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2019
易学中华国学之精粹,华夏传统文化之核心
![易学中华国学之精粹,华夏传统文化之核心](https://img.taocdn.com/s3/m/5167e741be23482fb4da4cdf.png)
易学中华国学之精粹,华夏传统文化之核心
易经文化包罗万象,统称为五术,即山医命卜相,加奇门遁甲术、大六壬、那就是如浩瀚海洋深不可测;是永远学习不完的宝贵文化。
如堪舆学即风水术,在民间流传几千年长兴不弱,这就是一门很深奥的文化学问,想要学好它,为造福于人类;福荫子孙后嗣后代!有一定的的文化基础远远是不够的,还要认真学习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天文学、环境景观学、建筑设计学、人居环境生态学。
易学领军人物——焦汇波
焦汇波老师为北大学子讲学《易经基础》时也说到:要学好易学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学习易学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了解古文,有一定的古文功底,文化底蕴与思维模式会对学习易学造成不同的理解;其次要积累一定的人生阅历,这种阅历不是单指生活阅历,你所学的、所看的都是阅历的一种,没有一定的阅历基础心态容易浮躁,乃是学习的大忌,一个浮躁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要科学的研究易学,而不是削足纳履的用阶段性的实证科学去论证易学。
易学最初起于远古先民占卜记录,后来发展为哲学,并启示或注入文化百科与科学技术。
动辄以结论性定性式的“科学”的帽子去套易学,会限制学术的进步。
易学的科学性是以宇宙为背景的,不是以每一时代的相对的实证科学为标准的。
比如代表易学的符号太极图就与宇宙很多星云图惊人的相似绝非偶然。
古老的易学文化是中华国学之精粹,华夏传统文化之核心,位国学诸经之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宣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让易学文化走向世界。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91aac3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0.png)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国学易经,「易经」和「国学」经常都会同框出现。
易经我们就不解释了,国学乃一国之学,是能担得起国之重器之学问,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何谓传统文化什么是易经,在前面的章节已有做介绍,这里来看看什么是「传统文化」,它有一个比较官方的解释: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三观。
它是我们的祖先,探索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这一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些都镌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我们的基因来自父辈,父辈的基因承自祖辈,祖辈的基因源于三皇五帝。
“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是在《易经》中提到的,“贲卦”彖辞中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字面意思就是:日月交替,天行不息,这是天文;常变常新,日久成俗,这是人文。
观天象,而知道四时变化,观人事,而可以教化群生。
这就是“文化”,将天地之道,人事之道,总结下来,传于后世,教化世人。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有起源,有发展,有沉淀,有岁月风霜的基础上,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
它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给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都能提供养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易经》。
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按神化传说,我们人都女娲造的,正经讲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我们的文化是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那里传下来的,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被称为华夏大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地处中原,所以我们又叫中华儿女,华夏子孙。
要去寻找我们文化的根源,那么就要弄明白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主画了这张关系图,来帮大家梳理一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传承过程:红色部分为权力传递方向,虚线省略中间亲缘人物盘古时代「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7eb73162f60ddccda38a0ea.png)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
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
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
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
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
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
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
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
二是因为一些江湖术士的故弄玄虚,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翻来倒去,顺推逆数,歪曲了易经本意。
大学《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模拟答案
![大学《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模拟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928bc7b90d6c85ed3ac67f.png)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模拟答案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师范大学)1.1《周易》一书1、【单选题】()创制了八卦。
A、盘古B、伏羲C、蚩尤D、黄帝我的答案:B2、【单选题】“《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是()对《易》的评价。
A、孔子B、庄子C、许慎D、孔颖达我的答案:D3、【单选题】《周易》一直被神秘面纱笼罩,其原因不包括()。
A、奇特玄妙的卦形符号B、梅花易数的难解C、简古奇奥的卦爻辞文字D、古远的传承我的答案:B4、【单选题】“易,变易也,卦殊其义,爻异其旨”出自()。
A、周文王B、孔子C、赵汝楳D、孟子我的答案:C5、【单选题】《周易》真正的精髓在于其()。
A、朴素唯物论B、占卜易数C、哲理思想D、文学成就我的答案:C1.2《周易》与历法1、【单选题】“三羊开泰”这一成语与《周易》中的()有关。
A、九辟挂B、十辟挂C、十二辟挂D、十六辟挂我的答案:C2、【单选题】“甲乙丙丁”属于()。
A、十天干B、十二天干C、十地支D、十二地支我的答案:A3、【单选题】夏历是以()为正月。
