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科学》总复习资料五年级上册1、种子发芽需要的必须条件:一定的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2、食物链中,生产者一般指________,消费者一般指________。

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肉食动物终止。

3、生态系统指自然界中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4、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际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5、影子的大小和物体与________之间的距离有关。

距离越近,影子越大;距离越远,影子越小。

而影子的形状则与________的角度有关。

6、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倍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也叫反光,它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7、科学家利用光反射的远离精确测出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 384430 千米。

8、利用反射原理:汽车反光镜、医用额镜、潜望镜、________、________等。

9、在野外可以利用________聚光生火。

10、吸热与物体表面的颜色深浅有关。

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______。

吸热还与光线对物体照射的角度有关。

11、太阳透过________可以扩展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

12、地球内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13、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是会产生一种与喷出方向相反的力,叫________。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漆大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14、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____,要使物体运动地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____。

15、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

五年级下册1、浮力的方向始终是________,重力的方向始终是________。

2、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________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________发现的。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含答案)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含答案)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含答案)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资料(完整版含答案)
一、动物类
1. 哺乳动物
- 哺乳动物的特征:胎生、哺乳、四肢。

- 哺乳动物的分类:食草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2. 鸟类
- 鸟类的特征:有羽毛、有翅膀、冷血动物。

- 鸟类的分类:鸣禽、啄木鸟、长尾鸟。

二、植物类
1. 花的结构
- 花的组成部分:花瓣、花萼、雄蕊、雌蕊。

- 花的授粉方式:风媒、昆虫媒、自媒。

2. 植物的繁殖方式
- 有性繁殖:结实、结籽、结块。

- 无性繁殖:分株、扦插、嫁接。

三、物质类
1. 物体的热传递方式
- 导热:热量通过物体的接触部分传递。

- 导热材料:金属、玻璃等。

2. 物质的沉浮性
- 密度:总体积中的质量比。

- 比重:物体与同体积水的比值。

四、自然灾害类
1. 地震
- 地震的产生原因:地壳运动、地震波。

- 防震措施:房屋加固、避开危险区域。

2. 暴雨
- 暴雨的影响:水灾、山体滑坡。

- 预防措施:合理排水、加固山体。

五、健康类
1. 饮食均衡
- 健康饮食的特点:多样化、合理搭配。

- 营养素的分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2. 疾病防治
- 个人卫生惯:勤洗手、保持清洁。

-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预防疾病传播。

以上是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的完整版,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老师请教。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科版(小升初)总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科版(小升初)总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一、使用工具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3.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1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12、(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3、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14、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15、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6、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饭、土豆、面粉、红薯、玉米、豆类、包子、馒头、饼类)。

17、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有关。

1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9、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是化学变化。

