流水地貌的典型特征,分析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的成因。

【知识分析】
地貌:是在内力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通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形式使地表隆起和凹陷;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太阳能和重力,通过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貌按动力因素可分为:冰川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风成地貌等。

【合作探究一】欣赏科罗拉多大峡谷。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科罗拉多高原,以前一直号称“世界第一峡谷”,全长446公里,平均深度1500余米,除非乘坐直升机,否则游客无法走出大峡谷,更不用说观赏大峡谷全貌了。

大峡谷经历了几番升降,两侧壁立千仞,层层断面色彩斑斓。

简单概述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所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提示:地质作用主要体现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合作探究二】欣赏大理古国的景观图片,描述大理古国的地理位置,并简要分析冲积扇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拓展训练】
1.(2008年全国卷1)读下图,回答问题。

(1)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2.(2013年山东省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1).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