A、建子月B、建丑月C、建寅月D、建卯月我的答案:C4、【单选题】坤卦象征()。
A、天B、地C、君D、亲我的答案:B5、【单选题】“一阳来复”与节气()有关。
A、春分C、秋分D、冬至我的答案:D1.3《周易》与方位1、【单选题】古代的图示,一般()在上方。
A、东B、南C、西D、北我的答案:B2、【单选题】“后天八卦方位”也称()。
A、伏羲八卦方位B、文王八卦方位C、仲尼八卦方位D、炎帝八卦方位我的答案:B3、【单选题】从方位而言,“坤”是()之卦。
A、西北B、东北C、西南D、东南我的答案:C4、【单选题】用五行的观点看,从春到夏是()。
A、木生火B、火克金C、金生水D、水生木我的答案:A5、【单选题】在“先天八卦方位图”中,“山泽通气”指的是()两卦。
A、乾坤B、震巽D、艮兑我的答案:D1.4论阴阳1、【单选题】韩国国旗中间的圆,代表()。
易学与国学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体
![易学与国学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体](https://img.taocdn.com/s3/m/cc2cd5bb65ce050876321364.png)
易学与国学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体传统的中国文化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易学和国学。
如果说易学是命,那么国学就是理。
命理是不可分割的,国学教育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历史传播文化,易学更加教会了我们生命的意义,这两者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文化的灵魂。
易学和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机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令其他传统学术难以匹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了易学和国学,也就没有了精髓和主体。
因此,要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弘扬易学。
5月17日中国易学家协会常务理事将开讲易学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公益讲座,旨在为教师和学员以及对于易经感兴趣的社会各界朋友讲述易经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易经如何揭示物质生命和精神世界的规律,以及四柱预测命理、相术推测祸福、风水趋吉避凶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帮助大家易经对于中华民族文明、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摹拟宇宙统一信息场、运用数理模型,可以探知生命的起源、预测地质灾难,爱因斯坦也是通过易经得到启发,之后有了相对论的理论思想。
大家知道古代世界上诞生了四部经典著作,影响着全人类的生活,那就是易经、圣经、佛经、古兰经,我们的易经在四大经里又排在首位。
瑞士哲学家荣格在《易经英文版再版序言》中写道:“谈到世界人类的唯一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
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据传说及考古发掘发现,易经的前身还有两部经典著作,那就是《连山》、《归藏》,现在《连山》、《归藏》已经失传。
传说《连山》出现在夏朝,大约在6000——8000年期间,那时西部冰山融化,中国大地到处山洪暴发,人们普遍住在山上,故把山作为主体,以艮卦即山为六十四卦起点;《归藏》出现于殷商,为4000——6000年期间,母系社会还存在,坤为母,故以坤卦即地为六十四卦起点;《易经》出现在周朝,那时已是父系社会,乾为父,故以乾为六十四卦起点,易经产生在周朝,故又叫周易。
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a014ee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4.png)
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余敦康余敦康,著名学者,湖北汉阳人,1930年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
主要著作有《内圣外王的贯通》、《中国哲学论集》、《易学今昔》、《魏晋玄学史》、《周易现代解读》、《周易管理学》等。
《周易》这部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承认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
但是,怎样来解释这个事实,如何估价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见仁见智,有四种看法是具有代表性的众说纷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
就主要倾向而言,:一种看法认为《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其中所蕴含的巫术文化的智慧就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因而应从卜筮的角度来解释。
另种看法认为,虽然《周易》由卜筮演变而来,但它的宝贵之处不在卜筮,而在于卜筮里边蕴含着的哲学内容,卜筮不过是它的死的躯壳,哲学才是它的本质,因而应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
第三种看法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天文历法的书,也就是—部科学著作,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不仅对古代的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相吻合,因而应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解释。
第四种看法认为,《周易》是―部史学著作,其中保存了多方面的古代珍贵史料,特别是反映了殷周之际的历史变革,因而应从史学的角度来解释。
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周易》的性质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便会选择什么样的解释角度。
为了对《周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说明,首先必须讨论一下这部书的性质问题。
应该承认,以上四种看法都能在《周易》的本文以及后人的论述中找到自己的根据,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以以立一家之言。
实际上《周易》作为中外历史上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性质十分复杂,巫术、哲学、科学、史学这几个层面的性质全都具有,也全都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影响。
浅谈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f3a3e838762caaedd33d4bd.png)
浅谈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李正超易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辩证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等都深深的受到了易学的影响。
而作为易学的著作《周易》在汉朝时,就已经成为了“五经”之首。
当时有许多天文学家用《周易》来解释天象,有许多医学家引用《周易》来解释人的生理现象,还有许多人用《周易》来算卦,所以《周易》在各个方面应用很广。
易学对中国的文学作品有这重要的影响,《周易》是中国文学作品的智慧的来源。
同时,中国古代的血多名著的写作和内容大多都受到易学的影响。