20、铁丝变弯\水结冰和水变成水蒸气、折纸、易拉罐压扁、混合沙和豆子、盐或糖在水里溶解是物理变化。

最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最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 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4,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 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5,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6,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7,(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 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8,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9,(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 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10,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倍的(显300微镜),发现了(微生物).11,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13,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 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14,(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15,(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6,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7,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18,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 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20, 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 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21,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1) 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 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 克隆生物(3) 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 醋, 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世界是( 物质) 构成的, 物质是( 变化) 的, 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2, 一些物质的变化( 产生了新的物质), 另一些变化(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3, 在变化中( 不能产生新物质) 的我们称为( 物理变化), 能( 产生新的物质) 的变化我们称为( 化学变化).4, 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 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 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 我们称为( 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 产生了新的物质) 的变化, 我们就称为( 化学变化). 5,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 物理变化) 和( 化学变化), 它们的区别在于( 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6,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 会既发生( 化学变化) 又发生( 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 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7,( 米饭) 在口腔里与( 唾液) 作用会发生( 化学变化).8,( 淀粉) 与( 碘酒) 会发生化学变化, 生成的新物质是( 蓝紫色) 的,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 淀粉).9,( 小苏打) 和( 白醋) 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气体), 这样的变化属于( 化学变化).10,( 二氧化碳) 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11, 铁生锈是一种( 化学变化),( 铁锈) 是一种不同于( 铁) 的新物质. 12, 铁生锈的原因与( 水和空气) 有关.13, 在平常生活中, 铁生锈的快慢与( 水的多少) 关系很大.14, 把铁与( 水, 空气) 隔绝开是防止( 铁生锈) 的好方法, 如刷油漆, 电镀等.15,( 化学变化) 会伴随各种现象, 如:( 改变颜色),( 发光发热),( 产生沉淀物),( 产生气体), 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16,( 硫酸铜溶液) 和( 铁钉) 会发生( 化学反应), 产生( 新的物质). 17,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 物质) 组成的, 物质是( 变化) 的. 物质变化有两类:( 物理变化) 和(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 产生了新物质).18,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 都是利用了( 物质的变化).第三单元宇宙1,( 月球) 是地球的( 卫星), 在运动方式, 体积大小, 引力大小, 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2, 月球围绕地球( 逆时针) 方向运行. 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1/6). 3,1969 年7 月,( 美国) 的( 阿波罗11 号) 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阿姆斯特朗) 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4, 月球在( 圆缺变化) 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形状) 叫做( 月相).5, 月相在( 一个月) 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形状).6, 月相变化是( 月球) 围绕( 地球) 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 下半月再由圆到缺.7, 月球是一个( 不发光),( 不透明) 的( 球体), 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 反射) 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 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 所以看到的月相( 亮面大小),( 方向) 也就不同.8,( 环形山) 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9, 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 陨石撞击) 是主要原因.10, 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 撞击说"), 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 流星),( 陨石) 撞击后留下的痕迹, 因为月球上没有( 空气), 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 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11,( 日食) 和( 月食) 是日, 地, 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12,( 月球) 运行到( 太阳) 和( 地球) 中间, 地球处于月影中时, 因( 月球) 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 日食). 而( 月食) 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 地球) 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13, 月球运行到( 太阳和地球) 中间, 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图示如下:日食月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 地球居于( 太阳和月球) 之间, 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发生了月食. 图示如上:14,( 太阳) 和围绕它运动的( 行星),( 矮行星) 和( 小天体) 组成了( 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 天体系统).15, 以( 太阳) 为中心, 包括围绕它转动的( 八大行星) 及其卫星,( 矮行星),( 小天体)( 包括小行星, 流星, 彗星等) 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 太阳系).16, 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17, 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 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 划分成不同的( 区域), 根据其形态想象成( 人),( 动物) 或( 其他物体) 的形状, 并给它们命名, 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 星座).18,( 星座) 是远近不同, 没有联系的( 恒星) 在天空中的( 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 图形不同.19,( 大熊星座) 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 由七颗亮星组成的( 北斗七星).20,( 北极星) 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 利用( 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 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 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 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 5 倍处, 有一颗比较亮的星, 那就是( 北极星). 北极星属于( 小熊星座).21, 随季节的变换, 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 星座) 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22,( 亮星构成的图形) 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北斗七星) 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23, 夏季天空中有许多亮星, 其中的三颗亮星( 天津四)( 属于天鹅座),( 织女星)( 属于天琴座) 和( 牛郎星)( 属于天鹰座) 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 人们称之为(" 夏季大三角").24, 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 天体系统).25,( 宇宙) 是由类似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 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26, 宇宙是( 运动变化) 的,( 膨胀) 的, 组成宇宙的( 天体) 也是运动变化着的.27, 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 恒星集团), 被人们称为( 银河系).28, 银河系大约由(1000 亿——2000 亿) 颗恒星组成, 直径有(10 万光年).29, 光的传播速度是( 每秒钟30 万千米),( 光年) 就是光在( 一年) 中所走的距离, 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 距离) 的单位.30, 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 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 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 河外星系).31,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 火箭) 发源地. 早在距今1700 多年前的( 三国时代) 的古籍上就出现了(" 火箭") 的名称.32, 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载人飞船(" 神舟" 五号) 和(" 神舟" 六号) 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现在(" 嫦娥" 一号探月卫星) 又发射成功; 不久的将来, 我国宇航员还将( 登月考察).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 垃圾). 丢弃的垃圾( 危害环境).2, 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 填埋),( 焚烧) 等, 但填埋, 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3, 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有:(1) 散发恶臭, 污染空气(2) 滋生蚊蝇, 引发疾病(3) 造成土壤污染, 影响农业生产等.4, 焚烧垃圾的优点:(1) 占地小, 使垃圾减量(2) 避免污染地下水(3) 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 缺点:(1) 消耗大量电能(2) 留下残余物(3) 造成二次污染5,( 设计合理) 的( 垃圾填埋场) 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6,( 减少垃圾) 很重要, 常用的方法是( 减少丢弃) 和( 重新使用).7, 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减少的:(1) 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 自带喝水杯外出, 少买瓶装饮料(3) 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 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8,( 过度包装) 会造成( 资源浪费) 而且产生大量垃圾.9, 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 回收利用), 包括纸, 金属, 塑料, 玻璃等. 这样可以( 减少垃圾, 节约资源).10, 要有效地回收垃圾, 必须改变( 垃圾混装) 的习惯, 对生活垃圾进行( 分类) 和( 分装).11, 垃圾分类, 分装便于垃圾( 回收利用) 和对一些( 有毒垃圾) 的处理. 12, 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 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 汞),( 铅),( 镉).13,( 堆肥法) 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 肥料).14, 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 减少丢弃),( 重新使用) 和( 回收利用).15,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 淡水资源) 很紧缺.16, 由于( 人口迅速增长),( 环境污染) 和( 全球气候变暖), 目前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 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其中最严重的国家达(40 多个).17, 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 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 水污染主要是( 人类的活动) 造成的.18, 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 农业的杀虫剂, 肥料) 等, 可能来自( 工业的废水, 油污) 等, 可能来自( 家庭的洗涤剂, 人的排泄物), 也可能来自( 动物的尸体) 等.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19, 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 沉淀) 和( 过滤) 之外, 还要加入药物进行( 灭菌处理), 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20, 污水需经过( 复杂的处理) 才能使用, 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 物理方法, 生物方法, 化学方法) 获得净化. 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 杂物有塑料袋, 菜叶杂草等; 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 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 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 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21,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 垃圾),( 水污染),(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等, 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2,( 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 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 近年来, 我国积极推广(" 无车日") 活动, 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23, 减少白色污染( 塑料垃圾) 的方法有:(1) 用纸袋和布袋(2) 提菜篮子上菜市(3) 减少塑料包装(4) 用可降解塑料袋.24, 由于( 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 和( 海洋环境的恶化), 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 倍). 人类( 滥捕乱猎) 和( 过度开发利用), 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25,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我国的( 九寨沟),( 长白山),( 四川卧龙) 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26, 许多环境问题是( 人类活动) 造成的, 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整理3(2022新版) - 复件(1)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整理3(2022新版) - 复件(1)

