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的保藏温度与细菌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奶的保藏温度与细菌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作者:樊文彬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7年第04期
摘要:为了研究牛奶的保藏温度与细菌的变化规律,笔者将鲜牛奶、煮沸牛奶和市售消毒牛奶保存于室温及4~8℃冰箱条件下,对其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最可能值(MPN)及pH 值的测定。
结果表明,以市售消毒牛奶保存时间最长(4~8℃冰箱中72~96 h,室温下36~48 h);煮沸牛奶次之(4~8℃冰箱中48~72 h,室温下18~24 h);鲜牛奶最短(4~8℃冰箱中24~36 h,室温6~9 h)。
关键词:牛奶;保藏温度;细菌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TS25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4-0004-0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奶及乳制品已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即是牛奶及乳制品营养作用在人类生活中地位的最好体现。
同时正是因为牛奶及乳制品营养丰富、配比合理,使之成为各种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基质。
微生物在牛奶及乳制品中生长发育,既有可能改善这些食品的质量,也可造成其腐败变质,甚至可能传播某些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牛奶及乳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尤需注意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及其保藏温度,防止其变质。
为了探讨鲜牛奶、煮沸牛奶及市售消毒牛奶在不同保存温度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最可能值(MPN)及pH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本项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鲜牛奶的采集与处理
鲜牛奶来源于动物科学系基地的牛场。
2016年2月20日下午2点挤乳,先挤去前部分的乳汁,采集后部分的乳汁,混匀过滤,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包扎,带回实验室。
分别置于4~8℃冰箱中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待检。
1.2 煮沸牛奶的采集与处理
来源于动物科学系基地的牛场。
把刚挤回的鲜牛奶加热到沸腾,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包扎,分别置于4~8℃冰箱中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待检。
1.3 市售消毒牛奶的采集与处理
由超市购得某奶牛公司生产的消毒软包装牛奶,其配料为鲜牛奶和白砂糖,经巴氏杀菌法消毒,生产日期为2016年2月20日。
带回实验室后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包扎,分别置于4~8℃冰箱中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待检。
1.4 细菌总数的测定
先将待检的乳样摇匀,用灭菌生理盐水按10倍递增法进行稀释。
鲜牛奶选择10-5和10-6两个稀释度,煮沸牛奶选择10-2和10-3两个稀释度,消毒牛奶选择10-2和10-3两个稀释度。
各取1 mL上述稀释度的乳样于90 mm平皿中,每个稀释度作了2个平皿,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即时将凉至45℃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倾注入平皿内约15 mL,并轻轻转动使其均匀,待琼脂凝固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 h,取出,计算菌落数,并求得两组的平均数,最后换算成活细菌总数(个/mL)。
1.5 MPN的测定
1.5.1 MPN的测定程序(见图1)
1.5.2 培养基的制备
乳糖胆盐发酵管(单料)、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乳糖发酵管等按常规方法制备。
1.5.3 乳样处理
鲜牛奶取10-1、10-2、10-3三个稀释度进行MPN试验,煮沸牛奶及市售消毒牛奶取原液、10-1、10-2三个稀释度进行MPN试验。
1.5.4 结果判定
根据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查MPN检索表,并依据表内所查得的数值报告每100 mL大肠菌群的最可能值。
1.6 酸度的测定
通过pH值的高低来反映,摇匀后可直接取样,用pH试纸测定。
1.7 试验设计
1.7.1 鲜牛奶
将其保存于室温和4~8℃冰箱中,于0、3、6、9、12、18、24、36、48、72、96、120、168 h等时间点测定细菌总数、MPN和pH值。
1.7.2 煮沸牛奶
将其保存于室温和4~8℃冰箱中,于0、6、12、18、24、36、48、72、96、120、168 h 等时间点测定细菌总数、MPN和pH值。
1.7.3 市售消毒牛奶
将其保存于室温和4~8℃冰箱中,于0、12、24、36、48、72、96、120、168 h等时间点测定细菌总数、MPN和pH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鲜牛奶
鲜牛奶的细菌总数、MPN及酸度测定结果详见表1。
国家标准规定:生牛乳中每毫升的细菌总数≤106个,每100 mL的MPN≤500个,pH值的正常范围是6.5~6.7。
由表1可见,鲜牛奶在室温下保存6~9 h后就变质;而在4~8℃冰箱中,可保存24~36 h。
2.2 煮沸牛奶
煮沸牛奶的细菌总数、MPN、及酸度测定结果详见表2。
国家标准规定:煮沸可直接饮用的鲜牛奶每毫升的细菌总数≤3×104个,每100 mL的MPN≤90个,pH值的正常范围是6.5~6.7。
由表2可见,煮沸牛奶在室温下保存18~24 h后就开始变质,而在4~8℃冰箱中则可保存48~72 h。
2.3 市售消毒牛奶
市售消毒牛奶的细菌总数、MPN及酸度测定结果详见表3。
国家标准规定:消毒牛奶中每毫升的细菌总数≤3×104个,每100 mL的MPN≤90个,pH 值的正常范围:6.5~6.7。
由表3可见,市售消毒牛奶在室温下可保存36~48 h,而在4~8℃冰箱中则可保存72~96 h。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对鲜牛奶、煮沸牛奶和市售消毒牛奶等三种不同的奶样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市售消毒牛奶无论在室温还是在4~8℃冰箱中,其保存时间均是最长,这与其软包装的特点和要求有关。
新挤出来鲜牛奶一般含菌数较少,但受不同挤乳用具、容器、牛体及牛舍空气等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混合乳中细菌数变化很大。
本次试验的鲜牛奶来源于动物科学系基地的牛场,挤乳前先用温水刷洗乳房,挤乳桶清洗的干净,牛舍环境较好,故该牛场出售的鲜牛奶污染较小,细菌总数(1×105个/mL)、MPN(
鲜牛奶在室温下保存,从0~6 h这一时期,细菌总数有着较慢的增长。
刚挤出的鲜乳存在细菌抑制物质,在一定时期内细菌数增长慢;而到了9 h时,鲜牛奶中的细菌便迅速增殖,细菌总数已超过国家标准,鲜牛奶开始变质。
在一定时期内,室温下保存的鲜牛奶的MPN逐渐增大,到了12 h时达到了繁殖高峰期(140个/100 mL);从18 h开始到168 h,MPN又慢慢减少;鲜牛奶的酸度,在0~6 h内,pH值均≥6.5,属于正常范围,从9 h开始,pH值下降,酸度升高,而当pH值下降到一定程度又开始慢慢回升,这是因为在乳的真菌期,乳中酸性环境被中和,乳由酸性变为中性或弱碱性。
煮沸牛奶是把刚挤出来的鲜牛奶加热到沸腾,而市售消毒牛奶经过了巴氏消毒,热敏感菌被杀死,故细菌总数显著减少,保存期延长。
市售消毒奶的MPN一直是小于3个/100 mL,这是因为经过巴氏消毒后,大肠菌群全部死亡。
本试验仅选用了两个不同的保藏温度(室温和4~8℃冰箱)。
保存于室温中,温度适宜,有利于各种细菌的繁殖;保存于4~8℃冰箱中,适于室温下繁殖的细菌被抑制或生长缓慢,而嗜冷菌数量又非常少,故鲜奶腐败变质的速度比较缓慢,保存期长于室温。
试验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保藏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很大,而保藏前的处理也很重要。
延长保存时间,防止牛奶变质,最佳的方法就是先把刚挤回来的鲜牛奶热处理,再进行消毒杀菌,尽可能减少所含细菌数,并在最快的时间内放置于4~8℃冰箱中保藏。