如《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虽然如此,但里面不乏易学的思想。
《三国演义》中的“三”易经中有变化的意思!三国“换言”之也就是变化中之国!你们也看到三国中处处充满着变化!易中还有常道,非常道一说!常道便是汉的基础,非常道,便是黄巾起义以及各种灾害!常也就是汉是不会变的非常道,也就是黄巾带来了变化!瞬息万变!阴阳变化,也就是“天”“地”“人”。
“天”讲究“时”,也就是“天时”,代表就是曹操,动于“天时“!“地”讲究“利”,也就是“地利”,代表就是孙权,守于地利。
“人”讲究“和”也就是合作、变化,代表就是刘备以人为本,数败最终却成就帝王之霸业!天与地相对比较稳定而人却变化无常就像刘备的一生一样!再如《西游记》讲述了师徒五人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历经十四年,途经十一国,行程十万八千里(刚好是孙悟空翻一个筋斗云的路程,也就是中医把脉的六部十八侯诊法),苦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得成正果的故事。
师徒五人就是“五行”的代表:唐僧为水(江流、玄奘,是金蝉子转世,取经有功)、孙悟空为金(金公、心猿、心主、心君、行者,护驾有功)、猪八戒为木(木母、悟能、木龙,天河水神临凡为猪妖,挑担有功)、沙僧为土(悟净、弱水河神、刀圭、黄婆。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f364984d4d8d15abe234e3d.png)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
历代正统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
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
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
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讽。
《易经》的形成过程经历的几千年,从伏羲始作八卦,以后经过炎帝、黄帝、又经夏、商,不断地演进,再到周文王重新演绎,整理卦辞、爻辞,还有孔子作《十翼》…几千年来凝结了多少人共同的心血!这里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我们不能忽视,这就是《易经》产生于人类活动,源于人类活动,是人类自身为求生存而产生,并且是不断发展的。
它具有某种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可以是一个大层面的功利-为大众的利益,也可以是为一已之私利。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
文化源于对历史的认同感。
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等。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都通过文化传达出来。
文化是历史的载体,认同历史就要认同文化,认同传统。
“传统文化”一词由于其范围太广而无所不包,于是生衍出“国学”一词。
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
“国学”就是为了有别于西洋学术而逐渐在文人圈、学术界叫开的。
最早称为“中学”的,如洋务派张之洞,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此后,随着变法维新的推进,有人便将西洋学术称为“新学”,而将中国传统学术称为“旧学”。
其中,更有一些学者出于保持中国文化命脉的考虑,而将其称为“国粹”或“国故”,如2O世纪初一些研治经史的学者编印《国粹学报),章太炎著《国故论衡》等皆是。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d07d89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2.png)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涉及各个方面的道德、哲学、艺术等。
而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远古时期,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本文将从易经的背景、基本原理和应用等方面来探讨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易经的背景与起源易经,全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记载了古人对自然、人事、社会等诸多方面的观察和思考。
它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伏羲、神农等对宇宙万物的领悟。
后来,随着商代的兴起,易经逐渐形成了卜筮的用途,成为古人研究人事吉凶的工具,并逐渐发展出六十四卦的形式。
二、易经的基本原理易经的核心思想体现在“阴阳”和“五行”两个概念上。
阴阳是指事物存在的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属性,象征着万物的变化和发展。
而五行则是对宇宙万物的分类系统,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与四时、方位、五脏等相互关联。
易经通过阴阳和五行的组合,形成了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每一卦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象征与寓意。
三、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易经是中国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包含了古代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智慧的结晶,他们通过观察自然和总结人类社会的经验来编纂易经,可以说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易经是道家、儒家等各派思想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些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易经贯穿着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易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易经作为一种智慧的体系,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在个人修身养性、家庭和谐、社交交往等方面,易经都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困惑的方法。
比如,在面临抉择时,可以通过摇卦和解读卦象来询问易经的指引;在整理家居布置时,可以采用易经的理念来营造和谐的居住环境;在社交场合中,可以借鉴易经的原理来处理人际关系等。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cb4e8392f60ddccdb38a005.png)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易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此之前,我连八卦的画法都不懂,亦不知易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
《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
从史学角度看,《周易》古经具有较高的价值。
它记载的社会现象相当广泛,涉及经济情况、社会制度、人民生活、思想意识等方方面面,尽管缺乏系统性,却仍是重要的上古社会史料。
而从思想史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周易》古经也有一定的价值。
周易卦象、卦爻辞中所反映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如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原理,被后世视为中国哲学的开端。