第三单元宇宙1.太阳系大家庭1.太阳系的组成: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颗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黑子日冕太阳光球上的米粒组织2.了解太阳(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质量的99.86%。

(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

(3)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

(4)太阳的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

(5)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6)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7)常见的太阳活动: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3.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月球和木星、金星组成的“笑脸”流星小行星带1997年4月5日早晨,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海尔波普彗星(1)矮行星:与行星一样具有足够的质量,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

最著名的矮行星是冥王星。

(2)小行星:主要分布在火星与木星两颗行星轨道之间,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3)卫星:指围绕一颗行星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体。

可分为天然卫星和人造卫星。

例如,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4)彗星①彗星也绕太阳公转。

②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③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每76年出现一次。

(5)陨石也称“陨星”,是来自行星际的流星体,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蚀尽而坠落到地面的残体或其碎块。

陨石的矿物成分主要是以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为主的硅酸盐矿物以及金属铁、镍(铁纹石和镍纹石)。

4.一些比较小或者比较远的天体,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更好地观察。

2.八颗行星1.给太阳系中八颗行星排序按距离太阳的近远排序直径由大到小排序2.水星是八颗行星中离太阳最近也是最小的一颗行星。

水星外貌酷似月球,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环形山。

水星是太阳系中公转速度最快的行星。

3.金星是除了太阳和月球外,人眼能够看到的最亮的天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研究成果评价的方法
评价不仅包括研究的成果,也要包括小组 同学的研究态度及合作精神。建议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评价: 1、是否围绕生命世界选择课题; 2、有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计划; 3、能否围绕主题进行研究; 4、能否按计划把研究进行到底;
5、 课题报告是包含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 的过程、方法、结果几部分; 6、能否根据观察结果对问题作出一定的 解释; 7、汇报过程中表述是否有条理、清楚明白; 8、小组同学是否团结合作; 9、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怎样解决。
2.如果学生制作占有了过多的时间, P11的教学活动怎么处理?删掉吗?
1.6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1.7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课要求学生们要形成的科学 概念是比较开放的。
这是本单元的难点,也是制高点。
——教师指导的力度和难度都很大。
从《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看 学生应具有的研究能力 1、发现问题(选题重要且难) 2、提出假设(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 3、设计并进行对比实验 (实验条件,实验时间) 4、得出结论 5、产生新的问题 6、进一步研究(要使用高倍的显微镜) 7、得出结论
观察前的准备——隐性课时
对使用显微镜观察,教材上没 有专门的作为新课学习,需要教师 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包括如何 培养、制作显微镜下的标本,以及 如何使用显微镜。
自主研究的指导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 行观察。要求选择、确定一个有关身边生命 世界的课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观察研 究,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让学生经历一个“问题—计划—观察— 结果—交流”,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尝试象 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重点指向学生的观察 范围、观察内容、观察材料和工具的准备。
估测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整理1.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