《周易》历来被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至巨,易学哲学在各个层面多个范畴影响着人们的宇宙观、思维方式及价值体系。
自汉代以来,儒学作为官方的学术体系贯穿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
很少人能准确说出六十四卦,但无人能否认易学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易》中许多价值观念,数千年来一以贯之,时至今日仍指导着我们的生活。
周易每卦爻之筮辞,或记事,或取象,或说事,或断占。
取象之辞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抽象的道理,使人易于理解。
如“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表达人若遭遇阻难之事,而依靠险毒之人,则将丧其家室。
这样的道理,放到今天也仍然是深刻的人生哲理。
书中不乏类似的深刻见解。
周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有对人生的感悟,也有对社会现象的见解与反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灿烂遗产。
视周易为神谕,牵强附会,固不可取;一味否定也非所宜。
周易成书于几千年前,作者的思想观念难免有其局限性,我们不能一切依照古人行事,也不能因局限性就将书中的价值观一概否定。
理解周易,而非牵强附会,才更能让这笔精神财产熠熠生辉。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https://img.taocdn.com/s3/m/345d02d30740be1e640e9a28.png)
泰卦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勿恤其孚,於食有福。(沒有一直平坦 不傾斜的,沒有永遠向前不復返的。問 的事艱難,沒有災禍。別擔憂受罰,倒 有酒可吃。)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翩翩,不富裕因爲鄰居竊取,不加警 惕戒備還會吃虧。)
泰卦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帝乙出 嫁小女兒,有福,大吉。)
課程性質
詩意地棲居
課程目的
• 了解《周易》的性質、組織結構與基本
内容
• 了解《周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及影響
• 從《周易》中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
所在,以增進對於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 同
主要内容
• 第一講:《周易》導論 • 第二講:《周易》與占筮 • 第三講:《周易》與古代文化藝術 • 第四講:《周易》與古代歷史
符號:陽爻 陰爻
《易經》
八卦 六十四卦
文字:卦辭 爻辭
《周易》
《易傳》:《十翼》
爻
陽爻
陰爻
─
代表:陽剛、男性、 主動、積極
--
代表:陰柔、女性、 被動、消極
卦
爻三疊而成卦 23=8
八卦
乾三連
坤六段
震仰盂
艮覆碗
離中虛
坎中滿
兌上缺
巽下斷
八卦的象徵意義
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稱
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 徵
類陽陰陽陰陽陰陽陰 別
的戰馬組成騎兵,並動員蕃族的軍隊平 定唐人叛亂,一天多次打勝仗。
取象之辭
• 取象之辭:用具體的事物表達抽象的道
理。取象簡單者,近似詩歌中的比興; 取象複雜者,近似散文中的寓言。
取象之辭
*《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 無不利。(枯楊樹發芽,老頭子娶了個 年輕女子。)
中国古代建筑与易学文化-2019年文档
![中国古代建筑与易学文化-2019年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ad980a802d276a201292e11.png)
中国古代建筑与易学文化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传统文化,创就一座座让世界为之惊奇、让世人为之惊叹的传统建筑,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出中国所独有的设计理念,充分展示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中国建筑体系之所以具有悠久历史、风格统一、特点显著,与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分不开,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建筑,中国建筑体现了中国文化。
易学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是我国建筑最突出的特色。
易学文化中的风水理论中对建筑的阐述大体上分为两类,即“阳宅”和“阴宅”。
阳宅是活人居住的地方;阴宅是死人安葬之地,即陵墓。
建筑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最高境界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
我国在西周时就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是我们所提倡的“天人合一”。
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这种天地之道即是我们所讲的风水理论。
在风水理论中,建筑的选址所体现的一个原则就是“相形取胜”。
就是建筑在修建之前,通过对地形、地貌、水土等方面的综合观察和比较,选择最佳的修建之地。
风水理论中关于建筑的选址的最佳地形是背山、面水、向阳,以座北向南为最佳。
山地,既便于排水,保持水土,形成局部的良好气候,又有利于阻挡冬天寒冷的北风。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近水可以获得生活用水的便利条件,同时,在夏天可以形成凉爽的南风。
向阳,可以获得良好的光照。
顺天时、得地利,必然是一块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
因此,中国古代的皇宫、民居、寺庙建筑都是按照这一原则来选址。
例如北京故宫在整体布局上是北靠燕山,南临永定河。
周代的王城洛阳,北靠邙山南临洛河。
以环境来规划建筑,让建筑溶入环境,“因任自然”的建筑思想,是中国建筑区别与西方建筑的一大特点。
天时、地利、人和,勾画出一个个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易学文化中的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上起到举足轻重的指导地位。
同时与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在古代的宫廷建筑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1e0e97001f69e31433294ed.png)
放下,便是担当
• 有人问慧海禅师:什麽是修行:禅师说:“饥 餐困眠。”学人不理解,说:我也是困了就 睡,饿了就吃,为什麽就不是修性?禅师告诉 他:“通常世人在吃饭的时候,不肯吃饭,总 是想这想那,千般计较;在睡觉的时候不肯睡 觉,总是梦这梦那,万种思量。所以他们吃饭 的时候是在分别计较,睡觉的时候是在颠倒梦 想。” • 禅宗常说:“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放下妄 想,得到的是智慧。”
无极 → 太极 → 两仪 → 四象 → 八卦
“无为而治”
• • •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 “为无为,事无事。”“以无事取天下”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三、禅宗与心态管理
禅宗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 经》、《金刚经》、《六祖坛经》
•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5年11月16日在中国外 交学院的演讲)
谢谢各位领导同志!
E-mail:matao60811@
道家经典:三玄
《易经》、《道德经》、《南华真经》。 “道统有无” “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 无,欲以观其妙。”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墉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 • • • •
宇宙万物生发链条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复旦大学教授 博导 马涛
温总理9月23日联大发言
• “我们将继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国家发展、 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 强大的文化力量。五千年中华文明所凝结的道 德和智慧,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 “我们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 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构建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化民族不仅能够创造经济奇迹,也一定能够 创造新的文化辉煌。”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a41dfc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7.png)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诸位: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内容极其丰富。
我们可以用一个大大的圈来表示。
这个圈里面,我们假定它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包含哪些内容呢?极其丰富,例如:故宫、长城、太极拳、二胡曲、二潭映月、戏剧、《霸王别姬》,都是这个圈的组成部分。
这个圈实际上可以画得很大很大,限于屏幕,我们只能示意性的画上这样一个大圈,代表中国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当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承的。
这部分东西,是以书籍的方式传到现在。
那么书籍当中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所谓的经史子集。
第二部分,是所谓的佛藏、道藏,第三部分,我们称它为其他典籍。
这三部分书籍,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和传承的内容。
其中经史子集俗称四库或者四部,清代的《四库全书》,指的就是经、史、子、集四大类目。
佛藏、道藏分别指的是佛教的典籍和道教的典籍。
其它典籍当中包括比如《圣经》、《古兰经》,以及其他的各种书籍。
在经史子集当中,经最为重要。
在中国历史上,有所谓十三经之目。
十三部经典,是经史子集当中的经。
在十三经当中,又有五经之目,他们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礼经》和《春秋经》这五部经典。
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书五经,指的是这五部经典。
在五经当中,它的核心的和首要的典籍,就是《周易》。
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圈,一个大圈,表示了我们中国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
通过三个小圈,表示了这个传统文化当中可以写成文字的那个部分,也就是书籍。
在其中的最重要的经史子集这个大类当中包含有十三经,十三经当中包含有五经,五经当中最重要的、最首要的是《周易》,这就是《周易》这部书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地位。
可以用六个字来表达,叫做核心的、首要的。
这种核心的、首要的地位表现在多个方面。
我们这次来从三个方面看一看它的表现。
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他在宗教方面的表现,第二个方面是它在政治方面的表现,第三个方面是它在学术方面的表现。
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周易与古代宗教这个部分,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开题。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db4561a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0.png)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易学之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关于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心得体会。
首先,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其思想体系的构建上。
周易主要研究的是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人类生活的智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思想相契合。
周易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式,揭示了宇宙间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念和宇宙观念。
其次,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表现在其实践应用的广泛性上。
周易作为一门实用的学问,被广泛应用于卜筮、决策、医学、农业等各个领域。
在古代,人们通过卜筮来预测未来的变化,通过周易的指导来制定决策和规划,通过八卦的应用来调整自然界的阴阳平衡。
这些实践应用的经验积累和传承,使得周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次,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体现在其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承上。