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动、植物等。

2.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生物的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

(1)4.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2)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

5.调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

6.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

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7.调查的基本过程:明确调查任务、制订调查方案和进行实地调查。

8.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9.二歧分类法又称拉马克式二歧分类法,由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最早应用于植物分类,现已普遍运用。

(1)作用:将事物进行分类的一种常用方法。

(2)操作:确定一个标准,将事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3)应用二歧分类法将校园中的植物进行分类①草质茎: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

②木质茎:茎秆坚硬,大部分由木质部组成。

2.生物分布图可以直观地反映不同生物需要的生活环境,同一地点生存的生物种类等重要信息。

10.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由于生物种类较多,可以采用编号的方法来进行标注。

11.校园中的动植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有趣的关系?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动物的粪便可以给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有些动物在土壤中疏松土壤的行为有利于植物生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笔记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笔记汇总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逸夫小学杜承权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0.2)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3.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4.放大镜因中间凸起且又透明,所以叫它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它还能聚焦取火。

5.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物体,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认为物体反射的光是直线传播的。

6.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7. 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电视机、电脑的屏幕,不仅图像被放大了,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而且看到图像都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彩点有红、蓝、绿三种颜色。

8.放大镜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皿的共同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装满水的玻璃怀,装满水的塑料袋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9.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反之,放大倍数小。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10.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的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11.具有放大功能的镜片的形状是:12.放大镜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特点:放大镜的镜片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因为镜片中间向外凸起,这样的镜片又叫凸透镜。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六下知识点1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了解我们的住房1.住房的基本结构:框架、承重、户型、采光等。

2.住房所具有的系统:供水、供电、排水、电路、煤气、供暖、网络等。

3.住房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整体相互作用。

如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相互关系,电路系统与网络系统相互关系。

4.住房建造的主要过程:选址、设计、建造、验收。

5.“中国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6.“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

7.“鸟巢”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主体为钢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认识工程1.认识港珠澳大桥(1)大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给文化交流带来方便。

(2)工程建设过程的基本步骤问题方法香港的唯一航道不能被阻碍修建海底隧道桥梁和隧道没有岛屿连接修建人工岛海床的淤泥问题用圆钢筒围岛(3)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2.每一项宏大的工程都采用了大量技术,证明了工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和技术难关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发展前进。

4.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5.埃菲尔铁塔具有钢架镂空结构。

建造塔台实验:塔台竞标标书●工作用途:供足球教练站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

●建塔位置:操场。

●工程要求:塔台的安全性高,同时成本低。

●塔台的设计:根据实用性和安全性要求,塔台高约为60cm(太高容易侧翻,太低无法观察操场全貌),塔台顶部面积约为1600太小活动空间受限,太大成本过高),塔台整体为棱柱形或棱台形、侧面镂空(受到埃菲尔铁塔结构的启发)。

塔台设计侧面图附加:宽20cm的楼梯(方便登上塔台),高10cm的栏杆(防止指挥中失足跌落),底部安装4个可锁死的轮于子(方便移动),顶部铺垫被塑料包裹的木板(方便擦拭)。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宇宙》单元复习【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来自于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

在本单元主要是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认识太阳系大家庭、初步了解一些星座和星系,尝试建立了银河系模型,通过建构模型、推理想象,初步形成对宇宙的认识。

整个单元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一是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认识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及各自特点,感知八颗行星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是通过制作银河系和星座模型、借助活动观星盘及提炼相关资料,了解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三是讲述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此外,学生仅学习教材中的内容不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情分析】回顾整个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宇宙单元的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体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也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对于每一节内容,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但从整个单元的视角上,自己厘清课与课之间的关系,形成较完整的概念框架还有些困难,这就需要一节单元整理课帮助孩子们梳理。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单元的整理归纳,加深认识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及各自特点,意识到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科学思维]借助模型实验及思维导图的形式,回顾和反思探究宇宙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实践]在单元整理归纳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宇宙相关信息;初步学会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初次尝试如何建立模型能更具解释力。