周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守正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道德、忠诚等价值观相契合。
周易中的“君子”概念,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相呼应。
最后,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体现在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上。
周易作为一部古代经典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周易的思想和方法被后世学者广泛研究和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周易的研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综上所述,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在思想体系的构建、实践应用的广泛性、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承以及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等方面。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深刻认识到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意识到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
易学与中国文化及文化中国
![易学与中国文化及文化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408e40fe6137ee06eff918bc.png)
易学与中国文化及文化中国一前言――两个重点这易学与中国文化及文化中国的文题,含有两个重要部分,一是易学与中国文化部分,这要从继承优美传统看,看易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发展,直到易学为五经之源,百家之宗的实况。
另一面则是易学与文化中国,这要从开新文化宏规的未来远景看,这是要本易贲卦彖传指出的以人文化成天下即新人文精神。
这两部分又本是一贯的,即继往而开来、返本而开新。
易学文化,确有下列两大要点。
总万教于一本--易教太极生生。
约千训于一义--新人文精神。
一说到人文,必是阴阳合德,必是精神形象互资,必是乾坤健顺密运乃得。
此在乾坤解述特深彻,尤其坤卦彖(卦)辞及象传说乾坤阴阳必须密合,必须互运,至为切要,这在本文正是要把握的重点。
本文题是一大论,近有先辈以大论者,天地之精魂也,必学养、精力、时间三者俱足乃能成为。
余写此文,深为愧惧,不能详为叙述,多只提切要节目,作自我及供仁人志士之省思奋发。
又值此大时代,面临引大气运,研学易经传,最重要的,是真正肯决,真肯决才有力量。
是努力实践,真实践才有成功。
考据疑虑,可作补助参考而已。
除非有发现新证据,作研学新依凭,否则程子易传,朱子本义,参之各家,肯决实践可也。
今综约前贤述为下列四句。
宗主大易,握此天枢,以开新运,以展鸿图。
二易学与中国文化――继承优美传统――易为五经之源、百家之宗(一)自发性――易学一直发展其特质,约分为下列十点。
1.作易经、赞易传四对关于“人”的特质。
据朱子周易本义,以伏羲所作的卦画,也名叫经,伏羲是上古的圣人。
到了文王,被囚在羑里七年,就在牢狱中,即在大忧患中,即作大开创,作周易彖(卦)辞,周公又作了每卦六爻的爻辞,开兴周八百年的哲学思想基业。
到了孔子,又赞周易十翼之传。
这四位作者,除文王周公外,伏羲、孔子相距甚远,但易义皆四圣一贯,这是作者“人“的特质。
2.易经、易传、易注、易释论、关于“书“的特质。
伏羲作的卦画是经,文王作的彖辞是经,周公作的爻辞是经,这是易的三经。
易学与国学的关系
![易学与国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476b3e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d.png)
易学与国学的关系易学和国学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统,它们在许多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历史、音乐、绘画、诗词、礼仪等等。
国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国学强调的是文化与人格的修养,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它强调人应该依据自己的天性文化,提高个人素养,以达到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的目的。
易学与国学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内涵相互影响易学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阴阳五行和八卦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等方面。
比如,中国传统绘画往往运用八卦来构思,而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都有易学元素的体现,如《红楼梦》里的家族婚姻关系与八卦之间的对应等等。
同样地,国学学习弘扬的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优秀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包括人情、礼仪、道德、教育、艺术等等。
这些与易学重视自然之道、人与天地之关系的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
二、修身养性的共同追求易学和国学都强调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的修养。
易学认为,人应该合理调节和生活,发掘自己天性,以达到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的目的。
而国学强调的是要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在学习、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不断督促自己。
因此,在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方面,易学和国学有着同样的重点和共同的追求。
三、实践与实用性相互融合易学在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因为它的理论体系往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它是对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强调实用性,鼓励人们通过观察自然、力图协调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
国学学习也注重实践和实用性,强调文化活跃于生活和实践之中,而不仅仅是空洞的美好愿望。
四、传承和发展的相互促进易学和国学都保持着历史传承的理念,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
易学为国学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哲学框架,革新和丰富了国学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方式。
而国学的传承又通过许多实践经验的总结来推动易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发展。
这种相互促进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华文明的长期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一)1(B)创制了八卦。
A、盘古B、伏羲C、蚩尤D、黄帝2“《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是(D)对《易》的评价。
A、孔子B、庄子C、许慎D、孔颖达3《周易》一直被神秘面纱笼罩,其原因不包括(B)。
A、奇特玄妙的卦形符号B、梅花易数的难解C、简古奇奥的卦爻辞文字D、古远的传承4“易,变易也,卦殊其义,爻异其旨”出自(C)。
A、周文王B、孔子C、赵汝楳D、孟子5《周易》真正的精髓在于其(C)。
A、朴素唯物论B、占卜易数C、哲理思想D、文学成就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二)1“三羊开泰”这一成语与《周易》中的(C)有关。
A、九辟挂B、十辟挂C、十二辟挂D、十六辟挂2“甲乙丙丁”属于(A)。
A、十天干B、十二天干C、十地支D、十二地支3夏历是以(C)为正月。
A、建子月B、建丑月C、建寅月D、建卯月4坤卦象征(B)。
A、天B、地C、君D、亲5“一阳来复”与节气(D)有关。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三)1古代的图示,一般(B)在上方。
A、东B、南C、西D、北2“后天八卦方位”也称(B)。
A、伏羲八卦方位B、文王八卦方位C、仲尼八卦方位D、炎帝八卦方位3从方位而言,“坤”是(C)之卦。
A、西北B、东北C、西南D、东南4用五行的观点看,从春到夏是(A)。
A、木生火B、火克金C、金生水D、水生木5在“先天八卦方位图”中,“山泽通气”指的是(D)两卦。
A、乾坤B、震巽C、坎离D、艮兑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四)1韩国国旗中间的圆,代表(A)。
A、人民B、国土C、政府D、权利2韩国国旗对应的四卦,不包括(D)。
A、乾B、坤C、坎D、兑3《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关于天地阴阳的叙述,出自(C)之口。
A、林黛玉B、薛宝钗C、史湘云D、惜春4如果乾卦是君,那对应的坤卦即为(B)。
A、民B、臣C、夫D、地5“山南水北为阳”出自(B)。
A、《周易》B、《诗经》C、《尚书》D、《礼记》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五)1“事不过三”源于(D)卦辞。
A、坤卦B、震卦C、坎卦2以“元亨利贞”命名的一套书,一定有(C)册。
A、两B、三C、四D、五3如果以职场作比,“或跃在渊”意为(B)。
A、潜心观摩B、审时度势C、恪尽职守D、飞黄腾达4如果用《周易》解释《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应该是(A)。
A、亢龙有悔B、见龙在田C、潜龙勿用D、终日乾乾5故宫中经常以(C)之数作为象征。
A、三九C、九五D、九六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六)1“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中“武”革命的对象是(D)。
A、夏桀B、周文王C、周厉王D、商纣王2“断金亭”这一景点,其名与(C)有关。
A、《三国演义》B、《红楼梦》C、《水浒传》D、《西游记》3如果将“屯”卦颠倒,则变成(A)卦。
A、蒙B、离C、震D、谦4成语“大快朵颐”,出自(B)。
A、《尚书》B、《周易》C、《论语》D、《庄子》5“求阙斋”是(B)的书斋。
A、李鸿章B、曾国藩C、康有为D、梁启超三圣作易,奇特经典(一)1“梅花易数”是(D)创的。
A、王明阳B、孔颖达C、方以智D、邵雍2“言不顺则事不成”出自(C)。
A、《庄子》B、《周易》C、《论语》D、《孟子》3“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中的“删定”是(B)执行的。
A、伏羲B、孔子C、孟子D、文王4“周易”中的“周”,意为(A)。
A、周普B、周备C、易普D、易备5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易”是(D)类动物。
A、飞鸟B、鱼C、猫科D、壁虎三圣作易,奇特经典(二)1“易”的三个含义不包括(B )。
A、简易B、容易C、变易D、不易2“以不变应万变”体现了周易的(D)。
A、简易B、变易C、容易D、不易3“易”的根本与核心含义是(A)。
A、变化B、表示太阳的阴影C、表示日出D、表示日落4对《周易》进行修改的三位圣人中,属于中古时期的是(B)。
A、伏羲B、周文王C、周武王D、孔子5《周易》形成完整的卦形体系是在什么时期?(C)A、商朝鼎盛时期B、商末周初C、周朝鼎盛时期D、公元前10世纪无处不在的“辩论”1【单选题】在学习中,(D)才是最重要的。
∙A、求合∙B、效率∙C、知识∙D、发现2【单选题】(B)是辩论的最终价值体现。
∙A、争胜∙B、求和∙C、谋利∙D、口才3【判断题】权利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判断所剥夺被称为显性剥夺。
(错误)4【判断题】学习的过程强调创造而不是模仿,尤其是思维创造。