[态度责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产生较浓厚的兴趣;通过资料的查阅和收集,感受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宇宙单元的重要概念及关系。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一、生物
1. 动物类
- 各种动物的特征和生活性
- 动物如何适应生存环境
2. 植物类
- 各种植物的特征和生长性
- 植物如何适应生存环境
- 植物的生长形态和结构
3. 人体健康
- 人体组成及器官功能
- 预防传染病等常见疾病的方法
二、物理
1. 日常物理现象
- 风和空气的存在及作用
- 光和影的基本特征
- 力的作用及测量
2. 热能与温度
- 热能的传递方式及相关实验- 温度的测量和变化规律
3. 电与磁
- 电的基本性质及电路
- 磁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三、地理
1. 自然地理
-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 地球的结构及地球运动
- 天气和气候
2. 人文地理
- 世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
- 各州市的区位、交通等情况
四、科学实验
1. 科学探究
- 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探究过程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验设计与实践
- 实验结果的记录和总结分析
- 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以上是本教材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希望本文对大家学习和参考有所帮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全册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全册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全册总结!第1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1.工程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设计和使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2.住房的基本结构包括门窗、梁、墙体、楼板、房顶等。

3.住房的基本系统包括供水系统、供暖系统、采光系统和电路系统等。

4.住房建造过程中要经历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等几个重要阶段。

第2课认识工程1.港珠澳大桥能为港珠澳大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2.工程的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环能力等。

3.港珠澳大桥会受船舶航道和香港机场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是建造海底隧道。

4.隧道与桥梁之间需要岛屿连接,但这片海域没有可用自然岛屿,解决的办法是修建人工岛屿。

5.建岛的海床有淤泥,机械会滑出,移走淤泥又会对海洋造成毁灭性污染,解决的办法是用圆钢管围岛。

6.工程建设的一般步骤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方案)、测试模型、评估改进、实施建设。

7.工程利用了大量技术成果,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技术与工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3课建造塔台1.塔台竞标标书包括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和时间分配等内容。

2.塔的设计需要考虑塔高、塔型、实用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3.工程设计和竞标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的和谐统一。

4.考虑楼梯、栏杆的细节有助于竞标成功。

5.项目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时间成本。

6.项目安全性包括稳固程度、承重能力、抗风能力、抗震能力等。

7.标书可以用文字、画图、标注等多种形式表达。

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1.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常通过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

2.制作塔台模型需要经过设计、制作、测试、评估和改进等过程。

3.为避免倾斜,塔台整体应该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4.三角形更加稳固,在塔台模型设计中我们要多设计三角形来保证塔台模型的稳固和承重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P3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XXX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色)(绿色)(蓝色)三色组成的。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XXX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XXX)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8、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9、昆虫的“嗅觉”很敏捷,据说是由于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这个鼻子能分辩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敏捷的多。

10.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11、在(17)世纪,人们发现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熟悉天下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P3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色)(绿色)(蓝色)三色组成的。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8、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9、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的多。

10.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11、在(17)世纪,人们发现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2、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观察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13、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松香)、(玻璃)、(珍珠)不属于晶体。

1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5、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6、(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7、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到了(细胞)。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功能单位。

18、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9、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0.根据实验推测,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

21、(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2、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23、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24、取一些(池塘)或(鱼缸)里的水,可以采集到微生物。

25.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

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26、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7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都是由(细胞)构成。

28、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29、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二:简答题1.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P22.放大镜有哪些作用?P33.怎样制作简易显微镜?P104.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P135.制作晶体的方法?6.观察微生物的方法?P17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先(熔化),慢慢变成液态的糖,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继续加热后,会(炭化),会变成黑色的物质,能闻到焦味,这个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8、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9、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10、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3、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14、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5、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吸热)。

17、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

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二:简答题1.什么叫做物质?P26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P293.蜡烛在燃烧中的变化 P294.铁片和铁锈的比较 P355.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实验 P38 结合《创新》期中测试P456、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答:(1)制成合金,在铁的表面电镀(镀锌、铬、镍等);(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比如涂油;(3)在铁表面紧包上一层塑料、橡胶等。

(4)在铁的表面发蓝(氧化)7.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物质变化?第三单元宇宙一、填空题: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逆时针方向)运动。

它的直径大约为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体积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3.月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是(环形山)(月海)。

4、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5、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6、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运行。

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9、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望月)。

10、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

11、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两种;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而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

1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13、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这些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5.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自转周期最短的是(木星)、最长的是(金星),公转周期最短的是(水星)、最长的是(海王星)。

16、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星座)。

17、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18、(夏季)是观察星座的好季节。

“夏季大三角”是指:天津四(天鹅座)、织女星(天琴座)和牛郎星(天鹰座)。

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

19、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1000亿—2000亿)个(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它的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

银河系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成为(河外星系)。

20、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

光年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

2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22.太空技术的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太空望远镜)、(太空探测器)、(载人宇宙飞船)等相继出现,实现了人类飞天的梦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