(正确)辩论是一种“修养”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位人物与“壕梁之辩”密切相关。
(D)∙A、荀子∙B、墨子∙C、孙子∙D、庄子2【单选题】以下选项中错误表述“印象即真实”中“印象”一词的是(A)。
∙A、是完整的、全部的∙B、有可能是真实的歪曲∙C、有可能是片断性的∙D、观察者的主观感知3【判断题】“白马非马”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都是倾向于认知层面的辩论。
(正确)4【判断题】“本分而理”强调的是讨论具体事实和细节。
(错误)辩论的“真善美”1【单选题】(B)是辩论的最高层次。
∙A、辞藻的华丽∙B、诗意的栖息∙C、肉体的搏斗∙D、完全的胜利2【判断题】信息的碎片化不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有任何偏差。
(错误)3【判断题】价值观念的输出是交流的终极目的。
(正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单选题】在辩论中,如果将高考移民视为异地高考,这是D。
∙A、模糊概念∙B、模糊内容∙C、偷换内容∙D、偷换概念2【单选题】将异地高考限定于外来务工子女异地参加高考,其实是为了(C)。
∙A、扩大内涵∙B、扩大外延∙C、缩小外延∙D、缩小内涵3【单选题】概念的(B)是指概念最本质的对社会、对外界的反应。
∙A、内容∙B、内涵∙C、范围∙D、外延4【判断题】异地高考的外延小于高考移民的外延。
(错误)5【判断题】概念可以囊括的社会现象、同类事物等更多,也就是外延过大。
(正确)概念的定义1【单选题】以事实判断为主的概念和以(D)为主的概念,是辩题中经常出现的两类概念。
∙A、主观臆断∙B、客观存在∙C、群体意念∙D、价值判断2【单选题】在辩论教育公平时,可以暂且不考虑下列哪个因素?(C)∙A、资源分配合理∙B、结果公平∙C、性别平等∙D、机会均等3【单选题】“网络反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属于下列哪种辩题?(B)∙A、判断性辩题∙B、比较性辩题∙C、猜测性辩题∙D、事实性辩题4【判断题】在辩论中,进一步论辩的基础是对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
(正确)5【判断题】公平的全部内涵就是机会均等。
(错误)概念的对抗1【单选题】弱化对方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概念,对(D)是有益处的。
∙A、压迫我方概念空间∙B、扩充对方概念空间∙C、平衡我方概念空间∙D、压迫对方概念空间2【单选题】(B)是辩论中第一个层次的对抗。
∙A、价值对抗∙B、概念对抗∙C、行为对抗∙D、意义对抗3【多选题】概念对抗需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BC)∙A、底线∙B、概念的对抗性∙C、包容性∙D、交互性4【判断题】辩论中最高包容性的对抗,就是用对方概念作为本方概念的基石。
(正确)5【判断题】概念持平的意思是概念偏向于一方,但其内涵和外延均不可跨界。
(错误)杀人游戏中的价值判断1【单选题】辩论中,4号同学坚持投给1号,最终造成平局,其背后可能的原因是(C)。
∙A、角色同一∙B、价值消失∙C、价值失真∙D、判断正确2【单选题】(B)是平民、警察、杀手形成博弈的基础。
∙A、相同的主体∙B、不同的价值目标∙C、不同的陈词∙D、相同的价值目标3【单选题】辩论中,四位同学在首轮发言中集体“装好人”,这是A的表现。
∙A、角色感不强∙B、进入角色快∙C、了解角色∙D、角色感强4【判断题】在杀人游戏中,思考和判断要保持行为一致,逻辑上可以不一致。
(错误)杀人游戏中的角色代入1【单选题】杀人游戏与社会生活均要求个体在活动中要主动(B)。
∙A、抵抗∙B、参与∙C、操纵∙D、顺从2【单选题】2号在辩论中面对1号的指责,立即认定1号是杀手,这是2号陷入了(A)。
∙A、个体价值对抗误区∙B、群体行为对抗误区∙C、个体行为对抗误区∙D、群体价值对抗误区3【多选题】杀人游戏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有哪些?(ABC)∙A、精力集中∙B、角色融入感∙C、整体局势分析∙D、个体价值4【判断题】在杀人游戏中,每个人必须充分考虑全局,不需要考虑体验角色。
(错误)辩论中的价值博弈1【单选题】人们对同性家庭收养的儿童是否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持不同看法,这是(C)的体现。
∙A、相同个体,不同价值∙B、不同个体、相同价值∙C、不同个体、不同价值∙D、相同个体,相同价值2【单选题】(C)是辩论的最佳结果。
∙A、决胜∙B、顺从∙C、求合∙D、搏斗3【判断题】辩论中,对价值主体的定义越少,辩论越容易操控。
(正确)4【判断题】任何一种现象的背后涵盖的价值主体和价值判断都不止一种。
(正确)5【判断题】在存在冲突和博弈的价值空间里,具有可以独立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体,这就是价值主体。
(正确)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1【单选题】辩论中,坚持或者反对某种观点的切入点可以是(D)。
∙A、行为∙B、人员∙C、意义∙D、概念2【多选题】立论框架分为哪三个层次?(BCD)∙A、主观臆断∙B、概念∙C、逻辑论证∙D、价值判断标准3【多选题】以下属于“价值判断标准”的评判维度的有(ABD)。
∙A、价值主体∙B、正交∙C、正趋∙D、正当4【判断题】在本方定义不够清晰明确的情况下,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击对方概念。
(错误)5【判断题】概念、价值主体以及二者关系对辩论思路和内容没什么影响。
(错误)立论中的概念1【单选题】辩者在“时势造英雄”的辩题中应该对(C)概念特别明确。
∙A、英雄∙B、时势∙C、造、时势∙D、造2【单选题】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辩论中,“人性本恶”想要取胜应将重点放在(C)。
∙A、对“恶”的明确界定∙B、对“本”的模糊界定∙C、对“本”的明确界定∙D、对“恶”的模糊界定3【判断题】逻辑论证是不能构成主要论证战场体系的。
(错误)4【判断题】辩论中,被接受性差课由于价值主体过于集中导致。
(正确)5【判断题】逻辑论证中,价值主体与价值判断应遵循价值主体不宜过于集中,价值判断不宜过于繁杂。
(正确)辩论中如何抓住“主干”1【单选题】(B)是逻辑论证的最终目标。
∙A、价值表现∙B、价值升华∙C、价值泛化∙D、价值判断2【单选题】下列哪个选项可引起战场失衡?(A)∙A、泛化或狭隘概念∙B、多方面呈现概念∙C、呈现多层次概念∙D、明确表述概念3【多选题】以下对升华的概念表述正确的有(ABC)。
∙A、升华不是为了煽动情绪∙B、是为了引领到终极的辩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